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藥

是藥三分毒?止痛藥竟引起藥物過敏險致死

是藥三分毒?止痛藥竟引起藥物過敏險致死#止痛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你有辦法想像,只是為了減輕頭痛、腳痛的症狀,而吃了最平常的止痛藥,但卻是一連串惡夢的開始嗎?徐先生幾年前因為腳痛到桃園某骨科就診,醫師開立抗癲癇藥物「卡巴氮平」為他止痛,服用一週後,得了嚴重藥物過敏反應「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SJS)」,不僅全身潰爛、口腔潰瘍,還歷經千辛萬苦才撿回一條命。因此為了讓更多人重視藥物過敏嚴重者可能會致命的問題,將成立「中華民國藥物過敏病友會」關注和服務病友。徐先生表示,以往沒有藥物過敏的病史,直到吃了抗癲癇藥劑才出現SJS,且醫師當初開立處方時並沒有提醒這個藥物可能會有嚴重的副作用,服用初期2-3天並無出現異狀、直到一個禮拜後出現嚴重症狀。當時,他連口水都無法吞嚥、也無法正常說話,後來連指甲都掉了,轉到長庚醫院經鍾文宏醫師診斷後,才確診為藥物過敏、立即停用該藥物,但因已出現嚴重症狀、歷經整整一年的治療才恢復。藥物過敏不只出現紅斑、水泡、皮膚潰爛 還會致死台北長庚紀念醫院藥物過敏中心主任暨皮膚科醫師鍾文宏表示,SJS是一種發生在身體皮膚與黏膜組織上的嚴重發炎反應,會出現紅斑、水泡、表面皮膚如燙傷般大片脫落,而造成的病因包括服用特定藥物或被病毒感染,其中又以藥物引發的不良反應居多,若未妥善照顧與治療,可能因此致命;且就算治癒、也可能留下如視力減弱、乾眼或失明等後遺症。徐先生以親身經驗來提醒民眾,千萬不要忽略藥物過敏的重要性,服藥之前可先上網查詢是否有副作用,並希望政府嚴格控管容易引起藥物過敏的藥物,如在仿單上加註可能的風險、或是推動健保IC卡註記等,防止萬一有天藥物過敏者意外昏迷,醫師不明瞭是否有藥物過敏病史,而開立不適合的藥物,那將會是生命的一大威脅。一群藥物過敏的受害者病友將成立病友會,希望集結大家的力量,要求政府重視藥害問題,推動相關政策,避免更多人受害,未來也將和伊甸基金會合作,提供藥物過敏諮詢、宣導、舉辦專家講座,讓病友們互相經驗交流及情緒支持,也讓更多人知道藥物過敏的可怕,讓藥救人、而非害人。呼籲政府未來能推動以下政策 用藥將能更安全1.藥物過敏病史應完整記載於健保IC卡、避免病患受害2.簡化並加速藥害救濟的補助申請過程3.加強藥物把關,避免濫用有嚴重副作用的藥物。

愛吃止痛藥 民眾不分症狀一藥到底

愛吃止痛藥 民眾不分症狀一藥到底#止痛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食品藥物管理署於9月底公布國人「用藥行為暨用藥習慣」調查結果顯示,國人愛吃止痛藥,近2成民眾不分症狀,不管是頭痛、牙疼、感冒或生理期不適,通通一藥到底,顯示民眾在正確使用止痛藥的認知仍有待加強,如此一來,身體病痛不但沒改善,還可能造成醫療資源浪費,適時諮詢專業藥師尋求專業用藥和看診建議,用藥會更有保障。陳俊良藥師表示,引發疼痛的原因很多,並非所有疼痛都能靠吃止痛藥來解決,不同疼痛有不同治療方式,惟有瞭解疼痛真正原因,對症下藥,才是解決之道。市售止痛藥分兩類 持續疼痛則需尋求專業醫師對症下藥陳俊良藥師進一步說明,市售常見止痛藥的藥品,可分為2類:一為「乙醯胺酚」,即普拿疼,它具有止痛、退燒效果,但無消炎作用,大量使用會造成肝臟累積毒性,所以要按造建議劑量使用;且若非發炎引起的疼痛或發燒,使用此類止痛藥會有不錯的效果。其二為「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即俗稱的消炎藥,它與抗生素(抵抗細菌感染)不同,這類藥普遍使用在輕微發炎、支氣管炎、扁桃腺炎所造成的疼痛,或者是關節扭傷、僵直性脊椎炎、急性痛風等。此類藥對許多人來說可能有點陌生,其實市售常見止痛藥,除了乙醯氨酚類外,幾乎都算是非類固醇類的消炎止痛藥。陳俊良藥師呼籲,民眾如果有需要同時使用不同藥物,必需要先諮詢醫師、藥師,避免用藥過量的問題,且身體若持續疼痛,應尋求專業醫師診治,找出疼痛原因對症治療,一味地使用止痛藥,反而可能遮蔽病情,延誤醫療時機。

多數國人用藥不正確 小心越吃越痛!

多數國人用藥不正確 小心越吃越痛!#止痛藥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當身體痛的不行的時候相信多數人都會買止痛藥止痛,但你吃的止痛藥真的有用嗎?當心吃錯藥反傷身!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最新調查發現今年進行的「國人止痛藥用藥行為暨用藥習慣」調查,有高達1成8的民眾,不清楚不同疼痛要吃不同種類的止痛藥,甚至1成4喝感冒糖漿時,一次喝完一整瓶,其中50歲以上佔半數,有77%民眾會先詢問醫師或藥師,僅4.3%民眾「服用感冒糖漿得一次引用劑量」會看藥品標示服用。服藥前,仔細閱讀警語及注意事項。不同身體部位發生的疼痛,有不同的止痛藥,譬如有些止痛藥傷胃,胃痛時服用,不但沒有效果,可能疼痛情形更嚴重,另外,有些感冒糖漿含有可待因或咖啡因,長期服用容易成癮,服用藥品前,請務必仔細閱讀包裝上的警語及注意事項,以確保正確服用方式。注意「五藥」、「五步」原則,落實用藥正確觀念!為提升國人正確用藥觀念,本局呼籲民眾使用止痛藥需注意五藥原則「要知道、要看標示、要告知、要遵醫囑、要問專業」及五步原則「不喝酒、不併用、不空腹、不亂買、不過量」 ,並落實「生病找醫師、用藥找藥師」的正確觀念。

老菸槍、愛吃止痛藥 腎臟癌高危險群

老菸槍、愛吃止痛藥 腎臟癌高危險群#止痛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衛生署公布2012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資料,癌症連續31年蟬聯國人死因第一位(28.4%),腎臟癌雖然不在十大癌症之列,但近年來新增患者成長快速,每年新發生人數近千人,成長速率與國人癌症死因首位的肺癌相當,而且有愈來愈年輕化的趨勢。台灣泌尿腫瘤醫學會理事長江博暉教授表示,腎臟癌包括腎細胞癌及腎盂癌,好發於50-70歲,發生原因不明,但主要應該跟不良生活習慣及環境有關,像是有吸菸習慣、肥胖、濫用藥物、常接觸化學物質的人,都是腎臟癌的高危險族群。愛吃藥罹病機率高1.6倍尤其現在民眾濫用藥物情況普遍,加上藥物取得容易,藥房、電台都可以輕易買到各類止痛藥、成藥,根據統計,常吃藥的民眾罹患腎臟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6倍。而近期國人各類食品安全紛紛亮紅燈,江博暉教授表示,腎臟癌的發生跟食品問題可能有間接關聯,高危險群可定期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江博暉教授進一步說明,腎臟癌因為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常被形容為「沉默的癌症」,等到出現血尿、腹痛、腹部腫塊等「三合一症狀」時,通常都已經到了癌症末期,甚至轉移至肺、肝、骨頭等器官,但近年來因為健康檢查盛行,不少患者是在腹部超音波健檢時意外發現。口服標靶藥物納治療腎細胞癌健保給付腎細胞癌初期的治療以切除為主,7公分以下的腫瘤可以做部分切除;腫瘤如果在3.5公分以下,也可以透過冷凍治療,減少出血、縮短住院天數,存活率跟腎臟完全切除的治療效果相同。江博暉教授說,藥物治療大部分使用在晚期,傳統藥物副作用不少,治療效果也不顯著。近年來自從標靶藥物問世後,與使用傳統干擾素治療的晚期腎細胞癌患者相較,患者無病存活期可延長8、9個月,整體存活期可增至2年。去年開始健保將口服標靶藥物「紓癌特」(Sutent)、Pazopanib納入健保給付,患者每月約可節省可觀的醫療費用。江博暉教授表示,隨著科學發達,癌症新藥持續發明,未來癌症可望變成可控制的慢性病,患者切勿放棄希望,應積積極接受治療。

止痛藥別吃過量 恐會傷肝、腎

止痛藥別吃過量 恐會傷肝、腎#止痛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從頭痛到牙疼,民眾常因疼痛問題自行購買成藥,但是卻不知道止痛藥如果服用過量也是會造成問題,非經醫療診斷或正確用法而濫用藥物,也是造成臺灣醫療問題的主因之一,民眾因止痛藥服用過量而洗腎的案例更是層出不窮。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藥劑科藥師張之浩,將民眾至藥局可購買到的止痛藥簡單分成兩類: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或是乙醯胺酚。他進一步說明,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的主要作用是緩解發炎症狀,且同時具止痛功能,像是阿斯匹靈或是廣告中聽到的大顆粉圓(diclofenac)都是屬於這一類。乙醯胺酚則是大家熟知「普拿疼」的成分,以成人為例每日不能超過4000毫克。不同品牌 仍會有過量問題張之浩表示,止痛藥服用超量可能會傷腎或傷肝,但有的民眾擔心用藥過量,就選擇不同品牌的止痛藥,卻忽略商品名雖然不同,但成分卻是相同,還是會造成藥品服用過量問題。張之浩強調,民眾須有正確用藥觀念,才能保障自身安全。對於用藥如有任何問題,可洽詢社區藥局藥師或醫院藥物諮詢,共同善用資源,創造優質用藥環境。

胃鏡檢查新選擇 止痛藥注射可減不適感

胃鏡檢查新選擇 止痛藥注射可減不適感#止痛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有許多民眾,一聽到要照胃鏡就退避三舍,因為檢查時極不舒服的感覺實在讓人無法承受。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謝毓鍚表示,在台灣及其他亞洲國家,胃鏡大部分是在沒有麻醉的情形下進行,雖然有一部分病人可以輕鬆的完成檢查,但是有很多病人卻覺得不舒服,有些病人甚至無法完成檢查或拒絕後續的追蹤,影響到病情的診斷及治療。為了在麻醉與不麻醉之間,提供病人另一個選擇,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醫療團隊經過研究發現,接受胃鏡檢查的患者,只給予止痛藥(meperidine)肌肉注射,沒有給予其他的麻醉藥物,就能有效減少病人不適。病人不需要靜脈注射,不需要監測,檢查完後就可以直接離開檢查室。研究針對150位接受胃鏡檢查的病人,由電腦隨機分為兩組,一組在檢查前給予止痛藥注射,另一組則給予安慰劑,結果顯示,接受止痛藥注射的病人,可以減少約一半的不舒服。不過有些病人會覺得頭暈,平均需要多臥床3.7分鐘。謝毓錫表示,採用止痛藥肌肉注射來進行胃鏡檢查,毋需多支付自費費用,又能減少檢查的不適,應該可以提高民眾的受檢意願,讓有需要的病人不至於因為不想做胃鏡而影響病情診斷及治療。

常服止痛藥易引潰瘍 嚴重恐合併出血

常服止痛藥易引潰瘍 嚴重恐合併出血#止痛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一名87歲的陳爺爺患有高血壓並有服用阿斯匹林,日前因膝蓋痛到診所拿止痛藥吃,近兩三天開始覺得頭暈、食慾不振,於是到台中醫院求診,經檢查發現,患者上腹部有輕微壓痛,懷疑可能是胃出血。 台中醫院肝膽腸胃內科醫師童圭涵表示,胃鏡檢查發現患者的胃部及十二指腸有多發性的潰瘍合併近期出血的徵候,即使已有半天未進食,胃裡面仍然有大量未消化的食物。除阿斯匹林暫時先停止服用、止痛藥也不能吃之外,童圭涵也特別提醒,老人家用藥多,一定要特別注意,避免再引起胃潰瘍及出血;建議可將老人家所有用藥讓醫師看過並重新整合,另外也要注意長者的大便顏色,若有出血以便提早發現。童圭涵醫師指出,消化性潰瘍常見的原因有飲食、酒精、壓力、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等,然而在老年人常見到的是藥物引起的潰瘍,尤其是止痛藥,止痛針或抗凝血的藥物。止痛藥引起的潰瘍以胃潰瘍為主,一般為多發性,嚴重時會合併出血或穿孔。一般老年人關節痛的問題多,合併症也多,常常合併使用多種藥物,同時藥物的代謝速度較慢,且胃潰瘍腹痛的症狀不明顯,一般人也不會特別去注意大便的顏色,常常是因為出血導致貧血頭暈甚至跌倒就醫才發現是胃潰瘍出血。老年人及曾有潰瘍病史者,應儘量避免使用傳統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若是需要長期使用止痛藥的人,可以使用其他替代的止痛藥或是合併使用氫離子幫浦阻斷劑。若是有出現頭暈,腹痛,瀝青便的狀況,應該儘速到醫院就診。在已出現消化性潰瘍的病患,進食儘量以少量容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尤其應該要避免刺激性(太油、太酸、太辣)的食物。(圖片來源:台中醫院提供)

慢性頭痛常吃止痛藥 藥物過度恐惡化

慢性頭痛常吃止痛藥 藥物過度恐惡化#止痛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醫生,我的止痛藥越吃越多了,可是頭痛也越來越嚴重了!」阮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陳巧霓表示,神經內科門診很常遇到病人有類似的情況,尤其是一些頭痛就常跑醫院診所打止痛針拿止痛藥或者買感冒頭痛糖漿來服用的病人,「我糖漿幾乎天天喝啊,一痛就喝,喝了就好了,可是越喝越多也越痛了!」這種情況常是因過度使用止痛藥或是翠普登( triptan ) 等頭痛用藥所引發之慢性頭痛病症,稱做「藥物過度使用頭痛」。藥物過度使用頭痛又稱為「反彈頭痛」、「藥物引發之頭痛」或「藥物誤用之頭痛」。自1951年之後陸續有研究指出,患有慢性偏頭痛及慢性緊縮型頭痛的病人,在過度使用麥角胺(ergotamine)、巴比妥鹽(barbiturates)、咖啡因、翠普登後頭痛惡化,然而他們在減少藥物使用後頭痛反而改善。這種頭痛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降低工作產能,各國間的盛行率約在0.7%~1.7%。陳巧霓說,發生慢性偏頭痛及慢性緊縮型頭痛大多是女性,民眾若是有以下情形,頭痛具備下列至少一項包括:一個月中有15天以上有頭痛:雙側性、壓迫或緊縮性;又分輕或中度;且規則使用一種或以上能急性降低頭痛的藥物,且使用達三個月以上;在過度使用藥物的過程中,頭痛發生或原本的頭痛明顯惡化;中斷藥物後的兩個月內,頭痛消失或回到使用藥物前的狀態,就不可只吃止痛藥,應就醫檢查。治療這類頭痛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把止痛藥物停掉,把藥物停掉時會產生戒斷症狀,包括頭痛惡化、噁心嘔吐、心悸、焦慮、坐立不安等,時間大約會持續2到10天。甚麼情況下需要住院治療呢?其實因人而異,通常使用嗎啡類、巴比妥鹽、鎮定劑等藥物容易產生嚴重戒斷症狀的病人,適合住院治療。倘若家中有慢性頭痛的患者,建議還是要找專科醫師求診,才能針對其情況給予最適當的治療,唯有減少藥物濫用的情況,才是預防這種頭痛的根本之道。(資料來源:阮綜合醫院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