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

膝蓋卡卡不舒服 關節軟骨退化作祟

膝蓋卡卡不舒服 關節軟骨退化作祟#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許多民眾上了年紀,總是覺得膝蓋「卡卡」不舒服,登高、走路都很費力。醫師說,我們的膝關節會因為年紀的增長、體重過重或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原因,逐漸使關節軟骨磨損、退化,當病況較為嚴重時,就必須採取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根據健保局統計,民國98至100年台灣平均每年約有二萬人次置換人工膝關節,每年約增加一千餘件,而100年度健保給付在人工膝關節材料費及手術費用約為26億元,如果健保未給付的話,每一個置換人工膝關節的病人必須自付13至14萬元。根據健保局統計,民國98年至100年膝關節置換將近六萬組,其中女性居多,占74.55%;若以年齡層來分析,以65至75歲的族群占最大宗。醫師解釋,我們的膝關節是由三部分的骨頭所形成,包含大腿骨的下端、小腿骨的上端及前方的臏骨,當膝關節活動時,這三塊骨頭會互相接觸擠壓。正常的狀況下,這三部分的骨頭表面都有關節軟骨保護,且關節周邊也會自然產生有潤滑作用的滑液,一旦軟骨表面不光滑、或失去彈性,關節就無法順暢轉動、載重時也會疼痛。當我們的膝關節因為年歲增長致軟骨彈性變差、體重過重、罹患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或是因為嚴重的外傷等原因,讓關節軟骨磨損而造成關節退化,很多人會服用「葡萄糖胺」,希望能作為軟骨新生或修補的原料,但效果並不明顯。如果磨損情況較輕,醫師可能會在關節內注射「玻尿酸」作為潤滑劑;如果情況嚴重,醫師會評估是否應該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醫師解釋,人工膝關節手術是以金屬和多分子聚合塑膠來替代已完全磨損的關節軟骨。手術施行時,醫師會使用特殊的器械精確地把磨損的關節軟骨層削掉,接著在上部的骨頭裝上與原來形狀類似且有光滑表面的金屬套,下方的骨頭切面則除了金屬部分外,還有一層耐磨塑膠墊片來和上方的光滑金屬面接觸。目前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成功率高達99%以上,可使用10至12年或更久。醫師表示,雖然健保在病患不得已必須置換人工膝關節時給予給付,但手術後仍會有一段不大舒服的復健期間,甚至有時還會有感染的風險。因此,醫師建議,要保養膝關節,首先要去除加速軟骨磨壞的危險因子,如痛風病人要控制尿酸、類風濕性關節炎需壓制抗體活性,讓滑液囊正常製造潤滑液;而體重過重的民眾,也要設法瘦身,以降低膝關節軟骨的磨耗。

日行萬步減肥 運動過度關節恐變形

日行萬步減肥 運動過度關節恐變形#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60歲王女士, 4年前因為覺得日行一萬步可以減肥健身,所以每天上下班選擇走路運動,平均每天都要走上2到3個小時。大約一年前走路時,感覺膝蓋緊緊、酸酸的,去看醫生也沒有發現問題,於是每天靠吃維骨力保養,只是症狀還是沒有改善。半年前一次下班走在路上,突然雙腿無力,跌坐在地上爬不起來。後來到醫院骨科門診檢查,才發現是運動過度引起的膝關節軟骨磨損變形,經台北中山醫院骨科使用關節鏡軟骨修平穿洞再生術,才讓她再度可以走路。台北中山醫院骨科周正義醫師表示,門診中常見60歲以上中老年人,因長期不當使用膝蓋,造成膝關節面光滑的軟骨產生病變、磨損。發生的主因為外力物理因素或細部生物化學結構變化及遺傳有關。傳統治療方式多為減輕痛楚的症狀治療,包括口服止痛消炎藥、物理治療、針灸、軟骨營養劑和目前熱門的玻尿酸關節液黏稠補充劑,都是視為關節治療的一種輔助工具。周正義醫師說,膝蓋軟骨沒有血管神經組織,所以本身無再生能力,近年來的研究重點在於如何使軟骨重新再長出來。台北中山醫院累積超過10年的臨床經驗,顯示小傷口關節鏡軟骨修平穿洞再生術,經由關節鏡視下(住院需一天時間),以小傷口(0.3-0.4公分),來診斷病灶大小及嚴重性,並將病灶軟骨處碎片清除後,病灶位處鑽洞直徑2.4公釐/深度1公分直穿入骨髓,讓骨髓血液流通,以期由骨髓細胞轉化成新的軟骨組織。周正義醫師指出,以前的治療除了減緩症狀外,最後還是需要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如今關節鏡軟骨修平穿洞再生術確實提供早期膝關節炎患者一個新的選擇。建議平常應儘量避免從事跑步及登山等需要大量使用膝關節的活動,避免手提或背負重物,可使用手推車載運。此外,應儘量避免蹲、跪等動作,行走時,可使用枴杖、雨傘輔助。適度的運動有助於關節保健,患者平日可從事輕鬆游泳等運動,或多做膝關節肌力運動。

嗑完燒肉腳踝劇痛 20歲男尿酸飆高引痛風

嗑完燒肉腳踝劇痛 20歲男尿酸飆高引痛風#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別以為年長者才會有痛風,年輕人也會得痛風!且近十多年來年輕男性痛風的盛行率上升了超過一倍,家醫科醫師康宏銘表示,除了與肥胖盛行有關以外,年輕族群喜歡吃到飽的火鍋或燒肉餐廳,搭配喝啤酒或大量的甜食飲料,再加上習慣熬夜,自然也成為痛風的高危險群了。除了上述這些因素外,痛風也好發於有家族遺傳史、肥胖、體重過重者,其中男性又較女性多。一名20歲吳姓男同學,吃完燒肉吃到飽餐廳後,第二天早上起來,發現右腳踝又熱又紅,劇痛難忍,勉強撐著拐杖前來求診,檢查發現竟是痛風。康宏銘說,痛風發作與大量攝食高普林食物包括肉類與內臟類、喝酒、過度勞累與壓力等有關。吳姓男同學就是在短時間吃入大量的高普林食物,使得體內尿酸增加,便可能會有尿酸鹽晶體沉積於組織或關節腔內而引發疾病,造成疼痛。另外,肥胖的患者容易有痛風,且快速減肥的過程也容易導致痛風發作。近來研究也發現,含有高果糖玉米糖漿的甜食飲料,也可能造成血中尿酸升高導致痛風。康宏銘進一步指出,當痛風發作時,會在關節處發生紅、腫、熱、劇烈疼痛,多在半夜發作,疼痛程度常讓人從睡眠中驚醒。疼痛部位在早期以下肢單一關節為主,如第一蹠趾間關節、腳踝、膝關節等,隨著病情加重,也有可能影響到身體各處的關節。痛風的高危險群或是痛風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多喝水,生活作息正常,飲食要營養均衡,避免暴飲暴食,體重控制,避免肥胖,定期檢驗血液尿酸值,來減低患病或是發作的機會。康宏銘提醒,若是在大吃大喝後,發生關節出現紅、腫、熱、劇烈疼痛等症狀,要懷疑是否為急性痛風發作,儘早就醫治療;已知有痛風者,則應儘量避免短時間攝取大量肉類或海鮮燉煮的食物,如食用時,應注意酌量食用。(圖片來源/優活健康網)

超級愛健康/膝蓋卡卡響 當心膝關節提早老化

超級愛健康/膝蓋卡卡響 當心膝關節提早老化#關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膝蓋是人體使用最頻繁的關節之一,也是最容易發生受傷的關節,所以一旦膝關節出了問題,對日常生活將會造成很大的不便,而別以為膝關節疼痛是老年人的專利,其實年輕人、甚至小孩子都有可能發生,所以要如何保護真的十分重要。走路膝蓋時常感覺膝蓋卡卡,小心膝關節提早老化,而大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動作其實對膝關節傷害很大而不自知,如常搬重物、久坐久站久走、不愛運動、過度運動、常上下樓梯、或蹲著做家事、跪著擦地板,還有體重過重、天生O型腿與X型腿的人也容易膝關節退化。許多人認為膝蓋不好的人儘量少動,否則膝關節退化會更快,是錯誤的觀念,台北榮民總醫院骨科醫師陳威明解釋,其實固定運動,可刺激關節液的增生,如果整天坐著不動,基於「不進則退」原則,症狀恐怕會更惡化。建議有關節疼痛的長輩可以選擇健走、游泳或這幾年很夯的水中運動,在比較淺的水中走路、扭腰擺臀,因為水阻力大,更能強化肌力、耐力、平衡與柔軟度,強化核心肌群。因為在水中,全身的肌肉都運動到了。想保護膝關節,可先從生活中的食物著手,包括蛋、豆腐、魚、瘦肉,含有優質蛋白質,可經人體轉化成葡萄糖胺,柑橘、鳳梨、木瓜、甜椒,含有類黃酮素可加強關節內的膠質,減緩發炎的反應,加速關節傷害的復原;其他如蘋果、番茄、海帶、馬鈴薯、菇類、黑白木耳、穀類、植物油、堅果類等食物都是對於關節有幫助的。更多影音報導,請上http://ihealth.uho.com.tw/view.asp?id=102

生活中的小動作 對膝關節傷很大?

生活中的小動作 對膝關節傷很大?#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膝蓋是人體使用最頻繁的關節之一,也是最容易發生受傷的關節,所以一旦膝關節出了問題,對日常生活將會造成很大的不便,而別以為膝關節疼痛是老年人的專利,其實年輕人、甚至小孩子都有可能發生,所以要如何保護真的十分重要。走路膝蓋時常感覺膝蓋卡卡,小心膝關節提早老化,而大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動作其實對膝關節傷害很大而不自知,如常搬重物、久坐久站久走、不愛運動、過度運動、常上下樓梯、或蹲著做家事、跪著擦地板,還有體重過重、天生O型腿與X型腿的人也容易膝關節退化。許多人認為膝蓋不好的人儘量少動,否則膝關節退化會更快,是錯誤的觀念,台北榮民總醫院骨科醫師陳威明解釋,其實固定運動,可刺激關節液的增生,如果整天坐著不動,基於「不進則退」原則,症狀恐怕會更惡化。建議有關節疼痛的長輩可以選擇健走、游泳或選擇水中運動,在比較淺的水中走路、扭腰擺臀,因為水阻力大,更能強化肌力、耐力、平衡與柔軟度,強化核心肌群。因為在水中,全身的肌肉都運動到了。想保護膝關節,可先從生活中的食物著手,包括蛋、豆腐、魚、瘦肉,含有優質蛋白質,可經人體轉化成葡萄糖胺,柑橘、鳳梨、木瓜、甜椒,含有類黃酮素可加強關節內的膠質,減緩發炎的反應,加速關節傷害的復原;其他如蘋果、番茄、海帶、馬鈴薯、菇類、黑白木耳、穀類、植物油、堅果類等食物都是對於關節有幫助的。

「關節」知多少?注意飲食與關節保健

「關節」知多少?注意飲食與關節保健#關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來網路當紅部落格「厝邊藥師 阿源爸」對於關節迷思進行討論,引起網友們的關注,如「上了年紀的人才有痛風嗎?」、「體型胖的人關節才較容易因支撐重量而出毛病嗎?」等等對關節的迷思探討,其實關節是人體相當重要的器官之一,從年輕開始就應該要開始保護及維持其機能。敏盛醫院骨科主任吳明峰表示,痛風的成因是因身體無法正常的代謝普林,導致普林堆積在關節或是皮下造成發炎的狀況。現代人因吃得好、吃得多、運動少,故發生痛風的年齡層有下降的趨勢,整體而言男性得到痛風的比例也較女性高。吳明峰主任表示,痛風的成因是因身體無法正常的代謝普林,導致普林堆積在關節或是皮下造成發炎的狀況,有部分病患也可能是因體質或是遺傳導致痛風問題,吳醫師建議民眾平常還是多喝水,避免飲酒、避免過量攝取高普林的食物如內臟、海鮮、火鍋肉湯等,並保持作息正常,以避免痛風的發生。而在關節保養的部份,無論男女老少或胖瘦,常穿高跟鞋與熱愛運動的民眾都應注意關節保養。吳醫師表示最近有退化性關節炎困擾的病患越來越多,一般來說退化性關節炎分為原發性與自發性兩類,原發性關節炎大部分發生在50~70歲的中老年人,主因是年齡造成關節的老化;而自發性關節炎則多發生於運動傷害、或是長期的蹲、站造成職業傷害的年輕人身上。吳醫師建議,民眾應在年輕時就注意控制體重、不要過度勞動、且挑選適合年齡的運動,以避免中老年因關節過度磨損造成的退化性關節炎。而治療方法可透過物理治療,如熱療與電療,來改善局部關節的不適,另外藥物治療中,非類固醇藥物可達到即時的消炎止痛的效果,但若欲長期改善關節問題,可選擇葡萄糖胺類的藥物,長期服用也可達到關節保健效果。民眾可注意關節使用時或使用後出現疼痛感、天氣變化前或變化中關節產生不適、在使用關節之後關節膨脹與僵硬、喪失關節彈性等等,若民眾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就醫諮詢,吳醫師最後建議,年輕時運動前記得確實暖身,年紀大的民眾可挑選游泳、騎腳踏車、打太極拳等較緩和的運動以維持關節健康。

當心類風濕性關節炎 女性好發率較高

當心類風濕性關節炎 女性好發率較高#關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自體免疫疾病,發生率約佔人口的0.8%,女性發病為男性3倍,80%病人發病在35至50歲。此類約三分之二患者發病前會出現身虛弱、疲累、食慾不振及肌肉疼痛等,有可能持續數週甚至數個月才出現關節痛。急性發作時關節疼痛腫脹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常見的表現,常引起對稱性的關節炎,近端指間關節和掌指關節為好發部位,且會有超過一個小時的晨間手部或其他關節的僵硬症狀,酸痛則常常以晚上或清晨較厲害。類風濕性關節炎一般治療原則,需由風濕科、復健科和骨科共同合作。目標包括減輕發炎及疼痛、避免關節變形、維持關節功能;大多數的病人需長期治療,而經過適當的治療,可使疾病緩解比例提高,使病人可以維持正常的生活,避免關節的提早破壞。在生活方面,要注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壓力。宜從事比較溫和的活動,注意保護關節。急性關節發炎時宜休息,經由醫師處方服藥或由復健治療緩解疼痛並減緩惡化及關節變形。平常則需注意保持關節活動範圍,並且控制體重以避免關節過度負擔。

一天關節脫臼百次 習慣性脫臼作祟

一天關節脫臼百次 習慣性脫臼作祟#關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二十歲的大學生每天肩關節脫臼,最多時可以達上百次;還有人開車打方向盤時,聽到啪搭的一聲,竟然肩關節脫臼。阮綜合醫院骨科醫師陳正彥說,這兩個案例都是典型反復性肩關節脫臼,一般稱為習慣性脫臼的病例。甚麼是脫臼?陳正彥醫師說,當骨頭末端脫離關節的位置時就是脫臼。通常是跌倒或骨頭受打擊所造成,最常發生在肩膀、臀部、肘部、指頭、拇指和膝蓋骨。陳正彥醫師表示,反復脫臼若一再發生,不但讓人長年在肩關節可能隨時脫臼的陰影下過日子,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將來更可能變成退化性關節炎,甚至須換裝人工關節。外傷性肩關節脫臼發生後,可先採取保守治療,固定二到四周後再進行積極復建訓練。但是保守非手術治療有相當高的脫臼復發率,年紀越輕的病人越容易復發再次脫臼,若是演變成反復性肩關節脫臼,最好接受手術治療。近年來對肩關節的脫臼病理已探討很透徹,固定方法亦很牢靠,只要作適當關節鏡手術,其成功率都在九成以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