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

每37分鐘1人罹乳癌 揪3大危險因子

每37分鐘1人罹乳癌 揪3大危險因子#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適逢3月婦女節,國民健康署提醒女性朋友,預防婦女癌症要從日常生活做起。根據2018年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年報資料顯示,新診斷乳癌個案為1萬4217人,約每37分鐘有1名婦女罹患乳癌,是婦女癌症發生率第一位,女性終其一生每12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國民健康署補助45歲以上、未滿70歲婦女,以及40歲以上、未滿45歲具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婦女朋可攜帶健保卡至通過本署資格審查「乳房X光攝影醫療機構」接受檢查,或逕洽各地衛生局(所)、健康服務中心,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透過乳房X光攝影檢查發現的乳癌,有超過8成是早期個案。婦女不接受篩檢因素為「不需要」、「不想痛」、「不重要」根據「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HIS)」結果顯示,通常女性不願接受乳房X光攝影篩檢的原因,排名第一是覺得身體健康沒有需要(47.9%),其次為太忙沒時間(26%)、覺得不舒服會痛(14.4%);有的甚至怕被檢查出有疾病,乾脆不做檢查,因此「不需要」、「不想痛」、「不重要」,是女性不願意做乳癌篩檢的三大關鍵因素。50歲的吳小姐是一名忙碌的職業婦女,因為覺得自己健康,總是不願意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直到去年逛街時,在社區篩檢站服務人員鼓勵下,才接受生平第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結果發現是1期乳癌。吳小姐起初無法接受,所幸在醫護團隊持續關心,還有丈夫及小孩的支持下,她慢慢轉換心境,勇敢面對、積極接受治療,術後恢復相當良好,也因開始養成健康生活型態,氣色看起來比生病前好!國民健康署呼籲與其擔心害怕乳癌,不如積極正視健康,透過改變生活型態、定期篩檢、早期治療,才能有效維護乳房健康。健康生活型態是預防乳癌的關鍵乳癌的危險因子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30歲後才生第一胎、未曾哺乳,以及具有乳癌家族史者、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後天危險因子則包含: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等,而這些後天因素,比較可以透過健康的生活型態加以預防。美國癌症研究所指出38%的乳癌可以被預防,因此,女性們除了注意自己是否有上述所提及的乳癌風險外,也要從年輕時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從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做起,並且適時釋放身心壓力。國民健康署自2010年起提供乳房X光攝影檢查服務,每年約篩檢86萬人,發現4千多名癌症個案,其中早期癌症高達8成以上,鼓勵婦女朋友善用政府資源,符合資格者每兩年一次的檢查是保護自己最佳方式。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乳癌並非不治之症2018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乳癌5年相對存活率為88%,且早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超過九成。至於乳癌治療後,還是有復發的可能,但是只要持續定期追蹤,並遵從專業建議,掌握自我身體狀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乳癌並非絕症!再加上健康的生活型態及適度紓解壓力,更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 

警訊!乳癌年輕化 35歲以下患者已近一成

警訊!乳癌年輕化 35歲以下患者已近一成#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35歲吳姓女子時常覺得下背痠痛、伴隨下肢無力,至醫院求診,檢查發現是乳癌骨轉移;另一名30歲蔡姓女子更衣時摸到左乳有腫塊,就醫經過乳房攝影和超音波詳細檢查,腫瘤切片後發現罹患乳癌第二期。年輕人不能再仗著擁有健康本錢,覺得癌症離自己遙不可及。根據WHO最新的統計,女性乳癌已經成為全球最常被診斷出的癌症,首次超越肺癌,光2020年,就有230萬名女性被診斷出罹患乳癌;平均每四名女性罹癌患者中,就有一人是乳癌。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 35歲以下患者是美國的4.5倍在台灣,乳癌同樣位居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相較於歐美,近年來台灣乳癌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據統計,35歲以下的年輕型乳癌佔9%,是美國的4.5倍。這個熱情活力的年齡層,有的未婚,有的新婚準備懷孕,更不乏初為人母的角色轉換期,身為家庭支柱的女人們,一旦倒下,不僅對自身信心嚴重衝擊,也可能動搖伴侶間的緊密關係。南投醫院放射腫瘤科陳韻之醫師指出,遺傳基因、遲生育/不生育、初經早、停經晚、肥胖和環境荷爾蒙都是乳癌的危險因子,其中,遺傳、環境荷爾蒙和年輕型乳癌息息相關。遺傳、環境荷爾蒙是主因 加上不良生活型態讓癌上身陳韻之表示,環境荷爾蒙這些外源的化學物質因干擾了正常雌激素在體內的作用,而阻礙了正常乳腺的發育,進而衍生出癌症。生活中常隱藏在寶特瓶、塑膠飲料杯、香水、止汗劑、潤膚霜、指甲油、髮膠、殺蟲劑,甚至存於大型魚類中的重金屬也是。這些內分泌干擾物質如果再加上現代人的不良生活型態和飲食習慣,癌症可能無形中上身,不能輕忽。乳癌預後其實非常好,國健署針對45歲至69歲女性和40歲至44歲有家族史女性,提供每兩年一次的乳房攝影檢查,期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於未滿40歲的女性,除了定期的自我乳房檢查,有家族史甚至有危險因子的女性,也都可以自費至醫療院所尋求檢查和諮詢,千萬不要因為害怕檢查,就輕忽定期的乳癌篩檢。

放射線治乳癌,增心臟病風險!智慧擋塊救心護肺

放射線治乳癌,增心臟病風險!智慧擋塊救心護肺#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43歲的小蔓被診斷出左側乳癌,在接受乳房局部切除手術後,發現腫瘤除了局部侵犯外,也產生淋巴轉移。經外科醫師建議,小蔓接受輔助性化學藥物治療、荷爾蒙治療及完整全區放射線治療。為避免小蔓在接受放射治療時產生過多的心肺毒性,醫師建議小蔓利用導航螺旋刀搭配電腦智慧擋塊技術,與傳統放射治療技術相比,心臟所接受放射線劑量平均降低2~3倍以上。乳癌的放射療程除了需注意皮膚照護外,更要注意心臟所接受到的放射線劑量,以控制日後發生心衰竭的風險。為抗癌照放射線 乳癌患者反「傷心」亞東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謝忱希表示,歐美有許多臨床試驗證實,淋巴轉移的乳癌患者接受乳房合併全淋巴區域照射,雖可有效增加存活率和局部控制率,但同時也增加患者罹患心臟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研究指出,心臟平均每接受1 Gy(劑量單位)的放射劑量,每年就相對增加7.4%心臟疾病的風險,且發生風險跟劑量呈線性正向相關。換句話說,心臟所接受的放射線劑量愈高,日後產生心臟病的風險就愈高。如何降低乳癌患者心臟放射劑量,是全世界乳癌放射治療中最困難、也是最需要解決的的議題。謝忱希指出,乳癌患者所接受的乳房合併全淋巴區域照射,因包含心臟前方的內乳淋巴區,使得患者心臟所接受到的輻射劑量大幅提升。亞東醫院為解決此類治療限制,特別研發「擋塊最佳化組合技術(智慧擋塊)」,深化導航螺旋刀的優勢,降低心臟與肺臟因接受放射線所帶來之毒性風險,並獲得英國放射線醫學學會官方期刊刊登報導(Br J Radiol. 2020 Apr;93(1108):20190792)。智慧擋塊屏遮放射線 降7成心臟疾病風險「智慧擋塊」主要是利用全擋塊堆疊組合技術合併器官劑量設限技術,以及弧形切面入射技術,加以數學及放射物理學優化運算模式,建構出心臟、肺臟特殊擋塊最佳化之組合及內乳淋巴區最佳化入射角度,直接減少乳癌患者心臟與肺臟接受的放射劑量,降低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減少對於肺臟功能的影響。謝忱希醫師說,接受導航螺旋刀合併「智慧擋塊」技術照射的乳癌患者,會使原來平均需接受12~18 Gy輻射劑量左右的心臟,大幅降低到5 Gy左右,約可降低60~70%日後可能產生的心臟疾病風險,讓乳癌患者放心抗癌不「傷心」。從衛生福利部的資料顯示,接受正規乳癌治療的患者,5年整體存活率可高達85.2%,呼籲確診乳癌的女性朋友不需要太悲觀。

癌疲憊適應症藥物納入健保 嘉惠乳癌病友

癌疲憊適應症藥物納入健保 嘉惠乳癌病友#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乳癌一向令女性聞之色變,疾病本身、治療過程的種種不適症狀,給予病患和家屬極大壓力。一名40多歲的王媽媽,家中小孩正值最活潑的年紀,卻於此時確診乳癌第四期,無法陪伴家人,加上化療引起的極度疲憊,讓她與家人都身心俱疲;所幸醫師針對疲憊症狀進行治療,進而恢復體力完成癌症療程,現健康狀況恢復良好。根據最新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乳癌年增14,217人,平均不到37分鐘新增1人,是國人第三大常見癌症,也蟬聯女性最易罹患的癌種;然而,只要早期發現與治療,乳癌病友擁有相當高的存活率,也讓醫界與國健署持續積極呼籲,乳癌定期篩檢的重要性。癌因性疲憊症 化放療最常見不適症狀然而癌症治療常伴隨著相當多的不適症狀,當中,已被列入國際疾病分類ICD-10的「癌因性疲憊症Cancer-Related Fatigue, CRF」,是化放療過程最常見的症狀之一,超越睡眠困難、疼痛、食慾不振、憂鬱等。根據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統計,包含乳癌在內,我國高達92%的癌症病人,有癌因性疲憊症的症狀,其中更有1/4已達需要藥物治療的中重度疲憊程度。未妥善處理,很容易導致癌症療程被迫中斷。極度疲累 不願/無法完成治療台灣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基隆長庚醫院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表示,包括癌症的疾病本身以及治療過程,都會給病患帶來極大的疲憊,若不妥善處理,可能出現病人累到不願再接受治療,或因為本身相關數值低下,導致無法繼續治療等狀況,進而降低治療效果。由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台灣腫瘤護理學會合作編訂的《癌因性疲憊症之臨床治療指引》,內容以疲憊量表來評估癌症疲憊:小於4分屬於輕度疲憊,可透過運動、能量分配、營養飲食等「非藥物治療」來改善。我國自行研發適應症藥物 增添抗癌新利器然而一旦惡化到4分以上,也就是中重度疲憊以上程度,該治療指引便建議加上藥物治療。王正旭醫師表示,過往並沒有很好的治療藥物,所幸現在我國自行研發出適應症藥物,並經臨床證實效果,讓癌友有了新的抗癌利器。收治王媽媽的王正旭醫師表示,王媽媽的小孩正值最活潑的階段,在學校的體能活動中表現傑出,她也時常陪著小孩到處比賽,在旁加油吶喊;但在確診罹病後,便承受著化療帶來的極度疲憊不適,體力大幅衰弱,進食意願降低,連血球數值都低下到無法再接受治療,相當辛苦。在某次接觸到媒體報導的衛教資訊後,王媽媽主動提出接受癌因性疲憊症的治療要求,希望能改善自身狀況;經醫師給予藥物治療後,疲憊狀況確實大幅緩解,血球數值也回到可接受治療的標準,連帶著也改善了胃口、情緒與生活品質,在恢復體力、完成癌症療程之後,現在身體健康狀況恢復良好。納入健保給付 嘉惠病友與家屬王正旭醫師表示,該治療癌疲憊的藥物,近期獲健保署核准,納入健保給付,嘉惠乳癌四期患者;他強調,多數乳癌患者是家庭的核心支柱,一旦罹病倒下,整個家庭都會大受影響,此藥物納入健保後,不僅有助於讓更多病患獲得治療需求,也減輕了許多病人與整個家庭各方面所承受的壓力,對病友家庭與社會幫助很大。

男性也會得乳癌!確診大多晚期又轉移

男性也會得乳癌!確診大多晚期又轉移#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名55歲的陳先生,平日不抽菸、不喝酒,生活作息正常,一個月前發現右乳頭有小硬塊而到住家附近的醫院就醫,當時診斷可能只是良性脂肪瘤,因此未在意。近日因硬塊變大且有壓迫感,轉往另間醫院就診,經超音波檢查發現,硬塊雖只有1公分但密度高且邊緣不規則,疑似惡性腫瘤,經切片檢查後確認為罕見的男性乳癌。醫師進行全乳房切除及腋下淋巴結清除後,發現竟是有轉移到淋巴的第三期乳癌,因此後續安排化療及荷爾蒙治療。男性脂肪組織較少 癌細胞容易轉移苗栗大千綜合醫院外科主任馮啟彥表示,多數人認為只有女性會得乳癌,其實男性也有乳腺組織,也可能出現癌細胞變化而導致乳癌。雖然男性發生機率是女性的百分之一,但因為缺乏警覺性,所以一旦確診時多數都已晚期,加上男性脂肪組織較少,癌細胞容易轉移,因此早期發現及治療是提高存活率的主要關鍵。一般常見的男性乳癌症狀包含:乳頭凹陷、皮膚有脫屑或紅疹、乳頭有異常分泌物、乳房硬塊等。高風險族群為:1.家族有乳癌遺傳基因、2.幼年時曾接受胸部放射線治療、3.抽菸、4.罹患肝功能疾病、5.飲酒過量、6.肥胖。像陳先生無不良嗜好且作息正常卻罹患乳癌,實屬少見。有家族史等高危族群 應定期自我檢查馮啟彥提醒,男性尤其是乳癌高風險族群者,不要輕忽乳癌的威脅,平日裡應該養成乳房自我檢查的習慣,並定期接受乳房超音波檢查,一旦出現乳癌症狀,應立即就醫診斷治療,才不致延誤病情。

乳癌轉移頸部 熟女不放棄1%治癒率

乳癌轉移頸部 熟女不放棄1%治癒率#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0多歲的王小姐因家族有癌症病史,一直很重視疾病自我檢查,沒想到,2年前乳房篩檢發現異樣,進一步檢查確診為第二期的三陰性乳癌,網路爬文發現這種癌症易復發、易轉移、預後差,讓她一度崩潰,幸好後來在朋友勸導下振作。可惜的是,癌症並沒有放過她,今年3月,生活和家庭的多重壓力,引爆王小姐的乳癌復發,且癌細胞已轉移到頸部淋巴,被醫師宣判最多只剩2年。 「我復發的時候,不想跟朋友聯絡,也不想要人家可憐我」,萬念俱灰的王小姐,最後在醫療團隊鼓勵,及朋友一句玩笑話「妳已經慘到谷底了,不會再更慘」,激勵她面對現實,她也決定放過自己,不再給自己太大壓力,同時接受醫師建議,嘗試免疫治療,哪怕只有1%的機會,也不放棄。目前王小姐使用免疫治療半年多,恢復狀況良好,免疫治療的長尾效應也讓她充滿期待。王小姐許下心願,等體力恢復得更好時,打算當志工鼓勵其他病友,因為她深知,一句鼓勵的話,對病友來說有多溫暖! 過去20年治療無突破 三陰性乳癌「3高」嚇壞人彰化基督教醫院全方位乳房腫瘤中心主任陳達人表示,乳癌是台灣女性好發癌症之首,每年新增約1萬4千名個案,相當於每37分鐘就有一名女性新確診乳癌。其中,荷爾蒙受體ER、PR和HER2基因都呈現陰性的三陰性乳癌,因過往的治療武器匱乏,造成復發率高、轉移率高、死亡率高的「3高現象」,成為治療最棘手的乳癌類型。 文獻顯示,患者首次手術後5年內,復發機率是其他類型乳癌的1.5倍;國內研究也顯示,9成以上三陰性乳癌患者出現癌細胞轉移現象,且以肺部和骨頭轉移尤為常見。相較於其他類型乳癌有對應的荷爾蒙療法、標靶治療可使用,三陰性乳癌過去20年來主要以化學治療為主,化療藥物雖一代換過一代,但藥物的快速失效也導致預後較差。 精準免疫治療時代來臨 免疫治療併用化療助延命然而,拜醫療技術快速進步之賜,近年三陰性乳癌的藥物研發出現重大突破,免疫療法可透過精準抑制癌細胞特定抗原,喚醒自身免疫能力來消滅癌細胞,並且抑制乳癌細胞的生長與複製,進而達到疾病治療和控制的效果,為這群病友帶來一線曙光。 陳達人醫師表示,晚期三陰性乳癌患者存活期通常不到1年半,但是,在免疫療法併用化療之下,研究發現PD-L1陽性之三陰性乳癌病友,半數的整體存活時間可超過2年,且降低約4成疾病惡化和死亡風險,大幅扭轉三陰性乳癌的治療困境。不過,目前因健保尚未給付,有些患者無法負擔、錯失治療良機,其實三陰性乳癌患者人數相對其他乳癌患者少,適度納入給付應不至於造成健保太大負擔,期盼政府多給三陰性乳癌病友多一點關懷和照顧。

挺過乳癌衝擊 王小棣拍微電影鼓勵病友

挺過乳癌衝擊 王小棣拍微電影鼓勵病友#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乳癌長年佔據台灣女性好發癌症之首,根據近五年的癌登資料顯示,乳癌新發生個案數成長高達20%。新世代女性身兼家庭、職場多重角色,忙碌生活與飲食習慣改變,每年逾三成新個案為低於50歲的「年輕型乳癌」,五年整體存活率雖可達90%,但長期追蹤仍有近三成患者恐面臨復發或轉移,嚴重影響生涯規劃、身心健康。曾深陷乳癌衝擊的知名導演王小棣攜手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台灣諾華股份有限公司,於國際乳癌關懷月發布首支乳癌關懷微電影《小豬撲滿計畫》,鼓勵更多年輕女性重視乳癌議題。母女倆面對乳癌復發與轉移 同天開刀成室友「從沒想過,乳癌會這麼早找上我!」一頭俏麗短髮、笑聲爽朗的41歲乳癌患者波麗露露說。由於母親是乳癌患者,屬於高風險族群的她,常透過自我檢測確認乳房是否有硬塊,卻從未想到乳癌竟然發生得突然。「2016年6月我剛生完二寶,重返職場不到一年,就在右側乳房摸到一個極大的硬塊。夾在高壓職場與幼兒照顧家庭間的我,因為分身乏術,一直無暇正視自身的健康狀況。」直至該年9月,因腫塊日趨變大,露露才至醫院就診,隨即確診乳癌第二期,讓原本安逸的家庭生活被迫面臨180度的轉變。2017年歷經多次標靶藥物治療,病灶縮小,露露準備入院接受局部切除手術時,陪同在側的媽媽,卻在十多年後,於例行檢查中,發現對側乳癌復發!如同命運捉弄般,農曆年後,母女二人被安排在同一天開刀、入住同一間病房,成為「鄰」床夥伴,「原本該是我要照顧你的,現在卻無法好好陪伴你。」露露愧疚地對母親說。不可輕忽乳癌年輕化 從馬拉松變成障礙賽經歷一年半療程後,原以為終於可以從乳癌畢業的露露,卻在2019年6月不時感到後背肌肉疼痛,11月回診追蹤,檢查出第一大肋骨、脊椎與肺部的乳癌轉移病灶,後期更因暈眩無力、無意識肢體動作,進一步做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報告顯示腦中有4.33公分大腫瘤。罹病僅三年,乳癌病灶竟轉移至骨頭、肺臟、腦部,猶如青天霹靂,命運迫使她重新面對乳癌「重修」難題。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北榮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曾令民表示,根據臨床研究發現,年輕型乳癌普遍具有腫瘤較大、惡性度高、增生力活躍且易轉移,以及不易早期察覺等特性,特別是35歲以下的極年輕乳癌患者。儘管經早期篩檢及適當治療後的五年存活率已有大幅改善,整體存活率可高達90%,然近三成癌友仍可能面臨晚期復發或轉移性乳癌。精準醫療躍進 延長存活實踐更多人生夢想曾令民醫師表示,隨著醫學科技的演進,近兩年在各亞型乳癌的治療上都有很顯著的進步,已邁入精準治療時代,當乳癌不幸復發或轉移時,包含化療、抗荷爾蒙治療、卵巢抑制、標靶治療、基因檢測與免疫療法,皆可依據不同乳癌型態量身打造不同的治療方針,助力病友與癌和平共存。例如以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之晚期復發或轉移性乳癌患者為例,現在第一線已可使用口服CDK4/6抑制劑搭配荷爾蒙治療,與傳統治療相比可有效延長「整體存活期」、其「疾病未惡化時間」也可達近24個月,多數患者可繼續維持工作與日常生活品質,讓晚期復發或轉移性乳癌癌友得以追求工作成就與實踐更多人生夢想。早在2001年確診乳癌二期、同樣屬於「年輕型乳癌」的王小棣導演說,得知罹癌時,感受自己與身旁的行人彷彿畫了一條界線,自己在一個世界被孤立,而其他人仍在快樂的陽光下享受人生。陷入癌風暴低潮的她,在家人鼓勵與陪伴下,積極接受治療與改變生活習慣,終於從乳癌畢業,找回健康,她也向癌友喊話,勇敢面對乳癌。

乳癌化療一次就狂吐 中醫助熬過療程

乳癌化療一次就狂吐 中醫助熬過療程#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奶奶由孫女攙扶著走進診間,慢慢地坐下來。孫女說:「蔡醫師,我奶奶剛做完化療,很不舒服。」她把病歷摘要遞給我看,一邊補充表示,奶奶大約4個月前發現乳房有硬塊,大醫院確診是乳癌,醫師評估要先做化療把腫瘤縮小,再進行手術,但做完化療奶奶非常疲倦、吃不下、吐、嘴巴破、還有點發燒,一起化療的病友介紹來找蔡醫師,那名病友在蔡醫師這邊調理身體,她整個化療療程都很順利。」年邁又有糖尿病及高血壓 身體難負荷看著病歷摘要,左側乳房有3公分的不規則腫塊,左側乳房組織水腫,合併腋下淋巴轉移,雌激素接受器(ER及PR)陰性、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型(HER-2)陽性、組織分化程度達3級(Grade III),加上71歲還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算是很複雜的病情,醫院建議先化療縮小腫瘤再手術,也是合情合理,只是沒想到才做第一次化療,身體就受不了。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乳癌又稱乳腺癌,中國古代稱之為「乳岩」、「乳巖」,為女性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南宋.陳自明在其所著《婦人大全良方》中首次提出「乳岩」之名,而南宋.楊士瀛的《仁齋直指方論.卷二十二》則提到「癌」的特性:「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狀,顆顆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帶青,由是簇頭,各露一舌,毒根深藏,穿孔通裡,男子多發於腹,女子多發於乳……」並首度稱為乳癌。在中醫古籍《醫宗金鑑.婦科心法要訣.卷四十九.乳症門》,有提到乳岩證治:「乳岩之證,初起結核如圍棋子大,不痛不癢。五、七年或十餘年,從內潰破,嵌空玲瓏,洞竅深陷,有如山岩,故名乳岩。」在中醫的病因病機,認為是因鬱怒傷肝,思慮傷脾,以致氣滯痰凝而成。或沖任二經失調,氣滯血凝而生。所以在治療方面,不管是診斷後直接來、或是目前大部分經過西醫治療後才來的,都是依照基本的病因病機變化,加上每個人不同體質、不同證型、不同病程,加以辯證論治。中醫調理提高治療有效率 減少復發機率尤其是做過西醫治療的患者,體質上的偏失更明顯,大部分會在原本常見的證型,例如肝鬱氣滯型、脾胃氣虛型、肝腎陰虛型、脾腎陽虛型、氣血兩虛型,之外有會因為化療藥物的不同,造成新的傷害,導致新的體質偏失,例如正虛毒熾型、陰虛內熱型、氣滯血瘀型、濕阻中焦型、肝胃氣逆型、陰陽兩虛型、濕熱內蘊型等,透過針對性的體質調理,不但可以加速患者身體的復原,有助於堅持度過難熬的化療放療,也可以提高治療有效率,並減少復發機率。「蔡醫師,奶奶剛做完醫院的大檢查,醫師說情況不錯,腫瘤有順利縮小了,身體的各項機能也都不錯,沒想到奶奶可以這麼順利度過整個化療療程,真是太好了!」(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