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

​沒肝炎卻患肝癌 醫:年過60應檢查

​沒肝炎卻患肝癌 醫:年過60應檢查#肝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自己身邊就遇過兩三位沒有B、C肝也沒有肝硬化的長輩,覺得肚子大大脹脹的,食欲不振,沒多久就發現是肝癌了!」日前國家衛生研究院發表論文,提醒民眾,即使未感染B、C肝病毒、沒有肝硬化,但倘若有糖尿病、脂肪肝和三酸甘油脂過高者,還是要小心。國衛院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黃秀芬提醒,年逾60歲的國人至少要做一次腹部超音波,不僅可以了解肝臟健康狀況,也可以預防其他腹部腫瘤。以前大家都說「如果沒有B、C肝就不用擔心肝癌」,不過國衛院收集2005年到2011年國內3843例肝癌病患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其中有一成以上,411例病患沒有感染肝炎病毒也沒有肝硬化,違反了肝癌防治說的「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黃秀芬說,據國民健康署最新的資料更顯示,近年已經有高達近兩成的肝癌患者沒有B、C肝也沒有肝硬化。以前臺灣絕大多數的肝癌病患,為肝炎病毒帶原者,但現在新生兒已經全面施打B肝疫苗,病毒性肝癌病例減少,而其他致肝癌的高危險因子也一一浮現。糖尿病可能引起肝癌?目前國內至少有150萬以上糖尿病人口,「糖尿病可能引起肝癌?」黃秀芬提醒,有很多研究都發現,糖尿病會提高癌症發生率。除了肝癌,還有胰臟癌、子宮內膜癌、結腸直腸癌、乳癌、膀胱癌等等癌症的風險都提高。這份統計資料未標示病患血糖值及糖化血色素,無法明確說明血糖或糖化血色素要多高,風險會增加多少?但糖尿病控制的愈差,血糖愈高則免疫力愈低。因此糖尿病患若想預防癌症,控制好血糖是根本要務。脂肪肝要特別注意肝病防治基金會這幾年大力呼籲國人當心脂肪肝,脂肪肝就像鵝肝醬的肝,肝組織被脂肪包住無法發揮作用,有10%的人會因此引起肝炎,甚至肝硬化並導致肝癌。醫界發現,臺灣幾乎每兩個做肝臟超音波的人,就有一人有脂肪肝!大家要留意自己是否為肝癌的高風險族群?如果在脂肪肝還未引起肝炎前多運動、減肥,就有機會讓脂肪肝回復正常。三酸甘油脂也來惹禍?很多人在預防心血管疾病時,只注意血膽固醇是否過高。不過黃秀芬醫師提醒,其實三酸甘油脂也會引起血管發炎、中風或造成其他心血管疾病。從統計的分析資料顯示,三酸甘油脂過高也會提高罹患肝癌的機率。三酸甘油脂通常是吃甜食、高油脂等食物引起,雖然三酸甘油脂可能因為一時飲食控制而下降,而被認為是「暫時性」的問題。但如果持續讓三酸甘油脂處於失控的狀態,對身體的影響就不是暫時性的,所以即使沒有B、C肝、沒有肝硬化,飲食仍需控制。黃秀芬醫師說,這些無B、C肝炎而罹患肝癌的病例有四成以上超過71歲,所以建議無論有無B、C肝炎,年過60歲就應該進行進行腹部超音波了解肝臟健康,也可以及早發現各種腹部病變。(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C肝就醫率不到3成!當心肝癌找上門

C肝就醫率不到3成!當心肝癌找上門#肝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3歲的吳先生不菸不酒,是「船隻的守護者」,在澎湖從事船舶維修工作。2007年確診感染C肝後,未積極追蹤治療,3年後年洗澡時突然胃部不適,口吐鮮血。就醫發現有腹水、食道出血,進一步檢查發現已惡化到肝硬化、肝衰竭。吳先生的肝臟已無法正常代謝體內毒素,因肝昏迷被送到加護病房。當時一雙兒女未滿20歲,不能捐贈,所幸外甥女捐肝讓他重獲新生。吳先生肩負愛妻遺願,期盼持續陪伴照顧孩子,換肝成功後積極治療C肝。2年前接受C肝全口服藥物治療,每次治療都需搭機至台北。用藥2週後回診時就偵測不到C肝病毒,經過持續追蹤半年,肝指數也逐漸恢復正常。許多民眾未意識到C肝的風險,做為父母、一家之主更應該重視肝炎篩檢,並及早就醫治療。多達5成C型肝炎患者 不知自己罹病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高嘉宏表示,過去C型肝炎因容易輕忽且無疫苗可預防,成為台灣主要的肝病元兇之一。全國至少有40萬名C肝患者,其中卻高達5成的人不知道自己罹病,往往等到轉為肝硬化、肝癌才就醫。C肝新藥納入健保 12至24週治療成功率高達97%高嘉宏教授表示,C肝口服新藥在106年1月24日納入健保給付,在12至24週治療後成功率達97.0%,其中更包含肝纖維化程度達F3以上的嚴重病患。過去國內重大肝炎盛行處都集中在中南部,尤其調查後發現,民眾常因無病識感、偏鄉交通不便、缺乏醫療資源,導致就醫率不到 3成。所幸健保署近年來陸續開放5款治療特定基因型的C肝新藥納入健保給付,預計今年8月台灣亦將跟上國際C肝治療趨勢,再度核准一款泛基因型(可涵蓋基因型1到6型)全口服新藥,期待大幅提升偏鄉地區治療便利性和患者的治療意願。期望國人與患者善加利用,共同重視C型肝炎防治,有望在2030年達到「零C肝美麗島」的目標。

世界肝炎日來了 必知護肝3招保健康

世界肝炎日來了 必知護肝3招保健康#肝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今年世界衛生組織強調B型肝炎、C型肝炎的檢測和治療。依國民健康署104年癌症登記中肝癌資料顯示,其中約8成個案為B或C型肝炎。國民健康署也提供護肝3招,提醒民眾維持健康生活,及早抽血檢驗發現肝炎,並定期追蹤。B或C型肝炎導致肝病 分別僅6、4成民眾知道B、C型肝炎是肝癌發生的高危險因子,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呼籲民眾,首先要清楚知道自己本身是否有B或C型肝炎,如果是B型肝炎帶原者或C型肝炎感染者,定期接受追蹤、治療可以有效降低肝硬化及肝癌發生。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結果顯示,民眾知道B或C型肝炎是導致肝病主因,分別只有約6成與4成的民眾知道;而知道自己有B或C型肝炎的民眾中,仍有3成民眾未就醫,未就醫理由最多為「身體無症狀應該不需要」約佔7成,其次為「沒有時間」(約佔2成)。若告知未就醫者「B型肝炎或C型肝炎定期追蹤及治療可以有效控制」後,則有近6成比率有願意接受追蹤或治療。護肝3招 避免肝炎上身B型肝炎、C型肝炎是導致肝病與肝癌的主因,如果民眾想確認自己是否有B、C型肝炎,國民健康署提供民國55年或以後出生且滿45歲民眾,可搭配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終身接受1次B型肝炎、C型肝炎篩檢服務。提醒符合資格的國人,可善用政府此項篩檢服務,或自費做此項檢查。根據研究顯示,B、C型肝炎感染者,只要定期接受追蹤、治療就可有效降低肝硬化及肝癌發生的風險。健康保險署提供B、C型肝炎感染者追蹤、治療服務,符合資格的民眾可多加運用。國健署並提供護肝3招基本功,邀請大家做伙顧肝護健康:1)健康生活/不菸不酒、均衡飲食加上規律的運動。2)抽血檢驗/可搭配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終身接受1次B型肝炎、C型肝炎篩檢服務。3)定期追蹤/若為B、C型肝炎者,請聽從醫囑,定期追蹤、治療,就能降低肝硬化、肝癌發生的機率。

免疫療法對付肝癌 2成患者腫瘤縮小

免疫療法對付肝癌 2成患者腫瘤縮小#肝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8歲的陳先生2年前診斷肝硬化合併肝癌,共接受4次電燒、4次肺腫瘤切除手術、1次肋骨腫瘤切除手術,並接受標靶藥物幾個月後,仍治療失敗。醫師評估下接受免疫療法,追蹤4個多月腫瘤完全消失,癌症指數也都回到正常。免疫療法運用於肝癌 20%患者縮小腫瘤醫界常用手術、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等方式對付癌症,免疫療法則透過活化、增強病患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細胞。免疫細胞上有些蛋白質(免疫檢查點)會抑制免疫細胞活化,避免身體對抗細菌病毒時,除了攻擊異常細胞外也傷及正常細胞。而腫瘤細胞會強佔免疫檢查點蛋白,壓抑人的免疫反應,降低免疫系統對抗的能力。免疫療法阻止抑制反應,使免疫細胞恢復攻擊癌細胞的能力。台南市立醫院醫療副院長暨血液腫瘤科主任李楊成說明,肝癌治療中,免疫療法和化療、標靶藥物等傳統療法相較,不僅反應率較好,存活期也較好。《刺胳針》於刊登用於肝癌的第二期全球臨床試驗結果,約20%患者腫瘤縮小,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為肝癌的第二線用藥。肝臟功能太差、有腹水、凝血功能差不適用免疫療法引起的副作用包括出疹子、皮膚癢,多數施以症狀處理即可,不會影響持續治療。不過,免疫療法費用昂貴,以肝癌為例,患者每2個星期作一次療程,每月藥費近20萬,並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李楊成副院長提醒,並非所有肝癌患者都適用免疫療法,肝臟功能太差,或有腹水、凝血功能差者不適用。抗癌武器越多就能拯救更多癌友,免疫治療在肝癌的機轉還有很多待研究的部分,未來必須先找出哪些癌友適合免疫療法,讓病友得到最適合的治療。

C肝僅3成接受治療!當心進展成癌症

C肝僅3成接受治療!當心進展成癌症#肝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肝病防治基金會105年至106年雲嘉地區肝病防治認知問卷調查結果,僅近3成的C肝患者接受藥物治療。而未接受藥物治療的主因,大多無病識感、偏鄉交通不便、缺乏醫療資源等。C型肝炎及早治療 降低肝癌罹患率楊培銘執行長說明,感染C肝病毒衍生慢性肝炎後,患者肝內的纖維化將隨時間持續增加,5年內無肝纖維化者(F0)約60%會進展為第一期纖維化(F1),第一期纖維化者約40%會變成第二期纖維化(F2)。據統計,中老年慢性C肝患者,若肝內纖維化已進展至F2,罹患肝癌機率將明顯上升。慢性C肝患者應儘早接受根治的治療,從藥物經濟學效益來看,愈早治療讓病情不要演變至重度纖維化、肝硬化及肝癌,甚至發生各種肝外病變,減少的醫療成本支出遠勝於原先的治療費用。直到現在,台灣每年新增的C肝患者高達數千人,善用現有極高治癒率的C肝口服新藥,讓C肝病友儘早接受治療,減少傳播的機會。呼籲政府儘快跟進先進國家的C肝防治策略,採取政府、患者、廠商三方合作模式,才能使台灣儘早擺脫C肝的陰影。政府免費肝炎篩檢 利用率不到6成健保署近年來陸續開放5款治療特定基因型的C肝新藥納入健保給付,治癒率超過9成;預計今年8月,台灣亦將跟上國際C肝治療趨勢,再度核准1款泛基因型(可涵蓋基因型1到6型)全口服新藥,此舉將大幅提升偏鄉地區治療便利性和患者的治療意願。雖然國健署已提供滿45歲終身可免費接受1次B、C型肝炎篩檢,然而利用率不到6成,楊培銘執行長呼籲符合條件者多多利用。若知道罹患C肝,應盡速與就近的醫療院所洽詢合適治療方式,積極接受治療,避免日後演變為肝硬化、肝癌。C肝健保用藥門檻高 病患難以受惠每年7月28日為世界衛生組織訂定「世界肝炎日」,今年肝基會呼應世界肝炎聯盟(WHA)年度宣導主題:尋找迷失的數千萬C肝潛在患者,推出2項消滅C肝計畫。第1項為聯手C肝根治病友,於C肝高盛行區如雲林、嘉義、台南等進行衛教宣導。第2項消滅C肝計畫,則是肝基會雲林分會、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攜手在雲林縣元長鄉和大埤鄉成立「外展門診」,以及雲嘉地區「全方位醫療到點服務」。「外展門診」以肝膽胃腸專科醫師、護理師、醫檢師及藥師組成專業團隊,每星期1個半天在衛生所開設特別門診,替交通不便的民眾就近治療C肝;「全方位醫療到點服務」則以個管師角度介入,提供C肝病患進行治療的各項全方位醫療到點服務。儘管主動出擊有效提升民眾就醫意願與C肝治療率,遺憾的是僅有分別15%(外展門診)、不到3成(全方位醫療到點服務)患者符合健保用藥資格,眾多患者仍受限於健保肝纖維化第3期給付條件,只能持續追蹤穩定病情,也暴露於肝硬化和肝癌風險中。肝基會執行長楊培銘呼籲,政府應儘快放寬健保給付條件至肝纖維化第2期,甚至不要設限,嘉惠更多病患根治C肝。

僅24歲驚見腫瘤!必知肝癌7成因

僅24歲驚見腫瘤!必知肝癌7成因#肝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24歲的陳小姐常覺得工作壓力大,愛女心切的母親到宮廟問事,師父點出將有血光之災。原本陳小姐想藉至醫院抽血解除災難,沒想到卻意外查出肝癌,趕緊安排手術治療。所幸病人是初期癌症,術後恢復良好,目前定期回診追蹤。胎兒蛋白指數過高、超音波發現疑似腫瘤南投醫院外科主任李博彰表示,病人的胎兒蛋白指數高達500以上(正常參考值約0-9ng/mL),同時從超音波檢查發現疑似肝腫瘤,顯示罹患肝癌的可能性高。進一步安排128切電腦斷層和1.5T核磁共振掃描,經放射科診斷為惡性腫瘤,安排住院手術切除腫瘤。醫師會依據腫瘤大小、數目、生長位置及是否轉移等狀況評估、決定治療方式。病人的腫瘤雖有7公分大,但因為腫瘤被包覆的相當完整,沒有轉移也沒有血管侵襲,屬第1期肝癌,手術預後佳,但術後仍要密切追蹤。B肝感染等7原因 與肝癌形成有關南投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王柏政說明,除了(1)B肝、C肝感染外,(2)黃麴毒素、(3)嚴重脂肪肝、(4)先天遺傳疾病(包括威爾森症候群、血鐵沉積症等)、(5)抽煙、(6)糖尿病、(7)口服避孕藥也皆可能與肝癌形成有關。但上述病例年輕又沒有B肝、C肝的患者屬少見。初期肝癌時幾乎沒有明顯症狀許多民眾有疑難雜症會尋求宗教信仰,但求助宗教外也別放棄醫學,尋求專業的醫師協助也相當重要。李博彰主任表示,肝臟神經只分佈在表面,罹患初期肝癌時幾乎沒有明顯症狀,容易被忽視。因飲食習慣改變,消化系統疾病是現代社會常見的疾病。呼籲民眾保持正常飲食作息,應定期安排健康檢查及癌症篩檢。罹患肝炎的患者更應定期進行血液及腹部超音波檢查,並且門診追蹤,遠離肝癌的威脅。

栓塞術縮小腫瘤 成功達標肝臟移植

栓塞術縮小腫瘤 成功達標肝臟移植#肝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7歲的李先生為B型肝炎帶原者,平時沒有定期接受追蹤檢查。某次健康檢查中赫然發現肝臟中央有顆11公分的肝癌腫瘤,也已轉移到肝臟左葉,確診為肝癌中期。依照以往臨床案例統計,肝癌中期的平均存活期為10多個月,5年存活率僅約2成。最後接受經肝動脈化學栓塞術,成功縮小腫瘤,達到可進行肝臟移植的標準,兒子也願意捐贈肝臟,肝臟移植手術十分成功。肝癌治療方式雖多 但復發機率仍然很高成大醫院移植外科主任林毅志醫師表示,肝癌長期占據國人主要死因之一,最主要原因是肝癌好發於已有病理變化的肝臟身上,其中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病患者是發生肝癌的危險族群。肝臟已有病理變化的病人,醫師必須同時考量腫瘤、肝機能及病患整體健康狀態,能接受積極手術切除者不多,再加上病人接受治療後,已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之剩餘肝臟仍是發生肝癌的危險環境。治療肝癌的策略雖然很多,但是復發機率仍然很高,手術切除後的病人5年復發率高達5至7成,更遑論接受其他治療成效較差的病患。經過栓塞等降階治療 達到換肝標準肝臟已有病理變化的肝癌病人,以肝臟移植作為治療策略之一。近年來,移植醫學已累積很多經驗,已確立可移植的肝癌患者之腫瘤期別標準,成效也經實證醫學證實。上述李先生的案例,雖然剛診斷時的期別已超出標準,但經過栓塞等降階治療可以達到標準,接受肝移植的存活率與原來就符合換肝標準不必降階治療的病人相當,5年復發率可以降到約1成。林毅志醫師提醒,積極治療是保命的重要關鍵,每位病人的病況不同,並非治療後都能成功降期,但及早發現即時治療,就有望延長生命。他也呼籲,治療切勿拖延,必須把握黃金時機,才能爭取生機。

肝纖維化易形成肝癌 4數字算出指數

肝纖維化易形成肝癌 4數字算出指數#肝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肝纖維化的嚴重程度已知與肝癌風險正相關,國內最新研究更發現,C肝病毒患者的肝纖維化若從中度(F2)進展到重度(F3),肝癌風險便急遽上升。目前政府針對C肝全口服新藥的健保給付條件中,僅納入重度纖維化(F3)C肝患者。肝臟反覆發炎、損傷 容易造成肝纖維化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暨社團法人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會長高嘉宏指出,肝臟是沉默的器官,若經過反覆發炎,細胞持續慢性損傷,歷經結疤又修復過程,肝臟內結締組織會異常增多、逐漸變硬,此過程即是所謂的肝纖維化。肝纖維化分為5期,F0為無纖維化,F1是輕度纖維化,F2是中度,F3則達到重度,F4已達肝硬化。及早治療才能避免肝硬化、肝癌憾事發生。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肝膽胰內科主治醫師余明隆說明,如同皮膚受傷之後會結疤,原本柔軟、光滑的肝臟若反覆發炎,細胞經過破壞,雖已修復也會產生傷疤。正常(F0)與輕度纖維化(F1)的肝臟,如同新鮮的生豬肝,光澤亮、觸感光滑;中度肝纖維化(F2)的肝臟就像是煮熟的豬肝,顏色黯淡、觸感略硬;重度纖維化(F3)的肝臟像是熟豬肝放冷後,顏色逐漸轉黑,觸感堅硬;F4等同於肝硬化初期,肝臟如同木柴一樣硬梆梆,又稱作「柴肝」。40歲以上、中度肝纖維化 增加肝癌風險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團隊研究追蹤1281名C肝患者5.5年,患者平均50.6歲。分析發現,年齡(40歲以上)與中度肝纖維化(F2)都是大幅增加肝癌風險的重要危險因子。相較於輕度纖維化已治癒患者(F0-F1),中度肝纖維化(F2)未治癒患者罹患肝癌的風險機率為6.55倍;未治癒中度肝纖維化(F2)患者對照無纖維化、輕度纖維化(F0-F1)患者,罹患肝癌的風險機率為3.7倍,顯示未治癒肝纖維化從F1惡化進展到F2時,罹患肝癌的機率會提升2.7倍。關心自身肝臟健康,除抽血篩檢,也應了解肝纖維化狀態,及早發現肝纖維化主因並進行治療,讓纖維化停滯不繼續惡化,可大幅降低肝硬化、肝癌風險。以慢性C型肝炎為例,食品藥物管理署已核准5款針對特定基因型以及1款泛基因型(GT1-6)的全口服新藥。早期根治C肝、清除病毒,停止病毒對肝臟的持續傷害,進而降低肝硬化、肝癌及肝臟外病變風險。抽血報告4數值加上年齡 可計算出肝纖維化指數然而許多潛在C肝病患不曾篩檢,或是不知道自己肝纖維化狀態,恐錯失治療先機。高嘉宏教授表示,目前要得知纖維化等級,可透過肝臟組織切片、非侵入性的肝纖維化掃描,與抽血後以公式計算「肝纖維化指數」。只要取得基層診所或是檢驗所、健檢機構提供抽血報告中,最標準的3個血液生化指標:血小板、與肝功能指數ALT、AST,再加上「年齡」。將4個數值帶入公式中,便能得到肝纖維化指數。分數越高,代表纖維化越嚴重。FIB-4分數小於1.45代表正常;大於1.45屬於輕微纖維化;大於2.1是中度肝纖維化;大於3.25則屬於嚴重肝纖維化。中度肝纖維化以上患者幾乎沒有明顯症狀余明隆教授表示,臨床經驗發現,中度肝纖維化(F2)以上患者幾乎沒有明顯症狀,難以敏銳察覺早期發現。許多患者就醫時通常已是重度肝纖維化或肝硬化,甚至是肝癌,難以醫治。定期篩檢、及早診斷益為重要。民國55年或以後出生且滿45歲民眾,於接受成人預防保健服務 時應搭配B、C型病毒肝炎篩檢服務。余明隆教授說,美國等先進國家對於肝炎篩檢採主動出擊為策略,只要是高風險族群都須做C肝篩檢。例如曾經皮穿刺患者、曾使用靜脈注射毒品、接受過輸血或器官移植、長期洗腎,或原本即有肝功能異常者,以大幅達成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目標。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