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

女主播驚傳罹乳癌 醫破解篩檢3迷思

女主播驚傳罹乳癌 醫破解篩檢3迷思#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東森前主播簡立在臉書自爆罹患乳癌二期,她兩年前發現生病後,開始低調化療,去年底因化療導致掉髮,都戴假髮示人,期間工作沒有間斷過,因化療結束後需持繼服藥,她直到近日才將人工血管拿掉。簡立回憶,過去當夜間主播8年生活作息不正常,長期失眠、三餐不定時,加上沒時間運動,導致身體出狀況。醫師指出,國內乳癌發生率持續增加,如要診斷乳癌,在家自我觸診實在難準確判斷,呼籲民眾定期接受篩檢,早期發現接受治療,存活率可達9成。早期乳癌經治療存活率達9成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乳癌為我國婦女癌症發生率第一位,發生高峰約在45至49歲間,以平均結婚年齡32歲,約莫是小孩國小高年級至大學期間。依據衛福部死因統計及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每年有逾萬名婦女罹患乳癌,逾2千名婦女死於乳癌。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教授表示,乳癌篩檢發現的個案,8成5以上屬於早期乳癌(0-2期)。乳房攝影檢查可降低4成死亡率及3成晚期乳癌發生,是最有效的篩檢工具,篩檢是針對沒症狀者做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異常鈣化點和摸不到的乳癌,在沒有任何症狀或擴散前找到病灶,此時及早接受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達9成以上。然而許多女性對乳房篩檢存有迷思,賴基銘教授提出以下說明:迷思1:我都有在家自我檢查說明:自我觸診檢查無法發現早期病灶,更無助於降低乳癌死亡率。迷思2:我有照過胸部X光了說明:胸部X光不是用來檢測乳房的!胸部X光能檢查到的是肺臟、肋骨鎖骨等處,而不是最表層的乳房。迷思3:我沒有家族史不用擔心說明:有乳癌家族史的乳癌患者僅佔所有乳癌病患10~20%。太晚生育、高油脂飲食、肥胖者、抽菸酗酒、有熬夜習慣、壓力大的人,乳癌風險都會增高。為獲清晰影像減少輻射需夾緊乳房怕痛也是許多婦女抗拒做乳房攝影篩檢的原因,在乳房攝影檢查過程中,為了獲得清晰的影像,並減少輻射劑量,必須將乳房夾緊,以減少乳房組織重疊,才能清楚顯現病灶。

乳頭長濕疹發癢?竟是罕見柏哲氏病

乳頭長濕疹發癢?竟是罕見柏哲氏病#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隨著天氣越來越悶熱,很多女生都曾面臨類似的困擾,突然感覺乳頭乳暈癢癢的。突如其來的搔癢發生在如此私密的部位,讓人想抓也不是,不抓又難以忍受。醫師提醒,如果症狀持續2周以上,必須就醫檢查是否罹患「柏哲氏病」。 乳頭搔癢大部分的情況是良性問題,如有做好適當的皮膚清潔,偶爾出現乳頭搔癢,並無伴隨脫屑或發紅等表現,不需過度緊張。這種情況多是由於皮脂腺分泌物或衣物刺激所引起類似濕疹的反應,大部分可以自行痊癒。乳頭搔癢用藥2周不癒 需提高警覺羅東博愛醫院乳房外科醫師覃紹殷表示,若出現乳頭頻繁搔癢感,伴隨脫屑、發紅、滲出組織液等症狀,此時應就醫治療;通常使用藥物治療後,搔癢及濕疹情形便會好轉。若用藥超過2周以上症狀仍無好轉,就需特別留意了。有一種罕見乳房疾病柏哲氏病(Paget’s Disease),其存在代表著乳房可能已發生了癌症。主要病徵就是乳頭乳暈及周圍皮膚搔癢、脫屑、糜爛、分泌物及結痂等類似濕疹的症狀。 宜蘭一名65歲婦女因單側乳頭出現搔癢、發紅與潰瘍等症狀多月,藥物治療無效而前往羅東博愛醫院就醫。醫師診視後安排乳房攝影、乳房超音波及乳房核磁共振檢查均沒有發現明顯異常,經乳頭切片檢查確診為柏哲氏病。 大多數乳房柏哲氏病患者 都罹患乳癌覃紹殷醫師表示,柏哲氏病實為皮膚裡面的腺癌,可能發生在腋下、乳房、會陰及肛門周圍。只有少數約1~4.3%的乳癌患者同時合併柏哲氏病,但絕大多數乳房柏哲氏病患者,就診後都被檢查出得了乳癌。因此經充分溝通後,該婦人採外科手術切除全部乳房,術後恢復良好;手術後病理化驗證實為乳房原位癌。 若及時檢查得知柏哲氏病,大多數患者可以在乳房原位癌階段時便被發現,並得到立即治療。而乳癌治療方式以外科手術為主,根據術後結果,再搭配荷爾蒙治療、化療、放療或標靶治療。早期乳癌經過適當治療後普遍預後良好。 提醒女性朋友們留意自身的身體狀況,若發現單側乳頭乳暈長期搔癢、發紅,甚至出現糜爛或常有鱗屑狀痂皮附著,塗抹藥物後仍舊未改善,務必儘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

乳癌四期多處轉移 她積極治療重回職場

乳癌四期多處轉移 她積極治療重回職場#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42歲李小姐三年前沐浴時,摸到左側乳房有個小腫塊,因為沒有不適而不以為意,直到去年腫瘤擴散到皮膚表層,導致潰爛,發出惡臭才趕緊就醫,沒想到腫瘤已達15公分,且有肺臟、骨頭及淋巴腺等多處轉移,確診為乳癌第四期。一開始李小姐認定自己罹患絕症,已屬末期,拒絕接受治療,但在醫師鼓勵下,歷經半年化療與兩年標靶治療控制,腫瘤已消去許多,最後再進行乳房部分切除手術,如今狀況穩定,順利回歸職場和家庭。過去認為治療無助存活率 多採姑息療法台北慈濟醫院張耀仁副院長指出,根據國健署2018年的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全體乳癌患者中,50歲以下診斷出乳癌比例約為34.4%,而乳癌第四期患者佔了其中的5.2%。第四期乳癌指的是超越乳房及腋下淋巴結的遠端轉移,常見轉移處有骨骼、肺臟、肝臟,甚至是腦部等。過去普遍認為,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對第四期癌症患者的長期存活無助益,因此多選擇姑息療法。張耀仁副院長表示,現今醫療進步,化療、標靶治療、荷爾蒙治療,甚至免疫藥物等,除了能大幅改善乳癌第四期患者的症狀及生活品質外,也能提高長期存活率,其中也包含手術治療。2020年張耀仁副院長與台大公衛研究所合作,從國健署癌症資料庫中蒐集2011~2014年共1947筆乳癌四期患者資料分析,將其分為兩組:一組732人曾接受乳房切除手術,另一組1215人只做過簡單切片,未做過任何手術治療,追蹤時間的中位數為38.2個月。同時將各種變數合併考量,包括年齡、是否做過化療、電療等,最後兩組比較發現,經手術治療的乳癌第四期患者,其5年存活率明顯高於另一組,以整體存活率而言,手術切除組5年存活率達5成。別因恐懼耽誤病程 20歲後應定期自我檢查張耀仁副院長指出,原則上,醫師會根據乳癌病理切片再加上影像檢查,判斷為四期,再依乳癌的基因型態判定次分型,而後擬定治療方向,如李小姐為HER2(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因子受體)陽性,治療方向即為化療合併標靶治療,再視乳房腫瘤消除情況,評斷是否需進行手術切除。張耀仁副院長呼籲,罹乳癌應及早諮詢醫師建議,接受治療,千萬別因恐懼耽誤病程。女性過了20歲後,應維持定期自我檢查的習慣,留意家族病史,養成規律運動,遠離菸酒等致癌因子,過45歲每兩年做一次乳房X光攝影篩檢,若有家族病史,可提早至從40歲開始。

以為中風 竟乳癌腦轉移長8公分腫瘤

以為中風 竟乳癌腦轉移長8公分腫瘤#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3歲黃太太四年前罹患乳癌接受右側乳房全切除手術,治療後控制良好。日前突然不太能說話、無法拿對東西且持續兩周,急診醫師評估為失語症、右側肢體無力,會診神經外科,經完整檢查發現黃太太感覺與運動異常,安排核磁共振,發現多處轉移性腫瘤嚴重壓迫神經,其中更有一顆約8公分大的腫瘤在左側大腦額葉處,壓迫腦神經。開顱手術治療後,黃太太恢復良好,回一般外科繼續以輔助性療法治療。乳癌、肝癌、肺癌及大腸癌 最常轉移腦部「轉移性腦瘤」是其他部位的癌細胞轉移至腦部,長出的腫瘤。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黃國烽表示,癌症患者發生腦轉移的機率約15-30%,雖然每種癌症都有轉移至腦部的可能,但最常見為乳癌、肝癌、肺癌、大腸癌四種癌症。「腦部有血腦障壁,可保護大腦,隔絕外來病毒或細菌。但癌細胞經血液到達腦部,將可能破壞血腦障壁,寄於腦組織間。」轉移到腦部的腫瘤大多屬於癌症晚期,即使在治療中,也可能因藥物無法通過血腦障壁,導致癌細胞於腦中快速生長;但是否影響身體功能則視腦中腫瘤的大小、位置、有無壓迫神經而定。腦瘤必須透過影像醫學檢查診斷,若為特殊形態、多發性、出現在血液循環豐富之處的腫瘤,多有惡性可能。術前神經外科醫師會透過問診、抽血、全身性影像檢查,了解是否有相關病史;若腫瘤不大,也沒有立即性生命危險,可透過立體定位放射治療處理,若大於7公分或有生命危險建議立即手術。以黃太太為例,腦瘤已壓迫語言中樞與運動神經,出現功能性症狀,醫療團隊考量血腦障壁阻隔,抗乳癌藥物將無法有效治療轉移性腦瘤,且此時積極治療將有機會恢復身體功能,並取得腫瘤檢體,當做診斷治療參考,因此建議緊急開顱。積極治療腦轉移 有機會延壽5至10年許多患者認為開顱風險高而放棄治療,黃國烽醫師表示:「非多發性的腦轉移腫瘤若積極治療將有機會延長約5至10年壽命,因人而異。且取出腫瘤後不僅能進一步切片、染色化驗,找尋癌細胞來源,更能減少因腫瘤壓迫造成的立即性危險。」然而並非所有腦轉移的患者皆能接受治療,必須透過醫師及早、完整性的評估,才能保障手術安全。

摸到硬塊不就醫 拖到潰爛已乳癌3期

摸到硬塊不就醫 拖到潰爛已乳癌3期#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名56歲的婦人,4年前診斷罹患乳癌,她當時不願意接受治療,也一直不敢告訴家人罹癌,日前因右乳流血惡化才不得不就醫。她表示因武漢肺炎又忍了一段時間,經檢查確診為乳癌末期,她沉重說如果早點就醫就好了。許多人怕染疫 拖到最後一刻才就診疫情期間,不少民眾都盡量避免進出醫院,擔心細菌或病毒感染,但如果有必要性的醫療需求,仍建議盡快就醫勿拖延。烏日林新醫院乳房外科吳玉婷醫師表示,最近在診間發現,許多人紛紛說受疫情影響不敢就醫,等到狀況嚴重無法忍,才拖到最後一刻來看診,不斷安慰自己可以忍沒有關係,但卻造成病情惡化。另一名32歲的上班族,曾在一年多前摸到乳房硬塊,當下沒有及時就醫,最近發現左乳不斷出血且無法止血,因疫情關係忍耐了好幾天,但仍無法自行處理只好趕緊到醫院,經由醫師做完切片檢查後,確診為乳癌第三期,同時轉移至淋巴結,必須切除乳房及接受化療。會痛的腫塊才是乳癌?醫師:謬誤吳玉婷醫師表示,大部分乳癌硬塊不太會痛,許多人以為會痛的腫塊才是乳癌,其實這是錯誤觀念!如果婦女摸到乳房硬塊,應盡快就醫,透過乳房超音波或乳房X光攝影,可以偵測乳房鈣化點或微小腫瘤;若懷疑為惡性腫瘤則可透過切片檢查來確診,越早治療預後越佳。若未及時治療,可能轉移至淋巴或其他器官,治療會更棘手。

怕痛拒檢查 女兒幫母洗澡揭乳癌3期

怕痛拒檢查 女兒幫母洗澡揭乳癌3期#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年約50歲的周姓婦女,因為怕痛所以從未做過乳房攝影檢查。年初時因為車禍導致骨折,在家休養期間,女兒協助母親洗澡時,赫然摸到周女左乳房有個腫塊,覺得不對勁,就醫經切片化驗後,確診為乳癌第三期,目前正在積極化療中。醫師提醒女性朋友定期進行篩檢、追蹤,乳癌是預後相當好的癌症,早期發現,經由適當治療,治癒機率高。45歲以上女性 兩年一次免費攝影檢查乳癌是台灣女性罹患癌症首位,乳癌初期沒有症狀,容易被忽略。乳房攝影可以針測出乳房的微小鈣化點或腫瘤等,有機會早期發現沒有症狀的早期乳癌。國民健康署提供45-69歲及40歲以上二等血親內有乳癌家族史的女性,每兩年一次免費的乳房攝影檢查,定期接受檢查,可降低乳癌對生命的威脅。但聽說乳房攝影檢查,胸部被夾被擠壓超痛,許多女性因此卻步,抗拒檢查。但這樣恐耽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黃金時機。南投醫院為了提升篩檢準確度,同時降低疼痛感,自4月起新裝設多功能數位乳房攝影儀,不但可做2D乳房攝影也可做3D乳房斷層攝影,且機頭可前傾後仰,民眾能以舒適的姿勢完成檢查,明顯降低擠壓疼痛感,影像更清晰,有助醫師正確判讀。新型乳攝儀 降低疼痛感及檢查死角南投醫院放射科主任葉偉成表示,新型乳攝儀以多角度拍攝完整乳房,產出多張不同角度的影像,可將重疊的乳腺組織看得更清楚,且更能發現小於1公分的早期腫瘤,大幅減少2D乳房攝影的檢查死角及擠壓痛感。為提高乳癌篩檢影像判讀的精確度,更引進人工智慧(AI)乳房影像判讀系統,協助醫師做乳房攝影影像判讀,提升影像判讀正確性與速度。葉偉成醫師呼籲,女性朋友要多關心自己,定期安排篩檢、追蹤,早期治療不僅預後反應良好,也能提高保留乳房的機率,更能大幅提升生活品質。

我的乳頭有分泌物 該不會得乳癌?

我的乳頭有分泌物 該不會得乳癌?#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乳頭出現分泌物到底正不正常?若是男性朋友發現自己乳頭一擠就有分泌物,請勿遲疑,趕快就醫檢查吧!女性朋友們於哺乳時本來就會有乳頭分泌物,也就是白白的乳汁,但即使不是在哺乳期,女性還是有機會發現乳頭分泌物,這時總會造成一些緊張。性行為及劇烈運動也會出現分泌物乳汁不僅在產後出現,懷孕二十幾周時就可能出現乳汁,所以在孕期若看見乳頭出現些微白白的分泌物,先不用太過緊張而急著跑醫院,於產檢追蹤時向醫師確認一下即可。剛停餵母乳不久(2至3年內)的女性也還會存有一些乳房分泌物,若量太多、或容易造成乳房痛或發炎,就要就醫檢查。此外,性行為時的強力擠壓或激烈運動造成的乳房晃動都會刺激分泌物出現,通常在幾天內會自行緩解。為什麼我們要特別介紹乳頭分泌物?就是因為某些不正常的乳頭分泌物可能暗示著胸部長腫瘤!想分辨乳頭分泌物時,我們的觀察重點是「顏色」、量」、「單側或雙側出現」。若雙側乳頭都有乳白分泌物,且擠壓時才出現,常常是正常狀況。但你若是不放心,且經過一、二個月經周期狀況都沒改善,就要考慮就醫檢查。分泌血色、黃綠色且在單側 速就醫假使分泌物的顏色為血色、太過透明、咖啡色、或黃綠色,通常是警訊,如果量多、僅在單邊、甚至單孔出現,最好趕快就醫檢查。量多、白色的雙側乳房分泌物可能起因於泌乳激素過高、腦下垂體腫瘤、服用荷爾蒙、胃藥、身心科藥物或甲狀腺機能低下等問題。有些患者同時出現月經周期不規則等症狀。醫師檢查後可能會抽血檢查泌乳激素,找出乳房分泌物的原因加以治療(包括停止使用部分藥物、或用藥治療荷爾蒙不平衡問題)。至於乳突瘤、乳癌、乳腺炎等問題,常是造成單側、單孔、量多、血色或黃綠色的異常分泌物,絕對要加以注意,及早就醫。(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拒當少奶奶 哪些人適合乳房保留術?

拒當少奶奶 哪些人適合乳房保留術?#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年來乳癌發生率逐漸上升,乳癌的治療選項也愈來愈多元,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外科主任莊捷翰醫師表示,確診後醫師會根據癌症分期與患者的期望來擬定治療策略,總體來說乳癌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荷爾蒙治療。患者不一定要先進行手術或化療,醫師會考量患者的腫瘤、健康狀況做不同的建議。由於治療選項越來越多元,若患者及早治療並與醫師密切配合,有機會達到不錯的治療成效,早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已經可以超過9成。乳癌手術常見哪些副作用? 莊捷翰醫師指出,乳房是重要性徵,過去的乳癌手術會將整個乳房和腋下淋巴摘除,對外觀影響較大,對患者造成心理壓力,且因疤痕、淋巴水腫使上肢功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所以目前台灣的乳癌手術,大約7成左右為乳房保留手術。患者能否接受乳房保留手術,醫師需評估以下條件。首先,是否能成功地切除病灶,且不影響乳房的外觀,患者乳房之體積較小且腫瘤佔整個乳房的比例過大的情況下,進行乳房保留手術會有難度,可以考慮先用化療或標靶治療,腫瘤若能縮小到1公分甚至更小,就有機會做乳房保留手術。再者,乳癌腫瘤位置若位在乳頭正下方或乳頭邊緣,容易影響到整個乳管,乳頭可能需要進行切除,較不適合乳房保留手術。另外,乳房保留手術不適用於多發性乳癌患者,若同一個乳房有多顆乳癌,可能就要進行乳房全切除手術。乳癌手術不只針對乳房,還有處理腋下淋巴結,當所有腋下淋巴結都清除後,患者上肢很容易淋巴水腫,其比例高達10-30%。為了減少諸多併發症,醫師目前會進行前哨淋巴結採樣,也就是在手術當中以染料或輻射線偵測,找出乳癌最有可能轉移的幾顆「前哨淋巴結」。經過病理科醫師檢查後,若前哨淋巴結有轉移的癌細胞,就進行淋巴結廓清,若前哨淋巴結沒有轉移的癌細胞,就不需將腋下淋巴結完全清除。這種做法能讓淋巴水腫的機會大幅下降,有助維持患者生活品質。荷爾蒙治療vs.標靶治療怎麼選?莊捷翰醫師解釋,把乳癌癌細胞拿出來後會檢測三個很重要標記,分別是雌激素受體(ER)、黃體激素受體(PR)、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根據這三種標記,可以把乳癌分成三類,第一類是荷爾蒙接受體陽性的乳癌,它的ER或者PR其中一個或者是兩個都是陽性,這種乳癌與荷爾蒙刺激有關係,所以手術後無論是否進行化療或放射治療,都建議患者接受抗荷爾蒙藥物治療,並持續5年至10年。第二類乳癌的HER2是陽性,可以使用抗HER2的標靶治療,減少復發或轉移的機會。第三類乳癌的ER、PR、HER2皆陰性,稱作「三陰性乳癌」,在過去三陰性乳癌只能靠手術和化療治療,近年來針對轉移性三陰性乳癌可考慮免疫治療,有助提升存活率。如何緩解副作用帶來的不適?莊捷翰醫師說明,化療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白血球下降,造成患者抵抗力較弱、容易感染。治療期間可能會出現發燒、口腔潰瘍、喉嚨痛等不適症狀。化療在攻擊癌細胞時,同樣具有快速生長特性的正常細胞也會受到波及,可能導致掉髮、噁心嘔吐及食欲不振等副作用。患者周邊神經、肌肉受化療影響,而感到麻木及痠痛,甚至有下肢或者組織水腫等情形。化療在乳癌治療中扮演很重要角色,乳癌容易經由淋巴、血液轉移到全身,除了開刀將腫瘤切除乾淨之外,血液裡也不能殘存癌細胞。針對風險較高的患者,醫師都會建議化療,也會協助克服副作用,以完成療程。目前對於噁心、嘔吐、食欲不振、白血球下降等副作用,有一些藥物或食品可改善。倘若食量很少,會建議使用一些營養補充品,讓患者不需要攝取大量飲食即可獲得較多的營養。治療期間哪些食物不能吃?「在接受化療之間不可吃生食!」莊捷翰醫師強調,生食容易帶有細菌,可能造成感染,生魚片、生菜沙拉都要避免。有些人平時飲食的口味較重,但在口腔黏膜破損的狀態,不適合吃太刺激、太辛辣、太重口味,以免造成不適。身體需要利用胺基酸來修復組織、維持免疫系統運作,飲食中一定要有足夠的蛋白質。營養補充品如核苷酸、精胺酸、魚油、麩醯胺酸、多醣體等,近年常被討論的褐藻醣膠為海中多醣體,台灣多項醫學臨床研究小分子褐藻醣膠,可能對調整體質、增強體力有幫助,患者對於化療的承受度、耐受性會好一點。破解乳癌3大迷思迷思1:得乳癌是因為吃了什麼東西嗎?正解:莊捷翰醫師解釋,患者常有些錯誤觀念,認為得癌症是因為吃了什麼、或是得癌症後就不能吃什麼、吃了什麼就容易造成癌症惡化,這些都是錯誤觀念。人體各個器官都需要充足營養才能發揮正常生理功能,正常時要均衡攝取醣類、蛋白質、脂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生病時更需要完整的營養。建議治療前就要補充營養,治療中能吃就盡量吃,治療後也要好好維持。患者、家屬要跟醫師、營養師、個案管理師溝通,了解療程可能會面臨哪些副作用,營養師會給予適當的飲食建議,讓患者獲得足夠的熱量、蛋白質,才能維持體力,度過治療。迷思2:有摸到乳房硬塊才需要檢查?正解:平時除了要養成乳房自我檢查的習慣,還要定期接受乳房超音波檢查,因為乳癌初期幾乎都摸不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助提升乳癌存活率。迷思3:沒有乳癌家族史就不用檢查?正解:台灣每年新增一萬三千多例乳癌,三、四十歲的患者相當多,大多數患者沒有乳癌家族史,所以無論是否有家族史都要定期檢查。醫師建議要盡量避免乳癌危險因子,例如體重過重、飲酒過量、缺乏運動等,但是無法完全避免乳癌發生,因此定期檢查非常重要。莊捷翰醫師表示,曾經有50歲左右的婦女發現乳房有硬塊,但一直不願意面對,直到肺部積水、很容易喘,才來就診,那是因為乳癌轉移到肺部,屬於第四期乳癌。接受化療後,患者白血球下降、發高燒、且變得更喘,於是替她插管使用呼吸器,並給予抗生素控制感染。當時患者很瘦,僅39公斤,狀況很差,陸續使用全靜脈營養、水解配方等多種營養補充。總共做了四次化療,住了四個月,才能租用簡單的呼吸器回家。患者長期使用抗荷爾蒙藥物維持了七年多,後來因為肺部轉移復發因此又接受標靶治療。莊捷翰醫師提醒,隨著乳癌治療方式愈來愈多樣,治療成效有相當的進步,患者要與醫師密切配合,治療過程中務必要把營養照顧好,養足體力,一起對抗乳癌。(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