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肩

不敢動會更痛?五十肩陷惡性循環!醫揭「治療2招」缺一不可

不敢動會更痛?五十肩陷惡性循環!醫揭「治療2招」缺一不可#五十肩

50歲林女士因不慎跌倒拉傷右肩,儘管骨頭沒事,由於肩膀不舒服,盡量不使用,卻反而疼痛加劇,睡覺甚至痛醒,無法自己穿脫衣物,生活十分不便。即使在診所打止痛針、熱敷、電療,仍未改善。經新竹台大分院生醫醫院竹東院區復健科醫師馮仕豪在理學檢查及超音波即時診斷後,發現林女士為肩膀的沾粘性關節囊炎,即俗稱「五十肩」。

「五十肩」痠又痛?重新打開肩關節,中醫「教2招」你在家也能喬

「五十肩」痠又痛?重新打開肩關節,中醫「教2招」你在家也能喬#五十肩

一位50多歲女性因長時間在家打掃、整理家務,近日右側肩關節漸漸出現抬舉時疼痛的現象,而且症狀越發加重,用右手往後搔癢、穿脫內衣時更顯困難。由於症狀時好時壞,日常生活中特定動作又會引發疼痛,十分困擾,忍不住尋求醫療協助。經衛福部新營醫院中醫師陳建閔詢問疼痛發作特性、引發姿勢,判斷應是俗稱的五十肩,又稱冰凍肩。

肩膀劇痛,竟然是肌腱長結石?醫揭「這疾病」容易誤以為是五十肩

肩膀劇痛,竟然是肌腱長結石?醫揭「這疾病」容易誤以為是五十肩#五十肩

65歲李女士是快炒店老闆,受左肩疼痛困擾已1年多,起初前往中醫就診,針灸治療半年以上,雖可稍緩解疼痛,但是無法痊癒,轉而求助神經內科,藥物治療3個月後,疼痛亦有減輕,但一停藥就疼痛。近月開始,左肩疼痛感更加劇烈,每晚睡到半夜一定會被痛醒,求診骨科經磁振造影檢查才發現,左肩旋轉肌腱有輕微撕裂傷,更長有一顆10乘以3毫米大小的橄欖球狀鈣化結石。

想預防五十肩?骨科名醫:「手這樣舉」每天2次免復健

想預防五十肩?骨科名醫:「手這樣舉」每天2次免復健#五十肩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許多人中年以後有背痛、骨刺症狀,常搞不清楚到底是骨頭還是肌肉筋膜出問題,事實上,許多常見的疾患都與骨科有關聯,骨科名醫破解「5大常見迷思」,摘文出自《骨科延壽密碼》一書:延伸閱讀:頭痛竟是因關節炎、骨刺是骨頭?醫破解5大骨科迷思迷思1:長短腳或骨盆歪斜,造成了下背疼?解說:人體的結構講究平衡、講究支撐、講究彈性、講究強度,而骨盆與脊椎與四肢的結構,就是講究以上的原則。當長短腳的發生,也就是左、右下肢長度不同,或者是有長度不同的感覺,其原因有許多,例如:骨頭損傷,或因先天不良造成發育的過程不同,而造成長短腳。還有,因為上下關節或肌肉的病變,或姿勢不良產生跛行的現象,而造成有長短腳的感覺發生,其實骨頭長度並無改變。骨關節的形變與姿勢不良,也會向上向下影響周邊關節,甚至產生連鎖效應,而造成下肢痠痛與下背痛。長短腳、骨盆傾斜與肌肉痙攣等姿勢不良的原因會造成非結構性脊柱側彎症,也就是所謂的姿勢性脊柱側彎。脊柱側彎造成關節受力不平均,活動角度不良,長此以往造成肌肉拉傷、韌帶受損發炎、關節退化不穩與骨刺增生,甚至壓迫神經,如此一來問題就越來越嚴重。因此必須改善姿勢不良的原因,以避免惡性循環問題加重。要改善長短腳、骨盆傾斜與肌肉痙攣等姿勢不良問題就要從問題根本來解決。迷思2:足跟長骨刺只能手術處理?解說:足跟骨刺疼痛疾病可以說就是所謂的足底筋膜炎,發生率高達人群的10到15%,其中有1/3的患者雙腳都有症狀,而跑者罹患足底筋膜炎的比率更高達22%,因此,這是常見的問題,幾乎每個人都要注意。而足底筋膜炎患者並不一定有足跟骨刺,其中50%的人合併有跟骨骨刺,是因為過度使用、體重增加,或是足弓太低的情況下造成足底支撐不足,足底筋膜不斷拉扯跟骨而產生了所謂的牽引性骨刺。因此有許多人會因為足跟骨刺周圍的發炎,也就是足底筋膜炎,而長期困擾。▲圖1-5 足底筋膜炎足跟骨刺圖那發生足跟骨刺要怎麼辦呢?是否要開刀呢?通常足底筋膜炎的症狀會持續超過6個月之久,9成以上的患者接受保守治療可以治癒。足底筋膜炎的診斷,除了詢問足底疼痛的病史,並利用壓痛、牽拉足底筋膜來確認疼痛的位置和原因。足部X光檢查可以確定重要病因或傷害,如骨刺、骨折等。可以用藥物與物理治療、休息復健等方法控制,但較好的治療方法是使用特殊足弓減壓鞋墊,耐用又不傷身體,可以產生足弓的支撐來保護足底筋膜又分散壓力,並不需要手術治療。其他的保守治療還包括:熱療、體外震波治療、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等等。迷思3:頸椎疼痛退化是「低頭族」無法避免的宿命?解說:「低頭族」會有很大的機會造成頸椎疼痛退化的問題,其原因是身體結構長期不正常的受力使然,自然造成關節的加速發炎與退化。頸椎關節一旦發炎與退化,會造成結構的損傷、彈性的減少與疼痛的增加,更連帶造成周邊的肌肉緊繃發炎與無力,進一步造成惡性循環的問題發生。常見頸椎的退化性疾病是頸椎間盤病變。頸椎椎間盤連接著椎體,使頸部可以活動同時也充當避震器的角色,隨著年齡增長與長期不正確的使用或外力的傷害都是產生頸椎間盤病變的原因,導致椎間盤退化和骨刺增生,韌帶的部份開始肥厚甚至於鈣化,因此脊椎腔和脊椎神經孔就變得狹窄,患者頸部開始痠痛,從肩膀、手臂到手指產生麻痛,精細的動作沒辦法做,走路腳步也越來越僵硬無力。迷思4:五十肩無法預防?有了就要長期復健才能好?解說:五十肩顧名思義是50歲上下的民眾常發生肩膀疼痛而無法活動舉高與施力的問題。原因是由於是40~50歲時肩部關節開始循環不良,關節外肌肉與關節內組織的發炎造成肩部疼痛,一旦採取休息不動的治療措施,反而造成關節囊沾黏與攣縮,甚至可能進入高達2年肩膀無法上舉的疼痛不便期。要如何預防呢?其實,只要雙手互握,舉高至頭頂一天2次即可,就算肩部在輕微發炎期也可以做此活動,就可以有效預防五十肩(也就是冰凍肩)的問題發生。其實五十肩是一種自限性的疾病,放輕鬆簡單的復健雖然可以自行恢復,但恢復期有可能長達2年,一般病患難以忍受長時間的煎熬。有部分的五十肩病症,很可能伴隨旋轉肌腱韌帶的破裂,如果這樣就需要手術治療來縫合韌帶,同時去除肩峰骨刺增加肩部空間來減壓。此時肩關節的再生醫學可以用血小板PRP與玻尿酸促進韌帶修復與保護磨損。▲圖1-6 肩部解剖圖迷思5:膠原蛋白可以改善骨關節毛病?解說:骨頭的成分中有12%是膠原蛋白,關節軟骨成分也有大量的第2型膠原蛋白,因此膠原蛋白絕對是骨關節的重要成分與營養。膠原蛋白肽鏈產生特殊的三股螺旋結構,保證了它的機械強度。膠原蛋白還會形成膠原纖維,膠原纖維在生物體內交織成富有機械強度和彈性的網狀結構,成為皮膚、軟骨等結締組織最基本的組成成分。膠原蛋白占哺乳類動物總蛋白質約20%,它有很強的伸張能力,是韌帶的主要成份,也使皮膚保持彈性,而膠原蛋白的老化,則使皮膚出現皺紋。至今約有28型膠原蛋白被發現,在人體超過90%的膠原蛋白是1型膠原蛋白,軟骨的主要膠原成分則為2型膠原蛋白。若要說膠原蛋白就可以改善骨關節的問題,這句話無法那麼簡化。由於人體很難直接吸收蛋白質或多肽,口服膠原蛋白幾乎都會在消化道消化成最小胺基酸後才被人體吸收,因此膠原蛋白幾乎無法直接吸收。如何正確的攝取膠原蛋白,讓身體的膠原蛋白擁有健康的狀況,是醫、病都該努力的方向。(本文摘自/骨科延壽密碼:老而彌堅不是夢,再生醫學掌握自體修復的關鍵!/時報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