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是長者失能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除了會降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更會增加跌倒機率,容易導致骨折甚至長期臥床的風險,有相當高的致死率。平時除了培養基本運動習慣與攝取正確食物,提早進行檢查檢視肌肉是否流失也是重點之一。
肌少症是長者失能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除了會降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更會增加跌倒機率,容易導致骨折甚至長期臥床的風險,有相當高的致死率。平時除了培養基本運動習慣與攝取正確食物,提早進行檢查檢視肌肉是否流失也是重點之一。
台中40歲李姓工人日前從一層樓高的水塔跳下來,腳跟著地後,當下痛得無法行走,返家更發現腳跟已整團瘀青,趕緊就醫檢查,確認是腳跟閉鎖性骨折,若不盡速開刀,日後恐衍生諸多後遺症,所幸緊急動刀植入埋頭式復位螺釘,1個月後已能正常行走。
台中一名40幾歲壯年男性,因跌倒傷及腳踝,原以為只是筋肉拉傷,結果照X光發現已經骨折。收治個案的台中慈濟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吳文彬表示,現代人營養素攝取不足,加上骨質會隨著時間流失,因外力發生骨折的族群有年輕化的現象。如果本身有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等,或是有抽菸、飲酒習慣,都會加速影響骨頭復原速度。「像上述骨折個案,必須要讓發炎狀態慢慢修復,除骨頭癒合,還要恢復原本功能與肌力,至少要休養三個月。」 髖關節骨折 死亡率比癌症還高 吳文彬醫師說明,60歲以上因骨質流失,加上鈣質補充不足,很容易有骨質疏鬆現象,如果不小心受到外力撞擊如跌倒,就容易造成骨折。根據統計資料,40歲之後的男性骨質每年流失1~3%,女性因更年期的荷爾蒙變化,流失速度更快,每年達3~5%。此外,年長者跌倒又以髖關節受傷居多,髖關節骨折對年者的影響相當大,死亡率甚至比癌症還高。 很多人都以為年長者才有骨折問題,吳文彬醫師提醒,由於現代人有喝咖啡習慣,加上平時營養素補充不足,如果不提早「存骨本」,骨質流失的速度趕不上補充速度,就容易因為輕微跌倒發生骨折。 骨折後的恢復較為麻煩,吳文彬醫師說明,「不只是要解決骨頭癒合的問題,要恢復原本肌肉與韌帶功能也相當重要。」同時患者一定要配合復健療程,嗜菸酒會影響到局部血液供應與骨頭恢復,應避免以免延長恢復時間。 骨折復原關鍵在於調節免疫反應 UC-II加速復原 以門診這個40幾歲男性個案來說,幸好患者相當配合復健與治療,同時補充UC-II非變性二型膠原蛋白、一型膠原蛋白與彈性蛋白,以及蛋白聚醣等營養素,讓原本需要三個月的修復期,縮短至一個半月。 UC-II是一種非變性第二型膠原蛋白,以歐洲專利技術萃取自雞胸軟骨;一型膠原蛋白及彈性蛋白是歐洲專利萃取自卵殼膜;而蛋白聚醣則是來自日本專利鮭魚鼻軟骨,最大的特色就是能夠讓腸胃真正吸收,啟動免疫反應的調解。 免疫反應的調解是復原關鍵!吳文彬醫師說明:「骨折是一種發炎狀態,UC-II能夠模擬骨頭結構,避免傷口被發炎物質攻擊,快速恢復。」尤其是對於關節損傷更有明顯效果。 吳文彬醫師強調,如果40歲以上已經有骨質流失的狀態,除了運動強化肌力之外,適時補充UC-II等綜合營養素,可穩固骨頭功能,臨床實證相較葡萄糖胺更佳。提早存骨本增肌,就能大幅減緩跌倒可能的損傷。他也提供預防骨折生活之道: 1.平時多訓練平衡感 2.補充正確營養素 3.年長者不要勉強搬運、拿置高物 4.培養安全運動習慣如游泳、慢跑、打球等 (圖/台中慈濟醫院骨科 吳文彬醫師)
高齡長者罹患骨質疏鬆症,常沒有明顯的症狀,但只要一個輕微跌倒,或突然過猛外力,如彎腰搬運物品,就可能造成骨折,不僅引發嚴重的疼痛、無法行動,更可能長期殘疾,甚至死亡。但骨質疏鬆症該如何預防?有哪些危險因子呢?
想要骨骼強健,一般民眾常會補充維生素D作為保健營養素,以預防鈣質流失及骨折跌倒風險;但有顛覆大眾認知的最新研究指出,維生素D其實無法預防中老年骨折!
近年來疫情影響,居家辦公、在家活動機會增加,戶外活動減少,導致許多人腰酸背痛、下肢麻木無力而上門求診。醫師指出,不良姿勢及欠缺身體肌肉訓練,常常是退化、骨質流失的潛在危險因素。若能夠適當調整生活習慣及鍛鍊核心肌群,能減少疼痛及就醫的機會,也降低到院感染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81歲陳姓老婦人一直以來身體硬朗,經常騎腳踏車到社區串門子,未料一日正要騎腳踏車時腰部劇痛,此後疼痛長達3個月,且無法生活自理,痛楚難耐。近期在醫師建議下完成椎底成型微創手術的治療,疼痛不再,才讓她終於再次回到舒服的養老生活。壓迫性骨折好發2族群羅東博愛醫院脊椎微創中心主任陳劍龍表示,病患的狀況屬於壓迫性骨折,通常症狀是突然發生,例如彎腰或咳嗽時突然感到劇痛,然後持續疼痛,且在改變姿勢時更痛。壓迫性骨折主要好發於2族群: 有骨質疏鬆狀況的60歲後男性 停經後女性一旦發生壓迫性骨折,必須把握前2~3個月的黃金治療期,並在治療完成後,接受骨質疏鬆症的治療與肌力訓練,才能降低日後再骨折的風險。陳劍龍提醒,壓迫性骨折除了疼痛之外,也可能出現駝背的症狀,但因為許多患者以為是老化所致而輕忽駝背症狀,反而錯過黃金治療期而無法治療,甚為可惜。壓迫性骨折術後併發症風險臨床上治療壓迫性骨折,傳統脊椎手術會在病人身上留下約20公分的傷口,不僅恢復較慢,也要留心較多併發症狀,常見以下術後風險: 腰背肌肉破壞較大,可能造成慢性下背痛 術後疼痛較嚴重 骨水泥外漏 過敏 傷口感染 術後再次骨折其中,骨水泥輕微外漏較常見,對神經血管並無損傷,但嚴重外漏會壓迫脊髓神經造成下肢癱瘓,或外漏至血管造成肺血管栓塞。另外手術後再次骨折比率約有20~30%,嚴重者仍需再行骨水泥注射治療。陳劍龍表示,椎底成型微創手術則只會留下2個0.5公分的傷口,透過千斤頂與骨水泥穩定病人的脊椎結構,只要住院2~3天即可出院,恢復快且併發症少,也減輕許多病患與家屬術後照顧上的負擔。目前若符合適應症,病人只需負擔材料費的支出,手術費用則由健保給付,呼籲有持續疼痛或突然駝背症狀的民眾不要輕忽,要趕快就醫治療。此外陳劍龍建議,民眾若想要預防骨折,骨質保養不能荒廢,除了經常適當運動外,深綠色蔬菜、牛奶、小魚乾等富含鈣質的食物也要多吃,並可經常到戶外曬曬太陽、定期接受骨質檢查,若有骨質疏鬆危機,可以額外補充鈣和維他命D3,或是接受骨質疏鬆症的治療,確保降低日後因意外而骨折的風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老太太由兒子推著輪椅來看診,表示上個月跌倒導致右腳的股骨頸骨折,雖已經由手術處理好,但骨科醫師告知有嚴重的骨質疏鬆症,檢測報告顯示各個部位的骨質密度幾乎都是-2.5、-2.7,甚至有到-3的程度。其實幾年前就已發現老太太有骨質疏鬆,也有定期到骨科打骨質疏鬆症針、補充鈣片和維他命D3,但骨質密度進步成效並不好。因此這次骨折之後,才希望可透過中醫調理來幫助骨質的生長。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人體的骨量大約在20~30歲會達到最高峰,之後會隨著年紀會逐漸減少,持續性的骨密度減少,造成骨頭越來越脆弱,容易造成骨折,這就是骨質疏鬆症。在美國,每年大約有2,000萬人受到骨質疏鬆症的影響,其中有130萬人造成骨折。而在台灣,根據統計顯示,超過55歲以上的人發生骨折,大部分都和骨質疏鬆整有關。有一項統計更顯示,台灣65歲以上的婦女,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率大約有20%,男生則為12.5%,如果以骨質密度狀況推估,停經後婦女骨質疏鬆症的盛行率約為30%。哪些人是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呢?1. 停經後的婦女、或是60歲以上的男性。2. 相關疾病,例如:副甲狀腺亢進、甲狀腺亢進、生殖腺官能不足、糖尿病等內分泌疾病;慢性腎衰竭、肝病、吸收不良症候群、慢性阻塞性肺病、風濕性關節炎、惡性腫瘤等等。3. 使用藥物,例如:類固醇、巴比妥酸鹽、肝素等等。4. 生活習慣,例如:抽菸、喝酒、愛吃重口味食物、不愛運動、過度防曬。蔡易昌說明,在古代中醫並沒有「骨質疏鬆症」這個病名,其依症狀及部位不同,分屬於「骨痿」、「骨痺」、「骨枯」、「骨極」、「骨縮」等範疇,在中醫上與肝脾腎的臟氣虛衰相關。在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素問.痿論》提到:「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提示熱邪腎虛是相關的病因。而《素問.痺論》提到:「骨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描述了骨痺的相關症狀。隋朝太醫博士巢元方所著的《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則說:「骨極,令人酸削,齒苦痛,手足煩疼,不可以立,不欲行動。」說明利用辨證治療應區別虛寒、實熱體質。又指出「虛寒者,證見為腰背痛,無法久立,屈伸不利,面腫而垢黑,發墮齒槁,或四肢常冷等。實熱者,證見為牙痛腦痛,耳鳴面黑,手足疼痛,大小便不通等。」到了宋朝的著名醫書《扁鵲心書》則提到:「諸骨皆枯,漸至縮短。」也就是現代人所知道的年紀大的人骨質流失造成身高變矮的變化。骨頭的發育、生長、強度,與腎氣強弱有密切關係蔡易昌表示,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骨頭的發育、生長、強度,都和腎氣的強弱有密切的關係。飲食的水穀精微均依賴脾臟的運化與輸佈,若脾臟功能不好,氣血生化不足,則筋骨與肌肉因無法獲得滋養而容易導致衰痿。此外,肝有藏血功能,若肝血不足,則筋肉容易拘孿、不利於關節屈伸活動,也會因為氣血不足而影響骨質的生成。蔡易昌強調,中醫裡骨質疏鬆症即應調理肝、脾、腎三臟的臟氣,其中又以腎氣調理最為重要。臨床上會依照體質不同加以不同治療,常見者如肝腎虧損型、脾腎陽虛型、氣滯血瘀型、氣血不足型、脾胃氣虛型、腎陰不足型等。此外,也會以專病專用為原則,加上促進骨質生長的藥物,配合引經帶路不同的藥引,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經過半年的中醫調理,老太太於回診時所提供的最新骨質密度檢測表顯示,原本骨密度-3部位已經改善到-2.1、-2.5部位已經進步到-1.9,也一併改善了老太太的精神及體力。(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