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病人治療後真的要多休息才對身體有幫助嗎?其實並不然,根據英國癌症研究組織最新研究報告指出,所有癌症病人,不管在治療之中或之後,每周應該進行2.5小時的肢體運動,這樣可以降低部分癌症復發率或是治療後的副作用,且運動對於癌症的復原其實相當重要。
癌症病人治療後真的要多休息才對身體有幫助嗎?其實並不然,根據英國癌症研究組織最新研究報告指出,所有癌症病人,不管在治療之中或之後,每周應該進行2.5小時的肢體運動,這樣可以降低部分癌症復發率或是治療後的副作用,且運動對於癌症的復原其實相當重要。
據衛生署資料顯示,自民國71年起,癌症一直都是國人死因第一位。近日英國《每日郵報》及印度《印度時報》等外國媒體,綜合了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美國哈佛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等近幾年的研究指出,以下有7種人罹癌機率高,應盡早防範。
癌症治療成效可望有新突破!清大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李佳霖助理教授所進行的癌幹细胞研究,提供研究者及臨床醫師重新去檢視腫瘤的發生、進程和治療無效等傳統理論,發展出以癌幹细胞為基礎理論的治療模式,搭配目前已知的傳統治療方法,進而改善治療成效。
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NCI》先前針對男女罹癌的死亡率做調查,根據研究報告顯示,以男性罹癌的致死率較高,如肺癌與大腸癌。而研究團隊對此表示,目前非常難斷定造成這項結果的原因為何,這也是團隊下一步深入研究的目標。《NCI》日前在「癌症流行病學與生物指標預防」期刊中公布,先前針對36種癌症的死亡率做調查,發現男性在多種癌症的死亡率高出女性許多,包括口腔癌比例為5.51:1(男女)、喉癌5.37:1、下咽癌4.47:1與食道癌4.08:1。而主要研究者Michael B. Cook博士表示,目前未能確定男女死亡率之間的原因出在哪,僅能推測可能與腫瘤生長速度、轉移速度與其他併發症有較大關係。至於男性死於癌症機率較高的原因,Michael B. Cook博士強調為團隊接下來做更進一步研究的目標之一。Michael B. Cook博士亦表示,倘若未來能順利發現最大影響因素為何,屆時除了能給予預防癌症的建議之外,也可望減少癌症患者承受的病痛負擔。
一篇刊登在今年六月「放射學」(Radiology)線上版期刊的瑞典研究報告指出,該團隊從長達二十九年的研究結果顯示,定期接受乳房攝影檢查能及早發現病變,降低三成的乳癌致死率。這個研究結果讓許多支持乳房攝影的專家們更呼籲婦女應定期接受乳房攝影篩檢,若有家族病史者,則更應提早接受檢查。本期「健康新知」特別採訪康聯預防醫學吳昭瑩醫師,分享乳房攝影檢查對婦女健康的重要性。吳昭瑩醫師為國內放射診斷醫學影像專家,同時參與國健局乳癌篩檢研究暨服務規劃及乳房攝影品質提升計畫,並經常受邀給予乳房攝影影像教育訓練。乳房X光攝影偵測細微鈣化最敏感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乳癌已經超過子宮頸癌為最高病變,相較於歐美國家,台灣乳癌好發年齡比歐美國家早,約在45~54歲之間。由於許多婦女礙於觀念問題而不好意思就醫,因此延誤病情,有鑑於此,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也不斷透過宣導,並藉由補助計畫,鼓勵45歲以上、或40歲以上有乳癌家族病史的婦女每兩年一次進行乳房影像檢查,希望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預防效果。吳昭瑩醫師表示,每位婦女應定期自我檢查乳房,這雖然是最簡便的方法,但實際實行的婦女卻只有三分之一。由於很多小於1公分的乳癌常常容易被忽略,因此有必要透過乳房X光攝影或超音波來進行影像診斷。乳房X光攝影在歐美國家是廣為使用的乳癌篩檢工具之一,它對於偵測細微鈣化最敏感。根據統計,有20%的乳癌僅以細小鈣化來表現,而在零期癌中更佔50%以上,且幾乎無法用手觸摸得到。因此,透過乳房X光攝影篩檢,可早期偵測出觸摸不到的早期乳癌或可疑鈣化點。吳醫師進一步解釋,乳房攝影是使用低劑量的X光攝影,約為0.7毫西弗;過程中必須使用儀器壓緊乳房,才能照相,除了特殊情況外,每一側乳房各取得兩種不同方向之影像,亦即頭尾和內外側斜像。內外側斜像幾乎包括所有的乳房組織,連胸大肌和腋窩都在內,所以被視為最重要的影像,而頭尾像是用來彌補前者不足、並確定病灶之位置。除此之外,檢查過程中為求高品質之影像來增加判斷之準確度,必須倚賴正確擺放技術和影像品質控管,才能得到適合判讀之影像,因此對於施行檢查的放射師與機器之要求標準較高,需要定期做評核及檢視。至於何時做乳房X光攝影是最適宜的?吳昭瑩醫師建議,女性在月經週期的第5~13天較適合進行乳房攝影。因為女性荷爾蒙的刺激會影響乳房的緻密度,降低診斷準確性。同時,乳房X光攝影必須壓緊乳房才能取得清晰之影像,而壓迫乳房攝影的過程會讓婦女感到不適,為減少疼痛與不適感,應儘量避開乳房腫漲期間做檢查。此外,若有可能懷孕的婦女,則應避免此項檢查,因為乳房攝影仍會有少量的輻射線曝露。依年齡選擇最適當的乳房檢查工具吳醫師進一步指出,乳房篩檢應依據年齡來選擇最適當的檢查工具。基本上,乳房攝影比較適合較年長的女性,30歲以下的女性,建議以超音波檢查為優先,因為此年齡層之乳癌發生率較低,而且乳腺發達,而接受X光攝影的輻射劑量較高,且較不具診斷價值,除非臨床觸診懷疑有惡性腫瘤時,才需要進一步接受乳房X光攝影。若為30歲以上,有乳癌家族病史者,則建議以乳房X光攝影為優先,再視情況予以超音波作為輔助掃描。最後,依多年來從事影像判讀及臨床經驗的心得分享,吳昭瑩醫師提醒每一位女性朋友,追求幸福人生應隨時注意警覺自己身體的變化,讓我們因為養成定期檢查的習慣多一份保障。此外,國民健康局目前提供40~44歲二等親內罹患乳癌、以及45~69歲婦女2年1次乳房攝影篩檢,讓女性朋友不再是被社會疏忽照顧的族群。【健康叮嚀】Q:國健局有什麼乳癌篩檢補助?A:凡45~69歲女性,或40~44歲有乳癌家族病史者,國健局補助每兩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Q:哪裡可以做補助的檢查?A:可上健保局網站(http://www.nhi.gov.tw/)查詢特約醫事機構。【活動訊息】台北市衛生局於7月起~8/31止,舉辦「2011愛波行動月」乳癌篩檢抽獎活動。凡設籍台北市45~69歲婦女、而且99年未接受乳房攝影檢查者,皆可參加。活動詳情請上台北市政府衛生局查詢:http://www.health.gov.tw/。
衛生署公布98年國人十大死因,排名首位的就是癌症(惡性腫瘤),平均每13分鐘就有一人罹患癌症,雖然數據如此驚人,但是在醫學發達的現代,癌症已經不是無法治癒的疾病,為了讓提升癌症病友們接受治療後的身體狀況與生活品質,9日上午,花蓮慈濟醫院與臺灣癌症基金會舉辦了肝癌治療及營養衛教講座,邀請了花蓮慈院外科部主任李明哲醫師、台大醫院內科蘇東弘醫師、臺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賴怡君等為病友們分享肝癌治療的方式與術後如何攝取均衡營養等主題。 在花蓮慈院癌症關懷小組的邀請下,吸引近八十位病友及家屬參與講座,甚至還有住院的病友坐著輪椅來到現場。蘇東弘醫師表示,全球肝癌高發生率的國家集中在亞洲與非洲地區,肝癌在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中,分別佔據男女十大癌症排行的第一位及第二位,所以,這次特地與大家分享,包含手術、射頻燒灼、酒精注射、標靶藥物等,近年來常見的肝癌治療方式。蘇醫師強調,肝癌病友除了癌症本身之外,還要特別注意肝炎及肝硬化,因為60~85%的肝癌病友有肝硬化的問題,而且治療疾病不能光靠醫療,術後的恢復及調養也很重要。 兼任腫瘤外科主任的李明哲醫師表示,有研究調查指出,大約有40~80%的癌症病友有體重減輕的危機,而臨床上有20%的病友不是敗給癌症,其實是被「營養不良」打敗,尤其是癌症的治療方式包含了開刀切除腫瘤、化療、電療等方式,這些對病友的身體狀況與體力來說都是種考驗,所以,除了適度運動之外,攝取均衡的營養非常重要。講座中,李明哲醫師也特地邀請12年前由他主治的病友王煥清來到現場做見證,以王先生經過兩次開刀後還能恢復正常生活,甚至投入志工工作的真實經歷,來鼓勵所有病友。 為了讓病友們了解如何吃得營養、吃得健康,臺灣癌症基金會除了提供前五十名報名的病友「癌症病人的營養迷思」書籍,破除大家希望透過斷食「餓死」癌細胞等種種迷思,還邀請營養師現場分享,賴怡君營養師表示,吃得好,有足夠的營養,第一個好處就是心情愉快!而維持體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維持營養,建議病友不光是要維持理想體重,最好能將BMI(身體質量指數)維持到20以上。當病友在接受治療後,常會出現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症狀,這都是導致體重減輕的原因之一,所以,建議病友採取少量多餐的飲食方式,飲食上可以依照喜好做調味,但必須以清淡為原則,若是出現腹瀉、便秘等問題,請向醫師諮詢並尋求協助。 從臨床數據來分析體重與營養的關係,李明哲醫師表示,根據統計,體重明顯減輕的癌症患者,存活率只有未喪失體重患者的一半;對治療的耐受力明顯較差;術後引起的併發症增加,造成住院天數將近是未喪失體重患者的三倍!更重要的是生活品質的下降,容易讓病友心情鬱悶,甚至於引起持續的病態感與死亡陰影。所以,李明哲醫師呼籲病友與家屬,若是發現三個月內體重明顯減輕超過原本體重的5%,請直接與您的醫師討論,希望在醫護團隊、病友本身及家屬的努力下,能夠讓每位病友早日重獲健康。
由於現代醫學發展迅速,以前令人聞之喪膽的癌症,在今天已經發展出許多有效的治療藥物。但在使用各種化學治療或標靶藥物的同時,也可能造成癌症患者身體上短期或長期的傷害。因此癌友除想了解各種治療藥物的效果外,也憂慮這些藥物對身體造成負面的影響。台北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顏厥全醫師表示,台灣地區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在這兩年已與肺癌及肝癌並駕其驅,而發病的年齡層更有年輕化的趨勢。因此,國健局也將大腸直腸癌的篩檢列為重點項目之一。手術治療仍是大腸直腸癌的主要治療方式。不過,近年來藥物的進步,更大幅改善病人的存活。目前用於大腸直腸癌的化療藥物主要有三種,分別為5-FU搭配葉酸(leucovorin,簡稱LV)、草酸鉑類的奧沙利鉑(Oxaliplatin)及喜樹鹼衍生物的抗癌妥(Irinotecan)。目前連續輸注5-FU/LV併用irinotecan(簡稱FOLFIRI)或oxaliplatin(簡稱FOLFOX)已成為腫瘤科醫師治療轉移性大腸癌最常用的兩種處方。2000年以後,標靶治療的發展更將轉移性大腸癌直腸的治療帶入一個新的境界。目前有兩種標靶治療藥物,分別為bevacizumab(又名Avastin癌思停)及cetuximab(又名Erbitux爾必得舒)。對於轉移性大腸癌的患者,若能妥善組合並循序使用化學治療與標靶治療,病人的平均存活期可達兩年以上。目前三種化療藥物與爾必得舒均有健保幾付,而且在今年06/01起,健保開始給付化療藥物抗癌妥合併使用標靶藥物癌思停於治療轉移性大腸癌上。此外,每一種腫瘤藥物多少都會造成患者健康上的損害。草酸鉑類藥物,如使用奧沙利鉑時,會引起病人的周邊神經病變,部分患者也可能出現過敏反應,嚴重時甚至會引起休克。另一方面,少數病人因先天體質的問題,對抗癌妥的代謝較差,在接受抗癌妥治療後會發生嚴重的腹瀉及白血球數量下降等副作用。標靶藥物如爾必得舒,會引起皮膚乾燥、青春痘等症狀,癌思停則可能引起出血與傷口癒合不佳等問題。因此在接受此類治療時應由專業醫師謹慎評估,並定期追蹤,以期將副作用傷害降到最低。延伸閱讀「完整文章」: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203
接受檢查早期發現是治療關鍵對於口腔癌及咽喉癌,該如何有效的預防其發生及避免其為害?首先需定期的自我篩檢口腔和頸部、均衡的飲食、規律的生活及運動、並戒除檳榔、菸和酗酒的不良習慣。其次若有以下的症狀,則須趕快就醫進一步檢查,包括:口腔癌常見的症狀:口腔內部或頸部發現腫脹和硬塊、口腔黏膜表面顏色變白或出現紅色斑塊、兩星期以上未癒合的口腔潰瘍、口腔附近部位有麻木或疼痛、口腔內有不正常的分泌物或出血、舌頭的活動性受限制和牙關緊閉等症狀。咽喉癌常見的症狀:咽喉異物感或疼痛、聲音沙啞、吞嚥困難、呼吸困難、頸部腫塊和久治不癒的咳嗽或咳血等症狀。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部主治醫師連景峯表示,一旦發現在口腔或咽喉有惡性腫瘤,需盡速就醫,因越早發現越早治療,治癒率就越高,且造成顏面醜形、吞嚥障礙和語言障礙等殘障的機率就越低。根據衛生署統計公佈民國97年十大癌症中,口腔癌(含口咽和下咽癌)發生個案數5,781人,佔全部惡性腫瘤發生人數的7.24%,而當年因此惡性腫瘤死亡人數2,420人,佔全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5.88%。其中,口腔癌(含口咽和下咽癌)死亡率排第五位,僅次於肝癌、肺癌、腸癌及乳癌。解剖學上,口腔包括上下唇、頰黏膜、齒齦、硬顎、舌前三分之二、口腔底和臼齒後三角區域。口咽則包括軟顎、腭扁桃腺、口咽壁及舌後三分之一。下咽又稱為喉咽,上從舌骨下達環狀軟骨下緣所形成,包含梨狀窩、下咽後壁和環狀軟骨後區。喉頭則上從會厭頂下至環狀軟骨下緣,內部細分為聲門、聲門上區及聲門下區。其中,下咽的主要功能是吞嚥,承接由口咽下來的食物,經由梨狀窩導流至食道。喉頭的功能包括呼吸、發聲和保護下呼吸道,然因喉頭與下咽相鄰,致使下咽疾病影響喉頭的功能。對台灣男性而言,口腔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皆已躍居第四位,且男性口腔癌的平均死亡年齡為55歲,這對家庭及社會的生產力,會產生很大的衝擊。民國97年,咽喉惡性腫瘤發生個案575人,佔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的0.72%,而死亡人數241人,佔全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0.59%,其發生及死亡人數遠低於口腔癌。從民國70~97年間,口腔癌(含口咽和下咽癌)個案發生人數,已由470人攀升到5,781人,達12.3倍;而喉癌僅由207人升至575人,僅達2.8倍,同時間台灣人口僅從一千八百多萬增加到兩千三百多萬人。其中,口腔癌死亡率最高縣市分布在中南部與東部,這與台灣紅唇族人口的分布似乎呈正相關。國際癌症研究總署也已於民國92年將檳榔視為一級致癌物,可見嚼食檳榔的戒除已是刻不容緩。口腔癌的治療,原則上以手術為主,切除原發腫瘤,並保留安全距離1~2公分,部分病人需要頸部淋巴廓清手術和自由皮瓣重建手術,由術後病理報告所呈現的危險因子來決定術後是否需要追加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的輔助療法,五年存活率早期多在70%以上,而晚期則較差約40%以下。咽喉癌的治療較為複雜,早期可以部分(咽)喉切除手術、二氧化碳雷射手術或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晚期則需全(咽)喉切除、頸部廓清、氣管造口及部分病人需要的咽部皮瓣重建手術,加上術後放射或術後同步放射化學治療。晚期的咽喉癌也可直接以保留喉功能的合併放射和化學治療的另一種療法。因全喉切除後,日後的發聲需仰賴的包括:氣動式的人工發聲器、食道語、裝於氣管食道間似鈕扣的Brom-Singer prosthesis、或新喉部所留下的肌肉黏膜發聲組織。咽喉癌的預後中,早期的咽喉癌五年存活率可達80%以上,而晚期的喉癌可達50%,下咽癌則只有30~40%。預後的結果,由好到壞分別是喉癌、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由存活率和功能保留的觀點來看,晚期的癌病人明顯較早期的癌病人有較差的5年存活率,且喉功能的保留也明顯較為困難,日後的生活品質影響極大。故為了提高存活率及保留喉功能,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預防癌症的發生及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