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整

輕忽下肢疼痛跛行小心導致急性栓塞!

輕忽下肢疼痛跛行小心導致急性栓塞!#心律不整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許多老人家在年紀漸長之後,行動變得緩慢,手腳酸痛,總認為是正常的老化過程,往往延誤了診斷及最佳治療時機。日前一位72歲女性病患因左下肢疼痛,走路出現「間歇性跛行」,至市場買菜短短的路程中需要多次休息,經由週邊血管超音波及動脈攝影檢查後發現,罹患了「週邊動脈阻塞」,接受經皮血管內血管成形術(PTA)及血栓溶解藥物治療,獲得改善。週邊血管阻塞性疾病 易導致急性栓塞、心律不整現代人由於營養過剩、含糖飲料盛行、飲食西化、缺乏運動,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抽菸及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因動脈血管硬化而衍生的健康問題也逐漸增加,而週邊血管阻塞性疾病的發生,常導因於動脈粥樣硬化或一些炎性反應過程,導致動脈血管的狹窄或因急性栓子掉落導致的急性栓塞,病患常有心律不整的病史。下肢動脈阻塞心梗、中風機率高,宜及早治療避免憾事單腳突然發生下肢泛白、冰冷疼痛、麻木、脈搏減弱、患肢水腫、毛髮脫落、皮膚潰瘍不易癒合,甚至變紫變黑,甚至有截肢之風險,需與坐骨神經痛作區別。通常下肢動脈阻塞的病患,常合併心臟冠狀動脈、大腦血管及腎動脈的病變,因此罹患心肌梗塞、腦中風及腎病變之可能性相對提高。如能早期診斷治療,便能夠儘量避免併發症及後遺症的發生。目前治療方向有二:1.內科治療:服用阿斯匹靈、控制糖尿病、高血脂及高血壓、禁菸、注意足部的照護,避免傷口的產生。2.手術治療:如果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已進展為間歇性跛行,休息性疼痛,或傷口癒合不良等嚴重組織缺血的症狀時,就應考慮接受「氣球擴張術」或「動脈繞道手術」的治療。日常預防加強控制體重、多喝水  同時戒菸防動脈硬化日常生活要控制體重、多喝水,每日步行運動:可增加側枝循環的生成,逐漸降低症狀,並接受合適的藥物治療,改善血液粘稠性、降低壞膽固醇脂蛋白(低密度膽固醇脂蛋白,LDL),增加好膽固醇脂蛋白(高密度膽固醇脂蛋白,HDL)、控制血糖於理想範圍、避免脫水,同時最好戒菸(避免二、三手菸)。菸是最大的危險因子,尼古丁會造成動脈硬化,加速血管攣縮,抑制側枝循環的形成。

心律不整不一定有症狀 嚴重恐中風!

心律不整不一定有症狀 嚴重恐中風!#心律不整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8歲的徐女士多年前開始心悸不適,固定在診所就診、定時服藥。但近幾個月心悸、胸悶益發嚴重,發作時間拉長,經常連4、5個小時間歇發作無法平復,甚至伴隨頭暈,噁心。檢查確定為「心室早期收縮」的心律不整,執行心導管3D立體定位熱射頻燒灼術,解決心頭大患。徐女士復原良好,住院2天後出院。心律不整種類多 大致可歸類為3種情況台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張耀庭說明,心臟是人體重要器官,而心臟電氣傳導系統能主宰心臟跳動收縮。正常人的心跳每分鐘約60至100下,如果心臟電氣傳導系統發生異常,出現不正常心跳,就是心律不整。心律不整種類繁多,大致可歸類出3種情況:1) 早期收縮/心室或心房收到正常心臟傳導系統傳來的訊號前,便自行跳動而產生不規則心跳。如心室早期收縮、心房早期收縮。2) 快速心律/與心臟異常放電或異常傳導等有關,會依發生位置不同而有不同表現。如陣發性上心室頻脈、心房撲動、心房顫動、心室頻脈等。3) 慢速心律/心臟結構異常者較常發生。如病竇症候群、房室傳導阻礙。台灣約1%人口有心房顫動問題張耀庭醫師說明,心律不整是常見心臟疾病,其中最常見的「心房顫動」約占台灣人口1%,比例相當高。上述徐女士的心室早期收縮,會因是否合併其他心臟疾病而有不同的發生率及預後。病患求診心臟內科時,醫師會詢問病史、以心電圖檢查診斷,無法判斷時,則會藉24小時心電圖、運動耐受性心電圖、心導管電氣生理檢查等方式,進一步判斷。不同類型的心律不整會有不同機轉及表現。醫師依患者罹病類型決定要以藥物治療、裝置人工心臟節律器或心臟電氣燒灼術治療。心臟熱射頻燒灼術 治療成功率高心臟電氣燒灼是以高射頻能量經電極導管將不正常的心臟異常放電或異常傳導路徑破壞,阻斷不正常心律的技術。心臟熱射頻燒灼術在心室出口處的心室早期收縮心律不整,治療成功率達85-92%。過往沒有3D技術時,使用導管在偌大心臟找尋問題點猶如大海撈針,耗時、成功率不高。3D立體定位利用電腦儀器將心臟腔室用定位導管建構出三度空間立體圖,利用影像畫面協助醫師看到心律過速的來源與路徑,大幅縮短手術時間,提高成功率、增加安全性。然而3D立體心導管電氣燒灼術屬於侵入性技術,有風險存在,加上並未適用於所有心律不整,民眾如有需求應與心臟科醫師討論治療方針再決定。心律不整不一定有症狀 嚴重可能中風、休克張耀庭醫師提醒,心律不整發作時不一定會感到不適,有些患者甚至毫無症狀。但嚴重時卻可能導致中風、休克、心臟衰竭、猝死等嚴重併發症,不可掉以輕心。出現不適症狀時,必須儘早就診找出病因,確定心律不整類型,極早治療,避免憾事發生。

心律不整原因眾多 中醫分5類型調理

心律不整原因眾多 中醫分5類型調理#心律不整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心律不整是一個症狀,造成心律不整的原因,可能是心臟疾病,也可能是其他器官疾病波及心臟導致。心律不整輕微者,病人可能無任何症狀或僅自覺胸悶、心悸不適,影響日常生活作息;嚴重則常伴隨有心臟輸出量不足或心臟衰竭,甚至猝死。心律不整 中醫調理先區分5類型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部長許堯欽說明,常見心律不整的病因,如缺血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心瓣膜脫垂狹窄、心臟神經傳導阻滯、病毒性心肌炎等。其他器官導致的病因則更廣泛,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焦慮憂鬱等精神疾病、更年期障礙、血容量偏低的貧血、電解質失調、自律神經失調、腎臟疾病等。完整的檢查、評估、及時防治,是處理心律不整的最佳原則。澳洲研究中,對149名因心房顫動已接受電燒治療的心律不整病患長期追蹤,發現注意控制飲食、運動、生活型態的病人,疾病控制率與存活率高達87%,明顯高於未控制相關因子的病人(僅18%)。此發現與中醫治療心律不整注重調理人體五臟六腑氣血平衡,獲得整體健康的觀點相符。關於心律不整,中醫常以五臟調理論治:1)心氣不足型/多見於平時缺乏運動的學生或上班族。面色無華,稍勞動就疲倦無力、頭暈頭昏、胸悶氣短、心悸自汗。心臟功能輕微減退。舌淡苔白,脈節帶或細弱緩無力。處方以炙甘草湯加減。2)心脾兩虛型/多見於有貧血體質的婦女,以及二尖瓣脫垂的病人。睡眠品質不佳,失眠多夢合併心悸不安、健忘。疲倦氣短、食欲不振、面色黃白,蹲下或站起時容易出現頭暈目眩等姿態性低血壓症狀。舌質淡紅,脈細弱。處方以歸脾湯加減。3)心肺氣陰兩虛型/心悸、容易驚慌,睡眠不安、眠中盜汗。乾咳痰少或多黏液。運動後胸悶、氣短、大汗出,舌質偏紅苔薄而少,脈來結代或細數而濇。處方以生脈散加減。4)心腎陰虛火旺型/常見於長期熬夜、持續性精神壓力、更年期障礙或甲狀腺機能亢進病人。稍微緊張、發怒就容易心悸,臉部潮紅發熱。煩躁失眠,很累卻睡不著覺。頭暈、目眩、耳鳴,手足心熱、腰酸。舌質偏紅,脈來細數。5)肝氣鬱結肝火擾心型/常見於自律神經失調,平時工作壓力大、易緊張,睡覺前胸憋悶、呼吸不暢。易生氣、面紅耳赤,緊張時心跳加快,氣喘或眩暈、胸腹脹滿。因多思慮導致失眠。舌質淡,舌苔薄黃或薄白,脈弦或帶滑。處方以加味逍遙散、大柴胡湯加減。手足擺動、太極拳 4種日常運動保健許堯欽部長建議,心律不整病人可從事4種日常運動:(1)手足擺動快慢交替走、(2)太極拳、(3)平甩功、(4)自我穴位按摩。心律不整病人若對於西醫的藥物或電燒治療成果未盡滿意者,中醫藥對於心律不整的治療是另類選擇,建議可運用中醫進行整體性的體質調理。

新型心律調節器 降感染併發症風險

新型心律調節器 降感染併發症風險#心律不整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30歲的王小姐因陣發性房室傳導阻滯,造成心跳暫停而頭暈,甚至有昏倒危險。1年多前安裝傳統式心律調節器,但胸口的傷口表皮曾2度感染,且擔心後續併發症風險,因此開刀取出傳統式心律調節器,置入新型無導線心律調節器,不僅體積大幅減少,也不會有傳統節律器導線及傷口問題。傳統有線心律調節器 有導線感染、掉落危險裝設心律調節器來治療心臟跳動緩慢的病人通常為6、70歲以上長者,但也不乏年輕人或小孩。病人安裝傳統的有線心律調節器後,約5至10%病人,會因為導線掉落、包膜破損或導線折損導致作用不良,而需再次置放新導線。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李易達表示,無導線心律調節器的大小只有傳統式的1/8,以導管由股靜脈送入右心室植入,外表沒有傷口。植入後活動不受限,不用做胸前穿刺,沒有血胸、氣胸危險,而且不像傳統式心律調節器有導線,會有導線感染、掉落、作用不良等問題,減少併發症發生。新型心律調節器 適合偶發性房室傳導阻滯患者雖然新型心律調節器有許多優點,但並非所有患者都適合使用。若是患者心房及心室跳動需要同步,建議安裝傳統有導線的心律調節器,才不會造成心衰竭或心房纖維顫動。目前無導線心律調節器仍需全額自費,若偶爾才需要節律器作用,如心房纖維顫動合併心搏過緩,或偶發性房室傳導阻滯等,且經濟許可,可考慮安裝。李易達醫師表示,新型心律調節器的電池使用年限約10至12年左右,與傳統型差不多,3C產品對新型無導線心律調節器的影響不大。唯一要特別注意,患者在接受核磁共振前,必需先調整心律調節器的設定。

心跳亂加胸悶 心房顫動中風率高5倍

心跳亂加胸悶 心房顫動中風率高5倍#心律不整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6歲的余女士生活正常,無不良嗜好,健康檢查正常,只有輕微高血壓。3年前開始感覺喘、心臟不舒服,脈搏快到1分鐘190下,吸不到氧氣、頭暈,求診心臟內科。初期只吃1顆藥物就能控制病情,然而漸漸無法控制,症狀發作時全身無力,數度掛急診。有次旅遊時心律不整症狀無預警發作而昏倒,休息後脈搏才恢復正常,嚇得她再也不敢出遠門。心房顫動易血栓 中風、動脈栓塞危險高心臟跳得又快又亂,還會胸悶、顫抖、喘不過氣,可能是心房顫動徵兆。心律不整是心臟跳動不規律,太快、太慢,或忽快忽慢。其中以心室上頻脈、心房撲動、心房顫動較常見。根據統計,臺灣每年近25萬人為心房顫動所苦,民眾卻對心房顫動陌生,延誤就醫黃金期。引起心房顫動主因是很多電流訊號在心房內亂跑,使心臟收縮不規則,造成心律不整。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蔡文欽表示,心房顫動病人中風的機率比常人多5倍,又以高齡病人為高危險群。心房顫動患者如果沒有使用抗凝血藥物,長期心臟不正常跳動,心跳忽快忽慢,心房喪失收縮功能,血液容易在左心耳留滯形成血栓。一旦血栓剝落跟著血液流到腦部及其他部位,可能引發腦中風或是肢體動脈栓塞。冷凍氣囊消融術 手術耗時短、局部麻醉心房顫動病人主要的治療方式為藥物控制及電氣燒灼術,冷凍氣囊消融術與電氣燒灼術目的都在消除肺靜脈中不正常的電氣反應。冷凍氣囊消融術是利用冷凍的原理,在肺靜脈與心房的交界點,用冷凍低溫的手法畫出阻絕線,將肺靜脈內不正常的傳導線路截斷,可治癒近90%患者。花蓮慈濟醫院王志鴻副院長表示,冷凍氣囊消融術只需局部麻醉,手術耗時較短,術後1至3天可出院。只要罹患心房顫動,藥物治療無效或效果不彰,以及產生嚴重副作用如心臟衰竭的患者都可考慮冷凍氣囊消融術治療。

每44分奪1命 10大死因它排第4

每44分奪1命 10大死因它排第4#心律不整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冬天即將來臨,中風高危險期將屆。中風所導致的失能將影響生活品質,同時造成照顧者的負擔,腦中風甚至會導致死亡。腦中風好發於60歲以上民眾,而且男性多於女性。腦中風致失能甚至死亡 家屬負擔重腦中風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主因,有6分之1發生率。失能不僅造成病患與照顧者沈重的負擔,也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衛生福利部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的第4位,奪走近1萬2千條寶貴性命,平均每44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國人對於腦中風的恐懼不下於癌症,除了致死率之外,最令人擔心的是中風引起的失能。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表示,台灣中風登錄資料庫顯示,初發中風病人在中風1至3個月,失能比例是5、6成左右。飲食掌握3多2少原則 遠離腦中風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呼籲,罹患糖尿病、心臟病或中風、短暫性腦缺血,務必做好慢性病管理,一般人也需要自我評估罹病風險與採行預防措施。世界中風組織表示,9成的腦中風與幾種危險因子有關,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律不整與肥胖,而不運動、不均衡飲食、吸菸、飲酒等等壞習慣亦是成因。王英偉署長提醒,除了評量罹病風險、定期測量血壓,有任何醫療疑問一定要徵詢醫護人員,在日常生活上採取更積極健康管理行動,控制三高、戒菸酒、控制體重與BMI、規律運動、飲食均衡,飲食方面更該掌握3少2多原則,少調味品、少油脂、少加工食品、多蔬果、多高纖,遠離腦中風的威脅與傷害。

鬼門關走一遭 電燒術搶救心律不整

鬼門關走一遭 電燒術搶救心律不整#心律不整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小鹿亂撞?常常心臟碰碰跳可能是不定時炸彈!心律不整是一種心臟不正常放電的疾病,常造成心跳速度異常或不規則跳動,許多人不瞭解其疾病的嚴重性,而忽略它或是無視它。然而,心律不整常悄悄地危害健康,往往還來不及察覺異狀就發生猝死。全方位電燒手術3D立體定位、精準治療臺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林彥璋表示,於體內植入去顫器是目前致命性心律不整的標準治療方式。但這是治標不治本的作法,要從疾病根本治療才能真的達到控制。全方位電燒手術在心律不整治療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透過高密度的3D立體定位系統,可如同GPS精準地偵測手術進行的位置,準確治療有問題的地方。不僅能縮短手術時間,傷口也大幅減小,手術預後更為快速。然而電燒手術不僅需要精密器材的輔助,還需搭配專業且經驗豐富的醫療團隊,才能完成具挑戰性的救命手術。運動後倒地不起 到院後呈死亡狀態臨床上一名40多歲的中年男性平常身體無恙、熱衷運動,某次運動中突然昏厥而倒地不起。經醫護人員CPR急救,到院後仍呈現死亡狀態,立刻進行低溫療法才成功救回性命。林彥璋醫師說明,為預防該病人再次因心律不整導致昏厥或猝死,在治療時植入去顫器,可即時達到搶救的效果。不過3個月後發現,患者的去顫器上仍有致命性心律不整的記錄,進行電燒手術治療後,該病人不僅能返回職場,復原狀態也相當良好。北榮電燒手術奠定地位臺灣約有1/3的電燒手術病患在臺北榮總進行治療,手術治癒率遠高於全球各大醫學中心,而復發率及併發症則遠低其他醫院。臺北榮總不僅是國內首屈一指的醫療團隊,更是國際級醫療訓練中心。 

少女心律不整5年 冷凍療法助根治

少女心律不整5年 冷凍療法助根治#心律不整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13歲的小鳳從國小3、4年級開始,每一兩個月會發生一兩次心跳很快、胸口悶悶的症狀,心律不整近5年,每次發作就臉色蒼白、心跳加速,就讀過鐘後發作頻率變高,但他仍認為是太緊張造成,就醫後才發現原來是心律不整在作怪。心跳很快、胸口悶誤當情緒緊張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醫師吳焜烺表示,小鳳是沃夫帕金森懷特氏(WPW)症候群誘發房室迴旋頻脈(Atrioventricular reentrant tachycardia,AVRT)心率不整患者。這類病人心跳每分鐘可跳200-300下,只要一發病就像失控的野馬,會發生陣發性心搏過速(PSVT),會引起面色蒼白、心悸、頭暈、氣短、胸痛,甚至暈倒。這類患者可能每分鐘都存在猝死風險一般人房室節通常阻止大多數這些脈衝,但這類患者可能每分鐘都存在猝死風險。一般心律不整治療方式為藥物治療,但這類WPW患者需「經導管高週波燒灼術」燒掉多餘的傳導路徑,就可以得到根治。醫師為小鳳安排進行經導管高週波燒灼術,順利把不正常副傳導線燒掉,半年後再利用無輻射3D影像系統加冷凍消融治療心律不整。一般電燒心律不整對孕婦和短期內需要治療2次以上的病患,可能有輻射線暴露過多的問題,因此相對成人而言,兒童對於輻射線防衛能力更加脆弱。新技術減少傳導組織、輻射暴露的風險吳焜烺醫師表示,冷凍治療與心導管3D立體定位系統,這兩種新的技術一方面減少傷害正常傳導組織的風險、另一方面降低輻射暴露的風險,對病童來說是一大福音。吳焜烺醫師提醒,家長應隨時留意孩子身體狀況,如有疑似心律不整症狀,還是要找兒童心臟電生理專科就醫,以提供孩子正確、專業的醫療協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