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

抗敏大作戰 媽媽寶寶怎麼吃?

抗敏大作戰 媽媽寶寶怎麼吃?#過敏

(撰文/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 (諮詢/台東馬偕醫院營養課課長陳麗如營養師、新竹馬偕醫院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雷偉德)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防過敏,媽媽寶寶怎麼吃?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季節一改變,寶寶噴嚏打不停,某些新手媽媽會懷疑是不是因為孕期不忌口,導致寶寶生來就有過敏體質;也有些媽媽為了全面圍堵生出過敏兒的可能,只要是高過敏原食物如大豆、魚貝、花生一概不吃。然而研究指出,少吃不一定能預防過敏,提早介入高過敏原,反而能夠提高耐受性,降低過敏機率! 將副食品提早2個月加入可降過敏機率 從前的副食品都是在寶寶出生後半年慢慢加入,新竹馬偕醫院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雷偉德表示,當寶寶開始吃副食品時,吃的食物型態由流質轉為半流質,可以多方嘗試食物類別,讓他們習慣接受新味道、新口感。另外,將副食品提早2個月,在寶寶出生4-6個月時就慢慢添加含高過敏原的副食如花生、蛋白,可降低未來發生過敏的機率。 副食品3階段這樣吃 台東馬偕醫院營養師陳麗如表示,一般來說,由母體提供營養對於寶寶來說最簡單也最豐富,一般醫師及營養師都會建議親餵,不過泌乳量少的媽媽也不要擔心,寶寶4-6個月時就可以開始利用副食品的組合提供均衡營養,順便也可以觀察寶寶對於食物的耐受性。至於副食品介入的最佳時機,陳麗如營養師表示約可分為3階段:   (利用副食組合提供全方面營養。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1)  4-6個月/ 東方人對於米食比較不會過敏,因此嬰幼兒飲食的添加可由醣類下手,但不建議添加蔗糖及過多的鹽,一歲前避免給蜂蜜,4-6個月時,可以先利用稀釋的米湯慢慢餵食,逐步加入菜汁及果汁,多方嘗試,也可以藉此拓展新生兒味覺,降低對於新口味的「恐新」症狀。 2)  7個月/ 經過2-3個月的副食測試,現在可以慢慢加入蛋白質了。不論是蛋黃、魚肉都是很好的選擇,但是要記得不要一次給,從奶粉到食物、流質到固態,其實寶寶正經歷一場「飲食習慣大革命」,爸媽對於食物的添加不要太過急躁,等到一項食物沒有問題後,適時適量緩慢添加再加入另一項食物,這樣一來,若寶寶出現過敏不適症狀也可馬上抓出兇手。 3)  1歲/ 一歲換奶,現在可以給寶寶更多種類的食物了!試著將全蛋、鮮奶加入菜單,讓寶寶練習咀嚼外,也可以藉此吸收到更新奇的口味、更全面的營養。   (一歲後可以放寬食物限制,多方嘗試才不會讓孩子容易「恐新」。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部分水解配方降低過敏效果佳 而當過敏兒寶寶遇上泌乳量少的媽媽怎麼辦?雷偉德醫師表示,若寶寶對牛奶過敏,母體也無法親餵,可利用部分水解配方的奶粉降低過敏機率,陳麗如營養師表示,部分水解配方對於過敏兒來說較能接受,水解程度越高,把容易致敏的大分子蛋白分解成小分子胜肽及氨基酸,可以降低蛋白質引起的過敏情況。 另外,至於產後仍有在哺餵母乳的媽媽,日常飲食該怎麼吃?陳麗如營養師指出,主要還是要以均衡飲食為基礎,再來母體可多補充含omega-3魚油的深海魚類,不但有助抑制發炎、對寶寶的腦部發育也有幫助,常見的食物有鯖魚、鮭魚、秋刀魚等。 想讓過敏不來亂?本身有過敏的媽媽,孕期不必節食及過度恐慌,寶寶出生後,藉由階段性諮詢營養師及醫師,控制寶寶飲食,只要3階段就能簡單抗敏!   (孕期不忌口,產後階段性調整寶寶飲食,就能有效抗敏!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失眠好憂鬱 10大警訊看過敏

失眠好憂鬱 10大警訊看過敏#過敏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1) 經常鼻子發癢、猛搓鼻子,甚至搓到脫皮/尤其是有過敏性鼻炎的人,只要進出冷氣房或溫差大的早晨夜晚,鼻子容易搔癢難耐、狂流鼻水,症狀如果嚴重到無法專心工作、上課或睡眠,為了避免過敏災情持續擴大到其他症狀例如氣喘,建議要就醫。目前治療過敏性鼻炎的藥物包括抗組織胺、鼻血管收縮劑、肥大細胞抑制劑、抗生素等合併治療或局部類固醇噴劑。2) 熊貓眼/黑眼圈也可拿來「算病」? 的確,黑眼圈跟過敏嚴重度有相關性,台大醫院研究發現,67%過敏性鼻炎孩童有黑眼圈,且下眼袋的顏色較黑,面積也較大。3) 鼻塞很久都沒好/如果是感冒引起的鼻塞,通常一個多星期會好,如果持續鼻塞很久沒好,很可能是過敏所致,若沒就醫用藥,容易併發鼻竇炎、長鼻瘜肉(反覆的發炎反應,讓組織增生,嚴重時會阻塞氣道,使呼吸不順暢)、睡眠障礙、氣喘或頭痛。4) 呼吸時有咻咻聲/一般來說,氣道受阻時會產生咳嗽、胸悶有壓迫感、喘鳴,所以當你發現自己呼吸時伴隨咻咻的聲音,尤其運動過後更明顯,且經常反覆發作,很可能是氣喘,請趕緊就醫檢查。5) 皮膚癢到不行/皮膚發癢,抓到停不下來,搔抓引起疹子,疹又導致癢,惡性循環,如果是發生在孩童身上,當心得了異位性皮膚炎,這是一種慢性且容易復發的濕疹,建議找醫生好好治療控制病情,以免引發更嚴重的過敏反應。6) 蕁麻疹/有一種癢,皮膚會出現膨疹,很像被蚊子叮過之後的腫塊,一段時間會消退。大人小孩都可能得,那就是蕁麻疹,雖然國內外指出約20%的人終其一生至少會得一次,那不表示可以輕忽。如果皮膚腫脹發生在比較深層的部位稱為「血管神經性水腫」,萬一發生在喉嚨,有可能會胸悶、呼吸困難,甚至危及性命。建議找醫生看診,找出過敏原,並配合用藥治療,改善症狀。7) 失眠/長期失眠會扼殺生活品質、工作表現,所以當發現長期咳嗽、鼻塞、眼睛癢、皮膚癢等各種過敏症狀已經惡化到影響睡眠時,就是該看醫生的時候了。8) 很難專心且很沒耐性/過敏與過動確實有關係。台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楊曜旭研究發現,有過敏體質的孩童跟一般孩童相比,有過動症的比率高出2.8倍,更且,如果把過敏治療控制好,過動的情形也能大幅改善。尤其有過敏性鼻炎的人常常會伴隨過敏性結膜炎造成結膜與眼瞼癢、眼睛紅腫、流淚畏光,耳朵也癢、不斷打噴嚏,手很容易在臉上摸來摸去,渾身不舒服,動來動去,不僅很難專心,脾氣也變得不太好,超沒耐性。9) 疲倦無力/長期因過敏症狀干擾睡眠、體力透支,就容易精神不濟;過敏反應也可能讓免疫系統過亢,也會讓人疲累;此外,如果有使用抗組織胺藥物也可能讓你昏沉嗜睡,如果持續覺得自己倦怠無力,建議回診跟醫師或藥師尋求協助。10) 情緒長期低落、憂鬱/這是真的,過敏症狀嚴重不僅會影響身體健康,連情緒也跟著賠上。最近歐洲有項研究發現,異位性皮膚炎可能會導致心理健康失衡,不僅容易患有過動症,也容易出現憂鬱、自閉傾向,這篇研究發表在《過敏與臨床免疫學(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期刊。不論大人或小孩,如果經常飽受過敏症狀折磨,建議找醫生商量,調整治療策略與藥物,讓症狀有機會獲得緩解,重拾生活品質。(本文摘自/跟著天氣養生/康健出版)

快記下來 五大器官這樣排毒

快記下來 五大器官這樣排毒#過敏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肝、腎、腸、肺、皮膚,可以說是人體的五大排毒器官,因此要排毒可以從這些器官下手。一旦身體的毒素降低或是清光了,我們的身體就會提高對過敏的容忍度,自然過敏就不會輕言復發了。‧ 肝臟排毒法/每天吃大量的有機新鮮蔬果或喝有機蔬果汁。由於新鮮蔬果汁偏寒涼屬性,因此若是寒性體質的人,可在果汁中加入生薑或肉桂粉一起打成汁,以免有越喝體質越寒的後遺症。補充可強化肝臟解毒功能的營養補充品:服用苦茶油加檸檬汁,以刺激肝臟排放膽汁(Liver Flush),同時將多餘殘留的毒素,從肝臟排出,並經由大便將毒素帶出。最好可以在喝下苦茶油、檸檬汁後的1個小時,再喝下由纖維粉沖泡成的汁,這些纖維會在腸道中將肝臟所排出的毒素吸附,形成大便排出體外,否則毒素在大腸中逗留太久,又會被腸壁回收,那就前功盡棄了!‧ 腎臟排毒法/促進腎臟排毒的方法很簡單,只要每天喝1500~2000C.C.左右的小分子潔淨水,把毒素從尿液中排出即可。建議可以使用好一點的濾水器,徹底將水中的重金屬、農藥、戴奧辛等等污染源過濾。有腎臟病的人不能喝太多水,否則會增加腎臟負擔,甚至反而造成「水毒」的症狀。‧ 腸道排毒法/促進腸道排毒的方法,是三餐要吃大量含有纖維質的食物,並將白米改成糙米或是五穀雜糧。纖維質會促進腸胃蠕動,而且是形成糞便的主體,使食物殘渣不會在腸道逗留太久。要養成每天至少排便1到3次的習慣,而且留意大便是否成形(最好是香蕉狀,不是顆粒狀,不是鉛筆狀;也不是散落一堆,更不是腹瀉或是水便,也不能很黏稠),排便時有通暢感與舒適感。只要我們可以保持腸道通暢,毒素自然就不易在腸道累積。‧ 肺臟排毒法/盡量處在空氣清新、負離子較多的環境,可使用負離子偵測器,測測看你居家或辦公環境的空氣負離子含量,並建議使用空氣負離子產生器。養成呼吸緩慢但較深沉的方式。最好學習如何腹式呼吸,也就是吸氣時胸部不動,腹部突出;呼氣時胸部依舊不動,腹部凹入。並且時常練習,既可以促進肺排毒又可以按摩內臟。皮膚排毒法:‧ 主動皮膚排毒/促進皮膚排毒的最好方法,就是多流汗。‧ 被動皮膚排毒/洗澡時,用天然絲瓜布輕輕刷洗身體,這種刷洗可擴展皮表微血管等,將囤積在皮下微血管內與淋巴管內的過敏原或毒素,帶到血液循環中,進而排除。刮痧的原理與絲瓜布刷洗類似,但更激烈。經由刮痧,有毒素的皮膚部位很容易產生皮下出血,刮完後你將會感到舒暢,因為身體的毒素已被釋放到破裂的微血管當中,等白血球來清除。(本文摘自/過敏,原來可以根治!:陳俊旭博士的抗過敏寶典/新自然主義發行)

清水斷食療法 迷思大解密

清水斷食療法 迷思大解密#過敏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斷食期間活動照舊?很多未經專業訓練的斷食營,都犯了嚴重的錯誤,例如他們會在斷食時做運動,但這其實是萬萬不可的。輕者會造成身體不適,產生危機反應,嚴重的話甚至導致休克。正確的斷食營裡,應該是一群人坐著或躺在長椅上,蓋著薄被,或者在微風徐徐的溫暖花園裡作日光浴,絕對不可以做體操或爬山健行。清水斷食初學者可從週末斷食開始嘗試在此特別強調,進行清水斷食期間,千萬不能從事耗費腦力或體力的工作,所以進行斷食療法時,一定要請假在家休息(或是住進斷食中心裡面)。如果初學者想要在家試試,可以先從為期兩天的「週末斷食」開始。配合上班的作息,星期五中午吃飽一點,下午回家之後就不再進食。一直到星期天晚上或星期一早上,才慢慢恢復進食。斷食的時候,我們身體會很想要「節約能源」,所以如果在斷食時,我們仍進行爬山、走路、用腦這些耗費熱量的活動,那麼身體就會進入兩難的抉擇,到底該節能,還是蠟燭兩頭燒?身體該怎麼辦?於是就會啟動緊急系統,分泌腎上腺素,跟著身體就會出現心跳加速、心悸、發抖、畏寒、胃痛、頭暈眼花、冒冷汗等一系列症狀。所以,我特別強調,斷食期間千萬不可運動。不過坊間很多斷食營,會叫學員運動,然後把誘發的危機反應,解讀成身體的好轉反應,這是相當錯誤的觀念,需要更正,請特別注意。腦力耗費的能量比體力還要多另外,或許會有人認為,斷食不要浪費體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為什麼也不要耗費腦力呢?只是動腦又有什麼關係嗎?當然有!因為科學早已證實,腦力所耗費的能量,其實是比體力還要多的。我很多年前就發現,用功讀書比運動還容易肚子餓,週末放假當空呆子,一整天下來都不會餓。所以不要以為上班沒有耗費體力,斷食必須請假在家,不可從事腦力活動。斷食會導致生命危險?很多西醫對斷食的認識僅止於不良斷食所誘發的「危機反應」,所以認為斷食會對身體造成許多傷害,甚至警告會導致器官衰竭、休克死亡等。清水斷食,真有這麼危險嗎?其實也不需多加辯解,從人類歷史上看,就可以發現很多名人都有長期斷食的體驗,他們不都是熬過來嗎?世界上的古文化和古宗教,幾乎都有斷食的存在,我們不也都活下來了?人體所積存的養分,其實是夠我們撐過斷食療程的。這些族群不適合斷食根據美國斷食論文的統計,20世紀以來,一直到1985年之前,共有數百人參與過醫療斷食,但這之中死亡的只有7位,而這7位當中,有5位在斷食時服用西藥,(斷食時服用西藥或維他命都很不妥當),另外2位對整個斷食過程交代不清。試想,通常會參與醫療斷食者,都是一些重病患者,例如嚴重的癌症、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患者,這些患者本來死亡率就高,但反而參與斷食時,絕大部分都沒有死亡,可見斷食本身危險性並不高。雖然斷食很安全,但是若有下列情形的人,例如嚴重貧血患者、正在懷孕、正在哺乳的人、紫斑症、嚴重營養不良等等,還有年紀過輕的幼兒,都不適合從事斷食。(本文摘自/過敏,原來可以根治/新自然主義)

過敏不來亂 維持腎上腺功能最重要

過敏不來亂 維持腎上腺功能最重要#過敏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過敏症狀的人通常也都存在著中長期壓力。那些因過度忙碌、休息不夠、熬夜等因素而導致腎上腺素衰竭的人,可以藉由簡單的唾液測試、瞳孔測試、姿勢型血壓量測,得知自己的腎上腺功能,這是90%以上過敏患者最容易疏忽或根本不知道的盲點。唾液可用來測試腎上腺皮質醇〈唾液荷爾蒙測試〉這可用來測試我們的腎上腺皮質醇(Cortisol)。作法很簡單,只要你收集一天內四個不同時間點的唾液,然後交由檢驗所幫你檢測唾液中的腎上腺皮質醇的含量,然後畫一個圖表,如此就可以看出體內腎上腺皮質醇的存量及變化曲線。這個曲線很重要,正常的情況下應該是清晨最高,逐漸下降,晚上最低。但有些人可能曲線會往右移,變成中午最高,那表示這個人可能是個夜貓子,所以他早上根本就起不來,但到了晚上就很興奮。甚至有人的日夜曲線很不明顯,幅度不大,那就表示他的腎上腺皮質醇庫存量很低。總而言之,這是一個客觀的、非侵略性的檢查。常熬夜、壓力大 腎上腺素疲乏〈瞳孔縮放測試〉 首先,我們先把房間裡的電燈關掉,這個時候瞳孔應該會慢慢放大。五分鐘之後,拿出手電筒往自己的瞳孔斜照,正常的情況下,我們的瞳孔應該會收縮,可是有些人的瞳孔卻是縮了一下後,馬上又放大、接著又收縮,然後又放大。這表示這個人的瞳孔括約肌沒力,沒有力氣保持瞳孔在收縮的位置。會出現這樣反應,表示這個人的腎上腺素已經疲乏了,經常熬夜、壓力很大的人這種現象就會很明顯。全身有括約肌的地方還包括食道、肛門、陰道,所以腎上腺疲乏的人,也就是中醫所謂氣虛嚴重的人,容易產生胃食道逆流、胃下垂、脫肛、大小便失禁、子宮下垂⋯⋯等等。起身後的血壓往下掉 表示腎上腺功能有問題〈姿勢型血壓量測〉測血壓可以檢測腎上腺功能?沒錯,但是有特殊的技巧!首先,先請受試者平躺,5分鐘後測一次血壓,測完後,隨即請他馬上站起來,然後在20秒內再量測一次血壓。正常的情況下,這個人的血壓應該是上升的。例如平躺時,血壓是120/70,但是當他站起來的一瞬間,由於地心引力的影響,全身血液往下半身掉,瞬間血壓於是往下降,在零點幾秒的短暫時間內,我們的血壓偵測中樞(Baroreceptors),會警覺到低血壓的危險,馬上命令腎上腺素分泌,因此刺激心臟壓縮,激發血壓往上升。所以,在起身的幾十秒內,正常的血壓會上升10/5左右,原本平躺的120/70就會升到130/75,這是健康的現象,表示腎上腺素足夠。但如果起身後的血壓反而往下掉,例如掉到110/65的話,就表示這個人的腎上腺功能有問題,可能是熬夜、過勞、虛弱所造成。如果血壓下降20/10的話,可視為病理性的姿勢型低血壓。睡眠不足、營養偏差 腎上腺疲乏害的〈中醫腎脈量測〉中醫把脈很奇妙,而且很準確。兩隻手的髐動脈是中醫師把脈之處,依據部位的不同,可以分為寸、關、尺。兩手的髐動脈尺部,就是中醫所謂腎的位置。中醫的腎,其實包含了西醫的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腎臟、膀胱、外生殖器這些器官,而不是單單只有腎臟。一個人如果腎上腺疲乏的話,通常腎脈就會很虛,甚至會消失。我在臨床上發現,現在年輕人很多是沒有腎脈的,也就是說,現代很多年輕人腎上腺疲乏,可能是熬夜、睡眠不足、營養偏差所造成。腎上腺功能正常,過敏就不容易發作,對過敏原的忍受度也會大很多。反之,腎上腺功能衰退的人,不但容易過敏,也會產生自體免疫疾病,甚至會早衰、血管病變、癌化。(本文摘自/過敏,原來可以根治!陳俊旭博士的抗過敏寶典/新自然主義發行)

防紫爆4撇步 跟著醫師爸爸這樣做

防紫爆4撇步 跟著醫師爸爸這樣做#過敏

(撰文/優活健康網記者 徐平) (諮詢/新竹馬偕醫院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 雷偉德)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環境中致敏因子越來越多,懸浮微粒防不慎防!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又紫爆了!工廠汙染、霾害來襲,環境中致過敏的刺激物越來越多,懸浮微粒防不勝防,空氣汙染指標的發布越來越頻繁,甚至連空氣品質等級越分越細,每到這個時刻都是過敏兒爸媽的心頭之患,汙染物無所不在,爸媽又該如何應付? 先查詢空氣汙染指標 及時了解霾害位置 新竹馬偕醫院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雷偉德表示,因為家中同樣也有過敏兒,PM2.5的大小約是頭髮直徑的1/28,容易跑到血液裡,無孔不入的特性增強了防範工作的難度。以他自己為例,空氣品質差的日子盡量不會帶孩子出門,如果一定要外出的話,也會先利用app跟網站查詢空氣汙染指標,即時了解霾害位置後,避開空汙嚴重的地區再出門。 空氣品質差時,口罩就是出門的第一道防線,好的口罩可阻擋約70%以上的汙染源,品質差的只能阻擋不到30%,甚至更少;因此,選擇口罩也是一門學問。口罩類型約可分為4種,最常見的紙口罩與棉布口罩阻擋能力不到20%,而常見且容易取得的醫療用口罩阻擋能力則是30%-70%不等,另外還有N95及歐規FFP口罩,只要正確配戴,這2種口罩幾乎都可過濾掉80%-95%以上不等的污染源,但唯一的缺點就是配戴時會感到呼吸不順暢。   (出門前,可利用手機app及網站查詢霾害位置。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學游泳防氣喘 游完泳後馬上擦乾身體 為了對抗強大的環境空汙,除了依靠外在的口罩保護,強化身體機能也非常重要,有氣喘症狀的孩童,醫師建議可以學游泳來預防。根據歷年報導指出,許多奧運游泳選手都患有氣喘,在2000年至2012年間參加游泳項目的奧運選手,更有高達14%選手患有氣喘。雷偉德醫師表示,從前許多家長會擔心運動會加重氣喘症狀,但實際上在氣喘控制穩定的情況下,適度運動是有助於氣喘的,而游泳就是眾多運動當中可同時訓練肺活量、呼吸及肌耐力的項目,由此可知「運動致氣喘」的觀念應該反轉為「運動防氣喘」才對! 不過,醫師提醒,如果家中有異位性皮膚炎幼童,游泳池中的氯也可能讓皮膚癢的情形加重!有些民眾為了方便,會直接在游泳池內小解,這樣一來,泳池水中含的氯會與尿液、汗液交互作用產生反應,容易增加氣喘被誘發、與皮膚過敏症狀加重的發生機率。因此,有皮膚炎的幼童,爸媽可以盡量選擇消毒水味道不那麼重的泳池,游完泳後馬上洗澡身體,切記一定要洗完澡才能回家,避免誘發過敏皮膚與氣喘症狀被泳池中的化學物質。   (游完泳後洗完澡再離開,才能有效避免過敏症狀被誘發。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參加路跑保護氣管 別當人體空氣清淨機 高雄市於元宵節午夜零時大放煙火,又在距離不到6小時內舉辦路跑活動,甚至有選手帶著防毒面具參加路跑,參加的民眾因此被籲為「人體空氣清淨機」。 對此,雷偉德醫師表示,除了在空氣品質差時要避免戶外的長時間、劇烈運動,國內近年來舉辦各種不同路跑的比率越來越高,類似的活動內容也屢見不鮮,其中以邊跑邊灑彩色粉末的「彩色路跑」(color run)為例,隨意散開的粉塵不只會阻擋視線造成意外,對於氣喘的民眾,吸入過多的粉塵也可能在比賽途中誘發疾病。 住離高速公路30公尺內 肺功能易下降 出外怕過敏、運動又擔心汙染源,待在家裡就沒事了嗎?根據國外研究結果顯示,住家離高速公路30公尺內的人,與200公尺以外的人相比,不但會暴露較多的空氣污染物,肺功能也會較差;以此類推,住在快速道路、大馬路旁的住家也應該要注意汽機車排放廢氣所帶來的空氣污染物問題。 另外,由於PM2.5可謂是無孔不入,雷偉德醫師提醒,想要避免室外的髒空氣,重點除了選擇適當的時間出門,待在家中時也應該要注意,細懸浮微粒一樣會經由窗戶縫隙、戶外活動後回到家內的人、寵物等進入家中;除了出門戴口罩,回家後立即洗澡、並使用有HEPA系統的空氣清淨機,才能確實地將室外的污染源拒於門外,放心大口呼吸! 想要防紫爆過敏,謹記「查空汙位置、游泳後洗澡、出門護氣管、回家也提防」4撇步,跟著醫師爸爸這麼做,就能有效減少過敏機率!   (即使不出門,馬路邊的住戶肺功能也可能會因空汙變差。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預防寶寶過敏 洗澡要挑時間?

預防寶寶過敏 洗澡要挑時間?#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防空汙,難道洗澡也要挑時間?已知室內的二手菸、三手菸、裝潢塗料、線香燃燒、芳香劑產生的揮發性物質會轉變為有害人體的汙染物,且民眾普遍不會在家中配戴口罩,室內空汙對人體造成的危害恐達室外的數倍,某些報導指出,只在早上洗澡的人可能容易發生過敏,然而大部分的嬰幼兒每天也都只洗一次澡,過敏機率也會容易提高嗎?室內濕度50度 抽菸的人別抱小孩現代人對於嬰幼兒的清潔分工很細,不僅會消毒奶瓶、被單,就連爸媽要抱孩子以前都要先洗手,加上嬰幼兒出門機率不高,天主教若瑟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黃文欽表示,事實上嬰幼兒過敏風險與洗澡次數並無太大相關,而成年人若是晚上回到家不洗澡,將一整天在外接觸的汙染帶上床,才容易導致過敏機率提高!新竹馬偕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雷偉德表示,在家還是不安全!室內有許多隱藏殺手,除了殘留家具、衣物上的三手菸、烹飪油煙、線香、裝潢塗料、寵物巢穴等都藏有致過敏因子,小嬰兒在家如何避免室內環境過敏,除了使用除濕機,將室內濕度維持至50度左右,防止黴菌、塵螨茲生外,因為抽菸者口腔或衣物上可能殘留有害物質,盡量別讓有抽菸習慣的家人抱小孩也是重要的注意事項。免室內薰香、植物記得放室外黃文欽醫師提醒,從室外進入室內時若溫差在7-10度以內,先別急著摘下口罩,休息10分鐘慢慢適應溫差,保護好喉嚨才是第一要務。另外,盡量避免市內薰香,如果一定要用,可將噴霧式芳香劑改用油性凝膠式、裝潢塗料改用天然配方,最重要的是,植物放室外!許多民眾會認為,植物可以淨化空氣,對嬰兒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但台灣氣候潮濕,室內放植物需要時常澆水,不只會加重濕氣,還容易招來蚊蟲,空氣品質不見得會變得更好。室外空氣品質低落時出門記得戴口罩,室內空汙的預防一樣也不可少,留意汙染因子,在維護家中空氣品質的同時還可預防寶寶過敏,一舉兩得!

失眠憂鬱又疲勞 土療可改善!

失眠憂鬱又疲勞 土療可改善!#過敏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提及土基微生物的科學文獻超過800件,共通點是,都認為土基微生物關係到能否順利治癒極為多樣的健康問題,包括過敏、氣喘、腸躁症、潰瘍性大腸炎、胃腸積氣、反胃、消化不良、吸收不良、營養不足、自體免疫疾病、發炎性疾病,和細菌、真菌、病毒感染。土基微生物能自然減緩發炎情況土基微生物可滋養結腸及肝臟細胞,生成維他命B群、維他命K2、抗氧化物、酵素等化合物,消滅或排擠念珠菌屬、真菌、寄生菌一類有害病原體,還可殺光會與腸壁連結或使其穿孔的壞菌。研究證實,土基微生物能與毒素結合後排出體外,有如黏土那般,還能幫忙管理免疫系統,自然而然減緩腸道(乃至於全身)的發炎情況。在印度與圖博交界喜馬拉雅山脈高處,那密實而富含養分與礦物質的土壤採得到堪稱絕佳土基補充品的喜來芝(shilajit)。內含至少85種礦物質,包括農業上常用作肥料的黃腐酸和腐植酸。這兩種酸很得我喜愛,能幫助身體運送礦物質通過厚厚細胞壁,延長細胞生命。多吃有機蔬果、發酵食品 禁絕麩質與糖長年下來,我診治過的病人,因為飲食中補充土基微生物而使病況有可觀改善的,沒有上千,也有上百。其中一位名喚卡洛琳的女士。那時,她58歲,體重超過標準50磅(約23公斤),是當了祖母的人了。初次上門求診那會兒,她的自尊落到人生最低點,除了記憶出毛病,還失眠、憂鬱、疲勞。問診過程中,我看得很清楚,她的腎上腺與甲狀腺極需援助。為此,我建議以有機蔬果及發酵食品為飲食主軸,不宜再攝取麩質和加工過的糖。卡洛琳習慣吃很多碳水化合物,要禁絕麩質與糖並非易事。不過,她心思把定,想要恢復健康,自願放棄了這2樣。在飲食之外,我主要還勸她服用含土基益生菌的營養補充品。增加腸道有益微生物 腸道就會變健康在奉行療程的頭30天,卡洛琳減了18磅(約8公斤)。在消化系統獲得這一切支援下,身體有了所需資源,得以重塑型態,重拾健康。很快,她的腰圍少了7英寸(約18公分),臀圍少了9英寸(約22公分),活力無比充足,人也終於有心運動。聽她說,好些年來都沒能像現在這樣享受人生。卡洛琳經歷的改變,和其他眾多遵循相似養生規劃的病人如出一轍。一旦專注於土療,不論是實際吃土,或是象徵意義上的生活變革,長期困擾他們的健康問題通常都會消失,有時不到30天就能見效。在當下的美國人想來,解決這種種健康問題得花更久時間。你要是這麼想,到頭來只會發覺,若能有意識地增加腸道有益微生物,腸道就會反過來照顧你。而服食含土基微生物的補充品,是「吃土」極其重要的一面。(本文摘自/土療,讓你更健康:治好百症根源腸漏症,就能治好皮膚炎、過敏、糖尿病、甚至憂鬱症/三采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