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功能

強力胃藥致腎病變 中醫調理修復機能

強力胃藥致腎病變 中醫調理修復機能#腎功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初診患者一臉茫然地說:「蔡醫師,我去年體檢發現腎臟功能不好,腎絲球過濾率只剩下21,不知道該怎麼辦?」他拿出檢驗報告表示,他沒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也不菸不酒,平常只有胃不好而已,腎臟科醫師說,應該和他長期吃胃藥有關,他不解為什麼會這樣?腸胃不適亂吞藥 恐引發多種併發症很多人有胃悶、胃脹、胃痛、胃酸逆流的問題,常常都會使用胃藥來抑制胃酸,氫離子幫浦阻斷劑就是代表性的藥物。也因為它的效果太好了,雖然它必須符合使用規範才能由醫師開處方,但是其實大家心知肚明,呷好鬥相報,根本就變成居家常備藥了,不管什麼情形,只要是和腸胃有關,反正先吞一顆就對了,浮濫亂用的結果,就出現了許多不好的併發症。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根據國外的研究顯示,最早於1992年即有病例報告指出氫離子幫浦阻斷劑與急性間質性腎炎及急性腎損傷有關,之後陸陸續續有許多研究都提出氫離子幫浦阻斷劑與腎病有關的報告,而且高劑量及長時間使用,與腎病傷害程度有密切相關。研究顯示,氫離子幫浦阻斷劑可能經由多種機轉包括:急性間質性腎炎、低血鎂症、內皮細胞受損等對腎造成傷害,導致急性腎損傷、慢性腎臟病及末期腎病變。一時之間,這種效果很好的胃藥,顯示出它並沒有原先想的那麼安全。搭配修復腎臟、健脾益胃藥材雙管齊下藥物造成的腎臟損傷,中醫認為這是因為風邪、水濕、濕毒、濕熱之邪,入侵阻滯經脈,下傷及腎,腎失開闔,無法通調水道,進而影響全身。治療上會依病情進展分期治療,在快速惡化期主要是邪實,治療以祛邪為主,利用疏風解表、清熱解毒、化濕利水、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為主要治則;在慢性期主要是餘邪未清、正氣損耗,治療多以清除餘邪,並適當扶正潤理。一般常見的中醫體質分型,像是風水氾濫型、水濕侵漬型、濕毒侵淫型、濕熱壅盛型、腎陰虧虛型、脾腎氣虛型等。另外會搭配專門修復腎臟機能的中藥材及健脾益胃的藥物,畢竟這個問題是因胃病而來,腸胃功能的調理也是十分重要的。經過了半年的調理之後,他回診時高興的說「蔡醫師,這次的檢查,腎功能進步很多喔,從原來的腎絲球過濾率21左右,現在已經回升到62了,我的身體也感覺好很多,真是太棒了,我會好好繼續繼續配合治療,讓我的腎臟再更好。」(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高血壓致腎功能剩2成 中醫調理修復

高血壓致腎功能剩2成 中醫調理修復#腎功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本來不以為意,沒想到會這麼嚴重!」一名中年男性患者幾個月之前覺到很累、頭暈,到醫院檢查發現因腎病變有嚴重貧血。他是外商公司高階經理人,平時工作忙碌,抽菸、應酬、熬夜早已是常態,一直以來就有血壓偏高的問題,雖然有到心臟科拿降血壓藥,但是總覺得沒什麼不舒服,所以血壓藥就有一餐沒一餐的跳著吃,直到最近出現明顯的疲倦、頭暈,一檢查就嚇到了。「蔡醫師!該怎麼辦?我最近的腎絲球過濾率GFR已經只剩下23,腎臟科醫師說這樣代表腎功能剩下大約是正常人的1/5而已……」腎臟病也會引發高血壓 互為因果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在台灣高血壓造成的腎病變是末期腎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而高血壓也是慢性腎衰竭最常見的併發症,長期高血壓會使腎臟的血管結構發生硬化,進而使腎功能惡化。高血壓會造成腎臟病變,腎臟病也會出現高血壓,兩者就像是雞生蛋、蛋生雞,互為因果,也互相傷害。根據研究顯示,大多數病人診斷出原發性高血壓時,已經有第一期或是第二期的慢性腎臟病。隨著高血壓的病情持續,血壓高會造成腎絲球壓力增加、小動脈硬化、腎絲球微血管內皮損傷及蛋白尿,終致腎絲球硬化。腎絲球硬化本身即可使腎小管血液循環減少,加上蛋白尿對腎小管的直接毒性作用,進而導致腎小管萎縮和腎間質纖維化、間質發炎,如此反覆惡性循環下,腎臟功能就持續破壞。首務需減重運動 改變飲食習慣有高血壓的人,要如何避免腎病變的出現呢?最重要的當然是血壓的控制!控制高血壓的第一個步驟即為生活習慣的調整,包括減重、飲食習慣的改變(例如低鈉、低鈣、少喝酒)、生活習慣的改變(例如戒菸、作息規律不熬夜)、增加運動量,如果這些改變仍無法達到血壓控制的目標則可考慮給予藥物治療。中醫方面,這是屬於情志失調,腎氣虧虛,飲食不節所導致的肝、脾、腎臟腑功能失調。中醫古籍《中臟經》提到「肝氣逆則頭痛,耳聾,頰赤,頭暈,其脈浮而急,協支滿,眼眩。」這就是肝陽上亢,也就是血壓高時常見的表現。加上腎氣虛贏,精血虧少,致髓海失於充養,腎陰不足,水不涵木,脾虛運化失常,腎失固澀而精微下泄,就會出現蛋白尿,陰損及陽,最終導致濕、痰、濁膠著於內,久病入絡,瘀阻經絡,也就是腎絲球血管硬化的變化。根據虛損臟器 先養肝健脾補腎中醫的治療,針對上述的病理變化,就是以補虛瀉實為主,補虛根據虛損臟器的不同而養肝、健脾、補腎,後期涉及心肺的還需根據病情補肺、養心;瀉實則根據病情及病程分別選擇瀉火、潛陽、燥濕、化痰、瀉濁、活血、化瘀等方法,辨證使用。另外會加上改善腎臟血流、修復腎絲球功能的中藥材,一方面穩定血壓、一方面也可以改善腎功能,搭配飲食及運動、生活作息調整,高血壓腎病變是可以改善的!有一次回診時,他由太太陪同前來看診,太太高興的說:「我們本來以為腎臟科都沒辦法的狀況,中醫應該更沒辦法,結果這段時間的中醫調理,腎功能不但有達到原先心裡期待的不惡化,還已經有不小的進步了,腎絲球過濾率已經回升到51了,謝謝蔡醫師!」(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腎功能不佳 夏天吃這些水果要小心

腎功能不佳 夏天吃這些水果要小心#腎功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男子日前因為肺炎住院,家人熬煮十全中藥湯幫他補身體,他喝兩碗湯又吃兩顆橘子,半小時之後突然感到胸悶而失去意識;男子原本就有慢性腎臟病,這是因為血液中的鉀離子飆高引發心室顫動,所幸搶救得宜,經過急救及心臟電擊後才恢復心跳與意識。血鉀濃度過高 恐心律不整甚或猝死聯新國際醫院腎臟科主任林盈光表示,中藥湯裡的藥材屬於植物類,而植物均含有鉀離子,熬煮出來的中藥湯雖然是補品精華,但裡頭所含的鉀離子甚高,再加上橘子的含鉀量也高,吳先生因血鉀過高,引發身體不適。從食物攝取的鉀離子,90%需經由尿液排出,由於慢性腎臟病患的腎臟排鉀能力變差,如果飲食沒有忌口,很容易會造成血中的鉀離子濃度上升﹔一旦血鉀濃度過高,可能會出現四肢無力、頭暈等情況,嚴重恐造成心律不整,甚至猝死,不可不慎。荔枝哈密瓜榴槤 鉀離子含量偏高林盈光醫師提醒,除了中藥材之外,很多夏天水果的鉀離子含量偏高,像是哈密瓜、香瓜、火龍果、百香果、香蕉、奇異果、榴槤、木瓜、荔枝等,腎功能不佳的民眾應該要多注意,不可一次吃太多。另外,精力湯雖然營養價值高,但是屬於高鉀、高磷的食物,透析病患應避免食用。精力湯食材裡的腰果、核桃、杏仁、卵磷脂、小麥胚芽及啤酒酵母粉都是高磷食物,加上生鮮蔬菜未經水煮去鉀,以及水果直接打成汁(高鉀),所以精力湯是一種高磷、高鉀的食物,應多加注意。蔬菜川燙後再吃 避免用低鈉鹽或低鹽醬油含鉀量比較高的蔬菜有紅莧菜、空心菜、菠菜、地瓜葉、綠花椰菜等葉菜類,以及番茄、草菇、金針菇、紫菜、豆類製品、堅果類等,建議洗腎患者先川燙後再吃;川燙的水因為有溶出的鉀離子,所以不要食用。腎功能不好的民眾也應避免以低鈉鹽或低鹽醬油取代一般的鹽或醬油,所謂低鈉鹽或低鹽醬油,其低鈉的成分就是以鉀來代替,也就是「鈉低鉀高」,故低鈉鹽和低鹽醬油都是屬於高鉀食物,特別是血液透析病患常有高鉀血症的現象,因此不宜當一般的調味料。

高血壓不規律服藥 腎功能僅剩3成

高血壓不規律服藥 腎功能僅剩3成#腎功能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9歲的張先生罹患高血壓逾20年;雖定期看診,卻沒有測量血壓的習慣,時常血壓高至頭痛才服藥。漫不經心治療多年,直到例行性檢查才發現已慢性腎臟病第3期,腎功能僅剩3成,若再不積極控制血壓,恐要終身洗腎。原來血壓控制不佳,不但加速腎功能衰退,且血壓值越高,腎功能衰退的速度越快。張先生一轉消極態度,積極控制高血壓,絲毫不敢大意。血壓控制不良 心血管疾病風險倍增根據國內調查發現,高達8成民眾不知血壓控制不良會傷及全身器官。其實高血壓堪稱無孔不入的隱形殺手,長期高血壓不但會引起血管阻塞甚至血管破裂,更會引發連鎖反應傷及全身器官,民眾不得不慎防。為維護全身器官健康,必須從日常積極控制高血壓做起。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表示,血壓每增加20/10毫米汞柱,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即倍增。血壓高也會引發多重併發症,如腦中風、心臟衰竭、腎病變、視力下降、突發性耳聾及四肢缺血性疼痛等,若未及時控制甚至可能危及性命。高血壓與腎功能不佳互相影響 導致惡性循環台灣高血壓患者已突破460萬大關,且人數逐年增加,年年入榜國人十大死因之列。由於血壓控制不佳將連帶造成全身重要器官損傷,高血壓與其相關併發症在國人十大死因中佔有高達5項,死亡威脅性不亞於癌症。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張孟源表示,慢性腎臟病患者最常見的共病就是高血壓。長期高血壓會使腎臟受損,而腎臟功能不佳亦會導致血壓高,環環相扣淪為惡性循環。民眾錯信服用降血壓藥物會傷腎的坊間謠言仍時有所聞,反而延誤高血壓治療,造成腎功能受損。積極控制高血壓可顯著降低腎臟病風險,初期腎臟病患者更有望逆轉復原腎功能。積極控制高血壓 減少43%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根據國民健康署2013-2015年調查發現,越年輕的高血壓患者自知率與控制率越不理想。逾9成高血壓患者未定期量血壓(每周少於1次),逾半坦言曾自行增減或停用降血壓藥物,恣意隨性的態度是治療高血壓大忌。高血壓患者若遇本身已服用多種藥物時,容易發生自行停藥、減藥情況。目前已有單錠複方降血壓藥物可解決服藥數量過多的困擾,提升患者服藥順從性。近年來許多研究顯示,積極控制高血壓可顯著降低腦中風發生率、減少43%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及降低27%總死亡率。尤其75歲以上、心血管疾病與慢性腎臟病患者等高危險族群,血壓更需控制在收縮壓120毫米汞柱以下。控制高血壓追求的不只是數字,更是為了搶救全身器官健康。

破紀錄!533克早產兒心臟手術成功

破紀錄!533克早產兒心臟手術成功#腎功能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懷孕23週出生、僅478克的早產兒女嬰,因為「開放性動脈導管」達0.3公分,藥物治療不但沒效果,腎功能也受到傷害,血壓不穩定,醫療團隊於早產兒489克時,建議家屬開胸手術或心導管手術,在家屬考慮期間,因嬰兒腎功能惡化、排尿少,體重急升至533克。經「經皮心導管之開放性動脈導管關閉術」,2日後超小早產兒脫離呼吸器,腎功能逐漸恢復,心臟衰竭也大幅改善。478克女嬰 打破此手術最低體重的紀錄成大醫院小兒心臟科吳俊明醫師、王玠能醫師、謝旻玲醫師等與新生兒科林永傑醫師等、新生兒加護病房、心導管室,團隊合作成功完成出生僅478克早產兒女嬰的「經皮心導管之開放性動脈導管關閉術」。據文獻紀載,目前世界上成功接受「經皮心導管之開放性動脈導管關閉術」最小體重為755公克,此次案例則為出生僅478克早產兒女嬰,打破此手術最低體重的紀錄。早產兒動脈導管的肌肉較少、收縮力較弱成大醫院小兒部醫師林永傑表示,出生後的新生兒因生理環境劇烈改變,橫跨在主動脈與肺主動脈之間的肌肉會儘快收縮以關閉動脈導管。早產兒的動脈導管上的肌肉較少、收縮力較弱,因此常常罹患這個稱為「開放性動脈導管」的疾病。早產兒出生後的動脈導管仍維持開放時,將會分流主動脈的血流至肺動脈,若分流的血量太大,一方面造成早產兒血壓不穩定,心臟衰竭;另一方面卻造成肺部過度充血,氧氣需求量上升,甚至肺出血,進而死亡。手術的顯影劑會增加早產兒腎臟負擔林永傑醫師指出,早產兒的體重很輕,下肢的股靜脈或股動脈很小,心導管手術不容易將手術導管與關閉器送入早產兒的下腔大靜脈,且因早產兒的動脈導管長度小,要將手術導管與關閉器,穩定地放在開放的動脈導管中,更是困難。另外,心導管手術常需不少量的顯影劑,也會增加早產兒的腎臟負擔。

貧血背痛 竟是多發性骨髓瘤

貧血背痛 竟是多發性骨髓瘤#腎功能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肢體痠痛勿輕忽,誤當老化現象恐致大麻煩!一名70多歲的李老先生有長期下背疼痛和左大腿酸麻問題,跑遍多家醫院都查不出病因,直到有次因為嚴重貧血和急性腎衰竭住院,經腎臟科醫師醫治後仍有貧血問題,轉介血液腫瘤科治療,經過抽血、骨髓切片檢查,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提供新藥治療後,李先生的腎功能和貧血已大幅改善。癌細胞會侵犯全身骨頭 造成骨質疏鬆衛服部南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陳筠方表示,「多發性骨髓瘤」不易診斷,是從骨髓長出的癌細胞(plasma cell,又叫做漿細胞),當癌細胞在骨髓裡大量增生後,侵犯全身的骨頭、骨髓而造成疼痛、骨質疏鬆、甚至是骨折,因為癌細胞在骨髓空間裡大量增加,而壓縮到正常造血細胞的生存空間,所以常常伴隨貧血。此種癌細胞(plasma cell)的特性是會分泌大量的免疫球蛋白,但多而異常的免疫球蛋白不但無法增加抵抗力,反而會累積在腎臟造成傷害,因此臨床上很多病人也會有腎功能不良的情況、更嚴重者甚至是得靠洗腎保命。口服藥物加上每周一次化療針劑即可雖然多發性骨髓瘤會有包含骨頭痛、貧血、腎功能差等現象,但是這些症狀在臨床上都不少見,尤其是老人家若全身痠痛、骨質疏鬆等經常被誤以為是老化常見現象,因此不易診斷。陳筠方主任表示,「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可使用口服藥物,再加上每週施打一次皮下化療針劑Velcade即可,目前病患李先生規律進行療程、門診追蹤治療,腎功能和貧血也有大幅度改善。

腎功能變差 竟是高血壓害的!

腎功能變差 竟是高血壓害的!#腎功能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10大死因分析,除了癌症之外,威脅國人健康的頭號殺手,就是高血壓及相關病變,而高血壓也是慢性腎臟病以及末期腎臟病的危險因子,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腎臟科主任莊宗芳表示,高血壓是許多慢性疾病的危險因子,經常沒有症狀,因此病人常常無自覺而忽略,不僅容易加速腎功能變差的速度,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最終導致死亡率上升。測前不運動、吸菸、食用含咖啡因食品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護理長李虹霓表示,高血壓定義為收縮壓大於140,或是舒張壓大於90毫米汞柱,正確量測血壓的方法為:安靜坐著休息5分鐘以上,測量前不要激烈運動、吸菸以及食用含咖啡因的食品,測量血壓時應坐在椅子上,除去上臂衣物,將上臂置於桌面上,位置保持大約心臟的高度,在進行血壓量測。少吃高鹽食物、戒菸、規律運動根據統計約7成病人知道自己有高血壓,只有3成病人獲得良好的血壓控制,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也表示,高血壓是可以預防和控制的,生活型態的改善對於高血的控制相當重要,少吃高鹽食物、戒菸、規律運動、保持適當體重以及充足睡眠等,對血壓的控制都有一定的功效。配合醫師處方 規則量測血壓如果經由生活型態調整仍無法維持理想血壓,就須借助藥物治療來控制血壓,進行藥物治療時,需配合醫師處方按時服藥,並養成規則量測血壓得好習慣,在家量得的血壓可以攜帶至診間,供醫師做為調整用藥之參考,相信藉由醫病合作,可以使讓血壓可以控制在理想範圍內,進一步降低慢性腎臟病的罹病率。

常吃火鍋恐高血脂!5「不」驟安心暖肚

常吃火鍋恐高血脂!5「不」驟安心暖肚#腎功能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又到了歲末年終的「進補」季!不少人都喜歡在冷冷天氣,來碗熱湯、美食彌補寒風帶走的暖氣;然而天冷攝取火鍋、佳餚還是得適量,當心長期累積造成身體負擔,演變為「高血脂」,加上過多膽固醇囤積,導致全身血管狹窄、硬化,進而影響腎臟功能。慢性病患者腎功能衰 吃鍋謹記5點對此,彰化基督教醫院營養師陳美櫻表示,天冷吃鍋是多數人喜愛,但因為慢性病患者的腎臟功能衰退、代謝改變,在飲食上的營養素,像是蛋白質、脂肪、各類脂肪酸及電解質,如:鈉、磷、鉀、鈣等都要依患者病情調整。因此,在冬令進補之時,應多加留意;以下提供吃鍋5「不」建議,供腎友及家屬參考: 1)不喝湯/白開水當湯底,避免增加腎臟代謝負擔。首先,傳統大骨湯含磷及飽和脂肪酸高,易增加腎臟代謝負擔;建議要食用大骨湯前,先將湯冰涼後去浮油,加熱後再喝,以去掉大部份脂肪。陳美櫻提醒,當各樣食材在鍋中長時間滾煮,湯汁裡面的普林及鉀磷等含量也會升高;患者還是少喝湯,避免增加腎臟代謝負擔。2)不吃加工食品/以天然食材為佳,注意食品衛生安全。再來,火鍋中常加的火鍋餃、丸子等,因在加工過程中添加不少脂肪、澱粉、鹽份及磷酸鹽,易增加身體負擔,慢性病患者應避免攝取。且食材也要徹底煮熟,勿吃生食或不熟的食物,多注意食品衛生安全。 3)不加鹽份高配料/沙茶醬含鹽份及磷值高,可改蒜泥、辣椒、薑末。而吃火鍋時,許多人喜歡沾醬來提味;陳美櫻指出,由於醬油、沙茶醬、蛋黃等含鹽份及磷值高,腎友千萬不可嘗試。建議可用蒜泥、辣椒、薑末等加入白醋、檸檬汁當佐醬,亦可將香菜蔥末燙熟後一起拌入,以增加醬料香氣及風味。 4)不多攝取蛋白質/蛋白質是腎臟病友最大罩門,應酌量攝取。由於蛋白質的攝取量,是腎臟病友最大罩門,因此在吃鍋同時,也要多加計算;像是蛋、肉片、海鮮及豆腐製品,應酌量攝取。且高脂血症是腎臟病常見合併症,選擇蛋白質類食物時,可採取:低脂、去皮、海鮮去頭,勿貪吃到飽、熟悉份量等原則。 5)不吃滾燙食物/常吃過熱食物,易增加罹患食道癌風險。最後,陳美櫻建議,吃火鍋時可準備一個空盤,將滾燙食物撈出後先擱置,待食物稍涼後再吃;以避免燙傷嘴、造成消化道受傷。另,經常吃過熱食物,也會增加罹患食道癌風險,應留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