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

懷疑另一半外遇 潛藏失智危機

懷疑另一半外遇 潛藏失智危機#焦慮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異常焦慮、容易暴躁、易怒是失智症很重要的參考症狀。如果家人經常莫名地認為別人偷了他的東西,或是嫉妒妄想,懷疑另一伴外遇;特別是認為「另一半外遇」這一個徵兆,一定要特別注意,因為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很大。「老爸最近對老媽一直惡言相向,還以為我媽外遇?怎麼可能?老爸最近的行為越來越奇怪了......」上班族許小姐擔心地表達自己這幾個月的觀察。如果家中老人老是覺得東西被偷,或懷疑太太或先生有外遇,而且為此焦慮不安,這些行為和心情的改變,一定要特別注意!有可能是失智徵兆。目前在失智症的衛生教育中,也會經常提醒民眾:如果家中老人出現異常焦慮、暴躁或是個性改變,便要注意,很有可能是「失智症」的徵兆。「異常焦慮」不可忽視根據美國精神病學期刊,刊登由哈佛大學大腦老齡化研究計劃研究,印證目前學界認為-焦慮可預測早期失智症症狀的理論。而在布萊根婦女醫院針對健全老人的追蹤研究也證實,這種異常焦慮的症狀和大腦中β類澱粉蛋白,以及濤蛋白堆積很有有相關性。他們的研究以270位認知健全,年齡從62到92歲,無明顯精神障礙的老人為對象,進行長達五年的追蹤;包括30項標準化老年憂鬱症問卷調查,以及腦部影像檢查。結果發現,老人如果有出現「煩躁不安」、「興趣缺缺」和「感到焦慮」的情緒項目時,他們大腦影像顯示通常有較大量的β類澱粉蛋白堆積,由此更加證實,當家中老人有異常焦慮症狀時,一定要審慎懷疑是否有失智症?懷疑另一半有外遇,是「腦」變了振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嚴烽彰說,異常焦慮、容易暴躁、易怒是失智症很重要的參考症狀。如果家人經常莫名地認為別人偷了他的東西,或是嫉妒妄想,懷疑另一伴外遇;特別是認為「另一半外遇」這一個徵兆,一定要特別注意,因為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很大。為什麼失智患者會焦慮?嚴烽彰說,因為失智症患者疾病的主軸是記憶變差,而患者記憶不好時,他們並不會覺得是自己記憶不好,反而是覺得:「為什麼我說的事情大家都不相信?為什麼大家都說是我忘記?」當他認為「是」的事情一再被否認、否定,就會越來越生氣,覺得:「別人不相信我、大家都不了解我。」覺得別人會錯他的意,導致他越來越焦躁,有許多本來是很文靜的患者,甚至因此個性完全轉變。尤其是患者老是覺得自己的東西不翼而飛的時候。失智患者容易「補記憶」嚴烽彰說,因為患者記憶差,可能自己把存褶藏起來卻忘記了,但是他們會自己「補記憶」,認為是有人進來房東把東西偷走。尤其對於有嫉妒、妄想的患者要特別當心。而且,他們有些人,可能是太愛另一伴,失智後對時間和地方的定位出問題,可能太太或先生才跟人家說一下話,他們會以為伴侶和對方講很久、很親密;加上患者的記憶停滯,經常忘記自己已經七老八十了,常以為自己還停留在年輕氣盛為愛衝動的年代,氣極了會想玉石俱焚!有時候連太太是跟自己的兒子在說話,他也不記得那是自己的兒子?如果沒有好好處理,患者很容易暴力相向,更嚴重的就會鬧出社會案件。(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憂鬱、焦慮 「內在陰鬱小孩」作怪

憂鬱、焦慮 「內在陰鬱小孩」作怪#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如果我們得同時處理過多不同的內心力量,勢必很容易感到疲憊與煩躁。因此在兼顧實用與不繁複的狀態下,把重點放在「快樂的兒童自我」、「受創的兒童自我」及「成人自我」這三部分。處理這三股力量,就足以幫我們完全解決那些一再困擾著自身的問題。我將以「陽光小孩」和「陰鬱小孩」來取代「快樂的兒童自我」和「受創的兒童自我」這兩個概念。陽光小孩和陰鬱小孩 指不同的意識狀態「陽光小孩」和「陰鬱小孩」這兩個詞彙顯然更漂亮,更容易為人所理解。「陽光小孩」和「陰鬱小孩」這兩個詞彙源自於優莉亞.托穆夏出版的《81個練習,找回內在陽光小孩》。陽光小孩和陰鬱小孩都是我們人格中一部分的成形;如前所述,這一部分的人格被稱為「內在小孩」,代表我們的「潛意識」。嚴格說來,我們其實只有「一個」潛意識,也就是只有「一個」內在小孩。這個內在小孩也並非總是某種潛意識的情感。一旦我們去處理他,他就會浮現到意識之上。陽光小孩和陰鬱小孩是指「不同的意識狀態」,這樣的區別主要是出於「實用」,而非「科學」。我發展出一套幾乎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法,這套方法正是使用陽光小孩和陰鬱小孩的概念為基礎。內在陰鬱小孩 導致恐懼、缺乏樂趣、恐慌、強迫行為只不過,對於那些並非「操之在你」的問題,這套方法則可能力有未逮。這類問題主要是指某些「命運的打擊」,如生病、摯愛過世、戰亂、天災、慘遭施暴、慘遭性侵等。要克服這類命運打擊,也得取決於當事人的個性。那些在遭逢某種命運打擊之前已需強烈對抗自己內在陰鬱小孩的人,當然會比那些較具有陽光小孩氣質的人更不容易克服難題。主要問題是某種命運打擊的人能受益。然而最能獲益的,當屬那些其問題是「自己家裡所造成」的人。廣義來說,這些問題的責任全出在自己身上,包括所有人際關係問題、出現憂鬱、焦慮等情緒、對未來感到恐懼、缺乏人生樂趣、恐慌發作、強迫行為等。因為這些問題最終都會歸因於我們的內在陰鬱小孩,或者換一種方式來說,都會歸因於我們的自我價值感。(本文摘自/童年的傷,情緒都知道/時報出版)

焦慮的「心理性疼痛」 可以適應消退

焦慮的「心理性疼痛」 可以適應消退#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病理性疼痛是不利於適應的疼痛,在沒有實際傷害的情況產生。例如,患有三叉神經痛,又稱為面部痙攣麻痛會經歷頷部劇痛,生理上,頷部沒有任何問題,但是疼痛警報卻響徹雲霄、無止無息,未能提供任何適應或保護的目的。焦慮、沮喪的心理性疼痛 須通過診斷當某人出現任何一種生理疼痛時,評估病況的第一個步驟,是詢問一連串診斷性問題:哪裡痛?會擴及周圍嗎?你認為是劇痛還是隱隱作痛?打個分數:0分是絲毫不痛,10分是痛到無法忍受?醫師會安排密集的檢測:X光、核磁共振造影、驗血等等。然後,他們會將所有的報告拼湊成一則診斷。找到疼痛的原因後,病人或是被移交給專科醫師或是當場治療。然而,在病理性疼痛的案例中,檢查結果可能毫無異狀。除了發炎性、感受性和病理性疼痛外,別忘了還有心理性疼痛這個領域。生理和心理疼痛都需要依靠診斷,找出潛在病因。心理學者或精神病理學家在診斷過程中,也會詢問一連串的問題:「我看得出來你覺得焦慮而且沮喪。你可以談談你的焦慮感嗎?你知不知道哪種情況會讓你覺得沮喪?」疼痛讓人不適 為了喚起改善行動不論有沒有伴隨疼痛,焦慮可以是適應性的。例如,當你因為眼前的考試而煩惱,那種焦慮感會敦促你用功讀書。只要你更加瞭解測驗範圍的知識,你的焦慮感就會消退。焦慮也可以是不利於適應的,如果你罹患廣場恐懼症這種對開放空間非理性的恐懼疾病,它甚至會阻礙你找到需要離開屋子的工作。這種情況需要合宜的心理治療,以便重拾正常的機能。疼痛令人不快,它非如此不可。如果不會讓人不舒服,我們就會忽略它的存在。想想車子油表顯示「油量過低」但你繼續開車的情況。(你願意在攝氏三十度的高溫下步行到加油站嗎?)疼痛之所以教人厭惡,正是因為它需要喚起我們的行動。(本文摘自/為什麼痛?哈佛疼痛專科醫師與你一起面對這場孤獨的戰役/寶瓶文化)

過年壓力大?必知3步驟迎擊親友詢問

過年壓力大?必知3步驟迎擊親友詢問#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春節即將到來,不少人想到要面對親朋好友們逼問對象、生小孩及薪資等惱人問題,便感到心情沉重、焦慮及痛苦。人們面對不喜歡的事物往往選擇逃避,等到逼不得已面對時,勢必更加痛苦;若長期處於壓力之下,負面情緒超過負荷,容易發生失眠、焦慮、憂鬱,甚至是自律神經失調等現象。預先設想情境、準備說詞 應對親友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發現每年過年後精神科門診量會增加2、3成,特別提供「減敏療法」,幫助民眾有效面對過年期間親戚逼問的挑戰。過年聚會前可利用「減敏療法」練習,也就是(1)先設想情境、(2)研擬問題、(3)準備說詞等方式面對。過年聚會是開心的時刻,沒有人想把氣氛搞僵,通常是沒話找話講。可根據不同的聚會情境,預想即將面對的問題,提前想好答案再回應。對於只想炫耀自家情況,毫無同理心的人,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禮貌、輕鬆帶過即可。搶得先機主動說明 避免不愉快至於父母等長輩的關心詢問,建議「搶得先機」,先主動說明目前情況,讓他們多了解自己的想法。為人父母者,可利用這次機會先了解再關心,而非一味逼問,造成雙方不愉快。潘建志醫師觀察,每年年後精神科的門診量會上升,更有研究指出華人傳統節日容易導致精神壓力增加。建議民眾多溝通,多了解彼此處境,別讓原本是全家團圓的好日子,變成身心不適的來源。

人前心悸、冒冷汗 恐是焦慮症發作!

人前心悸、冒冷汗 恐是焦慮症發作!#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由於害怕與人接觸,害怕面對人群,因而無法參與任何社會活動……不只是年輕人,就連中高齡人士也多有此種「社交繭居」的情況。社交繭居一詞為日本精神科齊藤環醫師創造的詞彙,本身並不是疾病,但可推測背後可能與某種焦慮症或類似焦慮症的症狀相關。而其中相關性最高的當屬「社交恐懼症」。社交恐懼症 出現心悸、顫抖、冒冷汗社交恐懼症在日本過去稱為「社會恐懼症」或「社會焦慮症」。這種焦慮症會在參加公司、學校、地方社團的公眾活動時,或是在這些場合下進行的社會性行為(舉凡在眾人面前說話、和主管說話以及在眾目睽睽之下寫字等)產生過度焦慮,並極力逃避,或無法參與。一般來說,沒有罹患社交恐懼症的人,在面對人群的時候,難免會覺得不安或緊張,但累積經驗就會習慣。然而,有社交恐懼症的人,因為有相當明顯的心悸、顫抖、面紅耳赤、狂冒冷汗等身體反應,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恐慌症發作,所以無法習慣社交行為。因此,若對生活造成重大障礙,就會被診斷為社交恐懼症。社交恐懼症 最怕公開演說、簽名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調查,這種疾病在人一生中的罹患率高達三~一三%,而且有許多人是在不知不覺中罹患的。社交恐懼症患者會因各種社交行為而強化痛苦。在日本社會中尤其是以下幾種行為最令他們感到困擾: 公開場合發表演說 在結婚典禮、喪禮的來賓簽到簿上簽名 與陌生人一同用餐 站在攝影機前,或受到眾人注目的舞台上眾目睽睽下寫字 焦慮而發抖或許有許多人會認為,現在電腦普及,應該是沒什麼機會用筆寫字了。然而,實際詢問有此種煩惱的人,我們便會發現,其實日常生活中仍有許多必須提筆寫字的情況,諸如社區通知的簽名、申請商店會員卡、信用卡購物的授權簽單、簽名領收包裹、公司文件、孩子上幼稚園、小學時的書面文件等等。這時候,應該有許多人私下其實有困擾。曾有人表示:「要我在眾目睽睽之下寫字會發抖,寫出來的字像蚯蚓一樣。」也有人說:「回到家心裡放輕鬆,反而寫得很順手。」想必有一定比例的人基於上述理由而不願意在公開場合簽名,但也有很多人應該從沒想過這竟是焦慮症的一種,而產生煩惱吧。(本文摘自/認知行為療法/世潮出版)

研究:寵物久病恐致主人憂鬱

研究:寵物久病恐致主人憂鬱#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多數人飼養寵物時只想到牠們可愛的一面,而忽略多數寵物的壽命比人類還短,牠們也有生病、罹患癌症風險。長時間的共處,已產生如家人、朋友的情感。若是寵物久病、死亡,照顧者容易因為照顧而晚睡、產生經濟負擔、精神壓力。寵物久病、過世 主人易焦慮或憂鬱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為照顧有身心疾病家人或是患病長者,陷入憂鬱、社交孤立以及較低的生活品質,照顧重病的寵物,也會有類似「照顧者負擔」的高壓力情況。根據研究指出,照顧長期重病或臨終的寵物時,易引發飼養者的憂鬱及焦慮情緒。飼養罹患長期疾病或臨終貓狗的主人,大多生活品質不佳,壓力大,易焦慮或憂鬱。飼主痛苦的情緒可能以憤怒呈現,甚至透過失望或不滿的表達,將負擔轉移到獸醫身上。營造便利、輕鬆環境 為雙方減壓葉雅馨主任提醒,成為照顧者,首先要允許自己降低生活標準,例如以前從事許多休閒活動,要先改變想法,避免帶來強烈的落差感。好的照顧環境也很重要,需要先準備好尿片、藥材等必要的物品並定期檢查,營造便利的照顧環境。於家中放點輕音樂、回想對方帶給自己的快樂,就能夠減緩照顧帶來的沉悶或怨氣。寵物表現憤怒、不愉快,甚至不聽指示,是身體狀態所引發的情緒,並非對照顧者的不滿,照顧者要理解並適時給自己喘息的機會。當產生焦慮、不得已、無奈的感覺,可以運動抒發自己的情緒,若感到很憤怒就做劇烈一點的運動,亦可邀請曾一起照顧的親友定期來訪,讓自己有機會休息。

開學危機 就靠「5多3少」來解決

開學危機 就靠「5多3少」來解決#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剛開學2周,爸媽發現五年級的小杰只要上完第一節課就會腹痛請假,曾到小兒科檢查都找不出原因,因此學校護士阿姨建議爸媽帶小杰去看兒童心智科,才發現原來小杰連日來的身體不舒服都是因為「開學症候群」。生活作息混亂較容易產生急躁、焦慮情緒小杰從小比較容易分心,由於開學前2週都和弟弟在鄉下阿嬤家住,因此養成了晚睡晚起的習慣。加上開學後覺得五年級的課業較困難,擔心功課不會寫、考試考不好而睡不著,且面對新同學又讓他更緊張。開學症候群約維持開學後兩周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張倍禎解釋,暑假生活作息較混亂,開學後容易產生急躁和焦慮的情緒導致上課不專心、對學業興趣缺缺的「開學症候群」。這樣的適應障礙通常在開學後維持約2週的時間。張醫師建議家長利用「5多3少」原則:1) 多體諒少責備/先別急著責備孩子,先由醫師和孩子聊一聊了解孩子心理的因素,再與老師溝通,協助孩子跟上目前的學習進度。2) 多親子時間/每天固定時間一起分享學校發生的事情3) 多運動/規劃全家每週3次一起運動,增進親子互動、提升活力。4) 多規律作息少滑3C/平時勿過度使用手機或平板,養成規律的睡眠習慣5) 多注意均衡飲食/攝取含有豐富維他命的蔬果以及能緩和情緒和增加腦力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脂肪酸)如綠葉蔬菜、深海魚和堅果。

貼貼布也有技巧?5撇步有效解除慢性痛

貼貼布也有技巧?5撇步有效解除慢性痛#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痛哪裡就貼哪裡」超過95%的民眾,每年會有肌肉骨骼痠痛的經驗,你曾有疼痛難耐的經驗嗎?有些人會自行使用貼布疼痛藥膏、噴霧劑來緩解不適感,但這些解痛方法,真的安全嗎?姿勢不良、神經敏感都可能是造成痠痛的原因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主任塗雅雯表示,除了沒有運動、長時間過度使用、肌肉疲勞、姿勢不正確、神經壓迫易造成肌肉關節疼痛外,交感神經障礙也會產生過度的反應,形成慢性疼痛。對於不同的原因引發的疼痛,治療方式和使用藥物都不一樣,使用藥物治療前最好先了解造成痠痛的成因。塗雅雯主任表示,約60%到70%的人,一生中會經歷慢性疼痛,而多重慢性疾病、焦慮、女性、就診意識不強者,更是好發族群。遠離副作用 痠痛貼布5撇步快記下來如果確定有發炎反應,建議選購含有消炎止痛成分的貼布,好處是腸胃不適、水腫等副作用較低。使用貼布要注意容易發生皮膚局部瘙癢、過敏、紅腫,甚至潰爛等副作用。以下「用對痠痛貼布5撇步」,提供民眾參考:1) 確定疼痛來源與病因,不同成分的貼布有不同的效果,對於太深的部位通常治療效果有限。2) 使用貼布治療超過一星期仍然沒有效果,就應該找醫師診治。3) 儘量避免大面積或多塊同時使用,以免造成肝腎的負擔與腸胃症狀。4) 同一片貼布最佳約3到4小時,不宜貼超過6小時,以免造成皮膚過敏等症狀。5) 若有開放性傷口也不建議使用。認清疼痛主因就不會有痠痛的迷思塗雅雯主任表示,沒有運動、長時間過度使用、姿勢不正確、神經壓迫等因素造成肌肉關節疼痛時,使用貼布改善的效果很有限。清楚認識疼痛原因後,就不易再有「痛哪裡、貼哪裡」的迷思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