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先生平時容易緊張、個性急躁,前陣子因為工作壓力較大,左耳便開始出現細微的「耳鳴聲」。一開始還算小聲便不以為意,沒想到經過1個月後,症狀不僅沒有減緩反倒愈來愈大聲,甚至吵到晚上睡不著。心急如焚的他,前往耳鼻喉科檢查,結果發現耳朵沒有明顯異常,推測是退化或是自律神經失調所造成⋯
林先生平時容易緊張、個性急躁,前陣子因為工作壓力較大,左耳便開始出現細微的「耳鳴聲」。一開始還算小聲便不以為意,沒想到經過1個月後,症狀不僅沒有減緩反倒愈來愈大聲,甚至吵到晚上睡不著。心急如焚的他,前往耳鼻喉科檢查,結果發現耳朵沒有明顯異常,推測是退化或是自律神經失調所造成⋯
耳鳴是指人體耳朵在沒有外來聲音的刺激之下,卻能夠感受到有聲響的狀況,而耳鳴聲音可能來自耳部或頭部。造成耳鳴的原因有很多種,可能與中風、心血管疾病、更年期、胃食道逆流等等皆有關係,正確地找出病因可以更有效的治療,接著就來揭曉網友們熱議的「常見7大耳鳴原因」有哪些吧!
家中有中老年人要當心,可能在睡醒後突發單側聽力突然喪失,並有耳鳴、悶塞感,其中還有約四分之一的患者,會伴隨著眩暈等狀況,這很有可能就是罹患「突發性耳聾」,也就是俗稱的「耳中風」,恐造成聽力受損。醫師提醒高風險族群,注意5種病因皆可能造成。
60歲的黃小姐選擇在「耳順之年」從職場退休,正準備開心迎接新的人生,不料卻在退休幾個月後出現暈眩合併嘔吐而求診,接著2個月後又發現左耳疑似聽不太到低頻的聲音,且有時出現忽大忽小的「沙~沙~」聲,或有蟬鳴般的「唧唧」聲,經西醫診斷為梅尼爾氏症造成的耳鳴。
自律神經失調症狀上百種,每一種都有其對應的專科,例如心悸看心臟科、耳鳴找耳鼻喉科、腸胃問題有腸胃科。台中安律診所院長李丞永在《稱王的病:自律神經失調》說明,自律神經失調的診斷,往往必須經過各種疾病專科的檢查與排除,無法找到確切的致病原因,才有可能屬於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問題。以下為原書摘文:
施打疫苗會引發耳鳴嗎?疫苗到底該不該打?一位58歲男性在打完新冠肺炎疫苗後,因出現不良反應而求診,主要症狀包括突然覺得耳朵嗡嗡、嘰嘰叫的耳鳴症狀。 另有一位63歲男性更出現頭暈、頭痛、脹痛、失眠的症狀,且耳鳴伴隨聽力下降現象,檢查後確認輕度突發性耳聾,且排除為中耳發炎或是外傷造成,因此懷疑不良反應與施打疫苗有關。雖用藥治療2周後,原本頭暈與脹的症狀改善許多,但耳鳴與聽力喪失的症狀只改善一半,目前仍持續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一位43歲的男性機械操作員,5年前左耳出現耳鳴而求診,經醫師診斷為「單側突發性耳聾」,沒想到最近右耳又聽不到聲音,並伴隨頭暈。醫師提醒,民眾應在日常中保護好耳朵,其中常見的突發性耳聾,千萬不可輕忽,應提早求醫,以免影響生活。精神壓力大誘發耳鳴,導致「突發性耳聾」處於長期工作或精神壓力大,或是三高病患,容易造成「突發性耳聾」。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耳鼻喉科醫師郭哲宏表示,該個案病患並無特殊疾病與不良嗜好,曾因左耳耳鳴而求醫,未料因近期家庭與工作的雙重壓力,男子長期難以入眠,起初3至4天內耳鳴,某天一覺醒來,發現原本正常的右耳竟聽不到聲音,並伴隨頭暈,先到住家附近診所看過,醫師建議到醫院做詳細聽力檢查與治療。郭哲宏表示,該男子經檢查並排除患有聽神經瘤的可能後,診斷右耳為嚴重「單側突發性耳聾」,安排住院一週,施打靜脈類固醇,並且進行耳內注射手術,穩定改善出院後,轉為口服類固醇,並重回職場。郭哲宏解釋,聽力障礙或耳鳴是耳鼻喉科門診常見的臨床病症。對於一般所稱的突發性耳聾,有其診斷的標準,指72小時內,至少出現連續3個音頻大於或等於30分貝的感音性聽損。而雙耳皆曾發生突發性耳聾在臨床上亦時有所見,部分民眾擔心是「左耳傳染到右耳」,其實並不正確,因為左右耳內構造並無直接相連。6大因子可能觸發突發性耳聾目前導致突發性耳聾的成因未定,在臨床上的經驗中,其觸發的可能因子包括: 內耳血管病變 內耳損傷 病毒感染 自體免疫疾病 新陳代謝疾病 精神壓力過大目前除了類固醇治療外,另外經醫師評估後,亦可輔以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耳內注射,做多元的新式治療方式的選項之一。郭哲宏建議,若病患初期有耳鳴、耳閉塞感,單邊聽力不清楚,以及輕微頭暈症狀時,千萬不能掉以輕心,錯失治療期有可能對聽力造成不可逆性的傷害,甚至恐因突發性耳聾而永久喪失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