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體溫常過低 小心癌症找上門

體溫常過低 小心癌症找上門#癌症

為什麼剛出生的嬰兒會被叫做「紅囡仔」?這是因為剛出生的嬰兒,紅血球較多、體溫也高,身體表面紅通通的,所以嬰兒被叫做「紅囡仔」。當年紀增長,白頭髮開始變多、罹患白內障或皮膚出現白斑等,當身上的「白」愈來愈醒目,也就是離大限之日愈來愈接近的時刻。

肺腺癌末夫婦攜手抗癌 如願看到女兒披婚紗

肺腺癌末夫婦攜手抗癌 如願看到女兒披婚紗#癌症

62歲的李瑞艷家住宜蘭羅東,與結縭三十七年的吳先生育有三個子女,夫妻倆非常恩愛。本是虔誠基督徒的李瑞艷夫婦,由於兒女漸漸長大獨立,正是規劃退休生活,好好享受人生的時刻。沒想到二年前一場持續三週的乾咳,意外讓李瑞艷發現罹患肺腺癌,從羅東轉到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接受肺癌團隊治療時,己是肺腺癌第四期。李瑞艷並沒有被打倒,先生的支持讓他們決定擕手對抗病魔,他們要跟時間賽跑,他們還要一同參加二位女兒婚禮,看著她們披上白紗,步入禮堂的那一刻…。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連允昌主任表示,李瑞艷從羅東轉來就診時,X光檢查顯示肺部已佈滿了密密麻麻的小白點,經手術取樣證實為非小細胞肺腺癌第四期。連允昌主任與肺癌團隊建議李瑞艷夫婦,由於癌細胞已擴散瀰漫至二邊肺葉,為免病情快速惡化,並考量病患的狀況,建議她手術時即取樣進行基因定序檢查分析,確認她為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有突變者,對標靶治療會有較大的反應,這樣可以為她爭取較多的治療時間。連允昌主任說道,非小細胞肺癌常會產生過量的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會讓癌細胞快速生長、轉移,而李瑞艷的基因篩檢結果顯示,標靶藥物對像她這樣EGFR有突變的病患有不錯的效果,可以抑制癌細胞的增生,讓病患跟癌細胞和平共存。肺癌團隊副召集人蕭世欣醫師進一步指出,李瑞艷是一位特殊的個案,從基因檢測結果來判讀,她的TS、ERCC1及RRM1等基因的活性都增加,一般化療常用的Platinum, Gemcitabine等藥對她都不會有很好的反應率,因此除了標靶藥物之外,僅有溫諾平加紫杉醇的化療藥可以較好的反應率,在治療用藥上多一種選擇,是「SMART智療」。連允昌主任表示,「SMART智療」透過基因檢測幫助醫生找對藥,同時減少錯誤嘗試,讓病人少受苦,對症下藥達到優化治療。北醫附設醫院邱仲峯副院長表示,基因定序檢驗是個人化治療的開端,解開每位癌症病人對化學藥物的抗藥性或有效度的密碼。以往同一種的化療藥物,A病人可能有很好的反應,但在B病人身上反應卻不是那麼顯著,透過基因檢測能對症下藥,減少副作用影響,讓病人少受苦。他進一步指出,肺癌基因檢測是針對代謝基因、修補基因及突變組合基因等共8個基因所做的檢測;TS, RRM1及CDA等三個代謝基因決定癌細胞對化療藥物的代謝能力,若是代謝強,藥物就無法產生很好的效果;反之若代謝活動較差,化療藥物就有足夠的時間毒殺癌細胞。而ERCC1, XRCC1, XPD, XRCC3等四個修復基因則掌管人體細胞的修復工程,若是癌細胞的修復基因變異,就會導致被殺死的癌細胞很快就被修復重生,治療反應率自然也就不高了,而每種化療藥物都會對某種肺癌細胞基因有反應,如Platinum的化療藥是針對XRCC1基因,但該病人的XRCC1基因剛好活動旺盛,那治療反應率自然就不高。邱仲峯副院長認為,世上沒有任何的病例是一模一樣,個人化治療是透過基因定序檢驗,可以找出每個人影響癌症的基因並對症下藥,事前預測藥物療效,這就是SMART智療(Smart Therapy),找到符合每個人的優化治療,是未來癌症治療的趨勢。肺癌團隊副召集人蕭世欣醫師指出,肺癌近年高居死亡癌症第一名,主因是肺本身沒有痛覺,早期幾乎沒有症狀,當有症狀出現時,通常已經有點晚,甚至移轉到其它部位了。肺癌第三期的五年存活率只有一~三成,但遺憾的是,被診斷出的肺癌者,以第三期居多。胸腔內科鍾啟禮主任也進一步指出,由於發現的晚、存活率低,因此肺癌的治療往往是跟時間賽跑,「SMART智療」能為每位病患找到最有效、副作用最少的藥物,為病患爭取時間。北醫附設醫院邱仲峯副院長表示,醫者視病猶親,每一位病人都應得到最適切的治療與照護,每一位病人都是VIP。「個人化SMART智療」是符合這樣理念的未來癌症治療趨勢,是北醫積極推動的目標。為服務更多飽受癌症之苦的病患及家屬,北醫癌症醫院也將在本月成立基因定序實驗中心,透過基因檢查為病患找到最符合個人基因且有效的治療方式,擬定個人化治療計書,對症下藥讓癌症病友少受苦痛之苦,達到個人優化治療的目的。延伸閱讀何謂「基因定序篩檢」: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183

「癌症篩檢」早發現 早治療 療效好

「癌症篩檢」早發現 早治療 療效好#癌症

國民健康局自今年度起,擴大癌症篩檢項目,除了子宮頸癌、乳癌等二大癌症篩檢推廣外,今年度增加大腸癌及口腔癌篩檢,署立彰化醫院至8月底,統計共有7,567位民眾接受免費篩檢,719出現陽性反應,76位確診治療。衛教室陳寶蓮護理長表示,透過國民健康局統計資料「子宮頸癌」好發年齡50~70歲、佔女性癌症發生第五名、死亡排行第六名;「乳癌」好發年齡40~50歲、佔女性癌症發生第一名、死亡排行第四名;「大腸癌」好發年齡50~70歲、每年約10,000人罹患大腸癌、佔男性及女性死亡第三位;「口腔癌」好發年齡40~50歲有抽煙及嚼檳榔者、每年約5,400人罹患口腔癌、每年約2,300人因口腔癌死亡,佔死亡排行第4位。陳寶蓮護理長指出,擴大全面整合性的篩檢推廣至今,大部分民眾對於防治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保有正確觀念,在醫護人員的鼓勵下都能接受篩檢,但不難發現還是有少部分民眾抱持著「不檢查,不知道就好」的逃避心態來面對,其實民眾不需太擔心,只要及早作治療,治癒率是很高的。署立彰化醫院統計自99年1月至8月底,配合國健局推廣的四大癌症篩檢成效如下:子宮頸癌篩檢:接受30歲以上女性「子宮頸抹片」篩檢有2,055位,其中有33位為陽性異常個案,2位確診為子宮頸癌,這二位確診的個案立即在醫院接受後續治療。乳癌篩檢:接受符合45~49歲婦女免費乳房攝影者有1860位,其中有95位為陽性個案,其中有2位民眾透過篩檢,被發現是早期乳癌的病變,這2位個案透過醫院的醫療團隊介入性治療後,目前已順利切除腫瘤病變,後續復原狀況良好。大腸癌篩檢:有1,920位符合50~69歲的民眾接受糞便潛血檢查(FOBT)篩檢,其中有147位陽性個案,42位經由進一步檢查後確診為腺瘤,2位確診為大腸癌;根據衛生署資料顯示,進行早期大腸癌的防治篩檢,可大幅提高大腸癌患者的整體存活率。口腔癌篩檢:有1,732位有吸菸及嚼食檳榔等習慣的高危險群民眾接受口腔篩檢,透過專業訓練合格醫師為民眾進行篩檢,篩檢結果有444位發現有紅、白斑…等早期病變情形,其中有28位確診為口腔癌個案,由此次的篩檢更發現,南彰化地區有到處可見的檳榔攤在販售檳榔、菸等,所以口腔癌部分應與這樣的風俗民情有很大關係,在這些外在環境因素的誘惑下,如果再加上沒有正確健康的防治觀念,導致口腔癌發生的個案恐會日益遽增,署立彰化醫院希望透過這次口腔癌免費篩檢的宣導與推廣,能更深入社區,讓早期篩檢及健康行為介入矯正以建立民眾正確防治及健康觀念。署立彰化醫院為提供民眾來院時可以更便捷、快速的接受篩檢服務,所以成立「預防保健中心」,讓民眾可以簡易的在單一窗口接受符合的各項免費癌症篩檢各項服務,進而由這個窗口的引導及分流讓民眾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所有的篩檢;而署立彰化醫院除了在院內成立快速篩檢服務外,同時以「深入社區醫療連結服務」,與彰化衛生局所及與該院有合作之社區醫療群基層診所進行合作,在社區辦理各項篩檢服務,院方希望能夠透過各種主動出擊的方式提高地區民眾參與篩檢的動機與行動,以達民眾了解能確實了解及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觀念與行動力。署立彰化醫院衛教室陳寶蓮護理長再次呼籲,國健局全面推廣的癌症早期防治篩檢,只要符合年齡層或條件的民眾觀念可以把握機會參與,希望經由這些推廣能夠強化民眾對癌症防治三段五級預防方法有更落實的認知,進一步加深民眾對癌症預防之認識,進而強化民眾將知識轉化為行為的能力,積極參與及協助推動癌症防治相關工作,以維護及確保民眾的健康,達降低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等長期目標;所以為了守護家人及自己的健康,無論工作多忙碌,大家都不要忘記定期接受健康篩檢。符合下表條件的民眾,只要攜帶IC健保卡,至署立彰化醫院預防保健中心窗口報到,該窗口就會提供及安排民眾後續篩檢服務。洽詢電話(04)829-8686轉1601、1605衛教室。

齒列不整咬破舌頭 竟會罹患舌癌

齒列不整咬破舌頭 竟會罹患舌癌#癌症

幾乎人人都有吃東西或說話時不慎咬破舌頭的經驗,尤其對齒列不齊的民眾來說更是司空見慣。雖然大部分的人會認為小小的舌頭傷口幾天就會好,不過,大甲光田醫院牙科張文山醫師要提醒民眾別等閒視之,因為齒列不齊常咬破舌頭將有可能引發致命的癌症!光田大甲分院牙科前陣子才發現一個病例,一位年方28的李小姐齒列不齊,不僅牙齒清潔死角多容易蛀牙,還害她動不動就咬破舌頭側邊,造成該處反覆受傷潰瘍。醫師曾建議她進行齒列的矯正,但李小姐覺得咬破舌頭應無大礙,因此未積極矯正治療。沒想到去年年底,李小姐舌頭的傷口糜爛久不癒合,而且外觀呈現不規則形狀,和以往大不相同,到醫院檢查時竟已惡化為舌癌。張文山醫師指出,舌癌多原發於黏膜表面,九成以上為鱗狀上皮細胞癌,外觀常呈潰瘍、不規則白斑或像橘子皮的突起狀。大部分舌癌的發生原因與嚼檳榔、抽菸、喝酒或嗜吃辛辣等飲食習慣有密切的關係。不過李小姐飲食非常健康、不菸不酒,主要原因還是由於齒列不齊造成舌頭反覆受傷,長久刺激下來才會引發癌變。醫師表示,門診中統計最容易咬傷自己舌頭的族群包括齒列不整齊、有磨牙習慣導致舌側牙齒尖銳、舌頭肥大、中風造成舌頭神經功能異常的民眾,其中又以齒列不齊佔最多數。所以齒列不整齊除了外貌受影響外,與個人健康更是息息相關,如果又常因此咬破舌頭或口腔,建議民眾最好請醫師做完整的檢查與矯正評估,才能治本。醫師也提醒民眾若發現口腔、舌頭有傷口持續2周以上不癒,或傷口呈現不規則白斑狀、橘子皮般突起狀時,應儘速至醫院檢查,以免延誤病情。

女性照護乳房健康意識低醫師籲:成年後即可定期做超音波乳房檢查

女性照護乳房健康意識低醫師籲:成年後即可定期做超音波乳房檢查#癌症

台灣女性的乳房健康意識建立始於學校的健康教育課程,但年輕學子對自我乳房照護與疾病的了解是否確實吸收?近日一份調查問卷顯示,現今的大學生與年輕女性對於乳房健康基本問題了解程度普遍偏低,像是何時開始需關注自我乳房健診、現今有哪些乳癌篩檢方式、相關疾病的知識了解等相關認知皆一知半解。近年來國人的乳癌發生率節節上升,且我國的乳癌發生年齡層較歐美國家提早十年,因此國內乳房影像醫學專家池永昌醫師呼籲,女性成年後應定期做超音波乳房檢查,從年輕時就要有重視乳房健康的概念,「勤查早治」更能幫助提高乳癌存活率。池永昌醫師表示,若想遠離乳癌疾病決不能心存僥倖疏於檢查,建議女性自20歲開始,應每月做自我乳房檢查,而每年一次常規檢查可至醫院由專科醫師做超音波乳房檢查或其他醫學影像檢查,且乳房健康意識的建立,應從年輕時便開始建立。由於乳癌徵狀往往不易察覺,所以很多乳癌患者常因此延誤治療,因此若「勤查早治」的觀念能提早建立,不僅可降低乳癌罹患風險,對乳癌患者而言,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能夠做乳房保留手術的機會及其存活率,更可大大提高。美國癌症協會已將女性生育年齡做為評估乳癌發生風險的指標之一,可見現代的女性傾向晚婚晚育的情況可能影響乳房健康,有鑑於此,池永昌醫師建議,20歲以上的女性可進行乳房紅外線熱像儀檢查,檢測罹患乳癌風險指數,此儀器經美國FDA認可可作為乳癌風險評估的工具,且無放射輻射、也非侵入式檢查,可降低年輕女性受檢的心理門檻。池永昌醫師說,現今的乳癌篩檢儀器已發展的非常完善,像是乳房紅外線熱像儀、超音波乳房檢查與乳房攝影都是女性可選擇的乳癌篩檢方式。現在台灣也引進了全自動乳房斷層掃描儀先進設備,這種無需肢體觸碰的超音波乳房檢查,提供害羞或害怕被觸診的女性另一種貼心的受檢方式。據臨床經驗豐富的池醫師表示,全自動乳房斷層掃描儀可提供400-600張影像顯現的檢查結果,若同時搭配乳房紅外線熱像儀與醫師觸診等理學檢查,在篩檢乳癌的準確率高達95%,幾乎等同於磁振照影的敏感度,可提供民眾做最有效的篩檢。定期做超音波乳房檢查,不僅對女性自己,對家庭與另一伴也相當重要,尤其現在夫妻多為雙薪家庭,加上有小孩和房貸負擔等責任使命,母親罹患乳癌對全家的經濟將有重大的影響。池永昌醫師呼籲,台灣的年輕女生應把乳房檢查視為一種愛自己的生活態度,盡量不要因為有了症狀才受檢,或自我安慰及僥倖的心態來逃避檢查,乳癌是可預防可治療的,除了平時應重視飲食健康與心態健康外,正確的照護自我乳房健康更為重要,擁有身體健康才能在事業與家庭上全力以赴。

多吃高纖維食物,可減少腸癌的發生

多吃高纖維食物,可減少腸癌的發生#癌症

文/財團法人為恭醫院 一般外科 張宏名醫師惡性腫瘤自民國71年起,連續25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一名,而大腸直腸癌僅次於肝,肺癌,位居所有癌症死亡率排名的第三位,依據統計分析發現,全球每年約新增八十萬名大腸直腸癌患者,患者以六十歲的族群為多,但是也有4.7%左右的患者是在4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一個人一生中發生大腸直腸癌的機率為6%,而且隨著民眾飲食西化,發生率正不斷的增加中。早期大腸癌沒有症狀,隨著病灶不斷擴大可能徵狀包括:排便出血,排便習慣改變,糞便變細,不明原因的腹痛或絞痛、.持續想排便、缺鐵性貧血或體重減輕,有這些症狀的民眾,都應儘速就醫。大腸癌的高危險群還包括:年紀在50歲以上、曾患大腸癌、家族性瘜肉症病史、炎性腸症患者、大腸癌家族史、家族性瘜肉症、飲食型態屬高脂肪及低纖維飲食,缺乏運動、體重過重、飲酒過量與抽菸等,有這些問題的民眾,雖然身體沒有症狀,仍應積極地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大腸直腸癌篩檢的方式簡介如下:直腸指診。糞便潛血檢驗。乙狀結腸纖維鏡檢。大腸鏡檢。大腸雙相鋇劑攝影檢查。如果你沒有任何的大腸癌危險因子,建議從四十歲開始,每年接受糞便潛血檢驗和直腸指診。50歲以上者每3-5年進行一次乙狀結腸鏡檢,同時每5年進行一次大腸鋇劑攝影,至少每10年進行一次全大腸鏡檢。如果你具有任何的大腸癌危險因子或是曾患大腸息肉、大腸癌或其它癌症,接受全大腸鏡檢的頻率則應更為密集,而且應更年輕時,就積極地接受全大腸鏡檢。大腸癌之治療:有以下三種,手術、放射線治療(俗稱電療),及化學治療,根據病患之嚴重度而可能有不同的合併之治療方法:大腸手術切除:通常是將大腸癌之部位切除後再將好的腸子連接起來,有時腸造口手術是必須的,若一切順利病人可在手術完後5-7天出院,並可在6週內恢復正常活動,當然實際的住院及恢復時間是依照病人的狀況而定。傳統剖腹切除腹腔內腫瘤,手術後疼痛、傷口大,加上手術後腸道恢復慢,常常帶給病人痛苦和不適,透過「腹腔鏡手術」處理,除可達到手術效果外,手術傷口小、術後疼痛減輕,住院天數減少,健保可部分給付「乙狀結腸癌」及「右半大腸癌」腹腔鏡手術,對大腸直腸癌患者可說是手術另種選擇。放射線治療:在大腸癌之治療上此方法是一種輔助性療法,可用來減緩病情的嚴重度,但無法治癒大腸癌。化學治療:全身性的化學治療可有效的殺死癌細胞並延長患者之存活率。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原因及機轉雖然不清楚,不過少吃肉類及動物性脂肪,多吃高纖維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胡蘿蔔及適度運動,可以減少腸癌的發生。因此,我們可採取以下措施來減少罹患大腸癌的機會,如減少高脂肪類食物之攝取,並大量食用水果及蔬菜類食物,可減少罹患大腸癌的機會。

平胸瘦子、餵母乳不會得乳癌?醫師:非絕對

平胸瘦子、餵母乳不會得乳癌?醫師:非絕對#癌症

35歲的黃小姐平時為了維持窈窕體態,不吃油炸或高脂肪食物,BMI僅有18,呈現偏低的情況,且家族也沒有癌症病史。但在一次例行性的健康檢查後,發現罹患乳癌,自認健康無虞的她,無法相信癌症竟會找上門!聯安預防醫學機構乳房外科主任林博松醫師表示,許多民眾和黃小姐一樣,自恃沒有家族史、年紀輕、胸部不豐腴、身材清瘦、飲食清淡、或餵食過母乳,就認定自己是乳癌的絕緣體。其實,哺餵母乳、少攝取高油脂食物等行為,是有助降低罹患機率,但不是絕對。乳癌是台灣女性罹患十大癌症的首位,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統計2005年到2009年女性受檢者癌症排行,乳癌排名第一,共計43位。這些乳癌患者中,僅4位有家族病史、約4成年齡分佈在45歲以下、僅3成BMI超過標準(大於24),且過半數的患者並不偏好油炸食物。林博松指出,每位成年女性都可能受到乳癌的威脅,且乳癌上身常是無聲無息,以黃小姐為例,即是在進行乳房超音波後,才發現左側乳房有約1公分大小的腫瘤,在此之前,並沒有任何不適的感覺。林博松表示,早期乳癌的存活率極高,零期的十年存活率達近100%、第一期高達80%、第二期也有60%,早期發現才可發揮早期治療的效果。他強調,要預防乳癌找上門,要做到飲食運動、自我檢查及定期篩檢「三點不漏」,包括:飲食運動不偏廢均衡的飲食、減少高油脂食物的攝取,並配合規律的運動是必要的日常保養之道。自我檢查不偷懶每個月在月經來潮後且胸部不漲痛時,一定要進行自我檢查,和自己平常觸摸乳房的感覺做比較,若發覺有任何新出現的硬塊,或懷疑腫塊變硬或變大等異於平時的狀況,就應進一步就醫檢查。儀器篩檢不可少每位女性每年都可安排乳房超音波檢查,有助判斷是否有不正常腫塊和水泡等異常;40歲以上的婦女,或有乳癌家族史者可考慮提前於35歲,加上乳房攝影檢查,其主要可偵測到顯微鈣化,這常是早期乳房原位癌的最大表徵,不過因有幅射,懷孕婦女應該避免,正在哺乳期間的女性則建議由醫師做專業判斷。 林博松提醒,女性除了乳癌問題之外,也應加強子宮頸癌、胃腸、心血管及甲狀腺問題的篩檢。母親節將屆,不妨為自己、媽媽、另一半安排一次完整的全身健康檢查,為媽媽們做好健康把關。

每兩人就有一人有腸瘜肉,逾六成腸癌患者BMI異常

每兩人就有一人有腸瘜肉,逾六成腸癌患者BMI異常#癌症

許多人都知道體重過重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因子,但你可知道,過重者不僅容易有腸瘜肉,甚至容易身陷罹患腸癌的高風險下?根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統計2009年腸鏡受檢者的資料顯示,在BMI(身體質量指數)≧24的「重量級人士」中,高達52.7%的人檢查出腸瘜肉,換句話說,每兩位重量級人士中,就有一位腸瘜肉上身;再進一步分析罹患腸癌的受檢者資料後發現,BMI≧24的比例更超過六成。根據美國研究發現,體重過重者的瘜肉發生率比一般人高,且腺瘤型瘜肉的再發率也較高,腸癌多由腺性瘜肉轉變而來,腸道內有瘜肉者,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更是常人的數倍,顯示BMI與腸瘜肉有正相關性。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鄭乃源院長指出,國人飲食逐漸西化且缺乏運動習慣,發現腸瘜肉的比例逐年升高,呼籲重量級人士應提早規劃完整腸道篩檢,並養成正確飲食及運動習慣。根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針對2009年共10,100位接受腸鏡檢查的受檢者進行分析發現,BMI24以上的「重量級人士」中,有高達52.7%的人有腸瘜肉,其中男性重量級人士的瘜肉發生率達53.7%,女性重量級人士瘜肉發生率為49.2%,不論男性或女性的重量級人士,腸瘜肉的發生率都相當高。從年齡層來看,年齡層愈高,罹患腸瘜肉的比例也隨之攀升,而且,30歲以下的受檢者中,也有超過2成檢查出腸瘜肉,年輕人不應自恃年輕,忽略了自身腸道的健康狀況。鄭乃源表示,大腸瘜肉分為增生型和腺瘤型,有超過八成的大腸癌與腺瘤型瘜肉有關,且瘜肉若長於右側的腸道遠端,包括橫結腸、升結腸與盲腸段,診斷及處置上較困難,應特別留意。分析聯安2009年受檢者的資料發現,BMI愈高者,腺瘤型瘜肉與長於右端的遠端腸道瘜肉的比例確實愈高。以BMI≧24與27的受檢者相較,被檢驗出疑似腺瘤型瘜肉的比例分別為近20%、31.5%;有三顆以上瘜肉的比例各為55%、66%;瘜肉大於0.5公分的比例各為22.2%、34.4%;瘜肉長在橫結腸、升結腸或盲腸段等較易癌變區域的比例分別為8.7%和12.1%,顯示BMI的數值與瘜肉數量、腺瘤型比例以及生長位置有密切的正相關。鄭乃源院長指出,若檢查出為腺瘤型瘜肉,或位於右側大腸較大、數量較多的增生型瘜肉,最好當場進行切除,且應持續密切觀察,以確保腸道健康。進一步針對有腸瘜肉的重量級人士的生活和飲食習慣進行分析發現,喝水少、運動少、油脂量攝取多的「二少一多」生活習慣,是導致他們容易罹患腸瘜肉的原因,其中,超過九成的人每天喝水量少於2000c.c.,超過六成沒有規律運動習慣,且有超過五成的人平日喜好油炸、燒烤等高油脂烹調的食品。「重量級人士」不僅是腸瘜肉容易上身的族群,更可能成為腸癌的高危險群。聯安針對2005年至2009年的受檢者資料統計分析顯示,罹患大腸癌的45人中,有28位BMI≧24,佔62.2%,意味著重量級人士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性亦高於常人。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罹患大腸癌的重量級人士中,有兩成的人糞便潛血檢測呈現陰性反應,顯示要檢測出大腸癌,光靠糞便潛血檢驗是不足的。鄭乃源指出,正確的腸道保健應以BMI控制和定期篩檢並進,重量級人士可考慮提前自30歲接受第一次的大腸鏡檢查,若家族有癌症病史、飲食和生活型態不正常,可考慮再提早安排,篩檢項目包含腫瘤標記(CEA)檢查、糞便潛血檢測並搭配大腸鏡檢驗,才能算是完整。此外,鄭乃源提醒,民眾除應戒菸、酒外,也應戒除「二少一多」的生活習慣,三餐要注重纖維質、蛋白質及脂肪量的攝取平衡,有助促進新陳代謝,避免儲存過多熱量而轉化為脂肪,使體重直線上升。運動方面,可做抬腿、躺姿踩腳踏車、登階有氧等具燃燒脂肪效果的有氧運動,並配合531原則:每週5次、每次30分鐘、心跳每分鐘達110下,幫助控制BMI竄升,避免腸瘜肉甚至腸癌找上門。延伸閱讀:「BMI控制餐 三餐挑對飲食」 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457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