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內障

每天吞8顆類固醇比糖果多 小老闆治異膚竟釀白內障好灰心 大林慈濟妙手仁醫與生物製劑助重拾人生新希望

每天吞8顆類固醇比糖果多 小老闆治異膚竟釀白內障好灰心 大林慈濟妙手仁醫與生物製劑助重拾人生新希望#白內障

從事餐飲業的「小戴」年僅22歲就創業,年輕有為,但背後卻隱藏著不為人知的辛苦。原來,小戴從小確診異位性皮膚炎,經常搔癢破皮流血、睡不好,不得已服用高劑量類固醇,曾經一天高達8顆,比同學吃的糖果更多,依然無法有效控制,長期更導致白內障,經手術才找回視力。幸好,小戴後來遇上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賴寧生院長,經評估後接受生物製劑治療,症狀明顯改善,讓原本不再信任治療的心,重新點燃希望。 異位性皮膚炎反覆發作共病多 賴寧生院長是國內免疫風濕醫療領域的先驅。他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頑固性濕疹,屬於慢性發炎、反覆發作、不具傳染性的皮膚疾病,主要因免疫細胞的發炎反應所導致,且症狀可能因皮膚障壁受損、外界病原及過敏原侵入、皮膚發炎反應而加劇。 異位性皮膚炎常見嚴重搔癢、皮膚乾燥、紅斑與丘疹,以及因反覆搔抓導致皮膚變厚變硬的苔癬化現象。特別是搔癢感,經常讓病友半夜睡不好、劇烈搔抓,不但造成皮破血流,增加感染的風險,長期睡不好也會影響生長發育與人格發展。 穩控中重度異膚 標靶藥物助及早精準抗發炎 賴寧生院長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發炎反應,治療以類固醇與抗發炎藥物為原則。許多人因擔心副作用而將類固醇視為毒蛇猛獸,這是不對的,其實,低劑量的類固醇能有效緩解異膚的發炎反應,長期且高劑量的用藥才需要謹慎評估。至於抗發炎藥物,不同種類有其不同的藥效極限,應依據疾病輕重程度,及早採取對應的治療,尤其更嚴重的頑固性或中重度異膚病友,建議採取標靶精準療法。 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治療不僅要趁早,更要「有效」!賴寧生院長表示,「生物製劑」與「口服小分子藥物」等標靶藥物就像精靈炸彈,能精準鎖定引發乾癢和發炎的細胞激素,防止免疫發炎反應的進行,緩解中重度異膚急性的發炎、降低反覆復發的風險。 另一方面,免疫細胞具有學習的能力,即為「塑化理論」。若一開始治療中重度異膚,先給予抗發炎效果較差的治療,就像塑膠定型計畫,容易促使發炎細胞讓自己變得更壞;反之,若能在塑膠還未定型前加以阻撓,就能改變過敏免疫的反應模式,達到精準治療、調整體質的作用,預防其他更嚴重的頑固型過敏病變。 以上述病友「小戴」為例,綜合計算病灶面積、皮膚發紅、浮腫、抓痕與苔癬化程度等條件,臨床評估屬於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使用傳統的類固醇藥膏、抗組織胺、免疫抑制劑等抗發炎藥物治療,改善效果有限,因此予以具標靶治療特性的生物製劑。經治療,小戴最困擾的搔癢感消失了,睡眠品質改善,生活品質也跟著大大提高,從原本對治療不抱任何希望,到現在充滿信心,終於等到穩控異膚的機會。 目前健保針對12歲以上青少年與成年的中重度異膚,已給付多種標靶治療藥物,至於年紀更小的異膚寶寶與兒童,目前也有適用的生物製劑可選擇。醫師呼籲異膚病友,不要放棄希望,多與醫師討論,一起戰勝異膚。

白內障手術,水晶體客製化成趨勢,多焦點解決看近中遠問題,免戴眼鏡麻煩

白內障手術,水晶體客製化成趨勢,多焦點解決看近中遠問題,免戴眼鏡麻煩#白內障

現代人滑手機已成為常態,即便要入睡前眼都已疲勞乾澀還可能捨不得放下,眼科醫師提醒,眼睛老化與氧化有很大關係,就可能讓白內障等眼疾提早發生。 白內障是一種隨著老化正常發生的現象,最主要原因除了水晶體衰退導致,根據研究顯示,高度近視也會造成白內障提早發生,另外紫外線的傷害也往往被疏忽,而解決白內障問題,手術仍是最有效的方法。 臺中榮總眼科部主治醫師黃于芳表示,門診有不少案例一開始是因使用手機眼睛乾澀就醫,後來檢查才發現已有病變。以白內障來說,以往幾乎是60歲後邁入老年才會面對的疾病,近幾年卻發現50歲以下的病患有增加趨勢。 高度近視是白內障高危險群 黃于芳醫師說明,白內障的概念是眼睛的水晶體從透明變成混濁甚至變硬的狀態,因此會造成模糊影響視力。水晶體本身是蛋白質,因此常用「熟不熟」來形容白內障的程度;水晶體本來就會隨年紀增長或環境刺激而退化,而特定因素更會讓白內障提早發生,如果水晶體已有明顯混濁或過熟時,仍未就醫,可能會產生更多併發症。 造成白內障的因素相當多,紫外線就是常被忽略的因素,黃于芳醫師門診就發現不少長時間戶外工作的族群一上年紀就發現眼睛明顯不適而來就醫,其他像是三高患者如糖尿病患、高血壓患者也有高度關聯,另外容易疏忽的還有高度近視。 高度近視同樣也會加速白內障發生,台灣近視的族群超過總人口數一半,高度近視更佔近視族群約2成以上,WHO在2015年將高度近視由600度下修至500度,因此若沒有適當控制近視度數,未來成為高度近視族群後,日後就有可能成為白內障的高危險群。 人工水晶體因應生活選擇是重點 目前白內障的治療,手術仍是最有效的方式,健保補助55歲以上患者,接受人工水晶體置換。黃于芳醫師表示,目前白內障手術已相當成熟,手術時間通常20分鐘左右,也不需住院,只要術後照護得宜、定期追蹤都沒有太大問題。 不少人最想了解就是白內障手術是否能將近視、老花甚至散光一併解決?黃于芳醫師說明,患者來到門診,首要先檢查是否有眼睛或其他疾病的因素,不適宜開刀,若是可進行手術的對象,會透過瞭解個人生活型態來選擇適合的人工水晶體;白內障手術所置換的人工水晶體幾乎已經可針對個人化需求選擇。 黃于芳醫師門診就有不少長輩一來就說自己常常要滑手機、打牌,也想要出門踏青看得清楚,像這樣比較複雜的需求,需要兼具遠、中、近的彈性調節,就可考慮三焦點或長延伸焦距的人工水晶體;但由於這類型人工水晶體產生夜間眩光機會較大,因此長時間夜間開車需求者,應與醫師充分討論。 黃于芳醫師強調,選擇人工水晶體最重要的是符合個人生活所需,她也特別提醒,當疑似有白內障症狀一定要盡快就醫,拖延不僅會讓開刀後視力恢復的時間變長,也增加手術風險;如果發現近視短時間內加深、夜間視力變差、畏光等,就要及早就醫檢查。   黃于芳醫師小檔案 現職:臺中榮總眼科部主治醫師 專長:眼整型、白內障手術、兒童視力保健、一般眼科疾病

打招呼遠遠看不出是誰?眼醫提醒:不見得是度數加深,小心白內障提早上門

打招呼遠遠看不出是誰?眼醫提醒:不見得是度數加深,小心白內障提早上門#白內障

白內障非老年者專屬!國人高度近視族群不少,隨著年紀增長,眼科診所就發現不少高度近視者一到40~50歲,以為自己度數又加深,檢查卻發現其實是白內障。醫師也提醒,現代人手機不離身,甚至也有30幾歲的個案已有白內障。 龍潭眼科診所院長陳財賜醫師表示,白內障是一種自然老化現象,主要是發生在眼睛的水晶體會隨著時間慢慢從透明變得混濁,而導致光線無法穿透,因此會發生看東西變得模糊不清。不少來門診的患者一開始都是發現朋友遠遠打招呼,卻越來越看不清楚是誰,閱讀也開始變得模糊,一檢查才發現是白內障。 白內障手術已能一併解決老花、近視、散光問題 目前白內障的治療仍以手術為主,即以置換水晶體的方式來讓視力恢復正常狀態。陳財賜醫師說明,白內障手術在台灣已經相當純熟,加上人工水晶體的多樣化選擇,治療白內障已經可以是「規格化」擬定治療策略。 許多人最常問的問題就是若原來有近視、老花眼或散光,做白內障手術能否一併處理?陳財賜醫師解釋,透過人工水晶體的選擇解決屈光問題,加上手術的「設計」,確實有機會一併解決。 他說明,治療白內障置換人工水晶體的前提是要清楚生活上對視力的要求,因此患者來門診都會詢問平時用眼的情境,如:是否需要近距離用眼,例如閱讀或工作?是否常滑手機?是否有夜間開車需求等……透過生活習慣甚至是工作型態來判斷,並做最適切的手術及人工水晶體的選擇。 龍潭眼科診所院長陳財賜醫師表示,非繞射型長焦段人工水晶體,以微小前導波設計能延長焦段,改善繞射型老花矯正人工水晶體的光暈、眩光等狀況。     想看遠中近又要不眩光,「非繞射」長焦段延伸焦距水晶體可達成 目前在人工水晶體的選擇上,有分單焦點、三焦點、繞射型延伸焦段、非繞射型延伸焦段,所謂單焦點是指以看遠為主,而隨著現代人生活習慣的改變,多數人都會希望遠中近都看得清楚,也就是多焦點的需求;不過以多焦點人工水晶體採繞射型的光學設計,比較會有光暈現象,因此也發展出非繞射型設計的長焦段人工水晶體來供患者選擇。 陳財賜醫師解釋說明,繞射型是人工水晶體透過一圈圈的「繞射圈」,使光線在穿透後產生遠近不同的焦點,再由視覺神經選擇適當影像;但容易造成光暈、眩光或星芒狀等缺點。後來發展出最新的非繞射型長焦段,以微小前導波設計讓光線進入能延長景深的焦距,並改善光暈、眩光等狀況,夜間開車也較為安心。 目前最新的非繞射型長焦段延伸焦距人工水晶體,不論是做過近視雷射手術者,甚至角膜較薄或者是乾眼症患者,經評估治療後,多半可使用。陳財賜醫師表示,白內障手術已進步到點眼藥水就能局部麻醉,執行時間約只需20分鐘,術後要注意2週內不可搓揉到眼睛、碰水,1個月內暫停游泳、爬山、跑山等活動;術後視力恢復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通常3個月都會恢復正常視力,只要有任何不適或疼痛就要盡快回診。 醫師小檔案: 陳財賜醫師 龍潭眼科診所院長 台大醫學士 台大眼科總住院醫師 省立桃園醫院主治醫師 專長: 白內障手術 角膜塑型 乾眼症候群 高度近視 倒睫毛手術

開白內障人工水晶體怎選?醫:看遠中近、夜間開車不眩光,選擇「這一點」是關鍵

開白內障人工水晶體怎選?醫:看遠中近、夜間開車不眩光,選擇「這一點」是關鍵#白內障

白內障手術日新月異,人工水晶體的選擇已能因應個人生活習慣選擇最適合的類別,就有一名60幾歲的女老師,原來多年前開第一隻眼時選擇單焦點人工水晶體,經過諮詢了解現在有可因應看遠看近的功能性人工水晶體選擇,迫不及待選擇另外一種非繞射型長延伸焦距人工水晶體植入第二隻眼睛中,來滿足日常生活所需。

白內障手術「人工水晶體」怎麼挑?眼科醫:散光超過●●度選「這種」

白內障手術「人工水晶體」怎麼挑?眼科醫:散光超過●●度選「這種」#白內障

「白內障」是常見的眼科疾病,主要因為水晶體蛋白質混濁導致光線折射變差,產生各種視覺問題,常見的症狀包括視力模糊、夜間視力變差,或是出現眩光。要注意的是,若白內障太熟可能導致青光眼、虹彩炎等併發症,而且會增加手術風險,究竟到底什麼時候要做手術?又要如何挑選水晶體?本文一次解析。

回診1次花6小時!半數患者寧放棄治療?醫揭「黃斑部病變」治療真相

回診1次花6小時!半數患者寧放棄治療?醫揭「黃斑部病變」治療真相#白內障

一名30歲女性上班族平時是3C重度使用者,某日突然眼前看見的事物全部扭曲,緊急至眼科就醫求救,檢查發現是黃斑部病變。眼科醫師表示,隨著醫學進步,黃斑部病變不再是「眼科絕症」,定期眼內注射藥物,可良好控制病情,但民眾常因2大迷思,導致醫囑順從度不積極,使逾半數患者在治療兩年後停止療程,陷入失明危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