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女士是一位高階經理人,因為體檢發現有B型肝炎帶原,所以在門診追蹤。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暨消化系中心主任戴嘉言回憶,有段時間因為工作較忙碌,就疏於檢查,經過2年才回到門診時,慢性B型肝炎已經併發肝癌,而且因為肝臟腫瘤比較大,治療成效有限,如今已不在人世。 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大多沒有明顯症狀,但是千萬不能用症狀來決定是否就醫,戴嘉言說,及早檢查、定期追蹤治療才能降低肝硬化、肝癌的機會!
陳女士是一位高階經理人,因為體檢發現有B型肝炎帶原,所以在門診追蹤。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暨消化系中心主任戴嘉言回憶,有段時間因為工作較忙碌,就疏於檢查,經過2年才回到門診時,慢性B型肝炎已經併發肝癌,而且因為肝臟腫瘤比較大,治療成效有限,如今已不在人世。 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大多沒有明顯症狀,但是千萬不能用症狀來決定是否就醫,戴嘉言說,及早檢查、定期追蹤治療才能降低肝硬化、肝癌的機會!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肝掌」是肝臟病變的警訊之一,若發現手掌的大小魚際區有異常泛紅,就要提高警覺!台中64歲趙媽媽退休在家享清福,女兒經常抽空陪媽媽聊天,也會按摩抒壓,但今年初卻發現媽媽手掌兩側有紅斑,上網查資料竟是「肝掌」,懷疑與肝癌有關,趕緊帶著母親就醫檢查,確診為肝癌初期,醫師建議手術切除。手掌兩側、胸前有不明紅斑,恐肝臟病變徵兆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腸胃肝膽科主治醫師陳政國表示,患者本身雖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但平時都有穩定服藥控制,且經常跟朋友爬山運動,幾乎很少生病,自認身體很健康。但患者女兒說明日前幫媽媽按摩雙手時,發現媽媽的手掌兩側(又稱魚際)有不明紅斑,掌心卻是泛白無血色,她當下覺得狀況有異,立刻上網搜尋,赫然發現可能是肝病的前兆。陳政國指出,肝臟是沒有神經的器官,多數患者當發現肝臟腫瘤時,幾乎已是中晚期,以致於肝癌死亡率居高不下。臨床上除了一般較常見的眼睛黃疸、腹水、肚皮靜脈曲張、手腳浮腫等,都是肝臟病變的徵兆之外,也可能有以下特殊警訊,例如: 「肝掌」,其特徵就是患者手掌的大小魚際處,出現異常紅點或泛紅。 「蜘蛛痣」,常出現在胸前、四肢,中間有小紅點,周圍佈滿往外擴散的小血管。 在醫師為個案患者安排超音波、斷層掃描等影像檢查後,果然在左肝發現約2公分大腫瘤,因發現得早,只要透過手術切除,術後定期追蹤,幾乎可與正常人無異。肝臟反覆發炎,最快4個月內肝癌晚期陳政國強調,肝炎、肝硬化、肝癌被稱為「肝癌3部曲」,如果肝臟反覆發炎卻未追蹤治療,根據研究,肝癌從1公分長到3公分最快只要4~6個月,甚至1年內就可能會發展成中晚期肝癌,併發破裂、黃疸、腹水等症狀,屆時預後恐怕不佳,也增添治療風險。也提醒有B、C肝的患者,務必每4~6個月定期安排肝臟檢查,包括抽血及做腹部超音波檢查,一旦發現有長肝癌,也要立即處理,才能享受彩色人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中期肝癌的嚴重程度怎麼判斷?病患化療預後狀況可以預測嗎?85歲王先生罹患多發性肝腫瘤,透過X光發現最大的肝腫瘤達9公分,且初次使用肝動脈化學栓塞治療效果不佳,且因考慮肝動脈栓塞的副作用,後續選擇免疫合併標靶藥物治療;治療後腫瘤成功縮小至4公分,體能亦維持良好。最新中期肝癌治療標準:最大顆肝腫瘤公分數+腫瘤總數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表示,依照最新提出的「7-11標準」,可定義中期肝癌嚴重度,並發表治療新策略。此標準以病人最大顆的肝腫瘤公分數和腫瘤總數相加,大於11時,判斷非常不適合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小於等於7時,則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療效佳;而若加總介於7和11之間,即表示病人的預後介於兩者之間。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2021年11月國際知名期刊《Liver Cancer》。黃怡翔指出,肝癌為台灣10大死因第2位,當單顆腫瘤超過5公分,或是多發性腫瘤大小超過3公分,即歸納為中期肝癌。雖然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為中期肝癌的標準治療,但中期肝癌的病患為異質性相當大的族群,有接近1/3的病人因為腫瘤較大和數目較多,並不利於傳統的標準療法,此類病人表現出較差的存活期和腫瘤控制率,以及較高的腫瘤復發率。多發性肝腫瘤病患異質性高,僅用傳統化療恐致肝臟衰竭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醫師洪雅文提醒,在臨床上中期肝癌的病患需接受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但往往因腫瘤太大且是多發性,不僅療效不理想,更增加肝臟衰竭的風險。近年肝癌免疫治療有不少重大突破,有不錯的腫瘤反應率,副作用也不高,病人不用擔心肝臟衰竭的風險。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醫師李懿宬建議,最大顆的肝腫瘤公分數和腫瘤總數相加超過11的中期肝癌病人,應考慮其他的治療方式,近年來國際研究已證實多種標靶和免疫治療可有效控制肝癌。以這位85歲病患為例,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對9公分且多顆大腫瘤的控制效果不但不佳,持續治療還必須面對肝衰竭的風險。李懿宬說明,若病患在一開始就能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其治療過程副作用相對輕微,結果也能更令人滿意。對於嚴重中期肝癌的病患,尋求藥物治療的方式,不僅可減少對肝臟毒性的傷害,也能達到更好的腫瘤控制效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胡先生65歲身體硬朗,參加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的腹部超音波篩檢活動,意外發現肝有性質不明腫瘤和5.5公分囊腫,他很訝異表示平時根本沒有任何徵兆。在這次活動147位參加者中,異常人數多達132人,比例將近9成,其中更有12位檢查出性質不明腫瘤,年齡分布從40歲到65歲都有,且皆為首次發現,平時並無不適症狀。許多人驚呼「根本沒有任何徵兆」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任陳家禹表示,院方與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合作舉辦腹部超音波檢查活動,很多民眾都是透過活動第一次發現肝有異常,不少人驚呼「平時根本沒有任何徵兆」。陳家禹提醒,肝癌是沈默殺手,高風險族群務必定期追蹤。 根據衛福部統計,肝癌高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二位,通常是因慢性B型肝炎及慢性C型肝炎引起,一旦感染B、C肝後,就會轉變為慢性肝炎,再轉變為肝硬化,最後罹患肝癌。另一方面,化學或天然致癌物也與肝癌的發生有關,如酗酒會導致酒精性肝炎、肝硬化,黃麴毒素也會增加B肝患者罹癌的機率。 陳家禹表示,早期肝癌通常沒有症狀,臨床上許多小於5公分的肝癌,大多是在定期身體檢查中無意間發現。通常肝腫瘤長大一倍,需要4個月時間,要具體了解肝臟的狀況,要抽血並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降低肝癌死亡率最重要就是在腫瘤尚未長大及出現症狀前,提早進行治療並根除。 肝癌發現得早,都有機會完全治癒,且目前治療肝癌的方式相當進步,民眾不必過於擔心。陳家禹提醒,肝炎患者每半年都要接受抽血及腹部超音波檢查,肝硬化患者,每3~6個月做一次檢查,及早發現肝臟腫瘤,才能早期治療因應。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1歲的貨車司機「阿發」,自20幾歲因無法捐血而意外發現B肝帶原後,多年來體內B肝病毒量如坐雲霄飛車般忽上忽下,肝功能指數屢屢破千。由於健保藥物給付規定嚴格、家中經濟無力自費,日子過得提心吊膽,需隨時觀察自己皮膚是否出現黃疸症狀,更加重精神疲勞,很擔心自己有一天會得肝癌。 必須像控制高血壓一樣規律用藥「太多B肝病友需接受治療而未治療,而且治療應及早。」義大醫療財團法人肝病中心許耀峻醫師表示,B型肝炎病毒只要存在人體內,隨時都會危害肝臟健康。目前B型肝炎的治療主要是以抗病毒藥物壓制病毒,因無法完全治癒,因此患者需像控制高血壓一樣,規律每天用藥。 許多國際醫學共識或指引皆建議,病友只要B肝病毒量大於2,000 IU/mL且肝纖維化達中級,即應該積極治療、持續用藥。但是,國內現行健保條件嚴格,針對B肝患者給付用藥的規定為連續兩次檢查,每次檢查間隔3個月,病毒量皆需超過20,000 IU/mL且嚴重肝纖維化。許耀峻醫師表示,非常高興政府於今年3月放寬了健保給付條件,加惠更多病友治療、遠離肝癌風險,但希望能夠繼續逐步放寬,避免在診間看到更多遺憾的故事。 B肝與C肝同為導致肝癌主因每年10月是國際肝癌防治月,台灣癌症基金會賴基銘執行長呼籲,B肝與C肝同為導致肝癌的主要原因,近年國內積極推動的C肝照護政策成果豐碩,可望超前WHO目標「於2025年消除C肝」,也希望C肝的積極照護政策可做為B肝的借鏡,讓病友獲得更多協助和健保支持。賴基銘建議,避免肝炎惡化為肝硬化甚至肝癌,積重難返,從此人生黯淡無光,民眾應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一旦確診B肝即就醫治療,預防肝硬化與肝癌的發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肝癌是國人第二大癌症死因,每天約有15人因B肝導致肝癌而失去性命。前中華職棒兄弟象總教頭王光輝前陣子因肝癌病逝,享年56歲,令球迷震驚不已。許多人不知自己是B肝帶原者國人對B肝普遍存在不少迷思,包括蚊子叮咬會傳染B肝、B肝無症狀就不用治療、甚至7成5病友不知道B肝治療停藥後會有復發的風險……為避免B肝導致肝癌,國人應重視長期治療的重要。台灣是全球第一個全面實施新生兒B肝疫苗接種的國家,自民國75年開始,迄今已35個年頭,促使國內B肝盛行率明顯下降,但疫苗並非萬能!台灣癌症基金會賴基銘執行長表示,台灣目前約有180萬人感染B型肝炎病毒,其中有多數人不曉得自己是B肝帶原者,因此錯失治療良機,悄悄步入「肝病三部曲」,病況惡化為肝硬化和肝癌。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最新108年國人死因統計報告,肝癌共造成7,881人死亡,其中約7成與B型肝炎有關。以此估算,國內每年超過5,000名、每天約15位B肝病友,因未妥善治療而死於肝癌。因此,搶救肝癌應先從B肝防治開始!B肝停藥易復發 7成5病友卻輕忽臨床發現,國人普遍存有對B肝防治的迷思,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肝炎中心蘇東弘醫師表示,除了坊間常聽到的錯誤觀念,包括:蚊子叮咬會傳染B肝、B肝無症狀就不用治療、作息規律不熬夜就不用擔心惡化為肝癌……國內一份針對240位、平均病齡24.3年的B肝病友線上調查,也顯示逾4成病友瞭解B肝會增加肝癌風險,但約7成5病友不知道停藥後會有復發的風險,且2成5病友在肝指數和病毒量正常後會自行停藥,無形中讓自己暴露在惡化的風險之中。事實上,B型肝炎病毒是經血液或體液接觸而傳染,日常舉動包括被蚊子叮咬、同床而眠、同鍋共食、上廁所、用馬桶和擁抱親吻等,都無需過度擔心。不過,如果因母子垂直傳染,或其他血液、體液接觸而感染,則要提高警覺,及早檢查和追蹤、治療。一旦確診,蘇東弘醫師表示,即使身體無症狀、早睡早起、肝功能指數和胎兒蛋白數值正常,B肝病友仍需積極用藥,定期監測B肝病毒量與肝臟纖維化程度,將病毒量壓制至最低,有機會讓肝功能恢復正常,降低演變為肝癌的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中華職棒兄弟象退役名將「萬人迷」王光輝30日因肝癌病逝,享年56歲。據家人透露,王光輝自去年季末檢查即確診肝癌末期。肝癌初期無症狀,當出現腹脹腹痛、疲倦、食欲不振、黃疸、腹水等症狀時往往已是肝癌晚期,醫師提醒高危險群應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沉默殺手發現時多已晚期 每年奪8千國人性命癌症蟬聯39年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其中肝癌為癌症死亡率第2位,每年約奪走8千條性命,因為早期患者通常沒有症狀,易被忽略,被發現時大多已是晚期,又稱為沉默的殺手。為了自身健康,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院長、肝膽腸胃科醫師洪弘昌建議,肝癌高危險群需定期安排檢查,由於醫學進步,肝癌治療多元,晚期患者仍可獲得不錯的治療成效,別輕言放棄。洪弘昌指出,慢性B、C型肝炎、肝硬化、酗酒、代謝性疾病、長期攝入黃麴毒素及肝癌家族史等皆是肝癌的危險因子。高危險群可以透過定期返診,利用腹部超音波掃描、血液檢查(甲型胎兒球蛋白)來篩檢肝癌。專科醫師如果為了確診,會視患者情況安排其他影像學檢查,例如核磁共振、電腦斷層或者血管攝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患者不適合開刀時 尚有動脈栓塞、射頻燒灼、肝臟移植等方式手術切除是目前最主要及有效的肝癌治療方式,不過並非每個患者都適合手術治療。當患者不適合開刀時,會依個人的病情及腫瘤的狀況來安排射頻燒灼、動脈栓塞、藥物注射、肝臟移植等治療方式。洪弘昌提醒,平時應規律運動、控制體重、不飲酒、不熬夜、注意營養均衡攝取,減輕肝臟的負擔。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南投65歲許姓菇農患有B肝卻未定期追蹤,除了白天工作,夜裡也須關注菇類生長狀況;三年前他因腹痛休克送急診,不幸確診第四期肝癌,原本預估壽命僅剩一個月,所幸藉由化放療、栓塞、手術、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等方式,幸運撿回一命,但因健保不再給付免疫治療,讓他對後續療程感到憂心。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 可延長存活期逾23個月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陳政國表示,三年多來,患者陸續接受化放療、三次載藥微球栓塞治療,因其中一顆腫瘤侵襲大腸,故於腫瘤縮小後安排手術切除,但又因黃疸過高導致肝衰竭,數度徘徊鬼門關,每當快放棄時,總是出現一線生機,再加入標靶藥物及施打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後,終讓B肝及肝腫瘤獲得控制,「可說是從死神手中搶回一命」。其中「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為肝癌二線治療,2019年通過健保給付,由於施行一年多來,全國對於藥物的反應率僅一成多,因未達預期醫療效益,故不再給付,但陳政國指出,臨床上仍有如同許姓菇農的患者,因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後,不但成功控制病情,也順利回到工作崗位,由於腫瘤接近治癒,後續仍須不間斷治療。陳政國強調,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目前肝癌治療的趨勢,相較於原先僅使用標靶藥物只能延長存活期12個月,現今再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可延長患者存活期逾23個月,且合併療法對腫瘤反應率近3成、疾病控制率73.6%,若持續治療超過半年,疾病控制率可近9成,並延緩生活品質惡化近一年。每月療程30萬元 無法負擔後續醫療費恐中斷治療以許姓菇農為例,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至今,每兩周須施打一次,每次療程15萬元,所幸當時有健保給付,才讓他不至於承受龐大的經濟壓力,但因目前健保不再給付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也讓他憂心無法負擔後續醫療費用,必須中斷治療,建議能考慮恢復納保,造福真正有需要的患者。陳政國也提醒,肝癌三部曲為肝炎、肝硬化及肝癌,已知罹患B、C型肝炎的患者,應配合醫囑服藥以控制病情,由於早期肝癌症狀不明顯,若出現不明原因腹脹、腹痛、容易疲勞、黃疸等症狀時,應盡速就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