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

膝關節「自體韌帶重建」效果最好

膝關節「自體韌帶重建」效果最好#關節

李先生(化名)17歲在跆拳道比賽中,因被對手打到跌倒,右膝腫痛無法步行、蹲、立。X-光顯示無骨頭斷裂,MRI顯示前十字韌帶斷裂,經醫師建議進行韌帶重建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骨科主治醫師蕭逸民表示,膝關節是身體最大關節,構造也最為複雜。蕭逸民說,近來由於從事運動人口越來越多,運動所造成的膝關節傷害病例也愈來愈常見。十字韌帶受傷是膝關節最嚴重傷害之一,除疼痛外,其主要還會造成膝關節不穩定,加速關節磨損退化。目前,不管是前十字韌帶或後十字韌帶均應考慮做韌帶重建手術。根據醫學報告,以自體韌帶重建效果最好。約數個月到半年復健,大多可以正常活動。蕭逸民強調,十字韌帶損傷治療,包括最初的休息、抬高、冰敷與使用拐杖助行,直到病人不會一跛一跛為止。如果關節內的血腫現象嚴重,則可以進行關節液抽出,以減輕疼痛。有些則可以考慮使用膝關節固定器或支架,直到疼痛消失。盡快做膝蓋彎曲與伸直活動,可以避免肌肉萎縮與關節僵硬。接著就是要做復健治療以增強肌肉力量,訓練動作包括:爬樓梯、騎腳踏車、蹲下與站立等,另外,藉由儀器輔助,則可加強伸展活動、被動關節活動、等速肌力運動。確切治療要看病人年齡、與合併傷害而定。就年輕人或是活動力強成年人而言,蕭逸民說,韌帶重建可幫助病患再恢復從事劇烈運動。對年齡大或是不甚活動病患,可建議接受復健治療。一般而言,並非全部均需手術;其適應症為需重勞力、高度使用膝關節或合併有半月狀軟骨破裂,抑或認為可能造成嚴重損傷性關節炎,才考慮進行手術。蕭逸民表示,近年來,有越來越多醫師會選用膕旁肌肌腱來做前十字韌帶重建,其好處是傷口較小,術後復健較不痛,且較少有病患出現膝蓋前方疼痛現象。然而,其初始固定可能比髕骨韌帶差,術後復健必須更小心。不管是使用髕骨韌帶或膕旁肌肌腱作前十字韌帶重建,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都可以關節鏡來完成,傷口小,術後疼痛減少。手術視野清楚,減少失誤並大大提高手術成功率。

勤除病媒保健康 ”三不政策”防登革

勤除病媒保健康 ”三不政策”防登革#關節

近年來因全球氣候暖化,導致病媒蚊孳生快速,透過國際間旅遊經商往來頻繁,極易引發疫病流行,依據疾病管制局資料統計,去年東南亞疫情發燒,導致登革熱境外移入病例激增,去(97)年至12月31日止,本市共49例境外移入登革熱確定病例,明顯高於96年同期境外移入確定病例(27例),而且去年亦出現20例本土確定病例(96年為0例),可見病毒來勢洶洶,稍有鬆懈,疫情恐一觸即發。登革熱俗稱「天狗熱」或「斷骨熱」,是一種藉由病媒蚊叮咬而感染的急性傳染病,主要呈現發燒、出疹、肌肉骨骼疼痛等症狀,依抗原性可分為Ⅰ、Ⅱ、Ⅲ、Ⅳ型。有些人感染到登革病毒並無症狀,或輕微症狀,有些人則出現較嚴重的典型症狀,包括發燒、紅疹、眼窩或骨頭酸痛等。登革熱病患於發病前1天至發病後第5天,血液中存在有登革病毒 (此時期稱為病毒血症期),此時若被斑蚊叮咬,斑蚊因此感染病毒,而病毒在蚊蟲體內增殖8-12天後,病毒就會至病媒蚊的唾液腺,當它再叮咬其他健康人時,就將病毒傳出,這隻斑蚊終生均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強調,清除孳生源才是預防登革熱唯一方法,噴藥為治標非治本,唯有透過登革熱防治措施三不政策,才能徹底防堵登革熱疫情發生。三不政策係指:1.不讓斑蚊繁殖:清除病媒蚊孳生源(所有積水容器);2.不讓斑蚊進屋:設置紗窗、紗門、噴灑殺蟲劑或點燃蚊香驅蚊;3.不讓斑蚊叮咬:避免每天早上9時至10時及下午4至5時(登革熱病媒蚊--白線斑蚊、埃及斑蚊出沒頻繁時段)到戶外公共場所之樹蔭、草叢、涼亭等陰暗處逗留,並著淡色長袖衣褲、裸露處塗防蚊液等。除作好三不政策外,如自登革熱流行地區(越南、泰國、印尼、新加坡等)返國後出現發燒、四肢酸痛、後眼窩痛、皮膚出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時,請立即就醫並告知旅遊史,以利正確診斷治療及進行後續防疫工作;醫療院所醫師對於發燒之病例,亦應詳細詢問旅遊史及接觸史,如有疑似症狀,應於24小時內通報衛生單位,若症狀不典型,請以主動疫情監視通報,並採取檢體送衛生單位檢驗。市民若有相關疑問,亦可撥打臺北市市民當家熱線1999或參閱本局網站:http://www.health.gov.tw。

出國前,請做好登革熱防疫措施

出國前,請做好登革熱防疫措施#關節

春節前後期間本國機場入境旅客居住本市發燒個案共計60例,本市衛生局已完成追蹤個案,大部份已退燒或就醫,並無異常情形。依據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最新資料統計,自98年1月1日至98年1月23日止,登革熱境外移入病例已有17例,其中印尼10例、越南4例、泰國2例及印度1例,與去年相較明顯增加。去年同期僅4例境外移入病例,其中印尼2例、越南及菲律賓各1例。進一步分析發現,該17例境外移入病例中,經由入境旅客體溫篩檢確認的有12例,占71%;而在1月20日至22日通報者即有8例,占47%,其中6例是由入境旅客體溫篩檢確認。上述資料顯示,由於在東南亞經商旅遊之民眾紛紛返鄉過年,而東南亞各國登革熱疫情亦較往年嚴峻,使得我國今年前4週登革熱境外移入病例數再創新高。臺中市市衛生局於春節假期前接獲醫院通報2例,自印尼返國之登革熱境外移入個案,經密切聯繫追蹤並完成住家環境二次消毒後,個案於春節假期間均已治癒返家。  因此臺中市衛生局呼籲民眾出國前,可先上網至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全球資訊網(http://www.cdc.gov.tw)查詢當地相關疫情,並作好防疫措施,特別是自登革熱流行地區返國之民眾,務請注意身體健康,做好自我健康管理,若有發燒、頭痛、全身倦怠、後眼窩痛、肌肉痠痛或關節痠痛等登革熱疑似症狀,請迅速就醫,並將出國史一併告知醫師。若有疑問,請電洽臺中市衛生局諮詢專線04-23801151。

過年大掃除 巧用輔助工具 避免肌肉酸痛

過年大掃除 巧用輔助工具 避免肌肉酸痛#關節

農曆春節即將來臨,不少民眾展開大掃除工作,但卻因為掃除時施力過當,或姿勢不正確,導致腰酸背痛,還有人因此舊疾復發。尤其過年前後,因掃除導致受傷到門診就醫的患者,更比平常增加成2到3成。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曾頌惠表示,近來門診有一位因網球肘,疼痛難耐就醫的男性,在接受1、2星期治療後,原本恢復況良好,卻因為近來大掃除,忙著粉刷牆壁,不斷重複使力的結果,又導致舊疾復發。曾頌惠醫師表示,大掃除時最好運用適當輔助工具,例如打掃天花板高處灰塵,建議拿梯子或椅子墊高,避免頸部因為仰頭過久受傷,打掃沙發或桌子底下時,最好使用長柄掃把,或把家具移開,減少因長時間彎曲造成膝蓋壓力。而採買提重物,盡量不要以雙手提,很容易造成拉傷,最好使用有輪子的推藍,減輕肢體的負擔。曾頌惠也提醒民眾,掃除時可以戴著護膝或護腕,而不管是坐著整理東西或大掃除,每1個小時一定要稍作休息,避免因重複動作,施力過當,產生身體傷害。而掃除過後,民眾也可以做做肩頸部,手肘腕拉筋運動,舒緩酸痛。【大掃除常見受傷部位】◎ 肩部:肌腱炎、肌膜炎原因:抬東西、刷洗、清洗高處◎ 手肘:網球肘        原因:提東西、刷洗◎ 腰部:腰背痛、椎間盤突出    原因:搬東西、提重物、蹲著整理東西過久、搬重物◎ 膝部:關節痛、滑液囊發炎 原因:蹲姿整理物品、刷洗地板、擦地板跪太久◎ 頸部:頸部疼痛、頸神經根壓迫 原因:長時間仰頭清洗高處窗戶、抬重物

吃火鍋祭五臟廟 身體健康要顧到

吃火鍋祭五臟廟 身體健康要顧到#關節

氣溫驟降,除了出門多加幾件保暖衣物外,天冷也讓民眾食慾大開,尤其熱呼呼的火鍋更成為祭祭五臟廟的最佳選擇,因此這幾天各大火鍋店皆高朋滿座,除了一般火鍋外、麻辣鍋、牛奶鍋、豆漿鍋或巧克力鍋等特色鍋品也讓人食指大動,生意好得不得了。不過台中縣一名中年男子這幾天都和親朋好友到火鍋店吃飯,想趁機會把幾家知名火鍋店吃透透,沒想到半夜睡覺時,卻被腳指突來的劇痛痛醒,痛得他站也不是,躺也不是,無奈之下只好連夜到醫院掛急診。經檢查後,發現男子原來是犯了痛風。男子後悔的表示,這幾天吃太多火鍋,沒想到把健康也賠進去了。光田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暨健康檢查中心醫師王牧群指出,痛風以單一關節發作為主,痛風跟尿酸雖不能畫為等號,但尿酸高的人比較有機會出現痛風問題,有許多人是在吃完大餐後,造成身體尿酸波動而引發痛風。而火鍋由湯底到部份食材中,都含有高普林,許多家庭或火鍋店為求美味,用大骨、雞骨、魚頭來熬煮湯底,也因此普林含量很高。而動物內臟、肥肉、菇類、蘆筍、豆類製品如豆腐、豆皮、豆漿等素食食材都含有普林,食用過量很可能造成痛風的發作。王牧群醫師建議民眾吃火鍋時不要喝太多湯底,食材方面多以天然蔬果取代,而肉類則以瘦肉為主,對健康會比較好。尤其本身已經有尿酸過高、尿酸波動大的毛病的民眾,更需要控制飲食。另外,患有高血脂、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民眾,則要減少動物油脂、肥肉、魚頭等高膽固醇食材的添加,還有許多民眾吃火鍋時喜歡加入雞蛋或者以雞蛋作為沾醬食用,這樣都會造成膽固醇攝取過多的問題。王牧群建議中年以上的民眾,每週不要食用超過兩個雞蛋。而火鍋裡常放的鵪鶉蛋體積雖小,但膽固醇含量其實比雞蛋黃更高,許多人一次就吃好幾顆,對身體也造成負擔。另外,牛奶鍋為了讓口味更加濃郁,常使用大量全脂牛奶,在食用上也需要控制。醫師也提醒,心肌梗塞、心臟病比較容易在餐後、激烈運動中、情緒激動時發作,所以若有親友在餐後出現胸口悶痛的症狀,一定要趕快送醫接受檢查。而糖尿病患者在吃火鍋時,需要計較的是「總熱量」,火鍋中的油脂、肉類、甜品等任何含熱量的食物別攝取過多,而飯後水果也要控制,一天大概兩顆柳丁的量比較剛好。光田綜合醫院營養室也特別為民眾準備了健康吃火鍋的幾項撇步,供大家作參考:沾醬:沙茶醬1大匙(15克)約100大卡,且鹽分含量高,建議以蔥薑蒜代替,沙茶醬則去油或以開水稀釋再使用。湯頭:大骨或雞骨熬湯油脂含量高,且普林、鉀、鈉、磷含量也高,不適用於痛風、腎功能不佳及肥胖者,建議使用大白菜、大番茄、海帶、白蘿蔔、高麗菜、洋蔥為湯底,高湯則去浮油後再使用。火鍋食材( 1 ) 肉類:一般常用加工品如餃類、貢丸、魚丸、蝦丸或梅花肉片、三層肉含有高鹽、高脂,最好以瘦肉片、魚肉、海鮮、豆腐取代。( 2 )主食類:如芋頭、米血糕、冬粉、麵條、山藥、白飯,可改搭配糙米飯、全麥麵條來增加纖維攝取。( 3 )蔬菜類:蔬菜類以高麗菜、大白菜、茼蒿、金針菇、紅蘿蔔、白蘿蔔、蒟蒻為佳,熱量低,還可飽足感。( 4 )飲料:宜選用開水、茶、麥茶,不宜喝酒、汽水、沙士。

腰酸背痛!貼布與外用藥你用對嗎?

腰酸背痛!貼布與外用藥你用對嗎?#關節

腰痠背痛是當今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困擾。痠痛的原因與性質千奇百怪,有人因為工作操勞,也有人因為臥床太久造成全身酸痛。市面上充斥各種隨手可得的痠痛藥品與成藥,可噴、可擦、可貼,你用對了嗎?從中醫的觀點來看,酸痛依據其特性可分為:虛、實、寒、熱等幾大類。舉例而言,因為搬重物不慎閃到腰造成的急性腰痛,多屬於實症;老人家腰背無力,痠軟不耐久站,屬於虛症。痠痛屬於實者,需要用瀉法,馬上消炎止痛,患者才會舒服;痠痛屬於虛者,需要強筋壯骨,改善循環,痠痛才會緩解。另外,有些痠痛容易紅、腫、熱、痛,需要馬上冰敷疼痛才能緩解,這些多屬熱症,最常見的是痛風;另外,有些痠痛冬天易發,容易冰冷無力,熱敷後症狀便會緩解,這種多屬寒症,最常見的是退化性的膝關節炎。不同的酸痛需要不同的處理,正確選用外用藥方能有效緩解症狀。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 - 賴郁凱醫師表示,目前有多種治療酸痛的外用藥,如:痠痛噴劑、痠痛乳霜、三黃膏、油性藥膠布、水性貼布等,讓酸痛症患者可以有多種的選擇。以下簡單介紹各種外用藥的使用時機。1.痠痛噴劑:本身具有使用方便的特質,針對患處按壓二至三下,藥液馬上可以均勻地分佈於皮膚,成分包含辛涼及辛溫不同特質的中藥,使用可以快速的產生冰涼止痛的效果,冰涼消退後也有溫熱舒暢的感覺,無論寒、熱、虛、實皆可使用,缺點是藥效無法持久,需要反覆使用,對於運動員或戶外活動,肌肉勞損痠痛時,方便實用。2.痠痛乳霜:成分與痠痛噴劑相近,但是,改以乳霜為基劑,親膚性高,藥效比噴劑持久,對於肌肉僵硬處的痠痛,使用後更易於按摩,可促進局部肌肉的鬆弛,緩解痠痛。3.三黃膏:含有多種清熱、消腫的中藥,對於急性跌打損傷、骨折整復後局部的腫痛能有效的緩解,適用於實、熱症的痠痛,因為成分具有刺激性,反覆敷貼容易造成皮膚過敏,所以僅適用於急性炎症期的消炎止痛,不適合長期使用。4.油性藥膠布:可分為辛涼和辛溫兩種,辛涼性的藥布多含有冰片、薄荷、冬清油等清涼止痛成分,適用於紅、腫、痛明顯的實、熱型痠痛,貼敷後會有持續六到八小時的冰涼感覺;辛溫性的藥布多含有麝香、當歸、肉桂、川烏等熱性成分,適用於局部冰冷、水腫或是冬日易發的痠痛,貼敷後常有溫熱感,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舒緩僵硬的肌肉;辛涼性的貼布常常被調成綠色,辛溫性的藥布常常被調成褐色,賴郁凱醫師提醒,每日貼敷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六小時,以免皮膚過敏。5.水性貼布:伸縮性較好,皮膚刺激性較低,是皮膚敏感患者的最佳的選擇,但是,水性貼布的黏性較差,在關節處使用容易脫落,需要網套輔助固定。因其製造的技術層次較高,售價約為一般藥膠布的兩倍。綜合以上而言,痠痛的外用藥種類繁多,如果能正確的選用更能發揮良好的藥效;但是,賴郁凱醫師強調,使用時應注意上述外用藥均不可使用於眼睛四周、黏膜、傷口及濕疹患處,皮膚過敏體質者應避免長時間貼敷。兒童初次使用應注意皮膚狀況,避免過敏起疹,搔抓破皮造成感染。

金融海嘯狂襲 聰明投資顧「骨」本

金融海嘯狂襲 聰明投資顧「骨」本#關節

經濟不景氣,許多民眾投資失利,造成股本流失荷包縮水,民眾的消費意願降低,只求錢要花在刀口上。許多醫師反應近期醫院看診人數明顯減少,甚至許多自費治療的項目,患者還會跟醫師討價還價。以骨質疏鬆症為例,這種看似不痛不癢的疾病,一但中斷治療就無法預防骨折意外的發生,曾是菜籃族的劉太太說:「股市大跌造成投資股本流失,為了節省開銷,就停止自費治療骨質疏鬆症,沒想到一停藥就發生脊椎骨折!」根據統計,台灣的菜籃族婦女一但開始出現更年期的症狀,其骨鬆發生率是一般人的6-8倍。骨鬆患者很容易因為受到外力而發生骨折,據調查顯示,骨鬆造成骨折的發生率是腦中風的2-4倍,遠比心臟病及乳癌罹患率要來的高。骨折經常發生在橈骨、脊椎以及髖骨三個部位,其中以髖骨骨折對於患者的死亡威脅最大,發生後第一年的死亡率約15~20%。家醫科林育弘醫師表示,骨折患者通常需要接受手術治療,加上復原時間較久,六成患者生活起居需要家人協助,算一算每個患者的醫療費用再加上後續復健、照護甚至中斷工作的成本,恐怕數十萬元跑不掉。不但造成家人龐大的負擔,也會耗用極大的社會資源。林醫師說目前衛生署已經核准一種一年只要施打一次的骨鬆新藥,這項新藥透過靜脈注射方式,只要15分鐘,治療效果就能持續一年。患者接受治療後,平時只要注意鈣質的補充,即可有效降低七成脊椎骨折及四成髖關節骨折風險,與三成髖骨骨折死亡率。這種治療選擇目前收費約二萬多元,可以節省許多病患就醫的等待時間還有金錢,除了能有效治療骨鬆外也能大幅度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仔細算一算,非常符合投資報酬率。使用新型藥物治療來預防發生第二次骨折的機率,劉太太說:「投資股市連本都留不住,不如投資健康不虧本。」醫師特別提醒菜籃族注意,一但自覺有身高縮水、駝背或是骨頭酸痛等症狀出現,一定要就醫接受骨密度檢查,如果發現有骨密度流失的症狀,千萬不要為了節省花費而放棄治療,以免像劉太太一樣因小失大。

冬季要運動、不要傷害

冬季要運動、不要傷害#關節

臺灣之光王建民跑壘受傷,今年戰績幾乎交了白卷;跆拳女將蘇麗文也在奧運場上受傷,錯失得獎機會。其實,隨著運動人口增加,但保健知識的不足,運動傷害的案例愈來愈多,專業的運動員尚且如此,一般民眾更應該多留意。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骨科郭家孝醫師指出,運動傷害的發生,原因不外:熱身不夠、配備不足、技術訓練不當、場地不適合、身體狀況不佳、水分補充不夠等。而常見的傷害則可分下列幾種: (一) 肌肉拉傷:占運動傷害的10%~30%,且常被忽略低估。肌肉拉傷分三級,第一級為輕微肌束斷裂,第二級為部份肌束斷裂,第三級則是肌束完全斷裂。肌肉拉傷最常發生在腿及腱肌、比目魚肌、股四頭肌及三角肌等處,急性期(48~72小時內)應予冰敷及適當固定,不宜按摩,以免造成進一步傷害。 (二) 肌腱拉傷:肌腱為肌肉與骨頭相接處,承受的單位面積拉力較大,肌腱拉傷的原因多半為用力不當,或是肌腱構造先天有缺陷。其斷裂位置常見於跟腱、旋轉肌腱、肱二頭肌及股四頭肌,一旦斷裂發生,往往是完全性的斷裂。 (三) 關節脫臼:常發生於肩關節、肘關節或指關節。關節脫臼為一緊急情況,常合併神經受損,若處理不當會造成永久性損傷;因此郭醫師提醒,千萬不可自行關節復位,或隨便採用民俗療法,以免損害擴大。 (四) 韌帶拉傷:韌帶將骨頭與骨頭連接起來,,以維持關節的穩定。當受到外力撞擊、或關節有異常範圍的活動時,就會造成韌帶撕裂或斷裂,使關節活動受限、不穩定甚至關節血腫,於急性期需減少活動、冰敷消腫,並及早進行關節的復健。至於韌帶是否需修補或重建,可待急性血腫消除後,進一步檢查,視個別情況處理。 (五) 過度使用症候群:病變的位置,因年紀和運動類別而異,通常發生於過度訓練的選手,也可能發生在一般家庭主婦身上,甚至像流行電玩WII都可能造成病例。郭家孝醫師表示,大家耳熟能詳的網球肘、高爾夫球肘是這個症候群中較常見的,最好的治療方法是休息,或輔助一些藥物治療,嚴重時可考慮局部注射消炎藥物。當然,預防重於治療,事前的妥善準備,以及對運動的正確認知,才是避免運動傷害的最佳方法。運動雖然是促進身體健康所不可或缺的,但千萬不要因為不當的運動造成傷害,反而減少了運動的益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