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

會呼吸的痛 肋骨骨折手術有解

會呼吸的痛 肋骨骨折手術有解#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患於/綜合報導)洪小姐遭遇重大車禍,雖然幸運沒有腦部創傷、沒有四肢骨折,但受到側向撞擊力道太大,造成左側鏈枷胸,胸壁嚴重變形。雖然肋骨會自行癒合,但疼痛實在太過劇烈,決定接受肋骨固定手術。手術後大幅改善胸壁變形,2個月的積極復健治療後,疼痛感下降,左上肢的運動功能改善,逐步回復正常生活。撞擊力大、年紀大 骨折更嚴重胸腔佔整個軀幹近一半的容積,外傷時發生胸腔鈍挫傷的機率將近7成,其中近4成病人會肋骨骨折,以第4至7節肋骨骨折最為常見,常見跌倒、車禍、高處墜落造成骨折。撞擊力道越大或年齡越大,肋骨斷裂、錯位程度越嚴重,肺炎、氣胸、血胸等合併症也越多。奇美醫學中心胸腔外科主治醫師蘇英傑說明,一旦肋骨骨折,會表現劇烈疼痛,上下床、翻身、深呼吸、咳嗽、上肢出力等動作都會令肌肉牽扯受創肋骨,引發劇烈疼痛。病人往往臥床不敢活動,連呼吸、咳痰能力都受到大幅抑制,肺炎的風險急遽升高,嚴重更可能導致呼吸衰竭。重症、有勞動需求病患 可考慮手術傳統多以使用止痛藥並靜養1至3個月的方式治療,疼痛持續數月,因癒合不良或變形嚴重導致疼痛長達數年者也會發生。近年開發出肋骨骨折專用的鎖定式骨釘骨板,適用於鏈枷胸、因骨折導致嚴重胸腔變形或併發症的病人。具鎖定技術的骨釘骨板擁有更好的抗滑脫能力,能避免一般骨釘骨板容易鬆脫的問題。蘇英傑醫師表示,肋骨骨折固定手術讓病人快速克服肋骨骨折的劇烈及慢性疼痛,快速回到工作崗位,不再受到疼痛折磨。手術建議以重症病人為主,但受慢性疼痛所苦或因工作有勞動需求的病人,此手術也有助於緩解症狀及恢復日常工作能力。是否適合接受肋骨手術,請先與胸腔外科醫師諮商,獲得最合適的治療。

莫名骨折、尿多泡泡 骨髓瘤遍全身

莫名骨折、尿多泡泡 骨髓瘤遍全身#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名70歲的伯伯以為腰酸背痛是老人症頭,某天起床突然雙腿無力,下半身癱瘓。送急診照X光,赫然發現骨頭出現一個個破洞,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透過治療雖控制腫瘤,但臥床長達9個月,生活無法自理,連排痰都做不到,感染肺炎。後期還因長期臥床屁股長出褥瘡,骨毀肉爛離開人世。多發性骨髓瘤症狀 尿多泡泡、莫名骨折臺大醫院血液科醫師黃聖懿表示,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血液癌症,一旦發生癌症病變,不侷限單一病灶,會侵犯全身多處骨頭引起疼痛。多發性骨髓瘤好發於60至70歲老年人,男多於女。罹病者多為老年人,大多都是提重物或跌倒,導致骨頭斷裂,就醫後才被確診罹病,這類型的患者因病情延誤,治療相當棘手。除了莫名其妙骨痛骨折,尿尿泡泡多如啤酒,久久不消也是常見症狀,或是頭暈目眩的貧血症狀,以及口渴或多尿的高血鈣表現。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常因免疫力低下,死於嚴重感染,治療上需要仰賴快狠準的治療組合,控制癌細胞、減少復發頻率。標靶新藥臺灣上市 存活期逾2年黃聖懿醫師表示,今年4月衛生福利部核准不可逆標靶新藥上市,為新一代蛋白酶體抑制劑,能藉由抑制癌細胞中蛋白酶體,造成細胞凋亡,殺死癌細胞。目前臨床上可合併現有第二線治療藥物,作爲成人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復發時的治療,其疾病無惡化存活期達26.3個月。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目標,在有限的治療週期下,將癌細胞量控制到最低。搭配自體周邊血幹細胞移植,盡量替患者爭取到以「年」為單位的存活期。未來將有數個新藥將於台灣上市,提醒患者有症狀盡早就醫,若是感染要注意,進行治療不要放棄。

呼吸都痛!肋骨骨折不治恐胸壁畸形

呼吸都痛!肋骨骨折不治恐胸壁畸形#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0歲的張姓婦人,七月初因車禍導致21處肋骨骨折及右腳踝骨折,另一名林姓婦人也因車禍造成19處肋骨斷裂,多處肋骨斷裂的劇痛令人難以忍受,連呼吸都會痛。2人皆由救護車送至衛福部南投醫院進行新型肋骨骨折胸廓重建手術,術後恢復良好,都在2週內可辦理出院,恢復正常生活。嚴重骨折者 應積極治療助恢復張姓婦人表示,車禍後就聽到胸口有啵啵聲,擔心是氣胸。就醫後診斷出胸壁挫傷併左右側肋骨骨折第4至9肋骨骨折,產生連迦胸,因為疼痛而換氣困難,以及氣胸、血胸,連解便都有困難。國軍台中總醫院胸腔外科主任謝志明表示,這2位病人的嚴重度與骨折數高,積極治療肋骨骨折可大幅減緩初期的急性疼痛以及血胸或氣胸、呼吸衰竭、肺部感染等風險,使病人儘快恢復正常作息或返回工作崗位。肋骨骨折不處置 恐呼吸困難、胸壁畸形謝志明主任表示,肋骨骨折在傳統上多採取保守觀察、不予積極處置,因為斷裂的肋骨在無特別治療的情況下會自行癒合。但在未完全復原前,病人因疼痛難耐,影響生活及工作,嚴重者甚至可能呼吸窘迫、胸壁畸形或因骨頭癒合不良造成長期慢性疼痛與感染。

骨折住院 近2成都是骨鬆害的!

骨折住院 近2成都是骨鬆害的!#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高齡社會真的來了!根據內政部統計,至今年8月為止台灣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已達13.6%,即將脫離「高齡化社會」正式邁入「高齡社會」。50歲後骨質流失速度加劇,根據資料顯示,104年女性骨折人數比過去10年增加1.5倍,30歲開始下降,到50歲時最為關鍵;男性骨密度則是從40歲開始明顯下降。骨鬆性骨折 每年100億醫療成本黑洞台灣地區髖部骨折發生率排名世界第九,更居亞洲之冠。為遏止骨鬆造成的巨大社會成本,並提升病患照護品質,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吳至行提出「打造全台骨鬆照護網」的願景,力抗骨鬆性骨折危機。健保資料顯示,2016年國內有10萬民眾因骨折住院,其中骨鬆導致的骨折案例就接近2萬例。若以臨床上平均每例15萬元的直接醫療費用(包含開刀住院及復健)計算,僅髖部骨鬆性骨折就將帶來將近每年30億的驚人醫療支出。骨折聯合照護服務(FLS) 防堵3大缺口吳至行理事長指出,過去的骨鬆防治存在民眾對骨鬆的預防與早期評估不足、病患骨鬆治療持續性不佳、缺乏完整的「保密防跌」支持制度等3大缺口,病患出院後未能獲得長期的追蹤與照護資源。吳至行疾呼,骨鬆的防治更該從事前的預防宣導、定期檢測,到出院後的治療追蹤、復健指導、居家服務,建立無縫式的整合照護服務。骨折聯合照護服務(FLS)體制的引入,以個案管理師為中心,為骨鬆病患與高危族群民眾,提供完整的照護機制,增加骨鬆相關評估治療、提昇骨鬆用藥遵從性、避免骨折再發生,並降低醫療與社會資源的耗費。以個案管理師為中心 讓患者更清楚如何維持健康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暨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治醫師詹鼎正曾收治一名案例,當時69歲的吳女士意外發現有脊椎壓迫性骨折,心情鬱悶連飯都吃不下。在醫師推薦下加入FLS,個案管理師時時關心吳女士日常活動、飲食、用藥等狀況,讓吳女士對自己的骨鬆狀況更清楚,更加知道怎麼注意並保持健康生活。也遵照指示定期回診、持續使用骨鬆藥治療。現在積極參與衛教演講、社區活動,家人都非常欣慰吳女士的改變。(吳女士加入FLS 後,因個管師時時關心生活狀況,生活不再受骨鬆影響。左為詹鼎正醫師、右為吳至行理事長/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TOA)提供)

骨折喬骨不成 裂縫部位變更大!

骨折喬骨不成 裂縫部位變更大!#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 一名2歲的男童右手骨折,先是接受坊間療法喬骨,沒想到越喬越嚴重,喬完之後男童的手比先前更痛,甚至痛到舉不起來。家人嚇得帶他前往醫院,才發現原來骨折不但沒喬好,反而越來越嚴重,加大裂縫,差點就需開刀治療,使用手部護具固定,當天骨折部分即復位,不用開刀就能止痛。男童橈骨骨幹骨折 喬骨恐傷及筋膜這名男童的家人先帶他前往就醫,經X光檢查,雖然發現男童的橈骨已有骨折,但家人決定先帶他接受喬骨,原本以為喬一喬骨折處會復位。但是沒想到喬完後小男童的手更加嚴重。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骨科醫師洪豐建指出,這位小男童的橈骨骨幹先前已有骨折情形,此時若經由喬骨的方式,可能造成骨頭與筋膜的傷害,反而越喬越糟。手部護具能協助骨折部位復位骨科醫師洪豐建進一步指出,在不開刀的情況下,使用手部護具卻能以外部固定方式,達到讓骨折部位復位目的,況且小男童年紀小、骨骼再生能力強,短短一天內,在X光檢查下,小男童的骨折部分即出現明顯的復位,這樣的治療結果,讓他的家人很滿意,小男童也恢復以往的活動力。接受民俗療法前 先接受X光檢查、醫師評估此外,洪豐建醫師亦表示,坊間的民俗療法雖是不少民眾在骨骼、關節不適時的另一選擇,但是建議最好的先接受X光等影像學檢查,並經專業醫師評估,以避免喬骨可能造成骨骼、筋膜、組織受傷的風險,避免骨頭無法正常復位,不但疼痛不堪,甚至導致拖延過久,造成日後被迫需以開刀來矯正的後遺症。(小男童接受坊間喬骨前(左)、喬骨後(中),骨折縫隙明顯變大。以護具固定後(右)骨折部位在當天已復位/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提供)

走路慢、步距短 跌倒機率高出5倍

走路慢、步距短 跌倒機率高出5倍#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平時走路豪邁,步入中年後卻出現步伐變慢、步距變短的小碎步,當心骨鬆危機找上門!鐘女士平時注重保養,即便已經52歲看起來仍像40多歲一樣,由於不愛流汗,鐘女士很少外出運動,幾乎把逛街購物當成主要運動,直到某次重心不穩踩空骨折,就醫才發現原來骨密度已達骨鬆標準的-2.6。偏好清淡飲食 恐造成「動齡」危機中華民國骨鬆學會理事長吳至行指出,由於鐘女士偏好清淡蔬食,沒有攝取足夠的乳製品與海鮮肉類,導致維生素D、蛋白質等補骨的必須營養素缺乏造成「動齡」危機。臨床上許多骨鬆患者常等到骨折就醫才發現自己的症狀,甚至有高達5成患者等到嚴重骨折才就醫。為提升輕熟齡女「動齡」能力,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建議,年過30歲輕熟婦女每日應飲用含有完整骨骼營養群、具國家骨質保健健康認證的2倍高鈣牛奶,並結合每日30分鐘的健走運動,才能為老後的行動力打好基礎。步行速度慢、骨折機率高2.5倍國外研究顯示,步行速度慢的老年人,骨折機率較正常步行速度者高出2.5倍、跌倒機率高出5倍。吳至行理事長表示,行動力與骨密度間的關係緊密,而走路速度更是民眾最容易觀察的指標之一。30-50歲健康輕熟女性可藉由走路速度簡單判別自身的骨質健康,輕熟齡女性在過斑馬線時,若出現12公尺寬的斑馬線要行走超過10秒,就要懷疑自己是骨鬆的高危險群!10月14日健走活動 提供免費骨骼健康檢測為提升熟女「動齡」力,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推出「動齡計畫」。建議年過30歲輕熟婦女,每日飲用2杯具國家骨質保健健康認證的高鈣牛奶,維持每日30分鐘的健走習慣。為配合「世界骨鬆日」,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將在10月14日於台北市公館自來水園區舉辦「超敢動」健走活動,現場除了提供免費骨骼健康檢測外更有高鈣牛奶幫助民眾進行營養補充,邀請民眾共同以實際行動守護「動齡」。

2歲童抓飲料封口機 致手部三度燙傷

2歲童抓飲料封口機 致手部三度燙傷#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2歲9個月大的小男孩在飲料店櫃台玩耍,右手不小心抓住封口機的杯架,意外啟動封口機造成右手從食指到小指的壓砸傷合併三度燙傷,中指、無名指及小指的指骨骨折,另外,小指動脈也有損傷而造成血液循環不良。患者術後小指血液循環良好,傷口癒合順利。1年半後確認手部功能恢復良好,對於小男孩的日常生活幾無影響。關閉電源、脫離機器外、冷水沖受傷部位成大醫院外傷科醫師洪國書表示,隨著茶飲店以及早餐店的數目越來越多,飲料封口機變成隨處可見的機器。他說,雖然機器的安全設計不斷在改進更新,但是因為封口機造成的小兒手部外傷依然時有耳聞。洪國書醫師表示,如果真的因為封口機造成手部外傷,除緊急關閉電源並盡快脫離機器外,應立即用冷水沖洗受傷部位,以減少高溫對手部的進一步傷害。另外,如有被機器截斷的肢端,務必用生理食鹽水浸濕的紗布包好,再用塑膠袋密封後浸泡於冰水中,連同病患一起送到有整形外科的醫院,盡快進行顯微重建手術,以求獲得最佳的預後。機器壓力的受傷程度可能會導致骨折封口機造成的小兒手部外傷,主要的傷害包括機器壓力產生的壓砸傷、高達攝氏120-180度溫度造成的燙傷。洪國書醫師說,受傷程度依據溫度及受壓時間有所不同,從最輕微的擦挫傷,到嚴重的三度燙傷、開放性骨折,甚至是創傷性截指不等,每每都會造成家屬及孩童的遺憾。做好工作場所的安全管制,不要讓兒童進入工作區及有接觸封口機的機會才能降低危險發生。

跌倒秒用手撐地 6旬翁手腕骨折!

跌倒秒用手撐地 6旬翁手腕骨折!#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 一般人在跌倒的當下,身體會本能用手撐地,導致手腕骨折了卻還不自知,一名65歲黃姓男子近日與朋友們一同爬山,一時腳底打滑摔倒,當下下意識用手掌撐地,聽到「咔」一聲後感到一陣劇痛,原本僅以為是手扭傷,沒想到檢查後發現原來已經出現骨折,經骨科醫師安排手術復位及固定後,患者恢復良好並已出院回家休養。骨質疏鬆更容易導致手腕骨折南投醫院副院長、骨科專科醫師鄭明德表示,臨床上不少類似案件,患者在跌倒時手肘彎曲、掌心觸地,導致橈骨和尺骨骨折移位,由於手撐地的這個動作相當容易造成手腕、手臂等處骨折。這樣子的骨折位移有可能會影響手掌肌腱活動。因為手腕創傷而造成遠端橈骨骨折,骨折遠端相對於近端出現向背側的位移,又稱柯立氏骨折(Colles’ Fracture),患者的手腕變形之形狀就像餐叉一樣。鄭明德副院長表示,50至60歲尤其是女性因為骨質疏鬆的關係更容易導致手腕骨折。術後可進行肩關節活動防止僵硬骨折術後復健部分,蘇煜華物理治療師表示骨折固定期間要注意肩、肘及手指的活動鍛煉,尤其長者要防止肩關節僵硬。患者在手術固定後可進行肩關節活動來防止攣縮,手指關節活動防止僵硬,患側手抬高以減少水腫等。復健師會依患者的狀況來安排漸進式的肌力訓練,狀況良好者,可以給予關節鬆動術及拉筋,來增加腕部及前臂的關節活動度。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