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

焦慮的「心理性疼痛」 可以適應消退

焦慮的「心理性疼痛」 可以適應消退#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病理性疼痛是不利於適應的疼痛,在沒有實際傷害的情況產生。例如,患有三叉神經痛,又稱為面部痙攣麻痛會經歷頷部劇痛,生理上,頷部沒有任何問題,但是疼痛警報卻響徹雲霄、無止無息,未能提供任何適應或保護的目的。焦慮、沮喪的心理性疼痛 須通過診斷當某人出現任何一種生理疼痛時,評估病況的第一個步驟,是詢問一連串診斷性問題:哪裡痛?會擴及周圍嗎?你認為是劇痛還是隱隱作痛?打個分數:0分是絲毫不痛,10分是痛到無法忍受?醫師會安排密集的檢測:X光、核磁共振造影、驗血等等。然後,他們會將所有的報告拼湊成一則診斷。找到疼痛的原因後,病人或是被移交給專科醫師或是當場治療。然而,在病理性疼痛的案例中,檢查結果可能毫無異狀。除了發炎性、感受性和病理性疼痛外,別忘了還有心理性疼痛這個領域。生理和心理疼痛都需要依靠診斷,找出潛在病因。心理學者或精神病理學家在診斷過程中,也會詢問一連串的問題:「我看得出來你覺得焦慮而且沮喪。你可以談談你的焦慮感嗎?你知不知道哪種情況會讓你覺得沮喪?」疼痛讓人不適 為了喚起改善行動不論有沒有伴隨疼痛,焦慮可以是適應性的。例如,當你因為眼前的考試而煩惱,那種焦慮感會敦促你用功讀書。只要你更加瞭解測驗範圍的知識,你的焦慮感就會消退。焦慮也可以是不利於適應的,如果你罹患廣場恐懼症這種對開放空間非理性的恐懼疾病,它甚至會阻礙你找到需要離開屋子的工作。這種情況需要合宜的心理治療,以便重拾正常的機能。疼痛令人不快,它非如此不可。如果不會讓人不舒服,我們就會忽略它的存在。想想車子油表顯示「油量過低」但你繼續開車的情況。(你願意在攝氏三十度的高溫下步行到加油站嗎?)疼痛之所以教人厭惡,正是因為它需要喚起我們的行動。(本文摘自/為什麼痛?哈佛疼痛專科醫師與你一起面對這場孤獨的戰役/寶瓶文化)

過年壓力大?必知3步驟迎擊親友詢問

過年壓力大?必知3步驟迎擊親友詢問#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春節即將到來,不少人想到要面對親朋好友們逼問對象、生小孩及薪資等惱人問題,便感到心情沉重、焦慮及痛苦。人們面對不喜歡的事物往往選擇逃避,等到逼不得已面對時,勢必更加痛苦;若長期處於壓力之下,負面情緒超過負荷,容易發生失眠、焦慮、憂鬱,甚至是自律神經失調等現象。預先設想情境、準備說詞 應對親友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發現每年過年後精神科門診量會增加2、3成,特別提供「減敏療法」,幫助民眾有效面對過年期間親戚逼問的挑戰。過年聚會前可利用「減敏療法」練習,也就是(1)先設想情境、(2)研擬問題、(3)準備說詞等方式面對。過年聚會是開心的時刻,沒有人想把氣氛搞僵,通常是沒話找話講。可根據不同的聚會情境,預想即將面對的問題,提前想好答案再回應。對於只想炫耀自家情況,毫無同理心的人,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禮貌、輕鬆帶過即可。搶得先機主動說明 避免不愉快至於父母等長輩的關心詢問,建議「搶得先機」,先主動說明目前情況,讓他們多了解自己的想法。為人父母者,可利用這次機會先了解再關心,而非一味逼問,造成雙方不愉快。潘建志醫師觀察,每年年後精神科的門診量會上升,更有研究指出華人傳統節日容易導致精神壓力增加。建議民眾多溝通,多了解彼此處境,別讓原本是全家團圓的好日子,變成身心不適的來源。

人前心悸、冒冷汗 恐是焦慮症發作!

人前心悸、冒冷汗 恐是焦慮症發作!#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由於害怕與人接觸,害怕面對人群,因而無法參與任何社會活動……不只是年輕人,就連中高齡人士也多有此種「社交繭居」的情況。社交繭居一詞為日本精神科齊藤環醫師創造的詞彙,本身並不是疾病,但可推測背後可能與某種焦慮症或類似焦慮症的症狀相關。而其中相關性最高的當屬「社交恐懼症」。社交恐懼症 出現心悸、顫抖、冒冷汗社交恐懼症在日本過去稱為「社會恐懼症」或「社會焦慮症」。這種焦慮症會在參加公司、學校、地方社團的公眾活動時,或是在這些場合下進行的社會性行為(舉凡在眾人面前說話、和主管說話以及在眾目睽睽之下寫字等)產生過度焦慮,並極力逃避,或無法參與。一般來說,沒有罹患社交恐懼症的人,在面對人群的時候,難免會覺得不安或緊張,但累積經驗就會習慣。然而,有社交恐懼症的人,因為有相當明顯的心悸、顫抖、面紅耳赤、狂冒冷汗等身體反應,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恐慌症發作,所以無法習慣社交行為。因此,若對生活造成重大障礙,就會被診斷為社交恐懼症。社交恐懼症 最怕公開演說、簽名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調查,這種疾病在人一生中的罹患率高達三~一三%,而且有許多人是在不知不覺中罹患的。社交恐懼症患者會因各種社交行為而強化痛苦。在日本社會中尤其是以下幾種行為最令他們感到困擾: 公開場合發表演說 在結婚典禮、喪禮的來賓簽到簿上簽名 與陌生人一同用餐 站在攝影機前,或受到眾人注目的舞台上眾目睽睽下寫字 焦慮而發抖或許有許多人會認為,現在電腦普及,應該是沒什麼機會用筆寫字了。然而,實際詢問有此種煩惱的人,我們便會發現,其實日常生活中仍有許多必須提筆寫字的情況,諸如社區通知的簽名、申請商店會員卡、信用卡購物的授權簽單、簽名領收包裹、公司文件、孩子上幼稚園、小學時的書面文件等等。這時候,應該有許多人私下其實有困擾。曾有人表示:「要我在眾目睽睽之下寫字會發抖,寫出來的字像蚯蚓一樣。」也有人說:「回到家心裡放輕鬆,反而寫得很順手。」想必有一定比例的人基於上述理由而不願意在公開場合簽名,但也有很多人應該從沒想過這竟是焦慮症的一種,而產生煩惱吧。(本文摘自/認知行為療法/世潮出版)

研究:寵物久病恐致主人憂鬱

研究:寵物久病恐致主人憂鬱#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多數人飼養寵物時只想到牠們可愛的一面,而忽略多數寵物的壽命比人類還短,牠們也有生病、罹患癌症風險。長時間的共處,已產生如家人、朋友的情感。若是寵物久病、死亡,照顧者容易因為照顧而晚睡、產生經濟負擔、精神壓力。寵物久病、過世 主人易焦慮或憂鬱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為照顧有身心疾病家人或是患病長者,陷入憂鬱、社交孤立以及較低的生活品質,照顧重病的寵物,也會有類似「照顧者負擔」的高壓力情況。根據研究指出,照顧長期重病或臨終的寵物時,易引發飼養者的憂鬱及焦慮情緒。飼養罹患長期疾病或臨終貓狗的主人,大多生活品質不佳,壓力大,易焦慮或憂鬱。飼主痛苦的情緒可能以憤怒呈現,甚至透過失望或不滿的表達,將負擔轉移到獸醫身上。營造便利、輕鬆環境 為雙方減壓葉雅馨主任提醒,成為照顧者,首先要允許自己降低生活標準,例如以前從事許多休閒活動,要先改變想法,避免帶來強烈的落差感。好的照顧環境也很重要,需要先準備好尿片、藥材等必要的物品並定期檢查,營造便利的照顧環境。於家中放點輕音樂、回想對方帶給自己的快樂,就能夠減緩照顧帶來的沉悶或怨氣。寵物表現憤怒、不愉快,甚至不聽指示,是身體狀態所引發的情緒,並非對照顧者的不滿,照顧者要理解並適時給自己喘息的機會。當產生焦慮、不得已、無奈的感覺,可以運動抒發自己的情緒,若感到很憤怒就做劇烈一點的運動,亦可邀請曾一起照顧的親友定期來訪,讓自己有機會休息。

開學危機 就靠「5多3少」來解決

開學危機 就靠「5多3少」來解決#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剛開學2周,爸媽發現五年級的小杰只要上完第一節課就會腹痛請假,曾到小兒科檢查都找不出原因,因此學校護士阿姨建議爸媽帶小杰去看兒童心智科,才發現原來小杰連日來的身體不舒服都是因為「開學症候群」。生活作息混亂較容易產生急躁、焦慮情緒小杰從小比較容易分心,由於開學前2週都和弟弟在鄉下阿嬤家住,因此養成了晚睡晚起的習慣。加上開學後覺得五年級的課業較困難,擔心功課不會寫、考試考不好而睡不著,且面對新同學又讓他更緊張。開學症候群約維持開學後兩周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張倍禎解釋,暑假生活作息較混亂,開學後容易產生急躁和焦慮的情緒導致上課不專心、對學業興趣缺缺的「開學症候群」。這樣的適應障礙通常在開學後維持約2週的時間。張醫師建議家長利用「5多3少」原則:1) 多體諒少責備/先別急著責備孩子,先由醫師和孩子聊一聊了解孩子心理的因素,再與老師溝通,協助孩子跟上目前的學習進度。2) 多親子時間/每天固定時間一起分享學校發生的事情3) 多運動/規劃全家每週3次一起運動,增進親子互動、提升活力。4) 多規律作息少滑3C/平時勿過度使用手機或平板,養成規律的睡眠習慣5) 多注意均衡飲食/攝取含有豐富維他命的蔬果以及能緩和情緒和增加腦力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脂肪酸)如綠葉蔬菜、深海魚和堅果。

貼貼布也有技巧?5撇步有效解除慢性痛

貼貼布也有技巧?5撇步有效解除慢性痛#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痛哪裡就貼哪裡」超過95%的民眾,每年會有肌肉骨骼痠痛的經驗,你曾有疼痛難耐的經驗嗎?有些人會自行使用貼布疼痛藥膏、噴霧劑來緩解不適感,但這些解痛方法,真的安全嗎?姿勢不良、神經敏感都可能是造成痠痛的原因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主任塗雅雯表示,除了沒有運動、長時間過度使用、肌肉疲勞、姿勢不正確、神經壓迫易造成肌肉關節疼痛外,交感神經障礙也會產生過度的反應,形成慢性疼痛。對於不同的原因引發的疼痛,治療方式和使用藥物都不一樣,使用藥物治療前最好先了解造成痠痛的成因。塗雅雯主任表示,約60%到70%的人,一生中會經歷慢性疼痛,而多重慢性疾病、焦慮、女性、就診意識不強者,更是好發族群。遠離副作用 痠痛貼布5撇步快記下來如果確定有發炎反應,建議選購含有消炎止痛成分的貼布,好處是腸胃不適、水腫等副作用較低。使用貼布要注意容易發生皮膚局部瘙癢、過敏、紅腫,甚至潰爛等副作用。以下「用對痠痛貼布5撇步」,提供民眾參考:1) 確定疼痛來源與病因,不同成分的貼布有不同的效果,對於太深的部位通常治療效果有限。2) 使用貼布治療超過一星期仍然沒有效果,就應該找醫師診治。3) 儘量避免大面積或多塊同時使用,以免造成肝腎的負擔與腸胃症狀。4) 同一片貼布最佳約3到4小時,不宜貼超過6小時,以免造成皮膚過敏等症狀。5) 若有開放性傷口也不建議使用。認清疼痛主因就不會有痠痛的迷思塗雅雯主任表示,沒有運動、長時間過度使用、姿勢不正確、神經壓迫等因素造成肌肉關節疼痛時,使用貼布改善的效果很有限。清楚認識疼痛原因後,就不易再有「痛哪裡、貼哪裡」的迷思了。

研究:高齡者接納悲傷的能力較強

研究:高齡者接納悲傷的能力較強#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高齡者隨著年紀增長,容易遺忘簡單的生活小事、身體也不如以前一樣靈活,親友離世的頻率漸增、接連而來的事件,都在為老化的生活留下證據。但根據研究指出,年齡越長,感受到的憤怒及負向情緒會越來越少。長者到底會不會因為生活脫節而感到情緒緊繃、憂鬱呢??年長者面對負向情緒時會自我調節、接納根據一篇刊載於2017年9月《大家健康雜誌》指出,憤怒與焦慮的感受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該研究以340名21至73歲近期經歷緊張生活事件的參與者為對象,評估其面對挑戰及情緒的接納度。結果顯示,接納可能是晚年面對身心挑戰與負向特定情緒(尤其憤怒與焦慮)間的中介因子,接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研究者提出,悲傷並不會隨年紀增加而減少,但「接納」可能在悲傷的經驗中扮演調節角色,使長者在不斷面對失落事件之餘,不致於崩潰或失控。老年階段的負面經驗多 接受才是解決辦法臺北榮總精神部老年精神科主治醫師蔡佳芬表示,當人面對悲慟或重大失落事件時,可能會經歷:拒絕相信、想念、憤怒、憂鬱等情緒變化,最後才轉為「接受事實」。老人為什麼總是比較堅強?並非意味人老後會對情緒感到麻木,但抱持接受的心態,可以減少被憤怒與焦慮的情緒干擾。蔡佳芬醫師提醒,老年階段將不斷面對親友離世、身體老化、罹患慢性疾病等負面經驗,否認事實或說服自己遺忘等方式都不能改變事實,唯有「接受」才是走出低落情緒的方法。家人勿急於安排活動轉移負面情緒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因為年齡增長使長者對事物的批判與逃避減少,增加解決方式,因而年長者比起年輕人更容易淡定。但當遇到重大失落事件,給予一些時間沉澱與消化,才可能緩和情緒及接受事實。家人應了解過渡時間的情緒轉換是正常現象,過急於安排活動想轉移負面情緒。葉雅馨主任建議,當長輩面臨強烈的失落事件時,家人須適時分散悲傷焦點,接著可以陪伴長輩回想曾經美好的過往,透過他講述過程重現快樂、悲傷、痛苦的感受,消化情緒,幫助他記住美好回憶。當時間拉長後,可以和長輩討論規劃自己(或與老伴)曾經想完成的事或想去的地方,陪伴他執行。家人持續的關懷與問候,可以幫助長輩走出悲傷情緒、緩解負向心理。

身心無齡更快樂 每日2份水果就對了

身心無齡更快樂 每日2份水果就對了#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2015年德國一項研究指出,血糖是影響情緒的因素之一,高GI飲食跟情緒低落有顯著相關,高GI飲食容易造成血糖不穩定,在血糖快速低落時,可能引起焦慮、煩躁等症狀。若經常性的血糖不穩定,容易帶來負面情緒的影響,長期下來還會降低生活品質。多吃蔬果均衡飲食是穩定血糖的重要關鍵根據董氏基金會2016年對50歲以上熟齡族所做的無齡感調查發現,蔬果攝取越多身體越快樂,無齡感程度越高;而每日攝取水果2份以上,較不易感受到焦慮情緒。如何透過飲食達到「無齡感」?多吃蔬果、均衡飲食、穩定血糖是重要關鍵!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副主任陳醒荷說明,根據2016年對50歲以上熟齡族所做的無齡感調查中發現,每日攝取至少2份水果、3份蔬菜的受訪者的無齡感分數明顯高於攝取不足者。無齡感分數越高,代表在包含體能、外表、生活、生理、心理等各方面老化程度都會比較少。短期能減少情緒波動、身心較快樂亞東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陳志道表示,低GI飲食中,水果常常被忽略,天然水果中富含維生素C、E、植物多酚類,都是非常優秀的天然抗氧化劑,能減少身體細胞氧化壓力,且能抗糖化。抗糖化的另一個主要關鍵在於「血糖值」,若攝取過多醣類,會使得身體產生「糖化」現象,使細胞產生發炎現象,輕者提前老化、身體機能下降;重者則容易誘發代謝相關慢性疾病。陳志道主任表示,選擇低GI飲食除了可以幫助穩定血糖、降低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與發炎反應的發生機率,短期能減少情緒波動,長期則能維持身體快樂,所以在生理與心理年齡上,無齡感也會相對提升,因此長期食用低GI飲食的人,身心會較為快樂。另外,尤宣文營養師表示,值得注意的是水果的甜味不代表GI值的高低,不能因為水果不甜就誤以為其GI值也低而攝取過量,依照建議,成人每日2-3份水果已足夠。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