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整

體內鎂不足 恐增心臟病發生率

體內鎂不足 恐增心臟病發生率#心律不整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心臟病突發的患者當中,有40%至60%的人其實並沒有血管阻塞或心律不整的病史。造成這種心臟病的兩個主因是冠狀動脈痙攣,以及嚴重心律不整─例如心室震顫等。這兩種情形很可能都是缺鎂造成的,在鎂值過低時,心肌會變得十分敏感,導致心律不整的情形出現,必須接受緊急的醫療措施處置。明察秋毫的內科醫師基本上都能夠判斷缺鎂的情形,並且立刻透過靜脈注射給予病人鎂劑─與LIMIT實驗當中的處理方式相同。利用靜脈注射鎂劑來處理前房心搏快速、過早搏動、心室顫動,都可以獲得良好的反應。心臟病發頻率最高的時間,是星期一早上9點鐘,大家開始讓自己上緊發條迎接一週工作的時候。如同上述所言,痙攣引起的心絞痛問題往往出現在每天的同一時間,通常都是一大早與傍晚的時候,這時也是體內鎂值最低的時候。導致清晨鎂值降低的原因,是夜晚沒有進食,再加上鎂會透過尿液排出;傍晚則是因為白天的壓力消耗了鎂,且尚未透過進食補充鎂。因此,有心絞痛問題的人應該請教醫師,請醫師為他們進行紅血球含鎂量檢驗,如果得出的結果低於最佳值(6.0毫克∕分升),那麼就應該慢慢增加鎂的服用量,以達到每日服用三次、一次125至250毫克牛磺酸鎂,或是1/2至一茶匙的皮米鎂,分別在早餐前、下午兩點、睡前服用。(本文摘自/鎂的奇蹟/柿子文化出版)

34歲男兩度遊走鬼門關 心律不整險猝死

34歲男兩度遊走鬼門關 心律不整險猝死#心律不整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今年才34歲的蘇先生是一間工廠的經理,外表與一般健康的青壯年沒兩樣,也沒有家族病史,卻已經有過2次瀕臨猝死的經驗,回想當時情景,在一陣頭暈、全身無力、冒冷汗後,接著眼前一片黑,送到醫院前甚至一度無心跳、血壓,急救後才撿回一命。心跳過快、過慢 血液無法供應腦部恐猝死根據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統計,台灣約有50萬人有心律不整,更可能引發猝死;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心臟內科邱春旺醫師解釋,心跳不規則、心跳過快(每分鐘大於100下)、心跳過慢(每分鐘小於50下),都屬於心律不整。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心房顫動」,佔國內人口比例約1%~2%,約23~46萬人。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心臟科醫師張世霖指出,心律不整患者若心臟跳動過快,但血液無法輸送至全身,則會變成無效收縮,就像是心臟停止跳動一般,較輕微的症狀可能會有頭暈、胸悶、疲倦等,若血液無法供應至腦部,嚴重就可能會導致猝死。植入式去顫器 監測心律不整問題張志霖醫師表示,此個案蘇先生因心室顫動的發生而猝死,當時透過裝置「葉克膜」來替代心肺功能,暫時讓他度過危險期;但搶救成功後,重要的是後續治療與追蹤,以蘇先生嚴重的心律不整,通常會建議裝置植入式去顫器,透過即時監測治療心室心律不整,並輔以心導管電燒手術,預防猝死危機。邱春旺醫師說明,植入式去顫器是利用從血管延伸到心臟裡的導線偵測患者的心跳,一旦發現有心室頻脈或是心室顫動的症狀,就會在患者體內施以電擊,像是將當機的心臟重新開機一樣,讓患者恢復心跳,同時也能降低猝死風險。邱春旺進一步解釋,心律不整目前的治療方式以藥物治療和電燒為主,但若是有非常嚴重如心室頻脈或是心室顫動的心律不整,就必須裝置植入式去顫器,然而雖然去顫器大幅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但是反覆的電擊,卻也為部分患者帶來痛苦,甚至增加憂鬱的風險。

愛吃不運動!心律不整年輕化 4守則防猝死

愛吃不運動!心律不整年輕化 4守則防猝死#心律不整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冬天是好發心血管疾病的季節,近日氣溫連連降,當氣溫驟降時,容易發生血管阻塞或者爆裂的狀況,猝死機率大增。根據臨床統計,猝死約占所有死亡原因的15~20%。而猝死的患者中,75%乃由於心臟相關之病因所導致,大部分是嚴重心律不整所造成。醫師表示,台灣因人口老化,導致心律不整發作比率有越來越高的趨勢。搶救、診斷、治療、追蹤防猝死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心臟內科邱春旺醫師表示,猝死意旨患者在急性徵狀發生後一小時內死亡,這種死亡發生的時間以及方式都是非預測性的,也因此往往發生時,情況都會十分危急,較難處置。透過猝死防治4守則,謹記搶救、診斷、治療、追蹤,保護心臟防猝死。1) 搶救/心跳壁咚不規則,透過緊急救治不規則心律,搶救珍貴生命。2) 診斷/心律不整防猝死,透過平時自我檢測心跳,如測量脈搏,有異常應及時就醫確診。3) 治療/整合療法保心安,透過個人化心律不整治療,控制病情避免惡化。4) 追蹤/預防治療併發症,透過回診檢查及飲食、運動,降低併發症發生。肥胖、高血壓 致心律不整年輕化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心臟科張世霖醫師提醒,近年由於國人生活水準提高,養成愛吃不愛動的生活習性,有很多年輕族群有次發性的心律不整病因如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心肌梗塞等等,導致心律不整有年輕化趨勢。尤其心律不整中的心房顫動,常常都是合併高血壓、冠心病所引起,建議民眾平時不熬夜、少油鹽,若有相關病史民眾更應要小心注意,及時就醫治療。

男子心律不整送急診 服中藥2小時好轉

男子心律不整送急診 服中藥2小時好轉#心律不整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心律不整嚴重時可引起病人休克、昏倒甚至猝死,不可輕忽!醫師提醒,對於心律不整的病症,絕對不可掉以輕心,當自己感覺有心跳不正常的現象時,一定得詳細檢查。而面對此病正,一般人大多會選擇西醫治療,但卻鮮為人知,中醫對於心律不整也有其療效。就有一位64歲的男子,晚餐後發作嚴重心悸胸悶,由急診住院,診斷為陣發性心房撲動。住院二日內,以多種抗心律不整藥物配合控制病情;然而反應不佳,而且出現惡化的症狀,西醫建議接受導管燒灼阻斷術,但在中醫會診後,辨證屬心腎陽虛,水氣凌心,施以參附湯合真武湯。在服藥2小時後心律已恢復正常,持續服藥二日後不適緩解,並免於接受侵入式治療,且順利出院。用中醫藥控制!避免侵入性治療+併發症收治此病患的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許堯欽醫師表示,心房撲動對於抗心律不整藥物經常出現反抗性,而後病人通常必需接受較具侵襲性的心臟電氣轉換術或導管電燒術,但是卻需面對0.36%的死亡率與4.8%有立即生命威脅的併發症,但若選擇中醫的介入讓這個病人免於接受侵入性的治療,及引發併發症的風險。許堯欽醫師也提到,目前本院共有4例各自不同症狀的心律不整患者,經過中醫治療後成功好轉個案,皆已在相關心臟醫學會上發表,希望民眾了解,除了西醫治療外,中醫也是能考慮的治療管道。 

【免費講座】認識心律不整

【免費講座】認識心律不整#心律不整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心臟節律不正常,過快、過慢或不規則都屬於心律不整,一般人聽到心臟病總是非常害怕,且認為一定會致命,但其實找到心律不整的原因,適當治療,就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恢復正常生活。為增進社區長輩健康認知,使其關懷自身健康,培養健康生活習慣,邀請心臟內科李威杰醫師進行「認識心律不整」講座,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加。名稱:認識心律不整時間:5月25日(一)上午10:00~11:00地點:高雄市橋頭區筆秀社區發展協會(高雄市橋頭區筆秀里筆秀路廟前巷4號)洽詢:高雄長庚社會服務課 龔千琇小姐(07)7317123轉2023 

過度依賴瀉藥 恐引發憂鬱、心律不整

過度依賴瀉藥 恐引發憂鬱、心律不整#心律不整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目前為止,沒有任何研究指出瀉藥依賴症會引起什麼重大疾病。但便秘會對身體帶來各式各樣的負面影響,卻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瀉藥依賴症如果放著不管,會像K太太一樣無法自行排便。因為太過依賴瀉藥,導致腸道及括約肌等肌肉衰弱。大腸產生色素沉澱後,運作能力會變得更差。服用超量瀉藥一年以上的話,不只是大腸、胃和食道消化能力也會減弱。此外,過度服用瀉藥會造成下痢(拉肚子),不只會帶走體內的水分,水分中的礦物質也會跟著流失,導致體內電解質異常(血液中的鹽類異常)。服用過量瀉藥 會引發心律不整、全身機能異常人體內約有60兆個細胞,充滿稱為細胞內液及細胞外液的水分。這些水分中又含有一定的鈉、鉀、鈣、鎂,它們可以使生理機能保持穩定運作。「電解質異常」就是指這個平衡失常,會讓人體出現水腫及肌力下降症狀,嚴重的時候還會引發心律不整、意識障礙等,造成全身機能異常。連續使用瀉藥,還會讓人情緒不安。有瀉藥依賴症的人,普遍都存在「不安、壓抑」等心理感受。煩惱因為便秘而需要經常服用瀉藥、無法自然排便,由於難以啟齒,會有因此將自己封閉的人。也有伴隨憂鬱症或飲食障礙,引起的瀉藥依賴症,這些病症同時也是造成便秘的原因。一旦依賴瀉藥 身體就無法自然產生便意瀉藥依賴症的人有個共通的嚴重問題是「便意消失」。過於依賴瀉藥會使得腸道及括約肌的肌肉無力,所以即使糞便已經下降至肛門附近,卻完全無法感受到「便意」。健康的人當乙狀結腸內糞便累積到一定分量以後,腸道內的壓力升高,糞便會一口氣被推到直腸。直腸壁受到刺激,會將「排便」的指令傳達到大腦,身體自然產生直腸反射,就會感受到「便意」。相對的,便意消失的人這項生理機制失效,使得糞便不斷累積、腹部膨脹。雖然沒有便意,卻會感覺「腹部有膨脹感、肚子痛」。為了逃避這種痛苦,患者就會把希望寄託在瀉藥上。(本文摘自/快腸!絕好腸!驚人快便力/采實文化出版)

驚!心律不整最快恐在3秒內致命

驚!心律不整最快恐在3秒內致命#心律不整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心臟活動若失去規則,嚴重只要持續3秒,病人就可能昏倒,4分鐘內若不急救恐會引起腦損傷,10分鐘後腦死的機率大為增加。心臟的相關疾病若發生,可是來得又急又快,千萬不可輕忽,若在體內植入心臟節律器(含去顫器)將有助於心肌梗塞、心臟衰竭或心律不整的病人降低總死亡率,不失為一項保命的選擇。52歲邵姓婦人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等慢性病史,曾因心律不整多次昏倒,去年8月心律不整復發時,接受醫師建議植入體內心臟去顫器,避免發生危急情形,現在每3個月返診追蹤一次,情況相當良好。護心保衛戰分秒必爭!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李應湘醫師表示,以邵姓婦人為例,當有胸悶或喘不過氣時,體內心臟節律器能適時地幫助心臟得以正常運作,降低憾事發生的機率。心臟內科主任郭任遠醫師也表示,植入性體內心臟節律器(含去顫器)有助於心肌梗塞、心臟衰竭或心律不整的病人降低總死亡率,後續僅需每3個月至半年回醫院追蹤,確認胸前的節律器是否正常運作,此方法得以讓患者維持生命或緩解症狀,改善生活品質。

醫訊/心律不整防治講座

醫訊/心律不整防治講座#心律不整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心悸、胸悶、胸痛、焦慮不安、暈眩、呼吸急促、全身無力、低血壓,如果經常發生以上現象,不要懷疑!無聲的健康殺手-心律不整已經悄悄找上您。對此,羅東博愛醫院將舉辦「心跳規律 渾身是勁」講座,邀請心臟內科張書軒醫師主講,分享心律不整要如何防治。活動訊息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心跳規律 渾身是勁時間: 102年12月7日(六)上午9:30~12:00地點:羅東博愛醫院(宜縣羅東鎮南昌街83號)住院大樓5樓小禮堂洽詢:03-954 3131轉3130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