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

健保15項藥開放給付 含癌症新藥

健保15項藥開放給付 含癌症新藥#肝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回顧108年健保總共收載超過34種新藥,並擴增了18類疾病藥品的給付範圍。當中以癌藥最多占40%,範圍涵蓋乳癌、肺癌、肝癌、大腸直腸癌、胰腺癌等12種癌別。109年初健保並增加給付第二代肝癌標靶新藥以及非小細胞肺癌口服化療藥品,另外也放寬B型肝炎用藥條件,估算超過10萬名病友可享受新藥給付帶來的治療效益。有關健保新增給付的藥品,重點摘述如下:1.乳癌:放寬雙標靶藥物使用條件,新增CDK4/6口服標靶藥物。2.肺癌:擴增給付ALK與ROS-1基因突變標靶藥物,新增口服化療藥品。3.肝細胞癌:給付第二代肝癌標靶新藥,並放寬藥物使用條件。4.大腸直腸癌:新增口服化療藥品。5.腎細胞癌:收載對VEGFR-TKI或mTOR無效之多標靶新藥。6.攝護腺癌:給付放射性鐳治療,並擴增荷爾蒙藥物治療範圍。7.胰腺癌:收載新劑型紫杉醇化療藥物。8.白血病:新增抗CD22或費城染色體變異之數項標靶藥物,並放寬用藥規定,增加臨床適用範圍。9.癌症免疫新藥:開放給付於黑色素瘤、肺癌、何杰金氏淋巴瘤、頭頸癌、泌尿道癌、胃癌、肝癌與腎癌等8種癌別,其中胃癌與肝癌的給付比其他國家為早。10.C型肝炎:擴大給付範圍,不設限給付條件。11.B型肝炎:放寬給付條件,增加臨床適用範圍。12.疱疹:全身性抗疱疹病毒劑不再限制病患族群及發生部位。13.風濕免疫疾病:放寬給付年齡限制並新增免疫調節新藥。14.罕見疾病:新增高雪氏症、肺動脈高壓等多項罕病新藥。15.另外還有糖尿病、高血脂、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思覺失調症、抗生素等多項新藥與給付規定放寬。健保署分析,108年新藥或給付規定修訂案件通過藥物擬訂會議核准的比例達98.6%,其中包括13件來自醫院與學會的建議也被採納修訂,顯示健保對民眾健康維護的決心。而目前除了少數幾項健保還在與廠商協議,其他多數藥品健保都已經生效給付。至於未通過擬訂會議核准者,大多為不具臨床治療意義、不符合成本效益,或是廠商不同意降價分攤風險的藥品。綜觀健保藥費支出,以107年共1,957億元藥費為例,花費最多的藥品即為抗腫瘤與免疫調節劑,約有389億元,占整體藥費22%,成長率排名第一。其次為心臟血管用藥、全身性抗感染劑、胃腸道及代謝用藥。其中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的癌症,近5年就增加給付了100項新藥,占所有在台上市癌藥的7成,我國癌友接受新藥治療的機會並不輸給歐美先進國家。由於這些新興癌症藥品訂價很高,以癌症免疫新藥為例,多數是以二期臨床試驗的少量數據加速審查上市,在療效與安全上仍有很大不確定性。因此為了瞭解病患的實際治療效益,健保署也建置了登錄系統蒐集患者用藥情形,並將用藥前的PD-L1檢測納入給付,期望能利用真實世界資料落實推動精準醫療,將費用花在真正有效的病人身上。根據健保署分析,目前給付癌症免疫新藥初步統計發現,用藥反應為完全/部分反應(CR/PR)者平均約26%,效果不如預期。而基於人道考量,健保署也會努力和藥廠協調給癌友使用新藥的希望,針對蒐集到的數據,再尋求醫療專業探討是否調整給付範圍,例如近期將修訂本類藥品的腎功能限制,務求讓免疫新藥用在有效益的族群上。雖然健保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無法全面開放給付所有新藥,但是健保署對於病患的需求均感同身受。健保是台灣之光,也是台灣之寶,健保的信念是,有「價值」的藥品與醫療行為要有合理給付,在財務可承擔下為病患爭取權益。健保署將站在照護病人的立場,以實證醫學為基礎推動精準醫療,期盼與藥物擬訂會議代表(含專家、醫界團體、付費者代表、病友團體及藥廠)一起努力,讓每個藥品給付均能達到最佳的效益。

老翁肝癌復發3次 摘巨瘤不放棄治療

老翁肝癌復發3次 摘巨瘤不放棄治療#肝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80歲的楊先生於96年無意間摸到腹部有突起物,到醫院檢查後赫然發現肝臟長了一顆13公分巨瘤,且瘤長在肝臟的第一葉,位置於膽管及胰臟旁,跨在下腔靜脈,同時肝臟內外的動、靜脈的分支也包圍布腫瘤旁邊,腫瘤極為深處,病人年紀又大,使得手術的風險與死亡率提升,但若不趕緊開刀摘除腫瘤,命在旦夕。跑了多家醫院都因手術風險太高而沒有積極建議他做手術,直到大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尹文耀評估後,進行長達十個多小時的手術,不僅順利摘除13公分巨瘤,更即時挽救老翁一命。尹文耀醫師說,楊先生的肝腫瘤經過手術後,逐漸恢復健康,不過因惡性腫瘤且肝癌本身是一個多灶性疾病,在密切追蹤當中,後續在98年、101年及107年又復發在不同位置,經由栓塞治療處理,加上定期追蹤,至今身體已恢復正常功能,還能繼續到田園裡工作。肝癌藥物已放寬給付條件 患者應積極接受治療尹文耀醫師提醒民眾,若是本身有B肝及C肝,習慣喝酒,或肥胖症又合併脂肪肝等問題,最好每年都要定期到醫院做追蹤檢查,以利早期診斷及治療,目前治療都以多元化跨領域為主,也有部分病人符合條件做移植手術,一旦確診為肝癌,若病人可以用開刀方式切除肝癌,建議接受部分肝臟切除手術。可評估是否符合米蘭條件或舊金山加州大學條件若不適合開刀或不能開刀者,也能選擇燒灼術、真光刀、栓塞等方式,但若肝癌患者肝功能不佳不適合切肝,卻符合「米蘭條件(Milan Criteria) 」註1,肝臟移植確實是另一種治療選項,接受移植後,五年的存活率大約是75%。若超過米蘭條件,但在「舊金山加州大學條件(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UCSF) Crieria) 」註2內的病患,如果想要達到相同的存活率,術前需經過降低癌症分期及追蹤,同時小心地排除肝外轉移,以免術後快速復發及癒後不良。依據健保署日前公布,自今年6月1日起,近期肝癌藥物已放寬給付條件,新制並納入二線藥物治療,平均生命可延長26個月,減輕經濟負擔,嘉惠更多患者,尹文耀醫師呼籲患者應積極接受治療,切勿放棄任何機會。註1米蘭條件:單顆腫瘤≤5公分或多顆腫瘤(2-3顆),每顆不超過3公分。註2舊金山加州大學條件:(1)單顆腫瘤:≥5公分但<6.5公分。(2)多顆腫瘤(2-3顆):至少一顆≥3公分,但≤4.5公分,總直徑 ≤8公分。

每天喝40g酒精 7天竟患脂肪肝?

每天喝40g酒精 7天竟患脂肪肝?#肝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依據衛福部107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每年約13,000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為全國主要死因的第10位,肝和肝內膽管癌則位列全國十大癌症死因的第2位。衛福部樂生療養院肝膽腸胃科趙珂漢醫師指出,每天攝取40克酒精,連續一週就可能出現脂肪肝的現象,連續5年到10年就可能變成肝硬化,甚至產生肝癌!60歲的許先生平時有酗酒習慣,時常因胃痛至急診就醫,出院後也沒有按照醫囑定期回門診追蹤。半年前開始,許先生的眼白變黃,肚子逐漸變大,腳也有水腫。經超音波檢查發現肝硬化及大量腹水,進一步住院治療,醫師抽吸腹水並分析,確診為肝硬化引起之腹水,經由利尿劑與藥物治療終於順利出院,此後,許先生痛定思痛,改掉酗酒的壞習慣,並定期於門診追蹤,規律服藥,讓其症狀得到良好的控制。40克酒精 等於100g威士忌飲酒過度,超出肝臟的代謝能力,首先受到損傷的便是肝臟,脂肪肝是最早出現的徵兆,只需豪飲幾天便可以形成,長時間積累就會導致「纖維化」,變成酒精性肝病,最終發展到不可逆的「肝硬化」。40克的酒精大約是多少量呢?啤酒的酒精濃度約4-5%,100g的啤酒就是約4-5g酒精,威士忌這類烈酒的酒精濃度約40%,100g威士忌大約就有40g酒精,已達每日攝取量的上限。戒酒和治療B肝C肝 遠離肝硬化及肝癌的威脅早期的脂肪肝是可逆的,最重要的治療就是戒酒,長期酗酒使得肝臟病變,亦會引起胃炎、胰臟炎及神經病變,因一時貪杯而導致長期健康受損,實在得不償失。除了酒精之外,B型肝炎病毒與C型肝炎病毒,也是台灣常見的慢性肝炎原因,建議相關患者至醫院進一步評估,並定期接受肝功能及腹部超音波檢查,以早期發現肝臟病變,儘早治療,方能遠離肝硬化及肝癌的威脅。

晚期肝癌治療新選擇 有助提升存活率

晚期肝癌治療新選擇 有助提升存活率#肝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長期飲酒且患有B肝卻未定期追蹤的59歲陳先生,3年前因肝癌不得不切除右肝,不料半年前又因呼吸喘、胸悶及肺部積水就醫,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心房有一顆6公分腫瘤,加下腔靜脈4公分腫瘤,合計10公分,且右橫膈膜也有大小不一的腫瘤,經具影像導引照射功能的放射治療設備治療2週,搭配免疫療法治療,右心房腫瘤接近全消,連遠端因癌細胞擴散的橫膈膜腫瘤也接近全消,日前已回工作崗位,恢復「走跳人生」。癌栓是腫瘤常見併發症之一陳先生的情況,研判為由肝癌引發之「癌栓」。肝腫瘤生長過程會層層堆積,所產生的「癌栓」約有1%至3%的機率,會脫落沿著血管流動跑到右心房,侵襲血管和淋巴系統,因此肝癌末期患者為右心房或下腔靜脈血管阻塞的高風險族群,一旦癌栓打入肺動脈,容易出現急性呼吸窘迫或衰竭、休克、昏迷,嚴重更可能猝死。癌栓是腫瘤常見並發症之一,是指癌細胞在生長、繁殖、轉移過程中,侵襲或堆集血管和淋巴系統,或引起血液的凝血異常,導致血管功能和血液運行障礙、凝血異常、形成血栓的併發症。影像導引放射治療合併免疫治療 可大幅提升存活率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陳政國介紹,免疫治療雖為晚期肝癌治療的新趨勢,但因單獨使用免疫治療的成效有限,僅約15%至20%患者能有效控制癌細胞,目前臨床上發現以影像導引放射治療合併免疫治療,不但能消除肝腫瘤,更能使遠端腫瘤消失,稱為「遠端免疫共鳴效應」(Abscopal Effect),據亞大醫院臨床統計,有57%的晚期肝癌患者,疾病因而獲得控制,相較於傳統標靶藥物治療成功率42%,效果明顯較高,且副作用較小,患者耐受性也高。具全影像導引照射功能的新型放射治療設備,治療時除了能殺死照射區域的腫瘤細胞外,近期研究及臨床上發現,因放射治療能釋放腫瘤抗原,改善腫瘤周邊環境,啟動免疫反應,增強體內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的能力,使其餘沒有接受放射治療的病灶亦部分消失緩解,再搭配免疫治療,可大幅提升存活率。建議肝癌患者治療狀況穩定後,6個月內儘量不要從事出力的工作,運動則改以散步的方式,才能避免肺梗塞或腦梗塞等「癌栓」併發症。陳政國提醒,雖然晚期肝癌通常難以提早發現及治療,且預後不佳,但建議患有B肝和C肝的患者,應定期回診追蹤,並配合肝癌多專科團隊針對患者量身訂制的治療計畫,才能掌握自身的健康狀況。

不知B肝帶原 檢查發現7公分肝腫瘤

不知B肝帶原 檢查發現7公分肝腫瘤#肝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0歲的王先生不菸不酒,體檢時發現「胎兒蛋白」數值高於標準值,到醫院進一步檢查發現肝臟有一顆大於7公分的腫瘤,詢問疾病史時,王先生不知自己本身是B型肝炎帶原者!在醫師的建議下,接受第一次肝臟局部栓塞治療讓腫瘤縮小,並搭配B型肝炎治療,目前控制穩定,胎兒蛋白指數也明顯下降,於門診定期追蹤治療。慢性肝炎症狀不明顯 不知B肝、C肝帶原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趙俊欽表示,根據衛福部統計,因肝癌病逝的患者中,約70%為B型肝炎帶原者、20%為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而B/C肝炎的病患20%會進展至肝硬化,肝硬化後每年3至5%有肝癌風險,這就是所謂的肝癌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由於肝臟沒有神經,因此一般民眾往往不知自己是B/C肝炎帶原者,加上慢性肝炎症狀並不明顯,通常都是進展至肝硬化後,產生併發症如食道胃靜脈曲張出血、大量腹水、肝性腦病變(肝昏迷)等症狀,才意識到嚴重性。肝硬化發生年齡高峰為54歲後 建議進行肝功能檢查目前肝硬化發生年齡的高峰在54歲後,建議民國55年以後出生且滿45歲者,可以搭配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接受B/C型肝炎檢查;若為民國54年前出生的民眾,可依成人健檢進行GOT、GPT等肝功能檢查。發現肝功能異常,可接受健保給付必要病毒肝炎檢驗,一旦確認為B/C肝炎帶原者,合乎治療計畫者,即可進行病毒藥物治療。趙俊欽醫師建議B/C肝炎帶原者,一定要定期就醫接受肝功能、超音波、胎兒蛋白等檢查,若符合健保B/C肝炎治療條件者,應遵從醫師指示接受治療,才能有效阻斷肝癌三部曲的發生。

全身癢不一定是皮膚病 當心潛藏肝癌

全身癢不一定是皮膚病 當心潛藏肝癌#肝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春暖花開、萬物復甦的季節,有些人的皮膚總會莫名其妙搔癢,癢就撓,但一撓就更癢。臺中慈濟醫院腸胃內科醫師林志明提醒,皮膚癢不一定是皮膚病,也可能是肝臟出現問題,如果慢性肝病病人,發生全身性搔癢,一定要特別警覺。一名73老先生突然不明原因全身搔癢,抓癢抓到四肢流血結痂,連腳都腫起來,四處求醫、自費買高價藥物卻沒有改善,最後經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竟是肝癌引發皮膚癢。腫瘤等原因造成膽管阻塞 膽汁隨血液流通全身而搔癢肝臟與皮膚癢間的相關性,林志明醫師說明,正常生理機能中,肝臟主要是製造膽汁,由肝細胞分泌到膽管,膽汁匯集後通常先存在膽囊裡面,需要幫助消化時,將膽汁排入十二指腸。如果肝臟、膽或胰臟因為發炎、腫瘤或服用藥物等原因,造成膽管阻塞、膽汁鬱積、排泄不順,這些膽汁就會跟著血液全身跑,累積在皮膚呈現搔癢等症狀。肝腫瘤產生的搔癢為全身性 合併青或黃皮膚病變林志明醫師表示,肝癌以皮膚癢的方式表現比較特別,也容易讓病人與家屬誤以為是皮膚病、工作勞累產生倦怠不適,或是掛錯科別而拖延到肝癌後期,已發生肝脾腫大、腹水、黃疸及水腫等症狀,才到醫院就診。林志明醫師進一步說明,這種肝腫瘤產生的搔癢,通常是全身性搔癢,合併出現或青或黃的皮膚病變,既不是皮膚疹也沒有病灶。如果本身有慢性肝病病史,出現全身搔癢、臉色發黃等症狀時就更要提高警覺,儘早就醫,如果服用不明中草藥也要告知,幫助醫師適當診斷及治療。

肝炎定期追蹤 防演變肝病三部曲

肝炎定期追蹤 防演變肝病三部曲#肝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3歲的陳伯伯是慢性B肝、C肝帶原者,3年前因急性腹痛送醫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赫然發現一顆5公分肝癌腫瘤破裂出血,狀況危急,經緊急栓塞治療,搶回一命。後續半年經2次栓塞治療,腫瘤仍有復發跡象,甚至開始轉移到血管,進入晚期肝癌階段。經持續服用一線標靶藥物一年半後,腫瘤數量與大小都沒有再擴大。去年初再度接受檢查,發現肺部出現新的腫瘤轉移,於是接受二線藥物治療,不僅腹部腫瘤明顯縮小,其它轉移的腫瘤也沒有繼續擴大及增多,病情控制穩定。肝癌藥物一二線接軌治療  晚期肝癌患者延生機台中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李少武表示,依據巴塞隆納的肝癌分期定義,若肝癌已侵犯血管或有遠端轉移跡象,如肺部、骨頭轉移,即為晚期肝癌。目前臨床針對晚期肝癌治療,主要會以一線標靶藥物為優先,如治療失敗,或開始產生抗藥性,患者仍具備一定肝功能的前提下,可以使用二線藥物治療。李少武醫師說明,肝癌是血管供應很豐富的腫瘤,肝癌藥物的機轉包括針對肝癌上不同受體作用,讓支配流的血管產生壞死,使腫瘤不易得到養分供應,以及抗免疫抑制作用等等,有機會加以控制疾病。二線藥物治療  有助抑制腫瘤增生李少武醫師進一步表示,依據國外研究顯示,接受二線藥物治療,能抑制血管新生、調控腫瘤微環境,也能抑制腫瘤增生,促成抗免疫抑制作用。不過使用藥物治療肝癌過程中可能伴隨副作用,但只要遵循醫療團隊的醫囑照護,善用乳液、乳膏、高血壓藥物等有助減緩副作用帶來的不適。定期追蹤病毒性肝炎  遠離肝病三部曲根據衛福部統計數據顯示,肝癌仍高居我國癌症主要死因第二位,且有近8成來自B型或C型肝炎感染者。李少武醫師提醒,肝炎病毒潛伏期可長達10至20年以上,一般民眾應做B肝、C肝檢驗,並施打疫苗預防保護。有病毒性肝炎的患者更應注重回診追蹤,每3個月抽血檢查肝功能與胎兒蛋白,每半年到1年做一次超音波,才能降低「肝炎—肝硬化—肝癌」肝病三部曲的發生率。

輕忽篩檢 夫妻前後染C肝悔不當初

輕忽篩檢 夫妻前後染C肝悔不當初#肝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70歲婦人的丈夫,6年前因罹患C型肝炎導致肝硬化,接受傳統干擾素治療痊癒。當時醫師力勸婦人抽空做C型肝炎篩檢,但婦人心存僥倖,認為不會被感染,且也害怕萬一染上C肝必須接受干擾素的治療。不料去年初婦人因倦怠就醫,意外確診罹患C型肝炎,不但已有肝硬化,也發現一顆2公分腫瘤,令婦人悔不當初。輔大醫院醫學研究部主任暨胃腸肝膽科許耀峻醫師表示,臨床上類似案例不勝枚舉,不少患者自認不菸不酒、作息正常,便輕忽篩檢重要性。老一輩對於C型肝炎治療停留在舊觀念,深怕傳統干擾素治療可能引發嚴重副作用,遲遲不願積極面對。許多患者等到出現肝硬化、肝癌才尋求治療,往往為時已晚。C型肝炎病毒感染害全身 小心肝外病變尤其C型肝炎病毒感染不僅造成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病,也會引發全身性疾病,包括腎臟病變、血脂異常、胰島素阻抗上升,也可能增加罹患糖尿病與淋巴癌的風險。根據國內大型長期追蹤研究發現,治療C型肝炎不但有效減少肝癌的發生,也可降低包括末期腎病、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淋巴癌等肝臟外併發症的風險,可說是一石多鳥。許耀峻醫師表示,肝病是國病,台灣的腎病患者眾多,呼籲民眾一定要積極篩檢C型肝炎,可以有效避免對肝腎產生嚴重又不可逆的傷害。上述婦人以新藥治療後,終於成功擺脫C型肝炎,腫瘤病情獲得良好控制,肝功能指數也回復至標準值,後續定期回診追蹤即可。今年初政府加碼C型肝炎治療預算,全面放寬健保給付C型肝炎口服新藥條件,無論肝臟纖維化程度或病毒基因型態,甚至腎功能不全患者,都可以使用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療程僅8至12週,對於工作繁忙的上班族、偏鄉地區民眾無疑是大利多,治療更加簡便。保護你的肝 4大迷思勿相信許耀峻醫師表示,治療C型肝炎普遍存在4大迷思:「以為沒症狀就是沒有病」、「以為C型肝炎治療需忍受嚴重副作用」、「以為肝功能指數不高就沒事」及「得了肝硬化、肝癌,就不用治療C型肝炎」。事實上,C型肝炎在台灣的盛行率約4.4%,全台約有77萬4千名C型肝炎帶原者,某些鄉村盛行率甚至高達55%以上,盛行率之高超乎想像,民眾卻容易因為初期無症狀而忽略篩檢、追蹤的重要性。多款全口服新藥陸續上市,也使治療C型肝炎變得更快速、簡單、安全,大幅降低副作用。許耀峻醫師提醒,是否感染C型肝炎無法透過外觀或症狀判別,也無法從肝功能指數異常判斷,必須抽血檢驗,判定抗體有無以及血中病毒量多寡。根據研究,就算患者已罹患肝癌,腫瘤切除後若進一步治療C型肝炎,肝癌復發風險相較未治療C型肝炎者降低36%,五年內死亡風險更減少50%,因此就算病程進展到肝硬化甚至肝癌,仍可亡羊補牢。許耀峻醫師呼籲,如今不論是都會或是偏鄉區域,C型肝炎篩檢和治療都變得十分簡便。若是身旁親友曾有感染C型肝炎的經歷,更應提高警覺心,主動篩檢,遠離「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肝病三部曲,千萬不要因身體沒症狀而輕忽,及早篩檢、治療才是最能常保健康的作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