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

腋窩長濕疹 久不癒竟癌變!

腋窩長濕疹 久不癒竟癌變!#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濕疹拖一年,原來竟是皮膚癌!一位50歲的女性1年多前於左腋窩長了一塊紅斑,起初以為是濕疹,自行塗抹藥膏,但用掉一整條卻無效,3個月前在斑塊中央出現小傷口,沒想到傷口一直無法痊癒。經皮膚科切片檢查,婦人竟罹患罕見的「乳房外柏德氏病」皮膚癌。乳癌表徵 好發乳癌患者的乳頭和乳暈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皮膚科主任梁仲斌表示,這種皮膚癌大都長在女性乳頭及乳暈附近,是乳癌的表徵,患者腋下斑塊面積不規則,顏色也不均勻,又有慢性傷口,這種皮膚癌好發於乳癌患者的乳頭和乳暈附近,如果不是長在乳房上,就稱為乳房外柏德氏病皮膚癌。梁仲斌主任指出,由於腋下的柏德氏病較靠近乳房,請患者接受乳房外科專科醫師的檢查,並未發現有乳癌症兆,而排除是乳癌引起的皮膚病變,確診為原發性的「乳房外柏德氏病」皮膚癌,經整形外科切除患部後,建議3~6個月1次至少檢查一次並持續追蹤2年,以防止再復發。皮膚疹子治療2周未好 應進一步檢查梁仲斌主任指出,乳房外柏德氏病皮膚癌最好發在會陰生殖器部位,其中80%是屬於原發性的皮膚病變,而20%是泌尿系統癌症或大腸癌轉移造成。面積較小的乳房外柏德氏病,可以接受液態氮、皮膚外用免疫調節藥物,不過還是以手術切除為佳。由於柏哲德氏病與濕疹很相似,有些患者不會在意,拖了很久才被發現,提醒民眾若發現皮膚上的疹子於治療2周以上未好轉,應找皮膚科醫師進一步檢查。

罹乳癌別怕!7成患者可保留乳房

罹乳癌別怕!7成患者可保留乳房#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乳癌發生率逐年升高,發病年齡逐年下降,是女性10大癌症的第1位,令許多婦女聞之色變,面對治療後可能會失去乳房的恐懼,許多罹癌婦女,擔心外型改變造成的異樣眼光,害怕因此而失去吸引力,不論在心理或生理狀態都承受巨大的煎熬。傳統乳癌手術必須進行乳房全切除20幾年前,不論罹癌幾期的婦女,為了阻止癌細胞擴散,醫師都會進行100%乳房根除術,除了把乳頭、乳暈、乳腺、乳房、部分皮膚都切除外,腋下淋巴也都要一併切除。4種類型患者 必須做全切除手術高雄市立小港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莊捷翰表示,近10年來,除了4種類型的患者必須做全切除手術外,其他類型的患者,有7成病人可以做乳房保留手術,只需切除乳房的1/5、甚至1/6,就能夠治癒乳癌,不但可以保留乳房外觀,也可重建婦女信心:1) 多發性乳癌 /乳癌同時有許多囊腫病變,醫師擔心容易復發,就一定要根除乳房。2) 乳房腫瘤過大 /乳房腫瘤超過5公分,將腫瘤切除掉後,乳房組織也所剩不多。3) 癌細胞蔓延到乳頭、乳暈 /當癌細胞蔓延到乳腺組織最多的乳頭、乳暈時,患者也需做全切除手術。4) 發炎性的乳癌 /這種乳癌會讓整個乳房腫脹,沿著皮下淋巴擴散到整個乳房。吃太油、月經太早、晚生 得乳癌機率高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沈陳石銘表示,高油脂飲食絕對是乳癌發生的禍首之一!女性平常應該避免攝取含有大量高油脂的食物,月經來的早、停經比較晚、過度肥胖、第一次生產小孩的年齡超過35歲,或沒有生小孩者,得到乳癌的比率相對比較高。肥胖的人停經後比瘦的人罹癌率高1.2倍莊捷翰醫師補充,肥胖的人在停經後,比瘦的人得乳癌的機會高1.2倍,學會自我觸診也是早期發現乳癌的關鍵,每月月經後7日,可以進行自我檢查,觸摸兩邊乳房是否對稱,質地、軟硬程度是否相同,若出現腫塊、兩邊不一致,盡快就醫。

6次罹癌 師把自己當活教材

6次罹癌 師把自己當活教材#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曾是躲避球校隊的淑卿,原以為走路會痛只是運動傷害造成的,直到小腿腳踝漸漸腫大就醫時,才發現罹患惡性骨肉瘤(骨癌),為了治療疾病切除至左大腿的1/3並裝上義肢,出社會後,又陸續罹患乳癌,到目前為止,淑卿已罹患6次癌症。罹患乳癌 切除雙乳發現更危險的侵襲癌上大學之後,淑卿陪伴孤兒院的小朋友和殘障青少年,從社團服務中發現這群朋友殘障程度大於自己許多,畢業後任教國中理化老師,在教書的第5年發現自己罹患乳癌,在治療的第3年又復發,幸運的是,癌細胞未擴散出去,但每天卻要進行10分鐘的電療。持續追蹤到第4年,當快要解除每個月報到的無奈時,又摸到右乳房有硬塊,進行超音波檢查後是原位癌,在醫師的建議下切除雙乳,也因此發現了原位癌後面還隱藏了具危險性的侵襲癌。啟發學生自我認識、培養同理心淑卿常於課堂空餘時間,主動和學生分享自己生命經歷,並讓學生觸摸義肢,感受殘障者的不便與努力,不僅啟發學生自我認識、培養同理心,更藉此傳遞一份生命教育,從罹患骨癌到乳癌,至今已6次罹癌,每當治療副作用造成身體不適時,就會告訴自己「把專注力放在學生上,自然就感覺不到身體的病痛!」對癌症存活者而言 要調整各方面的變化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表示,癌症為國人10大死因首位已長達34年,由於醫療的進步、藥物研發日新月異,癌症被治癒的機會越來越高,目前癌症存活者約有60萬人,當他們再次重獲新生之後,也必須學習自我調整或適應身體上、心理上、情緒上、社會上的各種變化。

初經太早 患乳癌率恐高4倍

初經太早 患乳癌率恐高4倍#乳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乳癌的發生非來自單一原因,除了遺傳基因、個人因素之外,和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環境也有莫大關係,這些因素,多少都與雌激素有關,而了解可能導致乳癌發生的原因,有助女性朋友預防或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乳癌的死亡率,就乳癌的防治來說,這是相當重要的一環。乳癌罹患人口逐漸朝向年輕化乳癌的罹患率,隨年齡的增加而增高,台灣女性乳癌最常發生年齡約在45~55歲之間,但近年來,在30~40歲的年輕女性罹患乳癌的比例增加,甚至還出現未滿20歲的年輕案例,顯見台灣乳癌罹患人口逐漸朝向年輕化。家族中有人得過乳癌者,尤其是母親或姊妹得過乳癌,則個人得乳癌的機率相對增高,是一般人的2~3倍,這可能是因為家族成員擁有BRCA-1、BRCA-2或其它致癌基因的關係。初經年齡晚1年 乳癌罹患率可少20%12歲前第1次月經來潮或55歲以後才停經的婦女,罹患乳癌機率較高,初經年齡每晚1年,乳癌的罹患率約可減少20%,換句話說,初經在12歲以前且很快就規則的女孩,乳癌的罹患率幾乎為初經晚於13歲而且很久才變規則者的4倍,停經早於45歲的婦女,乳癌罹患率僅為晚於55歲停經者的一半。而這都和雌激素有關,雌激素過多,是引發乳癌的一個關鍵因素。雌激素與黃體激素是卵巢分泌的兩種最主要荷爾蒙,其中,雌激素的多寡與乳房的變化有密切關係,被認為是乳房癌化的主要危險因子。對乳癌細胞而言,雌激素受體(ER)如同乳癌細胞上的一種「開關」,一旦雌激素與雌激素受體結合後,就會啟動這項「開關」,活化細胞內一連串的訊息路徑,進而促使乳癌細胞快速地生長甚至轉移。早生育的婦女 罹患乳癌的機率較低而初經較早及停經較晚者,行經時間比較長,相對地受雌激素刺激影響的時間比較長,乳癌的罹患率也較高,早生育的婦女,罹患乳癌的機率較低,統計發現,初次生育在20歲以前的婦女,罹患乳癌的危險性是30歲以後才生第1胎的一半,第2胎以後的生育則對罹患乳癌的危險性沒有什麼影響,而未曾生育的婦女罹患乳癌的機率則與30歲以後才生第1胎的婦女相當。至於高齡產婦為何會成為危險因子?主要是因為到了高齡時才孕育第1胎,年齡又接近台灣女性乳癌的高峰期,月經的期間相對較長,受雌激素刺激的時間也就愈長。(本文摘自/預見/百香果出版) 

塑膠袋盛熱湯 恐誘發乳癌!

塑膠袋盛熱湯 恐誘發乳癌!#乳癌

(優活健康往編輯部/綜合整理)國外研究發現,正在使用口服避孕藥的婦女罹患乳癌的機率稍高,但停藥10年後,乳癌發生率與一般婦女相同,至於荷爾蒙替代療法雖可降低更年期不適症狀,但長期(5年以上)使用複合型(複方)荷爾蒙替代療法(雌激素與黃體素合併使用),會輕微增加罹患乳癌的危險。常吃高熱量、高脂肪食物 恐增乳癌風險不過,在停用5年後則危險率降至正常範圍,而使用未達5年並不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對於無子宮而單獨使用雌激素者,也不會增加乳癌發生率。常吃高熱量、高脂肪食物的婦女會增加乳癌發生的風險,而且罹患乳癌的機率是一般婦女的2倍,乳癌和攝取過多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有密切關係,尤其是動物性食用油,如牛油、豬油等,若食用過多,會增加乳癌的罹患率,此外,炸雞、薯條、甜點等高熱量食物都會增加脂肪量,而脂肪量和雌激素呈正比關係,脂肪愈多,雌激素愈多,也就增加罹患乳癌機率。停經後增胖10% 罹癌機率上升1.5倍規模的實驗報告發現,女性停經後只要增胖10%,罹患乳癌的機率上升1.5倍,原因在於肥胖導致高脂肪,使得過多雌激素從脂肪裡製造出來,此外,成年後體重增加超過10公斤的婦女也較不超過2公斤者,高出40%的乳癌罹患率。酒精會增加血液中的雌激素濃度,每天攝取酒精超過14克(約等於354毫升啤酒或147毫升葡萄酒或44毫升烈酒),又沒有攝取足量葉酸的婦女,會增加罹患乳癌的機會。抽菸的女性也較易罹患乳癌。一般來說,抽菸超過5年以上、或長時間大量吸菸(一手及二手菸),乳癌的發生率都會增加。生活、晚婚、離婚 導致乳癌發生率上升緊張的生活、晚婚、離婚、不孕、失去工作、遷居、家屬及親近朋友死亡等與增加乳癌的危險有關,因為壓力增加會改變免疫系統,導致乳癌發生率上升。很多乳癌患者的癌細胞與女性荷爾蒙的多寡有關,這些女性荷爾蒙的來源,有部分來自環境荷爾蒙。所謂環境荷爾蒙,是指透過環境及食物進入人體,產生類似荷爾蒙作用干擾內分泌系統的人工化學合成物質。小心環境賀爾蒙日常生活充斥了許多環境荷爾蒙,如:殺蟲劑、農藥、殺菌消毒劑、二手菸、化妝品、清潔劑、廢氣、塑化劑、食品添加劑、金屬…等,尤其國人很喜歡使用塑膠製品,但塑膠製品釋放的環境荷爾蒙可能會增加乳癌機率,如:用塑膠袋盛熱湯,飲食中吃下塑膠遇熱溶出的化學分子,都可能會轉化成女性荷爾蒙,誘發乳癌發生。(本文摘自/預見/百香果出版) 

不要怕!乳癌治療可保存乳房

不要怕!乳癌治療可保存乳房#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正值妙齡的女性如果發現罹患乳癌,常常會面臨抉擇與害怕失去乳房對外觀的痛苦掙扎,一名25歲的朱姓女患者,因為公司的健康檢查發現了乳房內有腫瘤,進一步檢查確診罹患乳癌第二期,經採用標靶真光刀系統來進行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目前患者體內的癌細胞已消除,並恢復正常生活開始上班。第一、二期患者 都可用乳房保存法童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葉啟源表示,因為罹患乳癌的年齡層越來越低,很多年輕女性所擔心的除了疾病所帶來的病痛外,就是害怕乳房是否需要切除問題,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精進,絕大部分第一期與第二期的乳癌患者都可使用乳房保存療法,只要進行乳房腫瘤局部切除及選擇性腋窩淋巴摘除,再輔助以術後放射治療,可降低患側乳房爾後復發風險。不須全切除乳房 對身心靈都幫助很大葉啟源主任指出,早期曾經遇過接受乳房全切除手術後,患者心理狀態不佳,’現在可只針對乳房腫瘤部位進行切除手術,再進行化學與放射治療,因為不需要全部切除乳房,所以對於患者身心靈全面來說都是很大的幫助。降低治療誤差 提高治癒機會個案患者會選擇使用標靶真光刀系統來進行放射治療,是因為考量藉由儀器精準的特性,並輔以呼吸監控設備,就算腫瘤細胞因為呼吸等因素造成移動,也能準確鎖定治療,避免對其他健康細胞組織有所傷害,讓治療過程中可能造成的誤差降到最低,提高病患治癒的機會。

術前先縮瘤 保留乳房機會高

術前先縮瘤 保留乳房機會高#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許多罹患乳癌的女性,對於乳房切除會感到焦慮,針對乳癌術前治療選擇的原因和認知程度進行調查,結果發現,87%的乳癌姐妹在確診後就直接手術切除乳房後再用藥治療,但當初如果知道能夠經由術前治療縮小腫瘤就有機會保留乳房,62%的姐妹們,願意先用藥再手術。切除乳房影響穿著、自信心、身體平衡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秘書長林葳表示,研究顯示,46%的姐妹們認為切除乳房對她們造成影響,切除乳房會影響穿著、自信心、甚至身體平衡、參與社交活動意願,調查也發現,希望保留乳房的人有將近6成,但實際上卻只有3成的人能成功保留乳房,落差將近1倍。可依患者基因表現 選擇合適的治療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鄭翠芬解釋,傳統治療早期乳癌的方式以先手術切除,再用藥治療為主,但隨著醫學發展,這樣的治療方式不僅無法準確的了解所使用的治療方式是否真的適合病患,也降低了早期乳癌乳房保留手術機會,近年新興的「術前治療」,在手術前可依患者基因表現,選擇合適的治療,才繼續進行手術切除腫瘤。患者反應良好 可縮小開刀範圍鄭翠芬主任指出,臨床研究顯示術前先用藥、再手術,不僅可藉由腫瘤對藥物反應的好壞,判斷該治療方式對於患者是否有效,給予醫師用藥選擇上的依據,預知藥物反應效果,如患者反應良好腫瘤在開刀前縮小,可藉此縮小開刀範圍,被喻為量身治療方式。傳統治療直接切除腫瘤,醫師只能依據治療準則給予治療,但術前治療改變了這個局面,醫師可以藉由腫瘤的反應,直接了解藥物對病患是否有效,若無效也能及時換藥,避免無效用藥,鄭翠芬認為術前治療不僅能減少手術困難程度,也可以讓癌有保留完整乳房,實是醫病雙贏。

乳癌轉移逾3處 死亡率增3倍

乳癌轉移逾3處 死亡率增3倍#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罹患乳癌對於女性而言是一大恐懼,如果確診為進展快速的乳癌類型,更令患者驚慌,以往治療復發後、快速轉移的乳癌患者,醫界大都採取保守治療,但越來越多臨床實證資料顯示,改變治療原則,對於已經轉移至肺臟、肋膜、腦部等快速惡化乳癌患者來說,積極治療,就有機會提高患者存活期。危險因子致死亡風險提升1.5至4倍乳癌治療趨向個人化治療策略,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院長侯明鋒表示,高惡性乳癌在臨床上泛指三陰性乳癌,及具有2個以上危險因子荷爾蒙陽性且HER2陰性乳癌患者,目前這類患者的治療依然面臨棘手的挑戰,如果能掌握哪些危險因子可以用以預測病情發展,將有助於高惡性乳癌進一步的治療策略擬定。高惡性乳癌顧名思義其惡性度高,患者可能在腫瘤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轉移,術後很快復發、惡化,整體存活時間較短、預後較差,影響高惡性轉移性乳癌存活有6大危險因子,其中包括癌細胞轉移至內臟器官、共有2處以上轉移、術後2年內復發、及三陰性等,如有以上危險因子,患者死亡風險便提升1.5至4倍。轉移部位超過3處 會影響預後高雄市乳癌防治衛教學會理事長、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癌症中心主任陳芳銘表示, HER-2陰性的高惡性轉移性乳癌,不僅疾病無惡化存活期間明顯較短,治療反應率亦相對較差,且如具有越多個危險因子,疾病惡化更加快速。包括轉移至腦、肝、肺而引起明顯病徵,轉移部位超過3處,術後2年內即復發,以及年齡大於70歲、三陰性等,都是影響患者預後及存活的重要危險因子,整體而言,如有以上危險因子,死亡風險將增加近2~3倍。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