#手術

切片或手術 會加速癌細胞擴散?

切片或手術 會加速癌細胞擴散?#手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破解癌症12大迷思,可以讓癌症治療更有希望。迷失2:切片或手術,會加速癌細胞擴散?【正解】1.)切片可能導致癌細胞擴散,但擴散的癌細胞將與原先的癌細胞在手術時一併被切除。2.)手術可能導致癌細胞擴散,但可控制並消除。這個是臨床醫師常被問的問題,有時也是難以回答、甚至是回答不當容易得罪人的問題。切片是診斷上必須要做的動作,沒有診斷,沒有辦法對症下藥,先要有病理報告才能給進一步的治療建議,不論有無什麼似是而非的負面看法。切片方式有粗針刺切片、細針切片、部分切除切片及整個腫瘤切除切片。部分切除切片及粗針切片確實在動物實驗上會有增加發炎反應,而且有些腫瘤變大、增加轉移的報告,但臨床上幾乎沒有大問題,因為切片後的數週內會治療;若切了片,病人猶疑不決,到處求神問卜而耽誤治療,並不能說是切片引起擴散,而是延誤治療導致癌細胞擴散。大家想想看,第一期乳癌治癒率大約90%以上,到第三期就降到60%左右,大家都有切片。所以,切片本身不影響什麼轉移率,但癌病本身就是非常可能有轉移,大部分的病人會自己想很多原因,這就是典型的迷思。一般腫瘤即便不到2公分,用精密的分子檢驗也能找到微小的轉移證據,但最後幾乎沒有移轉,這是因為我們的免疫力會清除之,要脫落的癌細胞落地生根發芽是相當困難的事。當然,臨床上偶爾會見到「治療針刺邊緣帶出一些癌細胞導致復發」的個案,例如:抽胸水在胸壁肌肉、肝切片在側腹壁,甚至開刀在刀疤內復發的個案等等,但與「因為沒有切片,因此不去治療」對比,前者比後者所造成的擴散風險不成比例的小。所以,醫界普遍認為不要擔心切片造成擴散的風險。我們的基本態度是主張「診斷必要、治療必要及快速必要」為治癌三大必要原則,不能因少數例外副作用而否定切片價值,畢竟,例外副作用在醫師有適當的訓練之下發生率微乎其微。好的手術必定講求「外圍包抄」整個拿掉,而非一片一片的撥落下來。如果腫瘤邊緣切得不乾淨或外科醫師擔心執行了一個不是很乾淨俐落的手術,那麼手術後或手術前的放射治療就非常重要了。手術仍然是治療癌症的最重要方法,匹茲堡大學外科醫師Tohme 2017 年在國際腫瘤學權威期刊《Cancer Research》發表動物實驗研究,手術後的一小段時間,有可能加速已經轉移的微小病灶轉移,並可能因發炎的刺激而致癌細胞長快些,加上大手術不可避免的會暫時抑制免疫力,促進血管生長發炎反應,甚至手術造成一些細胞脫落於血管中。儘管有這些潛在的風險,但比起現有的任何其他療法,動手術仍然是最優先選擇的療法。而在手術前、中、後能做的努力,在第五章〈自己的癌症自己救〉中,有些建議可供參考。(本文摘自/自己的癌症自己救:改變腫瘤微環境,以自癒力克服癌症/時報出版)

疝氣治療新選擇 恢復快少沾黏

疝氣治療新選擇 恢復快少沾黏#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疝氣的成因是構成腹壁的肌肉或筋膜,因受傷、老化或先天性缺陷等情況變得比較薄弱,同時又提拿重物、咳嗽、便秘、肥胖、懷孕等因素而造成腹內壓上升,導致肌肉或筋膜裂開,使一部分的腸子或內臟經由這個裂孔凸出到外面,就形成所謂的疝氣。70歲的張先生,多年前有雙側腹股溝疝氣,並接受過手術治療,近來又發現兩側鼠蹊部有隆起不適感,前去外科門診。經醫師評估及解說後選擇接受新的「全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同時為兩邊的復發型疝氣作修補。最常見的鼠蹊部位腹股溝疝氣,依照缺損部位不同又可分為直接型疝氣和間接型疝氣。常見的症狀是鼠蹊部位或睪丸位置有隆起變大的腫塊,但躺下休息時此腫塊會逐漸消失不見;部分病人會有疼痛不適及垂墜感。少數會出現箝頓型疝氣,也就是掉出的內臟完全卡死在疝氣囊內無法自行恢復原位,此時若不盡快處理,有可能造成臟器缺血性壞死而引發敗血性休克。疝氣帶 治標不治本目前疝氣並無任何藥物治療,有些人會選擇保守治療,例如以治標不治本的疝氣帶減少臟器掉落的分量,減少垂墜的不適感。但疝氣是屬於結構的問題,惟有外科手術修補肌肉筋膜缺損的裂孔,才有機會根治痊癒。目前疝氣主流的作法是無張力人工網膜修補術,利用人工網膜填補缺損的位置,減少傳統手術的疼痛不適感,同時復發率也降到1~2%。近幾年引進新的腹腔鏡疝氣手術「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TEP)」。此種手術方式僅需三個1到1.5公分的小傷口(傳統手術會有一個4到6公分的傷口),且疼痛感明顯輕微許多,通常兩天後可順利下床而無明顯不適,一周內可完全恢復日常正常生活,但仍建議術後四周內避免激烈運動及搬重等腹部會用力的動作,以減少復發的機率。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 可ㄧ次處理雙側疝氣「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TEP)」最大的優勢就是針對【雙側】的疝氣,可以用同樣的三個小傷口處理就好,傳統手術則須兩道4公分以上的傷口。另外手術過程並未進入腹膜內,所以不會接觸到腸子及內臟,因此產生術後腸沾黏的機率極低。

3D列印輔助截骨矯正 保膝不錯位

3D列印輔助截骨矯正 保膝不錯位#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依病人患處嚴重程度,包括保守復健及運動治療、抗發炎藥物、玻尿酸及自體血小板治療、關節鏡清創手術、高位脛骨截骨矯正手術(HTO)、單側人工關節手術(UKA),最後則是全人工關節手術的治療。其中3D列印客製化導切板(PSI)輔助高位脛骨截骨(HTO)手術,可保留病患的膝蓋與正常關節活動度,為退化性關節炎的病患的治療新選擇。69歲郭先生因右膝疼痛多時,經門診診斷為右膝內翻性退化性關節炎,至醫院進行精準高位脛骨矯正保膝手術(High Tibial Osteotomy,簡稱HTO),術後翌日即可下床行走,且迅速回到往常的生活作息。高位脛骨矯正手術 傷口小出血少高位脛骨矯正手術有3D列印技術,導入客製化的手術導引截骨板(Personal Specific Instrument, 簡稱PSI),依據患者患部X光及電腦斷層掃描之影像進行重建規劃,使得高位脛骨截骨矯正手術更加精準,只要在膝關節內側下方開一個約6公分的傷口,將3D列印製作出的客製化導引板貼在骨表面上,緊接著順著導引板撐開骨頭後置入高強度的鎖定骨板固定矯正後的成果,可以更加精準矯治膝內翻(雙膝內翻俗稱O型腿),藉此改變膝關節受重力的角度與方向,宛如輪胎定位重新調校,降低膝關節不對稱的軟骨磨損,即可幫助患者「保膝」。HTO手術讓原本軟骨已經磨耗殆盡的患處,再度生成軟骨,以達到延緩甚至毋須置換人工關節手術的目標。此手術的傷口小,出血少,恢復迅速。甚至有患者在術後未滿三個月便至國外旅遊,期間登山健走自如。

疝氣恐致腸阻塞壞死 莫輕忽

疝氣恐致腸阻塞壞死 莫輕忽#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八十多歲阿公罹患腹股溝疝氣,因疝氣多年,下腹部經常鼓起,由於平時多靠自行按壓推腸回復而不以為意,但近日發現原本都自己解決的問題,卻怎麼推都無法讓腸子復位,到醫院檢查發現約8公分的腸子已嚴重卡住,嚴重腸阻塞,緊急手術復位及修補疝氣,才撿回一命。「箝頓性腹股溝疝氣」需立即開刀處理醫師李政鴻表示,常發生在男性身上的疝氣,又俗稱為墜腸,一般會隨著年紀漸長,腹壁肌肉組織鬆弛加上腹腔內壓力增加,造成腹內器官經由疝氣囊跑到腹腔外;當腸子掉出腹部肌肉的小洞時,如沒卡死,在適當輕壓下,腸子即可推回腹內,一旦掉入的腸子過多或是沒有及時推回,這段在體外的腸子就會開始水腫,腫起的腸子比疝氣洞還大時,此時不論怎麼推都推不回去了,這就是所謂「箝頓性腹股溝疝氣」,此時必須立即開刀處理,否則腸道或腹內器官會因長時間卡在疝氣中而壞死,嚴重時會造成腹膜炎及敗血性休克,導致生命危險。疝氣恐造成腸壞死 勿輕忽疝氣的診斷並不困難,通常用眼觀察、用手觸摸就可確定,當發現肚子和大腿交界處有不明凸出物時,要盡快就醫檢查與專業醫師討論最適當的治癒方式,雖然疝氣可能經過數月甚至數年不會惡化,一般人認為疝氣平時沒有嚴重的徵狀,容易忽略及不重視,但未治療的疝氣,其症狀不會自行改善,如果放任不治療,受損部位容易隨著時間增長越變越大,也可能造成嵌頓性疝氣及腸壞死。腹腔鏡手術可修補疝氣疝氣主要是用手術矯正,在腸子沒有卡死的情況下,只需使用傳統或是腹腔鏡修補手術,復發率及併發症都很低、恢復快,但如果腸子已卡住造成壞死或腸阻塞,需要做腸子切除吻合時,手術方式則會變成大傷口的剖腹手術,通常需要住院半個月。疝氣手術後不宜提重物疝氣手術後一至三個月內不宜提重物、不可劇烈及過度運動,以免疝氣再度復發,飲食上注意清淡,切記辛辣,多吃水果和蔬菜,補充維生素有利於傷口癒合。

代謝減重手術 改善第二型糖尿病

代謝減重手術 改善第二型糖尿病#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隨著全球生活型態的改變,糖尿病成為越來越嚴重的文明病。糖尿病的形成大多來自於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等長期不健康的生活型態,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在台灣,平均每10個成年人就有一人有糖尿病,嚴重影響健康與生活品質。輪椅生活15年體重暴增,代謝手術重拾健康今年55歲翁先生在2歲時因為一場高燒,從此成為小兒麻痺身障者,因長期走路姿勢不良,導致脊椎及膝蓋承受力過大,醫師建議必須使用輪椅,否則關節受損會變嚴重,因此依賴輪椅約15年。坐輪椅後行動力大幅減少,加上喜歡喝手搖飲料,1天習慣1~2杯,造成體重從70公斤一路暴增到130公斤,因此患有嚴重睡眠呼吸中止症、重度脂肪肝合併肝功能異常、高血脂及高膽固醇,以及糖尿病症狀。經過醫師替翁先生安排「微創縮胃曠腸手術」,積極靠飲食配合減重,數值均恢復正常標準。「代謝手術」可讓第二型糖尿病獲得改善過去治療肥胖合併第二型糖尿病,只能以口服降血糖藥物或施打胰島素來控制血糖,並輔以飲食及運動的調控,但難以根治。而控制不良的糖尿病常引發腎衰竭、視網膜病變、心血管阻塞等更難以承受之痛。中國附醫安南醫院國際代謝形體醫學中心辛明哲醫師表示, 世界糖尿病聯盟早於2011年已經將手術治療納入糖尿病治療的指引中。根據研究發現,「代謝手術」確實可讓第二型糖尿病獲得改善,大多數患者可脫離每天注射胰島素及吃藥的生活,並讓糖化血色素(HbA1c)降至6.0以下,稱為緩解,甚至治癒。年齡輕、罹病時間短、尚未使用胰島素者手術效果佳目前的研究顯示,減重手術與體重降低、腸胃道賀爾蒙分泌改變,以及胰島素抗性下降、胰島素敏感性增加有關。目前的研究同時也發現,如果病患情況較年輕、罹病時間較短、尚未使用胰島素,施行代謝手術後,不再需要服用任何降血糖藥物的機會很高;但如果罹病時間超過10年、施打高劑量的胰島素患者,雖然絕大部分的病人可以拿掉針劑胰島素術後血糖會改善,但可能仍須服用少量藥物控制疾病。

脊髓損傷傷友,依然可自我照護

脊髓損傷傷友,依然可自我照護#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透過專業物理治療師及護理師,不斷推廣復健新觀念及最新的脊椎手術新知,增進傷友及家人長期照護的知能。脊椎內視鏡手術是治療腰椎症狀的新趨勢護理部主任陳孟春說明指出「脊椎內視鏡手術」是以微創切口,椎間盤安全三角區、椎間孔內外、椎間盤纖維環之外,清除突出或脫垂髓核和增生骨質,解除對神經根壓力,消除對神經壓迫造成症狀。其優點包括,手術創傷小、手術出血少、恢復快、療效滿意、瘢痕小、外形美觀、住院天數短及復發易補救等,是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管狹窄症及椎間盤源性腰腿痛等症狀的治療新趨勢。腰椎損傷透過復健,依然可以重回職場徐佩萱組長及吳培瑜物理治療師分別表示,脊髓損傷的病例有三分之二位於20~49歲,發病率以 20~29歲為最高。目前脊髓損傷人數每年約新增1,000~1,200名案例。對於脊髓損傷者而言,重返職場代表重回生產力的生活,可減輕家人的心理壓力與經濟負擔。由於依統計脊髓損傷多發生於青壯年,因此讓患者脊髓損傷後術後,應儘早復健、居家日常運動、訓練肌肉力量,可以恢復最大身體功能、獨立生活,甚至近可能重返職場。 透過分享脊髓損傷傷友再重回職場的影片,藉此給予傷友們正能量,鼓勵他們別輕易放棄。同時籲請社會大眾一起加入守護脊椎的行列,保護脊椎的健康很重要!

新式「螺旋型互鎖式鋼板」,縮短鎖骨骨折之病程

新式「螺旋型互鎖式鋼板」,縮短鎖骨骨折之病程#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鎖骨位於前胸上端,為頸、胸兩部的分界,是上肢與軀幹間重要的骨性聯繫,如同起重機的手臂,具有維持上肢提重的重要功能。鎖骨常因肩膀受到撞擊而發生骨折。骨折時上肢會失去提重物的重要功能。鎖骨骨折佔所有骨折的4%,佔肩部骨折的45%,而鎖骨中段位移性骨折佔鎖骨骨折的82%。對於鎖骨中段位移性骨折,早期只能利用「三角巾或是八字肩帶」進行保守治療,不但癒合機率常低於50%;且需長達7-8個月的癒合等待。對病人與醫師是莫大的折磨。郭綜合醫院骨科主任 吳國禎 醫師表示,後來發明了以「直型鋼板」固定骨折的方式,並立刻被用於鎖骨中段位移性骨折治療,癒合時間縮短至4-5個月,且癒合機率提高到80%以上,病人生活品質獲得大幅改善。但鎖骨為S狀彎曲的細長骨,直型鋼板很難伏貼來固定骨折,且鎖骨因解剖構造,近端骨段會被頸部肌肉向上牽引而位移,遠端骨段則會被上肢向下牽引而位移,這使得直型鋼板固定骨折常有失敗的問題。為了解決直型鋼板固定骨折常有位移的失敗問題,醫界發明了「骨髓內諾式釘」。當近端骨段被頸部肌肉向上牽引時,可透過髓內諾式釘將遠端骨段一起向上牽引;當遠端骨段被上肢向下牽引時,可透過髓內諾式釘將近端骨段一起向下牽引,避免骨折處脫位。因此諾式釘的發明,使得骨折癒合機率提高到95%,癒合時間縮短至3-4個月,病人生活品質再次獲得改善。但諾式釘使用一段時間後,醫界發現諾式釘雖解決上下位移失敗的問題,但仍存在因左右位移而失敗的問題。隨著不斷努力,研發出可以解決以往治療問題的「解剖螺旋型互鎖式鋼板」。首先鋼板呈现S型,完全符合鎖骨解剖構造,提高固定效果。其次採用最新互鎖設計,鋼板螺孔具有螺纹,螺丝帽亦有螺纹,當互鎖之後即似—體成型,固定骨折的強度比傳统鋼板提高4倍。更重要的是,此片鋼板呈现近九十度的旋轉,此項設計加上互鎖功能,使得這片鋼板可抵抗骨折上下、左右、前後位移的力量。過去2年引進「解剖螺旋型互鎖式鋼板」,已治癒近60位病友。所有骨折於2-3個月癒合。手術後1週可寫字,使用電腦、手機;1個月可肩關節復健,輕度工作;2個月可練習回到正常生活與職場;3個月可正常生活與工作。病人的生活品質再次獲得改善。

韌帶受傷強隱忍,小心終身坐輪椅

韌帶受傷強隱忍,小心終身坐輪椅#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52歲男子約5年前因車禍,造成左膝韌帶受傷,當時外院醫師建議他需接受進一步治療,但這5年來他只靠打針止痛,最近因在家自摔,引起嚴重疼痛,赴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就醫,醫師檢查發現他的軟骨磨損達最嚴重的第四級,整個膝關節嚴重變形,已達失能程度,只能接受全膝人工關節置換,幸好術後隔天就可下床走路,避免終身坐輪椅。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骨科主任 朱柏榮 醫師指出,當初此病患左膝關節韌帶受傷後,未接受積極治療,造成韌帶持續慢性發炎及膝蓋疼痛,錯過黃金治療期的後果就是膝關節嚴重變形,造成左膝創傷性損傷,必須接受「全膝人工關節」置換。同時使用超耐磨的人工墊片,增強厚度及強度,耗損率低。不僅達成他再度站立、走路的心願,也不需終身坐輪椅,避免成為家人的負擔。曾置換人工關節 5種活動要少做置換過人工關節後的病人,並非從此一勞永逸,仍應注意保養關節,包括(1)少深蹲(2)少跪(3)少負重(4)少做粗重工作(5)少爬山運動應盡量選擇走路或慢跑。若人工關節有出現異狀,如發出聲響或關節活動會卡住,建議盡速回診,讓幫忙實施置換的骨科醫師診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