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藥

深呼吸幫助減壓 解除緊張性頭痛

深呼吸幫助減壓 解除緊張性頭痛#止痛藥

50歲陳先生(化名)抱怨近兩個星期頭痛的很厲害,有時痛一邊,有時兩邊都痛,以前類似的頭痛休息一下就改善,這次卻連續好幾天都如此。陳先生很擔心,是不是二十年前頭撞過後舊傷復發,或是腦袋長什麼東西?還是中風的前兆?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神經科周秉箴醫師表示,患者經過檢查後發現,除了兩邊後枕部有壓痛點外,四肢運動及感覺神經都正常。而頭痛的位置大多是兩側太陽穴及後枕部,有時痛的厲害連眼框周圍都感覺疼痛。不過,陳先生除了頭痛外,還有失眠的問題,仔細問起來才發現陳先生經營一家小公司,這陣子不景氣,公司業績不好,股票基金又賠了上千萬,所以晚上很難睡好。失眠的隔日,頭痛的更厲害。周秉箴醫師指出,根據患者的症狀及檢查結果,他的問題是緊張性頭痛,不是長了腦瘤,也和多年前的外傷無關,更不是中風的前兆。除了開立止痛肌肉放鬆的藥物之外,還提醒患者要注意生活的壓力,適當的減壓,例如運動、深呼吸等放輕鬆的小技巧,一個星期之後頭痛就得到改善。周秉箴醫師表示,頭頸部的肌肉持續收縮會導致緊張性頭痛,而導致頭頸部肌肉收縮的原因如下:1.情緒長時期過度焦慮、擔心及緊張。2.腦力長期勞動、沒有足夠的休息及睡眠。3.因長時間坐或站立,令頭、頸、肩產生不良的姿勢 4.肌肉因長期收縮,導致減少血流,致使腦局部循環不良。周秉箴醫師指出,很多人頭痛時便會服用止痛藥,但藥物往往只能治標不治本,可以嘗試下列的方法,以減輕緊張性頭痛:1.輕輕按摩頭兩側至後頸的肌肉。2.熱敷患處,有助減輕頭痛,放鬆肌肉。3.放下手上的工作,進行深呼吸,可幫助舒緩緊張情緒及壓力。4.多做有氧運動,可放鬆心情、增進睡眠品質,促進血液循環。如果服用止痛藥及嘗試以上減壓方法後,疼痛仍未改善,或頭痛頻率越來越高,周秉箴醫師則建議儘早就醫。

嘿咻太激烈!?當心陰莖「突搥」斷裂

嘿咻太激烈!?當心陰莖「突搥」斷裂#止痛藥

「陰莖斷掉了」聽起來是件很可怕的事,實際上臨床也不多見,因為陰莖平時是軟而富彈性故不易受傷害。然而一旦勃起而變得堅硬時,便有可能因外力撞擊而嚴重受創。陰莖主要是由兩個陰莖海綿體(corporacavernosa)(即勃起組織)和一個尿道海綿體(corpus spongiosa)所構成,這些海綿體外圍包有一層強韌的陰莖白膜,在平時未勃起時厚度有2~3mm(毫米),但充血勃起後卻只有0.5mm(毫米),當遭受重大外力時,便會使這層白膜斷裂而造成海綿體破裂出血。臺安醫院泌尿科 - 陳欣宏醫師指出,造成陰莖斷裂最主要的原因,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因性交而受傷,最常見的姿勢是女性在男性上方劇烈抽動時,因陰莖滑脫而「頂撞」到女性的恥骨或會陰而導致陰莖白膜破裂,受傷時常可聽到一聲輕脆的斷裂聲,隨之而來的是陰莖劇烈疼痛且勃起頓時消失,並可見明顯皮下出血,腫脹及扭曲變形,情況嚴重時甚至會影響到尿道海綿體,而導致血尿或排尿困難。另外會引起陰莖斷裂的原因,尚包括使用不當的器械自慰,或因服用威而剛等藥物,導致陰莖在睡夢中持續勃起時,因不慎撞及硬物而斷裂;而在某些國家(如中東國家)因禮俗的關係而將勃起的陰莖硬「拗」回內褲內,而導致斷裂則是當地特有的原因之一。臨床上要診斷這種疾病並不困難,詳細的病史和理學檢查即可八九不離十,若有疑問則可以陰莖海綿體攝影術或尿道顯影術加以證實。但臨床上有一種特殊的案例,我們稱之為「潛在性陰莖斷裂」(subclinical penile fracture)它大多亦是發生在劇烈的性行為後,病人通常也有聽到一聲陰莖「突搥」的響聲,但當時並沒有劇烈的疼痛也不會彎曲變形,經數天之後,卻發現只要陰莖勃起即會感到一種莫名的疼痛感,且勃起消褪後即告緩解。陳欣宏醫師表示,導致這種現象發生的原因是陰莖白膜有分外縱層及內環層,這種傷害只造成外縱層破裂,但內環層因完好,故靜脈竇的血液沒有外漏,所以外觀上並沒有太大的異常。不管是明顯的或潛在性的陰莖斷裂,都須要立即處置。在80年代以前常以保守療法,即以消炎止痛藥及抗凝血劑和冰敷處置,但發現會有3成以上病人日後導致陰莖嚴重彎曲、動靜脈 管及陽萎等後遺症;於是之後主流醫學建議應以立即手術治療以得到較好的結果。一般是以全身或半身麻醉下進行陰莖白膜修補手術,根據陳欣宏醫師接觸過的案例,當時是以局部麻醉為病人施行這項手術,且同時矯正病人陰莖彎曲部分,手術後病人立即可回家,只須口服消炎、止痛藥及門診換藥,並沒有太多的痛楚且同時保有病患不欲人知的隱私權,術後恢復的情形相當良好。陳醫師提醒,手術後的保養亦是相當重要,除了要定時換藥以避免感染外,通常須「封刀」禁慾6週左右才可「重出江湖」,以避免二次傷害;若合併有尿道斷裂,則須在尿道手術後裝上導尿管2~3週,以避免日後造成尿道狹窄等後遺症。至於預防之道,首先當然要注意行房的姿勢及力道不可過猛,據說最近因經濟不景氣,很多「車床」族應勢增加不少,在狹小的空間裡,女上男下的姿勢的確是有較高的機率發生陰莖斷裂的情況。其次是一旦發生了,應立即到醫院求診,千萬不可聽信偏方甚或諱疾忌醫,否則日後不但不能「美好挺」,可能還會導致「無望再舉」而「永垂不朽」,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你是偏頭痛?還是壓力性頭痛?

你是偏頭痛?還是壓力性頭痛?#止痛藥

頭痛是人們常見的病痛之一,但大部分的人就醫態度並不正確。民眾常見的迷思之一是:我最近這麼常頭痛,是不是長了腦瘤?事實上,絕大多數的神經科醫師都會告訴你,腦瘤以頭痛來表現的反而是在少數(科學統計證明,腦瘤的常見症狀應該是癲癇發作及局部神經學症狀如肢體無力或意識變化)。迷思二是:我數年前曾出過一次車禍也有撞到頭,跟目前的頭痛有沒有關係?事實上,腦傷造成的頭痛絕大多數會在兩星期內發生,延遲到數月甚至數年之久的頭痛多半跟腦傷無直接關係(但老人家有時因為腦傷造成硬腦膜外出血倒是有可能在一段時間後才發生症狀)。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神經內科-劉議謙醫師,特別針對兩種神經科門診常見的頭痛加以說明。希望提高大家對頭痛的認識與了解,學會如何自我診斷並照顧自己的頭痛。一、壓力性頭痛(緊張性頭痛)此類型的頭痛與緊張的日常生活與隨之而來的壓力可謂息息相關,疼痛的強度多在輕度與中度之間,雙側性、非搏動性的緊繃性鈍痛是它最常見的出現形式,對止痛藥的反應良好,但解鈴還需繫鈴人,這類頭痛的發生其實就是提醒自己,是不是最近的生活給自己太大壓力了。二、偏頭痛近年來醫學界對於偏頭痛的了解可說是突飛猛進,雖然對於它的病理機轉還有些許爭議,但對於治療及診斷可說是十拿九穩,劉議謙醫師指出,幾年前有臨床醫師做過研究,頭痛病患只要符合三要件:(1)頭痛起來必須中斷工作休息一下(2)頭痛會伴隨噁心嘔吐感(3)頭痛起來的時會怕光,如果符合這三項,偏頭痛的診斷正確率高達七成以上,除了上述三種症狀外,搏動性的頭痛、前兆症狀、中到嚴重程度的疼痛也都是它的臨床特徵之一。目前對於偏頭痛的治療傾向於慢性預防及急性治療雙管齊下,尤其是預防頭痛發作的治療,幾乎已經成為大多數醫師的共識,但良好的治療效果仍然需要很好的醫病互信及病人的配合。

響應「全球抗痛年」 疼痛列入第五生命徵象

響應「全球抗痛年」 疼痛列入第五生命徵象#止痛藥

『當身體不適時或開刀後令人感到疼痛難耐、痛澈心扉、痛不欲生時,您一定要忍受嗎?』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麻醉科龔家騏主任表示,基於尊重生命及重視人權,該院自今年起將『疼痛』視為繼體溫、脈搏、呼吸、血壓之後的第五個生命徵象,並將疼痛強度正式納入監測人體生命徵象的一部份。換言之,住院病人每天都可獲得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疼痛等生命徵象的持續性評估,護理人員會將每天評估的疼痛分數記錄在『生命徵象紀錄單』上,如此一來,當醫師查房檢視病歷時,對於疼痛處理的情況便能瞭若指掌,進而得知是否需調整藥物或改變處置方法。疼痛評估的工具是以0-10分的數學法併用六個臉部表情來分類,分數1-3分屬於輕度疼痛,4-6分屬於中度疼痛,7-10分屬於重度疼痛。在今年疼痛治療的情況調查結果顯示,住院期間病人的疼痛問題經治療後,疼痛分數由最高痛不欲生、嚴重疼痛的9分降至輕度疼痛的2分,整體治療後疼痛分數的平均值是3分,屬於偶爾會忘了疼痛存在的輕度疼痛,顯示病人的疼痛問題在住院期間都可以獲得緩解。根據統計,12歲以上、超過20%的成人在三個月內都曾出現過各種身體上的疼痛,而且女性的發生率比男性高,疼痛不僅是大部份疾病伴隨的症狀,也常是病患求診的原因。疼痛不僅在生理上會讓身體分泌過多的腎上腺素使心跳、血壓上升,嚴重時更會造成心肌缺氧,也會影響呼吸、使腸胃蠕動變慢、排氣時間延長,甚至會減低免疫力,增加感染機會、影響身體復原。研究指出,五分之一的成人有慢性疼痛的問題,32%-96%的病患在手術後都經歷過疼痛,其中70%的病人會覺得非常痛;至於癌症後期造成的疼痛更是高達80-90%。在慢性疼痛的長時間影響下,更會有引發憂鬱症的疑慮。 龔家騏主任指出,早在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就宣佈『免於疼痛是一種基本人權』,而自2004年起每年10月國際疼痛醫學會(IASP)都會選定一個主題,發起為期12個月的『全球抗痛年』(Global year against pain)活動,要求正視疼痛醫療,除了呼籲醫護人員要積極評估疼痛與治療疼痛,也希望病人能主動參與疼痛問題的處理。因此,民眾切勿有『疼痛忍一忍就會過去』的想法,另外,一些錯誤的觀念也應該被導正,如:50%的病人認為止痛藥會影響傷口瘉合,22%的病人認為使用病患自控式止痛給藥會有造成藥物過量或上癮的問題。 龔家騏主任表示,除了將疼痛列入第五個生命徵象外,也重視疼痛治療與止痛服務,除了一般常態性的疼痛治療、疼痛會診外,也提供手術後病患自控式止痛、無痛性腸胃鏡檢、減痛分娩等服務;更開設『疼痛門診』,提供介入性疼痛治療,利用各種方式的注射或神經阻斷術以治療各種急慢性或神經性疼痛。期盼透過各類的疼痛治療與止痛服務,協助民眾向疼痛說不!

牙痛斷斷續續?!當心是三叉神經作祟

牙痛斷斷續續?!當心是三叉神經作祟#止痛藥

一位40歲的中年女性左臉反覆抽痛已一個多月,像電鑽在鑽,痛到她說不出話來,連吃東西也會引發劇痛,這種劇痛有時會痛一個多鐘頭,嚴重的影響到日常生活,令她十分難受;原以為是牙痛曾服用止痛藥、求助牙科醫師,但左臉疼痛仍未改善,經牙科醫師的建議才至神經科門診就醫。經檢查並無明顯的神經學症狀,疼痛位於左側下頷處,醫師診斷為「三叉神經痛」。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神經內科郭璨銘醫師表示,「三叉神經痛」是一種出現在臉上嚴重、重覆的疼痛,是因為它出現在臉上三叉神經所分布的區域而命名的,主要特徵為突然劇烈、尖銳、刀割、撕裂或燒灼般的劇痛,某些日常生活的動作如吃飯、洗臉、刮鬍子、抽煙、說話及刷牙時會引發疼痛。三叉神經痛的致病原因有85%是三叉神經的根部被彎曲的血管壓迫所引起的,其他病因如腦幹腫瘤、血管畸型、動脈瘤、帶狀皰疹、多發性硬化症等,也會引起類似三叉神經痛的症狀。郭醫師指出,三叉神經痛被誤認為牙痛的例子時常會發生,醫療界甚至有個笑話說,「全美國一年有一萬顆牙齒因三叉神經痛被誤診而拔除」。由於因為我們口腔內的感覺(包含牙齒在內)是由三叉神經來傳導,所以常被誤認為牙痛。如何區別三叉神經痛與牙痛?有個簡單的方法就是依照臉痛與否以及疼痛的持續性來判別,通常三叉神經痛會伴隨臉皮疼痛,且疼痛為陣發性;而牙痛不會伴隨臉皮疼痛,且疼痛較為持續性。三叉神經痛的治療方法,可用藥物控制,對藥物反應不佳的病患則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方法包括阻斷三叉神經傳導及減壓手術等。郭璨銘醫師表示,減壓手術也是治本之方法,目的就是隔開壓迫三叉神經根部的血管,去除神經短路,效果達90%以上。治療的方式各有其利弊得失,應與就診的醫師討論後再選擇治療方式。另外,對於三叉神經痛應該要有基本的認識,才不會誤認牙痛而病急亂投醫,甚至拔了寶貴的牙齒,得不償失。

想要活的有「骨」氣 日常保健不能少

想要活的有「骨」氣 日常保健不能少#止痛藥

在骨科門診的對話中,最後的話題,總不外乎病患提出如何保養的疑問,其實,在傳統的觀念裡,或是電視廣告中,總一再強調口服保養品的重要性,可是在骨骼關節的保健上,正確的生活習慣卻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骨骼肌肉的日常保健牽涉的範圍極大,天主教聖功醫院骨科凃振興醫師特別針對幾項民眾常見疾病,加以說明治療及預防之道。■ 運動後肌肉酸痛,扭傷您常因運動過量產生肌肉酸痛,或因不小心拉傷造成發炎疼痛嗎?凃振興醫師表示,運動前充份的熱身絕對是預防傷害最重要的方法!由於較少使用或訓練的肌肉,如果突然進行激烈或過度反覆的活動,容易引起「遲發性」的肌肉酸痛,預防的最佳方法是以漸進的方式進行肌肉活動,使肌肉能夠負荷將進行的繁重或多次反覆運動。如果已有肌肉酸痛現象,則應休息與熱療處理,不宜再過度活動,否則易產生更嚴重的傷害。消除肌肉酸痛的方法一般包括伸展運動、塗抹藥性軟膏、消炎藥膏止痛、冰敷、熱敷、溫水浴及桑拿浴等。其實,肌肉酸痛不管是急性或遲發性的,往往是由於肌肉缺血、肌肉痙攣、或是肌肉舊傷尚未痊癒等原因引起的;對於慢性肌肉酸痛,熱療是最有效的方法,特別是泡在熱水中,一邊作輕度的伸展動作或按摩,酸痛現象很快就會消除或減輕。除此之外,根據不同的使用情況,採用藥效滲透力強,能直達痛源的局部治療藥物,因富含促進血液循環和消炎鎮痛成份,能滲透至患部皮下組織,達通血、通脈的效果,對症下藥!■ 肩頸痠痛好不了為什麼脖子會痠痛 ?  最常見的原因還是頸部肌肉酸痛,例如長途駕駛或在床上看書,都會造成肌肉過度使用而痠痛;如果頸椎的關節隨年紀退化也會痠痛;另外, 頸椎椎間盤突出也會壓迫神經造成神經痛,如果神經受到壓迫,頸部疼痛會伴隨手腳的無力或麻痹的感覺。肌肉的疼痛大部份可以自己診斷,通常在過度使用或長期不當的姿勢之後發生,過幾天會自行痊癒。但如果出現以下幾種症狀需要立即就醫,頭部或頸部外傷之後的疼痛、牽連到肩膀或手臂的疼痛(放射性疼痛)、手或腳無力、大小便突 然失禁,這些症狀都是有可能傷害到頸椎或神經,所以必須做進一步處理。頸部肌肉痠痛要如何治療?  凃振興醫師表示,局部熱敷或消炎止痛藥物及肌肉鬆弛劑大部分可以緩解症狀,若是嚴重的症狀,會建議復健治療。其實,最重要的是預防,所以要記得保持良好的姿勢,不要因為緊張而聳肩,時時提醒自己肩膀放輕鬆。工作一段時間要記得小小休息一下,做些伸展運動,上班族可以調整電腦螢幕的位置,不要過高或過低,最好使用有扶手的椅子,盡量不要用肩膀夾耳朵講電話。還有睡眠時要選擇能支持頸部的枕頭,好的睡眠品質常常是是否能有效治療的關鍵。多多注意自己的生活型態,也許小小的改變就能避免惱人的頸部痠痛。■ 退化性關節痛(炎)退化性關節炎是骨關節炎(OA, Osteoarthritis)的俗稱,是最普遍發生的關節疾病它又被稱為「退化性關節疾病」。骨關節炎好發於負重關節及指關節,通常發生於45歲以後,因為長久以來關節所承受的負荷及傷害所造成,這些是屬於原發性的骨關節炎。凃振興醫師指出,問題是出在保護骨頭末端的軟骨已逐漸磨損,而缺乏軟骨間隔的兩塊骨頭不斷擦撞,以至於產生疼痛及僵硬的症狀。儘管過度負重及老化是頭號殺手,但真正的致病原因仍然未明;現代的醫學研究已知可能與肥胖、家族遺傳及女性荷爾蒙的變化有關。無論如何,適當的保養及早期的預防和治療仍是對抗骨關節炎的不二法門。治療方式有:減輕關節壓力,藥物療法,營養品補充或波尿酸的注射。關於骨骼關節的保健,凃振興醫師也提出以下飲食建議:1. 抗氧化劑的攝取:這類成份像是維他命A、β-胡蘿蔔素、維他命C或是維他命E等,主要用來對抗會引起許多疾病的自由基。黃色水果,像木瓜、胡蘿蔔富含維他命A;而芒果、橘子、葡萄柚等則富含維他命C;維他命E則可在菠菜、蘆筍等青菜中得到。此外,硒(Selenium)除了可對抗自由基之外,也能促進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在鮭魚、鮪魚、小麥麵包、葵瓜子及許多海鮮中皆有足夠的硒含量。2.生物類黃酮(Bioflavonoids)的攝取:生物類黃酮同樣地可以預防自由基的破壞、減緩發炎反應、加速運動傷害的復原及強化膠質的形成。在新鮮水果、疏菜及全榖類皆有豐富的含量。 近代的醫學已證實骨關節炎並非由於激烈的活動或運動所造成。相反地,規律的運動不但可以預防骨關節炎的發生,更能改善骨關節炎患者的關節機能而達到治療的效果。儘管骨關節炎是不可避免和不能治癒的,但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了相當樂觀的結果及證據。

消炎藥+胃藥=不傷胃? 嚴重錯誤觀念!

消炎藥+胃藥=不傷胃? 嚴重錯誤觀念!#止痛藥

一名70歲老太太因為膝蓋酸痛,常常自行服用消炎止痛藥,最近又因為劇烈疼痛,而吃了三天的消炎止痛藥,幾天前,林太太被發現解了一堆黑色大便,昏倒在廁所裏面,被送到急診室進行胃鏡檢查時,發現胃有多處潰瘍合併大量出血。另一位73歲老先生,則吃了幾天的消炎止痛藥,結果出現胃悶、噁心不舒服,最後嚴重到被緊急送到急診室,已呈現休克狀態,經檢查後發現是胃穿孔。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胃腸肝膽科許丁壬醫師表示,像這樣的病患,共同點都是有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而且多是年紀超過65歲的老人家。因老人家對於痛的感覺比較遲鈍,即使已經因為藥物造成了潰瘍,常常只會有一點胃悶、不舒服的感覺而已,造成有些人還是繼續服用消炎止痛藥,直到有一天發現解大量黑色大便或嚴重腹脹、吐血才送醫,此時已經造成胃出血,甚至已有胃穿孔、腹膜炎,而有生命危險。所以,許丁壬醫師建議,年紀大的人消炎止痛藥能不吃就不吃,尤其是以前就有消化性潰瘍或胃出血病史的病人或目前正天天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來預防心臟病或腦中風的病人,更需要避免服用消炎藥。有些人認為消炎藥加上胃藥一齊服用就不會傷胃,這是錯誤的觀念。許醫師表示,醫學上已有證據指出消炎藥和一般胃乳片一起服用還是一樣傷胃,除非合併特殊胃藥,如質子幫浦抑制劑或高劑量的氫離子拮抗劑一起服用,才能達到預防潰瘍的效果。許醫師提醒民眾,不要亂服用消炎止痛藥,尤其奉勸老人家,在有需要時才服用消炎止痛藥,儘量不要長期或常常服用。臨床上,幾乎每天都有因為胃出血而來接受胃鏡檢查的老人家,而這些病人也幾乎每人之前都有吃過時間長短不一的消炎止痛藥。有些藥是醫師所開立,有些是病人自行到藥房購買,甚至是購買自廣播電台,如何減少這些藥物所造成的副作用,不讓悲劇一再發生,仍有賴政府、醫界、民間共同努力。

視止痛藥為萬靈丹 小心染上「止痛藥癮」

視止痛藥為萬靈丹 小心染上「止痛藥癮」#止痛藥

現代人小自頭痛、牙痛、肌肉酸痛,大到關節痛、下背痛、胃痛、坐骨神經痛、手術後疼痛,甚至女性常見的生理痛,只要身體一不舒服,第一個想到的大概就是先吃顆止痛的再說吧!雖然心裡明白,常吃止痛藥不是一種正確的治病行為,但國人對止痛藥的依賴度卻未曾稍減。有鑑於此,如何才能正確且安全的使用止痛藥,的確是現代人應有的認知。由於國人有自行服用止痛藥或感冒藥的習慣,所以常常見到身體一有症狀,就自行到藥局購買止痛藥或感冒藥服用。光田綜合醫院腎臟內科 王守玠醫師指出,通常這類藥物對於疼痛症狀的紓解都很有效,只要一吃就可立刻止痛,因此疼痛病人往往視之為仙丹妙藥,但這些止痛藥卻也可能造成腎臟間質組織發炎,也會造成腎臟內血管收縮導致腎臟病變,長期使用下來,不僅會對藥物上癮,產生依賴性,導致服用劑量越來越大,並在不知不覺中對腎臟造成非常大的傷害,甚至嚴重的還會引發尿毒症需要終身洗腎。因此王醫師建議,對於這類藥物的使用,只可應急,千萬不可長期習慣性的使用。尤其有些病人喜歡同時服用許多種類的藥物或是使用複方藥,若其中含有多種以上的解熱止痛成份,則藥物更有相乘的效果,對腎臟的副作用也會變大。如果發現身體有不明的水腫,腰部疼痛或尿液減少等現象,應當立即停止使用藥物並即刻就醫詳細檢查,以免錯過治療腎臟病的黃金時期。根據統計,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或心臟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中,併發腎臟病的風險明顯高於健康的人。而在這些慢性病患者中,又常常因為年紀偏高,多數會伴隨有退化性關節炎或痛風性關節炎等疾病,故經常會服用止痛藥來紓解疼痛,長期下來更加重腎臟的負擔。在臺灣長期接受洗腎的病人中,導致腎臟衰竭最常見的原因,除了糖尿病及高血壓外,還有不明原因的慢性腎臟發炎,據推測可能就與長期濫用止痛消炎藥物,或來路不明的中藥有關,因此服用這些藥物須特別當心。王醫師表示,門診中經常發現病人不會主動告知自行服藥的過去經驗與種類,甚至隱瞞家屬,因此家人往往長期被蒙在鼓裡,不知病人長期自行服用止痛消炎藥物,導致腎臟已受到嚴重傷害。在這一方面,家人一定要多給予病人關懷與照顧,以減少病人濫用止痛藥及其他成藥的機會。對於病人的疼痛症狀,家屬及病人都應配合醫師的指示,首先使用飲食的調整及非藥物的治療,例如施以適當的熱敷按摩,或配合復健運動來改善疼痛程度,而當身體不舒服時,一定要尋求正式的醫療院所以及合格的專科醫師診治。王醫師再次呼籲民眾,止痛藥絕對不是萬靈丹,千萬不要濫用止痛藥,也不要使用來路不明的中草藥,或聽信所謂的民間偏方。一旦需使用止痛藥時,必要遵照醫囑,服用單一配方的止痛藥,不要同時胡亂使用多種止痛藥方,特別是在服藥期間,一定要佐以大量的水份,來加速藥物的代謝,減輕對腎臟的傷害。其實只要每個人多用心,就能享受幸福快樂的「腎」利人生,而有病痛時尋求專業判斷與治療,也才能幫助自己重拾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