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功能

貧血背痛 竟是多發性骨髓瘤

貧血背痛 竟是多發性骨髓瘤#腎功能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肢體痠痛勿輕忽,誤當老化現象恐致大麻煩!一名70多歲的李老先生有長期下背疼痛和左大腿酸麻問題,跑遍多家醫院都查不出病因,直到有次因為嚴重貧血和急性腎衰竭住院,經腎臟科醫師醫治後仍有貧血問題,轉介血液腫瘤科治療,經過抽血、骨髓切片檢查,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提供新藥治療後,李先生的腎功能和貧血已大幅改善。癌細胞會侵犯全身骨頭 造成骨質疏鬆衛服部南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陳筠方表示,「多發性骨髓瘤」不易診斷,是從骨髓長出的癌細胞(plasma cell,又叫做漿細胞),當癌細胞在骨髓裡大量增生後,侵犯全身的骨頭、骨髓而造成疼痛、骨質疏鬆、甚至是骨折,因為癌細胞在骨髓空間裡大量增加,而壓縮到正常造血細胞的生存空間,所以常常伴隨貧血。此種癌細胞(plasma cell)的特性是會分泌大量的免疫球蛋白,但多而異常的免疫球蛋白不但無法增加抵抗力,反而會累積在腎臟造成傷害,因此臨床上很多病人也會有腎功能不良的情況、更嚴重者甚至是得靠洗腎保命。口服藥物加上每周一次化療針劑即可雖然多發性骨髓瘤會有包含骨頭痛、貧血、腎功能差等現象,但是這些症狀在臨床上都不少見,尤其是老人家若全身痠痛、骨質疏鬆等經常被誤以為是老化常見現象,因此不易診斷。陳筠方主任表示,「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可使用口服藥物,再加上每週施打一次皮下化療針劑Velcade即可,目前病患李先生規律進行療程、門診追蹤治療,腎功能和貧血也有大幅度改善。

腎功能變差 竟是高血壓害的!

腎功能變差 竟是高血壓害的!#腎功能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10大死因分析,除了癌症之外,威脅國人健康的頭號殺手,就是高血壓及相關病變,而高血壓也是慢性腎臟病以及末期腎臟病的危險因子,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腎臟科主任莊宗芳表示,高血壓是許多慢性疾病的危險因子,經常沒有症狀,因此病人常常無自覺而忽略,不僅容易加速腎功能變差的速度,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最終導致死亡率上升。測前不運動、吸菸、食用含咖啡因食品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護理長李虹霓表示,高血壓定義為收縮壓大於140,或是舒張壓大於90毫米汞柱,正確量測血壓的方法為:安靜坐著休息5分鐘以上,測量前不要激烈運動、吸菸以及食用含咖啡因的食品,測量血壓時應坐在椅子上,除去上臂衣物,將上臂置於桌面上,位置保持大約心臟的高度,在進行血壓量測。少吃高鹽食物、戒菸、規律運動根據統計約7成病人知道自己有高血壓,只有3成病人獲得良好的血壓控制,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也表示,高血壓是可以預防和控制的,生活型態的改善對於高血的控制相當重要,少吃高鹽食物、戒菸、規律運動、保持適當體重以及充足睡眠等,對血壓的控制都有一定的功效。配合醫師處方 規則量測血壓如果經由生活型態調整仍無法維持理想血壓,就須借助藥物治療來控制血壓,進行藥物治療時,需配合醫師處方按時服藥,並養成規則量測血壓得好習慣,在家量得的血壓可以攜帶至診間,供醫師做為調整用藥之參考,相信藉由醫病合作,可以使讓血壓可以控制在理想範圍內,進一步降低慢性腎臟病的罹病率。

常吃火鍋恐高血脂!5「不」驟安心暖肚

常吃火鍋恐高血脂!5「不」驟安心暖肚#腎功能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又到了歲末年終的「進補」季!不少人都喜歡在冷冷天氣,來碗熱湯、美食彌補寒風帶走的暖氣;然而天冷攝取火鍋、佳餚還是得適量,當心長期累積造成身體負擔,演變為「高血脂」,加上過多膽固醇囤積,導致全身血管狹窄、硬化,進而影響腎臟功能。慢性病患者腎功能衰 吃鍋謹記5點對此,彰化基督教醫院營養師陳美櫻表示,天冷吃鍋是多數人喜愛,但因為慢性病患者的腎臟功能衰退、代謝改變,在飲食上的營養素,像是蛋白質、脂肪、各類脂肪酸及電解質,如:鈉、磷、鉀、鈣等都要依患者病情調整。因此,在冬令進補之時,應多加留意;以下提供吃鍋5「不」建議,供腎友及家屬參考: 1)不喝湯/白開水當湯底,避免增加腎臟代謝負擔。首先,傳統大骨湯含磷及飽和脂肪酸高,易增加腎臟代謝負擔;建議要食用大骨湯前,先將湯冰涼後去浮油,加熱後再喝,以去掉大部份脂肪。陳美櫻提醒,當各樣食材在鍋中長時間滾煮,湯汁裡面的普林及鉀磷等含量也會升高;患者還是少喝湯,避免增加腎臟代謝負擔。2)不吃加工食品/以天然食材為佳,注意食品衛生安全。再來,火鍋中常加的火鍋餃、丸子等,因在加工過程中添加不少脂肪、澱粉、鹽份及磷酸鹽,易增加身體負擔,慢性病患者應避免攝取。且食材也要徹底煮熟,勿吃生食或不熟的食物,多注意食品衛生安全。 3)不加鹽份高配料/沙茶醬含鹽份及磷值高,可改蒜泥、辣椒、薑末。而吃火鍋時,許多人喜歡沾醬來提味;陳美櫻指出,由於醬油、沙茶醬、蛋黃等含鹽份及磷值高,腎友千萬不可嘗試。建議可用蒜泥、辣椒、薑末等加入白醋、檸檬汁當佐醬,亦可將香菜蔥末燙熟後一起拌入,以增加醬料香氣及風味。 4)不多攝取蛋白質/蛋白質是腎臟病友最大罩門,應酌量攝取。由於蛋白質的攝取量,是腎臟病友最大罩門,因此在吃鍋同時,也要多加計算;像是蛋、肉片、海鮮及豆腐製品,應酌量攝取。且高脂血症是腎臟病常見合併症,選擇蛋白質類食物時,可採取:低脂、去皮、海鮮去頭,勿貪吃到飽、熟悉份量等原則。 5)不吃滾燙食物/常吃過熱食物,易增加罹患食道癌風險。最後,陳美櫻建議,吃火鍋時可準備一個空盤,將滾燙食物撈出後先擱置,待食物稍涼後再吃;以避免燙傷嘴、造成消化道受傷。另,經常吃過熱食物,也會增加罹患食道癌風險,應留意。

結石不痛了別以為沒事 當心喪失腎功能

結石不痛了別以為沒事 當心喪失腎功能#腎功能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一名59歲王姓婦人,因慢性咳嗽到胸腔內科求診,結果在電腦斷層檢查時發現左側上段輸尿管有結石合併嚴重的腎水腫,經由內科醫師轉介至泌尿科門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泌尿科李永樹醫師指出,患者長期嚴重腎水腫,已造成左側腎臟萎縮,兩側腎臟比較後,腎功能已大幅受影響,因此建議患者接受經皮腎臟造瘻取石術合併輸尿管鏡碎石術,一次解決結石及輸尿管阻塞問題。3警訊:背痛、發燒、膿尿李永樹醫師說,有些輸尿管結石病患會很痛、那是因為石頭從腎臟掉下來造成急性阻塞,產生劇烈疼痛。但是像上述個案可能曾有腹痛或背痛,在劇痛結束後,沒有處理石頭,疼痛感慢慢消失,以為沒有大礙,其實,這是因為身體痛覺敏感性降低,但結石本身問題仍存在,長期下來會使腎臟水腫,漸漸喪失腎功能。李永樹醫師表示,有些病人則會因阻塞型腎病變導致感染,例如急性腎臟感染或上泌尿道感染可影響局部或全部腎臟。輸尿管結石臨床上會出現背痛、發燒和膿尿,若是年老的糖尿病婦女合併有血小板減少,急性腎功能不全,意識不清或休克,甚至可能是氣腫性腎盂腎炎,若治療無效時,甚至需要接受腎切除並有相當高的致死率。他也提醒,結石很可能會發生任何一個人身上,不能放任不管,以免小病成大病。

罹患三高種類愈多 腎功能恐愈差

罹患三高種類愈多 腎功能恐愈差#腎功能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據國民健康署「96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國內20歲以上成人每10位就有1位患有慢性腎臟疾病,慢性腎臟病發展至後期需要洗腎。國民健康署強調,三高不僅是造成慢性腎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呼籲已罹患民眾應該依照醫師處方正確用藥,妥善治療,才不會因為長期的血壓、血糖過高,或服用偏方、草藥、來路不明藥品,嚴重傷害腎臟,而走上洗腎之路。 三高不控制 當心危害腎臟101年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檢查結果也發現,約154萬接受服務的40歲以上民眾中,檢查結果沒有罹患三高的民眾,其腎功能正常的比率可高達8成5,但患有二種三高的民眾,腎功能正常的比率就下降為7成左右,而同時患有三種三高的民眾,腎功能正常的比率則只剩下6成5,顯示民眾罹患的三高種類愈多,其腎功能愈不好。而腎臟保健的8項黃金守則,就是三高控制、飲食、運動、體重控制、避免服用不當藥物、多喝水、不抽菸及定期檢查腎功能等。 新竹市衛生局也提醒,若罹患腎臟病,及早積極配合醫療團隊,採取藥物、飲食、運動三管齊下的正規治療,並將血糖、血壓控制在理想範圍,才是顧腎之道。

美耐皿餐具吃熱食 小心容易腎結石!

美耐皿餐具吃熱食 小心容易腎結石!#腎功能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編譯)新的研究顯示,用密胺餐具,也就是仿瓷餐具、美耐皿餐具吃熱騰騰的食物,可能對健康是有危害的。台灣研究人員發現,高的溫度會增加我們接觸到的三聚氰胺量,這可以增加腎結石的風險。研究實驗了兩組吃特騰騰湯麵的團體,一組用美耐皿餐具,另一組用陶瓷碗,然後在用餐前收集尿液樣本,用餐後的12小時,每2個小時也收集一次;三個禮拜後,被實驗者仍然食用同種食物,只是用的碗型互相交換,然後再次收集尿液樣本。 12小時後,用美耐皿餐具的研究對象,總尿液中的三聚氰胺含量為8.35微克,相對於用陶瓷碗的只有1.3微克。台灣高雄醫學大學首席研究員吳嘉芳表示,美耐皿餐具使用時,若在高溫下,可能會釋放出大量三聚氰胺。他指出,不管是在較高的溫度下,例如熱湯,或酸性食品,都可以導致三聚氰胺危害食品,尤其是在舊的、低品質的餐具使用下。但她補充,三聚氰胺從密胺餐具釋放到食物和飲料中的量會隨著品牌不同而變化。因此,這個研究可能無法概括其他品牌的餐具。然而,在安全方面,結果表明使用陶瓷餐具來吃熱時是明智的。研究人員說,目前還不清楚這對人類健康,究竟還有什麼全面性的影響。不過,先前的研究已發現,長期低劑量接觸三聚氰胺,會增加兒童和成人罹患腎結石的風險。研究表明三聚氰胺的毒性在動物體內,攝入會導致腎結石,腎功能損害,並可能誘發癌症。在2008年,就有例子在中國受三聚氰胺污染的嬰幼兒配方奶粉,造成6人死亡和5萬人住院治療腎結石和腎臟疾病。

「腎」重飲食保健康

「腎」重飲食保健康#腎功能

文/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 李雅筑「我有糖尿病十多年了,血糖控制差,糖化血色素差不多在八左右。現在醫生跟我說,我的腎功能開始變差了,要我飲食控制。我要怎麼吃?是不是還跟糖尿病飲食一樣呢?」這是衛教過程中,病人常提及的問題。腎臟病飲食分成以下兩種,兩者的飲食方向是截然不同的。慢性腎臟衰竭病患:蛋白質在體內代謝的過程中,會產生含氮廢物,一旦腎臟發生病變,這些含氮廢物就無法順利排除,而造成堆積,進而引起中毒的情況,譬如尿毒症。當情況嚴重時,會導致尿量減少,也使得過多的鈉離子與鉀離子無法靠腎臟排出體外,對健康帶來莫大的損害。洗腎病患:應補充足夠的熱量與蛋白質,因為在洗腎的過程會流失一些蛋白質;鈉、鉀、磷離子的含量也需要注意,更重要的是控制水分。下文是針對「慢性腎臟衰竭病患」所列的飲食大哉問,您能答對幾題呢?Q:為什麼教導糖尿病患者吃五穀飯,但是腎臟病患者卻不建議呢?五穀飯含有大量的麩皮,能穩定血糖的控制,可是麩皮的磷含量較高,所以腎臟病患者應減少食用。Q:為什麼腎臟病患者不能吃「高鉀」的食物?高鉀的食物有哪些?血鉀過高會引起心律不整,而腎功能衰竭會減少鉀離子代謝的能力。其實,只要病患一天的排尿量大於一千C.C.,通常不會產生高血鉀症的問題。Q:為什麼不能吃「高磷」的食物?高磷的食物有哪些?血液中的含磷量高,會導致骨骼病變。腎功能不全者應適量限制磷的攝取,除了配合服用磷結合劑來降低磷的含量,也要從飲食上著手避免吃下過量的磷,如此才能減緩腎功能衰竭的速度。Q:老人家喜歡吃香蕉緩解便祕的問題,有腎臟病後仍可多吃香蕉嗎?不建議,因為香蕉是高鉀水果。要改善老人便祕的問題有很多方法,建議水分的補充、適量的運動,效果比香蕉有幫助;或在飲水中、果汁中加入纖維粉,增加纖維攝取。   Q:高鈣食物都是高磷食物嗎?不盡然。高鈣食物中,有大部分是高磷食物,例如:奶粉、保久乳、鮮奶、小魚乾,所以要減少食用。如果真的要食用高鈣食物,可以喝少許優酪乳或補充鈣片,並依醫師指示使用磷結合劑。Q:蔬菜的鉀含量比較高,所以不要吃嗎?錯。鉀離子易溶於水,所以食用前要先切小塊並川燙過,再加少許油拌炒,減少鉀離子的含量。蔬菜經由烹煮,鉀離子會流失在湯汁裡,所以菜湯不要喝。注意喲,市售的薄鹽醬油或低鈉鹽也都不適宜食用。Q:營養師衛教時所建議的「低蛋白飲食」是什麼呢?腎臟病患者無法將蛋白質所產生的含氮廢物排出,所以要採用低蛋白飲食,而且其中50~70%需用高生物價的食物,例如:雞肉、牛肉、豬肉、羊肉、黃豆等。蛋白質的攝取量會因為慢性腎臟衰竭病患的分期而有所不同,應該請教腎臟專科醫師與營養師,為您調配一天的蛋白質需求。Q:腎臟病患者可以喝雞精補充營養嗎?不建議。因為雞精為高鉀食物,會造成腎臟排泄的負擔。Q:蛋白質的東西吃這麼少,會不會營養不良?正是因為蛋白質攝取得少,故應選擇優質的蛋白質,如奶類、蛋、魚、肉、黃豆製品,足夠的熱量也是很重要的。可以用低氮澱粉,如冬粉、米苔目、粉圓、地瓜粉、藕粉、西谷米當作點心,若是煮成甜湯,可加蜂蜜、果糖、粉飴來增加熱量,或者喝低蛋白奶粉也行。Q:腎臟病需要額外補充綜合維他命嗎?不需額外補充,飲食中適量食用蔬果即可。綜合維他命中含有礦物質,尤其維他命A、E、K補充過多,會產生毒性,必須有醫師處方才可食用,避免自行補充。註:(表一)及(表二)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網站http://www.doh.gov.tw/FoodAnalysis/ingredients.htm

結石不處理 當心影響腎功能

結石不處理 當心影響腎功能#腎功能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結石的症狀見怪不怪,但是如果放著不處理,恐怕會影響腎功能!北市聯醫中興院區泌尿科醫師鄭惠升表示,尿路結石是常見的泌尿道疾病,症狀主要包括側腰痛、血尿等。若未及時治療則可能發生反覆的尿路感染,甚至因結石長時間阻塞輸尿管,則可能造成腎功能受損。鄭惠升指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泌尿科於數月前,治療了一位因兩側輸尿管結石且造成兩側輸尿管幾乎完全阻塞的患者。病患為50多歲男性,因消化道出血住院治療,在腹部X光檢查中,意外發現兩側輸尿管各有多個結石,最大的有2公分乘1公分。同時,膀胱也有一個3公分乘2公分的結石。超音波檢查發現兩側腎臟均有嚴重積水,抽血檢查則發現病患有腎功能不足狀況。鄭惠升說,病患於20多年前有過幾次側腰痛、血尿的症狀,也曾小便解出過結石,因為症狀不是很嚴重,所以沒有多加注意結石狀況;病人在接受內視鏡取出輸尿管之結石,但膀胱之結石體積過於龐大,只好利用傳統手術取出。雖取出後排尿恢復暢通,但是腎臟兩側功能因長期遭受結石阻塞,而無法完全恢復。鄭惠升提醒,尿路結石很常見且復發機率高,若沒有適當預防,五年內復發率可高達50%。雖然尿路結石有其症狀特徵與特殊病史,診斷也不困難,但仍有少數病例於就診時已發生結石阻塞導致腎功能受損;若有結石病史者,應注意飲食、多喝水,定期門診追蹤檢查、早期治療,以減少結石復發或產生併發症的機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