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

太愛運動不好嗎?醫師:關節負重過量加快磨損

太愛運動不好嗎?醫師:關節負重過量加快磨損#關節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夏季到,許多人會趁著好天氣,增加了戶外活動次數,但對於上了年紀的人來說,太愛運動反而是壞事?亞東醫院骨科部范垂嘉醫師表示,一般來說還是鼓勵年長者多從事戶外活動,因為運動不僅有益身心,對三高、心血管疾病等的預防也有幫助,但年長者要做好膝蓋、手肘等關節保健,以免在進行活動時因關節疼痛,壞了一天的好心情。愛運動反而傷關節?什麼!太愛運動會傷關節?范垂嘉醫師表示,,適量運動對軟骨原本就有保護效果,但假使一下子運動過度,又或者選擇不適合的運動,當然容易對關節造成傷害。范醫師接著說,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原因很多,比如體重過重、肌力不足、年紀增長、運動傷害都是造成退化性關節炎的原因。假使民眾平時就有運動的習慣,身體肌耐力也不錯,愛運動當然是好事,但如果身體平時肌耐力不足,年紀也大,過量運動較容易造成關節磨損,尤其是進行會讓關節承受過度壓力的負重運動,對膝蓋的傷害更大。中高齡人應慎選運動范醫師建議,針對中高齡人士,除非本身就有維持運動的習慣,否則不建議做過量的負重運動,像是跑步、上下樓梯、需要起立蹲下的運動,都應適度評估進行。那什麼樣的運動較適合呢?范醫師回答,只要非負重式的運動都很推薦,比如快走、游泳、踩腳踏車,都是適合中高齡人士的運動。假使真的喜歡做負重運動,則建議要先練足肌耐力,尤其是大腿的股四頭肌,循序漸進的加重運動強度,才不會傷到膝蓋。葡萄糖胺有助緩解退化性關節炎不適上下樓梯膝蓋痠痛?老覺得膝蓋沒有力氣?范醫師說,這是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典型表現。研究指出,藥品級葡萄糖胺有助於軟骨的再生,可以緩解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不過就臨床統計而言,發現有些人不適症狀有明顯改善,有些人則沒有特別感覺,其中發現,屬於比較輕微的退化性關節炎改善程度比較好,建議民眾不妨適量攝取。訓練肌耐力,保護膝關節除了補充葡萄糖胺之外,范垂嘉醫師說明,訓練大腿肌力仍是保健關節重要的課題,只要大腿肌耐力訓練起來,便有助於分散膝關節承受的重量與壓力,有助於關節的保養。選擇適當的運動,勿過度增加關節負擔,並在關節出現不適症狀時輔以適當的治療,才是永保關節健康靈活的不二法門。

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補對方向才給力!

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補對方向才給力!#關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難免會發生「關節卡卡」的現象,有些人以為是骨質疏鬆了,也有人認為是退化性關節炎,不免各種「補骨」食品樣樣來,但如果從一開始就「補」錯方向,豈不代表於事無補?因此許多人不免開始好奇,這兩種上了年紀後才有的骨骼病症,到底該怎麼區分呢?骨鬆為無聲疾病 退化性關節炎病徵明顯骨質疏鬆通常是指骨頭密度變鬆,內部骨質變為單薄,產生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也因往往在骨折前沒有明顯症狀,因而被稱為「沉靜的疾病」。若有局部遍佈全身的腰酸背痛、身高明顯變矮以及脊椎或關節變形等症狀時,就可能是骨質疏鬆所發出的警訊!而台灣罹患骨質疏鬆的年齡層逐漸年輕化,除了不正常飲食習慣外,熬夜、不當減重都是影響骨質提早流失的重要因素。而「退化性膝關節炎」是一般中老年人常見的膝關節疾病,由於年齡漸長,加上長期過度站立或蹲姿,使得關節軟骨加速磨損,產生發炎、紅腫熱痛或關節腔變窄、軟骨鈣化成硬骨(俗稱長骨刺)等結構性病變,造成膝關節功能受損。常見的病徵有無法上下樓梯、走不久、無法久站;下肢無力、柔軟度不夠、走路容易喘等,對於喜愛進行登山、健行等活動的退休人士是個相當大的困擾。軟骨增生?吃鈣補鈣? 預防疾病各有招!許多研究報告顯示,退化性關節炎初期則可透過葡萄糖胺,讓軟骨增生以減低軟骨的磨損,到中後期就可能得施打玻尿酸或更換人工關節。骨質疏鬆症的預防則應多曬太陽及攝取小魚乾、深綠色蔬菜,補充維他命D及鈣質,尤其亞洲地區年過30歲以上的女性是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群,民眾應定期做骨質密度檢測,並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同時也呼籲大眾,健康的身體維繫於良好的骨關節系統,上了年紀的人除了應認真檢視自己遇到的是骨骼或關節問題,在平時保健上,更應同時兼顧骨骼、肌肉與關節,三者保養缺一不可,才能維護骨頭好活力,「走」得更長久!(文章摘錄自/優活健康網站內新聞)

天氣濕冷又讓你的膝蓋痛了嗎?

天氣濕冷又讓你的膝蓋痛了嗎?#關節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清明時節雨紛紛,『膝蓋痠痛』欲斷魂?」每當又濕又冷的天氣報到,膝蓋就如氣象台般痠痛不已!復健科侯鐘堡醫師表示,天氣濕冷是關節炎好發的時機,而退化性關節炎最顯著的3大症狀為關節疼痛、功能障礙及僵硬,主因不外乎是膝蓋過度使用。提醒關節有受過傷、工作經常需要蹲跪,或是扁平足、O型腿的民眾都應該要特別小心。「為什麼天氣濕冷膝蓋容易痠痛?」侯鐘堡醫師進一步說明,天氣寒冷時因為氣壓降低,關節所受到的壓力會升高、往外膨脹,所以膝關節才容易不舒服;而濕氣太高也是影響關節炎好發的原因,道理有點類似中醫講的「濕寒」,假使身體變濕、受寒,關節當然就容易不舒服。醫師也補充,像是近期經常下雨、天氣寒冷的情況,診間因為關節不舒服而求診的案例比起夏天多了好幾成。膝關節退化4大高危險群針對膝關節退化的高危險群,可簡單區分為以下4大類型:1)關節曾經受過傷/不管是膝蓋、脊椎、或是手部,只要曾經受過傷(反覆扭傷),尤其有腫痛的症狀,關節退化的問題會特別明顯。2)爬山、跑步姿勢不對/若是爬山時在下坡衝太快,膝蓋一時之間負荷不了龐大的壓力,久而久之,關節也容易退化;另外,像是跑步時沒有做好暖身操,或是穿著不對的鞋子,也容易磨損膝蓋軟骨造成膝關節的退化。3)經常需要蹲、跪/只要工作需要長時間蹲著、跪著,會因為這兩個姿勢對膝關節造成壓力,長久下來就容易感到不舒服。4)扁平足或O型腿/這兩類型的族群,因為膝蓋受力壓力不均,也是膝關節退化高危險群。我的膝關節退化了嗎?5大自我檢測1)上下樓梯會無力、痠痛2)從椅子上爬起來困難或蹲站困難3)雙腳走路無力4)陰雨天膝蓋容易不舒服5)早晨起床時,膝關節比較僵硬侯鐘堡醫師強調,以上這5個症狀只要符合一項,就代表你的膝關節可能開始退化了,建議應趁早就醫檢查。另外,常見的口服葡萄糖胺對於保健膝蓋也有所幫助。侯醫師解釋,因為藥品級葡萄糖胺是膝蓋軟骨主要的組成成分,且藥品級的硫酸鹽葡萄糖胺目前為指示用藥,主要用於緩解關節的疼痛及不適症狀民眾,不管選擇哪一種葡萄糖胺,食用前都應先詢問藥師或醫師的建議,切勿過度服用。

不要怕痛 退化性關節炎更要動!

不要怕痛 退化性關節炎更要動!#關節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春天後母面!」接連濕冷的天氣也讓膝蓋凍未條了嗎?物理治療師林偉勝表示,近期氣溫低加上濕度高,不少人因為害怕天冷關節痛而減少活動,反而使關節問題更加重。根據觀察,每逢此時求診的比例大約比平常多了2至3成。林偉勝治療師強調,若已經有關節問題身體還越不活動,關節潤滑液就無法充分分泌,若加上肌肉沒有訓練的情況,僵硬疼痛的感覺會更劇烈。氣溫低關節僵硬 疼痛感更劇?為什麼天氣冷關節疼痛感會更劇烈?林偉勝治療師說明,天氣冷會影響血液循環,進而造成肌肉跟關節僵硬;以中醫論點來說,氣血循環不好就不通,不通則痛!尤其是關節曾經受過傷的患者,不舒服的症狀就更明顯。事實上,關節的問題跟肌肉、韌帶、骨頭都有關係,尤其是肌肉!假使平時沒有養成肌肉訓練的習慣,經常久坐不動,這樣肌肉衰退的速度也越快,連帶影響就是關節的退化。此外,身體是一個很精密、聰明的儀器,假使我們不常使用它,身體便會誤以為我們不需要那麼多活動力,久而久之關節活動的角度會越來越差,這樣的情況在現代人相當常見。假使發現自己上下樓梯會不舒服或是站起來無力感,都代表著有膝關節退化或腿部肌耐力足的問題。膝關節退化腰臀腿肌肉都要訓練究竟該怎麼透過復健運動來緩解或預防膝關節退化?林偉勝治療師表示,過去我們總認為膝關節退化透過訓練大腿肌肉即可,但光靠這樣其實是不夠的!一旦發現膝關節退化,也說明著腰椎、髖骨可能也有退化的情況,復健運動應該腰、臀、腿肌都要訓練到才對。為了避免民眾在家做錯運動,造成更嚴重的傷害,退化性關節炎的復健多半是較溫和的運動,如:水中走路、騎腳踏車、原地抬腳,有助強化下肢整體肌肉群的耐力;但假使想學強度更大的運動,就建議民眾要諮詢專家做進一步的評估。葡萄糖胺有助緩解膝關節退化?針對大部分民眾會自行服用葡萄糖胺來緩解膝關節退化的疼痛,林偉勝治療師表示,的確有研究報告指出藥品級葡萄糖胺有助減輕初期膝關節退化的情況,但假使膝關節軟骨已經磨損到了中重度時,葡萄糖胺的療效就沒這麼顯著。此外,前兩年骨科醫學會也提出,治療膝關節退化應適當藥物治療並配合復健,特別呼籲民眾,若有膝關節無力的問題,應趁早就醫聽從醫囑並配合正確的復健治療,幫助緩解關節退化的狀況,千萬不要因為怕痛而不動,反而容易加重退化的情況。

老人關節僵硬卡卡 10分鐘起床操防跌

老人關節僵硬卡卡 10分鐘起床操防跌#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日天氣多變化氣溫驟降時,長者活動力降低,血液循環變差,身體容易出現僵硬的情形,許多有慢性關節炎的病人,症狀會更加明顯,會出現早上起床關節不舒服、關節疼痛等情況。加上老人家錯誤的起床方式容易發生跌倒;因此花蓮慈院復健科團隊特別針對年長者,設計「10分鐘長者起床操」,不但可以改善僵硬,減緩肌肉流失,同時也降低跌倒危險。跌倒、落枕、閃到腰,是老人家常見錯誤起床方式所導致的症狀。花蓮慈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李祐如說,老人家常見錯誤起床方式,包括未側躺坐起、直接平躺起身,坐站時將重心放於一側、單手撐起身體等姿勢,容易使腰椎承受過大壓力,發生閃到腰、跌倒等情況。促進血液循環 防寒又健身因此,花蓮慈院復健科團隊特別針對年長者,設計了「十分鐘長者起床操」,這10個招式包括腰椎旋轉運動、抬腿運動、抬臀運動、起身運動、頸部伸展運動、抬手運動、膝伸直運動、坐站運動、腿部後踢運動、墊腳運動。而透過簡單的肢體運動不僅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也能維持一定的身體肌力、柔軟度及平衡,更重要的是,教導長者正確的起身姿勢,避免跌倒、閃到腰、無法下床等狀況發生。而李祐如也提醒,每個動作建議可重複三到六次。過程中維持正常呼吸,切勿憋氣,有任何的不適,都應立刻停止並休息,諮詢專業治療師的評估。而「十分鐘長者起床操」的示範影片,有興趣的民眾可至臉書粉絲專頁「花蓮慈濟醫院」觀看。

驚「癬」!頭皮屑滿天飛 原是乾癬惹的禍

驚「癬」!頭皮屑滿天飛 原是乾癬惹的禍#關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三、四月正值季節交替之際,氣溫變化大易導致頭皮代謝異常,容易有頭皮癢且頭皮屑變多的現象。患者王小姐近日發現頭皮屑莫名爆量,走到哪裡,屑就掉到哪裡,還發紅發癢呈現片狀一大片一大片的掉落,造成生活上的困擾。經就醫檢查才發現,原來不是頭皮屑在作怪,而是有嚴重的頭皮乾癬。台北榮總皮膚部主任張雲亭提醒,一般人以為頭皮屑變多是脂漏性濕疹所導致,其實還有可能是乾癬的初期表現! 乾癬疾病共病多 患者應及早就醫治療乾癬是一種全身性的發炎性疾病,但以皮膚症狀為多,如果是在壓力大或季節更換期,發現有頭皮癢且頭皮屑增多的現象,且伴隨有紅色斑塊、皮膚明顯隆起,或者在四肢關節出現腫脹疼痛、指甲凹陷等,臨床上有經驗的皮膚科醫師就會評估可能為乾癬患者,治療上除了治療皮膚症狀外,也會考量是否併有新陳代謝或心血管系統方面的慢性疾病,一併治療。張醫師表示,乾癬之所以會與心血管疾病有關連,主要是致病因子與細胞激素有關,這種細胞激素會導致全身性的發炎反應。從國內的研究資料可發現,同年齡相比,有乾癬症狀者,同時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症狀的比例,比一般人高出兩倍,必須長期治療才能得到控制。積極治療 乾癬患者重拾幸福人生傳統治療乾癬的方式是以免疫製劑、維他命A酸等用藥,但免疫製劑可能傷及肝、腎,或讓血球降低;而維他命A酸則易致使不孕、皮膚乾裂、血脂肪或有讓肝功能不正常的疑慮。「患者若對傳統用藥效果不理想時,建議可使用抗腫瘤壞死因子(TNF-α)抗體所研發而成的生物製劑,可降低傳統用藥的副作用,效果也比較好。」研究指出,抗腫瘤壞死因子可降低乾癬患者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藉由兩周施打一次,也可改善皮膚的乾癬症狀,張醫師說,目前在國內健保規範中,生物製劑的治療給付時間已延長為兩年,且必須在傳統用藥無效後才可使用,不過,若不考量經濟因素,及早用藥可大幅改善乾癬及關節侵犯症狀。從臨床上來看,約有八成患者表示滿意,可回歸正常社會功能,提高自信心。他強調,乾癬是不容易斷根的疾病,即使經醫師評估可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平日也應保持生活作息的正常、放鬆情緒、且配合定期回診,才能達到最理想的疾病控制。

年節在家打牌坐太久 碰出乾癬性關節炎!

年節在家打牌坐太久 碰出乾癬性關節炎!#關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原本就有乾癬症狀的莊先生,平常就偶爾有下背痛及關節痠痛情形,過年期間經常約朋友來家中打牌且長時間久坐,數日後卻發現持續下背痛及手指腳趾關節緊繃的現象,一開始以為是姿勢不良導致的關節痠痛,誰知年節過後開工,症狀卻沒緩解,甚至出現嚴重下背痛致無法下床以及手指腳趾紅痛腫脹等情況,至醫院檢查後才發現,原來是以上症狀都與乾癬引發的乾癬性關節炎有關!乾癬性關節炎輕忽不得 嚴重造成關節變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洪偉哲指出,臨床上統計,約有5-40%的乾癬患者同時會出現關節炎、下背痛與著骨點疼痛的症狀,可說十分常見,而由於關節破壞是不可逆的現象,若輕忽嚴重性延誤治療,就可能導致關節損壞變形,最終影響日後的生活作息,實在輕忽不得。乾癬屬於一種皮膚慢性發炎反應,常見的症狀包括有明顯的斑塊、發癢、脫屑等情形,雖多為皮膚症狀,實際上卻是自體免疫調節出現異常所致。因此,若乾癬患者出現夜間或清晨起床時下背痛,但活動後可以改善;或有手足肘等周邊關節發炎現象,甚至出現足跟疼痛與腫脹等症狀時,就要高度警覺可能是乾癬性關節炎在作祟,應提早就醫治療。研究顯示,當乾癬患者的指甲、頭皮或股溝間出現嚴重的乾癬症狀時,將來發生乾癬性關節炎的風險也會增加。洪醫師表示,上述症狀最易被輕忽,而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疾病本身併發代謝症候群、冠狀動脈硬化、脂肪肝、眼睛病變等等種種問題的機會也比一般人高出許多。患者積極治療 才能減少共病發生目前治療乾癬關節炎的方式分為三個部分,包括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及針對嚴重患者的外科手術治療。洪醫師提醒,傳統免疫調節抑制劑藥物使用在控制皮膚與關節發炎,但對於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目前衛生福利部已核准多項生物製劑可供申請使用,但需一定藥物療程及符合健保條件,透過定期每兩週回診治療以改善皮膚及關節炎症狀。洪醫師表示積極治療乾癬與乾癬關節炎可降低乾癬患者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對看不見的潛在關節病變有保護作用。上述案例經由適當的治療後,關節疼痛及下背痛的問題已消失,對乾癬皮膚症狀亦有大幅改善。洪醫師提醒,乾癬性關節炎及相關下背疼痛易被輕忽,因此醫師建議,乾癬及乾癬關節炎患者平日宜多了解自身症狀及可能影響部位的嚴重程度,同時也要清楚目前使用藥物的種類與注意事項,聽從醫囑按時治療且定期回診,只要積極控制且治療,就可減少日後憾事的發生。

痛風錯當扭到腳 讓他關節反覆腫痛10年

痛風錯當扭到腳 讓他關節反覆腫痛10年#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36歲的林先生,從大學開始就會不定期發生關節腫痛的情況,且發作時非常的痛,就像被狗咬到一樣,不僅不能走路、碰一下就痛得要命。好在吃止痛藥或去診所打個針,幾天就會改善了,但是過一陣子又會再發作一次。原以為是打籃球扭到腳,但常每幾個月就會不定期反覆發作。林先生發現這疼痛跟運動傷害關係不大。加上有類似經驗的朋友告訴他:「應該是痛風」。但他自認相當重視身體健康,喜歡運動、不喝酒也不暴飲暴食,怎麼會得痛風,而且發作頻率還很高。檢查後發現林先生,尿酸明顯偏高,確診是痛風。急性期下肢劇痛 時好時壞反覆發作斗六成大醫院風濕免疫科薛亘佑醫師表示,痛風若簡單用兩句話形容, 就是「來如風、去如風」和「風吹來都會痛」。在上述的案例中,林先生描述了很多「典型」的痛風症狀:急性發作、下肢為主、極度疼痛、會恢復正常、但又會反覆發生。其實要診斷,除了上述這些症狀,風濕免疫科醫師同時還會注意病人是否有痛風結石、抽血檢查尿酸、視情況需要抽關節液確診。薛醫師說,痛風常被稱為「帝王病」,因為過去多是天天吃山珍海味、美酒佳肴的國王們比較容易發生痛風。也應證痛風是血中「高尿酸」造成,而尿酸這種正常人體存在的普林代謝產物,一旦濃度過高、在關節發生沉澱、進而引發「免疫反應」造成「結晶性關節炎」,就會讓人痛得哀哀叫了。然而,近年的新觀念已不能單純就飲食解釋「高尿酸血症」的發生了,事實上本身身體排除不足、製造太多等「體質」因素,藥物的使用,其他疾病,都可以是造成高尿酸和痛風的遠因。尿酸不控制 痛風不會好而痛風治療是不是吃止痛藥就好? 薛醫師指出,止痛藥對痛風的反應非常好,卻也因此讓病人忘了後面高尿酸的影響。痛風病人若能好好控制尿酸,有機會在數個月到數年之內減少痛風的反覆的糾纏。甚至越來越多證據顯示,長期高尿酸對心血管系統的健康有不利的影響。然而尿酸的控制,仍須注意數個相關的因子及藥物可能的副作用,且服藥須有毅力,擅自停藥常會功虧一簣。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