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乳癌手術後 有機會再造乳房?

乳癌手術後 有機會再造乳房?#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乳房是女性最重要的性徵,也是女人的自信與生活,這讓許多女性想盡辦法,也要維持這條關係重大的「事業線」,但對於乳癌患者來說,在切除乳房的同時,也切掉了「我是女人」的自我意識。柳營奇美醫院整形外科醫師蔡穎瀚表示,失去乳房對於女性的影響,是一般人所無法想像的,身體的傷口經過治療會慢慢癒合,但在心裡卻會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負面的情緒不僅影響到治療,也影響到家庭關係。蔡穎瀚指出,「乳房重建手術」也是在目前治療乳癌的過程中,常見的同步手術。患者若為早期性乳癌,只要經過醫師評估通過,就可以選擇立即性乳房重建術,在切除腫瘤的手術後立即進行重建。但蔡穎瀚醫師建議,乳癌患者在手術之前,務必與乳房外科醫師及整形外科醫師討論,決定適切的重建手術時機與手術方式,讓治療的生命品質更提升。

四癌篩檢早發現早治療 存活率可達8成

四癌篩檢早發現早治療 存活率可達8成#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隨著高齡化、生活型態改變、肥胖人口增加,及癌症篩檢的推廣,國人癌症發生人數仍有增加的趨勢。國民健康局表示,99年癌症登記人數首度突破9萬人大關,每10萬人中有391人診斷出癌症,換言之,去年每256位國人即有1人發現罹癌,不到6分鐘即有1人罹癌,且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1.3倍。依9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國內發生人數最多的前10大癌症,依序為大腸癌、肝癌、肺癌、乳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胃癌、皮膚癌、子宮體癌、子宮頸癌。其中以4癌篩檢項目中之大腸癌,人數增加最多,99年較98年增加1552人,短短一年就增加了12.4%,四度蟬聯國人癌症發生人數第一名。發生率上升的四個主要癌症,其危險因子主要與國人的狩獵型飲食及缺乏運動有關。像是大腸癌與乳癌,與食用過多的紅肉、高脂低纖飲食、肥胖,以及缺乏運動有關,子宮體癌與肥胖有關,攝護腺癌主要與人口老化有關。健康的生活型態(維持理想的體重、規律運動)、高纖低脂少肉的飲食(多攝食蔬果)、避免菸、酒、檳榔危害,是預防各種癌症的共通法則。國健局指出,自民國99年擴大推廣四癌篩檢,有更多民眾透過篩檢而發現潛藏的癌症,間接使大腸癌、乳癌發生人數更加上升,但是,癌篩發現之癌症,其早期比率也較高;存活率部份,口腔癌,大腸癌,乳癌及子宮頸癌之早期個案存活率分別可達7至8成以上,其晚期個案存活率僅約1至3成。早期癌症常常没有明顯症狀,不易察覺,因此定期接受篩檢格外重要,民眾千萬不能因為身體没有任何不適就輕忽定期篩檢的重要性。由於大腸癌、乳癌、口腔癌與子宮頸癌之早期個案5年存活率皆可達7成以上,因此衛生署國健局局長邱淑媞表示,防堵癌症,首要「戒四害(菸、酒、檳榔、肥胖)」、「行二善(規律運動、天天五蔬果)」外,定期篩檢也不能少。爲搶救國人生命,國民健康局自99年起已透過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擴大提供大腸癌、乳癌、口腔癌與子宮頸癌等4種癌症篩檢服務,請符合對象民眾,善用此項資源,唯有透過定期篩檢,以早期發現異常,把握黃金就醫時機,才能擺脫癌症的威脅。另為了提高癌症個案之存活率,未來國民健康局更將針對早期發現異常的個案,透過個案管理機制,以協助異常個案及時就醫,接受適切的醫療照護。

大腸癌化療控制 一年後轉移肺部

大腸癌化療控制 一年後轉移肺部#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一名60歲的莊姓女病患,罹患大腸癌第三期,一年前經開刀化療後控制病情,日前檢查卻發現癌細胞轉移到左側肺部,但因腫瘤太小,開刀不易移除;童綜合醫院改採立體定位身體放射線治療,經5天療程後移除腫瘤。童綜合醫院表示,這名60歲的女病患,一年前罹患大腸癌第三期,經開刀移除腫瘤並依循正規化療後無復發;但最近因咳嗽頻繁到童綜合醫院檢查後,發現左側肺部有0.8公分轉移的惡性腫瘤,胸腔外科評估腫瘤太小,開刀時不易以肉眼發現,因此轉診放射腫瘤科治療。放射腫瘤科主任葉啟源醫師表示,經檢查評估後,使用立體定位身體放射線治療來消除腫瘤,病患持續進行5天療程,將左肺內的腫瘤移除,莊姓病患對於治療成果,感到相當滿意。(照片提供/童綜合醫院)

頸部出現不痛硬塊 小心恐是口腔癌

頸部出現不痛硬塊 小心恐是口腔癌#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署2008年癌症登記報告,口腔癌發生率及死亡率居台灣男性10大癌症第4位,過去10年的口腔癌上升率更是男性癌症之首,菸酒、檳榔是首要致癌因子,好發年齡介於40至60歲。台大頭頸腫瘤科主任柯政郁醫師表示,常有患者即使出現頸部硬塊,只因不痛,便不以為意,等到腫瘤逐漸長大,外觀明顯,才在家人或旁人的注意、關心下就醫,常已是癌症第四期(最後一期)。柯政郁解釋,口腔癌是指發生在口腔部位的惡性腫瘤,可出現在口腔的任何部位,包括唇、舌、口底、頰黏膜、齒齦、腭部、及顎骨等。另外,有些全身性癌症亦有可能轉移至口腔,包括消化道癌症、乳癌、肺癌、肝癌、攝護腺癌、多發性骨髓瘤、惡性淋巴瘤等。其中以鱗狀細胞癌最為常見,約佔所有口腔癌的90%以上。在口腔癌發生部位方面,也隨著地區不同而有不同差異。在歐美地區,以抽菸及喝酒為主要致病因子,口腔癌發生部位以舌部或口底為主;但在以嚼檳榔為主要致病因子的地區,如台灣及印度,頰黏膜所佔的比例大幅增加,在台灣約佔4- 5成,印度甚至高達8成。這可能與酒精液體較易影響舌下及口底,且舌下及口底黏膜缺乏角化保護層,穿透性較高有關;而檳榔嚼食,則須長期與頰黏膜接觸、磨擦,而易導致此部位的病變。如果在上頸部的側面,尤其是在胸鎖乳突肌(俗稱大板筋)的內側,出現兩公分長的不痛腫塊,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大約有80%的機會是來自耳鼻喉領域的轉移癌症。柯政郁提及咽癌或口咽癌有一種特性,有時原發處的腫瘤很小,可是頸部腫瘤已經很大。頸部若出現不痛的大硬塊是很嚴重的一件事情,會痛的腫瘤往往是發炎性的,比較沒有關係。至於表淺、比較小的不痛硬塊,也可以較放心,只要經過檢查,沒發現有癌症,便可追蹤檢查,腫塊只要不變大、變多,即使沒有消失,也可放心。(資料來源/柯政郁醫師提供)

癌症整合療法新寵?醫師:菇蕈類提升免疫力

癌症整合療法新寵?醫師:菇蕈類提升免疫力#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所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癌症多年高居第一,對於國人來說,癌症的治療與預防也就變得相對重要。藥師王唯正說明,除正規醫療之外,目前也有越來越多民眾會以保健食品的方式輔助治療,像是巴西蘑菇(俗稱:變種原茸)就是癌症輔助食品中的重要角色。根據日本的研究報告指出,約有九成採用整合療法的癌症患者是使用保健食品或營養補充品,其中有六成是使用巴西蘑菇。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醫師指出,經實驗證實,菇蕈類對於抗腫瘤、降血糖、降血壓、降膽固醇、抗病毒等有很大的功效,但要達到這些功效,機能性多醣體濃度一定要夠!其中,以抗腫瘤的角度而言,菇蕈類號稱是免疫調節劑,萃取出的高分子多醣體可以達到刺激體內巨噬細胞活化,分泌腫瘤壞死因子,促進抗體產生,增強自然殺手細胞和T細胞來殺死癌細胞,同時增進人體的免疫系統,推動人體的自癒能力,達到抗癌的效果。藥師王唯正表示,在許多研究中發現,巴西蘑菇富含多種其他蕈類所缺乏的多醣體、多酚氧化酵素等各種免疫活化物質;國外研究也證實服用巴西蘑菇後,對於人體免疫都有所幫助。但無論是巴西蘑菇還是其它的營養補充品,都必須考慮原料來源以及是否有經過妥善的品質把關,以確保使用上的安全。想瞭解更多關於巴西蘑菇輔助癌症治療的內容嗎?即日起至5月15日至優活健康網「優活調查局-巴西蘑菇『治』癌?『致』癌?」活動,看提示回答問題,還有機會抽大獎! 活動網址http://www.uho.com.tw/event/201303/index.asp

肉吃太多! 大腸癌成我國癌症榜首

肉吃太多! 大腸癌成我國癌症榜首#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有鑑於大腸癌已逐漸成為國人隱憂,健檢中心針對800多位施做大腸鏡民眾進行調查,發現約兩成的息肉患者中,高達七成以上都是需要切除的腺瘤型息肉,而腺瘤型息肉正是大腸癌前身,再者透過一連串的年齡統計與交差分析,更發現腸道中有息肉的患者年齡下降至39歲,最年輕的息肉患者甚至只有25歲! 而根據國健局公佈國內大腸癌篩檢數據,發現在50至69歲的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陽性的民眾中,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後發現有將近三成六發現有息肉,更有約8%被確診為大腸癌! 健檢中心院長楊培鎮表示,雖然大腸癌是國內十大癌症之首,實際上大腸癌卻是比起其他的癌症更容易預防,甚至是可以近乎完全治療康復的癌症,不過現階段大腸癌爬升至癌症榜首,患者平均年齡更是持續下降,最大的原因除了飲食、生活習慣之外,更重要的是未能有正確的定期健康檢查觀念,導致能夠早期預防的大腸癌人數居然比其他僅能及早發現、治療的癌症人口來的多。楊培鎮指出,想要預防大腸癌最好從每年定期的健康檢查著手,許多民眾雖然有定期健檢的習慣,但檢查項目卻漏了重要的腸胃鏡,導致在健康報告上一切看似健康,卻讓危險、致癌的惡性息肉持續潛伏在腸道內,痛失預防與治療的黃金期。有感於大腸癌年輕化,楊培鎮建議民眾除了平時應減少紅肉、高油脂類食物(如炸雞、薯條等)的攝取之外,應多攝取疏菜水果達到飲食均衡,並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與運動習慣,降低息肉生成的機率,若有排便習慣、血便等大腸癌症狀時,應儘速就醫檢查。若是25歲以上大腸癌高風險群(愛吃肉、少吃纖維質食物、有大腸癌家族病史、有家族性大腸息肉症、發炎性大腸疾病)的民眾更應定期進行腸胃鏡檢查,確保腸道健康與息肉問題,進而預防癌症產生。(圖片來源/健檢中心提供)

糞便潛血不願就醫 男子拖2年不幸往生

糞便潛血不願就醫 男子拖2年不幸往生#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居住於臺南市東區55歲柯姓男子,2年多前到轄區衛生所接受糞便潛血檢查,發現有潛血反應,衛生所護士多次訪視及勸導他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但該男子總以痔瘡為由,堅持不到醫院接受檢查。事隔2年出現血便等不適症狀,就醫確診為大腸癌,但由於未積極治療,該男子已於日前往生,家屬都十分懊悔。隨著高齡化與生活型態改變等因素,大腸癌已成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由於大腸癌初期無症狀,大部份患者是先由腸壁產生瘜肉再轉變為癌症,因此要預防大腸癌的發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大腸瘜肉轉變成癌症前予以切除。台灣採用的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是目前世界公認敏感度最高、效果最佳的檢查方法,經檢查後有潛血反應再以大腸鏡做進一步的確診。由於腸壁的腫瘤或瘜肉受糞便摩擦而流血,通常是間歇而非持續性發生,所以任何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有潛血反應時,都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根據衛生署篩檢資料分析,糞便潛血檢查發現潛血反應者,經進一步診斷有近一半為大腸瘜肉,且每22人就有1人為大腸癌患者。去年臺南市針對50~69歲好發高危險群民眾,提供大腸癌篩檢共8萬7037人,發現有糞便潛血反應者7766人,接受進一步檢查確定診斷僅5099人(佔65.7%),其中發現瘜肉(可能癌前病變)並完成切除2478人,確診大腸癌225人。由於大腸癌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很高的癌症,為能戰勝此嚴重威脅健康的殺手,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凡年滿50至69歲的民眾,記得每兩年到轄區衛生所,或就近的醫療院所接受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經檢查有潛血反應的民眾更應進一步就醫檢查確診,以免錯失治療先機。

用美耐皿容器微波食物 吃下肚恐致癌

用美耐皿容器微波食物 吃下肚恐致癌#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彰化縣衛生局表示,美耐皿的全名為美耐皿樹脂,又稱三聚氰胺樹脂或蜜胺樹脂,是一種合成樹脂,使用三聚氰胺(又稱蜜胺)與甲醛聚合所製成加熱後能硬化塑形,常被用來壓模製作成餐具,因「便宜」、「耐高溫」、「漂亮」等特點而深受餐飲業歡迎。彰化縣衛生局指出,市售美耐皿餐具只要超過40℃或添加醋等酸性物質,其容器的塑膠表面粗糙度會被侵蝕掉,甚至品質較差的測試品會發生溶蝕孔洞的現象,也會溶出三聚氰胺。因此不能用於微波加熱,雖然有的標示可以接受至120℃的溫度,但這只是指餐具不會因加熱產生變形的溫度。彰化縣衛生局表示,使用美耐皿餐具若溫度過高,所產生的三聚氰胺在人體中會代謝出三聚氰酸(氰尿酸),如果長期食用,腎臟、膀胱都會產生病變,甚至致癌。彰化縣衛生局呼籲,使用美耐皿餐具,要注意避免盛裝過熱或酸性的食品、不可加熱微波,另外在清洗時,以海綿擦洗替帶菜瓜布,以免留下刮痕而造成細菌孳生,並選擇中性洗潔劑清洗,避免酸性或鹼性洗潔劑侵蝕塑膠;塑膠餐器具清洗完後,消毒殺菌時,應避免使用紫外線殺菌。為了保護民眾的食用安全及身體健康,建議民眾在使用美耐皿餐具時,應購買信譽良好廠商生產,無刺激性臭味,且清楚標示之產品;避免使用過度鮮豔、色彩豐富之美耐皿餐器具;一旦發現有材質龜裂或顏色異常的現象,應盡量避免使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