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

阻斷肝病三部曲醫曝關鍵:掌握「這時機」治療

阻斷肝病三部曲醫曝關鍵:掌握「這時機」治療#肝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1歲的貨車司機「阿發」,自20幾歲因無法捐血而意外發現B肝帶原後,多年來體內B肝病毒量如坐雲霄飛車般忽上忽下,肝功能指數屢屢破千。由於健保藥物給付規定嚴格、家中經濟無力自費,日子過得提心吊膽,需隨時觀察自己皮膚是否出現黃疸症狀,更加重精神疲勞,很擔心自己有一天會得肝癌。 必須像控制高血壓一樣規律用藥「太多B肝病友需接受治療而未治療,而且治療應及早。」義大醫療財團法人肝病中心許耀峻醫師表示,B型肝炎病毒只要存在人體內,隨時都會危害肝臟健康。目前B型肝炎的治療主要是以抗病毒藥物壓制病毒,因無法完全治癒,因此患者需像控制高血壓一樣,規律每天用藥。 許多國際醫學共識或指引皆建議,病友只要B肝病毒量大於2,000 IU/mL且肝纖維化達中級,即應該積極治療、持續用藥。但是,國內現行健保條件嚴格,針對B肝患者給付用藥的規定為連續兩次檢查,每次檢查間隔3個月,病毒量皆需超過20,000 IU/mL且嚴重肝纖維化。許耀峻醫師表示,非常高興政府於今年3月放寬了健保給付條件,加惠更多病友治療、遠離肝癌風險,但希望能夠繼續逐步放寬,避免在診間看到更多遺憾的故事。 B肝與C肝同為導致肝癌主因每年10月是國際肝癌防治月,台灣癌症基金會賴基銘執行長呼籲,B肝與C肝同為導致肝癌的主要原因,近年國內積極推動的C肝照護政策成果豐碩,可望超前WHO目標「於2025年消除C肝」,也希望C肝的積極照護政策可做為B肝的借鏡,讓病友獲得更多協助和健保支持。賴基銘建議,避免肝炎惡化為肝硬化甚至肝癌,積重難返,從此人生黯淡無光,民眾應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一旦確診B肝即就醫治療,預防肝硬化與肝癌的發生。

最新數據:台灣每天有15人因B肝導致肝癌死亡

最新數據:台灣每天有15人因B肝導致肝癌死亡#肝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肝癌是國人第二大癌症死因,每天約有15人因B肝導致肝癌而失去性命。前中華職棒兄弟象總教頭王光輝前陣子因肝癌病逝,享年56歲,令球迷震驚不已。許多人不知自己是B肝帶原者國人對B肝普遍存在不少迷思,包括蚊子叮咬會傳染B肝、B肝無症狀就不用治療、甚至7成5病友不知道B肝治療停藥後會有復發的風險……為避免B肝導致肝癌,國人應重視長期治療的重要。台灣是全球第一個全面實施新生兒B肝疫苗接種的國家,自民國75年開始,迄今已35個年頭,促使國內B肝盛行率明顯下降,但疫苗並非萬能!台灣癌症基金會賴基銘執行長表示,台灣目前約有180萬人感染B型肝炎病毒,其中有多數人不曉得自己是B肝帶原者,因此錯失治療良機,悄悄步入「肝病三部曲」,病況惡化為肝硬化和肝癌。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最新108年國人死因統計報告,肝癌共造成7,881人死亡,其中約7成與B型肝炎有關。以此估算,國內每年超過5,000名、每天約15位B肝病友,因未妥善治療而死於肝癌。因此,搶救肝癌應先從B肝防治開始!B肝停藥易復發 7成5病友卻輕忽臨床發現,國人普遍存有對B肝防治的迷思,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肝炎中心蘇東弘醫師表示,除了坊間常聽到的錯誤觀念,包括:蚊子叮咬會傳染B肝、B肝無症狀就不用治療、作息規律不熬夜就不用擔心惡化為肝癌……國內一份針對240位、平均病齡24.3年的B肝病友線上調查,也顯示逾4成病友瞭解B肝會增加肝癌風險,但約7成5病友不知道停藥後會有復發的風險,且2成5病友在肝指數和病毒量正常後會自行停藥,無形中讓自己暴露在惡化的風險之中。事實上,B型肝炎病毒是經血液或體液接觸而傳染,日常舉動包括被蚊子叮咬、同床而眠、同鍋共食、上廁所、用馬桶和擁抱親吻等,都無需過度擔心。不過,如果因母子垂直傳染,或其他血液、體液接觸而感染,則要提高警覺,及早檢查和追蹤、治療。一旦確診,蘇東弘醫師表示,即使身體無症狀、早睡早起、肝功能指數和胎兒蛋白數值正常,B肝病友仍需積極用藥,定期監測B肝病毒量與肝臟纖維化程度,將病毒量壓制至最低,有機會讓肝功能恢復正常,降低演變為肝癌的風險。

萬人迷王光輝肝癌病逝 醫:5撇步減輕肝臟負擔

萬人迷王光輝肝癌病逝 醫:5撇步減輕肝臟負擔#肝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中華職棒兄弟象退役名將「萬人迷」王光輝30日因肝癌病逝,享年56歲。據家人透露,王光輝自去年季末檢查即確診肝癌末期。肝癌初期無症狀,當出現腹脹腹痛、疲倦、食欲不振、黃疸、腹水等症狀時往往已是肝癌晚期,醫師提醒高危險群應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沉默殺手發現時多已晚期 每年奪8千國人性命癌症蟬聯39年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其中肝癌為癌症死亡率第2位,每年約奪走8千條性命,因為早期患者通常沒有症狀,易被忽略,被發現時大多已是晚期,又稱為沉默的殺手。為了自身健康,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院長、肝膽腸胃科醫師洪弘昌建議,肝癌高危險群需定期安排檢查,由於醫學進步,肝癌治療多元,晚期患者仍可獲得不錯的治療成效,別輕言放棄。洪弘昌指出,慢性B、C型肝炎、肝硬化、酗酒、代謝性疾病、長期攝入黃麴毒素及肝癌家族史等皆是肝癌的危險因子。高危險群可以透過定期返診,利用腹部超音波掃描、血液檢查(甲型胎兒球蛋白)來篩檢肝癌。專科醫師如果為了確診,會視患者情況安排其他影像學檢查,例如核磁共振、電腦斷層或者血管攝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患者不適合開刀時 尚有動脈栓塞、射頻燒灼、肝臟移植等方式手術切除是目前最主要及有效的肝癌治療方式,不過並非每個患者都適合手術治療。當患者不適合開刀時,會依個人的病情及腫瘤的狀況來安排射頻燒灼、動脈栓塞、藥物注射、肝臟移植等治療方式。洪弘昌提醒,平時應規律運動、控制體重、不飲酒、不熬夜、注意營養均衡攝取,減輕肝臟的負擔。

免疫治療助肝癌末期菇農重生 醫籲恢復健保給付

免疫治療助肝癌末期菇農重生 醫籲恢復健保給付#肝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南投65歲許姓菇農患有B肝卻未定期追蹤,除了白天工作,夜裡也須關注菇類生長狀況;三年前他因腹痛休克送急診,不幸確診第四期肝癌,原本預估壽命僅剩一個月,所幸藉由化放療、栓塞、手術、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等方式,幸運撿回一命,但因健保不再給付免疫治療,讓他對後續療程感到憂心。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 可延長存活期逾23個月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陳政國表示,三年多來,患者陸續接受化放療、三次載藥微球栓塞治療,因其中一顆腫瘤侵襲大腸,故於腫瘤縮小後安排手術切除,但又因黃疸過高導致肝衰竭,數度徘徊鬼門關,每當快放棄時,總是出現一線生機,再加入標靶藥物及施打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後,終讓B肝及肝腫瘤獲得控制,「可說是從死神手中搶回一命」。其中「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為肝癌二線治療,2019年通過健保給付,由於施行一年多來,全國對於藥物的反應率僅一成多,因未達預期醫療效益,故不再給付,但陳政國指出,臨床上仍有如同許姓菇農的患者,因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後,不但成功控制病情,也順利回到工作崗位,由於腫瘤接近治癒,後續仍須不間斷治療。陳政國強調,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目前肝癌治療的趨勢,相較於原先僅使用標靶藥物只能延長存活期12個月,現今再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可延長患者存活期逾23個月,且合併療法對腫瘤反應率近3成、疾病控制率73.6%,若持續治療超過半年,疾病控制率可近9成,並延緩生活品質惡化近一年。每月療程30萬元 無法負擔後續醫療費恐中斷治療以許姓菇農為例,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至今,每兩周須施打一次,每次療程15萬元,所幸當時有健保給付,才讓他不至於承受龐大的經濟壓力,但因目前健保不再給付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也讓他憂心無法負擔後續醫療費用,必須中斷治療,建議能考慮恢復納保,造福真正有需要的患者。陳政國也提醒,肝癌三部曲為肝炎、肝硬化及肝癌,已知罹患B、C型肝炎的患者,應配合醫囑服藥以控制病情,由於早期肝癌症狀不明顯,若出現不明原因腹脹、腹痛、容易疲勞、黃疸等症狀時,應盡速就醫檢查。

企業家腹悶漲不適 檢查驚見11公分肝腫瘤

企業家腹悶漲不適 檢查驚見11公分肝腫瘤#肝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64歲的黃先生是經商有成的企業家,長期覺得上腹部悶漲不舒服,但是一直沒有去看醫生,最近才被太太拖著來消化內科門診。醫師第一眼看到他,發現臉色蠟黃,手腳瘦小卻肚子脹大透著古怪。黃先生表示,30年前曾經被醫師診斷過B型肝炎,這麼多年以來都沒有任何不舒服,也從不放在心上。抽血與腹部超音波檢查後,竟發現黃先生的肝臟有一個約11公分腫瘤,全家都很驚訝,當初以為只是普通的肚子不適,沒想到結果是肝長了一顆大腫瘤。肝臟功能複雜且重要 一旦受損生命也將受威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醫師謝文斌表示,肝臟是人體最沉默的器官,就算長腫瘤,只要不大到一定程度,通常是不會感到有不舒服的症狀。肝臟功能複雜且重要,主要有代謝、解毒、熱量儲存、分泌等功能,只要遭受傷害,生命也將會受到嚴重威脅。其中很特別的一點,肝臟非常厲害,能自行修復損傷,即使切除部分也仍然能夠正常地運作。根據衛福部死因統計,每年約萬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肝癌則為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二位。國人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的肇因主要為B型肝炎及C型肝炎。感染B型肝炎或C型肝炎病毒之後,有一部分人會變成慢性肝炎,慢性肝炎可能會演變為肝硬化,最後再罹患肝癌,這就是所謂的肝病三部曲: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肝臟腫瘤分為良性及惡性腫瘤,是國人容易罹患的癌症之一。然而,一般肝臟腫瘤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大家所忽略,因而失去接受治療的最好機會。肝臟的良性腫瘤通常不需要特別處理,除非長得太大而引發問題,經外科手術就能治癒;肝臟的惡性腫瘤有肝細胞癌、膽管細胞癌,轉移性肝惡性腫瘤及肉瘤和血管肉瘤等,需視病況接受不同程度治療。體重下降、上腹部卻變腫大 應警覺儘快就醫現在社會資訊流通快速,大眾對健康意識的注重也大幅提升。門診民眾常常會問自己是不是肝癌的高危險群,回顧主要文獻,危險因子可以歸納以下幾個主要:1. B型及C型肝炎。台灣統計資料顯示出有80~90%的肝腫瘤病人是B型及C型肝炎帶原者。2.病毒性或非病毒性慢性肝臟疾病,主要就是肝纖維化及肝硬化。民眾常常以為要先有肝硬化才會產生肝癌,其實不然,肝纖維化就有變成肝癌的風險。3.食用受黃麴毒素污染的食物,發霉的花生、大豆等。4.使用不當藥物,如未經醫師處方之成藥及草藥。5. 從其他部位轉移的癌症,通常腸胃道、肺臟及乳房的癌症較容易轉移至肝臟。6.家族性遺傳因子。7.酒精也是一個重要因子,國人有喝酒應酬習慣,許多男性常為了生活把自已的肝給賠掉。謝文斌提醒,如果發現體重下降,不明原因的腹脹肚子痛、皮膚搔癢、噁心、嘔吐、食欲降低及觸摸到腫大上腹部的這些徵狀,就應該儘快到消化內科(肝膽胃腸科)就診。對於有肝癌高危風險而有肝硬化的病患,大部分都會建議每6個月做抽血和腹部超音波檢查。預防肝癌最有效的措施便是規律回診,改善不良生活習慣並且遠離誘發因子。

免疫組合療法 助晚期肝癌患者延命2年

免疫組合療法 助晚期肝癌患者延命2年#肝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晚期肝癌現曙光!今年68歲的林先生平日不菸不酒,患有高血壓和B型肝炎病史,7年前一次定期健康檢查,意外發現腹部異常,進一步就醫竟發現6公分、大如網球的肝臟腫瘤,隨即手術切除,但沒想到後續5年多,又經歷三次復發,確診為無法手術的晚期肝癌。幸好林先生不放棄,樂觀治療,聽從醫師建議接受免疫組合療法,迄今約2年,仍可四處趴趴走。南台灣肝癌盛行多與C肝相關義大醫院內科部副部長暨胃腸肝膽科主任曾政豪表示,肝癌居國人好發癌症第4名,男性為女性2倍。特別的是,國健署曾經公布各縣市肝癌發生人數的統計,結果高雄市以1640人居全台之冠,其次為新北市1550、台中市1236人、台南市1141人,顯示肝癌對南台灣民眾的健康威脅之巨。另從原因來看,造成台灣人肝癌盛行的原因,9成與B型肝炎、C型肝炎相關,其他包括肥胖、代謝症候群、酗酒、食用含黃麴毒素的發霉穀物及其製品等,也是危險因子。研究進一步分析台灣肝癌地圖,發現造成南台灣肝癌流行,可能與C肝、脂肪肝有關,而距離義大醫院車程約20分鐘車程的高雄市梓官區,恰巧也是全台前5大「C肝村」之一,更需專業的照護。肝臟是沉默的器官,初期幾乎沒有症狀、不易察覺,當出現疲倦、食欲不振、體重減輕、發燒、腹部腫脹、肌膚和眼睛變黃(黃疸)等症狀時,往往已是晚期肝癌。曾政豪表示,在過去,晚期肝癌的治療武器選擇少,主要以化療和標靶為主,但兩者都有易產生抗藥性和副作用大的情況,所幸隨著免疫治療的出現,晚期肝癌治療逐漸露出曙光。食欲不振、體重減輕、黃疸 往往已是晚期肝癌義大醫院副院長饒坤銘表示,晚期肝癌在過去的治療面臨5大困境:1.8至9成肝癌患者合併肝硬化,肝功能不佳,影響用藥的選擇;2.容易產生手足症候群和皮疹等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3.反應率相較於乳癌或肺癌超過一半有效,明顯較低;4.易產生抗藥性,半年就失效的患者約有一半,整體存活期僅1年左右;5.部分藥物沒有健保,對許多家庭是一大負擔。隨著免疫組合療法的興起,目前國際有許多臨床試驗,包括搭配化療、傳統小分子標靶、抗血管新生標靶,或是免疫治療藥物雙組合等正在進行。根據國際的研究顯示,免疫治療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用於晚期肝癌第一線治療,不僅能提升腫瘤反應率達近3成,且近9成患者保持6個月疾病不惡化,近1年生活品質不惡化,副作用也沒有1+1大於2的情況。此「2好1少」(治療成效好、生活品質好、副作用少)成果,受國際矚目,國內也已核准此免疫組合用於晚期肝癌第一線治療,不過健保尚未給付。免疫治療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饒坤銘表示,免疫治療與抗血管新生標靶組合獨特之處,在於抗血管新生標靶可以讓腫瘤附近的血流正常化,幫助藥物進入腫瘤,正常發揮作用。另外,抗血管新生標靶本身也有免疫調節的功能,可強化免疫治療的效果,並活化腫瘤附近的免疫細胞,增強辨識癌細胞的能力,進而撲殺癌細胞。免疫治療與抗血管新生標靶的組合,就像棒球場上的先發投手,奠定了肝癌治療的基礎,有助於後面的藥物發揮效果,讓晚期肝癌的整體存活時間延長,使得晚期肝癌整體存活超過兩年,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目標。

吃發霉水果罹肝癌?聽聽營養師怎麼說

吃發霉水果罹肝癌?聽聽營養師怎麼說#肝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近日新聞報導中國水果攤夫妻因為生性節儉,長年將發霉水果切掉壞掉部分後,食用好的部位,結果雙雙罹患肝癌。對此營養師表示,長期攝取黃麴毒素是可能提升罹患肝癌的機率,不過黃麴毒素比較可能污染大麥、小麥、花生、花生粉、豆類等食物,在水果中很少見。雖然水果較少被黃麴毒素污染,不過仍應注意農藥含量、表皮完整性及保存方式,避免增加危害健康的風險。水果腐爛或發霉 不是局部切掉就能吃部立南投醫院黃淑敏營養師指出,水果可提供人類許多營養素,如膳食纖維、鎂、鉀、植物多酚、有機酸、維生素C等。但也因為台灣潮濕氣候不容易儲藏水果及水果本身的特性容易腐壞,因此保存水果要特別注意食物的保鮮以衛生安全。常有民眾看到發霉或腐爛的食物,因為捨不得,去除掉壞的部分後,便把好的部位吃掉。可是只要把發霉或損傷部位切掉就好嗎?黃淑敏表示,水果在運送途中難免有碰撞或是昆蟲咬傷導致表皮不完整,此時缺口處容易有細菌及微生物滋長,細菌及微生物肉眼無法分辨,不是將腐爛的區域切掉即可。另外,也有民眾想說把水果放入冰箱就不會壞,黃淑敏表示,並非所有水果都適合放置冰箱保存。水果可分成更性及非更性,更性水果是指水果由未熟至成熟過程中,顏色、香味及組織會產生明顯變化,更性水果本身含有植物乙烯,有催熟作用,例如香蕉、蘋果、芒果、木瓜、釋迦等,一旦過熟容易腐壞,不是放置冰箱就能保鮮。非更性水果則是相反,本身植物乙烯含量少,必須成熟才能採收,如葡萄、柳丁、橘子、鳳梨等。挑選水果從外觀、香氣、觸碰3個方法判斷水果本身含有許多水溶性營養素,容易在切開時隨著切口流失營養素,因此,水果應該要吃的時候再削皮切片;若是水果表皮已經不完整,為了食品安全著想,不建議食用。黃淑敏也提醒民眾選購及食用水果的原則:1. 由外觀分辨:包括色澤明亮、形狀飽滿且具有重量感,且外觀沒有腐壞、碰傷或是蟲咬過的痕跡。2. 由香氣判斷:水果熟成之後會自然散發出水果原有的香氣。若是香氣帶有酸味,則可能是過熟發酵,不建議採購。3.由觸碰來分辨:在選購時可經由老闆的同意,適度的拿起水果輕輕觸碰,可由觸碰中感覺質地是否適當,做為成熟的判斷。

瘦子也會有脂肪肝 再不忌口恐變成肝癌!

瘦子也會有脂肪肝 再不忌口恐變成肝癌!#肝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滑嫩、美味的鵝肝醬是聞名全球的法國美食。會有這樣誘人的口感,主因就是鵝肝醬當中含有大量的油脂。為了取得如此的美食,農夫飼養鵝時會讓鵝吃下過量且高熱量的飼料,藉此讓鵝的肝臟長大且囤積油脂,形成脂肪肝,最終成為人們口中的美食。在人體中,脂肪肝的形成也是同樣的道理。當人們吃進過多的熱量之後,會轉變成三酸甘油酯,除了儲存在脂肪細胞之外,也會往內臟器官堆積。過量的三酸甘油酯堆積在肝細胞內,就形成嚴重程度不一的脂肪肝。隨疫苗的施打、抗病毒藥物、小分子藥物等治療的進步,病毒性肝炎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不論是在西方國家或台灣,都觀察到雖然病毒性肝炎減少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人數卻不斷增加,脂肪肝已經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之一。9成肥胖者罹患脂肪肝 糖尿病、高血脂等也是高危險群哪些人是脂肪肝的高危險群?首先要注意的是體重過重、肥胖的人。研究顯示,九成的肥胖者會罹患脂肪肝。其他的高危險群還包括糖尿病及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血脂、長期因病需要使用類固醇者以及有代謝症候群者。另外,有C型肝炎的人也比較容易出現脂肪肝。雖然肥胖者容易有脂肪肝,但並不表示瘦的人就不會有脂肪肝,研究發現瘦的人至少十分之一有脂肪肝。根據國外的資料,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一到三成的人會進入非酒精性脂肪肝炎階段,而在這各族群中,又有一到二成的人會演變成肝硬化,進而在未來的一、二十年中,可能導致肝癌的發生。有脂肪肝的人,大多沒有特殊症狀,多數人都是在健康檢查時,透過腹部超音波診斷出來。除了超音波外,電腦斷層掃描、磁振造影等儀器也可以做為脂肪肝的檢查方式,但因為這些檢查昂貴或具輻射性,用來檢查脂肪肝並不實際。目前有一種肝纖維化震波儀也可以檢查脂肪肝纖維化的嚴重程度,沒有輻射而且檢查時間短,也是一項新的利器,但是礙於儀器的普遍性及操作者的經驗,目前實務上還是以超音波為主。採低糖少油少鹽飲食 運動到有點喘且流汗才有減脂效果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王麟弟提醒,脂肪肝的治療目前尚無有效的藥物,脂肪肝是一個攝食過多熱量,病從口入的文明病,根本解決之道還是要從飲食、生活習慣改變做起。除了低糖、少油、少鹽的健康飲食外,運動是維持健康,減脂、減少羅患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重要秘方。中高強度的運動,達到有點喘且流汗的程度,最好達到30分鐘以上。也別忘了每年接受追蹤檢查,包括腹部超音波、抽血等,單純脂肪肝雖然沒有立即的危險性,但一定要把它放在心上,千萬別輕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