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

30~50歲女性 當心類風溼性關節炎

30~50歲女性 當心類風溼性關節炎#關節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原因不明,阮綜合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孫俊明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常常出現在30~50歲的女性,剛開始發作是以關節腫痛為主,隨著病情惡化,關節腫痛的數目會越來越多,而且會左右對稱,同時會出現全身無力、體重減輕甚至輕微發燒症狀,這種疾病主要侵犯的是手和腳的關節,特別是小關節,像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間關節、腕關節、膝關節、踝關節、以及足趾間關節等是最好發的部位。關節疼痛以清晨起床時最嚴重,會感覺到全身僵硬,連下床都有問題,當病人活動一至二小時之後症狀會較為緩解,這種現象叫做「晨僵」。若有以上症狀,須配合抽血和放射線檢查,才能正確的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另外像一些慢性細菌感染、病毒感染、慢性肝炎等也都可能出現類風濕因子。放射線檢查的目的是看關節軟骨是否被破壞,骨頭邊緣是否有骨蝕,一方面可以作為診斷的依據,另外一方面可以作為判斷疾病嚴重度的指標。至於治療方面是以藥物控制為最主要的方法。藥物的種類可以簡單分為三大類: 類固醇,非類固醇類消炎藥,和改變病程的藥。在治療初期關節的發炎很嚴重,少量的類固醇可以達到迅速消炎的目的,對於生活品質的改善幫助很大,也可以讓病人早一點下床活動,不會因為長期臥床導致骨質疏鬆或關節攣縮。非類固醇類消炎藥可以改善發炎疼痛的症狀,但是長期服用對腸胃道會造成潰瘍甚至出血的副作用,不過最近幾年出現對COX﹣2專一性的藥物問世,可以顯著降低腸胃道的傷害,又可以達到同樣消炎的效果。改變體質的藥是針對免疫系統的失調去治療,以期減緩關節的破壞,達到長期緩解病症的目的。這類藥品的特色是產生療效所需的時間較長,通常需要二到三個月,但是如果藥效發揮出來之後,症狀可以達到很好的控制,甚至可以不必再服用消炎藥。除了上述藥物之外,孫俊明醫師提醒,由於長期的關節發炎以及缺乏運動,這類病人會有鈣質流失的現象,應該要補充鈣質,停經後的女性更應該補充賀爾蒙和維生素D,預防骨質疏鬆的惡化,另外在治療期間也千萬不要相信一些誇大不實的偏方,延誤了治療的黃金時間。

不只是美容聖品 膝蓋打玻尿酸防老化

不只是美容聖品 膝蓋打玻尿酸防老化#關節

玻尿酸除了是很多人所熟知的美容聖品,還是關節的保養品,隨著年齡增加,身體的老化,許多老年人都有退化性關節炎,根據網路媒體表示,如果是輕、中度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在膝蓋打玻尿酸就可以減緩退化,但如果是重度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在效果上就不是那麼顯著了,目前,健保規定,60歲以上,在同家醫院以保守治療六個月以上無效者,則可嘗試施打玻尿酸。根據行政院衛生署花蓮醫院衛教文章表示,一般造成關節炎的原因除了自然的老化外,另外像是肥胖過重者,因為關節承受較大壓力,比一般人有高出2-3倍的罹病機率,其它如職業上需要經常性負重、屈膝而造成膝關節的過渡使用,或年輕時外傷所造成的局部結構異常等都是主因,目前退化性關節炎仍是最常困擾老人的一項疾病。署立花蓮醫院的骨科醫師簡永典在衛教文章中指出,退化性關節炎的藥物治療主要有兩種,一是口服的葡萄糖胺,另一種就是於關節腔內注射玻尿酸,不論是葡萄糖胺或玻尿酸,都是構成關節組織如軟骨基質或關節液的組成物,可以維持關節腔內組織細胞的營養代謝正常,進而使脆弱不健全的組織正常化,而降低軟骨磨損、異常增生等病態反應,此外根據媒體表示,在膝蓋上打玻尿酸的療程需3~5次,每次施打時間需間隔一周才行。

關節=氣象台?關節炎衛教講座別錯過

關節=氣象台?關節炎衛教講座別錯過#關節

「你的膝蓋、肩膀等關節是氣象台嗎?」許多民眾常有肌肉骨骼疼痛或腰酸背痛、全身疲憊的現象,尤其是到了秋冬季節感覺更加明顯,卻往往認為只是「小痛」、「太勞累」或是「上了年紀」,因而忽略甚至延誤許多疾病治療的黃金時機!最後只要每當氣溫下降、濕度上升的時候,就會以惱人的疼痛來提醒您氣候的變化。花蓮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特於12月11日(星期日)上午九點半至十二點,在協力樓(急診大樓後方)一樓協力講堂舉辦免費的「風濕病及關節炎衛教講座」,由風濕免疫科主任蔡世滋、潘郁仁醫師主講及病友現身說法,分享造成疼痛的原因與最新治療趨勢。蔡世滋主任表示,進入秋冬季節後氣候轉涼,相對來說血液循環會變差,人體的內分泌及免疫系統也會出現變化,很多「隱疾」可能就在這時候浮現,一般常見的有過敏性鼻炎、過敏性氣喘、紅斑性狼瘡、全身硬皮症等,但是因為每種疾病的症狀不同,加上一開始的症狀可能不明顯,所以,常常被民眾忽略導致延誤治療。若有六週以上不明原因的全身酸痛、肌肉無力、關節痛、淋巴結腫、皮膚紅斑、頭髮脫落、口乾舌燥、或莫名中低度發燒等症狀,就應該馬上就醫安排免疫功能檢查。除了專科醫師帶來正確的衛教資訊,12月11日上午九點半至十二點,在協力樓一樓協力講堂舉辦免費的「風濕病及關節炎衛教講座」中,還邀請了瑜珈老師帶動健康瑜珈操及病友分享,歡迎民眾至花蓮慈院門診大廳服務台及風濕免疫科診間索取報名表,或撥打報名專線(03)8574965 報名參加。

關節好痛! 是代表自己老了?

關節好痛! 是代表自己老了?#關節

想要知道自己有沒有衰老,看關節就知道?有網路文章提到,把人的一生和關節問題分為五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疼痛方法都不一樣,所以如果知道自己的疼痛方式,就可以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新北市立聯合醫院骨科醫師李忠謙表示,台灣的醫師並不會做這樣的區分方式,當然也沒有所謂關節痛會導致衰老的問題。該文章提到,10歲前的孩童是因為運動過量造成關節痛,10~20歲的青少年是原發性惡性骨腫瘤的高發人群,20~30歲的青年會因為運動損傷造成關節傷害,40歲的中年人因關節軟骨退化導致關節炎,而40歲以後以退化性骨關節炎最常見。李忠謙醫師表示,文章中提到的都是無稽之談,其實關節炎主要可以分為退化性關節炎和創傷性關節炎兩種,前者屬原發性,後者是次發性。原發性的關節炎通常發生在老年人身上,由於幾十年來膝蓋內側的軟骨磨損,久了就會退化和老化,患者在初期會有膝蓋疼痛的症狀,但是老年人都會忍耐,反而導致O型腿和膝內翻畸形。李忠謙醫師說,次發性的關節炎主要因慢性疾病引起,如乾癬、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甚至是長期服用類固醇的患者,也都有可能發生次發性關節炎;這類的關節炎不僅老年人會得,就連年輕人也有可能發生。李忠謙醫師解釋,通常膝關節疼痛的患者,醫師會先看有沒有外傷,檢查是否有輕微拉傷、韌帶受傷、骨頭斷裂或骨折。若沒有外傷,就會查看膝蓋有沒有腫脹,如果是較年輕的病患膝蓋腫脹,就有可能是痛風。還有長期濫用藥物可能會引起細菌性關節炎,本身有乾癬的患者就會變成乾癬性關節炎,老人則會有退化性關節炎。影音/女性骨鬆率為男性兩倍 飲食應補鈣、多曬太陽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897男至菲律賓工作 染屈公病關節痛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139今年首例!男染屈公病 關節痛、四肢起紅疹http://www.uho.com.tw/sex.asp?aid=12139

貪吃讓小孩變笨? 醫師認為臨床佐證不足

貪吃讓小孩變笨? 醫師認為臨床佐證不足#關節

現代人的飲食習慣,越來越偏向高油脂、高熱量的飲食型態,不僅造成孩童肥胖問題,甚至還有可能讓小孩變笨。大陸遼寧省中醫藥研究院院長郭振武提出,貪吃的小孩會抑制大腦智力發展。署立台東醫院家醫科醫師黃泓碩則表示,大腦的發展是多重因素間相互影響,無法就單一原因下定論。郭振武醫師表示,我們所吃下去的食物,需要透過腸胃消化吸收才能被身體利用,這時候大量的血液會集中在腸胃當中。而小孩的腦部發育需要充足的血液供應,也是小孩成長發育的前提,如果經常讓小孩的大腦處於缺血狀態,發育必然會受到影響。此外,兒童吃得太多會引起腹脹、消化吸收不良,長期下來會變得急躁易怒,對外界事物反應遲鈍,注意力分散。最重要的是,吃太多會促使纖維芽細胞大量增生,促使動脈硬化,因此郭醫師認為貪吃會使大腦過早衰老。黃泓碩醫師表示,目前已經證實,狼吞虎嚥會使腦中的飽食中樞無法獲得滿足,導致吃進過多的食物。至於會不會影響大腦發展,目前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臨床佐症也不足。但是飲食過量造成肥胖,容易產生心血管疾病,卻是不爭的事實。黃泓碩醫師解釋,孩童的飲食習慣容易跟父母一樣,如果家中常吃高熱量、高油脂的食物,再加上運動量不足,長期下來容易造成高膽固醇、高血糖甚至動脈血管硬化等問題,使得成人疾病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黃泓碩醫師提醒家長,應該建立孩童良好的飲食,多吃天然食物像是高纖維的綠色蔬菜、水果,培養運動習慣,降低疾病發生率。醫師補充,除了吃太多、飲食太油會造成疾病,突然暴飲暴食也是身體異常所發出的警訊。像是糖尿病患者會因為身體器官得不到糖分供給,處在飢餓狀態而暴飲暴食;甲狀腺亢進的人因為代謝快、活動量多,進而發生暴飲暴食的情況;若女性朋友暴飲暴食,有可能是內分泌異常或是卵巢疾病,最好趕緊到醫院就診,及早治療。要讓小孩少吃垃圾食物不發胖 父母態度是關鍵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660三成七學童飲食亂亂吃 不專心情形差2.8倍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1978減肥過度也會造成脂肪肝? 醫師:沒錯!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661

手術後脊椎骨關節負擔大 女受「鄰近症候群」困擾

手術後脊椎骨關節負擔大 女受「鄰近症候群」困擾#關節

一位中年女性導遊因長期揹負行李,苦於頸脖僵痛、兩側上肢痠痛無力多年,經檢查後發現罹患退行性第四、第五頸椎椎間盤脫出。病患起初以藥物與復健等保守治療處置,但症狀反覆,一直未有起色。約在四年前,病患接受建議接受外科手術,切除病灶椎間盤,行骨融合手術後,並以支架與金屬板固定第四、第五頸椎,手術後恢復良好,重回職場工作。兩年後,病患又感覺相同症狀出現,尤其是在肩胛處。追蹤影像檢查結果發現,原手術部位移植骨業已融合,達成手術目標,但在手術部位向上、向下鄰近部位椎體與椎間盤處,相較於手術前的呈像,卻有退行性變化。診斷是退行性第五、第六,第六、第七頸椎椎間盤脫出,對照病患臨床症狀,亦符合該影像上的發現,即所謂「鄰近症候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馮睿哲解釋,脊椎骨關節系統在生命自然過程中,會因反覆機械力作用磨損、加諸脊椎骨關節系統亦因應力性反應,產生種種結構上細微改變,結果就造成退行性變化,也間接造成包含於其解剖構造內的神經系統壓迫。馮睿哲表示,該女士在持續一年餘保守性治療仍不滿意情況下,經充份瞭解後,選擇於第五、第六頸椎處置放人工椎間盤,切除第六、第七頸椎椎間盤,行骨融合手術後,並以支架與金屬板固定第六、第七頸椎。病患在手術後恢復良好,追蹤至目前為止,病患相當滿意。延伸閱讀「鄰近症候群」: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566

把握中風者「黃金復健期」 易減少併發症發生

把握中風者「黃金復健期」 易減少併發症發生#關節

文/奇美醫學中心支援佳里新生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 林雁飛組長家中有中風長輩的民眾請注意了,不少中風患者在出院回到家中後,因為沒有繼續進行復健治療,導致身體關節功能的急速退化,新生醫院復健中心表示,出院後6個月內到1年間是中風者的「黃金復健期」,除了讓他們的生活功能逐漸恢復外,也降低了照顧者的負擔,如果錯過或忽略此時的復健治療,病人的身體功能就會急速惡化。奇美醫院支援新生醫院復健中心提供中風長輩,居家復健簡易運動方法與好處;復健中心表示好處為,促進乏力肢體的恢復,維持正常的關節活動度,保持正常生活作息,誘發心情愉悅感,提升病患自我照顧能力,預防二次傷害。其目標增進動作的協調性、精確性與靈活度,增進平衡方面的穩定性,維持日常功能活動的水準與獨立性,維持並增進心肺功能等體力與耐力,減少併發症的發生。「被動關節運動的對像」針對重度或極重度病人、長期臥床或植物人,其運動的目的:維持或增加關節、肌肉之活動度,預防及治療關節攣縮或變形。 維持或改善肢體的柔軟度與循環。 讓患者藉著做運動方法,促進運動反射並且刺激屈曲反射伸展反射。被動關節運動的方法:執行關節被動運動前,需先向病人說明以取得合作,並告訴他可以放鬆心情。 每一關節每次要做 10~20 次,約每5次中要一次做到關節角度的極限,在施予一小壓力以超過原有關節的角度,達到矯正的效果,患者可能會感到疼痛,但只要停止後疼痛消失,就可繼續下去。 要有規律的做,每個關節都須做到且不能中斷。 做被動運動時,一定要先固定所有的近側肢體。協助關節運動的對像:針對中度或中輕度病患,其運動的目的:上肢關節運動/肩關節(屬於近端關節):雙手交疊由好手帶動壞手往上抬手,3~4次/天,15~20遍/次。目的:增加肩關節活動度及穩定度。 上肢關節運動/肘關節:雙手交疊由好手帶動壞手前臂彎曲運動,3-4次/天,15-20遍/次,手肘處應有桌子或枕頭支撐。目的:增加手肘的彎曲及伸展力或翻轉力(旋前及旋後)。桌上運動:擦桌子運動/目的在增加外展與內收肩關節活動力。 水管運動/目的在增加手指頭與肩關節活動力。 積木堆疊運動/目的在增加肩關節穩定度與手部精細動作。站立運動:患者身體往前超過膝蓋且雙腳伸直站立起來,照顧者由壞側邊拉住褲頭保護安全,可將屁股左右搖擺練習左右承重和平衡訓練。主動關節運動的對象:針對輕度病患。球類、小板凳-目的在增加全身性活動度。 穿脫衣物/目的在增加手部關節的活動力。 扣鈕釦拉拉鍊/目的在增加精細動作及靈活度。 堆疊紙杯/目的在增加精細動作、靈活度及手部翻轉力(旋前及旋後)。 衛生紙/目的在增加手指抓握能力不少病患出院後,因為家屬對復健沒有概念或無人力可協助外出復健等因素,導致其肢體關節僵硬、攣縮,最後退化成為長期臥床的「變形金剛」,也變成醫療資源與家人照顧上的雙重負擔,請務必把握中風的黃金復健期並積極治療,只要發揮創意注意小細節,家中日常生活中處處是復健,馬上動起來,健康跟著來。延伸閱讀「生活處處是復健」: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323

長年肩頸僵硬痠痛 中醫籲:扁針治療力量大

長年肩頸僵硬痠痛 中醫籲:扁針治療力量大#關節

陳小姐背部膏肓痛已經二十年,平日偶有不適感,每當勞累或天氣轉變時,疼痛就會劇烈發作,曾經用熱敷、推拿、電療、針灸等方式治療,但過了一段時間又會再度發作,始終無法根治。林太太膝蓋疼痛多年,無法蹲下,每次上、下樓梯,膝關節就會疼痛。賴先生長年肩頸僵硬痠痛,常常按摩、刮痧也只能稍微緩解,一、兩日之後又會發作。台東基督教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黃俊傑指出,上述這些症狀,都是人體組織因為各種原因(例如:運動傷害、重複動作、施力不當等),使各處肌肉韌帶損傷發炎,未能及時處理或治療不當,經過反覆多次損傷、長期姿勢不良或肌肉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使局部微血管血液滲出後,在自我修復的過程中產生軟組織沾黏,因而限制肌肉韌帶的活動,產生疼痛、屈伸受限的情況。再加上長期活動後,使局部反覆的充血、水腫,而後更產生鈣化或結疤,使疼痛發炎反覆發作,不易痊癒。若局部組織已經沾黏,一般治療方式根本很難將沾粘處鬆解開來,所以治療難以收到效果,以致於要開刀才能處理。黃醫師說明:「扁針就是鬆解鈣化沾黏的軟組織,想像一下,如果你的手被橡皮筋綁住了,此時將橡皮筋放鬆,你的手恢復自由後便可以活動,不會因為受到限制,而感到痠痛或活動不順了。」黃醫師表示,扁針原名「小針刀」,但是它並非開刀,也不是刀,而是將中醫針灸的「針」和西醫的手術「刀」結合為一體,融合兩者特色和優點的新醫療工具。扁針發展迄今已約二十餘年,扁針療法在1992年西班牙巴塞隆納奧運會上搶盡鋒頭,因為此療法效果快,痛苦少,能馬上恢復身體受損功能,讓選手繼續比賽,許多國際選手運動傷害後,爭相要求使用扁針治療。黃醫師說:「扁針療法的優點是將治療簡單化,把過去需要長時間針灸復健的治療,或只能服用止痛消炎藥的症狀、需要精密外科技術的疾病,使用扁針簡單的鬆解、剝離、剷、削等手法來處理,針刺時間短,病人除了感受到打針般的疼痛感外,就是類似針灸的脹、麻和酸等感覺而已。」黃醫師呼籲,扁針並非適合所有的痠痛疾病,仍然要經過醫師判斷是否為適應症,才能有良好。以下八項即為扁針的適應症:五十肩及各種肩頸疼痛。膏肓痛。膝關節退化及膝關節炎。長期習慣性的腰酸背痛及扭傷。因軟組織損傷、發炎症狀而引起的頑固性病點。高爾夫球肘、網球肘。坐骨神經痛。急性腰扭傷、急性頸部扭傷。延伸閱讀「扁針與一般針灸的差異」: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410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