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林先生是B型肝炎帶原者,但平時只固定在診所抽血檢查追蹤,多年來數據都正常,直到日前因血液中肝癌的腫瘤標記指數異常,轉介至醫院進一步安排腹部肝臟超音波,赫然在肝臟發現3公分腫瘤,已是第2期肝癌。
50歲林先生是B型肝炎帶原者,但平時只固定在診所抽血檢查追蹤,多年來數據都正常,直到日前因血液中肝癌的腫瘤標記指數異常,轉介至醫院進一步安排腹部肝臟超音波,赫然在肝臟發現3公分腫瘤,已是第2期肝癌。
「幾年前,遇過一位年輕人從來都沒用過健保卡,平時的身體狀況也不錯,但在第一次用健保卡時,就發現已經罹患肝癌。」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肝炎防治中心主任黃志富教授分享。
50歲的坤伯是位B型肝炎帶原者,血液裡面一直都有B型肝炎病毒的存在,肝功能偶爾正常、偶爾不正常。因為沒有明顯症狀,患者就認為不需要治療。「定期檢查的過程中,發現他血液中的病毒量還是都偏高,超音波檢查也看到肝臟有纖維化的現象。」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肝膽胰內科醫師莊萬龍表示,「經過三、四年持續不斷的鼓勵,患者終於決定接受B型肝炎的治療,結果正準備要開始治療的時候,發現肝臟裡面已經長出一顆肝癌,讓患者非常錯愕。」
演藝圈受肝癌所苦的藝人並不少,蔡頭、吳孟達、林正英等知名影星,都因罹患肝癌辭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消化系王鴻偉醫師指出,肝臟是「無聲」器官,因為沒有神經,人們感覺不到痛,因此,肝癌初期不易察覺,往往到了病患自覺容易倦怠、黃疸、肚子脹痛、檢查發現腹水或摸到硬塊等症狀出現時,多半都已經是中晚期肝癌,也增加治療難度。
陳女士是一位高階經理人,因為體檢發現有B型肝炎帶原,所以在門診追蹤。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暨消化系中心主任戴嘉言回憶,有段時間因為工作較忙碌,就疏於檢查,經過2年才回到門診時,慢性B型肝炎已經併發肝癌,而且因為肝臟腫瘤比較大,治療成效有限,如今已不在人世。 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大多沒有明顯症狀,但是千萬不能用症狀來決定是否就醫,戴嘉言說,及早檢查、定期追蹤治療才能降低肝硬化、肝癌的機會!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肝掌」是肝臟病變的警訊之一,若發現手掌的大小魚際區有異常泛紅,就要提高警覺!台中64歲趙媽媽退休在家享清福,女兒經常抽空陪媽媽聊天,也會按摩抒壓,但今年初卻發現媽媽手掌兩側有紅斑,上網查資料竟是「肝掌」,懷疑與肝癌有關,趕緊帶著母親就醫檢查,確診為肝癌初期,醫師建議手術切除。手掌兩側、胸前有不明紅斑,恐肝臟病變徵兆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腸胃肝膽科主治醫師陳政國表示,患者本身雖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但平時都有穩定服藥控制,且經常跟朋友爬山運動,幾乎很少生病,自認身體很健康。但患者女兒說明日前幫媽媽按摩雙手時,發現媽媽的手掌兩側(又稱魚際)有不明紅斑,掌心卻是泛白無血色,她當下覺得狀況有異,立刻上網搜尋,赫然發現可能是肝病的前兆。陳政國指出,肝臟是沒有神經的器官,多數患者當發現肝臟腫瘤時,幾乎已是中晚期,以致於肝癌死亡率居高不下。臨床上除了一般較常見的眼睛黃疸、腹水、肚皮靜脈曲張、手腳浮腫等,都是肝臟病變的徵兆之外,也可能有以下特殊警訊,例如: 「肝掌」,其特徵就是患者手掌的大小魚際處,出現異常紅點或泛紅。 「蜘蛛痣」,常出現在胸前、四肢,中間有小紅點,周圍佈滿往外擴散的小血管。 在醫師為個案患者安排超音波、斷層掃描等影像檢查後,果然在左肝發現約2公分大腫瘤,因發現得早,只要透過手術切除,術後定期追蹤,幾乎可與正常人無異。肝臟反覆發炎,最快4個月內肝癌晚期陳政國強調,肝炎、肝硬化、肝癌被稱為「肝癌3部曲」,如果肝臟反覆發炎卻未追蹤治療,根據研究,肝癌從1公分長到3公分最快只要4~6個月,甚至1年內就可能會發展成中晚期肝癌,併發破裂、黃疸、腹水等症狀,屆時預後恐怕不佳,也增添治療風險。也提醒有B、C肝的患者,務必每4~6個月定期安排肝臟檢查,包括抽血及做腹部超音波檢查,一旦發現有長肝癌,也要立即處理,才能享受彩色人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中期肝癌的嚴重程度怎麼判斷?病患化療預後狀況可以預測嗎?85歲王先生罹患多發性肝腫瘤,透過X光發現最大的肝腫瘤達9公分,且初次使用肝動脈化學栓塞治療效果不佳,且因考慮肝動脈栓塞的副作用,後續選擇免疫合併標靶藥物治療;治療後腫瘤成功縮小至4公分,體能亦維持良好。最新中期肝癌治療標準:最大顆肝腫瘤公分數+腫瘤總數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表示,依照最新提出的「7-11標準」,可定義中期肝癌嚴重度,並發表治療新策略。此標準以病人最大顆的肝腫瘤公分數和腫瘤總數相加,大於11時,判斷非常不適合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小於等於7時,則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療效佳;而若加總介於7和11之間,即表示病人的預後介於兩者之間。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2021年11月國際知名期刊《Liver Cancer》。黃怡翔指出,肝癌為台灣10大死因第2位,當單顆腫瘤超過5公分,或是多發性腫瘤大小超過3公分,即歸納為中期肝癌。雖然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為中期肝癌的標準治療,但中期肝癌的病患為異質性相當大的族群,有接近1/3的病人因為腫瘤較大和數目較多,並不利於傳統的標準療法,此類病人表現出較差的存活期和腫瘤控制率,以及較高的腫瘤復發率。多發性肝腫瘤病患異質性高,僅用傳統化療恐致肝臟衰竭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醫師洪雅文提醒,在臨床上中期肝癌的病患需接受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但往往因腫瘤太大且是多發性,不僅療效不理想,更增加肝臟衰竭的風險。近年肝癌免疫治療有不少重大突破,有不錯的腫瘤反應率,副作用也不高,病人不用擔心肝臟衰竭的風險。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醫師李懿宬建議,最大顆的肝腫瘤公分數和腫瘤總數相加超過11的中期肝癌病人,應考慮其他的治療方式,近年來國際研究已證實多種標靶和免疫治療可有效控制肝癌。以這位85歲病患為例,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對9公分且多顆大腫瘤的控制效果不但不佳,持續治療還必須面對肝衰竭的風險。李懿宬說明,若病患在一開始就能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其治療過程副作用相對輕微,結果也能更令人滿意。對於嚴重中期肝癌的病患,尋求藥物治療的方式,不僅可減少對肝臟毒性的傷害,也能達到更好的腫瘤控制效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胡先生65歲身體硬朗,參加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的腹部超音波篩檢活動,意外發現肝有性質不明腫瘤和5.5公分囊腫,他很訝異表示平時根本沒有任何徵兆。在這次活動147位參加者中,異常人數多達132人,比例將近9成,其中更有12位檢查出性質不明腫瘤,年齡分布從40歲到65歲都有,且皆為首次發現,平時並無不適症狀。許多人驚呼「根本沒有任何徵兆」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任陳家禹表示,院方與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合作舉辦腹部超音波檢查活動,很多民眾都是透過活動第一次發現肝有異常,不少人驚呼「平時根本沒有任何徵兆」。陳家禹提醒,肝癌是沈默殺手,高風險族群務必定期追蹤。 根據衛福部統計,肝癌高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二位,通常是因慢性B型肝炎及慢性C型肝炎引起,一旦感染B、C肝後,就會轉變為慢性肝炎,再轉變為肝硬化,最後罹患肝癌。另一方面,化學或天然致癌物也與肝癌的發生有關,如酗酒會導致酒精性肝炎、肝硬化,黃麴毒素也會增加B肝患者罹癌的機率。 陳家禹表示,早期肝癌通常沒有症狀,臨床上許多小於5公分的肝癌,大多是在定期身體檢查中無意間發現。通常肝腫瘤長大一倍,需要4個月時間,要具體了解肝臟的狀況,要抽血並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降低肝癌死亡率最重要就是在腫瘤尚未長大及出現症狀前,提早進行治療並根除。 肝癌發現得早,都有機會完全治癒,且目前治療肝癌的方式相當進步,民眾不必過於擔心。陳家禹提醒,肝炎患者每半年都要接受抽血及腹部超音波檢查,肝硬化患者,每3~6個月做一次檢查,及早發現肝臟腫瘤,才能早期治療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