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

放射治療皮膚變差?少曬太陽為上策

放射治療皮膚變差?少曬太陽為上策#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依據國健署資料顯示,每年有逾2000名婦女死於乳癌。衛福部南投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翁益強表示,許多人擔心放射治療後的副作用如皮膚變粗、膚色變身等情形,乳癌放射治療的長期副作用包含是屬於體表放射治療,影響範圍以照射範圍的組織會纖維化為主,皮膚摸起來較硬。但科技改善後副作用較少。文獻統計極少數病人可能會患側手臂腫脹、肺部咳嗽和照射左側乳癌可能對心臟影響等。治療約1個月 皮膚顏色會變深或發癢針對乳癌治療後的副作用包含皮膚摸起來變粗、膚色變紅,許多民眾會擔心放射治療的副作用,翁益強主任表示一般乳癌病人若只接受放射治療,在治療後3至4週不會有明顯副作用,病人多可維持基本生活;治療約1個月左右,照射區皮膚顏色會變深或發紅,部分病人則感到癢、熱。翁益強主任提供以下方法,期待能幫助改善患者癒後。翁益強主任表示,此時照射區皮膚很脆弱,有幾點要注意:1) 避免皮膚的刺激與摩擦/勿穿硬質衣料的衣服或內衣,在家穿寬鬆衣服吹電風扇降溫。2) 有傷口時的處置方法/勿自行處置或塗抹優碘、乳液或藥膏,應聯絡醫師或護理師教導處置傷口,因為不當塗抹可能會增加表皮放射線吸收劑量,反而使照射區皮膚副作用更嚴重。3) 洗澡時的注意事項/醫師也提醒民眾在放療期間,照射部位在洗澡時不要直接沖水、不要曬太陽。4) 飲食注意事項/飲食須注重營養均衡,不必強迫自己進補或挨餓。5) 精神心理狀態/心情保持平常心。避免因為失眠、憂鬱症影響日常生活,必要時諮詢醫師協助減輕症狀。 

乳癌骨轉移 積極治療勿輕忽!

乳癌骨轉移 積極治療勿輕忽!#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骨骼是乳癌患者最容易發生遠端轉移的部位之一!統計指出,晚期乳癌患者經過治療,發生骨轉移的機率為65至75%。醫師提醒,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骨轉移已有很好的治療方式,並可提升生活品質,無論患者或家屬,都不要輕言放棄!每年約1000名乳癌患者骨轉移成大醫院乳房及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郭耀隆副教授表示,目前台灣每年約有1000名乳癌患者發生骨轉移,對照過去每年約600至800名新病例,推估應是國內乳癌患者的上升趨勢所致。一旦發生骨轉移,雖不會有立即性的性命威脅,但初期患者會出現骨頭疼痛,等到病況嚴重時,轉移部位只要增加或受力點常出力時,就會導致病理性骨折;若轉移位置於脊椎,也會壓迫到神經。病況嚴重會骨折 甚至危及生命「這些是初、中期患者會出現的症狀,假使骨轉移的症狀持續,患者也容易高血鈣,再繼續放任的話,最終會導致腎衰竭危及生命。」郭耀隆醫師指出,乳癌先期的骨骼疼痛已足以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更遑論骨折後長期臥床可能導致的併發症,後續照顧也更趨困難。目前骨轉移的治療藥物有2種,單株抗體治療與傳統雙磷酸鹽類藥物,兩者作用機轉不同,皆為每月施打一次;郭耀隆醫師說,從文獻上來看,兩者皆有預防骨骼併發症的效果,「但單株抗體治療為皮下注射給藥,不用找血管,多了便利性,且可抑制腫瘤造成骨質惡性流失的循環,阻斷骨骼壞死的進展。」用藥會發生齒槽不良反應 治療前應會診口腔科醫師郭耀隆醫師提醒,單株抗體藥物與雙磷酸鹽藥物,都有發生齒槽不良反應的可能,在治療前應先會診口腔科醫師,提早處理口腔病灶;治療期間更要注重口腔衛生,如果要進行齒顎相關治療如拔牙、植牙等手術前,務必事先諮詢治療醫師。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能延後骨轉移根據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乳癌為女性發生率第一位的癌症,每年有逾萬名女性罹患乳癌,威脅性高;不過,郭耀隆醫師強調,若能及早發現,5年存活率可達90%以上。倘若不幸罹癌,只要積極治療、持續追蹤,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就能延後骨轉移對患者的影響。(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乳腺增生恐致癌?腳底按摩助緩解!

乳腺增生恐致癌?腳底按摩助緩解!#乳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腳丫子在中醫裡是人體的全息反射區。在腳上,五臟六腑什麼都有,按照全息反射理論,身體的疾病都可以從腳論治。底下這圖是楊奕奶奶寫的《手到病自除》書裡的,她介紹在足背第3個腳趾和第4個腳趾中間這塊區域(如下圖),就是乳房和胸部的反射區。​如果有乳腺增生或乳房硬塊、腫塊,按摩這個區域會感覺到明顯的疼痛。這時,按照圖中黑色箭頭指示的方向,從腳趾往腳踝,輕輕推按這個部位,每天5到10分鐘。有些乳腺增生比較嚴重的人,會在這個部位摸到小小的顆粒或結節。等到推按此部位感覺皮下光滑、沒有疼痛時,上面的乳房問題已經治好了。 楊奕奶奶在書裡用了一個非常好的比喻,她說腳部反射區就像是樓下的門鈴,按了以後,上面房間的門鈴就會響,它們是連通的。把下面的反射區按摩好,上面的病症也會隨之消失。這個方法到底靈不靈呢?我生完小孩後,因為餵奶時乳腺不通,發炎了好多次,後來一直有很嚴重的乳腺增生問題,乳房下面總是有一個大大的硬塊。2012年做體檢,醫生說我得吃藥了,當時我還沒好好學中醫,但家裡剛好有這本書,就按照上面的方法,推按了一下下,果然非常痛。 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情持續按摩了1個月……然後,然後腳丫子那個反射區就不再有任何疼痛感了,乳房裡的硬塊,居然也就這麼無聲無息地沒了……直到現在4年過去,沒再長過。 在中醫裡,到底什麼是乳腺增生呢?參看一下肝經的循行圖。肝經從胃兩側向上穿過膈肌,分布於脅肋部,經過乳房。中醫認為乳房為胃所主,乳頭為肝所主(《中醫藏象學》)。胃病和肝病都有可能引起乳房的病症。陳實功《外科正宗.乳癰論》:「夫乳癰者……有憂鬱傷肝,肝氣滯而結腫……」清代祁坤《外科大成.分治部上(癰疽)胸部》:「生於乳房,紅腫熱痛者為癰,堅硬木痛者為疽。由肝氣鬱結,胃熱壅滯而成也。」 肝木克脾土,脾胃同氣。肝氣鬱結,必然會導致脾胃功能出問題,最常見的就是生氣後吃不下飯,沒有胃口。所以《中醫藏象學》裡說:「與肝有關的乳房疾病,主要是由於七情內傷,肝鬱氣滯所致。」但是其他如肝鬱脾虛、氣滯血瘀、乳汁積滯等,也都可能導致乳房的疾病。 男人也會發生乳癰,原因大多為肝腎陰虛、虛火內灼,或有痰瘀阻於乳絡。無論男女,想擁有「中國好ㄋㄟㄋㄟ」,都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是肝氣鬱結導致的經前乳房脹痛,可以用中成藥「逍遙散」疏肝理氣。而我試過最簡單有效的法子,就是剛講的腳背反射區按摩法。中醫有很多簡單的方法治大病,有這類問題的朋友還等什麼,趕緊脫鞋吧! (本文摘自/醫本正經:漫畫秒懂中醫/時報出版)

專家開講 乳房術中放療大解密

專家開講 乳房術中放療大解密#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乳房術中放射治療」(IORT) 是乳癌放療之重大突破,由於此治療技術引進國內至今僅5年左右,故仍有些醫療人員對此技術不甚熟悉,於網路上發表與國際研究相左的看法,台北振興醫院放射治療科主任王崇義醫師,特別針對關於「乳房術中放射治療」(IORT)正確觀念加以說明,讓民眾能夠清楚認識此種治療方式。觀念一:術中放療局部復發率高於全乳照射?王崇義醫師表示,目前IORT的實證醫學資料主要根據歐美國家的2篇大型臨床研究「TARGIT」及「ELIOT」,其中TARGIT研究追蹤5年結果顯示,手術當下做放射治療組及全乳照射組,2組病人局部復發率是2.1%:1.1%,P=0.31(無統計上意義)。也就是說,術中放射治療及全乳照射對於局部控制效果是一樣好的;ELIOT研究則顯示,若病人年齡大於50歲,腫瘤小於2公分的早期乳癌病患,對照上述2組治療,也有相當的局部控制效果。王崇義醫師分析,雖上述兩篇大型臨床研究都尚未達10年以上,但以目前全乳照射5年能達到2%之復發率,已是令人滿意的效果;相比目前TARGIT研究,乳房術中放射治療(IORT)復發率2.1%,復發率可說是相當。觀念二:一次性高劑量的治療不如分次低劑量?王崇義醫師解釋,單次高劑量的治療可以引發免疫反應,改變腫瘤微環境,已達殺滅腫瘤機轉的優點,也有輻射生物學的優勢,像是加馬刀Gamma Knife及電腦刀Cyber Knife的放射治療就是此優點,故非直接用分次低劑量的方式才有較高的療效。觀念三:術中放療違背放射治療原則?王崇義醫師表示,目前乳癌相關文獻顯示,腫瘤復發大多在腫瘤原發處的1公分內,並非兩公分,且術中放療照射範圍能夠觸及到大部分有風險的範圍,即使超過1公分處,也有照射到40%-50%的劑量,可以充分治療1到2公分的復發風險處,故術中放療並非違背放射治療原則。王醫師特別強調,美國放射腫瘤學會ASTRO於2016年,根據部分乳房照射修改適合治療的病人標準,主要放寬年齡、腫瘤大小等限制,其中也將IORT的運用列於治療的選擇之一。王醫師解釋,根據以上3點觀念說明,可知目前IORT之大型臨床研究雖僅有5年的追蹤報告,但就目前結果顯示,局部控制率與全乳照射組旗鼓相當,且併發症較少,能提供病患更好的醫療照護及生活品質,因此對於符合條件的早期乳癌病患,IORT可作為治療的新選擇。(文章提供/台北振興醫院放射治療科主任王崇義醫師)(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乳癌標靶新利器 延緩惡化期達2倍

乳癌標靶新利器 延緩惡化期達2倍#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黃小姐在歷經癌症復發、轉移後引來過敏性休克,嚴重嘔吐幾乎讓他無法正常生活。最新癌症報告顯示,不論是乳癌的發生率、死亡率10年漲幅皆為癌症之首,每年約有5000名患者現身晚期乳癌與復發轉移之苦。另根據國外調查顯示,每3名患者就有1人出現重度憂鬱、焦慮症狀,傳統治療中,近7成接受化療的患者中,一半以上都會出現掉髮、疲倦無力而影響生活。多數民眾對於轉移性乳癌認知低落台大醫院外科部暨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表示,針對乳癌晚期復發的疼痛問題,日前衛福部已核准口福標靶用藥CDK4/6抑制劑,不但能有具延緩疼痛惡化時間,還能延長超過2倍以上的無惡化存活期。意指晚期乳癌經由CDK4/6抑制劑治療後能將腫瘤細胞控制住,比起傳統藥物延緩惡化的時間可延長至2倍。超過半數民眾不知道轉移性乳癌具高致死率,民眾對於晚期覆發癌症的認知普遍低落,認為只要早期發現就不會轉移,甚至認為復發後是可以被治癒的,所以當患者二次罹癌時很長一段時間會陷入不安、焦慮。標靶用藥能延長疾病無惡化存活期黃俊升主任表示,CDK4/6抑制劑搭配荷爾蒙治療,可延長疾病無惡化存活期(PFS,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達24.8個月,比起單獨使用荷爾蒙治療多出10.3個月,不但帶來多元治療選擇,也能兼顧生活品質。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秘書長林葳表示,CDK4/6抑制劑無疑地能減少晚期復發轉移患者們在既有傳統治療中的煎熬,希望患者們在擁有很好的治療資源下積極面對。

喝豆漿恐致乳腺癌?醫:無根據

喝豆漿恐致乳腺癌?醫:無根據#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許芝菁/採訪報導)生活作息不正常,缺乏運動,下半身肥胖的人,常聽信許多網路謠言,一下吃減肥藥瘦身,一下喝豆漿減肥。但網路流傳「豆漿減肥法」恐導致乳腺癌,因此減肥中的女性都不敢再喝豆漿,甚至徹底與豆類食物斷絕關係。此說法到底正不正確?就讓專業醫師來解密!豆漿可預防乳腺癌形成豆漿中所含的大豆異黃酮是植物雌激素,植物雌激素也在食物中的分佈廣泛,不同分子的類型有4種:如扁豆和穀物中的木酚素類、黃豆芽中的香豆素類、大豆中的異黃酮類、花生中的真菌雌激素類真菌雌激素類。一提到雌激素,許多人就有所顧慮,因為過量的雌激素會引起乳腺癌、子宮內膜癌等疾病的疑慮,烏日林新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李必忍表示,其實植物雌激素和人的雌激素是不一樣的。加州大學教授研究文獻中提到,豆漿對人體是有幫助的,餐前喝無糖豆漿還可幫助減肥、強身健體、防止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支氣管炎等。豆漿是植物性雌性荷爾蒙,可預防乳腺癌形成。痛風患者、腸胃不好者少喝豆漿李必忍主任表示,豆漿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並且非常多有利於身體吸收,所以日常應該多喝豆漿。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喝豆漿,痛風患者、嬰兒以及腸胃不好的患者等等,最好還是少碰豆漿。另外,糖尿病病友適合攝取無糖豆漿。根據《英國癌症雜誌》的資料顯示,大豆裡的大豆異黃酮不會增加乳腺癌的風險,反而會降低乳腺癌的發生率。李必忍主任也表示,喝豆漿可以預防癌症發生的機率,但千萬不可以過量,攝取過量豆漿恐會刺激乳房細胞的惡化,另外,預防乳腺癌應該要調整生活作息、不熬夜、保持心情愉快,才可降低癌症的發生率。

每天服用600單位維他命D 可降罹癌風險

每天服用600單位維他命D 可降罹癌風險#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大部分的民眾聞癌色變,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於2015年公佈國人十大死因,癌症連續34年位居十大死因之首,平均每3分12秒就有1人死亡,死亡時鐘比2014年快了一秒,罹患癌症有年輕趨勢。其中罹癌原因可能與基因、環境污染、飲食西化、肥胖有關,日前有研究發現,每天服用600單位以上的維他命D3「可能可以」預防大腸癌、乳癌的罹癌風險。維他命D可以幫助鞏固骨骼和牙齒安南醫院藥劑科主任陳麗芳表示,維他命D可以幫助體內鈣質與磷的利用以鞏固骨骼與牙齒。皮膚曝露在陽光下可以製造維他命D,我們也可以從某些食物中吸收。缺乏維他命D可能導致骨骼變弱,兒童稱為佝僂病,成人則為骨質疏鬆。安南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梁永昌指出,維他命D2是天然植物製造,D3則是當我們皮膚曝露在紫外線B陽光照射後由身體自然產生。人體需要攝取適量的維他命D,成人及8歲以上的兒童最高安全攝取量為每日100μg (4000單位/天)。專家不建議過度曝曬陽光來增加維他命D的產生,因為會增加皮膚癌風險。曬太陽而曝露在紫外線會導致維他命D產生陳麗芳主任補充,早期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居住在南半球陽光較多的人罹患癌症發生率與死亡率低於居住在北半球的人。專家們認為因曬太陽而曝露在紫外線會導致維他命D產生,因而推測維他命D濃度變化可能與癌症相關,但需要有強力的設計來證明高維他命D濃度與降低癌症發生率與死亡率有關。維他命D可減少人類罹癌的風險?梁永昌主任強調,有多篇流行病學研究分別於2009、2010、2011年發表,認為高劑量補充維他命D可能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陳麗芳主任表示,目前正在進行的二個第一期臨床試驗是探討維他命D可以預防大腸直腸癌、攝護腺癌及肺癌使用的劑量。在我們期待大型臨床試驗結果報告時,最新研究論文顯示,每天服用600單位以上之維他命D3是「可能可以」預防大腸癌、乳癌之罹癌風險。其他癌症之預防則沒有明顯統計學上的相關性。

停經後增胖10% 罹乳癌率高1.5倍

停經後增胖10% 罹乳癌率高1.5倍#乳癌

(優活健康往編輯部/綜合整理)國外研究發現,正在使用口服避孕藥的婦女罹患乳癌的機率稍高,但停藥10年後,乳癌發生率與一般婦女相同,至於荷爾蒙替代療法雖可降低更年期不適症狀,但長期(5年以上)使用複合型(複方)荷爾蒙替代療法(雌激素與黃體素合併使用),會輕微增加罹患乳癌的危險。常吃高熱量、高脂肪食物 恐增乳癌風險不過,在停用5年後則危險率降至正常範圍,而使用未達5年並不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對於無子宮而單獨使用雌激素者,也不會增加乳癌發生率。常吃高熱量、高脂肪食物的婦女會增加乳癌發生的風險,而且罹患乳癌的機率是一般婦女的2倍,乳癌和攝取過多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有密切關係,尤其是動物性食用油,如牛油、豬油等,若食用過多,會增加乳癌的罹患率,此外,炸雞、薯條、甜點等高熱量食物都會增加脂肪量,而脂肪量和雌激素呈正比關係,脂肪愈多,雌激素愈多,也就增加罹患乳癌機率。每天攝取酒精超過14克 增乳癌機會規模的實驗報告發現,女性停經後只要增胖10%,罹患乳癌的機率上升1.5倍,原因在於肥胖導致高脂肪,使得過多雌激素從脂肪裡製造出來,此外,成年後體重增加超過10公斤的婦女也較不超過2公斤者,高出40%的乳癌罹患率。酒精會增加血液中的雌激素濃度,每天攝取酒精超過14克(約等於354毫升啤酒或147毫升葡萄酒或44毫升烈酒),又沒有攝取足量葉酸的婦女,會增加罹患乳癌的機會。抽菸的女性也較易罹患乳癌。一般來說,抽菸超過5年以上、或長時間大量吸菸(一手及二手菸),乳癌的發生率都會增加。生活、晚婚、離婚 導致乳癌發生率上升緊張的生活、晚婚、離婚、不孕、失去工作、遷居、家屬及親近朋友死亡等與增加乳癌的危險有關,因為壓力增加會改變免疫系統,導致乳癌發生率上升。很多乳癌患者的癌細胞與女性荷爾蒙的多寡有關,這些女性荷爾蒙的來源,有部分來自環境荷爾蒙。所謂環境荷爾蒙,是指透過環境及食物進入人體,產生類似荷爾蒙作用干擾內分泌系統的人工化學合成物質。小心環境賀爾蒙日常生活充斥了許多環境荷爾蒙,如:殺蟲劑、農藥、殺菌消毒劑、二手菸、化妝品、清潔劑、廢氣、塑化劑、食品添加劑、金屬…等,尤其國人很喜歡使用塑膠製品,但塑膠製品釋放的環境荷爾蒙可能會增加乳癌機率,如:用塑膠袋盛熱湯,飲食中吃下塑膠遇熱溶出的化學分子,都可能會轉化成女性荷爾蒙,誘發乳癌發生。(本文摘自/預見/百香果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