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

手術開刀免忍痛 新型止痛藥副作用少

手術開刀免忍痛 新型止痛藥副作用少#手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這種痛,我忍一忍就過去了!」這句話加上咬牙切齒痛苦的表情,常是手術後患者的寫照。以往傳統觀念,民眾常認為開刀就是會痛,痛完就沒事了,事實上若不正視術後疼痛,不僅延緩傷口復原時間,還可能造成感染、演變為長期慢性疼痛等後遺症。相反地,若能有效控制疼痛,更能改善患者因怕痛而不敢下床活動的問題,進而幫助排氣與傷口復原,縮短住院天數。子宮肌腺瘤患者動刀 術後48小時快速出院有位39歲的許小姐,於去年中旬,經期開始出現異常,除了經血量過大產生貧血症狀,腹部也常感異常疼痛,且疼痛情況一次比一次劇烈。嚴重時甚至連續兩日吃不下飯,三餐只吃止痛藥度過。而後就醫檢查才發現,原來都是子宮肌腺瘤惹的禍,需要接受開刀手術做切除。而這也讓曾經歷三次剖腹產手術的許小姐,十分恐懼得重新經歷第四次術後傷口所帶來的劇烈疼痛。為了免除術前心中的憂慮不安,在與醫師討論各式止痛方案後,許小姐選擇於術前施打長效止痛針。沒想到手術第二天她便能自行下床、走動進食,開刀傷口處只感覺到輕微悶脹,48小時後便順利出院回家休養,一週後便恢復正常生活作息,返回職場上班。與以往剖腹產術後,需住院5至7天相比,明顯提高術後復原速度。長效止痛藥新選擇 較傳統嗎啡藥物副作用少收治許小姐的台北中山醫院董事長陳福民醫師指出,傳統術後止痛方式,會使用短效止痛針或嗎啡製劑自控式止痛系統(PCA)避免疼痛問題。前者因為是短效藥物,患者需忍受多次注射,後者嗎啡用藥止痛效果不錯,但卻常有噁心、嘔吐、腸胃蠕動變慢引起腹脹及便秘等副作用。而新型長效止痛藥因作用於不同受體,止痛效果與嗎啡相同,但副作用輕微,時效長達一週,大幅提升患者術後生活品質。中山醫院推動「無痛醫療」 有助術後快速復原早自1990年起,世界衛生組織(WHO)即宣告「免於疼痛是一種基本人權」,此後「疼痛治療」與「無痛醫療」也成為醫界共同努力的目標。而一向以人文關懷與精緻醫療著稱的台北中山醫院,非常重視這項被國際醫療評鑑聯合委員會(JCI)視為評鑑標準的項目,期望營造無痛醫療的環境,使患者術後能快速復原、提早出院,同時也能減低醫護人員的負擔,增加醫院的效率,讓醫療、健保資源都能得到最佳的善用。對此,台北中山醫院副院長暨婦產科主治醫師李世明指出,國際2018十大醫療創新之一的強化術後復原(ERAS,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內容包含術前、術中、術後等醫療觀念革新,例如縮短術前空腹、避免灌腸、減少輸液等。其中疼痛控制更是重要的一環,呼籲醫界使用替代藥物取代鴉片類止痛藥物的使用,因為無痛醫療的推行,不僅可傳達民眾對待「疼痛」的正確觀念,更有助於實踐ERAS的目標。在未來,台北中山醫院也將秉持人文關懷的核心理念,持續於專業創新,提供民眾最優質的無痛醫療服務。(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鼻子被牛踢歪 功能性鼻整形解阻塞

鼻子被牛踢歪 功能性鼻整形解阻塞#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在牧場工作的33歲阮姓男子,被一頭黃牛後腿踢中右臉,顏面多處骨折,鼻子也撞歪,連呼吸都有困難。送到醫院急救後,不僅把顏面骨折復位,還進行功能性鼻整形手術。阮先生笑說他因禍得福,賺到尖挺的鼻子。鼻骨遭重擊 鼻骨歪曲、鼻軟骨受損阮先生表示,上個月去接一隻從澎湖搭船來的黃牛,帶回牧場先秤重,綁好黃牛要看體重數字時,黃牛後腳突然向他飛踢,嚇一跳、閃避不及,右臉劇痛,到醫院才知顏面骨折,連鼻子都歪了。彰化醫院整形外科醫師呂明川表示,阮先生顴骨、上頷骨、鼻骨多處移位受損,鼻骨因遭重擊,致鼻骨歪曲合併鼻軟骨受損、內鼻瓣塌陷及鼻道狹窄,引起單側鼻孔呼吸困難、無法吸氣、鼻塞,進行顏面骨折復位固定、功能性鼻治療,再進行鼻子整形手術。軟骨縫合後墊高鼻樑 不再呼吸困難鼻子位於臉部正中央,有「五官之王」之稱,好看的鼻子能使臉部更好看,將阮先生的鼻子軟骨縫合後,再將鼻樑墊高,增加立體感,不僅將鼻子骨折位移治療好,還變得挺拔。阮先生很開心鼻子通暢,不再呼吸困難,而且鼻子變得更挺更好看,讓他喜出望外。呂明川醫師表示,民眾近幾年來受韓流影響,越來越多人隆鼻,但術前溝通與經驗的差異往往造成許多結果不如預期,反而適得其反。民眾若有相關需求,最好還是找合格專業整形外科醫師。

老人骨折不動手術?醫:臥床易引肺炎

老人骨折不動手術?醫:臥床易引肺炎#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9旬的盧姓老翁原本身體硬朗,可自行外出串門子,某次不慎跌倒,導致單側股骨骨折,送醫後經醫師評估治療,並經2週的高強度復建計畫,現老翁已恢復行動力,減輕家屬返家後照護的壓力。骨質疏鬆是老人常見疾病 跌倒易骨折「老人禁不起摔」並非沒有根據,南投醫院骨科醫師王證琪表示,骨質疏鬆是老人常見疾病,而骨鬆患者跌倒很容易骨折。許多家屬擔心長輩年邁而不敢進行手術,結果反而讓老人家因為劇烈疼痛不敢走路,嚴重影響生活自理能力,甚至因臥床引發肺炎,增加死亡風險。應均衡飲食,多補充富含鈣的食物、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減緩骨質流失。選擇高鈣食物外,也要適度曬太陽或補充維生素D,增加鈣質吸收利用率。長者平時應定期練習肌力、柔軟度和身體平衡,並選擇適合自己的助行器,才能有效預防跌倒。骨折病人若患慢性疾病 復原速度慢易失能南投醫院物理治療師張鈞渝表示,骨折病人若同時患有慢性疾病,往往因傷口恢復速度慢、行動功能尚未恢復而導致失能。長期臥床容易感染,死亡率也大幅提高,對家屬是一大負擔。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表示,這些患者只要在術後住院期接受復健一段時間,針對傷口照護、肢體運動功能、行走功能進行積極復健治療,病患能夠恢復獨立生活能力,順利返家。

長期便秘小心痔瘡!放任恐致貧血

長期便秘小心痔瘡!放任恐致貧血#手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痔瘡可說是現代文明病之一!需要久坐久站的上班族、手機族,長期有便秘困擾及產後新手媽咪等族群,都是痔瘡發作的高危險群。近期南韓藝人李洪基就因痔瘡復發,為儘快復原,就醫進行手術。然而,許多患者長期受痔瘡所苦,但又害怕開刀引起的痛苦及風險,因此一拖再拖。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吳昌杰表示,現在有新推出的口服藥物,配合日常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加上使用肛門塞劑及痔瘡藥膏,相輔相成之下,可更有效減緩痔瘡引起的不適感、腫脹與出血等症狀,因此可減緩需要手術治療的急迫性。肛門周圍組織受壓迫充血 小心痔瘡大爆發痔瘡形成原因主要是局部反覆的壓迫、充血與水腫,加上隨著年紀增長,身體的結締組織會老化,組織也會鬆弛失去彈性,如同肌膚會產生皺紋一樣,使得痔瘡惡化,產生症狀的可能性也就越高。肛門有搔癢、疼痛、異物感,或因黏膜及皮膚過度腫脹而突出肛門導致脫垂,甚至排便時有出血等現象,都是痔瘡常見症狀。痔瘡雖不會病變,但若放任不管,持續嚴重腫脹或長期出血,不但影響生活品質,甚至有慢性貧血之可能。口服藥搭配藥膏、塞劑 可有效緩解痔瘡症狀痔瘡的治療方式,是依症狀及嚴重度而不同。若被診斷為第一、二級輕度痔瘡,多半只須調整生活、飲食,並使用藥膏與塞劑便可緩解症狀;但若是第三、四級中重度痔瘡,往往靠藥膏與塞劑的效果較差,部份病患就需要手術治療來控制,但是大多數人的痔瘡症狀非到萬不得已,都不敢接受痔瘡手術,因術後恢復期的痛苦及不便常讓患者苦不堪言。吳昌杰醫師提及,現在的新型口服藥物成分是天然的類黃酮苷萃取物,過敏及副作用比例極低,也不會累積在病人體內造成負擔,即使病人長期服用也較為安全,該藥物可增加靜脈通透性而能改善血液循環,與痔瘡藥膏或是肛門塞劑同時使用,可以更快速且有效達到症狀緩解作用,減緩痔瘡惡化;吳昌杰醫師分享,臨床上,不論在治療急性痔瘡發作,或是痔瘡手術後持續使用此藥物,都有顯著改善的效果。欲終止痔瘡惡化 生活型態需徹底改變吳昌杰醫師也提醒,痔瘡治療無論是使用口服藥物、藥膏、塞劑,或是不得已需進行手術,即使症狀舒緩後,仍不可大意,平常須注意避免刺激肛門口造成充血狀態,也就是說,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避免過度攝取辛辣、刺激及上火食物與酒精飲料,勿長時間久坐、久站並適時運動,才能真正減少痔瘡惡化或復發。(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乳癌年奪2千命!6項前兆早發現

乳癌年奪2千命!6項前兆早發現#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乳癌是婦女生命殺手,但及早發現就能降低危害。1名50歲女姓患者,因摸到乳房腫瘤,就醫檢查診斷為乳癌,透過透過乳房保留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控制病情。2年後因追蹤腫瘤指數變高,發現癌細胞轉移至骨頭,經放射線治療及賀爾蒙治療成功消除腫瘤,腫瘤指數下降,持續治療追蹤中。高熱量、高脂肪飲食 恐是乳癌危險族群烏日林新醫院乳房外科醫師吳玉婷說明,根據國健署最新癌症統計資料顯示,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1位的癌症,發生高峰約在45至69歲間,約為每十萬名婦女中有178至188人。每年逾萬位婦女罹患乳癌,近2千名婦女死於乳癌,相當於每天28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5位婦女因乳癌失去寶貴性命。如果未曾生育、哺乳或高齡產婦,有乳癌家族病史者,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飲食偏好高熱量、高脂肪、甜食者,初經較早或停經較晚的女性,體型肥胖、中年發福者要特別注意,恐怕是乳癌危險族群。以下為6項乳癌前兆,如果有上述問題,必須立即就診乳房外科,經由專業醫師診斷治療,避免延誤治療:1)乳房疼痛2)乳頭出現不明分泌物,甚至分泌物中帶血3)乳房大小不一或形狀改變4)乳房的皮膚出現橘皮、發紅潰瘍等異狀5)乳頭凹陷6)乳房或腋下出現腫塊手術保留重建乳房 減少乳房變形傳統乳房全切除手術治療,傷口大、術後疼痛高,術後病人自我滿意度低,影響生活品質。現今手術治療,會根據個人的年齡、身體狀況、停經前後、賀爾蒙受體、標靶基因表現及癌症期別的不同,進行不同的治療規劃,更會評估術後病人自我滿意度及生活品質,儘量乳房保留重建或微整型手術,強調乳房整形重建,減少乳房變形,讓手術完善又能保留乳房外觀,隱藏疤痕。如果病人已有骨頭轉移,千萬不要放棄個治療,可透過個人專屬的化學治療、賀爾蒙治療、標靶治療等,降低治療不適及副作用,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透過篩檢發現的早期乳癌個案高達83%,5年存活率更超過9成,定期接受癌症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預防的不二法門。吳玉婷醫師將於107年1月19日舉辦免費講座,詳情可上https://goo.gl/hXSR4v查詢。

冷凝式熱凝手術 減5成脊椎術後疼痛

冷凝式熱凝手術 減5成脊椎術後疼痛#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8歲的莊先生因嚴重下背痛求診,使用超音波併用神經阻斷術,確診為薦髂關節退化,接受熱凝神經消融術,下背痛減輕5至6成。然而1個月後疼痛復發,改用冷凝式熱凝手術。術後3個月回診追蹤,均未復發。3種介入性疼痛治療 減關節術後疼痛效果有限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洪翊傑表示,目前介入性疼痛治療使用工具包含超音波導引神經阻斷術、熱凝神經消融術及高頻熱凝神經調控等3種,對於脊椎退化性疼痛、頭頸部疼痛及三叉神經痛有相當的治療效果。然而,以上工具對術後的脊椎疼痛及關節疼痛(如膝關節或髖關節)效果卻不盡理想。冷凝式熱凝手術提供慢性疼痛病人新的選擇。冷凝式熱凝手術為新一代的熱凝手術工具,藉由循環的水分、熱凝手術針的中心點可在固定之中心溫度下,將手術消融的範圍擴大至8倍大小,有效消融異常的感覺神經,控制手術後慢性疼痛狀況。冷凝式熱凝手術 有效減脊椎術後疼痛研究顯示,冷凝式熱凝手術可讓7至8成脊椎、髖關節或膝關節疼痛的病人減少5成以上疼痛持續半年。對於需手術但麻醉風險過高、手術後仍然有嚴重疼痛的病人,是較佳選擇。介入性疼痛治療結合影像學導引,配合止痛、抗發炎藥劑,根據病人症狀及個別病灶選擇不同型態高頻熱凝手術,得以快速緩解疼痛。洪翊傑醫師呼籲,有慢性疼痛的病人千萬不要誤信偏方,花大錢購買不明藥物或沒有衛福部核可的醫療器材。應該改變心態,積極面對並與專業醫療團隊合作,才能真正遠離疼痛,追求健康生活。

手指遭電爆!腳底皮膚移植助恢復

手指遭電爆!腳底皮膚移植助恢復#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李先生是1名工廠工人,先前操作輸送帶時不慎觸及電源開關,強大電流瞬間電爆右手食指,造成肌腱暴露、組織缺損嚴重,清創後透過「顯微皮瓣重建手術」,將腳底內側皮膚連同血管和神經移植到手指,讓李先生重新恢復握力和觸感,未來可從事精細工作。手指血管精細 經腳底皮膚移植縫合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鄭旭棠表示,李先生右手食指遭電擊處,肌腱暴露,加上手指血管很微細,重建較困難。嚴重燒燙傷的病人,必須於受傷後2週內完成重建手術,才可能恢復手部原本的精細功能,所幸患者年輕,恢復能力強,術後約2週的時間,已能簡單的握拳。「顯微皮瓣重建手術」需在高倍顯微鏡下接合游離皮瓣的血管和神經,採用足底內側皮瓣重建。首先取下患者腳底內側皮膚,連同供應這塊皮膚的血管和神經,再移植到受創的右手食指,透過顯微手術縫合血管和神經,手術時間約5小時,不但能覆蓋受傷部位,也能重建手指觸覺功能。顯微皮瓣重建手術 適用四肢外傷、腫瘤切除重建台灣的「顯微皮瓣重建手術」最常用在頭頸部腫瘤切除後的重建,上下肢肢體外傷、乳癌切除後的組織缺損也適用。像李先生深度燒燙傷、已出現肌腱暴露,經常需要使用「顯微皮瓣重建手術」來覆蓋傷口,術後會密切觀察皮瓣的血液循環,注意血管栓塞問題發生。鄭旭棠醫師指出,術後應避免過度扭動患處,以免拉扯附近組織,並且嚴禁抽菸,避免影響血液循環。務必依照醫囑定時換藥、按時復健,若傷口出現紅腫等感染情形,必須立刻回診治療。

台灣女性殺手 乳癌居癌症之冠

台灣女性殺手 乳癌居癌症之冠#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危害21世紀女性健康的頭號殺手,許多人都認為是乳癌。相較於其他癌症,乳癌不僅好發於年輕族群,也是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當多數癌症的發生率稍趨緩時,乳癌卻逆勢成長了3.2%。台灣乳癌好發年齡早 高峰45至55歲《大家健康》雜誌總編輯葉雅馨表示,台灣婦女罹患乳癌的平均年齡較西方國家低,西方國家罹患乳癌的年齡層主要集中在55至65歲,但亞洲人受基因影響,好發年齡較年輕。台灣乳癌高峰約在45至55歲,較西方提早10年左右,甚至還不乏30歲就死於乳癌的案例。是否需要切除乳房,要看腫瘤的大小、形狀是否嚴重損壞外型,通常醫師能理解患者的心態,會盡量保留乳房,約6成的患者可保留乳房。不少患者得知罹癌後,擔心另一半變心或離婚,不願接受治療。然而經過疾病打擊,夫妻間假如能互相體諒,能產生另一種革命情感,鼓勵患者勇於接受治療。乳癌治療結束 2、3年內較易復發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一般外科醫師余本隆表示,懷孕不會增加乳癌的復發率,但如果懷孕後乳癌復發,礙於治療的限制很多,多半會建議中止懷孕。一般來說,乳癌最常發生在前2、3年,應盡量2年以後再懷孕。余本隆醫師建議,可以的話,5年後再懷孕更好,但生理有其極限,青春不等人。通常罹癌病人,一開始會否定,不相信自己罹癌,想逃避。接著會憤怒,怨恨命運不公平。然後會憂鬱,否定自我存在價值。最後才會接受及面對,配合醫療處置。在這個過程中,親友和家屬的傾聽和陪伴最重要。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