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

半年一根骨頭斷兩次 3撇步防老人慣性跌倒

半年一根骨頭斷兩次 3撇步防老人慣性跌倒#骨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八十幾歲的老先生出門逛街時不慎跌倒,左側髖關節劇烈疼痛,路人見狀立刻呼叫救護車,協助他就醫。急診醫師安排X光檢查,發現他左側股骨頸移位性骨折,後續會診骨科醫師做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經過三個月的助行器保護後,老先生復原能獨立行走。過沒半年這位老先生又在自家臥室跌倒了,左側大腿又腫又痛,家人急忙將他送到急診,X光檢查發現他左側股骨在人工關節周圍有移位性骨折,因為是二度骨折且是人工關節周圍骨折,再加上病患年邁,手術風險高,為求慎重,醫師仔細地和病患及家屬解釋手術的必要性及可能發生的併發症。考慮到不開刀會長期臥床,進而造成其他併發症,甚至死亡。病患及家屬決定一搏,因此醫師為老先生手術,在骨折處打上骨板螺絲固定起來。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骨科醫師楊瑞成指出,老先生術後回診時,最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醫生,我怎麼那麼倒楣,一根骨頭斷兩次!」回顧他兩次骨折的原因都是「跌倒」,銀髮族是骨質疏鬆的好發族群,一旦不慎跌倒,經常會在髖部、手腕、脊椎、肩膀等處發生骨折。骨質疏鬆以現代醫學治療可回復的程度有限,因此如何避免跌倒是預防銀髮族骨折的一大課題。楊瑞成表示,老年人常見有下肢關節退化、肌肉萎縮無力、中樞神經系統或內耳病灶等原因導致容易跌倒,以下建議可以幫助老年人減少跌倒風險:1.在體力能負荷範圍內,保持規律運動運動可以使下肢關節不僵硬,減少下肢肌無力,運動時若有適度的陽光曝曬,更有助於減緩骨質疏鬆,適合銀髮族的運動包括:快走、游泳、騎單車等,運動前務必有足夠的熱身以避免運動傷害。2.積極保養開始退化的關節平常可以多做伸展操以保持關節軟Q,出門時戴護膝以維護膝關節的穩定度,在家多做熱敷可以緩解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如果症狀已經影響日常生活,不要諱疾忌醫,藥物治療包含口服消炎藥、關節內注射類固醇或玻尿酸,復健治療也可以提供不錯的療效。3.手杖、拐杖、助行器都是你的好朋友在門診常常可以看見已經跌倒很多次的老人家,不管醫師怎麼勸就是不肯拿拐杖或助行器,陪伴來的家屬會小聲地說「爸爸(媽媽)不好意思拿拐杖,怕被人家笑」,聽了不禁啞然失笑,難道就只為了怕被人家笑,寧可冒著跌倒再骨折,導致往後終生失能的風險?楊瑞成提醒,每個人都會變老,也應適度地服老。不強逼自己從事超出體力負荷範圍的運動,該拿拐杖的時候,不要為了面子而不拿,一旦不小心跌倒造成髖部骨折,倘若沒能完全復原,造成終生失能,除了自己痛苦,家人也會跟著受罪。

清瘡骨髓炎傷口越挖越大 中醫調理漸癒合

清瘡骨髓炎傷口越挖越大 中醫調理漸癒合#骨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高瘦的年輕男性雙手拄著拐杖來看診,他動作熟練地拉起褲管、露出充滿手術疤痕及補皮的小腿,掀開紗布,有個1元硬幣大小的傷口,緩緩地滲出灰色的膿。他2年前車禍,兩隻小腿骨折,手術後原本沒異樣,直到1年前傷口縫線附近腫起來,檢查發現是骨髓炎,後來就是不停的清傷口、清瘡手術、高壓氧、抗生素、補皮瓣手術…傷口越挖越大,似乎沒完沒了,「我上星期才開刀清瘡,今天又是這個樣子,爛爛的,一點都沒有改善,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車禍傷口第一時間未清除乾淨 細菌進入骨骼深部繁殖慢性骨髓炎是開放性骨折或骨科手術後常見的併發症,細菌順著傷口深入骨髓,尤其是車禍的傷口,很難第一時間及時清除乾淨,細菌進入骨骼深部、骨髓腔的巢狀結構內繁殖,膿液可能積聚在骨髓腔,造成骨頭缺血並迫使細菌進入血管及骨頭腔隙中。當慢性感染繼續進行時,有豐富血管供應的肉芽組織會轉變為緻密的疤痕,而這種血管稀少的疤痕,在感染部位的周圍形成一層無法穿透的障礙,所以慢性骨髓炎不只是一種感染疾病,也是一種缺血性疾病。骨髓內感染發炎後增生的滲出液會增加骨髓內的壓力,滲出液就有可能會將致病菌帶到骨皮質以及骨膜,進而造成骨膜上的血液循環遭受阻斷,而使得骨頭壞死。而且,循環受阻之後,正常免疫細胞與抗生素無法深入感染核心,導致感染時好時壞、很難根除,是很棘手的問題。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慢性骨髓炎,在中醫後來多歸類於「骨癰」、「附骨疽」、「朽骨疽」的範疇。在古代,人們對不同部位的癰疽有不同名稱,在中醫古籍黃帝內經《靈樞第八十一•癰疽》提到「發於股脛,名曰股脛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搏骨。」、「發於膝,名曰疵癰。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如堅石。」、「發於脛,名曰兔嚙,其狀赤至骨。」一直到了唐代,逐漸有了較常共用的名稱,唐代醫家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附骨疽》中這樣記載:「以其無破,附骨成膿,故名附骨疽。」又說「有久癰餘瘡敗為深疽者,在腨脛間,喜生瘡,中水惡露寒凍不瘥,經年成骨疽,亦名「胻瘡」,深爛青黑,四邊 堅強,中央膿血汁出,百藥不瘥,汁潰好肉處皆虛腫,亦有碎骨出者」幾乎就是慢性骨髓炎反覆發作的臨床描述。古書形容「病情嚴重反覆難治,像被兇猛老虎咬中」其他還有一個生動而特別的病名「白虎飛屍」,《景岳全書》說「附骨疽,又名白虎飛屍,留連周期,或展轉數歲,冷毒朽骨出盡自愈。」形容他病情嚴重而反覆難治,就像是被兇猛的老虎咬中,至死也不鬆口。中醫治療上,古籍《瘡瘍大全.附骨疽門主論》寫的很清楚,「一切附骨疽症皆起於腎,腎主骨,治宜溫補腎氣,骨得陽和則腫硬自能水解矣。」中醫治療骨髓炎,和西醫完全不同,是著重在人的全體,並非著重在細菌本身,所以抗藥性細菌對於中醫並不是個無解的問題。中醫著重在調理元氣,元氣充足、氣血旺盛,就可以讓感染的部位開始生肌長肉長骨頭,只要局部開始長,細菌的生存空間就會受到壓迫及破壞,另一方面,經過調養之後人體的正氣也會越來越充足,免疫系統可以恢復正常工作,認識細菌、殺死細菌,管你是不是抗藥性都可以一網打盡……傷口越長越好,細菌越來越少,當然就越來越好。(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經正前位微創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不傷肌腱復原快

經正前位微創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不傷肌腱復原快#骨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3歲的翁小姐平常有跳國標舞的習慣,近日因車禍導致左側股骨頸完全位移性骨折,醫師考量翁小姐骨折較嚴重,但年紀較輕且有運動習慣,故建議接受經正前位微創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術後當天立刻開始簡易復健,隔天便可下床使用助行器,兩周後即正常行走,並開始練習國標舞基本動作,目前已回復到原本的日常生活。 術後隔天可下床 兩周後脫離拐杖台南市立醫院骨科醫師張浩銘表示,造成髖關節疼痛的原因相當多,最常見的包括髖關節退化、自體免疫性關節炎、缺血性股骨頭壞死、骨折、先天性髖臼發育不全等,患者會有疼痛、關節活動受限等症狀,一般可藉由理學檢查及X光進行診斷,若病灶較細微,亦可進一步做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治療會先採取較保守的方式,包括減重、改正姿勢、復健物理治療及使用消炎藥物,若效果不彰才會建議評估是否需要接受髖關節全/半置換手術。過去傳統髖關節手術分為經前外側與經後側兩種術式,兩者皆以側躺姿勢由大腿外側切入,此兩種方式雖可改善髖關節疼痛問題,然而經前外側需切開肌腱,術後較容易有肌肉疼痛,抬腿無力,跛行等情形;經後側的術式又有較高比例造成術後髖關節脫臼,活動上會有所限制,故兩者皆有其缺點。 張浩銘表示,經正前位微創髖關節手術最大的優點除了能解決髖關節疼痛外,也保留了大部分大腿肌肉與軟組織的完整性,手術以躺姿進行,由大腿正前側切入,通過肌肉之間的間隙,以不破壞肌肉組織的方式進入髖關節,且在術中可以立即評估雙腳長度與角度,如此一來,術後當天或隔天即可下床,抬腿復健與使用助行器,兩周後可脫離拐杖,三個月後即可開始練習較高強度運動,協助病患快速回復正常生活。 術後有較高比例可回復運動 治療髖關節另一種選擇整體來說,經正前位微創髖關節置換手術,優點包含術中不需切斷肌肉組織、術中立即評估雙腳長度與角度、病患術後疼痛感較少、恢復期較短,可快速開始復健,且手術後有較高比例回到運動場上,除了髖關節置換之外,其他包括髖關節軟骨成型手術,股骨頸骨折復位,也可以使用此種術式,提供治療髖關節另一種選擇。

9旬嬤骨密超低像蛋捲 一跌就骨折

9旬嬤骨密超低像蛋捲 一跌就骨折#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91歲張奶奶年事雖高生活仍能自理,但她日前不慎跌倒,造成左邊髖部劇痛、無法自行站立,就醫檢查為左側股骨粗隆間骨折,需要手術治療,考量奶奶嚴重骨質疏鬆,醫師先以股骨近端髓內釘固定,輔以骨質疏鬆藥物治療,藉此增加骨本,等待股骨順利復原,可望逐步恢復行走,揮別臥床夢魘。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醫師吳信廷表示,張奶奶的骨質密度檢測值達負5.9(正常值為正1.0至負1.0),「幾乎可以用易脆的蛋捲來形容」,一旦遭外力撞擊或跌倒,很可能就會骨折受傷,尤其是在脊椎、手腕、還有大腿骨等部位,更是最易發生骨折。髖部骨折老人殺手 一年內死亡率達20~30%醫療團隊考量奶奶年事已高,加上家屬憂心術後風險,一度對開刀持保留態度,但經術前詳細評估及向家屬說明後,決定先透過股骨近端髓內釘固定,方便奶奶日後下床、坐輪椅維持活動力,等待股骨癒合後,再訓練恢復行走,擺脫臥床的嚴重後果。 髖部骨折堪稱老人殺手,而股骨粗隆間骨折更是髖關節中最常見的創傷,多因年長者輕度外傷引發骨折,如走路不慎跌倒、從床緣上滑下、站立不穩等,據研究,髖部骨折後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20~30%,「其實髖部骨折並非造成死亡的直接原因,而是因長期臥床引起的併發症所致」,包括肌力減退、嗆傷、肺炎、褥瘡、泌尿道感染、下肢靜脈栓塞等。 吳信廷指出,由於奶奶骨質疏鬆嚴重,輔以骨質疏鬆藥物治療才是恢復的關鍵,因此術後不建議立即下床行走,而是先以輪椅代步,治療期間則同時補充鈣片和維生素D,並持續治療一年以上,才能有效存骨本。 害怕跌倒減少活動 反而會加速老化嚴重恐失能吳信廷提醒,許多老人家跌倒骨折後,因害怕再次跌倒,選擇減少活動,但此舉反而會使活動力變差,失去自主能力,反而會加速老化,嚴重時更可能失能,建議民眾應多留意年長者生活環境,如光線是否明亮、電線靠牆收納、地板保持乾燥、浴室加裝扶手、確保樓梯扶手穩固、選擇合適的鞋子與輔具等,降低年長者跌倒受傷的風險,平時則維持運動習慣及飲食均衡,遠離菸酒等有害物品,健康享受人生下半場。

拜登玩狗摔倒骨折 足踝傷害怎麼醫?

拜登玩狗摔倒骨折 足踝傷害怎麼醫?#骨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日前美國總統當選人喬・拜登(Joe Biden)在跟牧羊犬玩耍時不慎跌倒,造成足踝的楔狀骨(cuneiform)骨折,雖然不需要開刀,但接下來的數周,需要穿著步行靴(walking boot)支撐輔助行走。究竟足踝傷害評估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受傷之後的復健以及回歸職場/運動場域有什麼原則呢?不過就是足踝扭傷,還好吧!足踝部分為前中後三個部分。後足做為小腿與足踝的轉折,包含從踝關節(talocrural joint)到及距舟關節 (talo-navicular joint)和跟骰關節(calcaneal-cuboid joint),也是最容易受傷的區域。中足與前足的活動度相對較小,但依然可能發生壓力性骨折(stress fracture),例如拜登這次發生骨折的楔狀骨就是中足的一部分,短跑選手及芭蕾舞者都是中足壓力性骨折的高危險群。足踝部除了骨頭,還有許多肌腱及韌帶負責動態及靜態穩定,足踝傷害即使沒有造成骨折,若傷及肌腱及韌帶,可能影響步態穩定度,甚至造成慢性疼痛。足踝雖小,其重要性不容小覷!如何評估足踝傷害?初步要評估是否有骨折的可能性。根據疼痛的外觀、位置以及受傷後行走的狀態,醫師會判定是否需要X光檢查 [1],而當X光無明顯異常但仍懷疑有骨折時,醫師會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當骨折的可能性被排除而懷疑有肌腱韌帶受傷時,高解析度骨骼肌肉超音波是很好的檢查工具,復健科醫師可以即時檢查是否有肌腱韌帶撕裂或是關節積血的情形,並視情況實施超音波導引抽吸出關節內積血,避免對關節軟骨造成傷害。急性期處置原則對於未移位或僅有少量移位的碎片穩定的骨折,可以保守治療。較嚴重的骨折需要以石膏固定,在固定之後視癒合程度逐漸開始進行活動度、肌力訓練,減少疼痛、腫脹、僵硬、肌肉萎縮。足踝急性軟組織傷害的處理原則則是以保護、壓迫及抬高患部,並且避免使用過度的消炎藥物阻礙組織癒合。腳踝骨折後居家訓練   腳踝活動度、肌力強化訓練 踏步訓練 承重及平衡運動 簡單 彈力帶訓練:坐著用腳拉住彈力帶,往下踩和彈力帶對抗(圖1) 把重心放在骨折後的腳站立,用受傷的腳前後踏步 在僅有輕微疼痛下,把重心放在壞腳,雙腳站立   雙腳踮腳尖站立訓練,支撐體重 用好腳上樓梯,壞腳跟上,接著用壞腳倒退下樓(圖2、3) 受傷後的腳單腳站立 中等 骨折後的腳單腳踮腳尖訓練,把好腳放在椅子上 側向登階訓練,側身以壞腳登階,好腳跟上   受傷後的腳單腳站立並且閉眼睛平衡   骨折後的腳單腳踮腳尖訓練 受傷後的腳單腳站立在厚泡棉墊上,增加平衡難度(圖四) 難 骨折後的腳單腳踮腳尖,後跟的位置放在樓梯邊緣 下樓梯訓練,用壞腳走下樓梯,好腳跟上 受傷後的腳單腳站立在厚泡棉墊上,閉眼睛 運動訓練示意圖圖1圖2圖3圖4回歸工作及運動受傷之後,許多人關心的是何時可以回復正常生活。一般足踝扭傷約兩周可以回復靜態活動,四周可以從事一般性運動。若傷到肌腱韌帶則需六到八周才能正常生活及運動。不移位的骨折更是需八到十二周的恢復時間 [2]。然而在恢復的過程中,應在監督下逐步訓練肌力及關節活動度。值得一提的是,部分病人足踝傷害後留下慢性疼痛的問題,復健科醫師可以使用高解析度骨骼肌肉超音波檢查軟組織,視損傷情形實施增生療法注射,促進組織修復。結語小小的足踝承受全身的重量,扭傷及壓力性骨折常發生在運動愛好者身上。正確的認識足踝受傷的處理原則及居家訓練方式,能讓我們儘速回歸正常生活,享受運動的快樂!參考資料1. Accuracy of Ottawa ankle rules to exclude fractures of the ankle and mid-foot: systematic review. BMJ 2003;326:412.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ankle sprains: update of an evidence-based clinical guideline. Br J Sports Med 2018 Aug;52(15):956作者: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兼任主治醫師、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媒體組組長 陳渝仁醫師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兼任主治醫師、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 林杏青醫師動作示範:新莊卓新復健科診所院長

輕微碰撞就骨折 原來是癌症骨轉移

輕微碰撞就骨折 原來是癌症骨轉移#骨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惡性腫瘤生長過程中,癌細胞容易藉由血液、淋巴,轉移到骨骼、肝臟、腦部等遠端器官,一旦癌細胞轉移到骨骼就稱為癌症骨轉移。由於骨轉移好發於脊椎骨、肋骨、大腿骨、骨盆等負責支撐人體的中軸骨骼,倘若疏於控制骨轉移,負責支撐身體的骨骼會變得脆弱,癌友坍陷的骨骼可能引起長期骨骼疼痛,睡眠品質、生活品質將降低;這些脆弱的骨骼也可能因為輕輕碰撞就發生骨折,導致失能、甚至造成存活期縮短。骨轉移帶來一連串問題針對骨轉移的致病機轉,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蕭世欣解釋,骨骼內有「破骨細胞」與「成骨細胞」兩類細胞負責骨骼的新陳代謝,「破骨細胞」會移走老舊骨質,而「成骨細胞」會製造新鮮骨質取而代之。正常時候,「破骨細胞」與「成骨細胞」的功能平衡,骨骼處於動態平衡的狀態,但是,當癌細胞轉移到骨骼後,癌細胞分泌的細胞激素將會造成破骨細胞過度活化,加劇骨質流失速度,導致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癱瘓等骨骼併發症。此外,蕭世欣醫師也提醒,骨轉移除了會使骨骼變得脆弱,由於破骨細胞破壞過多的骨質,從骨頭內釋放到血液中的鈣質也會隨之增加,患者容易出現便秘、胃口欠佳、心律不整等高血鈣症狀,讓患者的生活品質雪上加霜。 該如何診斷癌症骨轉移?非小細胞肺癌、乳癌、攝護腺癌、多發性骨髓瘤屬於四大高骨轉移風險癌別,然而,所有的癌症都具癌症骨轉移風險,蕭世欣醫師說,癌友們若莫名出現定點骨骼疼痛就應該有所警覺,應該主動告知主治醫師,並配合醫囑接受X光、骨頭掃描、正子電腦斷層攝影或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來評估癌細胞是否已轉移到骨頭。蕭世欣醫師也提醒,骨轉移不只發生在癌症治療階段,已經有效控制癌細胞的癌友也可能發生骨轉移。因此,癌友於完成療程後,仍須聽從醫師建議,每半年至一年進行一次骨骼掃描,確定全身骨骼狀況,透過定期追蹤檢查,避免骨骼在不知不覺間,遭到癌細胞侵犯。「2+1療法」助癌友對抗骨轉移針對發生癌症骨轉移的癌友,蕭世欣醫師建議以「2+1療法」對抗癌症骨轉移。「2+1療法中, 2指積極控制癌細胞以及抑制失控的破骨細胞;1則指補充維生素D與鈣質、維持口腔衛生等日常照護原則,藉此緩解治療可能發生的副作用。」蕭世欣醫師進一步指出,因骨骼中有活躍的癌細胞,勢必要使用對抗癌細胞的藥物,才能從根源阻止癌細胞繼續長大、擴張侵犯範圍;已因癌細胞侵犯而過度活躍的破骨細胞,則可透過定期施打單株抗體藥物或雙磷酸鹽類藥物控制,避免骨質持續流失以及骨骼併發症的發生;補充足量鈣質、維生素D則可讓成骨細胞有充足的原料來生成新鮮骨質;透過維持口腔衛生,也可避免拔牙等侵入性治療,降低骨骼併發症衝擊。蕭世欣醫師叮嚀,骨骼疼痛是癌症骨轉移最顯著的症狀,癌友們若出現身體部分異常疼痛的狀況,切莫僅歸咎於衰老結果或是治療副作用,務必要主動告知主治醫師。同時也鼓勵癌友們透過「2+1療法」積極面對骨轉移,在提升癌症治療效果的同時,避免癌症骨轉移衝擊生活品質,給予癌友更佳的治療成效。(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身高縮水4公分?當心骨質疏鬆找上你

身高縮水4公分?當心骨質疏鬆找上你#骨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0歲張爺爺年輕時工作經常需應酬喝酒、飲食不正常、缺乏運動,面對自己越來越矮的身高,也當自然老化而不以為意。最近洗澡時不小心跌了一跤,造成髖骨骨折,緊急入院開刀後,才知道早已患有骨質疏鬆症。1/3女性一生至少發生一次骨折 風險高於乳癌82歲王奶奶曾被診斷為骨質疏鬆,卻拒絕就醫,認為多喝牛奶,多吃小魚乾,並服用鈣乳就已經足夠。某天她在家跌倒,頓覺腰部疼痛劇烈,像脊椎跌斷了似的,經過非常久時間無法自行站起身,趕緊通知正在上班的兒子回家,勉強攙扶至醫院骨科門診,醫師安排X光檢查,經診查發現腰椎壓迫性骨折,王奶奶從此生活品質更加下降。衛福部新營醫院骨科林孝儒醫師表示,骨質流失是隨著年齡老化必然會面對的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骨質疏鬆已經是僅次於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重要疾病。依照台灣平均壽命計算,約1/3台灣婦女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椎體/髖部/或腕部肢骨折,其風險高於乳癌、卵巢癌和子宮癌;男性也有1/5的風險,且風險高於前列腺癌。請注意以下4個危險信號1.身高跟年輕時相比少4公分。2.體重過輕、BMI小於18.5或年紀減體重小於10。3.站著的時候,頭枕部與牆壁的距離大於3cm。4.肋骨下緣與骨盆小於2cm或是一指幅。發生過一次骨質疏鬆骨折後,約50%患者會發生第二次骨折,而每次骨折後,再出現新骨折的風險呈指數形式增高。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發現,同時具有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風濕性關節炎、腦中風、巴金森氏症、器官移植、癌症、腎臟透析患者,髖部骨折風險相對增加。年長者髖部骨折 一年內死亡率11.2~18%依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發生髖部骨折的老人,一年內之死亡率女性約為11.2%,男性則高達18%,死因以長期臥床引發感染為主。「預防重於治療!」林孝儒建議,民眾可以改善日常生活行為,戒菸、戒酒和減少含咖啡因飲品,去除危險因子、增加鈣和維生素D3攝取量、從事荷重運動、肌力增強運動和平衡訓練,強化骨量和體能並改善居家及公共環境,使用防護設施,以防骨折。

嬤骨折難癒 中醫調理助重拾骨質強健

嬤骨折難癒 中醫調理助重拾骨質強健#骨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老太太坐著輪椅,由家人推來看診,他的孫子說:「蔡醫師,我奶奶腳背的骨頭骨折,急診室說骨折沒有移位,所以用石膏固定就可以, 4星期後回醫院檢查,醫師說骨頭長得不太好,又經過4星期,檢查還是長得不好。」他停了一下,把骨科照的X光片拿給我看,確實是長得不好。他接著說:「骨科醫師試過用超音波骨骼癒合加速系統來刺激生長,但是效果也不理想,醫師說如果一直沒有長,就要考慮開刀,但是我奶奶已經70幾歲了,有心臟病和糖尿病,我們不太敢開刀……」 骨折癒合第一步是對位上了年紀的人,容易有骨質疏鬆的問題,而且骨折後的癒合速度也會較差,加上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病,血液循環差加上活動不足、腸胃功能變差,是很容易出現骨折癒合不良的問題。時間拖久了,病人的活動力更差,容易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像是肺炎、嗆傷、褥瘡、泌尿道感染、下肢靜脈栓塞等,臥床無法活動又會造成肌肉快速萎縮,進一步使患者無力活動,活動少又會加速身體機能衰退,病人就越虛弱,越虛弱就癒合的更慢,惡性循環。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骨折的癒合,第一步就是對位,不管是手術或復位,都是為了對位,把骨折斷端重新對位接回,患部固定好之後,接下來就是靠身體的循環送營養到骨折處開始長新骨,也就是骨折癒合的過程。對位做好了,患處又沒有感染,就一定是營養運送的問題了,也就是循環的問題了。關於骨折癒合的問題,在中醫古籍《普濟方.折傷門》中有提到「若因傷折,血動經絡,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積不散,則為腫、為痛」。另外在清朝古籍《洞天奧旨.跌打損傷瘡》也有提到「跌打損傷瘡,皆瘀血在而不散也,血不活則瘀不能去,瘀不去則折不能續」,清楚描述了骨折癒合的要件。營養送到對的地方才能長新骨中醫對於骨折癒合不良,能用的武器有很多,像是外敷藥物、藥物薰洗、針灸,另外還有最重要的就是中藥調理。在中醫古籍《諸病源候論》中則詳細說明了骨折癒合不良的疾病過程,因為「血氣隔絕,不能周榮」,致使氣血瘀滯,痺阻不通,筋脈失于溫煦,經絡運行受阻,營衛不和,精血津液失調,肢體無以濡養使病情趨於複雜,骨質的生成當然會受到影響。利用中醫特有的辯證論治,依照不同體質及證型給不同調理,像是活血祛瘀行氣止痛,滋補肝腎壯骨填精,清熱化痰和中通絡,清肝利膽瀉火通絡,益氣養血滋腎壯骨等方法使新生的骨小樑數目增加,而破壞的骨小樑數目減少,骨質越來越強壯、骨量越來越增加,骨折的癒合問題就會慢慢改善了。(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