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60歲老翁患有糖尿病,血糖長期控制穩定,過去數年來雙眼視力逐漸模糊,原以為是年紀增長的視力退化,檢查後發現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醫師表示,人體眼睛內的視網膜富含血管,糖友因血管長期暴露在高血糖環境,造成視網膜受損,更容易加速早發性白內障出現,也是造成許多糖友失明的原因。
一名60歲老翁患有糖尿病,血糖長期控制穩定,過去數年來雙眼視力逐漸模糊,原以為是年紀增長的視力退化,檢查後發現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醫師表示,人體眼睛內的視網膜富含血管,糖友因血管長期暴露在高血糖環境,造成視網膜受損,更容易加速早發性白內障出現,也是造成許多糖友失明的原因。
50歲陳女士罹患左側乳癌第一期,手術切除後常覺得左側腋下緊繃,並且延伸肩膀,左肩活動時,明顯感覺到不順暢甚至痠痛;此外還有疲倦、睡眠障礙等問題,故尋求中醫協助。經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診斷為「腋網症候群」,並給予中藥調理,搭配伸展拉筋運動,經過4~6週後,陳女士已逐漸改善。
高小姐是一名重度海洋性貧血患者,不僅從小就得花費許多時間定期進醫院,接受輸血以維持血紅素濃度,長期輸血也導致鐵質過度沉積於脾臟,當時幼稚園的她竟然肚子腫大得像懷孕一樣,血液腫瘤科醫師提醒,如不緊急處理恐會引發器官病變、甚至致死等嚴重併發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眼睛是視覺焦點,因次雙眼皮一直是大家相當感興趣的議題,然而雙眼皮手術沒有想像中單純,而且可能出現一些併發症,讓我們提醒大家幾個關於雙眼皮手術的重點。1.兩種手術哪個厲害?雙眼皮手術分兩類,一類是「切開」,一類是「縫合」,兩者的差異主要在於切口的大小,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們用「割雙眼皮」和「縫雙眼皮」來說明。「割雙眼皮」是在上眼瞼做一個弧形切口,移除適量眼眶脂肪,然後關閉傷口。「縫雙眼皮」同樣需要局部麻醉、也要切開皮膚,不過切口較小,醫師透過幾個較小的切口來移除部分眼眶脂肪,再縫合真皮層與眼瞼板,是切口較小的微創手術。所以說所謂的無痕指的是傷口較小,並非完全沒有傷口。不難理解,「割雙眼皮」的切口較大,能夠處理較鬆、較厚的眼瞼,也能針對眼型做些調整,雙眼皮摺痕較明顯可以維持很久,不過恢復期比較長。「縫雙眼皮」的切口較小,優點是恢復期較短,但雙眼皮摺痕可能沒有那麼明顯,摺痕無法維持那麼久。由於每個人眼瞼狀況差異很大,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縫雙眼皮」。2.有哪些常見併發症?既然是手術,就可能有併發症產生。雙眼皮手術在術後可能遇到的併發症包括皮下血腫、傷口感染。正常狀況下,少量皮下血腫都會漸漸被組織吸收,不至於造成大礙。若發生感染,要立刻回診,及早接受治療。術後一段時間,待眼皮消腫後,可能會見到一些常見的併發症,例如兩側雙眼皮不對稱,有很多種原因會造成雙眼皮不對稱;摺痕可能不順,也可能過寬或過窄;摺痕可能漸漸變淺、變不見。部分併發症與疤痕有關,由於體質的關係,有些人的疤痕比較明顯。因為會移除部分眼眶脂肪,所以有些人的眼眶會出現凹陷。另外,有些是比較少見的併發症,像是眼睛閉合不全,或是造成一些角膜傷害。3.什麼情況要二度手術?包括不對稱、寬度、疤痕、凹陷等狀況都有可能再次手術。醫師通常會等恢復期過後再仔細評估是否需要再次手術,不同的狀況會在不同的時間點處理,一般來說會等待疤痕比較成熟穩定再進行。4.術後哪些食物要忌口?術後可以適度冰敷,有助於消除腫脹。盡量不要吃容易過敏、刺激性、會造成眼睛腫的食物,如海鮮、酒類、麻辣等。剛開完刀的傷口可能有些滲血或分泌物,每天應進行清潔,不要讓傷口卡著一層厚厚的痂,不但會影響拆線,也可能影響後續疤痕的形成。自己在家換藥,先用生理食鹽水、棉棒清潔傷口,再敷上藥膏。充足休息非常重要,可減輕眼皮腫脹,對傷口恢復也有幫助。使用電腦、手機的時間要縮短,避免眼睛過度疲勞。雙眼皮手術會對於眼睛周圍的組織造成一些破壞,需要時間恢復,這段期間用眼會容易感到疲倦,休息真的很重要。術後請先暫停化妝,要等到拆線、傷口恢復穩定後才可以上妝,也要暫停配戴隱形眼鏡。5.哪些人不適合雙眼皮手術?有全身性疾病的人,例如糖尿病、凝血功能異常,術後出現併發症的風險較高,要非常小心。臨床上偶而會遇到明顯凸眼的狀況,這時要評估是否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的問題、凸眼的程度是否有在進展,都需要留意。有很多人關心蟹足腫,想了解術後疤痕是否會很嚴重,醫師會評估溝通,確認是否為蟹足腫,再討論手術的可能性。6.能變得和藝人一樣美?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眼睛,並非加上雙眼皮就能夠變成像藝人的眼睛。接下來要了解自己的期待,究竟想變成怎樣,雙眼皮手術不是想變成怎樣就能夠達成。建議跟醫師充分溝通,讓實際動手術的醫師了解,才不會與自己的期待有落差。安排手術時,要規劃充裕的休息時間,讓傷口能消腫、癒合,千萬不要在工作很忙、時間緊迫的狀況下動手術,安排在休長假、寒暑假,會比較合適。(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 學童肥胖防治從孕產期就應該著手預防且延伸至整個生命周期,研究顯示,小學時期的肥胖在成人後有6到7成仍然肥胖;而肥胖的國中生更高達7到8成將來是肥胖成人,由此可知,兒童期肥胖往往會延續到成人期,並且直接或間接地增加成年期肥胖的併發症、死亡率和心理層面的不良影響。學童過重問題需更加重視依據教育部104學年度學生健康檢查資料結果顯示,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率為28.7%、國中生過重及肥胖率為29.2%,其中103學年國小學生過重及肥胖率下降0.3%,而國中生過重及肥胖率較103學年增加0.4%。發胖不是發「福」 而是容易發「病」105年我國十大死因中,就有7項與肥胖相關,而對於成長中的兒童及青少年而言,肥胖產生的影響還包括可能被同儕嘲笑、霸凌,造成低自尊、社會孤立等心理層面的長期影響。預防肥胖上身3妙招 生活調整最重要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家長,肥胖防治必須從健康飲食、身體活動及充足睡眠三方面調整生活型態著手:1) 每日鮮食蔬果要5份/選用新鮮食材幫家人準備餐點,把握原則:少油、少鹽、少糖、少醬料,建議每日攝取5份新鮮的蔬菜與水果,以及均衡攝取鮮奶、堅果、糙米飯等;避免洋芋片、炸雞、速食、含糖飲料等易造成肥胖的食品;並和孩子一起用餐,掌握定時定量、三餐均衡之飲食習慣,且攜帶環保水壺,鼓勵喝白開水。2) 動態生活 避免久坐/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兒童及青少年每天應累計至少60分鐘中等費力身體活動;成人方面,研究指出要達到預防體重增加的目的,一週執行中等費力的身體活動須達到150-250分鐘;而達到顯著的減重目的,一週執行中等費力的身體活動則須達到225-420分鐘。建議以每週減輕0.5公斤為原則,以達成理想體重為最終目的,若遵循此原則,每天至少須減少500大卡的熱量,建議飲食控制及身體活動兩者並行。每日久坐時間不超過2小時,以步行、爬樓梯、做健康操、騎自行車、假日安排全家親子活動等方式增加身體活動量。 3) 充足睡眠 規律生活/鼓勵養成規律生活習慣,避免晚睡及熬夜,每天至少睡眠8小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對於現代人來說,糖尿病並不陌生,但你可能不知道,這種疾病真正可怕之處不在糖尿病本身,而在於長期的血糖增高或不穩定而引發的併發症!就曾經有位罹患糖尿病的吳小姐認為自己年輕,就忽略定期檢查,結果竟出現眼網膜病變以及腎病變。忽略定期檢查 左眼、腎功能退化才開始治療近年來,糖尿病患者與日俱增,開業醫聯合診所衛教師林泱汝表示,這位患者吳小姐憑著自己年輕而忽略定期檢查,加上血糖控制不佳,某天因視力模糊就診,發現左眼視網膜病變已經影響視力,腎臟功能也開始退化,吳小姐才開始認真配合治療。糖友莫輕忽糖尿病帶來的危機林泱汝指出,糖尿病需透過各項身體檢查的數值去了解糖的健康狀況,再透過飲食、藥物、運動相互配合去改善血糖值,讓糖友的健康不要走下坡!這位吳小姐雖然健康狀況已獲改善,但是出現病變的器官已經無法恢復了。因此,糖尿病用藥患者的照護,很需要透過充分的衛教指導,避免併發症的發生。糖友定期檢查 預防併發症發生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建議糖友要定期進行檢查,每3個月檢查1次糖化血色素、每年至少進行1次空腹血脂、眼底、尿液微量白蛋白檢查;資深糖友(罹病5~7年以上)的大、小血管,常因血糖控制不佳發生病變,所以更要注意定期檢查的重要性,不要輕忽糖尿病併發症對身體的影響,才能把握黃金治療時機。(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般認為流感主要發生在秋冬季節,然而臺灣位處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區,一年四季皆有可能發生。今年流感疫情反常,夏季高溫仍未脫離流行期,根據疾病管制署統計,本流感季截至6月底止,累計911例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其中86人死亡,民眾不可輕忽。胸悶、氣虛 流感容易出現併發症上個月一名91歲病患,在家高燒40度、胸悶、氣促、全身虛弱無力被家人送到急診就醫,快篩發現為A型流感,同時檢測出心肌梗塞及心肌炎前兆,該名病患過去有高血壓、慢性腎臟病以及大腸癌病史,此次突發症狀,所幸經妥善治療沒有演變為不可收拾的地步。臺北市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謝志民表示,流感容易出現併發症,例如肺炎、腦炎、心肌炎及心包膜炎等,嚴重恐危及生命,民眾千萬不要小覷。其中心肌炎是因身體感染病毒後,免疫系統產生過度反應,損害心臟細胞。流感患者5%~10%都會併發心肌炎謝志民主任表示,過去研究顯示,5%~10%的流感患者會併發心肌炎。年長者、慢性病患者或幼童皆屬高危險群,患者初期會有發燒、咳嗽及氣促等一般感冒病徵,數日後症狀加重,例如胸口悶、血壓下降,甚至休克,嚴重者甚至可導致心臟及多重器官衰竭,因而造成死亡。 每年10月接種疫苗預防心肌炎謝志民醫師建議,民眾可於每年10月開始接種疫苗,平時勤洗手、規律作息與適當運動來增加抵抗力。流行季節減少出入公共場所,或戴口罩減少被感染機會。出現流感症狀,如高燒、頭痛、肌肉痛、疲倦、咳嗽、喉嚨痛等症狀應儘速就醫,儘早接受治療以避免併發症產生。同時已感染的民眾,應確實服藥,並減少外出,以減少傳染他人的危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腎臟病的發生率與洗腎人數都是世界第一,根據健保署統計,台灣洗腎人口已超過8萬人,健保費更有高達450億元經費用在洗腎。腎臟科醫師提醒,對於洗腎病人而言,最要注意的就是低血壓併發症,除了要注意水份攝取之外,在飲食上尤其要控制鉀與鏻,才能有效控制病況。 水分體重增加太多 洗腎時易血壓下降馬偕醫院腎臟科主任潘吉豐表示,慢性腎臟病洗腎病人最容易出現的併發症就是低血壓,所以在水份及飲食上就要有所節制,因為當水份或體重增加太多,容易在洗腎時,發生血壓下降,所以體重應維持正常,尤其是2次洗腎之間要特別注意,體重不要增加超過6%。 血中鉀與磷離子太高會造成死亡另外,洗腎病人的電解質也必須要每個月進行監測,控制好體內的鉀與磷平衡,否則很可能因為鉀與磷過高造成死亡,不得不慎!潘吉豐主任指出,洗腎病人都會進行抽血檢查,監測電解質鉀離子與磷離子的情況,若是血中鉀與磷離子太高,就要控制,這除了用藥之外,飲食也要有所控制。 做好飲食管理避免病況嚴重每年3月份第2週的星期四是「世界腎臟病日」,民眾應多了解腎臟病,保護好腎臟之外,洗腎病友更是要做好藥物及飲食的管理,才能避免病況嚴重。潘吉豐主任更指出,洗腎病人除了應避免吃進含鉀或磷過高的食物之外,並應做好飲食記錄,這樣才知道是吃了哪些食物造成鉀離子與磷離子過高,也才能進一步修正所吃的食物。(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