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

降低乳癌威脅 只要忍痛5分鐘

降低乳癌威脅 只要忍痛5分鐘#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藝人溫翠蘋的妹妹104年罹患乳癌,但因為中途接受其他非正規療法,病情惡化於近日病逝。事實上,乳癌的早期治癒率逾9成,乳房完全切除手術對大多數女性生理及心理造成巨大壓力,只要早期發現,患者與醫師可一同討論最佳治療方式,一樣可以保留乳房。術前治療可將腫瘤縮小 保留大部分乳房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翁益強表示,乳癌已朝個人化治療發展,除了考慮腫瘤狀況,也會依病患個人情況,施以手術或手術前化療結合其他療法等選擇,病友可以更安心接受正規抗癌治療,女性不必擔心手術就一定會失去乳房,選擇術前治療可以將腫瘤縮小,保留大部分乳房。乳癌年輕化 女人要珍愛自己衛生福利部社區健康部副護理長劉美玲表示,最近在乳房門診發現患者年齡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而醫學證實,乳房攝影是目前最有效的乳癌篩檢工具,是一種低劑量X光透視的影像檢查,可用來偵測乳房的鈣化點或微小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除可早期發現癌症或其癌前病變,經治療後可降低死亡率外,還可阻斷癌前病變進展為癌症。檢查過程中,女性放射師會以壓迫板緊壓乳房,以獲得清晰的影像,會依個人耐受度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疼痛感。許多婦女常因害怕疼痛而拒絕受檢,因此錯失第一時間能夠早期發現癌前病變的時機,進而延誤了治療,失去寶貴生命。只要疼痛5分鐘 就能降低生命的威脅婦女朋友若能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積極治療,只要疼痛5分鐘就可以得知有無癌變,國健署提供45-69歲及40-44歲具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1次免費乳房攝影檢查,透過補助計畫與宣導,鼓勵婦女朋友關心自己的健康,定期接受檢查,以降低乳癌對生命的威脅。 

哺乳期過仍脹痛 小心乳癌!

哺乳期過仍脹痛 小心乳癌!#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5歲的曾女士1年前摸到乳房有無痛腫塊,最近發現乳頭不時的流出分泌物,曾女士僅以紗布敷在乳頭部位,直到疼痛難當,才到醫院檢查,檢查後發現這名患者腫瘤長大到5公分,已經侵犯到乳頭、連腋下也有淋巴轉移的現象。化療加上標靶治療 有機會保留乳房阮綜合醫院乳房中心主任施昇良表示,考量到乳房大小,開刀恐造成胸部皮膚破損、不利乳房重建,醫師決定先給予患者化療加上標靶治療。半年後腫瘤不但縮小甚至完全消失。曾女士也因此保留右側乳房與前胸大部分的皮膚,進行乳房植入物重建手術後,快速恢復自然的外觀。另有一位36歲王姓媽媽,產下第三胎後過了哺乳期,左側乳房仍有腫脹、輕微疼痛感就醫後發現是一至二期間的乳癌,所幸腫瘤範圍尚未侵犯到乳頭、乳房皮膚層,經過小部分切除術,以及半年的化療加上雙標靶藥物治療,腫瘤完全消失,並且也保留完整乳房。過去手術未考量東方女性嬌小體型施昇良醫師表示,雖然藥物研發和治療計畫不斷更新,但是女性乳癌死亡率始終沒有明顯下降,主要原因是乳癌篩檢率僅4成左右,其次是有些女性即使乳房已經出現異狀,卻因擔心外觀變化,寧願拖延不願就醫。過去先開刀施行全乳切除術、再化療的治療方式,並未完整考量到東方女性的嬌小體型,加上如果患者乳房大小的考量,手術切除後容易導致乳房變形,使得不少患者聞之卻步、拖延病情。施昇良醫師呼籲,民眾一旦發現在乳房發現異常腫塊、凸起、分泌物,應儘速就醫。年滿45歲到65歲婦女,以及40歲以上且有家族史等乳癌高風險族群,每2年應進行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千萬不要相信偏方或自然療法,患者對於治療無需太多恐懼,只要好好配合醫師治療計畫,存活率可大幅提升。

首例!達文西機器手臂乳房切除手術

首例!達文西機器手臂乳房切除手術#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46歲的陳女士在定期超音波檢查中發現異常病灶,進行粗針切片檢查後,左邊乳房確診為惡性乳癌;因過去左邊乳房曾有異常腫瘤的病史,近日又被診斷出乳癌,陳女士接受乳房切除手術。此案例也是國內第一位全程使用達文西機械手臂進行乳房全切除手術成功的患者。只在腋下留下3公分的小傷口手術當天,陳女士接受達文西機器手臂及影像系統來進行乳房全切除手術,術中醫師先在腋下切開約3公分的傷口進行前哨淋巴切片手術,並由這個腋下3公分的傷口導入達文西機器手臂,在機器手臂及影像系統的輔助之下進行『乳頭乳暈及皮膚保留乳房全切除手術』,術中同時進行乳頭下冰凍切片。整個手術過程相當順利,實際開刀的時間不到4個小時,也只有在腋下留下約3公分的小傷口。達文西影像可放大、相對沒有死角彰化基督教醫院內視鏡乳房手術中心主任賴鴻文醫師表示,內視鏡乳癌微創手術可以有效減少傷口大小,並隱藏在較不顯眼的地方。但當進行腋下單一切口的內視鏡乳頭乳暈保留乳房全切除手術時,手術困難度就會增加。達文西的影像系統具有放大影像、3D視覺效果,且機器手臂相較於傳統內視鏡器械也比較靈活,相對較沒有死角,傷口小不易察覺。目前達文西機器手臂及影像手術系統目前被廣泛的應用在泌尿系統、婦癌及一些比較困難或進階的手術,陳女士的手術只由單獨一個腋下3公分的傷口進行乳房全切除同時進行乳房重建手術,這是乳癌手術技術上的一項突破。另外,目前這項手術並沒有健保給付需要額外自費。賴鴻文醫師表示,達文西乳房切除手術的進展對國內罹患乳癌的婦女來說是一項新的福音。

乳房囊腫 碘液竟有效鎮痛!

乳房囊腫 碘液竟有效鎮痛!#乳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時的醫生勸告婦女在得了囊腫而且疼痛的乳房上塗抹碘液,有些乳癌醫師甚至直接將碘劑注射進腫脹或有囊腫的乳房和卵巢內。著名的外科醫生艾弗瑞德‧瓦爾波曾經以碘劑治療成千上百名乳癌患者,並在1856年將這些案例的研究報告寫成了一篇論文:〈論乳癌和乳房一帶的癌症〉。150年前許多藥廠把碘混合其他元素製藥你可能會以為,這些記錄著疾病與療法的報告看起來會很枯燥乏味或太過理論化,然而在150年前,醫生們撰寫病例研究時不僅力求嚴謹,對病人也充滿關懷與同情。他們不僅會表達自己的看法,也會言明他們對病情是否樂觀、受到什麼限制以及他們所懷抱的熱忱或失望等等。當時,和碘有關的產業逐漸興盛,專門研發各種使用碘的新方法,許多藥廠把碘和其他元素混合在一起,研發出他們自己的藥劑。把碘塗抹在乳房上 有效的緩解疼痛除此之外,病人們也開始流行使用碘劑,並發表他們成功的經驗。我在為乳癌選項基金會的研究計畫蒐集有關碘的器物和紀念品時,曾經買到一封被拍賣的古老書信。信上的日期是1886年5月31日,收信人是俄亥俄州威爾斯村的Dr.R.A.Johnston女士,寫信的人是她妹妹。信中描述她依照醫生太太的建議把碘塗抹在乳房上,因而有效的緩解了疼痛。值得注意的是:從這封信中,我們可以發現在19世紀後期,病人已經開始從他們彼此之間的交流中受益。讓他們一窩蜂使用碘劑的,並不是醫師所發表的眾多有關碘劑和乳房的專論和書籍,而是病人彼此間所分享的成功經驗。(本文摘自/缺碘大危機/柿子文化)

「乳房術中放療」獲肯定 有助降低復發率

「乳房術中放療」獲肯定 有助降低復發率#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乳癌篩檢的普及化,早期發現者越來越多,乳房保留手術可謂是現今的手術趨勢之一,為降低復發風險,術後通常必須輔以全乳房體外放射線治療,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乳房外科歐陽賦醫師表示,乳癌患者需來回接受25~35次全乳房放射治療,因放射線於體外照射,可能導致患者面臨皮膚乾燥、脫皮變黑甚至纖維化等副作用,不僅失去保留乳房美觀效果,有些患者甚至寧可放棄保留乳房來避免副作用影響。除此之外,體外放射線對於慢性心肺功能的影響近年來也引起一些專家的注意。對此,許多歐美先進國家都已經開始使用「乳房術中放射治療」(IORT)以改善上述情況,顧名思義就是於手術中直接於體內腫瘤空腔實施單次性放射治療。歐陽賦醫師解釋「乳房術中放療」只需手術當下進行單次8~15分鐘照射就消滅殘存癌細胞,對於部份較低風險的乳癌族群, 達到相當於傳統體外放療的效果,不僅可大幅節省治療時間,也可避免急慢性體外放射的副作用, 如乳房外觀變形、皮膚病變、心肺輻射傷害等,使患者能達到乳房保留美觀的效果,也避免患者須往返醫院的困擾。談到「乳房術中放射治療」(IORT),歐陽醫師說這是需要外科與放射治療科的團隊合作,透過兩個專科的醫師考量每位患者腫瘤大小、期別、類型等多種因素後,再進行機器校正與劑量調整,以確保達到較佳療效。台北振興醫院放射治療科主任王崇義醫師表示,術中體內放療是乳癌放療的重大突破,在國際上也獲得廣泛肯定,為了證實其安全性以及療效,曾進行收案超過兩千名乳癌患者之國際大型臨床試驗,結果證實「術中體內放療」控制術後局部復發率之效果不僅不亞於傳統放療,且術後併發症發生之比例也明顯少於傳統放療。王崇義醫師進一步解釋,在術中操作單次高劑量體內放射治療時,放射線能夠消滅手術邊緣內殘存之癌細胞,使術後復發率降低達到與傳統體外放療相當程度,故療效與安全性都已獲歐美先進多國認同;術中體內放射治療在台灣也已實施三年以上,累積數百名患者治療經驗,深獲各大醫療院所肯定。王崇義主任再度提醒,並非所有早期病患皆適合術中體內放療,建議45歲以上、腫瘤小於3公分、無淋巴轉移且手術邊緣無癌細胞殘留之早期乳癌患者較為適合,但仍需經主治醫師評估後決定。

婦女當心 副乳也可能癌變!

婦女當心 副乳也可能癌變!#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隆乳後,擔心乳房攝影會破壞置入物,可利用乳房磁振造影及高解析度超音波詳細檢查,不僅不會疼痛,還能根除乳癌死角。一名49歲婦女,深怕乳癌攝影的夾擠方式會破壞隆乳置入物,接受磁振造影及超音波檢查後,竟在接近左側腋下的乳腺末端乳房腋尾處發現1顆不到1公分的腫瘤,接受外科手術後,目前定期追蹤中。醫師提醒,除了常見的乳癌發生位置外,只要是有乳腺組織分部的位置如副乳、外側腋下都有可能癌變,早期檢測才能有效提高治癒率。0.9cm的腫瘤位於乳房腋尾 容易忽略澄清醫院柏忕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韋朝榮表示,這位婦女透過不定時自我檢測的方式進行乳房檢查,3個多月前觸摸到左邊靠近腋下有不明腫塊,透過影像看到0.9cm的腫瘤,經超音波導引切片和病理檢驗確診為一期乳癌。韋朝榮醫師指出,由於該受檢者的腫瘤位置為乳腺末端的乳房腋尾,若不是發現得早,是很容易被忽略的死角。有乳腺的部位都有可能致癌,90%的乳腺集中在乳房中間,越往外側(腋下)的乳房也可能出現腫瘤。此外,副乳雖然是多出來的乳腺,卻因為有乳腺組織也可能罹患乳癌。自我檢測加磁振造影可提高9成準確度乳癌好發位置第1名就是雙側乳房的外上方,例如左側乳房最常發現乳癌的是在乳房左上角近腋下的部位,右乳則是在乳房右上側靠右手腋下,發生率近5成;其次才是乳房正中間的乳頭及乳暈,發生率約2成;第3常見的是兩乳的內上側,至於兩乳下方內側比較少見。韋朝榮醫師呼籲,女性除了對不會疼痛的不明硬塊要提高警覺外,也應時常自我檢測,以早期發現病灶。依據經驗,東方女性乳房相對於西方女性比較緻密,建議可加上乳房磁振造影或超音波,以提高9成準確度。 

術前輔助治療 免當「少奶奶」

術前輔助治療 免當「少奶奶」#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知名藝人或議員相繼因乳癌病逝,乳癌的議題再度受到高度重視。根據國民健康署2013年癌症登記統計資料顯示,高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的乳癌,罹患人數高達11281人,較前年新增3307人,是所有癌症增加最快速的,平均每天約有31名婦女罹患乳癌,加上乳癌出現年輕化的趨勢,而年輕病患最擔心的問題就是是否會變成「少奶奶」。術前輔助治療 免當「少奶奶」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年輕乳癌病友在面對乳房可能面臨切除的衝擊時,心理所承受的壓力與身心失衡的反應相當大,不只需面對生命受到威脅,身體形象也面臨巨大轉變。台北榮總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曾令民醫師表示,每年新增的乳癌病友中,45歲以下的年輕女性就佔了20%,許多病友都對結婚抱持憧憬,也深怕因為罹患乳癌而成為「少奶奶」,近年來某些乳癌可藉由術前輔助治療,觀察乳癌型態量身訂做最適合的治療。所為術前輔助治療就是指在手術前先給予藥物治療,可以大幅提高乳房保留的機會,尤其特定腫瘤若在手術前打到消失,甚至可以延長存活期。術前輔助治療除了有機會提高乳房保留機會,還可歸納三個優勢:1) 縮小範圍/包括將淋巴腫瘤打小後,可以降低手術範圍。2) 觀察反應/先用藥可以觀察藥物對於腫瘤治療的反應,相對於過去乳房全切除後再進行藥物治療,而言更加方便。3) 組織容易取得/在治療前中後都可以取得病理組織,找到一些腫瘤標記來進一步確認用藥。但是曾主任也強調,不是每一個乳癌病友都適合,研究發現對於三陰性乳癌及HER2過度表現的乳癌患者反應較佳,但是需要與主治醫師充分討論個人適不適合接受術前輔助治療及乳房保留手術。

乳癌致死率 年輕人竟更高!

乳癌致死率 年輕人竟更高!#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北市前市議員陳玉梅於日前因乳癌病逝,享年50歲。對於陳玉梅的病逝,大家都直覺的驚呼,還這麼年輕!乳癌防治基金會總監蔡愛真指出,也正因為她的年輕,以致於癌細胞較惡性,若是又沒有及早篩檢發現,當發現時已是末期,則會較年長乳癌病人致死率來得高。 乳癌年輕族群致死率比年長者高據了解,陳玉梅是在2012年發現罹患乳癌,至2017年病逝有5年時間。蔡愛真總監表示,一般乳癌治癒率相當好,除非一直沒有做篩檢,以致發現都很後期;此外,有些乳癌年輕族群致死率比年長者來得高,主要是因為年輕族群的癌細胞都是非常兇猛,以同樣期數的乳癌,40歲乳癌患者就比較難治療。 30歲癌細胞就可能蠢蠢欲動蔡愛真總監進一步指出,乳癌高危險族群有家族史者,做乳癌篩檢要往前推至少十年。例如安潔莉娜裘莉有乳癌與卵巢癌家族史,又有brca1與brca2基因,她的祖母與媽媽都在50多歲罹癌;因此,往前推大約30幾歲時,癌細胞就很可能已蠢蠢欲動,若是不處理,罹癌機率很高,她很理性的做了處理,是很有智慧的女人,否則太慢處理,也許腳步就跟不上癌細胞。 台灣乳癌篩檢率偏低只有38%根據統計,台灣的乳癌篩檢率偏低只有38%,韓國有50%,美國更高有70-80%;蔡愛真監認為,如果45歲才篩檢乳癌,根本就來不及;一般會建議乳癌高危險族群20幾歲就要檢查,可先自費早點篩檢,未來可以做比較,這期間有變化時,對判別有幫忙。 零期乳癌百分之百可治癒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強調,乳癌零期可以有百分之百治癒率,第1期是93%,第2期是89%,第3期是73%,第4期則降到25%;所以,及早做乳癌篩檢,早期發現及早治療,才能使治癒率提高。而陳玉梅50歲乳癌病逝,得病時應該是40多歲,由於台灣乳癌年齡層都比較低,年輕族群務必要小心。(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