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

心臟衰竭無預警中壯年輕忽也有致死危機

心臟衰竭無預警中壯年輕忽也有致死危機#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近50歲的男子身體狀況一向良好,卻發現近幾個月輕微活動就容易喘,休息後仍舊有不舒服的感覺,即便躺下仍舊胸口不適。經過就醫後,醫師判斷是「心臟衰竭」,也就是心臟無力的狀況。成大醫師斗六分院林佳潾醫師表示,心臟負責輸出血液供給全身器官與細胞養分,當出現心臟衰竭,一開始會出現的就是水腫狀況,不僅如此,由於血液無法送出到全身,連帶也會影響身體各個器官與機能的運作。台灣心臟衰竭盛行率大約為千分之3,隨著年齡增長而發生率提高,是相當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侯嘉殷醫師說明,心臟就像馬達,當缺乏彈力,就會發生心臟衰竭(心臟無力)的狀況。當有幾個狀況要特別注意,像是常常會喘、累需要坐下來休息,或者身體有水腫等。尤其是長者,更不要以為只是年紀大造成。 高達9成患者錯失治療時機有高達9成的患者沒有提早注意而錯失治療時間,送醫時才發現是心臟衰竭。當確診為心臟衰竭,5年內死亡率逼近50%,死亡率相當高,非常值得國人注意。在國人十大死因中,根據2010年資料,因心臟相關疾病的總死亡人數高達第二名,相較於前一年更增加了3%,致死率最高的便是心臟衰竭。因此,平時就要從日常飲食與預防來做好護心工作。另一方面,生活謹記戒除菸、酒,飲食上盡量少鹽,平時也要多注意血壓、血脂、心跳、體重控制。尤其是高血壓會造成心肌肥厚,會大幅影響心臟功能,而高血脂更是冠狀動態阻塞導致缺血性心臟病的元兇,要特別注意。侯嘉殷醫師提醒,只要配合醫師治療遵守服藥,心臟衰竭的狀況都有機會能大幅改善並維持生活品質,記得多留意身體警訊,有症狀積極回診,就能降低致死風險。

我的孩子有心雜音 是不是有心臟病?

我的孩子有心雜音 是不是有心臟病?#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歲的小米是一個活潑好動的小女孩,這天下午,媽媽憂心忡忡的帶著小米前往診間。原來小米在學齡前兒童整合性篩檢中被醫師聽見心雜音。小米的媽媽表示,過去從來沒有聽其他醫師提過這樣的狀況,她也一直都是吃得好又睡得好的孩子,和同學玩耍時也從來沒有聽她提起任何不舒服。病理性可能與心臟結構異常有關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醫師呂馨詠表示,心雜音是心臟血管內的血流速度較快,產生亂流時所發出的聲音。醫師一般可以藉由聽到心雜音的位置、聲音大小和聲音特性來診斷。呂馨詠解釋,兒童心雜音可能是病理性或生理性。病理性的心雜音一般較大聲且和心臟結構異常有關,例如:心室中膈缺損、開放性動脈導管、肺動脈瓣狹窄等。病理性的心雜音有很多種特性,聲音大小未必和疾病嚴重程度成正比,醫師會根據胸部X光、心電圖、超音波等檢查,評估是否需要給予藥物或其他治療。生理性在運動、興奮、害怕等心跳加速情況下變得明顯比起病理性心雜音,在沒有症狀且正常成長的孩子身上,生理性心雜音還是佔了多數。生理性心雜音也被稱為正常的心雜音、功能性心雜音或良性的心雜音,是一種血液在心臟腔室或心臟旁血管快速流動所造成的聲音,因此多在平均心跳較成人快的嬰幼兒身上發現。生理性心雜音很常見,超過72%的孩童都可能在成長過程的某些時候有生理性心雜音,尤其當孩子在運動、興奮、害怕、緊張等會加速心跳的情況下,心雜音可能變得更明顯,而成人之後則大部分會消失。醫師幫小米做了詳細身體檢查後,發現在左上胸處的確有非常小聲的心雜音,且類似生理性心雜音的特性,也利用心臟超音波證實了這個診斷。由於心臟構造和功能皆為正常,小米可以正常生活,飲食運動不需限制,也不需要吃藥或定期追蹤。

心臟疾病用藥複雜 藥師門診來把關

心臟疾病用藥複雜 藥師門診來把關#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國人罹患心血管疾病比例逐年升高,對於長者而言,密集且複雜的用藥方法成為頭痛難題,故近年來,成立藥師門診儼然成為國內各大醫院的趨勢。羅東博愛醫院藥劑科去年起培訓2名藥師考取心臟內科專科臨床藥師,即日起開啟藥師門診服務,由藥師駐點提供心臟病人用藥諮詢,大大提高心血管疾病整體照護品質。特定藥品必須每周調整劑量 若服用錯誤易產生嚴重不良反應心臟內科藥師門診選在看診人次最多的周一和周五開診,自7月12日起每周一和五早上至下午,只要於心臟內科就診後,有用藥上的困擾或疑問,即會由診間醫師轉介至藥師門診,由專業親切的藥師一對一解惑。心臟內科專科臨床藥師林亞頻表示,心臟用藥比起其他慢性病複雜許多,不只藥物種類繁多,長輩容易搞混,某些特定藥品為了達到理想治療濃度還必須嚴格調整每周劑量並定期抽血檢測;若服用錯誤易產生嚴重不良反應,因此開設藥師門診確保民眾用藥安全實屬必要。心臟內科醫師雷孟桓說,心臟疾病的治療和用藥相輔相成,透過專科藥師評估及指導讓民眾更安心,也讓醫療照護團隊更加完整無後顧之憂,診間看診流程會正確而且順暢。心臟內科臨床藥師須經過嚴格考核取得CPSC認證心臟內科專科臨床藥師須經過嚴格訓練和考核,在台灣國際藥學發展協會及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的嚴審下經歷長時間訓練才能取得心臟專科臨床藥師 (Clinical Pharmacy Specialist in Cardiology, CPSC ) 認證。羅東博愛醫院於2020年在全台僅有9名CPSC時即培訓出2名心臟內科專科臨床藥師,且藥師門診服務模式創宜蘭縣之先,未來將陸續開辦腎臟科藥師門診、多重用藥整合門診,造福縣內更多慢性病族群。

心臟病患可以打疫苗嗎?醫:建議施打降低重症

心臟病患可以打疫苗嗎?醫:建議施打降低重症#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8歲吳先生神色匆匆的來到診間,面色緊張的問:「醫師,我心律不整,裝支架又在吃抗凝血藥物,我好想去打疫苗,但擔心會有血栓或其他副作用。」最近疫情緊張,心臟科門診好多患者都在詢問能不能打疫苗,心臟科醫師參考歐洲及美國心臟學會指引,整理出心臟病患擔心的問題,希望在緊張時刻讓患者放心、安心,鼓勵大家踴躍打疫苗,盡快達到群體免疫效果。新竹臺大分院心血管中心主任林廷澤表示,心臟病患者接種疫苗非常重要,接種疫苗雖不能完全防止感染到COVID-19病毒,但可以大幅降低住院和重症死亡率,因此強烈建議施打。心臟疾病不會加重疫苗帶來的副作用從目前的臨床證據顯示,心臟疾病不會增加疫苗帶來的副作用,也不會提高嚴重副作用的風險。一般常見打疫苗後的副作用包括施打處紅腫、疼痛、頭痛、肌肉痠痛等。打完疫苗的幾天內會覺得發燒、發冷和全身倦怠,這些反應主要是身體對於疫苗產生的免疫反應,嚴重心臟病患可能會比一般人更容易喘、全身倦怠或有明顯感冒症狀,然而這些症狀僅會持續24-48小時,可以藉由使用退熱止痛藥,或大量飲用開水緩解。嚴重過敏反應可能會使心臟患者產生嚴重後果,然而這種不良反應發生的機會僅兩百萬分之一,相較於接種疫苗後能夠預防重症住院或死亡的好處,不應因為機率微小的副作用而不打疫苗。有些心臟患者關心疫苗跟目前服用的藥物會不會有影響,林廷澤表示,目前沒有任何醫學報導和研究顯示兩者有交互作用,因此在施打疫苗前後,除了某些抗凝血藥物,不應停止心臟科疾病的用藥。很多心臟患者服用的抗血小板藥物或抗凝血藥物,都會因為外傷增加出血風險。林廷澤表示,COVID-19疫苗是採肌肉注射而非皮下注射,因此使用這兩類藥物的患者,施打處容易有瘀青和腫脹現象,可以提醒注射護理師使用23或是25號針頭注射,注射後緊壓注射處2-5分鐘以上,降低出血風險。幾項心臟科用藥注意事項如下:*使用warfarin的患者,施打前建議檢測INR,需在治療範圍以下才能施打,應與醫師討論及確認注意事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的患者(NOAC),目前台灣的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分成一天一次(Rivaroxaban、Edoxaban)和一天兩次(Dabigatran、Apxiaban),建議做法如下:1.使用一天一次抗凝血藥物的患者,施打當天早上建議不要服用,打完3小時後再服用當天的劑量即可。2.使用一天兩次抗凝血藥物的患者,建議施打當天早上不要服用,打完疫苗後,待第二次服用藥物的時間在服用。心臟病童無法接種 更需要隔離保護避免染疫台灣目前使用的疫苗並不是活病毒疫苗,因此曾接受過心臟移植,正在使用抗排斥藥物的患者,接種疫苗後並不會感染到COVID-19。不過,因為心臟移植而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患者,對COVID-19疫苗的免疫反應可能減弱,但目前尚無接種疫苗後的保護力或免疫反應的相關數據。對這方面有疑慮的患者,可與主治醫師討論適合的做法。至於兒童心臟病的部分,目前孩童不能接種COVID-19疫苗,根據研究顯示,18歲以下少年和孩童較不容易感染新冠肺炎,約佔患有新冠肺炎族群的1%以下。然而有心臟病的孩童是高風險族群,更需要隔離保護免於感染。

男童發燒3天又胸痛 竟是心臟發炎

男童發燒3天又胸痛 竟是心臟發炎#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兒童胸痛是很常見的問題,父母常常會因為小孩喊「胸痛」,不得不請假掛門診甚至急診,尋求醫生協助。根據統計,每1000名兒童看診,就有6人是因為胸痛就醫。醫師提醒,兒童胸痛雖多數屬良性,但也有少部分屬危險的心因性胸痛,若有危險訊號,包括運動時胸痛合併心悸、會喘甚至昏厥,心電圖異常和遺傳性的家族心臟病史等,建議至門診檢查,排除心因性胸痛的可能性。非心因性胸痛約90至95% 心臟血管的胸痛5至10%15歲的小華已經胸痛兩周,原本是班上的運動健將,然而在一次卡丁車賽車中,不小心撞到牆壁,從此只要稍微運動便覺得胸痛。檢查發現為左側肋骨骨折,給予止痛藥物後胸痛的問題明顯改善。10歲的大明連續發燒三天,第三天開始食欲不好,呼吸有點喘,覺得胸口疼痛,躺下時疼痛加劇,經詳細檢查後發現有異常心雜音、心臟酵素升高且發炎指數上升,心臟超音波顯示為「細菌性心包填塞」,手術治療後復原良好。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醫師陳俊宇表示,造成胸痛的原因很多,如果是成人,需要排除心臟血管的問題,尤其是心肌梗塞;但在兒童方面,心臟血管的胸痛只占約5至10%;非心因性胸痛反而較多,約90~95%,這當中一半為良性不明原因疼痛,還有肌肉骨骼疼痛約占3成,腸胃道疾病約占1成和呼吸道疾病。另外,焦慮、緊張、過度換氣、藥物、皰疹病毒或飲用過量咖啡因,也會有胸痛的感覺。心因性胸痛疾病包括:心肌病變、心律不整、冠狀動脈異常、瓣膜問題而心因性胸痛屬較嚴重疾病包括:心肌病變、心臟發炎性疾病(如心肌炎、心包膜炎)、心律不整、冠狀動脈異常(如川崎氏症的胸痛)、瓣膜問題(如主動脈瓣狹窄、二尖瓣脫垂),這部分的胸痛則不可輕視,必須根據病況安排檢查,給予對應的處置與治療,以免延誤病情。胸痛的病史非常重要,可以藉由問診及身體檢查發現大部分問題,例如:發作的頻率、痛的時間及位置、是否有相關症狀及痛的性質等。另外,心電圖檢查往往是必須的,也需視病症安排心臟超音波或抽血等進一步檢查。

放射線治乳癌,增心臟病風險!智慧擋塊救心護肺

放射線治乳癌,增心臟病風險!智慧擋塊救心護肺#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43歲的小蔓被診斷出左側乳癌,在接受乳房局部切除手術後,發現腫瘤除了局部侵犯外,也產生淋巴轉移。經外科醫師建議,小蔓接受輔助性化學藥物治療、荷爾蒙治療及完整全區放射線治療。為避免小蔓在接受放射治療時產生過多的心肺毒性,醫師建議小蔓利用導航螺旋刀搭配電腦智慧擋塊技術,與傳統放射治療技術相比,心臟所接受放射線劑量平均降低2~3倍以上。乳癌的放射療程除了需注意皮膚照護外,更要注意心臟所接受到的放射線劑量,以控制日後發生心衰竭的風險。為抗癌照放射線 乳癌患者反「傷心」亞東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謝忱希表示,歐美有許多臨床試驗證實,淋巴轉移的乳癌患者接受乳房合併全淋巴區域照射,雖可有效增加存活率和局部控制率,但同時也增加患者罹患心臟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研究指出,心臟平均每接受1 Gy(劑量單位)的放射劑量,每年就相對增加7.4%心臟疾病的風險,且發生風險跟劑量呈線性正向相關。換句話說,心臟所接受的放射線劑量愈高,日後產生心臟病的風險就愈高。如何降低乳癌患者心臟放射劑量,是全世界乳癌放射治療中最困難、也是最需要解決的的議題。謝忱希指出,乳癌患者所接受的乳房合併全淋巴區域照射,因包含心臟前方的內乳淋巴區,使得患者心臟所接受到的輻射劑量大幅提升。亞東醫院為解決此類治療限制,特別研發「擋塊最佳化組合技術(智慧擋塊)」,深化導航螺旋刀的優勢,降低心臟與肺臟因接受放射線所帶來之毒性風險,並獲得英國放射線醫學學會官方期刊刊登報導(Br J Radiol. 2020 Apr;93(1108):20190792)。智慧擋塊屏遮放射線 降7成心臟疾病風險「智慧擋塊」主要是利用全擋塊堆疊組合技術合併器官劑量設限技術,以及弧形切面入射技術,加以數學及放射物理學優化運算模式,建構出心臟、肺臟特殊擋塊最佳化之組合及內乳淋巴區最佳化入射角度,直接減少乳癌患者心臟與肺臟接受的放射劑量,降低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減少對於肺臟功能的影響。謝忱希醫師說,接受導航螺旋刀合併「智慧擋塊」技術照射的乳癌患者,會使原來平均需接受12~18 Gy輻射劑量左右的心臟,大幅降低到5 Gy左右,約可降低60~70%日後可能產生的心臟疾病風險,讓乳癌患者放心抗癌不「傷心」。從衛生福利部的資料顯示,接受正規乳癌治療的患者,5年整體存活率可高達85.2%,呼籲確診乳癌的女性朋友不需要太悲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