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

骨折千萬別動?醫:術後隔天起復健佳

骨折千萬別動?醫:術後隔天起復健佳#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當打籃球碰撞、衝擊性運動傷害(例如滑雪)、騎機車或騎腳踏車時摔車等意外事故,皆可能導致骨折。現仍有民眾認為骨折手術後應好好休養,能不動就別動。但醫師表示,其實術後復健相當重要,能夠減少疼痛時間,也能避免沾黏的機率,加速康復。脛骨骨折可能連帶周邊軟組織受傷以運動員或車禍意外事故可能導致的脛骨骨折為例,衛福部南投醫院復健科周建文主任表示,脛骨平台位於脛骨最上緣,屬於膝關節下半部,與其相連結的是股骨內外髁。由於脛骨是下肢承重的重要角色,發生骨折時,除了骨頭本身,週邊的軟組織(韌帶、軟骨等)皆可能受傷,嚴重甚至需要手術治療,且術後恢復期長,至少需要3至6個月的復原期,此時耐心與有毅力的復健相當重要。周建文主任表示,無位移骨折者,通常只要打石膏或穿戴功能型護具,再搭配物理治療即可;但位移型骨折則需要手術治療,術後通常會腫脹和疼痛、膝蓋僵硬、關節能動的範圍很小、肌力明顯下降、動作控制也變弱。最理想的狀態是術後隔天開始物理治療通常手術後8週內手術該側膝蓋是完全不能承受重量的。關於手術後的物理治療介入時間點,衛福部南投醫院物理治療師蘇煜華表示,最理想的狀態是手術隔天即可開始進行物理治療,出院後持續每週2到3次的治療,並且在家確實執行復健訓練。蘇煜華物理師針對術後2至6週,也就是恢復期的第一階段,建議接受每週3次物理治療,目標放在降低水腫與疼痛、增加關節活動度、增加肌肉控制能力。這時期運動治療可進行:主動與被動彎曲運動(膝關節伸直和彎曲90度)至少讓膝蓋彎曲90度、直膝抬腿運動、腳踝幫浦運動、髕骨股骨關節運動、下肢伸展運動、以及健側的髖部肌力訓練等等。這個時期要注意不能承受重量,建議使用腋下拐幫助行動。需觀察有無膝外翻或內翻。提醒患者術後需要長時間的物理治療,並且擁有正確的復健觀念,定期返診追蹤,才能夠恢復膝關節的正常功能。

腰痠恐是警訊!跌倒骨折竟肺癌骨轉移

腰痠恐是警訊!跌倒骨折竟肺癌骨轉移#骨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40歲出頭女性,腰部持續痠痛,她都不以為意,直到六月底,她在家中不慎滑倒,沒想到這一跌,竟然就把大腿骨跌斷了!送醫後照X光,這才發現她的肺部長了一顆腫瘤,而且就是因為癌細胞侵蝕骨頭,才導致她的大腿骨一摔就斷。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柯政昌解釋,肺癌初期大多沒有明顯症狀,很多患者都是等到癌細胞轉移到骨骼,出現如骨頭痠痛、甚至是骨折的問題,就醫才發現其實是肺癌作祟。輕則腰痠背痛、重則骨折 侵犯脊髓壓迫神經恐半身不遂多年來,肺癌發生率始終穩居國人十大癌症第一位,且根據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資料顯示,超過五成患者在初診斷罹患肺癌時,癌細胞就已經發生轉移,其中至少三成病患,都會出現「骨轉移」,也就是癌細胞跑到骨頭的問題。柯政昌醫師說明,患者一旦發生骨轉移,輕則腰痠背痛,重則可能造成病理性骨折,若癌細胞侵犯到脊髓,還可能因為脊神經壓迫,導致患者半身不遂。健保給付單株抗體保骨針 每月一次皮下注射生活品質佳柯政昌醫師表示,肺癌患者的骨骼健康不容輕忽,無論患者是否出現不適,只要骨骼掃描發現骨轉移現象,就會為其注射保骨針,且健保都有給付。以單株抗體的保骨針來說,患者只需每月接受一次皮下注射,使用期間注意口腔健康,並多補充鈣片、維他命D,基本上都不會有太多副作用,而且這對患者的生活品質都有顯著幫助。肺癌年輕化 年僅31歲多處骨轉移肺癌近年來出現年輕化趨勢,柯政昌醫師就分享,他的一名患者三年前確診罹患肺癌時,才年僅31歲,當時就發現他出現多處骨頭轉移,但這名患者持續接受化療合併保骨針的治療至今,骨轉移症狀明顯改善,不但仍可四處趴趴走,照常上班也不成問題。遵從醫囑積極治療 存活期明顯提升柯政昌醫師表示,在過去,肺癌患者一旦出現轉移,存活一年以上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現在醫療進步,加上新竹台大醫院的肺癌團隊強調高效率的診療流程,10天之內,一定為患者找出病因與完成基因檢測、並且對症下藥,精準治療,因此患者存活期已明顯提升,活到五年以上的患者並不在少數。因此,柯政昌醫師提醒肺癌患者,只要好好遵從醫囑,還是可保有良好生活品質,認真活在當下,別輕言放棄。(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骨鬆性骨折易二次骨折!防骨鬆有一套

骨鬆性骨折易二次骨折!防骨鬆有一套#骨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骨質疏鬆是種不容易被察覺的疾病,隨著年紀增長,無論男女都有可能因為生活習慣、停經後造成骨質流失加速,其中50歲以上停經婦女和65歲以上男性更是骨質疏鬆高危險群。罹患骨質疏鬆造成骨折受傷的民眾越來越多,知道自己的骨質密度、如何改善飲食及生活作息,好好趁年輕「存骨本」就顯得更重要。50歲以上女性 每3人有1 人因骨鬆而骨折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醫師何春生表示,臨床上接觸不少因骨質疏鬆導致骨折的患者,近期研究發現,台灣髖骨骨折發生率是亞洲區第1名,世界排名第9名。父母親曾髖骨骨折、停經婦女、70歲以上男性和65歲以上女性都是骨鬆骨折高危險群,其中50歲以上女性,每3人就有1 人因骨鬆而骨折,千萬不可輕忽骨鬆的危險性。骨鬆性骨折患者 發生二次骨折機率高達50%羅東博愛醫院脊椎外科主任陳劍龍表示,預防與治療骨質疏鬆症,建議攝取適量鈣及維他命D,平時飲食不過鹹、飲酒不過量。另外不抽煙、多曬太陽、勤運動,居家保持乾燥、電線收攏預防跌倒,也是避免骨鬆變骨折的方法。根據統計,骨鬆性骨折的患者發生二次骨折的機率高達50%,許多年長者也因為體力不堪而臥病在床,導致更多併發症與感染,不僅自己受苦,也造成家庭負擔。羅東博愛醫院表示,骨鬆高危險群建議積極求診,由醫師詳細檢查骨質流失的狀況,進一步治療才能防患未然。

照顧骨質別怕曬!補維生素D防骨鬆

照顧骨質別怕曬!補維生素D防骨鬆#骨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全球人口老化,骨質疏鬆症也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流行病,僅次於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如沉默殺手,50歲以上女性平均每3位就有1人罹患骨質疏鬆症;男性則是每5位就有1個人罹患骨質疏鬆症,但因為骨質疏鬆症是一個沉默的疾病,無聲無息、沒有徵兆,然而國人對於骨鬆的疾病意識並不高,往往發生骨折後才驚覺骨鬆已找上門。骨質疏鬆警訊 易被誤會普通腰痠背痛約1/3的女性及1/5的男性,一生中會發生至少一次的「骨質疏鬆骨折」如脊椎體、髖部或腕部的骨折。骨質疏鬆症狀不明顯,背部彎曲駝背、出現瀰漫性慢性背痛、背部痠疼、無法仰睡、微小動作就導致骨折、起床時背部及腰部疼痛、向前彎腰的姿勢會感到痛苦不堪,都是骨鬆的癥狀,然被民眾視為普通的腰痠背痛,容易忽略骨鬆警訊。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林高田提醒,臨床上只有1/3的脊椎壓迫性骨折被發現,下一步馬上就要面臨死亡性的髖部骨折,建議高危險族群應該定期就醫檢測骨密度,若經醫師評估屬於骨折高風險,建議應積極接受治療與定期追蹤回診,更希望藉由及早治療骨質疏鬆症,減少未來的致命性髖部骨折。曾骨折過 再度骨折的機率是2倍林高田醫師強調,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的最新調查,估計有8成骨鬆高風險族群未就醫預防或治療骨鬆,因為骨鬆沒有明顯症狀,多數民眾也就沒有警覺。然而骨質疏鬆症從年輕開始到老年都必須及早養成疾病意識,若父母曾發生過骨折,尤其是髖骨骨折,則子女罹患骨質疏鬆症風險也會提高;曾發生骨折再度骨折的機率是没有骨折過的人2倍,不可不慎。服用類固醇藥物骨骼也會較脆弱,而停經的婦女、切除卵巢或女性在45歲前更年期就提早報到,因賀爾蒙影響也是骨質疏鬆高風險族群,需定期檢測、避免發生骨折。日曬、多補充鈣質飲食 照顧骨質除了檢測,照顧骨質應從日常著手。林高田醫師建議,日常均衡飲食才能維持骨骼肌肉系統建康,鮮奶、優格、起司等乳製品都是優質鈣質來源,多日曬也能活化身體維生素D、強化鈣質吸收。負重運動則可以強健肌肉、增加骨質密度,改善身體協調與平衡、減少跌倒和骨折的風險。林高田醫師強調,骨骼健康關乎老年時的行動能力,應在年輕時養成正確的骨質疏鬆疾病意識,愛自己從用心呵護骨骼開始,預約更年期後的活躍行動力與健康!

骨骼痠痛、骨折 可能是乳癌腫瘤轉移

骨骼痠痛、骨折 可能是乳癌腫瘤轉移#骨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常態性跌倒骨折,竟然跟癌症有關?!一名婦女今年初因多次摔傷,大腿與左手接連骨折,到院檢查才發現,元兇竟是轉移到骨頭和小腦的癌細胞,原來這名患者早已罹患乳癌。轉移性乳癌第四期 七成為骨轉移「腫瘤本來就有喜歡去的地方,而乳癌腫瘤本身就是偏好往骨頭發展。」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羅若玲醫師表示,統計發現,轉移性乳癌第四期的患者中,七成病患會出現癌細胞轉移到骨頭的現象,即使是在早期癌症階段,還是有兩、三成病人會出現癌細胞轉移,而其中高達七成,會發生骨轉移。臨床上,其實大部份初期的骨轉移症狀並不明顯,患者通常感覺痠痛才前往骨科求診。還有病患拖到骨頭劇痛甚至骨折後,這才發現,其實是骨頭已經被癌細胞侵蝕。乳癌荷爾蒙受體陽性 使用抗荷爾蒙藥物易增骨折風險為什麼乳癌病患尤其需要注意骨骼健康呢?羅若玲醫師解釋,是因為雌性荷爾蒙本身具有保護骨質的作用,而大部份轉移性乳癌的病人皆為荷爾蒙受體陽性,而在治療乳癌時使用抗荷爾蒙藥物,會導致女性病患可能進入停經等低荷爾蒙的狀態,這時候患者的骨骼狀況本來就相對脆弱,如果再加上骨轉移,就會大幅提高骨折風險。人體骨骼細胞分為成骨細胞與蝕骨細胞兩種,癌症患者一旦發生骨轉移現象,藏在骨頭中的癌細胞會刺激蝕骨細胞活化,吃掉骨骼組織,導致患者出現骨骼痠痛、甚至是骨折的現象。「保骨針」可抑止蝕骨細胞活性 每月一次注射助保骨目前在臨床上,治療骨轉移的藥物,也就是一般俗稱的「保骨針」,每28天注射一次,可以抑止蝕骨細胞的活性,改善患者骨骼健康及生活品質,目前已經有健保給付。羅若玲醫師補充,保骨針主要分為雙磷酸鹽類以及抗體類兩種,雙磷酸鹽類需輸注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時間,抗體類則是採取皮下注射方式,在臨床使用上,更加簡易省時。針對女性病患,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設有婦女健康中心,整合婦產科、乳房外科等各科資源,也讓女性病患就診時,不但保有隱私,也省去了在各科間來回奔波的麻煩。(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粉碎性骨折忍痛數週 微創手術助復原

粉碎性骨折忍痛數週 微創手術助復原#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七旬老伯不慎跌倒,導致左肩近端肱骨粉碎性骨折,若接受傳統手術會有大傷口,因此先以保守治療。但數週後仍疼痛不已且左上臂腫脹,影響日常生活。接受骨折復位及內固定微創手術,傷口小、復原快,疼痛大幅減輕,手臂腫脹也消退。醫師建議老伯被動地活動肩關節及照護傷口,目前仍在持續接受復健治療。粉碎性骨折若劇痛 可考慮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骨科醫師李佳霖指出,老年人左肩近端肱骨粉碎性骨折,原則上骨頭位移位置若在可允許情況,可用吊手帶等固定的保守性療法來治療。但若因劇烈疼痛或造成日常生活不便,則可用復位及內固定手術來治療。傳統手術的切口在前面肩部,傷口較大、破壞組織較多。外側切口手術 須注意腋神經走向新型的外側切口,雖然須注意腋神經走向,可以採取微創的方式來進行,微創手術後的效果也與傳統前側切口相同。由於微創手術是採取外側路徑,需小心橫跨肱骨頸的腋神經,因此取分開的切口,一方面減少肌肉的損傷,另一方面可以保護腋神經。李佳霖醫師表示,做骨折復位及內固定微創手術時,因為手術視野變小,最棘手的部分是骨折復位。以上述病例而言,利用解剖性鎖定及加壓骨板的特性,成功把移位的骨頭復位至原來解剖的位置。

別輕忽手腕疼痛!可能是舟狀骨骨折

別輕忽手腕疼痛!可能是舟狀骨骨折#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阿珠去年發生擦撞車禍受傷,身體擦傷瘀青漸漸癒合後又回去打工。雖沒有嚴重疼痛腫脹,但右手腕偶爾隱隱作痛、無力,到國術館接受民俗治療沒有見效。後來至骨科經理學與影像學檢查,發現右手腕舟狀骨骨折不癒合,接受手腕關節鏡探查和清創、骨折部位補骨和無頭螺釘固定手術。術後石膏固定6週,進行至少3個月手部功能復健治療,目前阿珠症狀與手部功能已改善,也已恢復工作。舟狀骨骨折症狀 拇指根部下方疼痛和壓痛成功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楊岱樺說明,手腕由前臂橈骨和尺骨及8塊小型腕骨形成。外形像船長型彎曲形狀的舟狀骨是靠近手腕拇指側的腕骨之一,位於橈骨上方,對腕關節的運動和穩定性很重要。舟狀骨骨折,經常是跌倒時手腕背屈撐地,造成體重集中落在手掌而發生,體育競技活動或機車碰撞也可能發生傷害。舟狀骨骨折症狀,包括拇指根部下方區域的疼痛和壓痛。傷者移動拇指或手腕,嘗試捏、抓住某些東西時,症狀可能會惡化。除非手腕因合併其他部位骨折變形,否則舟狀骨骨折可能並不明顯。而有些舟狀骨骨折的疼痛並不嚴重,可能會被誤認為只是一般的手腕扭傷。治療舟狀骨骨折 從打石膏到手術治療舟狀骨骨折,須根據骨折嚴重程度和骨的位置,從打石膏到必須手術。如果骨折不移位,通常用石膏固定治療最少6週左右,但某些患者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如果骨折位於舟狀骨中段(腰部)以下或靠近前臂段(近端)骨折等部位,因這些區域血液供應不足,骨折會進一步阻礙血液向骨頭的灌流,癒合將更加困難,或骨折完全移位,則需進行手術,並使用1根無頭螺釘或多根鋼針固定。楊岱樺醫師提醒,手腕疼痛的原因眾多也很複雜,只要骨折沒有癒合,手腕上的疼痛就不會消失,疼痛可能是骨折的警訊。如果疼痛持續存在,應及早就醫尋求正確診斷,及時治療舟狀骨骨折,將有助避免潛在的併發症及避免病情惡化。

50歲以上當心!76%都骨質流失

50歲以上當心!76%都骨質流失#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91歲的老奶奶,日前在浴室不慎滑倒後右髖部疼痛難耐。X光檢查發現「右側髖骨轉子間骨折」,進行微創骨髓內釘固定手術治療。術後疼痛大幅改善,可自行行走。回診時質疏鬆檢查,發現患有嚴重骨質疏鬆症,每半年給予骨質疏鬆藥物治療,加強對骨骼、肌肉等的保護作用,減少骨折發生機率。5旬以上民眾 76%有骨質流失現象新營醫院骨科黃柏樺醫師說明,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全身性骨量降低、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疾病,會導致骨骼脆弱,發生骨折甚至致命,不容忽視。根據統計,76%的50歲以上民眾有骨質流失現象,且台灣每年1萬6千人骨質疏鬆性髖部骨折,髖部骨折一年內死亡率女性占15%,男性占22%。骨質疏鬆沒有明顯症狀,風險因子為年齡、種族、體重、停經後婦女、營養素不足、缺乏運動及藥物使用等。骨質密度檢查有4種方式,X光、跟骨超音波型骨質密度偵測儀、電腦斷層攝影及雙能量骨質密度偵測儀。檢查骨質密度 雙能量骨質密度偵測儀最常見目前雙能量骨質密度偵測儀是最常見的骨質密度檢查方法,可有效計算出骨質密度及骨折風險。內分泌失調可能加速骨質流失者、非創傷性的骨折者、50歲以上或停經後婦女,接受骨質疏鬆症追蹤治療者及因病情需要者,皆可健保給付方式進行檢查。黃柏樺醫師建議,應注意自身的骨質密度,提早存骨本,如攝取足量的鈣質和維生素D、避免菸酒、養成規律運動,慎防跌倒。及早預防才是預防骨質疏鬆症的不二法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