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

肝癌侵襲無症狀!「223」口訣防範

肝癌侵襲無症狀!「223」口訣防範#肝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肝癌為台灣國人最常罹患的癌症之一,且20多年來始終蟬聯癌症死亡率亞軍,對國人健康影響甚鉅。因此,醫界一直努力於如何發展有效的肝癌治療方式。台灣肝癌醫學會理事長暨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副主任林錫銘表示,台灣為肝癌高盛行率地區,根據衛生福利部近年國人死因統計,每年有高達8千多名國人死於肝癌和肝內膽管癌,急需治療突破。惟近十年來肝癌第一線標靶治療苦無進展,病患早期的疾病控制始終無法進步。肝癌早期無症狀 疲勞、體重減輕等恐已晚期林錫銘理事長表示,根據105年癌症登記報告統計,肝癌發生個案數約佔所有癌症的1成,新發生數超越萬人,男性個案數為女性的2倍多。肝癌發生率為男性第2名、女性第5名,肝癌最盛行的年齡落於30多歲至70多歲間。因肝癌早期幾乎無症狀,一旦出現疲勞、體重減輕、食慾不振、黃疸、腹部腫大等症狀,疾病多已進展至晚期,且疾病一旦轉移,五年存活率也將降至約3成以下,肝癌又被稱為沉默殺手。林錫銘理事長分析,晚期肝癌多無法手術,第一線全身性治療普遍使用標靶藥物,過去10多年間,僅有一種傳統第一線標靶藥物可選擇。雖可延長存活期,但其他項治療指標包括疾病控制、腫瘤縮小等則較差強人意,醫師在苦無新藥可選擇下,治療成績始終無明顯進步。且傳統標靶藥物有嚴重不良反應如皮膚副作用患者也無其他替代良方,急需治療突破。新標靶藥物提高存活期、降低副作用發生率隨著醫學的進步,新一代肝癌一線標靶藥物終於問世。台灣肝癌醫學會常務理事暨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黃怡翔表示,新一代標靶藥物於全球大規模臨床試驗良好治療成果,去年(民國107年)11月底獲我國衛福部核准,可作為晚期肝癌的第一線治療新選擇。根據臨床試驗結果證實,新一代標靶藥物不僅整體存活期與傳統藥物並駕齊驅,在其他治療指標上更有突破性發展。包括無惡化存活時間延長2倍,達7.4個月;疾病無惡化時間延長亦達2倍以上,達8.9 個月,腫瘤縮小比例亦提高近3倍,達24.1%,打破傳統治療限制。新一代肝癌一線標靶藥物在華人族群,更有良好治療效果。黃怡翔教授指出,根據臨床試驗結果分析,華人族群使用新一代標靶藥物時,甚至能在整體存活時間上與傳統藥物拉出多近5個月的顯著差異,其他包括無惡化存活時間與疾病無惡化時間,更分別可大幅增加至9.2個月與11個月,使患者穩定控制疾病更久。黃怡翔教授表示,新一代肝癌一線標靶藥物口服用藥只需一天一次,增進病患便利。相較於傳統藥物,副作用發生率也較低,包括手足症候群、掉髮、腹瀉等問題,讓患者能夠更掌握自己的生活品質。2要、2不、3族群 對抗肝癌先從保健做起林錫銘理事長提醒,台灣是肝病大國,慢性B、C型肝炎是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約有6至7成是B型肝炎引起,約2成則是C型肝炎所引起。因為感染B、C型肝炎病毒後,有一部份人會變成慢性肝炎,慢性肝炎可能會演變為肝硬化,最後再罹患肝癌。林錫銘理事長提醒民眾,預防甚於治療。病情發展至肝癌前及早因應,可謹記2要2不3族群的「223」口訣:2要/40歲以上的民眾每年進行定期檢查,檢查項目包括「甲型胎兒蛋白」及「腹部超音波檢查」,兩者缺一不可。2不/飲食上應避免過度飲酒及易受黴菌毒素汙染的食物,例如發霉的麵包、玉米、醃漬類食品。3族群/罹患肝癌高危險族群包括「慢性肝炎患者」、「肝硬化者」以及「一等親中有肝癌家族史者」,應更加積極預防,40歲以後須定期進行篩檢。兩位醫師亦同步建議,肝癌治療越來越進步,確認罹癌也無須過度灰心,應了解自身肝癌病情,保持正面心態積極和醫師討論治療方針,切勿聽信偏方,方為對抗癌症保持最佳狀態。

心臟腫瘤險致命 竟是肝癌轉移導致

心臟腫瘤險致命 竟是肝癌轉移導致#肝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六旬病人因雙腳下肢水腫、氣促掛急診就醫。病人有超過50年菸齡,且平均每天一包菸以上,並無特別B、C肝炎或酒癮。過去病史為慢性肺阻塞,長期在胸腔科追蹤治療。診斷為肺炎併發心衰竭,住院使用抗生素和支氣管擴張劑再加上利尿劑,病情逐漸好轉,1週後順利出院。右心房長巨大腫瘤 造成心衰竭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心臟內科涂崇誠醫師表示,這名病人1個月後又因下肢嚴重水腫及氣促就醫,改由心臟內科收治住院,住院過程中使用利尿劑治療,病人的體重減少約2公斤,但下肢水腫和氣促卻無明顯好轉。1個月前住院時安排的心臟超音波檢查,報告顯示4個心臟腔室無擴大且左心室射出分率大於55%,研判是舒張性心臟衰竭。但這次病人經治療卻與醫師臨床預期落差很大,又安排一次追蹤性心臟超音波檢查,竟發現病人右心房裡面長出一顆直徑約莫5公分的腫瘤,幾乎快把整個右邊心臟的入口都擋住。由於病人隨時會有心因性猝死的可能性,立即與心臟外科醫師討論緊急開刀,同時安排全身電腦斷層檢查。檢查後發現右心房長了一顆6至7公分的腫瘤外,還有一長串的下腔靜脈延伸到左腎靜脈的巨大血塊。惡性肝細胞癌轉移併血塊 成為心臟腫瘤涂崇誠醫師表示,病人順利接受心臟腫瘤切除及血塊移除手術。右心房腫塊切片報告顯示為惡性肝細胞癌,原來這顆心臟腫瘤竟然是由惡性肝細胞癌轉移過來的組織加上附近血管鬱積的血塊組合而成,稱為Budd-Chiari syndrome(巴德-吉亞利症候群)。

小心肝!8成肝癌來自B、C型肝炎

小心肝!8成肝癌來自B、C型肝炎#肝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依衛福部106年公布死因統計,肝癌為我國癌症死因的第2位,8402人死於肝癌,其中男性死亡人數為女性的2倍多,顯見肝癌嚴重威脅國人生命。從104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約有8成的肝癌來自B型或C型肝炎感染者,而B型或C型肝炎感染者只要定期接受追蹤治療,就可有效預防肝癌的發生。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目前約有7100萬人感染C型肝炎,每年有39.9萬人死於C型肝炎;2.6億人感染B型肝炎,每年有88.7萬人死於B型肝炎,由於B型肝炎有疫苗的防治,而C型肝炎口服藥物治療高達9成以上,所以世界衛生組織定2030年降低肝炎新感染個案數達9成的目標,降低肝癌發生率。B、C型肝炎民眾3成未就醫 原因多為自覺身體健康、無症狀肝癌的危險因子包括B型或C型肝炎長期感染、酒精性肝炎、肝硬化或家族有肝癌病史等,在我國B型或C型肝炎約占危險因子80%,肝癌早期通常沒有症狀,有很多患者被告知罹患肝癌時都難以置信。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健康促進業務推動現況與成果調查結果顯示,感染B、C型肝炎民眾有3成未就醫,原因多為自覺身體健康、無症狀而未就醫,或沒有時間就醫。依據臺北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俊穎等人研究結果,B型肝炎帶原者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約可降低63%肝癌發生率。健保署自去年提供C肝新藥治療後,12週病毒量檢測結果治療成功率高達97%,顯示C肝新藥可以有效治療C型肝炎感染且成效良好。我國自民國75年開始全面對嬰幼兒施打B型肝炎疫苗,目前研究顯示6歲幼童B型肝炎帶原率由疫苗政策實施前的10.5%下降至0.8%,健保署亦於106年開始提供C肝口服新藥,預估可達到世界衛生組織2030年的目標,且C型肝炎可能提早至2025年消除。肝臟是「沉默的器官」 民眾發現時通常都為時已晚由於肝臟是「沉默的器官」,大部分肝病的發生,並沒有明顯症狀,民眾發現時通常都為時已晚,導致治療效果不佳。為阻斷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政府提供疫苗、篩檢與治療費用,民眾對B型或C型肝炎的正確識能更重要,提醒已知有B型或C型肝炎民眾,一定要定期至醫院接受追蹤治療,就可有效預防肝癌。若不知道自己是否有B型、C型肝炎,國民健康署提供民國55年次或以後出生且滿45歲民眾,搭配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終身1次B型肝炎、C型肝炎篩檢服務。國健署署長王英偉提醒符合資格的國人,可善用此項篩檢服務或自費檢查,依醫生建議定期接受追蹤並積極治療,守護自己的小心肝。

共用刮鬍刀恐染C肝!8危險族群注意

共用刮鬍刀恐染C肝!8危險族群注意#肝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4.4%)是全球少數C型肝炎盛行率高於3%國家,C型肝炎是國人肝病第2大殺手。政府明年元月全面放寬C肝口服新藥給付條件,病人只要確認感染慢性C肝,不論有無肝纖維化,均可使用全口服新藥。共用刮鬍刀、刺青 C肝8大風險族群社團法人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會長高嘉宏表示,國內C肝患者高達40多萬人,但半數不知染病。為積極找出病人,響應國家根除C肝政策,肝策會列出8大C肝風險族群,提醒民眾多利用國健署成人預防保健、健檢等篩檢管道儘速確知是否感染。確認為慢性C肝,就應儘速用藥。根據世界肝炎聯盟發佈白皮書,根除C肝病毒最大挑戰是「診斷」,全球近8成病患不知已被感染。潛在的C肝感染者如同海面下的冰山,依照流行病學估計,台灣約有40萬名C肝感染者,但在健保資料庫中僅20萬人,仍有20萬名潛在患者未確診。要達到根除C肝的目標,一方面儘速治療已確診患者,另一方面需要積極找出潛在患者。肝策會依據國人常見傳染途徑,列出8大風險族群:(1)與人共用剃刀(刮鬍刀)、(2)刺青/紋眉繡眉/繡唇、(3)穿耳洞或肚臍環、(4)曾有未戴套危險性行為/多重性伴侶,(5)以及洗腎、(6)民國80年以前曾接受輸血、(7)曾接受密醫或密牙醫注射或牙科處置、(8)共用針頭。民眾若曾有上述高風險行為,需積極就醫篩檢。治C肝降低71%肝癌發生率、減少肝外病變風險高嘉宏會長指出,據臨床觀察,國內多數C肝感染者為55歲以上,提醒子女多關心家中長輩,確認是否感染。男性長輩喜歡在理髮店刮鬍子,要特別留意共用剃刀可能經由傷口從血液感染C肝病毒。年輕人流行飄眉、霧眉、穿耳洞、肚臍環等身體穿孔或刺青,應確保店家使用拋棄式器具,降低感染風險。除了私人健檢、員工健檢,還可利用政府提供的篩檢管道,例如縣市政府整合性健康篩檢,與國民健康署成人預防保健提供民國55年或以後出生且滿45歲民眾終生給付一次的B肝和C肝的檢查。C肝雖無疫苗,但能治癒。且治C肝除了大幅降低71%肝癌發生率,也可減少肝外病變風險,如末期腎病、缺血性中風、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自體免疫疾病等。健保給付6款C肝口服新藥 幫助及早治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消化系主任彭成元表示,肝纖維化程度是併發肝硬化、肝癌的重要指標,而目前沒有可以逆轉肝纖維化的藥物。不過研究已發現,C肝病人的肝臟持續慢性發炎,若還沒演變為中度纖維化,或僅是輕度纖維化,只要積極治療、根除病毒,肝癌風險可望降至最低。彭成元教授提醒,肝臟是沉默的器官,若未能治療根除C肝病毒,反覆發炎、細胞持續慢性損傷,歷經結疤又修復過程,肝臟內結締組織會異常增多、逐漸變硬,因肝纖維化不會有疼痛及不適感,提醒C肝感染者應及早治療才能避免肝硬化、肝癌憾事發生。彭成元教授進一步說明, C肝全口服新藥的副作用極低,治癒率更高達97%。健保已給付6款全口服新藥,包含5款針對特定基因型藥物、與1款泛基因型藥物。6款藥物涵蓋台灣6種基因型別,療程介於8至24週。民眾一生有一次接受健保以全口服新藥治療C肝機會,鼓勵國內C肝感染者早治早好,「肝肝」盡淨。

1/4成人有脂肪肝!護肝檢查知多少

1/4成人有脂肪肝!護肝檢查知多少#肝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肝病患者多,肝癌高峰落在45至65歲,屬於還在打拼的資深勞工,篩檢、追蹤至為重要。若有B肝或C肝應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篩檢。若沒有B、C肝,也不代表無肝病風險,因為1/4成人有脂肪肝。抽血檢查搭配腹部超音波 徹底檢查肝臟健康台大醫院綜合診療部主治醫師郭雨庭提醒,許多民眾不知道自己有無B、C肝,完整的肝臟檢查,除了抽血檢查,還要做腹部超音波,才能了解自己的肝臟是否健康。完整的肝臟檢查包括抽血驗B型肝炎表面抗原、B型肝炎表面抗體、C型肝炎抗體、甲種胎兒蛋白(AFP)、肝發炎指數(GOT、GPT)及腹部超音波檢查;已經確認是B、C型肝炎的帶原民眾,務必定期接受追蹤檢查。肝癌患者唯有透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避免遺憾!B肝、C肝帶原、肝硬化、家族史為高危險群肝基會董事長許金川表示,超音波檢查是檢查肝膽疾病的最佳工具,無痛苦、安全、診斷率又高,是診斷肝腫瘤最快速、準確的方法,也可迅速判斷肝臟有無肝硬化或肝實質病變,尤其可以利用超音波檢查快速找到小至1公分的肝臟腫瘤,可以早期發現肝癌、掌握早期治療的契機。肝癌高危險民眾,包括有B、C肝炎帶原者、家族性肝癌患者以及肝硬化患者,切記一定要半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若無症狀、或非屬高風險族群,超音波篩檢自費約上千元。

肝癌家族史危險!肝病逝世風險增4成

肝癌家族史危險!肝病逝世風險增4成#肝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肝病是台灣的國病,慢性肝病(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是國人健康大敵。根據統計,我國B型肝炎帶原者有將近3百萬人。肝臟反覆發炎不治療 恐演變成肝硬化全國十大死亡原因當中,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年年榜上有名,每年約有4、5千人因此病故,其中絕大多數是因肝炎病毒引起。長年登榜全國十大癌症死因的肝癌,是癌症死因前2名,每年也奪走約7千命,其中也大約有90%是慢性肝炎的後遺症。林新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凃忠文表示,人類感染B型肝炎病毒後,如果沒有產生抗體而不幸變成帶原者,病毒會一直存在肝臟內,使肝功能受到影響。如果肝臟反覆發炎厲害而不治療,就可能演變成肝硬化。慢性B型肝炎患者在急性發作時,應接受治療,避免走上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不歸路。超音波測量肝臟 降低傳統切片的傷害凃忠文主任說明,肝病患者都需要診斷、評估及追蹤肝臟是否有硬化現象,以及硬化的程度。不只病人本身,臨床的腸胃科醫師、腫瘤科及血液科醫師,必須知道是否應給予病人服用抗病毒藥物、肝臟保護藥物或干擾素治療,都非常關心這個議題。傳統方法得知病人肝硬化到第幾級,只能靠肝臟組織切片,但是肝臟切片本身就會傷害肝臟,因此病人和臨床醫師大多不願意採用這種方法。根據國內外醫學文獻報告,透過專業的超音波測量肝臟部位剪力波的傳導速率,可以準確診斷肝硬化程度。肝纖維化超音波為非侵入性檢查,患者接受程度高,利於後續追蹤。肝癌家族42%亦死於肝病西門子超音波「ARFI」適用對象包括B型肝炎、C型肝炎帶原、或有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者,然而檢查需自費。ARFI檢測相較傳統切片,無侵入性、出血量較少、採樣部位誤差小、判讀精準、也不會造成對器官的傷害,並且後續追蹤頻率高。凃忠文主任提醒,肝是最沈默的器官,但可不能沈默待之,尤其是肝病家族。據衛生署統計,台灣肝癌家族約42%家屬亦死於肝疾,成為肝病高危險群,應定期追蹤檢查,不要等到肝臟向你發出抗議聲,才正視肝的重要性。

肝癌治療契機 免疫治療控制腫瘤生長

肝癌治療契機 免疫治療控制腫瘤生長#肝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提到腫瘤還能談笑風生,62歲林先生先前體重驟降7公斤,就醫發現13公分腫瘤還肺轉移,病兆危險不能動手術,擔心化療副作用最後只能靠藥物治療,直到新型免疫治療才讓他腫瘤消失,鬼門關前走一遭。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侯明模醫師說,當時跟林先生討論後,提供第一線先用標靶藥物或是直接使用免疫治療等選項,林先生則直接選擇免疫治療。肝癌10年無新藥 9月起新型免疫治療藥物上路肝癌高居十大癌症死亡率第二,標靶治療是主要選項,但10年來沒有新藥出現,衛福部食藥署9月6日核准新型免疫治療藥物,成為亞洲第一個核准用藥的地區。台北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黃怡翔主任表示,就治療腫瘤的反應率而言,大約有兩成病人腫瘤會明顯縮小,另外五成病人則維持大小,腫瘤生長能受到控制。恢復殺手細胞功能 中位存活期可達16個月傳統化療好壞細胞通殺,新型免疫治療藥物恢復人體殺手T細胞消除突變細胞的能力只殺壞細胞,治療後病患中位存活期可達將近16個月,相比噁心嘔吐等化療標靶副作用,新藥少數病患可能只會出現一些身體的發炎反應。侯明模醫師解釋,身體的發炎反應是因為較活化的T細胞所造成的,最常見的症狀就是皮膚起疹子、搔癢等,只要及早跟相關醫療人員反應,絕大部分的副作用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緩解。這3種人也要注意肝癌 定期健檢及早診治很重要醫師提醒,肝臟疾病不再是B肝C肝患者的專利,有糖尿病、脂肪肝、三酸甘油酯過高也成肝癌高危險族群,定期健檢,早期診斷治療才最重要。(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糖尿病可能罹肝癌!3危險族群要注意

糖尿病可能罹肝癌!3危險族群要注意#肝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B肝帶原的40歲男性,長期疏於追蹤檢查,某日腹痛頻繁、發現腹部長出不明硬塊才就醫,檢查發現肚內有10公分大腫瘤,確診為晚期肝癌。評估無法手術切除,初期以標靶藥物治療病況不見好轉,且已發生轉移,後使用新型免疫治療藥物進行治療,治療約3至4個月,未出現明顯副作用,追蹤迄今肝臟腫瘤縮小,轉移至肺與腎上腺的腫瘤亦完全消失。肝癌早期症狀不明顯 就醫多已中、晚期臺北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說明,肝癌是國內常見惡性腫瘤,死亡率高居十大癌症中的第2位。由於肝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多數患者就醫時已中、晚期,錯失手術治療機會。以往晚期肝癌治療選擇有限,已超過十年沒有新藥,目前僅有標靶藥物可以選擇。幸好新型免疫治療藥物今年通過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且臨床試驗效果顯著,使台灣成為全球第2、亞洲第1個率先核准新型免疫治療藥物用於經第一線標靶治療的晚期肝癌患者的國家,為晚期肝癌患者提供續命新契機。新型免疫治療藥物 延長患者存活期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醫師侯明模表示,患者對傳統標靶藥物的反應率不到1成,平均存活期僅6至10個月。但根據《刺胳針》最新發表的第二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晚期肝癌患者對新型免疫治療藥物的藥物反應率高達近2成,且患者中位存活期可長達近16個月,大幅延長患者存活期,並改善患者於治療期間的生活品質,突破過去晚期肝癌治療選擇有限的困境。臨床試驗收治不同類型的肝癌患者,包括B型肝炎感染患者、C型肝炎患者及未曾感染肝炎的患者。結果顯示,新型免疫治療藥物對各種類型的肝癌患者均有治療效果,不受肝癌成因影響成效,其中更有部分患者腫瘤完全消失。侯明模醫師強調,目前新型免疫治療藥物的第三期臨床試驗也在進行中,期待新型免疫治療藥物在未來能展現出更多可能性。糖尿病、脂肪肝、三酸甘油脂過高 致肝癌比例增加黃怡翔主任表示,肝癌主要成因與B型肝炎和C型肝炎有關,不過近年非病毒性肝炎導致肝癌的比例逐漸增加,包括糖尿病、脂肪肝與三酸甘油酯過高,打破傳統只有病毒型肝炎及肝硬化會造成肝癌的迷思。呼籲有糖尿病、脂肪肝或三酸甘油脂過高的肝癌高危險群,定期安排健康檢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一旦確診為肝癌,應配合醫囑,定期回診追蹤。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