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

單側耳鳴如蟬叫?恐是致命腦瘤警訊

單側耳鳴如蟬叫?恐是致命腦瘤警訊#耳鳴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單側嚴重耳鳴、聽力減弱,影響睡眠,甚至出現後腦鈍痛、平衡感差?恐怕是小腦橋腦角腫瘤造成難治神經性耳鳴,若持續放任腫瘤不治療,壓迫腦幹將致命。一名56歲男性電腦工程師,數月前逐漸出現右側耳鳴,像蟬叫聲持續存在,影響睡眠、需長期靠安眠藥成。近日逐漸出現後腦鈍痛、平衡感不好,就醫經角膜反射測驗發現右側異常,腦幹誘發電位檢查顯示腦幹神經傳導異常,經核磁共振檢查證實右側腦幹邊的「小腦橋腦角」有一個2.5公分的腦膜瘤。小腦橋腦角腫瘤 宛如腦內灰暗地帶炸彈腦神經內科醫師黃啟訓指出,據研究約15%的人曾遭受嚴重耳鳴困擾。引起耳鳴原因很多,其中以神經性耳鳴最難治療。神經性耳鳴俗稱「腦鳴」,小腦橋腦角腫瘤是造成神經性耳鳴的重要且常見的原因之一。「小腦橋腦角」位於耳骨內側,是小腦與腦幹間第5至第12對腦幹神經經過的三角間隙。醫學統計10%顱內腫瘤發生在此狹小的三角間隙內,小腦橋腦角腫瘤有80%是聽神經瘤、10%是腦膜瘤。此處腫瘤不易早期發現,但由於緊鄰腦幹生命中樞,延誤治療常導致嚴重的生命危險,宛如潛藏在腦內的百慕達三角危機。小腦橋腦角腫瘤早期症狀主要包括單側耳鳴或聽力減弱(85%)、臉麻、頭昏、平衡功能異常,晚期則會有手抖、運動功能障礙等,最後壓迫腦幹,將有致命危險。使用手機勿靠太近 避免增腦瘤風險腦部腫瘤發生是否與使用手機有關?黃啟訓醫師說明,手機射頻輻射是否會致癌目前尚無定論,以往有部分研究發現長時間使用手機可能增加罹患腦瘤的風險。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公告手機電磁波為2B級潛在致癌因子。雖然目前對使用手機與腦腫瘤的關聯性尚有爭議,但包括美國聽神經腫瘤醫學會在內的許多學術機構都呼籲,聽手機時儘量勿靠耳朵太近,建議用手機通話時,可開擴音或是使用耳機,並留意通話時間;夜間睡眠時,避免將手機放置靠頭部太近。單側耳鳴、平衡感異常等徵兆 須就醫檢查最後黃啟訓醫師呼籲,手機已是現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對腦部的影響也有許多研究,建議養成良好使用習慣,降低對健康的危害。若有不明原因的持續性單側耳鳴、平衡感異常、臉麻或頭昏感應就醫檢查確定診斷,以免延誤病情。

研究:耳鳴患者 罹焦慮症風險翻倍

研究:耳鳴患者 罹焦慮症風險翻倍#耳鳴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年受耳鳴所苦的患者有日益增多的趨勢,患者通常會因「嗡」或「嘰」聲音持續在耳邊迴盪,睡覺無法安寧,進而產生焦慮、失眠。52歲的陳女士,平常無不良嗜好確突然出現耳鳴,聽力檢查確定耳朵沒問題,但仍持續耳鳴,夜間無法入睡,甚至出現胸悶、頭暈。經身心醫學科診斷,陳女士出現焦慮症症狀,經藥物與放鬆療法一段時間後,陳女士耳鳴強度減弱,也改善睡眠障礙與不適。焦慮症頭暈、胸悶 還可能心因性耳鳴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林敬恩醫師表示,耳鳴與焦慮會相互影響,無論是耳鳴造成焦慮或焦慮造成耳鳴,通常只要治療其中一項,另一項就會隨之改善。造成耳鳴的原因一般可分為器質性與心因性兩種。器質性耳鳴是指因生理因素如耳朵結構受損、聽力損傷、梅尼爾氏症或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引起,通常可治療改善;心因性耳鳴是生理結構正常,因心理因素產生。雖然每個人都會焦慮,但一旦焦慮演變成病態性驚恐、莫名緊張,進而發生頭暈、胸悶、心悸、呼吸困難等症狀,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品質、職業功能、人際關係,即是焦慮症。作息、壓力、刺激性飲料皆可能導致焦慮研究顯示,2013年度100萬人中,焦慮症在非耳鳴患者的盛行率為1.5%,但在1萬4772位耳鳴患者的盛行率為3.9%,除焦慮症在有耳鳴患者身上盛行率是無耳鳴族群的2倍,耳鳴患者發生焦慮症的風險也較一般人高出2倍。耳鳴患者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腦傷、梅尼爾氏症、腎臟病、冠心病、腦血管疾病的盛行率也有顯著增加的情形。林敬恩醫師呼籲,作息不規律、生活壓力緊張、刺激性飲料皆會影響睡眠造成焦慮,若突然出現耳鳴症狀,第一時間務必至耳鼻喉科作詳細檢查,排除器質性原因、聽力障礙等生理因素後,再前往身心醫學科篩檢,確認是否合併身心疾病。

研究:年輕時耳鳴 腦中風率增逾4倍

研究:年輕時耳鳴 腦中風率增逾4倍#耳鳴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年輕人耳鳴竟是腦中風警訊!聽力老化時容易會有耳鳴問題,所以不少人都以為只有老人家才會耳鳴,但其實現在不少年輕人也都患上耳鳴。年輕人耳鳴的原因與聽音樂、噪音傷害、頭痛、自律神經失調、睡眠障礙、耳咽管功能不好、聽神經瘤、突發性耳聾、梅尼爾氏病等相關,近幾年年輕人耳鳴有增加趨勢。年輕人耳鳴 缺血性腦中風率為常人的4.11倍大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暨睡眠中心主任黃俊豪進行資料分析,年輕到中年族群的男女性,長期追蹤十年後,發現年輕時有耳鳴症狀者,未來發生腦中風的機會大增。有耳鳴的人較高比率發生缺血性腦中風,是沒有的人1.66倍,尤其20至30歲,耳鳴病人未來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為4.11倍,30至40歲為2.19倍。以往研究認為年輕人的耳鳴問題常與腦內血管瘤有關,而腦部的血管瘤通常是造成出血性腦中風與猝死。但黃俊豪醫師卻從此研究中發現,年輕人的耳鳴,未來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機會很高。腦中風死亡人數高 且易留下後遺症從過去的研究資料中,年輕人罹患腦中風較為罕見,只佔所有中風的百分之10至15,且大部分以男性居多,主要原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抽菸、年紀、代謝症候群、偏頭痛等相關,較少人去探討耳鳴與年輕人之間的關係。腦中風是引起國人死亡的重大急症之一,臺灣近年來因腦血管疾病死亡,僅次於癌症及心臟疾病,且腦中風常留下許多後遺症,成為國人慢性殘障最重要的原因。除了積極防治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一旦發現耳鳴問題,就應找就醫治療,降低未來腦中風風險。

講座/樂齡人生健康講座

講座/樂齡人生健康講座#耳鳴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想要過得輕鬆無負擔,身體健康是你最大的財富。平日一定要隨時注意自己身體是否出現異狀,對於某些症狀的出現如耳鳴、暈選等也不要誤以為只是老化造成的,尤其一旦突然出現生活乏味無力、壞情緒高張的狀況,也要當心陷入憂鬱風暴中。有鑑於現代人心理壓力大,時常病痛卻找不到原因,此次講座聯合3位專業醫師,準備豐富主題要教大家打造樂齡快樂人生的訣竅,內容豐富多元,歡迎提早報名參加。第一場:舒緩壓力的營養與保健主講人:臺北醫學大學名譽教授/謝明哲 教授時 間:13:20~14:20第二場:遠離高齡身心困擾  打造樂齡健康人生主講人: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任/許正典 醫師時 間:14:40~15:40第三場:換季溫差大  防治耳鳴眩暈有訣竅主講人:宏仁診所院長/李宏信 醫師時 間:16:00~17:00 名稱:紓壓保健/樂齡人生/耳鳴眩暈健康講座時間:2017年10月21日(六)13:00至17:00地點: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401室 (台北市徐州路2號4樓)【交通資訊】(http://www.thcc.net.tw/about06.html)洽詢:02-2391-5568  

單側耳鳴2周 竟是鼻咽癌徵兆!

單側耳鳴2周 竟是鼻咽癌徵兆!#耳鳴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男耳鳴2周,就是鼻咽癌腫瘤作祟!韓星金宇彬罹患鼻咽癌,引起民眾們對該疾病的高度關注,南投一名年約35歲黃姓男子近2周覺得左側耳朵悶悶的,至耳鼻喉科門診後,發現黃男在耳咽管開口外側有2公分腫瘤,經切片檢查後確診為鼻咽惡性腫瘤,目前積極治療中。俗稱廣東癌 常見於中年男子南投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吳昭寬表示,鼻咽癌好發於中國南方地區,俗稱廣東癌,西方人較少發現、見於中年男子。臺灣地區每年約有1000~1200位新病例,且每年約有500人死於鼻咽癌。目前較可能的致病因子包括基因遺傳,Epstein-Barr病毒感染及環境等因素。另也有說法為年輕時吃多醃漬食品,長大後罹患鼻咽癌機會也會相對增高。吳昭寬醫師表示,由於鼻咽癌腫瘤位置較隱密,早期症狀不明顯,因此許多患者容易忽視,導致鼻咽癌一般確診時70%以上都屬於晚期癌症。鼻咽癌往往以週邊器官的症狀來表現。因此如果出現頸部腫塊、流鼻血或咳血痰、耳鳴、耳悶、複視或面神經麻痺的症狀要特別留意。以放射治療為主 約一半病患可以治癒吳昭寬醫師表示,鼻咽癌的診斷一般使用鼻咽內視鏡,由鼻孔進入觀察。若發現腫瘤或高度懷疑罹患鼻咽癌時,則必須進行鼻咽切片來確立診斷,同時接受血清學檢測。鼻咽癌的治療以放射治療為主,化學治療為輔,手術治療只有在腫瘤復發時才會考慮。大體而言,大約50%的病患可以治癒。越早期預後越好。早期發現的關鍵,在於平常對自己和家人多一點關心,注意身體的每一個細節,一旦發現耳鼻喉或頭頸部等周邊器官出現異樣,應立即尋求專科醫師協助,以免錯失治療的黃金時間。

耳朵嗡嗡叫 聽力損失徵兆

耳朵嗡嗡叫 聽力損失徵兆#耳鳴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王先生從事車床操作及機具的保養維護約5年,有一半時間暴露於大於85分貝的噪音中,最近出現耳鳴症狀,即使已經離開作業場所耳邊仍不時出現嗡嗡聲。常被家人提醒收看電視時音量轉得太大聲,與人談話時也常覺得聽不清楚。接受定期噪音作業聽力檢查後,檢查結果為噪音性聽力損失。噪音引起聽力損失的特徵根據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第300條中規定,雇主對於對於勞工8小時日時量平均音壓級超過85分貝或暴露劑量超過50%時,雇主應使勞工戴用有效的耳塞、耳罩等防音防護具。聽力損失通常是對稱性的感覺神經損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游文茹說明,噪音引起的聽力損失通常是對稱性的感覺神經性的聽力損失;低音頻(500-2000 Hz)的聽力損失通常40分貝以下,高音頻(3000-6000 Hz)的聽力損失通常在70分貝以下。噪音暴露對聽力損失造成的影響主要取決於    噪音暴露的強度、噪音暴露時間的長短及個人對噪音的感受性。聽力損失不可逆 預防是最好的治療游文茹醫師表示,噪音性聽力損失是一種漸進性與不可逆的變化,因此預防即是最好的治療。可於實施工程的噪音源處使用隔音罩、加裝簡易式防音檔板、消音、吸音材料等;於噪音工作場所顯目處張貼噪音危害標示及公告噪音預防事項;加強員工對聽力防護的訓練計畫並落實每年定期噪音作業聽力健康檢查。

耳鳴6年 竟是耳硬化症害的

耳鳴6年 竟是耳硬化症害的#耳鳴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44歲王小姐持續聽力減退達6年,兩耳耳鳴讓她非常煩惱,近一、兩年聽力僅剩不50分貝,聽不到親人與生意往來的朋友打招呼,常被誤會故意不理人,嚴重影響人際互動。檢查結果是聽小骨(鐙骨)周圍硬化,中耳接收到音波沒辦法傳到內耳。實施「人工鐙骨」手術後,竟發生罕見、高致死率「惡性高溫症」,麻醉團隊利用「緊急藥物解毒」,病人搶回生命也重拾聽見聲音的快樂。碰上「惡性高溫症」 體溫平均每5分鐘升高1度 臺中慈濟醫院副院長許權振指出,雙耳傳導性損失稱為「耳硬化症」,除戴助聽器改善,也可透過雷射把長不到0.5公分、寬僅0.5毫米的人工鐙骨放進內耳開洞的地方,取代已硬化的骨頭,最困難的是只要有偏差傷到內耳就會全聾。這類手術一般需時2小時,在人工鐙骨準備置入時,麻醉科主任蘇宏泰發現王小姐體溫與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持續升高,病人體溫平均每5分鐘升高1度,碰上極為罕見的「惡性高溫症」。為避免病人可能再次面臨風險,醫師一次就成功的把人工鐙骨放進內耳。再由麻醉團隊緊急調用其他醫院備用的單挫林,及時讓病人體溫慢慢下降,酸中毒指數與心跳、呼吸恢復到正常範圍。林小姐住院八天後完全康復,術後左耳耳鳴完全消失了。心跳過速、呼吸急促、血中鉀濃度過高「惡性高溫症」是病人對揮發性吸入性全身麻醉氣體,或去極化肌肉鬆弛劑異常反應的症狀。對這兩類常用於全身麻醉藥物過敏的病人,會出現骨骼、肌肉代謝作用,體內二氧化碳濃度異常升高,產生代謝性酸中毒與呼吸酸中毒,心跳過速、呼吸急促,血中鉀濃度過高,導致體溫一直上升,未能適時解毒,最後將造成多重器官衰竭導致死亡。蘇宏泰主任指出,國外醫學報告顯示,4萬到10萬次全身麻醉,可能會產生一次「惡性高溫症」,早期死亡率高達8成,近年發現解毒劑單挫林,可將死亡率降到5%到10%間。 

演唱會耳鳴 護聽力用這3招

演唱會耳鳴 護聽力用這3招#耳鳴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年約30多歲女性參加知名樂團演唱會,回家後持續耳鳴兩、三天,就醫發現,不只耳鳴,連聽覺都受到損害。振興醫院耳鼻喉部主任力博宏提醒,民眾參加演唱會或平時聽音樂時,若想保護聽力,建議第一,不要太靠近喇叭。第二,音量若為110分貝,暴露時間不宜超過30分鐘,音量越大,暴露時間應縮減。第三,如果想靠近舞台、喇叭,最好戴耳塞,以減少傷害。出現耳鳴、聽力受損 必須找出背後原因力博宏主任表示,這名30多歲女性患者因為耳鳴就醫,接受純音聽力檢查發現,她單側聽覺受到損害,因此診斷為音響創傷型聽力損失合併耳鳴。治療這類疾病可使用促進血液循環藥物、維生素B12、類固醇等,一方面減少神經發炎、腫脹,另一方血液循環變好,就會帶走不好物質,提升供氧量。神經也可修復。音響創傷型聽力受損 應盡早治療經過治療後,這名女性患者的耳鳴、聽力損失狀況逐漸改善,目前已恢復正常。力博宏主任指出,這名患者很幸運,經過治療後,耳鳴、聽力損失都有改善。有些患者雖然聽力改善,但耳鳴困擾還是持續發生。聽演唱會時 盡量遠離喇叭以物理學來看,音壓對身體的影響,與音源距離平方成反比,舉例來說,在演唱會若一個人距離喇叭1公尺,另一人距離喇叭2公尺,雖然音量一樣,距離喇叭2公尺的人所承受的音壓為距喇叭1公尺者的1/4。此外,參加演唱會時,盡量每30分鐘就去外面洗個手、走一走,避免持續暴露在大音量環境。若真想體驗前面舞台區熱歌勁舞,建議戴耳塞,減少大音量衝擊。力博宏主任也提醒,若出現耳鳴、聽力受損等狀況,應盡快就醫,接受詳細診斷。(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