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

微創手術修補 減脊椎壓迫性骨折痛楚

微創手術修補 減脊椎壓迫性骨折痛楚#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骨質疏鬆症指的是骨質流失使得骨頭內部結構薄弱受損,故低能量創傷(例如跌坐在地)即可造成骨折,發生部位以脊椎的壓迫性骨折最為常見,多發生在60歲以上老人,這樣的疼痛可導致失能,臥床無法自理。微創手術不用全身麻醉即可改善症狀,讓患者恢復生活品質與尊嚴。「脊椎壓迫性骨折」後造成外觀的駝背變形,使身體重心改變,姿勢不良,更容易發生跌倒。症狀表現以背痛為主,尤其是從床上起身,改變姿勢的時候,伴隨劇烈的背痛,許多病人發生脊椎骨折後,都坐在椅子上睡覺,不敢躺下來睡。傳統的治療方式是保守治療為主,請病人臥床4到6週,若症狀沒有改善才以手術介入治療。但研究發現,保守治療後,僅20%-25%病人疼痛可獲得緩解。對於年紀大、衰弱的病人,長時間臥床反而會導致肌肉萎縮無力、心肺功能下降、加速骨質流失、食慾不振、血液黏滯度上升、使中風和肺栓塞的風險增加,躺久了還會有皮膚壓瘡。微創手術治療 只需局部麻醉且恢復快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手術治療,微創「椎體成形術」可以有顯著的止痛效果,於骨折裂縫處灌入低溫骨水泥,骨水泥固化後可改善穩定度,達到止痛的效果,手術時間約二十分鐘,術後即可下床行走,住院時間僅需一到兩天。對於椎體壓扁後的結構變形、椎體高度喪失,可以其他微創手術方式矯正,如以氣球撐開塌陷處再灌入骨水泥的「駝背成形術(kyphoplasty)」,或是以可調式支架撐開後,再灌骨水泥的「支架成形術(stentoplasty)」,對於急性(小於六週)脊椎骨鬆性骨折都有不錯的療效,也可減少骨水泥外漏的併發症。研究顯示,對於慢性(超過六週)的骨折,支架成形術亦有可靠的矯正成果。「脊椎壓迫性骨折」對健康的衝擊是全身性的,可導致失能,甚至死亡。不論是椎體成形術、駝背成形術或支架成形術,都是以微創的方式對脊椎骨折處做補強和支撐,傷口約0.2到0.5公分,這些術式可以在局部麻醉下進行,免去全身麻醉插管的風險,術後恢復快,對於年紀大且有許多共病症的病人來說,是很安全有效的選擇,可縮短臥床時間,避免臥床產生的不可逆傷害。

長輩一跌不起,保骨4招要牢記

長輩一跌不起,保骨4招要牢記#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新北市一名68歲的王老先生,剛從沙發起身時,突然感到天旋地轉,手抓不到可以扶的東西,因此不慎跌倒,第一天感到雙膝黑青、腿有些無力,第二天再也站不起來,在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骨科醫師陳建龍門診檢查下,發現膝蓋髕骨粉碎性骨折位移,立即安排開刀,使用鋼釘內固定手術,以及術後穿著膝蓋護具,使王老先生能拿著助行器自行行走,想起跌倒當下的狀況還餘悸猶存。長輩在家中跌倒受傷是常見的新聞事件,根據統計,65歲以上老年人每3位就有1位平均每年跌倒一次,其中10%是嚴重傷害。有些長輩跌倒很幸運的只是受到驚嚇,或輕微瘀血,但常見結果是需手術的骨折,更嚴重者造成腦出血。為建立長者防跌觀念與推廣肌力與平衡訓練,衛福部臺北醫院護理科特別舉辦「腳步行厚載、健康跟著來」活動,骨科醫師陳建龍在活動中特別強調預防骨質疏鬆的方式有很多,最重要的保骨4招請長輩們一定要記的牢:1.飲食均衡,攝取適量鈣質,定期檢查視力與骨質密度。2.載重運動,多做散步及快走運動,且持之以恆。3.戶外活動,多曬太陽,促進維生素D吸收。4.預防跌倒,居家環境加裝防跌設施,穿著具止滑效果的鞋子。骨科醫師陳建龍表示,膝蓋是堅硬又靈活的關節,在骨質疏鬆的情況下,若經過瞬間強大力量撞擊,身體的體重重力加上跌落的速度,就可能立即造成骨碎、骨折…等情況,需要儘早開刀處理。若損傷太嚴重,可能造成關節僵硬和肌肉萎縮,千萬不能小看長者跌倒的嚴重性。復健科楊書響物理治療師表示,下肢肌力無力是長者跌倒最常見的原因,除了要多注意以上4大保骨密技之外,也可透過伸展運動、肌耐力運動及平衡訓練運動來降低跌倒風險。舉例來說,擴胸運動、腰部旋轉運動、高抬腿踏步、側向踢腿、微蹲等,都是居家可以簡易執行的活動,讓長者越動越有活力。醫師提醒,預防長輩跌倒傷及頭部或髖關節,除了保骨4招要牢記之外,兒孫則「可於家中浴室及客廳連接房間的走道上安裝防跌扶手」,避免家中長輩「再次發生」跌倒的風險!

一跌就骨折?正確保骨秘訣防骨鬆

一跌就骨折?正確保骨秘訣防骨鬆#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這陣子以來常常覺得腰酸背痛,做點家事就不太舒服,常常感覺背挺不直,被家人說駝背蠻嚴重。這是許多中年女性病友初次到門診時的敘述,最後經檢查診斷為骨質疏鬆症。骨頭難道不是人類身體最硬的地方嗎?家中長輩平常身子硬朗,怎麼因為椅子沒坐好摔坐地上就骨折?或者不小心腳扭到,腳踝就骨折斷了?年紀大容易骨折,可能是骨質疏鬆引起。骨質密度在30歲前達到高峰 往後則逐漸減少花蓮慈濟醫院骨質疏鬆照護中心葉光庭主任說明,骨質疏鬆症是老化後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更是更年期後婦女健康問題的隱形殺手。由於骨質疏鬆初期及疾病進程無明顯症狀,容易被輕忽,像是經常遇到停經後婦女平時身體狀況穩定,但一不小心走路跌倒、屁股著地造成髖關節骨折、彎腰抱孫子或打噴嚏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後,才開始正視骨質疏鬆症的問題。骨頭的骨質自出生後會隨著年紀而增加,30歲前達到最高峰,往後則逐漸減少。女性在停經後,骨質原本緻密的骨頭變成中空疏鬆。葉光庭主任表示,骨質疏鬆就是人體老化的過程中,流失的骨質超越骨質的新生,導致骨質密度逐漸減少。其中常見症狀為背痛、駝背、骨折,或患者常因脊椎不適而引起腸胃不適、便秘及呼吸問題。若情況劇烈,骨鈣質流失、血鈣增加,還會導致患者有腎結石問題。骨質疏鬆可能發生髖骨骨折 傷害大、死亡率達15%世界衛生組織早已認定骨質疏鬆症是全球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疾病。不只是更年期婦女,男性也會面對骨質疏鬆骨折危機。根據統計,骨質疏鬆症50歲以上的盛行率,男女分別為約為25%及40%,而50歲以上的骨折機率則為男性2成、女性3成。目前常見骨折最好發部位為手腕關節、脊椎骨、髖骨,其中又以脊椎和髖部骨折傷害最大。以髖部骨折為例,1年內女性死亡率高達15%,相當於晚期乳癌死亡率,不可輕忽。衛福部公布資料顯示,老人髖骨骨折後,約40%無法恢復行走能力,約20%在6個月內死亡,而發生第二次骨折的機率高達50%,但因骨鬆症狀難以察覺,患者往往跌倒造成骨折後才就醫,影響生活品質,也易造成難以挽回的遺憾。葉光庭主任建議,骨質密度檢查結果,正常的骨密T值應該大於-1;若是介於-1與-2.5間,表示有骨質流失的狀況;小於-2.5就很可能有骨質疏鬆的問題。防骨鬆 曬太陽、運動、攝取鈣質飲食不可少骨質疏鬆也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飲食習慣採取高鈣對骨骼健康尤其重要。葉光庭主任提醒民眾,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很重要。除了醫療,許多長者常被勸說以補充營養品養生,但適量運動就是最好的養生方式。運動加上曬太陽,人體自身製造維生素D3,促進鈣質的吸收,是預防骨質疏鬆最天然無負擔的方式。飲食中選擇富含鈣質乳製品,避免抽菸、喝酒等習慣,茹素者也可以透過海帶芽等深色蔬菜來補充。如果已經有骨質疏鬆或已經發生骨折,以飲食或運動來補充鈣質已緩不濟急,建議與骨科醫師討論是否適合使用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及注意事項。葉光庭表示,目前已有不同藥物能預防停經後婦女骨鬆現象,如雙磷酸鹽、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等,根據國外文獻資料研究顯示,調節女性荷爾蒙受體的藥物不僅能有效降低骨質流失的速度,也能使骨頭恢復停經前活性,安全性佳。不過治療骨鬆前需與專業醫療團隊討論,確認患者自身狀況,才能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葉光庭主任表示,繼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後,骨質疏鬆症是高齡化社會應更加重視的慢性疾病,建議女性65歲、男性70歲就可用健保給付定期至醫院進行骨質疏鬆檢測,提早保骨顧健康,降低跌倒發生的機率與危害。

長者最怕跌倒 常見3類骨折

長者最怕跌倒 常見3類骨折#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跌倒是老年人最怕發生的事,尤其長輩多屬骨質疏鬆,常造成嚴重傷害,而受傷後家屬多不希望讓長輩開刀,以致長者行動不便、長期臥床,最後導致長期疼痛及更多併發症上身。大千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容志雄建議,要降低跌倒對長者的傷害,一定要做到防跌措施、定期檢測骨質疏鬆、多運動等方式,更重要的是發生跌倒傷害時,不要急著說不開刀,應該先與醫師溝通最適切的治療方式。長者跌倒最常見橈骨、股骨及腰椎3處骨折104歲的王奶奶在家跌倒造成左大腿疼痛而送醫,經檢查發現左邊股骨頸骨折,需手術處理,但家屬考量她年事已高擔心會有風險,在醫療團隊專業評估並與家屬溝通後,決定進行半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術後王奶奶恢復良好且可自己行走,還開心地說終於不用忍受骨折的疼痛感。容志雄醫師說明,長者跌倒最常碰到3種情形:(1)「撓骨骨折」,跌倒當下直接用手撐,最容易造成手部骨折;(2)「股骨骨折」,臀部直接跌坐在地面造成,如同王奶奶的狀況;(3)「腰椎骨折」則為臀部跌坐後,腰椎又再受到衝擊造成。家中要備有防跌、防滑等設施 定期檢測骨鬆狀況想要預防長者跌倒事件發生,容志雄醫師建議,家中一定要有防跌、防滑設施、光線明亮、且最好家中要有人陪伴長者;此外長輩們也要多補充鈣質、曬太陽、多運動、並定期檢測骨質疏鬆的狀況,若檢測為骨質疏鬆,可搭配藥物來幫助治療。女性65歲、男性70歲即可以健保給付定期至醫院做骨質疏鬆檢測,提早保骨顧健康,才能降低跌倒發生的機率與危害。

骨質疏鬆而骨折 半數患者恐再次骨折

骨質疏鬆而骨折 半數患者恐再次骨折#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60多歲的阿姨走在路上被車撞到,屁股著地後腰部劇烈疼痛,躺床數日無法坐起,只要一翻身就劇烈疼痛。神經外科醫師安排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數節的胸椎腰椎呈現壓迫性骨折,經微創椎體成型手術治療,當晚即可下床活動, 隔日即出院回家過年。因骨質疏鬆骨折 約半數會發生二次骨折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吳聖文表示,台灣已正式進入高齡社會,而台灣人骨質疏鬆盛行率為亞洲第一名,每年約2萬人因為骨鬆引起的骨折接受開刀,而其中有2成患者在術後1年死亡,骨質疏鬆不容小覷。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2017年台灣指引指出,大約1/3台灣婦女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椎體或髖部或手腕的骨折,風險遠高於乳癌、卵巢癌和子宮癌風險的總和。而且發生第一次骨鬆骨折後,約1/2病患會發生第二次骨折。脊椎的骨鬆骨折,輕則駝背身高變矮,嚴重者根本無法起身,躺久甚至發生褥瘡,讓病人及家人感到苦惱。保守治療骨鬆骨折若無效 可考慮手術介入吳聖文醫師說明,關於脊椎的骨鬆骨折治療有2種,保守治療包括背架使用、躺床休息,以及止痛藥物的服用,但躺床需時較久(3個月),極易產生併發症甚至死亡。保守治療數日無效後,應積極考慮外科手術的介入。現代微創手術的方法為透過不到0.5公分的傷口,在X光的導引下,將骨針穿過椎根到達椎體塌陷處,再將俗稱的骨水泥灌入,傷口不需拆線僅需換藥,手術的止痛效果極好,通常當日即可下床,隔日可回家。平日攝取鈣質、維他命D 曬太陽、負重運動吳聖文醫師提醒,預防骨鬆也很重要。平日要攝取含鈣食物、維他命D,多曬太陽,適當的負重運動,若檢查發現罹患骨質疏鬆,也有好幾種口服或針劑的骨質疏鬆症藥物可以使用。以骨質密度檢查儀器(雙能量X光吸收儀)及核磁共振儀器,可以正確診斷是否有骨質疏鬆,塌陷的椎體是新發生的還是舊的,搭配微創手術的治療,改善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擾人問題。

別亂喬骨!男以為扭傷就醫才知骨折

別亂喬骨!男以為扭傷就醫才知骨折#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熱愛排球的中年男性,某次排球友誼賽中,覺得右手食指好像扭到,先找民俗療法「喬」,當下痛到飆淚。返家後患處疼痛不已,且整個手掌、手背瘀青腫脹,嚇得他連忙就醫治療找上。檢查發現男子食指近端指骨骨折,醫師提醒,民眾遇運動傷害接受喬骨前,應先接受醫師診斷,確定是否骨折或關節脫臼,切勿本末倒置,反而造成後遺症。食指骨折以為僅扭傷 找民俗療法喬骨反加重病況這名病患打排球長達20年之久,過去也曾發生手指扭到的運動傷害。這次被球打到食指痛一下,就像扭到後,仍持續打4場球賽,返家後,才找民俗療法師傅想將食指喬回來。收治病例的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表示,經X光檢查及臨床診斷,病患右手食指近端指骨有骨折,建議患者立即接受內固定手術,在骨折處以鈦金屬鋼板固定,術後並立即穿戴熱塑形手護具加以保護、固定,須至少穿戴3個月。術後須暫停激烈運動 帶護具固定並進行復健患者表示,看到X光中食指骨折岔開且差點就穿刺皮肉成為開放性骨折,嚇了一大跳,沒想到會這麼嚴重。回想喬骨時就已痛到飆淚,返家後食指痛楚依舊,還連帶手掌、手背瘀青、腫脹,疼痛不已,想起忍痛的日子仍餘悸猶存。最愛的排球運動,可能已留下心理障礙,要過段時間才能重新上場。楊椒喬院長提醒,患者術後需暫停一些激烈運動,例如排球。除了戴護具固定與保護,也需要接受復健,關節活動應在醫師或物理治療師教導後,並在穿戴護具下進行,重新上場打排球預估要半年後。

研究:白內障未治療 骨折風險增7成

研究:白內障未治療 骨折風險增7成#骨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最近研究發現,患有白內障的民眾,因為看不清楚,相較於常人,更容易跌倒,白內障與骨折、骨質疏鬆習習相關。這篇研究論文獲得美國老年醫學會(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官方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刊登。白內障患者沒有接受手術治療 骨質疏鬆或骨折風險提高到7成這篇研究由花蓮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黃暉凱在高齡暨社區醫學部羅慶徽副院長的指導下,與團隊復健科醫師林書蔓、研究部醫學統計諮詢師王仁宏、復健科主任梁忠詔,利用健保資料庫資料,進行骨質疏鬆、骨折與白內障的風險研究。黃暉凱醫師表示,在門診時遇到一名病人不只頭部包紮、手上也打著膏,經詢問得知病人是因為白內障看不清楚,踢到地上物品而跌倒。骨質疏鬆或骨折可能與白內障有關連?黃暉凱醫師依居家醫療的經驗,也發現視力模糊的病人,活動力下降很多,因此開始探查相關文獻資料,並著手研究。黃暉凱醫師針對健保資料庫10萬筆65歲以上長者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發現病患罹患白內障,骨質疏鬆及骨折風險比常人上升將近3成,也發現白內障的患者若沒有接受手術治療,骨質疏鬆或骨折風險提高到7成。老年人白內障率高達6成 怕受傷不出門曬太陽反而骨鬆根據臺灣的眼疾流行病學研究,65歲以上老年人的白內障盛行率約為60%,也就是說每2位65歲以上老人,就有1位患白內障。花蓮慈濟醫院眼科醫師何明山表示,隨著年紀越來越來大,眼睛水晶體會慢慢變形,就像相機鏡頭起霧看不清楚。而水晶體經過紫外線照射,經年累月也會產生白內障。眼睛受過傷、常使用3C產品、高度近視等都是白內障的高風險群,初期症狀會怕光,如果有以上症狀,建議找眼科醫師診治。何明山醫師指出,常在門診時遇到患有白內障的病人,因為視線模糊,為避免產生意外傷害,逐漸減少戶外活動,導致紫外線、維他命D攝取不足,造成骨質疏鬆。骨折導致老年人失能、罹患退化性疾病 甚至也提高死亡率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50歲以上民眾,男性骨質疏鬆的比例超過2成,女性接近4成。黃暉凱醫師表示,長者隨著年齡增加,骨質密度下降,骨質疏鬆症造成骨折的危險性會大幅提高,而骨折導致老年人顯著的失能、罹患退化性疾病增加外,甚至也會提高死亡率。提醒白內障長者應積極接受治療,同時到醫院檢查骨質密度,及時介入治療,預防骨質疏鬆及骨折。

補鈣仍骨折?搭配阻抗運動才是關鍵

補鈣仍骨折?搭配阻抗運動才是關鍵#骨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每天辛苦補充鈣,卻還是一跌倒就骨折?最新調查顯示,僅補鈣還不夠,配合運動才有效!86歲的宋奶奶4年前因左股骨頸骨折接受手術。由於擔心再度骨折,術後開始每天食用鈣片,但出遊時不慎二度跌倒骨折,疼痛劇烈、無法行走,緊急送醫後確診為行動障礙症候群,日後須以輪椅代步。宋奶奶一點都不氣餒,透過運動治療介入,2個月即無須再依靠輪椅助行,也恢復過往行動自如的生活品質。行動障礙症候群 因老化、骨質密度與肌肉質量下降造成行動困難台灣骨鬆肌少關節防治學會理事長陳芳萍表示,股骨頸骨折是年長者常見的一種嚴重傷害,近年隨著壽命延長,發病率也逐年上升。行動障礙症候群則是因老化、骨質密度與肌肉質量下降等各種因素造成日常行動困難。目前,除了國人熟知的骨質疏鬆症外,肌少症、關節炎、握力不足、容易跌倒與肥胖,也都屬於行動障礙症候群,骨折風險相較於正常人高於5成以上。此外,骨鬆初期症狀難以察覺,常見患者跌倒骨折後才發現自己早已屬於行動障礙症候群,提醒年長者不得不慎防。預防行動障礙除了補鈣補D 還必須配合運動民眾補充鈣質的比例雖有明顯提升,但仍有近9成年長者身陷行動障礙症候群高危險群,即使平日積極補充鈣質,預防行動障礙症候群仍顯不足。調查結果發現,沒有補充鈣質的人罹患行動障礙症候群的比例為74.7%;然而,平日有補充鈣質的人罹患行動障礙症候群的比例為82.8%。此外,沒有補充維他命D的人罹患行動障礙症候群的比例為80.9%;而平日有補充維他命D的人罹患行動障礙症候群的比例則為67.7%。單只有補鈣對行動障礙症候群的防治並無顯著效果。陳芳萍理事長強調,影響鈣質吸收的因素很多,包括飲食與運動,儘管單補充鈣質或維他命D罹患行動障礙症候群的比例仍超過5成,但這並不表示民眾就不須補充鈣質與維他命D,平日有補鈣或維他命D的民眾,運動可再降低約2成行動障礙症候群的發生率,凸顯出預防行動障礙除了補鈣補D,還必須配合運動才是關鍵。阻抗運動是最能有效增進骨骼與肌肉健康的運動方式高雄長庚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陳榮福表示,阻抗運動是最能有效增進骨骼與肌肉健康的運動方式。環狀運動包含增進心肺功能的有氧運動、訓練骨骼與肌力的阻抗運動及舒緩肌肉的伸展運動3個階段,每週3次、每次約30分鐘,經過3個月的運動介入後,參與的患者均反映生活品質變更好,腳步也更輕盈。檢查中也發現,患者除了行動能力有明顯改善,糖化血色素更有下降趨勢。陳芳萍理事長提醒,行動障礙症候群多因長期骨鬆未妥善治療,逐漸演變為肌力、行動力退化,最後導致行動障礙症候群。呼籲民眾應定期至醫院檢查骨骼與肌肉健康,尤其身高縮減超過3公分、男性小腿圍小於33公分、女性小腿圍小於32公分與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24.8都很有可能是行動障礙症候群。陳榮福主任補充,約半數年長者運動量未達標準,預防行動障礙症候群應把握「吃做得當,筋骨不斷」,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的同時,也應注意均衡飲食與優質蛋白質的攝取,才能達到良好效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