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腸」出問題? 營養師列五絕招

「腸」出問題? 營養師列五絕招#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腸道是我們排泄的管道,如果沒有保養好,可能會產生許多麻煩。根據日本研究發現,腸道不乾淨,糞便毒素累積會導致肩頸痠痛、口臭、睏倦、臉色黯沉、免疫力下降、酸性體質、營養素無法正常吸收、代謝下降,睡眠品質差等問題。嚴重還可能會得到癌症,如:大腸直腸癌,乳癌,肝癌等。什麼樣的腸道算健康呢?營養師趙函穎表示,每天要排便兩次以上,糞便形狀為香蕉條狀,金黃色浮起。若糞便很黏稠,黏在馬桶上,代表腸道壞菌太多,不僅非常容易囤積毒素,也非常容易成為酸性體質。趙函穎表示,要改善酸性體質並擁有健康腸道,以下幾點很重要:一、補充足夠纖維質,天天九份蔬果,需要多吃各種深綠色蔬菜以及彩虹顏色蔬果,種類愈豐富愈好。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建議國人每日膳食纖維攝取量應達25公克到35公克。二、補充益生菌及益菌生,如:豆類製品、全穀根莖類、藻類、菇類等,同時還可增加纖維攝取。三、補充植化素清除腸道自由基,植化素大部分都存於果皮、種籽及葉片裡,如:白芽籽、葡萄籽、橄欖葉。也可選購市面上有抗氧化能力成份的保健品,如:兒茶素、花青素、白藜蘆醇、茄紅素及各式莓果多酚等。四、喝水量要足夠,每天喝自己體重(kg)乘以40c.c.的水量,選擇室溫水或溫水,並小口慢慢喝。五、運動可幫助代謝循環與腸道蠕動,建議每天都要做十分鐘會喘的運動。趙函穎表示,腸道保健真的非常重要,許多研究指出,現代人的慢性病都跟腸道不乾淨有關,癌症也連續30幾年都佔國人十大死因第一位,大腸直腸癌罹患率為所有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顯示國人在飲食及排便都出問題,呼籲民眾要正視腸道健康,才能避免慢性疾病上身。

乳癌復發機率大 術後輔助治療很重要

乳癌復發機率大 術後輔助治療很重要#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署統計,台灣在過去二十年中乳癌年發生率成長快速,從民國九十二年起,台灣乳癌年發生率已超過子宮頸癌,成為台灣女性發生率居冠的惡性腫瘤(癌症),而且每年持續增加中,加上台灣的乳癌病人有年輕化之趨勢,依統計資料顯示,45歲以上婦女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20至30%死亡率,因此國民健康局積極推動乳癌篩檢,提供更佳預防保健服務。柳營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陳尚文表示,乳癌的治療以開刀為首要治療方式,由於開刀後仍有復發的可能及轉移的機會,因此給予手術後的輔助性治療是必要的,目前國外大型研究均證實,乳癌使用輔助性化學治療以及荷爾蒙治療是有助益的。不過陳尚文指出,在化學治療的過程中難免不了有一些副作用的產生,例如:食慾不佳、嘔吐、掉髮、白血球低下等,常使病人在治療期間感到不適。陳尚文表示,乳癌病人要注意術後乳癌細胞是否有呈現荷爾蒙陽性,如果是呈現陽性,則必須加上抗荷爾蒙藥物治療五年。另外停經前與停經後的女性所服用的抗荷爾蒙藥物略有不同,最好與腫瘤科醫師做進一步的諮詢。

禁食能餓死癌細胞?醫:才怪!

禁食能餓死癌細胞?醫:才怪!#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現代人生活忙碌,日常生活作息時常顛倒,飲食習慣不佳,導致癌症成為了危害國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但是,罹癌的病人,有些卻天真的以為,罹患癌症就應該要少吃或是不吃,餓死癌細胞才能抗癌,卻不曉得罹癌後,反而要吃好,營養攝取的好,才能夠有力氣抗癌。奇美醫院中醫部趙翰林醫師就說,許多人認為吃太營養會讓癌細胞壯大,其實這是錯誤觀念,因為癌症病人的營養補充是非常重要的,人云亦云的過度禁忌,不僅易對食物心生害怕,甚至出現營養不足的狀況。因此,罹患癌症,不是不能吃,而是不能吃的食物不碰,才是正確觀念!他說,癌症病人平時飲食應多注意天天吃蔬果,避開致癌因子如菸、酒、檳榔或含有亞硝酸鹽類的醃漬品等。另外,像是有些地雷食物也得適時避開,例如,乳癌患者荷爾蒙受體陽性,即建議避開含雌激素的食物如蜂王乳、月見草等;放化療後有陰虛口乾者,燥熱食物水果如大蒜、辣椒、榴槤、芒果、龍眼就不宜多吃。而有些病人認為不能吃兩隻腳的動物,甚至以為肉類都是禁品!趙翰林強調,其實癌症病人的營養補充是十分重要的,肉類中所含有的蛋白質、脂質及礦物質是人體重要的營養來源,而人云亦云的過度禁忌,不僅易對食物心生害怕,甚至反造成營養不足的狀況。以牛肉為例,在本草網目中提到「甘溫屬土,安中補脾益氣。」,也就是說它能促進身體吸收後產生能量的意思。因此對於生活之中飲食有疑問時,建議詢問中醫師或營養師專業人員才是最重要的。(資料來源:奇美醫院電子報第五十八期)

醫訊/正子造影 了解癌療成效及追蹤

醫訊/正子造影 了解癌療成效及追蹤#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正子斷層造影是一種利用能夠發射正子的放射藥物進行疾病診斷的影像工具。這些藥物因為與身體的某些代謝物相似,所以進入體內後,與原有代謝物進行相同的代謝過程,而正子斷層造影則是藉由正子斷層造影掃描設備(亦稱正子造影儀)由體外偵測這些藥物而透視身體的疾患,反映出身體的某些功能。(三總正子斷層造影中心資料) 因此,高雄榮民總醫院特主辦「正子造影─了解癌症治療成效及追蹤」講座,邀請核醫科李昕迪醫師主講,可以用在癌症檢測及健檢。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地點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 名稱:正子造影─了解癌症治療成效及追蹤時間:102年4月10日(三)上午10:00~10:30地點:高雄榮民總醫院(高雄左營區大中1路386號)門診大樓1樓癌症中心洽詢:07-342 2121轉6419

肝癌初期無感覺 定期篩檢為關鍵

肝癌初期無感覺 定期篩檢為關鍵#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根據行政院衛生署2012年統計,癌症連續29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榜首,其中肝癌更是排名第二,估計台灣地區每年約有1萬2千人死於肝病,相當於每40分鐘就有1人死於肝病。行政院衛生署署立雙和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鄭勇山表示,現在民眾普遍生活習慣差,作息亂、抽菸、喝酒以及亂吃藥物和家族病史等,都是造成肝出問題的原因,且肝癌目前更有年輕化的趨勢。一名30歲出頭呂小姐,前幾年做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自己感染C型肝炎,呂小姐表示,當時只覺得很容易疲倦、勞累,其他地方都很正常,幸好及早發現、治療,才能有這麼好的成效,如今病毒在體內消失,讓她重獲健康。鄭勇山進一步指出,A型肝炎通常經由飲食傳染,只會造成急性肝炎,目前已經很少見;透過血液和體液傳染(如:刺青、針灸)的B、C型肝炎,才是造成肝硬化和肝癌的主因。目前B肝是有疫苗的,可是C肝沒有,因此,鄭勇山呼籲,最好的方式就是定期篩檢,做抽血和肝臟超音波檢查,若感染,越早接受治療、定期追蹤,治癒效果就會越好。鄭勇山說,90%的肝癌都是由慢性肝炎轉變而來的,起初是肝炎,接下來是肝硬化,再來才演變成肝癌。他也強調,通常人的肝出問題,初期是沒有感覺的,所以很多民眾都是在病情嚴重時才就醫,其實已經錯過了治療黃金期,不易治癒。另外,醫師也提醒,市售的保肝食品或許可以幫助肝代謝,讓抵抗力變好,但它並沒有殺死病毒的功能。鄭勇山建議,飲食要均衡、少喝酒、正常作息,不要熬夜,也不要過度疲勞、適當運動、不要亂服成藥尤其是成份不明的藥物以外,定期做肝篩檢才是預防肝癌最好的辦法。

台灣每日百人死於癌症!大腸癌第一

台灣每日百人死於癌症!大腸癌第一#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現代人作息不正常,飲食習慣不佳,導致因癌症而死亡的人數不斷的攀高!根據根據衛生署公佈2009 年十大死因統計,癌症位居第一,平均每日死亡人數389 人中約有109 人是死於癌症。另外,從當年度開始,大腸直腸癌也超越以往的肺癌與肝癌,以每年約1 萬兩千多個案發生數躍居癌症首位。對此,奇美醫院放射腫瘤部主治醫師楊清傑表示,雖然大腸直腸癌大多發生在五十歲以上的成年人,但近年來由於飲食習慣的不平衡,罹癌的族群漸漸有年輕化的傾向,三十至四十歲的病人也越來越多了,且不少發現時已為晚期。他解釋,大腸直腸是消化道的末端,廣義的大腸包括結腸和末端的直腸,分屬在人體內的不同位置,位於腹腔的結腸常會隨著腸道游移不定;而直腸處於骨盆腔,則屬相對固定不動的器官,讓放射腫瘤科醫師可以準確地將放射線治療範圍鎖定在病灶上;面對這兩種癌症,醫師選擇治療方法便有不同的考慮因素。而結腸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化學治療為輔,放射線治療並未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對於直腸癌,放射線治療的應用極廣,包括輔助性放射線治療、前置性輔助放射線治療及姑息性放射線治療,甚至可以配合化學藥物治療,均可增進直腸癌病人的局部控制率和存活率,並減輕病人的痛苦。對此,楊清傑則強調,目前的醫療技術能提供的各項完善放射治療技術不僅降低以往正常組織所接受的劑量而成功降低治療時的副作用,之後再結合外科醫師的接續治療,突破以往治療成果而提升控制率及肛門保留率,因此希望病人能安心接受治療。(資料來源:奇美醫院電子報第五十八期)

樂閱讀/臨床實證,90%腸胃病是吃出來的!

樂閱讀/臨床實證,90%腸胃病是吃出來的!#癌症

吃太快!/每口應嚼30下,每餐慢食30 分鐘。•(你吃這麼快嗎?)現代人生活、用餐都快,吃東西不自覺像吃「戰鬥飯」。大概40年前,我們小時候的統計:國人每餐咀嚼有900~1100次、約20~30分鐘;現在很多人每餐只咀嚼500~600次、約5~10分鐘。•(吃太快會?)「吃太快」會讓大腦和身體的飽足機制混亂,以為沒有吃飽,一直繼續吃過多而變胖,或來不及消化而食積堆在消化道,產生脹氣、腐敗壞菌和發炎。尤其是,快食咀嚼不細,食團太大太粗,過度刺激口腔、咽喉、食道、賁門,損傷黏膜、胃酸分泌失衡或逆流,常會引起急性或慢性發炎。•(慢慢吃!)建議大家用餐時,放鬆心情,每口至少嚼30下,每餐用30分鐘以上來享受,讓大腦接收到飽足和美食的感受。細嚼慢嚥能讓唾液分泌、唾液酵素幫助消化,分擔胃腸的工作,而且有助消解毒素,如亞硝酸類化合物、化學合成劑等致癌物質。吃太多!/小心「假期後胃痛」!每餐宜吃七分飽、500~800大卡。•(你吃這麼多嗎?)進食太快、「吃到飽」餐廳、什麼菜都點的習慣,都會造成每餐過量。事實上,只要肚子感到「飽」就是吃太多的警告! 因為胃已經被撐大,胃酸都分泌過多了還是來不及消化。•(吃太多會?)吃太多不但會變胖,更是急性胃痛的元凶!像假期聚餐後,來我診所報到的胃痛病患就增加一成左右,大多是因為吃太多消化不良,胃不正常脹大,胃腸蠕動和消化功能都產生障礙,加上胃裡面塞滿食糜,容易逆流到食道,造成逆流性食道炎。•(感覺一下!)建議標準進食量,有感6~7分飽就好,每餐熱量控制在500~800大卡,應含6大類食材各適量;但減重、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限鈉飲食等特殊狀況者,應遵照醫囑調整熱量和內容。吃太晚!/睡前2~3小時不宜再吃東西;宵夜低脂高纖才考慮。•(晚餐當宵夜?)不管是忙到沒有吃晚餐,或是飯後續攤,凡是晚上8點後再進食就算是「宵夜」。•(太晚吃會?)如果是晚餐拖太晚吃,與午餐隔太長,肚裡只剩胃黏膜、十二指腸黏膜面對胃酸、胃蛋白?的自我作用,會容易發生潰瘍。再者,吃宵夜後就睡覺,隔天會覺得更累,肝也會受損!因為睡覺時,器官都在休息,食物留在胃腸裡會變酸、發酵、產生毒素,形成慢性病的病灶。•(吃宵夜才睡得著?)晚餐盡量早點吃,和午餐間隔4~6小時,不要隔太久。真需要吃宵夜,建議選適量的「高纖穀物+蔬菜、果乾」:如減糖的八寶粥、綠豆湯、紅豆湯、全麥吐司、蔬菜棒、高纖麥片(1份40克約含膳食纖維1.0克以上)等。速食麵的調味不宜太鹹、太辣,不妨加點蔬菜和打顆蛋,讓營養增加。吃太精緻!/太多加工、添加物、煮法複雜、口味太重、化工甜點。•(吃得太講究?)過度精緻的飲食,所指包括食品在繁複的製作中,已經流失很多營養(像白米去除了糙米的麩皮、胚芽,也去掉很多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以及太多化學添加物、防腐劑;和烹調時過度的刀工、煮法、調味等。•(精緻的壞處?)精食缺乏膳食纖維、維生素等,會使腸功能變差、甚至萎縮,而添加物使肝負荷過大,常見大便是黑色的、經常便秘,身體會出現早衰的狀況,也是大腸癌、脂肪肝的高危險群。•(一起粗食吧!)營養學中強調:「食物愈接近原始樣貌,營養價值愈高。」多攝取天然高纖蔬果,並採用低油低鹽低糖烹調,證實是降低癌症和死亡率的保健之道,同時也最能享受到食材的自然風味。吃太單一!/太執著瘦身、聽信偏方、追趕流行、挑食者請注意!•(減重迷思?)吃單一食物多發生在想減肥的人,坊間曾流傳「吃肉不吃飯」的蛋白質瘦身法,卻會使腎臟負擔過大而致病,體內的脂肪又缺少碳水化合物幫助燃燒,造成越吃越胖。有位妙齡病患則是為了減肥,連吃5天的「蘋果餐」,導致胃潰瘍。單一食物減重初期瘦的是骨骼肌肝醣,再來是骨骼肌蛋白質,兩者都是瘦肉組織,並非脂肪,其實傷身又容易復胖。•(流行小吃?)也有人獨鍾國民美食「炸雞排+冰珍奶」,造成油脂卡腸,腸絨毛作用衰退,使小腹凸出變大腹;大腸壁卡油增厚,排便越來越細、越困難。吃少動少排少!/吃對多動、多菜少肉,才能維持基礎代謝率和能量。•(少吃、不吃就沒問題?)有人說控制體重要「少吃多動」,但我呼籲應該是「吃對多動」才能正常代謝。過度節食、只著重「低卡」,會降低基礎代謝率和身體機能;萬一吃的都是「空能量食物」,無法補充6大營養素,那細胞長期處於饑餓狀態,只要有一點食物進入體內,就會瘋狂囤積,連喝水也可能會水腫虛胖,但卻得不到真正好的能量。•(糞便的意義!)有排泄物,才代表體內的老廢物質和毒素有處可出。曾有患者連續1週節食,排便量越來越少、糞便又細又黑,結果小腹變成鮪魚肚。因為吃得少,小腸不需花太多力氣去消化,蠕動力變弱、消化系統衰退,廢物就越容易卡腸。建議大家每天攝食要足量多元,多吃高纖蔬果,就能讓腸道蠕動吸收排泄順暢,也不需擔心熱量問題。(本文作者/林青穀)(摘自/食物自有大藥/蘋果屋出版)

情緒影響癌症生長 釋放壓力改善健康

情緒影響癌症生長 釋放壓力改善健康#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好心情」則是增進幸福感最簡單的方法。但因為現代社會生存不易,人人都處在高度張力與壓力的狀態下,而長期或劇烈壓力,會造成情緒不穩、憂鬱情緒、認知失調等等,是可怕的身心健康殺手。阮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陳碧芳表示,致癌因素除環境物質因素之外,患者的性格、心理情緒與嚴重的精神壓力,都與癌症的生長,具有密切關係。陳碧芳表示,我們從抗癌鬥士身上學到的最寶貴的一課,就是人活著的需求,其實很簡單。只要水、空氣、活動與單純的食物,但壓力對於健康方面,會影響心血管系統、免疫系統、睡眠與食慾等,可以說是種慢性傷害,累積過久終會造成身心疾病。如果決心預防癌症,除了設法促進身體健康之外,更要加強心理建設,變化氣質,努力改變行為模式,改掉具有癌症傾向的性格。陳碧芳說,抗壓力其實是反應了人們力求上進的心理機制,在壓力來臨時能適度協助人們解決問題。人面對壓力的反應共分三階段:警覺反應期、抗拒期、衰竭期。在抗拒期時,人的抗拒力上升,以取得更多能量來試圖解決問題,如果問題被解決了,就能正常釋放緊張與焦慮,回歸到正常的心緒。若長期處在抗拒期,遲遲未能解決問題,就會進入衰竭期,降到比平常更低的抗拒能力,甚至有強烈的負向情緒,怪罪他人或責備自己,使得身心處在高度焦慮或憂鬱的心境中。其次是有些問題與壓力,並非能夠被解決,往往會有情緒性的失落沮喪憂鬱,長期的憂鬱心情會侵蝕人的意志與動力,此時要抱持正向思考,嘗試轉換負面能量,在面對無法改變的逆境時,而心境的轉變就需要靠正向思考來帶動。再者,人是群體性的,藉由人際活動,情緒能有宣洩的出口,也會有人安慰或提供些建議,陳碧芳提醒,心情和健康息息相關,將偏激的行為改變成健康的心情,可以促使內分泌的平衡,當免疫系統功能正常,自然可與癌症絕緣。 (資料來源:阮綜合醫院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