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竇炎

急性鼻竇炎別輕忽 嚴重恐喪失嗅覺

急性鼻竇炎別輕忽 嚴重恐喪失嗅覺#鼻竇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天氣冷颼颼,一不小心就可能感冒,若又同時出現膿鼻涕、鼻涕倒流、頭痛等症狀,且持續一星期以上都沒有痊癒,就得小心可能罹患急性鼻竇炎,最好趕緊就醫,以免造成更嚴重的嗅覺喪失,甚至影響視力。大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黃俊豪說,鼻竇開口堵塞或發炎,而使鼻竇充滿液體或膿,因而引發鼻子一連串不適的症狀,這便是所謂的鼻竇炎。急性鼻竇炎的症狀為鼻塞、鼻涕倒流、流黃濃鼻涕、鼻痛、顏面疼痛、牙痛、頭痛、口臭及眼睛周圍脹痛。症狀發生約三四天,若徵狀超過三個月以上就屬於慢性鼻竇炎,若持續惡化的話,可能會併發鼻竇黏膜囊腫、嗅覺喪失、眼眶蜂窩組織炎、視力衰退、腦膜炎等。黃俊豪醫師指出,平時可藉由多運動、多喝水、戒煙、擤鼻涕、常洗鼻子、用熱毛巾覆蓋眼睛及顴骨等自我保健方式,減少鼻竇炎發生,再加上與醫師耐心合作,就能擺脫鼻竇炎困擾。

眼睛紅腫不以為意 男子染鼻竇炎險失明

眼睛紅腫不以為意 男子染鼻竇炎險失明#鼻竇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眼睛紅腫,民眾千萬不要輕忽,除了有可能是眼睛四周感染,也有可能是從鼻竇發炎擴散到眼睛所引起。新北市一名64歲于姓男子,由於細菌由鼻竇入侵眼睛周圍,導致眼皮蜂窩性組織炎及眼窩骨膜下膿瘍,一開始左右眼大小不一,當時不以為意,沒想到眼睛越來越腫,又伴隨著刺痛,趕緊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是鼻竇炎作祟。台北慈院耳鼻喉科醫師黃同村說,由於醫療的普及和抗生素的適時使用,鼻竇炎大部分在治療後就可以得到控制,但影響到眼窩的情況很少見。眼窩蜂窩性組織炎或膿瘍,通常是與篩竇的感染有關,少部分由額竇的感染造成。此名患者單側的眼球突出、結膜水腫又刺痛,甚至眼睛無法張開等症狀,是因為額竇鼻竇炎引起眼窩內骨膜下膿瘍,若沒有及時處理及手術引流膿瘍,甚至可能導致失明。所以如果民眾突然眼睛紅、腫、脹、痛等症狀,除了可能是眼睛四周受到感染,也有可能是鼻竇發炎,可以考慮到大醫院做更進一步的檢查。黃同村表示,鼻竇炎臨床症狀依感染的程度而有所不同,但大部分患者會有鼻塞、黃綠鼻涕、鼻部或臉部脹痛及頭痛等情形。初期通常會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如流鼻水、咳嗽、發燒、頭痛、咽喉痛。若症狀未痊癒,鼻分泌物由無色水液狀,變為化膿性的黃綠鼻涕並發生鼻塞,且鼻涕倒流導致喉嚨發炎不適,最後甚至眼眶周圍浮腫、眼球有壓痛感、臉頰痛等症狀,就須注意是否為急性鼻竇炎之可能性。除此之外,預防勝於治療,平時注意保暖、多運動、規律的生活作息、少出入公共場所及人潮擁擠的地方、注意個人衛生,對於已患有鼻竇炎之患者,除了配合醫師之診治外,冬天天氣冷且乾燥可戴上口罩、少出入冷氣房、多補充水分、避免到空氣混濁且空氣不流暢之場所。(圖片來源/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鼻竇炎細菌竟染腦神經 導致男子眼球失控

鼻竇炎細菌竟染腦神經 導致男子眼球失控#鼻竇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如民眾有鼻水流不停的現象,可要注意是否為鼻竇炎所導致。日前,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收治一名六十七歲的李先生,因為眼球無法自主控制,瞳孔無法調整位置,導致產生複視的狀況;經該院的眼科醫師檢查之後,懷疑可能是第六隊腦神經麻痺所導致,結果,經神經內科檢查後,發現李先生是因為鼻竇炎,導致細菌感染腦神經,而使得眼球無法控制。鼻竇炎竟引發細菌感染腦神經,導致眼球失控?神經內科陳冠妃醫師診斷患者是左側外展神經麻痺(第六對腦神經),主要是支配眼睛的外直肌(控制眼睛向外側轉動),發生問題會產生水平複視,造成眼睛看到的影像會有左右重疊,及瞳孔無法轉正的現象,為了找尋第六對腦神經麻痺的病因,透過MRI發現左側蝶竇有不正常的顯影。之後,經過耳鼻喉科主任林子傑安排鼻竇內視鏡手術清除左蝶竇之黴菌及細菌後,患者原本眼球無法向外看的現象也獲得改善,目前患者仍在眼科門診持續進行追蹤治療。而醫師也說明,外展神經病變常見的原因包括糖尿病、血管瘤壓迫、腦壓上升、鼻咽癌等,而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這名李姓患者,是因為鼻竇發炎影響到外展神經是較罕見的個案,也較容易被輕忽,往往等到情況無法控制時已造成視力上的受損。對此,醫師則提醒鼻竇炎往往伴隨著過敏或流行性感冒,而被病患輕忽了嚴重性。而民眾應預防重於治療,適當的運動及規律的生活對於增加抵抗力、預防鼻竇炎也有幫助。

鼻竇炎不可忽視 嚴重恐失明

鼻竇炎不可忽視 嚴重恐失明#鼻竇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近年來鼻竇炎的發病率不斷上升,且患病年齡越來越小,鼻竇炎是一種鼻竇粘膜非特異性炎症,給人體帶來的危害不可忽視。一般症狀有鼻塞、流鼻水、鼻腔有異味或有痰等,若是鼻竇深處的蝶竇部位受到感染,八成有頭痛症狀,約一成有眼睛不適的問題。少數嚴重的併發症,是鼻竇炎引起眼睛發炎,形成膿瘍,甚至會導致失明,遺憾終生,千萬不可輕視。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黃同村表示,鼻竇炎感染有細菌性(多數)與黴菌性(約一成)兩種。細菌性感染的鼻竇炎若侵犯眼睛,會出現眼部感染的症狀,如眼睛紅腫或凸出等。而黴菌性鼻竇炎又分為侵犯性與非侵犯性,免疫力正常者,有黴菌進入鼻竇處,黴菌會在黏膜內潛伏寄生形成菌落,形成所謂的黴菌球,它並不會感染其他組織,所以不會產生眼睛紅腫或凸出等現象。但免疫力弱者(如洗腎、糖尿病、愛滋或白血病患者),鼻竇受到黴菌感染,其他相鄰組織也可能會受到黴菌侵蝕,如侵犯至眼睛或腦部,這種感染都相當嚴重,甚至有生命危險。像胡先生這種壓迫性的治療方式,只要開刀清除黴菌球,不須用抗黴菌藥物,若能及早治療,視神經受壓迫時間短,癒後情形也會較好。由於鼻竇炎的發生,往往伴隨過敏或是流行性感冒出現,因此黃同村建議,預防鼻竇炎最好的方法就是避免上呼吸道感染,並針對過敏、感冒等症狀加以治療。此外,適當的運動和規律的生活對於增加抵抗力、預防鼻竇炎也有幫助。平常容易感冒和有長期鼻炎困擾的高危險群,應多注意營養、保暖、並多從事戶外活動,注意個人衛生、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出入公共場所配戴口罩,都可以有效減少這類感染的發生。(圖片來源/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洗腎患者鼻竇炎 眼球爆凸險失明

洗腎患者鼻竇炎 眼球爆凸險失明#鼻竇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一名57歲患有腎病的盧姓病患,因右眼輕微紅腫,到附近診所看病,診所醫師診斷為右眼隔膜前蜂窩性組織炎,給予病人口服抗生素及眼藥水使用;隔天盧姓病患到醫院進行例行性洗腎時,洗腎中感覺右眼越來越腫,眼球有向前凸出的感覺,醫護人員緊急停止洗腎,立即轉至眼科就診。經檢查後,發現盧姓病患的右眼窩紅腫、眼球凸出、無瞳孔反射、眼球無法轉動,疑為鼻竇炎所引起的眼窩內蜂窩性組織炎,斷層掃描後確診為鼻竇炎,且眼窩內也有膿瘍物質。童綜合醫院眼科醫師陳沛仁指出,研判是因洗腎造成的眼窩內自發性出血,將血塊清除乾淨後,手術順利完成;雖然患者的眼部外觀、眼球轉動都已恢復正常,但視神經已傷害嚴重,視力已無法救回。陳沛仁表示,盧姓病人是洗腎患者,洗腎時用來防止的人工腎臟凝固的抗凝血劑,會增加出血的風險,所以當鼻竇炎細菌侵入眼窩引起眼窩內蜂窩性組織炎時,除出現膿瘍外,很可能也導致眼窩內血管自發性出血,這種個案非常少見。醫師呼籲,鼻竇炎感染到眼窩的情況很少,但抵抗力差者,不能輕忽鼻竇炎、感冒等症狀,尤其冬天容易罹患感冒,如長達兩周仍不痊癒者,就要儘快到醫院就醫,避免病情惡化,嚴重除失明外,恐還會致命。(圖片來源:童綜合醫院提供)

長期鼻塞? 可能是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在搞怪!

長期鼻塞? 可能是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在搞怪!#鼻竇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長期鼻塞、頭有脹悶感、嗅覺低下、鼻涕倒流,別以為只是感冒,如果這些症狀持續過久,可能是罹患「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疾病。日前,台北市聯合醫院收治一名58歲男性患者,因有以上症狀,但是就醫求助卻遲遲未改善,甚至病情更加嚴重,聯合院檢查之後,確診為「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接受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後,症狀才解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耳鼻喉科徐欣健醫師表示,這名男性患者,主訴右側鼻孔長期鼻塞,不時還有右側臉部腫脹感與膿鼻涕,偶而會有血性鼻分泌物與流鼻血,尤其在感冒時症狀更加劇烈。初期不以為意,當作一般感冒治療,但症狀卻時好時壞。近日因一次劇烈打噴嚏後,發現右側鼻孔突出一暗黃色且佈滿血絲,約一個拇指大小的腫塊,並且將右側鼻孔完全塞住,因此前往北市聯醫耳鼻喉科門診就診。而經詳細病史詢問與理學檢查,當日並安排X光及鼻竇內視鏡檢查,初步判定為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進一步安排鼻竇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確診為「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徐欣健解釋,鼻竇炎是耳鼻喉科門診常見疾病,一般症狀為鼻塞、膿性鼻涕、臉頰額頭悶脹感、鼻涕倒流、長期咳嗽及頭痛等,偶而伴隨發燒還有嗅覺低下,當症狀持續超過三個月以上則稱為慢性鼻竇炎。而美國每年慢性鼻竇炎影響12.5%人口(約三千一百萬人),台灣罹患比率約15-20%,也就是說,約每5~7個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慢性鼻竇炎。而鼻竇炎經目前的手術後,都有不錯的效果,術後若無不正常出血,隔天即可出院。對此,徐欣健也提醒民眾,若有長期鼻塞、膿性鼻涕、臉頰額頭悶脹感、鼻涕倒流或長期咳嗽及頭痛,應至耳鼻喉科門診求診,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疑似感冒症狀? 竟是鼻竇炎導致失明

疑似感冒症狀? 竟是鼻竇炎導致失明#鼻竇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一名79歲的許姓病患,罹患糖尿病逾30年,因血糖控制不良,身體極度不適、頭昏,導致右眼腫起、鼻涕變多,再一日患者右眼已無法左右轉動,且水腫使眼睛無法張開,視力急速惡化、劇烈頭痛、右臉部麻痺,會診眼科後,進行磁振造影掃描,發現是鼻竇炎、海綿竇栓塞發炎所造成的,雖救回一命,但右眼已近失明。童綜合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陳忠雄表示,病罹患輕微鼻竇炎,平常就有喉嚨有痰、鼻子不適等症狀,但都認為是年紀大的關係而忽視,近日又因糖尿病控制不良產生併發症,才會造成眼部嚴重感染,導致接近失明的狀況。陳忠雄表示,鼻竇炎的發生,是因為臉部骨骼中的空腔黏膜產生腫脹及發炎現象,細菌、病毒、過敏都可能是病因。現在的鼻竇炎手術採用內視鏡方式進行,較傳統手術方式,不僅降低病患不適的感覺,且術後的恢復期大幅縮短,讓病患盡快重回正常作息。 冬天氣溫低,感冒患者也比較多,如果感冒超過2星期都無法痊癒,又發現出現鼻子不適、鼻水倒流、痰多、嗅覺不好、臉部腫痛等症狀,不能輕忽,要及早就醫檢查;尤其慢性病患者更要注意鼻竇炎的發生,因為也曾有病患因太晚就醫,造成嚴重併發症而導致喪命。(圖片來源:童綜合醫院提供)

拔臼齒形成口竇瘻管 食物全往鼻子跑

拔臼齒形成口竇瘻管 食物全往鼻子跑#鼻竇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採訪報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口腔醫學部半年內收治四起病例,四名患者分別在接受臼齒拔除手術後,因口腔內的薄膜破裂,造成拔除部位和鼻竇直接貫通,患者甚至出現喝水會從鼻子裡流出來的現象。對此,忠孝院區口腔醫學部主任陳立愷指出,有些患者天生解剖構造不同,或臼齒和鼻竇間的距離比較短,就有可能發生拔牙後形成「口竇瘻管」,其中又以拔除上顎第一大臼齒發生瘻管的機率較高。陳立愷醫師解釋,從人體解剖構造上來看,拔除上顎後臼齒時,牙根距離鼻竇最近,各顆臼齒與鼻竇間的距離為2毫公分至8毫公分不等。雖然只是一牆之隔,但是有些人天生牆比較薄,如果拔牙時醫師用力過猛,或拔牙後患者用力打噴嚏,就有可能造成鼻竇穿通,形成口竇瘻管。當瘻管出現,如果不妥善治療,患者無論說話、呼吸和吞嚥都有影響,時間久了更會形成鼻竇炎。陳立愷醫師提醒,鼻竇若被細菌感染,細菌可能往上漫延到腦部;或向下侵犯心臟,引起嚴重的疾病,其中又以老人、小孩為危險族群。陳立愷醫師指出,根據臨床上統計,拔牙時造成口竇瘻管發生率,以上顎第一大臼齒,也就是六歲時長出來的第一顆永久牙最多,約佔百分之六十五;上顎第二大臼齒及智齒次少,佔百分之三十,小臼齒最少,約佔百分之五。此外,如果患者受到創傷,或是口腔癌患者、接受放射線治療的患者,發生率也會提高。陳立愷醫師表示,如果患者已經形成口竇瘻管,必須先照X光確定位置,再清除瘻管已形成分泌物,把最接近臼齒部位,有再生能力的上顎黏膜,做一通道式顎側瓣膜覆蓋,就可以作為修復之用。醫師建議,要避免口竇瘻管的發生,在拔牙前應向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手術方式,並了解其風險。患者本身應該主動告知醫師是否有鼻竇炎或其他身體疾病,在手術前也應注意醫師是否有做X光檢查,以保障自身健康及權益。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口腔醫學部主任陳立愷解說口竇瘻管的成因。(照片/記者陳茂軒攝)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