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

大小毛病一堆,怎麼才算「自律神經失調」醫師親解3大定律辨真假

大小毛病一堆,怎麼才算「自律神經失調」醫師親解3大定律辨真假#耳鳴

自律神經失調症狀上百種,每一種都有其對應的專科,例如心悸看心臟科、耳鳴找耳鼻喉科、腸胃問題有腸胃科。台中安律診所院長李丞永在《稱王的病:自律神經失調》說明,自律神經失調的診斷,往往必須經過各種疾病專科的檢查與排除,無法找到確切的致病原因,才有可能屬於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問題。以下為原書摘文:

打完疫苗竟耳鳴、聽力減退!醫籲「先做1件事」可防疫苗副作用

打完疫苗竟耳鳴、聽力減退!醫籲「先做1件事」可防疫苗副作用#耳鳴

施打疫苗會引發耳鳴嗎?疫苗到底該不該打?一位58歲男性在打完新冠肺炎疫苗後,因出現不良反應而求診,主要症狀包括突然覺得耳朵嗡嗡、嘰嘰叫的耳鳴症狀。 另有一位63歲男性更出現頭暈、頭痛、脹痛、失眠的症狀,且耳鳴伴隨聽力下降現象,檢查後確認輕度突發性耳聾,且排除為中耳發炎或是外傷造成,因此懷疑不良反應與施打疫苗有關。雖用藥治療2周後,原本頭暈與脹的症狀改善許多,但耳鳴與聽力喪失的症狀只改善一半,目前仍持續治療。

長期睡不著又耳鳴⋯男子一覺醒來竟「右耳聽不見」

長期睡不著又耳鳴⋯男子一覺醒來竟「右耳聽不見」#耳鳴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一位43歲的男性機械操作員,5年前左耳出現耳鳴而求診,經醫師診斷為「單側突發性耳聾」,沒想到最近右耳又聽不到聲音,並伴隨頭暈。醫師提醒,民眾應在日常中保護好耳朵,其中常見的突發性耳聾,千萬不可輕忽,應提早求醫,以免影響生活。精神壓力大誘發耳鳴,導致「突發性耳聾」處於長期工作或精神壓力大,或是三高病患,容易造成「突發性耳聾」。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耳鼻喉科醫師郭哲宏表示,該個案病患並無特殊疾病與不良嗜好,曾因左耳耳鳴而求醫,未料因近期家庭與工作的雙重壓力,男子長期難以入眠,起初3至4天內耳鳴,某天一覺醒來,發現原本正常的右耳竟聽不到聲音,並伴隨頭暈,先到住家附近診所看過,醫師建議到醫院做詳細聽力檢查與治療。郭哲宏表示,該男子經檢查並排除患有聽神經瘤的可能後,診斷右耳為嚴重「單側突發性耳聾」,安排住院一週,施打靜脈類固醇,並且進行耳內注射手術,穩定改善出院後,轉為口服類固醇,並重回職場。郭哲宏解釋,聽力障礙或耳鳴是耳鼻喉科門診常見的臨床病症。對於一般所稱的突發性耳聾,有其診斷的標準,指72小時內,至少出現連續3個音頻大於或等於30分貝的感音性聽損。而雙耳皆曾發生突發性耳聾在臨床上亦時有所見,部分民眾擔心是「左耳傳染到右耳」,其實並不正確,因為左右耳內構造並無直接相連。6大因子可能觸發突發性耳聾目前導致突發性耳聾的成因未定,在臨床上的經驗中,其觸發的可能因子包括: 內耳血管病變 內耳損傷 病毒感染 自體免疫疾病 新陳代謝疾病 精神壓力過大目前除了類固醇治療外,另外經醫師評估後,亦可輔以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耳內注射,做多元的新式治療方式的選項之一。郭哲宏建議,若病患初期有耳鳴、耳閉塞感,單邊聽力不清楚,以及輕微頭暈症狀時,千萬不能掉以輕心,錯失治療期有可能對聽力造成不可逆性的傷害,甚至恐因突發性耳聾而永久喪失聽力。

耳鳴竟是高血壓惹禍!血管阻塞恐害聽神經萎縮

耳鳴竟是高血壓惹禍!血管阻塞恐害聽神經萎縮#耳鳴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患者十多年來固定吃藥控制高血壓,近來開始出現耳鳴、眩暈等症狀,心臟內科醫師也一直為他調整藥物,看了一下藥單,除了血壓藥之外、還有血清素、抗焦慮藥、抗組織胺、鎮靜劑、末梢循環藥。患者表示,「耳鳴的問題,我看了耳鼻喉科、神經內科,後來吃血清素後症狀有減輕一些,但是隨著吃藥時間拉長,藥物的副作用讓我整天昏昏沉沉,沒辦法好好工作,而且耳鳴狀況後來變成時好時壞,我想嘗試中用調身體。」耳內血液循環不良 養分減少造成病變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高血壓看似與耳鳴牽扯不上關係,其實兩者具有相當程度的關聯性,主要是高血壓患者的血管較容易硬化,而發生血管阻塞的情況,影響內耳血流的供應,一旦養分減少則會造成內耳病變形成耳鳴,需避免內耳血液循環不良,無法獲得充分的營養,造成聽神經萎縮。治療上必需高血壓及耳鳴雙管齊下,除了要好好控制高血壓,同時還必需針對耳鳴給予各項藥物,例如打通內耳血路的藥物、活化神經的營養劑,及阻止血管過度收縮的藥物,另外像是抗焦慮、鎮靜藥物都可依需要來使用。中醫方面,最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相關的論述,《內經‧靈樞‧脈度》提到「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及《靈樞‧海論》提到「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認為元氣不足時,容易出現耳鳴。另外,《靈樞‧口問》提到,「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顯示腸胃所吸收的營養,化生宗氣,提供氣血,若氣血不足則易耳鳴。到了唐朝的醫學名家王燾在《外台秘要》提到,「病源足少陰之經,宗氣之所聚,其氣通于耳,其經脈虛,風邪乘入,風入于耳之脈,使經氣痞塞不宣,故為風聾。」宋朝內科名家楊士瀛的《仁齋直指方‧耳》提到,「腎通乎耳,所主者精,精氣調和,腎氣充足則耳聞而聰。若勞傷氣血,風邪襲虛,使精脫腎憊則耳轉而聾。」進一步說明了耳鳴、耳聾是腎精虧損、胃氣不足、肝火、痰濁上蒙,以及風邪上襲耳竅所引起。晚上不再失眠睡得好 白天不再昏沉沉治療方面,在明朝著名醫家張介賓所著的《景岳全書》提到「凡暴鳴而聲大者多實;漸鳴而聲細者多虛;少壯熱盛者多實,中衰無火者多虛;飲酒味厚,素多痰火者多實;質清脈細,素多勞倦者多虛。」對本病的新久虛實作了扼要的概括。這位患者高血壓、耳鳴、眩暈的情形,臨床表現還出現頭痛頭脹、容易發脾氣、經常睡不著、心情煩悶、口乾口渴、臉紅目赤、便秘等情形,是屬於中醫辨證論治中「肝陽上亢」的證型,用藥上就以清肝瀉火為主,佐以疏肝理氣、滋腎塡精,另外加上耳鳴的專病用藥,療效不錯,又沒有西藥鎮靜類藥物的副作用,白天精神好、晚上不再失眠也睡得好,自然各方面都慢慢改善了!(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中西醫合併治療 重度耳聾婦女「聽到了」

中西醫合併治療 重度耳聾婦女「聽到了」#耳鳴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年近50歲陳小姐右耳突然聽不見聲音,但核磁共振和抽血檢查,皆無任何發現,被醫師確診為突發性耳聾,右耳聽力接近完全喪失。陳小姐在住院透過類固醇注射與高壓氧治療,甚至出院後改服類固醇口服藥,聽力恢復仍有限,在鄰居介紹下,嘗試以中醫治療突發性耳聾,目前聽力已大幅改善。 突發性耳聾治療方式多 但療效不明衛福部臺北醫院中醫科主任林政憲表示,陳小姐經過半年的中藥和針灸治療,右耳聽力有大幅改善,從完全聽不到聲音的重度聽力障礙,進步到能聽見些微聲音的中度聽力障礙。 林政憲指出,突發性耳聾即為突發的聽力受損,大多數患者有聽力減退、耳鳴、眩暈等症狀,可能病因如病毒感染、血管栓塞、耳蝸內細胞壓力反應、免疫調節機制失調,甚至情緒壓力過大等,屬於常見的耳部疾病,治療方式眾多,但療效仍不明確,許多患者持續為此病症所苦。 中醫治療透過中醫四診、辨證論治。因此為陳小姐治療時以瀉熱化痰、行氣解鬱,予以通竅、滋養腎陰、安神為主,同時搭配針灸施行如翳風、中渚、完骨、風池、率谷、聽宮、下關等穴位,經過半年療程,陳小姐即表示聽力明顯改善、生活品質得到提升。發病年紀、聽損程度都會影響治療效果林政憲表示,突發性耳聾發病時年紀、有無眩暈耳鳴、初次就診時聽力損失程度、是否有延遲治療時間等,都會影響治療效果,即使不接受治療,仍有45~65%有自行恢復部分聽力的機率,且西醫合併中醫治療的恢復程度比僅接受西醫治療高,因此不要太早灰心,如果發現突然耳聾的症狀,儘早就醫,都有機會獲得改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