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最貼心的母親節禮物 就是定期陪她做乳房檢查

最貼心的母親節禮物 就是定期陪她做乳房檢查#癌症

台灣女性乳癌發生年齡較歐美有年輕化的趨勢,根據國民健康局的統計資料顯示,本國女性罹患乳癌的高峰落在45-55歲之間,30-45歲間的人數也逐年增加,由於現代婦女多半晚育,此時正值子女年幼、親職責任及家中開銷最大的時候,同時也是上班族婦女事業有成之時,若不幸遭逢乳癌的遽變,對子女、另一半、甚至個人的生涯規劃都有極大的影響。總是為家庭付出時間體力的女性,時常忙得忘記關心自己的健康,因此為了全家人的幸福,影像醫學科資深醫師池永昌建議,為人子女及丈夫者,在每年的母親節前夕,定期陪伴母親及妻子去做乳癌篩檢,可說是一份最貼心的母親節禮物。池永昌醫師表示,由於乳癌發生率是國內女性癌症的第一名,每位成年女性都應該要有積極預防的概念,尤其現代女性初經年齡下降,且晚育、少育、不育的比例增加,影響體內的荷爾蒙分泌,可能讓乳癌發生率愈來愈高。以42歲的A小姐為例,她在人生與事業的黃金時期發現自己罹患乳癌,但35歲才生子,現在小孩也才剛上小學,常為了治療癌症及兼顧媽媽的角色,需要蠟燭兩頭燒,讓A小姐很後悔自己沒有早點發現乳房檢查的重要性,現在每年母親節,她都以陪媽媽做乳房檢查當做貼心的母親節禮物,也認為每位女性在為家庭付出時,更應該先照顧好自己。根據研究報告分析,乳癌與女性荷爾蒙關係密切,初經早、停經晚和未懷孕已被認為是引發乳癌的重要危險因子,美國癌症協會亦將生育年齡列為乳癌風險分析的指標,因此池永昌醫師建議,女性最好不要超過30歲生育、產後應餵哺母乳,並至少生2胎較為理想,如此減少內生性荷爾蒙失調的問題,未來才有較低的乳癌發生率。過去在乳房篩檢觀念尚未建立前,90%以上的乳癌病患都是因為有自覺性症狀而前來檢查,並未掌握定期檢查、早期發現及早期治療的機會而耽誤病情,且早期發現乳癌的患者較有機會能保留乳房,無須整個切除,這些都是定期接受乳癌篩檢的好處。因應亞洲女性不如歐美開放,對私密部位的檢查常因害羞而有心理障礙,目前市面上已經出現可反覆進行、無輻射,適合任何年齡和生理時期、免觸摸乳房的檢查方式,這種「全自動乳房斷層掃描儀」,如影印機一般將掃描版放置在乳房上來檢查,受檢者無須讓陌生的醫護人員觸摸乳房,因此能在較為放鬆自在的情況下受檢,並且以精密的超音波掃描亞洲女性較為緻密的乳房內部組織,幫助醫師更準確的判別病灶,對多數傳統的台灣婦女而言,也許是最貼心的母親節禮物首選項目之一。池永昌醫師呼籲所有為人子女及丈夫,愛她就要主動關心她,母親的健康就是全家人的幸福指標,每個家庭若能將每年的女性乳房檢查視同如保險一樣重要,並願意陪伴母親做乳房檢查作為貼心的母親節禮物,相信國內乳癌患者的無病存活率定能大幅提高,死亡率也可逐年下降,挽救更多因乳癌造成的家庭悲劇。另外,池永昌醫師也建議所有的成年女性,定期乳房檢查的習慣,應從廿幾歲就可開始培養,把握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的機會,才能幫助自己遠離乳癌的威脅。

罕見鼻前庭惡性腫瘤 治療新觀念免除”嘸鼻”困擾

罕見鼻前庭惡性腫瘤 治療新觀念免除”嘸鼻”困擾#癌症

有抽煙的民眾要小心了,署立彰化醫院日前發現一名79歲的老先生,兩邊鼻孔無端長出約2公分的瘜肉,經檢查証實為罕見的「鼻前庭惡性腫瘤」。署立彰化醫院耳鼻喉科許嘉方主任說,這名病患有長達40年的抽煙習慣,去年(98年)鼻孔會莫名的出血,還有約2公分的瘜肉外露,病患覺得很困擾,由家人陪同到彰化醫院耳鼻喉科門診就醫,經由病理切片檢查報告為上皮鱗狀細胞癌,因出現於鼻孔內稱為「鼻前庭惡性腫瘤」。許嘉方主任會同腫瘤中心賴易成主任討論治療方法,許嘉方主任說,腫瘤位置在兩側鼻前庭及鼻中膈,如果進行根除性手術,切除的範圍包括:兩側鼻翼、鼻中膈、鼻犛骨及鼻甲,這樣會造成病患相當程度的外觀改變,經討論後決定以不開刀方式治療,改用“器官保存治療”方式- IMRT輻射調控放射線治療。病患的腫瘤位置是在鼻前庭及鼻中膈,外部有鼻尖、鼻翼、鼻孔、人中與面頰,是一個輪廓落差很大的區域,為確保放射劑量分佈的均勻性及治療部位的精準性,避免傷害附近的眼睛和口唇等器官,對放射線治療是具有挑戰性的部位。署立彰化醫院腫瘤中心賴易成主任在放射線治療計劃上,精心策劃與安排,包括:面膜與填充物製作、3D電腦斷層定位、逆向式電腦計算以及模擬定位等。腫瘤中心賴易成主任指出,病患從去年(98年)2月到4月接受37次放射線治療,總劑量為6660 cGy(毫棝雷)。治療過程中病患除了鼻黏膜腫脹、鼻塞、鼻子周圍皮膚輕微紅斑及色素沉積等反應外,並沒有特殊明顯的不適。放射線治療結束後腫瘤消失,而且外觀上保留完整,個案目前只需要定期門診追蹤治療。這是鼻前庭惡性腫瘤「器官保存治療」成功的案例,降低患者心理層面的衝擊,身心靈的照護是癌症治療的新觀念。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364

營養攝取是抗癌成功的關鍵

營養攝取是抗癌成功的關鍵#癌症

文/台灣癌症基金會企劃組專員 林伊玲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 吳秋玲您知道癌症病人的營養攝取不足,對於癌症治療過程有很大的影響嗎?營養不良與體重減輕是腫瘤病患常見的營養問題,因為營養不良的癌症病人,常常無法接受積極的治療,也很容易會增加治療的合併症及感染率,減低放療或化療的治療效果,甚至會降低癌症病患的存活率。台灣癌症基金會表示正確的營養與飲食觀念,才能吃得健康,獲得均衡的營養補給,進而提升癌症病患的治癒率及存活率。癌症病友在治療的過程中極需要有均衡的營養,然而食慾不振卻是晚期癌症患者最常見的症狀,而形成所謂的「惡病質」。「惡病質」泛指身體組織的流失、內臟器官耗盡、骨骼肌耗盡、食慾不振、虛弱、脂肪流失以及無力等症狀,而這些狀況深深的影響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吸收,甚至是蛋白質、熱量,進而營養不良導致免疫功能不佳,傷口不易癒合以及癌症治療療程受到阻礙。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楊陽生醫師表示,在晚期癌症患者中,只要有良好的營養支持,高達八成能增進臨床癌症治療的效果、能夠進行更廣泛的治療選擇,以及延長病患的存活率。另外,楊醫師建議癌友的營養補充有靜脈注射和腸胃道等方式。然而,對晚期癌友在營養的補充上,靜脈注射的效果反而不如經由腸胃道吸收得佳。同時,相較於靜脈營養補充,腸胃道的營養補充有著較少的併發症,價位上也比較便宜,且較合乎生理機能。營養良好的病人較能對抗腫瘤對身體所造成的壓力,也才能接受高劑量的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並加速手術治療後的復原。然而,如何了解身體的抵抗力是否足夠。因此監控及管理病患的體重,將是癌症營養治療的重要一環。要如何監控體重呢?可以運用「身體質量指數(BMI)」的計算公式來了解,BMI的計算方式為:體重(公斤)/身高2(公尺)。建議癌症病人的BMI值應盡量維持在22~24之間。癌症病人不需要特別進補,維持飲食均衡即可。根據個人體型及活動量不同,依個人需要增減攝取量。每日飲食所需的份量如下:3~6碗飯,1~2杯牛奶,4~6份蛋、豆、魚、肉類,3~5碟蔬菜,2~4個水果及2~3湯匙的油。台灣癌症基金會吳秋玲營養師表示,化療患者須特別注意,因治療而出現白血球減少、免疫力低下時,應避免食用未經煮熟的食物,如生魚片、生菜沙拉,水果則應洗淨後削皮,並以熱水川燙後食用。一旦發生食慾不振而導致體重減輕時,需先檢視原因,若是因治療引起,則可考慮使用藥物或營養補充給予矯正,並遵守少量多餐原則並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飲食。可利用牛奶、豆漿或米漿作為口渴時的飲料,在無形中不但補充了水分,也達到補充熱量及蛋白質的目的。另外要注意高營養濃度的食物應優先進食,如雞湯、魚湯應先吃肉再喝湯,固體食物才是具有營養價值的食品。很多癌症病人會想問:「偏方有效嗎?我要不要吃呢?」台中榮總中醫科蔡真真醫師表示,健康食品或是民間草藥和中藥最大的不同點,在於這些產品不受醫藥法規的督導與要求,往往成分標示的不夠明確、品質的穩定度很容易依廠商的規模不同而有所落差,同時也無安全劑量的設定。雖然不敢擔保健康食品或民間草藥一定沒有療效,還是建議在服用前請先諮詢您的主治醫師,同時對產品有著更多的了解,避免成了實驗的白老鼠。以下就中醫的觀點在各種狀況下的調養建議:手術後的身體調養:病友在接受手術之後,一個月內盡量避免酒類或麻油等進補食物,以及避免冰冷食物的食用,以防傷口發炎出血或恢復變慢的情形,同時適度的活動可以增進身的器官功能恢復。化療後的身體調養:除了飲食避免生食之外,更重要的是中醫師必須要了解病友目前使用的化療藥物以及西醫的治療計畫,以利中醫的輔助治療療程。而食慾不振的問題可以借用針灸以及中藥的功效,良好的營養吸收是很重要的關鍵。放射治療後的身體調養:由於放療會令粘膜或組織器官受損,避開食用溫補的藥膳,不可泡湯,可多吃蔬果、魚油、綠豆湯及薏仁湯減少身體的發炎反應。除了營養的攝取,往往還會搭配藥物以及心理支持,藉以提高病友的食慾以及降低噁心、虛弱無力及疼痛的感覺,甚至跨科的醫療團隊合作治療,訂定不同病友的專屬身心治療照顧計畫,幫助病友過著有品質、有尊嚴的生活,進而邁向康復之路。以上文章由「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

口腔健康 飲食習慣不可忽略

口腔健康 飲食習慣不可忽略#癌症

文/陳芳琪 台灣癌症基金會國際事務助理專員當你與朋友交談,他們注意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你的笑容,笑容已透露出許多你的個人訊息!從牙齒與牙齦狀況,都可以略知一個人的生活型態,如是否抽菸?是否經常熬夜?是否常喝咖啡或茶?所以,口腔的保健極為重要,除了做好上述的口腔清潔之外,可別忽略了飲食健康的重要性!抽煙與嚼食檳榔都是導致口腔癌之主因,這兩項因素都是因為化學性物質刺激口腔黏膜導致,但若因長期疲倦免疫能力低落者及黏膜長期有潰瘍者,若嗜食高溫辛辣食物,也有可能導致口腔粘膜病變之危險。如果您以上的習慣,最好可以戒絕,並定期接受牙醫師的口腔黏膜檢查,其檢查時間只要幾分鐘,凡年滿18歲以上民眾,可進行每年1次 「免費」的口腔黏膜檢查服務。雖然沒有確切的證據顯示口腔癌產生的單一因素,但許多研究顯示多重因素會提高口腔癌之發生率,其中環境因素即使重要的原因之一。(外來致癌物質的慢性機械性與化學性刺激),慢性刺激形式有許多種,包括嚼檳榔、抽菸、喝酒、梅毒、陽光照射、營養缺乏、放射線治療、不良口腔衛生及補綴物等可能原因。至於預防的方法,則以戒除嚼檳榔、抽菸、喝酒等習慣最為重要。而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確保口腔健康呢?每半年定期作口腔健康檢查。飲食及生活作息正常:多吃蔬菜、水果以及富含維生素C的飲食;避免長期食用高熱或刺激性的食物。減少菸、酒、檳榔等長期對口腔黏膜有刺激性的物質。口腔內黏膜或頸部發現有任何腫塊、口腔內黏膜顏色變化或燒灼感、超過兩星期未癒合的潰瘍、有張口困難等現象時應該找醫師檢查。有尖銳邊緣之牙齒或假牙會對口腔組織造成摩擦,形成慢性刺激,應請牙醫師治療。經常刷牙、漱口,保持口腔衛生。台灣癌症基金會多年來推動「天天5蔬果」以及「蔬果彩虹579」飲食原則,透過健康的飲食習慣,幫助我們身體獲得均衡的營養,同時蔬果含有大量纖維質,相對的食用過程中所需咀嚼次數增加,將大大的提升了咀嚼肌群的運動,也不像精緻或黏稠性食物導致大量的牙菌斑附著,養成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讓口腔保持最佳清潔狀態!最後別忘了定期看牙醫,國民健保局對口腔保健包含了每半年一次的洗牙與五歲以下兒童塗氟,可加強牙齒抗齲的能力。以上文章由「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

全自動乳房斷層掃描儀 隆乳後也能放心接受的乳癌篩檢新技術

全自動乳房斷層掃描儀 隆乳後也能放心接受的乳癌篩檢新技術#癌症

有鑑於乳癌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高存活率及良好預後,與亞洲女性罹患乳癌的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去年底衛生署即通過針對45歲以上的婦女,實施有條件式的乳癌篩檢補助,希望能造福女性族群,透過定期篩檢來發現早期乳癌。然而,卻有一群為數不少的愛美女性,因為害怕乳房攝影機器的擠壓,會把隆乳後矽膠或水袋給擠壞,遲遲不敢接受乳癌篩檢,談到乳癌的預防總是感到憂心忡忡。中華民國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開業整形外科醫師賴永隆昨表示,國內一年約有八千至一萬名女性隆乳,因乳房X光攝影恐有義乳被夾破之虞,因此檢查前,務必先告知醫事人員。現在接受隆乳後又想做乳房檢查的女性有了新的選擇,受惠於影像醫學科技的進展,最新的全自動乳房斷層掃描儀,讓乳癌篩檢變得出乎意料的輕鬆簡單。這種更精細、且大幅降低肢體觸碰(hands free)、與婦女疼痛感的全自動乳房斷層掃描儀,是利用精密的大型掃瞄面板,像掃描文件一樣蓋住胸部,過程中,不會有陌生的醫檢人員操作探頭與徒手觸壓胸部,對隆乳後希望保有隱私的女性來說,貼心的避免被人發現手術疤痕的尷尬;同時,這種新的超音波掃描技術,只需幾分鐘就能於電腦中描繪出400到600張橫向與縱向的影像結果,可容易偵測到亞洲人多屬於緻密型乳房內的腫瘤,彌補乳房x光攝影的不足,對醫師判讀影像與診斷病情有更精確的幫助。長期研究並判讀乳房影像多年的放射線專科醫師池永昌表示,乳房因錯綜複雜的乳管組織,越接近乳頭越難判讀,不過現在的隆乳技術是將矽膠、水袋等填充物放在乳腺組織或胸大肌的後方,並不會影響全自動乳房斷層掃描儀對乳房影像的呈現,但是以x光機來做乳房攝影,確實造成這些隆乳後女性極大的心理壓力,因而讓這個族群成為乳癌篩檢的漏洞。近年來醫界對於使用乳房超音波來篩檢乳癌的態度已有共識,除了隆乳後的患者外、緻密性較高,哺乳、乳管發炎等情況較為複雜的患者人數亦逐漸增加,更需要超音波的影像結果來輔助診斷。過去在乳房篩檢觀念尚未建立前,90%以上的乳癌病患都是因為有自覺性症狀而前來就診,並未掌握定期篩檢、早期治療的機會,而影響存活率,且早期發現乳癌的患者其實較有機會能保留乳房,無須整個切除,這些都是定期接受乳癌篩檢的好處,現在已經有了無需擠壓胸部又更為精密的檢查技術,對隆乳後的女性而言確實是一大福音。

口腔癌好發於45歲以上 死亡率逐年增加

口腔癌好發於45歲以上 死亡率逐年增加#癌症

根據衛生署統計,自民國八十一年以後,口腔癌發生率及死亡率節節上升超過了鼻咽癌,已成為國人頭頸部癌症第一位,在93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為第6名。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95年度最新統計,臺灣男性口腔癌每年發生率已高居世界第3,目前臺灣口腔癌發生率約十萬分之三十五,依每年5%增長率成長,估計再五年臺灣就會成為全球第一,約達到十萬分之四十五。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牙科主任馬魁指出,口腔癌發生於口腔顏面部,常造成病患飲食、語言困難及顏面畸型,嚴重病例甚至導致家庭及社會沈重負擔。馬魁表示,口腔癌是由口腔內組織細胞惡化所形成的腫瘤。口腔癌絕大部分是由黏膜細胞惡化所形成,少部分由小唾液腺體惡化所形成的腺癌。臺灣口腔癌以頰黏膜癌和舌癌佔大多數(70-80%),其發生和嚼檳榔、抽菸、喝酒息息相關,統計90%以上的口腔癌病人有嚼檳榔習慣。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隨著檳榔消耗量越來越多,口腔癌發生率和死亡率有逐年增加趨勢,而且好發年齡也下降為40-50歲間。有很多因素可能與口腔癌有關,其中重要的應為嚼檳榔,口腔癌患者半數以上有嚼檳榔習慣,頰黏膜癌患者更有八成以上嗜嚼檳榔。馬魁進一步說明,除檳榔外,菸酒亦與口腔癌有密切關係,如同時有嚼檳榔、吸菸及飲酒等習慣者,其口腔癌危險性更增加。其他如口腔衛生不佳,長期溫度或化學物質刺激,歪斜的牙齒或不適合的假牙,對舌頭、齒齦或咽頰造成慢性傷害,口腔粘膜上白斑,都可能會在一段時間以後產生癌病。口腔癌好發於45歲以上,但也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且以男性居多。馬魁提出下列必須小心的幾種症狀:嘴唇或口腔有慢性不癒合潰瘍。嘴唇或口腔內部有腫塊。口腔黏膜有白斑或紅班出現。口腔內任何一部份發生不明原因出血、疼痛或麻木感。喉嚨感到有異物,久不癒的咽喉疼痛。吞嚥、咀嚼時感困難或疼痛。聲音改變。耳朵疼痛。牙齦腫脹造成假牙固定不良或不適。以上症狀可因癌症或其他較不嚴重問題而產生,但儘早尋求醫師或牙醫師診斷及治療是相當重要的。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267

忽略長期腹脹 小心罕見「小腸腺癌」找上你

忽略長期腹脹 小心罕見「小腸腺癌」找上你#癌症

吃太飽「腹脹」一般人覺得正常,但是如果長期出現腹脹、嘔吐等情形,就要小心了。一名彰化永靖鄉的江先生,長期吃完早餐後,就出現腹脹、嘔吐、沒有食慾,日前更因體重明顯下滑就醫,經檢查才發現是罕見的「小腸腺癌」第3期,所幸在未轉移時即早以切除手術治療,現在只需以回診化療追蹤。彰化醫院外科余明昌醫師說,66歲的江先生有便秘情形約2年時間,近二個月,在吃完早餐後,就有明顯的腹脹感,而到中午午餐時間因腹脹飽足感,所以完全無法吃進食物,到了傍晚更有嘔吐的情形,這些症狀一天比一天嚴重。在半個月前體重下滑2公斤,由家屬帶到署立彰化醫院肝膽腸胃科陳詩典主任門診就醫,安排住院檢查,初步胃鏡、大腸鏡檢查只發現有十二指腸潰瘍,但是腹脹及嘔吐情況依然沒有改善,進一步以高解析腹部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發現江先生小腸上段有一部份明顯狹窄的情況,詢問之前沒有腹部手術記錄病史,所以小腸上段狹窄實屬異常。余明昌醫師指出,由肝膽腸胃科陳詩典主任會診外科,安排以剖腹手術,發現於小腸上段約有5公分的狹窄,是導致長期腹脹清況,切除約10公分空腸並吻合(接合),術後恢復良好。手術之病理切片檢查,報告證實為罕見「小腸腺癌」。余明昌醫師進一步指出,罕見「小腸腺癌」在一般的胃鏡、大腸鏡都不容易被發現,江先生所幸在未轉移前及時發現,如果再晚一點發現,會出現腸阻塞症狀,若嚴重到第4期時可能已經是腹腔內轉移,無法再作手術治療,只能以化療方式緩解病人症狀。余明昌醫師表示,「小腸腺癌」是屬於罕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因為不容易有症狀早期發現,所以診斷出來的時候,癌症期別都比較晚期了,在治療上以手術切除乾淨為主。化療的療效有限,對於已發生轉移的小腸癌,化療提供的效果主要在於緩解病人的症狀。余明昌醫師呼籲,民眾若長時間飯後有腹脹、嘔吐情況,或長期腹痛情形一般藥物治療反應不良,尤其合併體重下降,應即早至醫院詳細檢查,以免有輕忽病況的情形發生。

大腸不通肚子痛 原來是癌症作祟

大腸不通肚子痛 原來是癌症作祟#癌症

62歲的曾先生因肚子劇痛到臺北縣立醫院急診,外科會診發現竟是罹患大腸癌,因腫瘤過大將整個大腸阻塞致使腹痛難忍,經外科主任孫立文前後2次開刀,先造人工肛門待營養恢復後,再將10×6.5公分大的腫瘤切除,順利出院。外科主任孫立文醫師表示,這名身材削瘦的患者到三重院區急診時直喊肚子痛,細問才知道已經有3天無法排便,經X光初步檢查為腸阻塞,懷疑是腹骨溝疝氣卡住或大腸癌阻塞所造成,進一步電腦斷層掃描及大腸鏡檢查後,在橫結腸與降結腸交接處靠近脾臟彎的地方發現一處巨大的癌細胞腫瘤。雖然癌細胞需要開刀切除,但檢驗報告發現,曾先生因腸道阻塞營養無法吸收及癌細胞侵噬養分,以致白蛋白指數過低,也就是俗稱的營養不良,身體狀況無法承受大手術,於是孫醫師先為患者做了一個人工腸造廔,為患者「另闢捷徑」以利正常飲食、排泄、調養身體。兩個月後,恢復營養的曾先生再度住進縣立醫院接受孫醫師開刀,經4個小時的手術,順利將大腸癌細胞切除後,在老婆的陪同下順利出院,但還是需要接受後續的化學療法及放射治療。孫立文醫師指出,國人飲食習慣受到西化的影響,造成大腸癌罹患率有鉅幅增加的趨勢。民眾若有大便習慣改變或大便變細、莫名貧血(常感暈眩),就要趕快看醫師,而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以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釜底抽薪最好的辦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