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

長期睡眠不足6小時 心臟病風險增2成

長期睡眠不足6小時 心臟病風險增2成#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睡眠不足的危害大!美國睡眠醫學學會指出,大多數成年人每晚需要七到八個小時的睡眠。睡眠不足可能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反應時間延長、注意力分散、增加錯誤和健忘的機率,甚至因為駕駛疲勞導致交通事故造成更多傷亡。圖森亞利桑那大學醫學院睡眠與健康研究專案主任 Michael Grandner建議,睡前多放鬆、晚上避免吃太多食物有助於睡眠。影響記憶力 交通傷亡事故提高近年來,研究發現,睡眠障礙會增加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機率,每晚睡眠不足6小時的人,與睡眠6至9小時的人相比提高了20%罹患心臟病的風險。美國心臟協會指出,根據2018年一項研究顯示,一個晚上睡眠不足就可能導致belta澱粉樣蛋白在大腦中積累,而belta澱粉樣蛋白的累積就是造成阿茲海默症的關鍵成分,這種類澱粉蛋白的堆積會大大的影響記憶力。另據Psychreg報導,每晚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的成年人死亡風險也增加了13%,其中道路交通事故中有20%與疲勞駕駛有關,而這些事故導致死亡或重傷的可能性高達了50%。睡眠不足影響身心,不只有身體問題(如免疫力下降),還有心理健康問題(如焦慮和抑鬱),甚至影響身邊的人。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學中心睡眠卓越中心主任Marie Pierre-St-Onge因而強調穩定作息的重要性,並指出有些習慣是導致睡眠障礙的原因,比如睡前盯手機或電腦看是干擾睡眠訊號,或是晚上喝咖啡、生活壓力也可能讓你徹夜難眠,特別是從事多種工作的人更需要在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壓力。睡前放鬆好休息 少吃食物助入睡對於睡眠品質不好的人來說,需要考慮給自己足的時間放鬆。 Michael Grandner強調了睡前放鬆、身體休息的重要性,並將這種做法比作在高速公路出口前放慢車速。他建議保持規律的睡眠計畫,避免在晚上吃太多食物,如果不能馬上入睡,不妨起來四處走走。(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孩童胸痛別輕忽 提防心臟病悄上身

孩童胸痛別輕忽 提防心臟病悄上身#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10歲陳姓男童近來胸痛,呼吸也有點喘,躺下時胸口更是痛得厲害,就診發現心臟肥大,進一步檢查確診是心包膜炎,接受緊急積液抽吸手術,2周後康復出院。罹心包膜炎 心臟肥大積水成大醫院小兒部醫師朱映慈指出,這名男童因胸痛就診,檢查發現心跳偏快,胸部X光檢查有心臟肥大現象,心電圖檢查有低電位異常。男童再接受抽血與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血中心臟酵素上升及中量心包膜積水,確診是心包膜炎。朱映慈表示,兒童胸痛常見於小兒科門診與急診,統計顯示,每1000名門診與急診求診的孩童,就有6名是胸痛就醫。造成胸痛可能原因相當多,一半是不明原因的良性胸痛,3成是肌肉或骨骼軟骨發炎造成,因呼吸道疾病如氣喘、肺炎、氣胸約1成,腸胃道疾病如胃食道逆流、胃潰瘍、食道炎等不到1成。在青少年族群中,也可見因焦慮或緊張造成過度換氣症候群引起的胸痛。可能病因包括心律不整、瓣膜性疾病另外,兒童心因性胸痛相當少見也很危險,這是心臟疾病造成的胸痛,嚴重者可能致命。兒童心因性胸痛可能病因,包括心律不整、瓣膜性疾病(二尖瓣脫垂、主動脈狹窄)、心肌病變、心臟發炎性疾病(心肌炎、心包膜炎)、冠狀動脈疾病造成的缺血性心臟病等。心因性胸痛雖占兒童胸痛不到5%,但臨床上還是要注意表徵或危險因子,尤其是和運動相關的胸痛、合併心悸的胸痛、合併暈厥的胸痛、曾接受過心臟手術、及家人有心律不整、猝死家族史或遺傳性疾病,得視情況進一步檢查。

英研究:肥胖易染武肺 死亡率翻倍

英研究:肥胖易染武肺 死亡率翻倍#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2020年,一場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席捲全世界,對人類生活和全球經濟造成很大的衝擊,截至7月份的統計,全球感染人數已經超過1100萬人,死亡人數也超過50萬人,威脅還在持續進行當中,但你知道肥胖會大幅提高冠狀病毒肺炎死亡率嗎?伴隨心臟病或糖尿病 染疫風險更高在英國對近1萬7000名COVID-19住院患者的研究中,肥胖者的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30,其死亡風險比非肥胖者高33%。另一項研究也發現,肥胖者死於COVID-19的風險增加一倍。研究人員表示,如果還有跟肥胖有關的其他健康狀況,例如心臟病和第2型糖尿病,則患病風險甚至會更高。鑑於全球肥胖比率很高,世界肥胖聯合會說,感染冠狀病毒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身體質量指數超過25」。美國、義大利和中國的早期研究也顯示,這是一個重要的危險因素。為什麼肥胖有高風險?1.體重越重,身體的脂肪就越多,那麼身體就越不健康,肺活量也就越低,意味著要使氧氣進入血液和身體周邊需要更大的努力。這也會影響心臟和血液流動,循環系統承受著更大的壓力。在冠狀病毒等感染期間,會有嚴重的影響。最終肥胖的身體由於缺少進入主要器官的氧氣而變得更容易衰竭。這就是為什麼重症加護病房中超重和肥胖的人,更需要呼吸幫助和腎功能支持的原因之一。2.科學家發現細胞中存在一種稱為ACE2的酶,是病毒進入人體的主要途徑。在脂肪組織中該分子的含量較高,這可能是他們感染肺炎高風險的原因之一。3.肥胖者的身體免疫反應並不那麼好,抵抗病毒的能力較差,是由於被稱為巨噬細胞的免疫細胞驅動的炎症侵入了我們的脂肪組織。 它們干擾我們的細胞對感染的反應。導致「細胞因子風暴」(cytokine storm)一種威脅生命的自體免疫系統反應過度,從而引起炎症和嚴重傷害。健康不二法門:均衡飲食、定期運動肥胖通常也伴隨其他健康問題,例如心臟或肺功能不佳,腎功能不良或第2型糖尿病,所以要如何保持健康,最好的方法是均衡飲食,緩慢進食,避免導致飲食過量的情況並且定期運動。(文章授權提供/何信緯醫師)

健走的保健功效

健走的保健功效#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學界對於健走運動大力推崇,並針對健走對於各項慢性病的影響做了許多臨床實驗,顯示健走對增進健康的效果極為廣泛。關於健走的保健功效,歸納起來有下列幾項:1)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預防高血壓、動脈硬化。2)促進大腦活化,預防健忘症與失智症。3)降低血糖值,預防糖尿病。4)降低乳癌罹患率。5)提升骨質密度,預防骨質疏鬆。世界上還有一些尚未開發的國家,國民的交通大部分靠走路,因而能夠保持身體健康。就像民國四、五十年代的台灣鄉下,大家都是靠著兩條腿上山下田,平時村裡的老人家走路都尚稱便捷,從未看到有人坐著輪椅,也沒有人在吃鈣片、維骨力;而且那時代的人也比較健康,很少人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見在生活中常走路的重要性。除了預防或改善上述病症之外,健走還能讓腦部分泌大量的β腦內啡,可以令人產生愉悅的感覺,放鬆我們的心情,有助於消除生活所帶來的壓力,並減少得到憂鬱症的機會。醫學界樂意推薦健走運動還有一個最主要因素:健走產生運動傷害的可能性較低,而且對體能的消耗也比其他運動來得小。清代著名養生家曹庭棟很重視「動以養生」,他在《老老恒言》一書中載有散步專論,對走路的作用和要求做了較為全面的論述;現代坊間書店裡擺滿了許多醫師、運動專家及健走人士的著作,詳述健走運動的健身原理,也有專家針對個人不同的需要,研創了不同的健走方式,以期充分發揮健走的功效,提供喜愛健走人士參考。總之,健走是一種簡單易行、效果卓越的運動,值得人人做為養生之道。安全性高的北歐式健走/一九九七年芬蘭發展出「北歐式健走」(Nordic Walking),採用兩手拄著類似滑雪桿手杖的健走方式,藉著健走杖可以減輕下肢的負擔,適合關節痛的患者使用;老人家使用健走杖則可降低跌倒的危險,這項發明是基於健走運動安全方面的考量,而且可以鍛鍊全身的肌肉。

胸痛是不是心臟病?醫師教3重點評估

胸痛是不是心臟病?醫師教3重點評估#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34歲李小姐近兩個月來總覺得胸口悶,嚴重時甚至呼吸困難,痛的感覺傳到背部,上網一查,自己的症狀竟和心肌梗塞好像!緊急就醫檢查後,排除心臟問題,原來是工作壓力導致睡眠品質不佳,長期下來,出現自律神經失調,而引起胸痛。壓力大自律神經失調 也會引發胸痛台東基督教醫院心臟內科吳寶榮醫師表示,網路上有些似是而非的訊息,易讓民眾產生誤解。李小姐不是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患者,也沒抽菸或身材肥胖,其胸痛常在休息時發生,並持續超過半小時甚至1小時。經心電圖及胸部X光檢查後,排除心臟問題,是工作壓力衍生胸痛問題。 有民眾看了網路資料,心有疑慮而主動就醫,也有民眾隱忍胸痛,險些來不及就醫。吳寶榮醫師就曾遇過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65歲婦人,在一般診所接受規則治療,近一個禮拜出現呼吸困難,夜晚平躺睡覺會有咳嗽及胸口緊緊的感覺,丈夫直覺情況不單純,立即陪同婦人到心臟內科門診就醫。 經心電圖及胸部X光檢查後,確診為心肌梗塞併發心衰竭及肺水腫,立刻轉診至具有心導管設備的醫院,接受心導管手術及冠狀動脈塗藥支架置放術,已平安出院,目前接受門診追蹤及藥物控制。 同樣是胸口悶痛 結果大不同吳寶榮醫師指出,兩個胸痛案例常見於門診,究竟胸痛是否為心臟病,須先了解造成胸痛的原因,可簡單的用心因性、非心因性區分。心因性胸痛可以是冠狀動脈心臟病(心絞痛、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包膜炎、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狹窄、二尖瓣(三尖瓣)脫垂症候群等原因造成。 其中,典型冠心症胸痛(心絞痛或心肌梗塞)為前胸靠近左側的壓迫感,或是重物擠壓感,有時合併呼吸困難的感覺。悶痛感可能會輻射到左肩、下巴、背部、頸部或左臂內側;非典型心絞痛是噁心、嘔吐、頭暈或昏厥、感覺異常等。症狀發生時間可從數分鐘到15至20分鐘不等,通常這種疼痛如果與工作或運動有關,可以在休息或使用藥物(如硝化甘油舌下含片)後症狀減輕。 非心因性的胸痛有:1.肺部問題,例如肺炎、氣胸、氣喘;2.腸胃道問題,例如胃食道逆流、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膽囊炎、胃穿孔等;3.胸廓肌肉神經疼痛,例如肌肉拉傷、帶狀泡疹引起的神經痛、挫傷或撞擊後的疼痛等;4.情緒問題,例如憂鬱、緊張或壓力可能會引發胸悶、胸痛,有時還會合併心悸或呼吸困難等症狀,最典型的就是換氣過度症候群。 從痛的感覺、位置及持續時間找病因如何自我評估是否需要儘快就醫或進一步檢查?首先,從疼痛的感覺及位置來看,假使疼痛是刺刺的痛,集中在某一個點,或是有壓痛點,抑或伸展動作會加重疼痛,這些都比較像是肌肉神經的痛。通常適度休息或服用止痛、肌肉鬆弛藥物可緩解症狀。 如果胸口正中央有灼熱或噁酸水,就偏向胃食道逆流等腸胃疾病。假使胸痛感覺像壓迫感,有呼吸困難或冒冷汗等心絞痛現象,疼痛範圍大約有一個拳頭大小,位置在胸口中間偏左,甚至會痛到下巴或左上臂,就要強烈懷疑與心臟血管狹窄有關,必須儘速就醫。 其次是疼痛持續的時間,假使短暫幾秒鐘就消失,通常比較不是太大的問題,只需觀察。如果疼痛好幾個小時,甚至好幾天,完全沒有惡化跡象,比較傾向於非心因性的胸痛。 一旦胸痛位置及範圍符合心絞痛的症狀,且持續5分鐘以上,並會導致你無法再繼續目前的活動或工作,若引起呼吸困難等加重病情的症狀,就要考慮急診就醫,必要時撥打119請求協助。

心臟病不只會胸痛 這部位痛也是警訊

心臟病不只會胸痛 這部位痛也是警訊#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心臟病的症狀可能不僅是胸痛,一名70多歲的阿公因為牙槽疼痛去看牙醫,檢查出有牙周病,但牙齒拔光後,還是持續疼痛。輾轉到心臟內科就醫,才被發現有心肌梗塞現象,經心導管治療終於解除牙痛的警報,但也賠上牙齒被拔光的代價。心臟問題引發輻射狀牙痛一般人多認為心臟病的症狀只有胸悶、心痛,事實上並非如此。國泰健康檢查心臟專科院長葉勳龍表示,醫學上的心絞痛範圍是從上腹部到下巴,如果疼痛部位在下巴或左肩膀,有可能是心臟問題引起輻射狀的疼痛,不可不慎。胸痛仍是較典型的心臟病徵兆,常有患者因胸口疼痛的現象持續時間不久,就掉以輕心。葉勳龍院長提醒,如果胸痛來自心臟問題,代表是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雖然心絞痛未必會心肌梗塞,但心肌梗塞的必要條件是心絞痛,有些人因心肌梗塞來不及搶救而致命。主動脈剝離會有撕裂痛的感覺,範圍是前胸與後背同時疼痛,而且痛感是由「點」到「面」,愈來愈大,一旦有這樣的徵兆就很容易判斷是主動脈剝離,同樣有致命危險。實際上,若有胸悶痛的感覺,除了心臟本身的疾病外,還有包括胸腔疾病、消化系統問題。胸口刺痛多為拉傷、肺炎引起葉勳龍院長指出,來自於胸腔疼痛有八成是因為胸腔肌肉神經與肋膜引起,胸口如有刺痛感,因為肌肉神經拉傷,大部分跟姿勢有關。例如一個轉身或躺臥的動作,突然有刺痛感,或是感冒、肺炎引起肋膜疼痛等症狀,便可排除心臟本身的問題。現代人壓力大,會有胸悶不適等症狀,經檢查若無器官實質病變問題,研判可能情緒問題、壓力過大或緊張,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產生胸悶的不適感。葉勳龍院長呼籲,有心血管疾病及家族病史的民眾,出現胸痛症狀時,應及時就醫檢查,及早預防、治療,才能安心。

先心病占千分之八 篩檢助8萬童受惠

先心病占千分之八 篩檢助8萬童受惠#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先天性心臟病是兒童最常見的心臟問題,發生率約占新生兒的千分之八,由於診斷及開刀技術進步,大部分先天性心臟病童已經能在早期得到完全矯正,可以過正常的生活。衛生福利部數據,心臟疾病已是台灣致死率第二名主因,尤其107年致死成長率亦為第二高,每天有近60人死於心臟疾病。其中先天性心臟病更是從兒童時期開始,成為威脅健康甚至生命的不定時炸彈。如新助心臟篩檢有成 超過8萬學童受惠「台灣先天性兒童心臟病」認知調查發現,近七成父母不瞭解學生心臟病篩檢的重要性,預防勝於治療,除挹注善款及志工,透過協助醫生到偏鄉校園進行篩檢,多年來已經累積篩檢人數超過8萬人次,發現需要協助轉診救助的學童約1,500位;心臟篩檢可以幫助兒童或家庭及早了解孩子心臟問題,把握治療時間,預防猝死悲劇發生。很多複雜性心臟病童,必須經歷過多次開刀,比其他同年齡小朋友更加辛苦,才能維持生活。臺大醫院小兒心臟科邱舜南教授也特別提醒,其實除了先天性心臟病小朋友容易有心律不整外,即使是結構正常的小朋友也可能有心律不整問題,輕則胸痛,頭暈,心悸,嚴重會暈厥甚至猝死。若是有上述症狀,我們建議小朋友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尤其有心律不整家族史, 甚至有年輕猝死家族史,或是運動時暈厥,更需盡快去醫院做詳細檢查,輕忽不得。守護心疼娃娃,倡議與持續推動醫療、篩檢防治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與如新善的力量慈善基金會,已攜手11年為先天性心臟病童建構健康的明天,透過持續提出「守護心疼娃娃」計畫,點亮更多先心病童的希望,讓更多先心病童家庭再展笑顏。

長暴二手菸環境 增新生兒心臟病風險

長暴二手菸環境 增新生兒心臟病風險#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兩個月大,體重卻僅有3公斤且全身發紺(皮膚發藍、唇色發黑)的男嬰,緊急送醫,該名男嬰抵達急診室時因缺氧及呼吸窘迫而失去意識,經兒童心臟科檢查後發現,男嬰除了「右心室出口狹窄」外,左心室與右心室間有一個直徑0.6公分的大洞,導致缺氧血進入主動脈。此症狀是典型的「法洛氏四合症」,法洛氏四合症是最常見的發紺型先天性心臟病,其合併四種異常包括心室中隔缺損、主動脈跨位、右心室出口阻塞、右心室肥大。所幸男嬰的母親及時發現送醫,經搶救已無生命危險。罕見先天性心臟病 法洛氏四合症 東元綜合醫院兒童心臟科主任賴俊維醫師指出,該名男嬰拼命地用力呼吸卻得不到足夠血氧,一旦發作,通常會呈現發紺、躁動、呼吸急促、四肢無力,甚至可能會造成痙攣、意識喪失,若家長沒及時發現,未將嬰兒儘快送醫治療,可能會引發酸血症而導致器官衰竭最終死亡。患有法洛氏四合症的嬰兒常常必須先進行人工血管分流手術,或肺動脈氣球導管擴張術來增加其肺部血流,待養大讓體重到達8至10公斤之後再進行完全矯正手術。先天性心臟病應儘早診斷 儘快治療根據衛福部歷年心臟疾病死亡人數資料顯示,在107年每十萬人口就有21名0至1歲的嬰兒因心臟疾病而死亡,死亡率達11.9%。賴俊維醫師說明,發生先天性心臟病的原因除了可能是特定染色體或基因異常,也可能與孕期病毒感染、特定藥物、菸酒的使用有關。此外,受孕前父親的菸酒使用習慣也被證實與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生有關;如果準爸媽有吸菸的習慣,或是準媽媽長期暴露在二手菸的環境下,會顯著增加新生兒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風險。更有研究顯示,如果準爸爸在受孕之前3個月有飲酒習慣,跟沒有飲酒習慣的夫妻比起來,新生兒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風險要高出44%;若準爸爸的單次飲酒量超過相當於5罐350cc的啤酒,新生兒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風險更將增加至52%。賴俊維醫師提醒,父母親應注意如果發現嬰兒養不大或吃不胖,並且有呼吸費力的情形應儘速就醫,透過新生兒心臟超音波檢查,幫助嬰兒及早正確診斷出先天性心臟病;此外,若嬰兒出現膚色發藍唇色發黑、呼吸時胸骨凹陷等突發性缺氧症狀時,可將嬰兒側躺擺出以膝觸胸的蝦米狀姿勢,並立即送醫,先天性心臟病是新生兒最常見的先天性異常,唯有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