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每天只有睡覺時沒有使用眼睛,隨著手機、平板等3C產品普及生活,現代人的用眼習慣也跟著改變,但過度用眼恐致眼睛調節力下降,加速眼睛老化速度。2025年台灣將步入超高齡化社會,根據最新認知調查指出,老花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是國人3大常見眼睛老化疾病,且逾6成3民眾自覺有眼睛疲勞乾澀情形,小心可能已是眼疾警訊。
人每天只有睡覺時沒有使用眼睛,隨著手機、平板等3C產品普及生活,現代人的用眼習慣也跟著改變,但過度用眼恐致眼睛調節力下降,加速眼睛老化速度。2025年台灣將步入超高齡化社會,根據最新認知調查指出,老花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是國人3大常見眼睛老化疾病,且逾6成3民眾自覺有眼睛疲勞乾澀情形,小心可能已是眼疾警訊。
一名50幾歲計程車駕駛近期發現開車開始有畏光、視線不佳情況,本來以為自己是老了是不是要退休,到眼科門診才發現是白內障問題。醫師透過置換「非繞射長延伸焦距」水晶體,也同時將原來個案從高度近視1400度矯正至50度,散光也從200多降至75度,術後不僅不用戴眼鏡,且看遠、看近都很便利,開車也更有自信。 水晶體在每個人出生時都是透明的,但隨著時間就會慢慢變得混濁,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眼神經科林睿彥主治醫師說明,水晶體的存在原來是為了保護眼球內部構造不受紫外線影響,但因為現代人平均餘命的增加與使用眼睛的需求變高,水晶體便開始有白內障問題產生。 白內障年輕化與高度近視、慢性疾病都有關 現代人使用眼睛的情境多元,除了年紀、紫外線,像是工作環境造成的眼外傷、糖尿病等也是白內障發生的風險因子,林睿彥醫師說明,臨床發現白內障有年輕化趨勢,除了使用3C產品、慢性疾病提早發生外,與高度近視也有關聯。 要解決白內障問題,林睿彥醫師表示,開刀還是根本解決方法。很多長輩有迷思認為白內障是不是要等到比較熟再開?他進一步說明,白內障在多年前必須要開較大傷口才能移除,對於傷口照顧不易,隨著醫學進步,目前透過像是超音波乳化術或飛秒雷射輔助手術,傷口都能控制在2釐米左右,麻醉藥只要點眼藥水,手術時間約20分鐘左右即可,比起傳統大傷口手術,不僅傷口小,也能降低手術風險,因此不再建議等到過熟才開刀。 林睿彥醫師強調,白內障太熟不僅可能造成眼壓上升或是虹彩炎等問題,還提高青光眼失明的危機,若拖太久破壞到視神經,更可能造成永久視力影響,即便做了白內障手術恐怕也無法改善視力品質。 因應職業生活習性,才能挑選最適合的水晶體 要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人工水晶體?林睿彥醫師說明,目前水晶體的選擇相當多,有健保也有自費,以健保來說,主要是提供單焦點球面鏡片,對於看單一焦點如看遠是可以解決的,但如果要遠、中、近距離都兼具就比較無法達到,加上球面鏡片於夜間時比較容易產生周邊影像扭曲;如果是追求較高的視覺的品質,就可以選擇自費類別。 目前自費的人工水晶體有分為單焦點、多焦點、繞射型長延伸焦距、非繞射長延伸焦距,林睿彥醫師表示,現代人使用眼睛的情境需求多元,可依照個人需求選擇人工水晶體。每種人工水晶體都有其優缺點,多焦點好處是遠、中、近都能看,但由於採用的是繞射設計,光線較為分散,視覺品質會受到先許影響,且夜間便較容易有眩光問題;因應這樣的情形也發展出非繞射長延伸焦距人工水晶體,比起多焦點人工水晶體,在遠、中距離可得到較好的視覺品質,也大幅降低夜間眩光情形。 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眼神經科林睿彥主治醫師表示,現代人使用眼睛的情境需求多元,因此多與醫師討論選擇最適合的人工水晶體 林睿彥醫師也提供使用情境,讓民眾更了解選擇人工水晶體的方向: 1.有看遠距需求如等公車、不介意戴眼鏡:適合單焦點 平時喜歡戶外爬山看風景,較常使用遠距離如看公車,中、近距離需求較低,不介意戴老花眼鏡。 2.開車機會多,較常需看中、遠距需求如導航:適合非繞射型長延伸焦段 看中、遠距離需求高,如導航等,也有夜間開車需求,如計程車司機就很適合。 3.看電腦、打牌等中距使用多,近距離如閱讀報紙多,不想戴眼鏡:適合三焦點 需要常使用中距離如打牌、打電腦,或近距離如閱讀報紙書本,如果不喜歡戴老花眼鏡的退休族群,沒有太多開車需求就適合。 很多人希望做白內障手術能一併解決近視、散光、老花問題,林睿彥醫師說明,可透過置換非繞射型長延伸焦距老花矯正的人工水晶體,保留眼睛不同度數的方式,把主力眼矯正至0度,另一隻眼則預留100至150度,不僅可治療白內障,也可不用再戴眼鏡,同時解決看遠看近的問題。不過他也強調,人工水晶體畢竟不是原來的眼睛結構,因此做完手術也不是完全回到年輕時的視力狀態,而術後也要注意保養,大約1個月左右多數就能恢復正常視力。 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眼神經科林睿彥主治醫師表示,現代人使用眼睛的情境需求多元,可依照個人需求,與醫師討論適合的人工水晶體。 林睿彥醫師也建議民眾平時就要做好眼睛防曬的工作,有陽光時戴上帽子或太陽眼鏡,使用3C產品時,30分鐘就需休息一下,平時要注意營養均衡,如果有慢性疾病特別是糖尿病患者,要控制好疾病,如果在高血糖的狀態應該要先穩定再來手術,以免提高感染風險而影響眼睛健康。 醫師小檔案: 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眼神經科林睿彥主治醫師 專長: 眼神經疾病之診斷與治療 一般眼科疾病 白內障手術 斜弱視矯正及治療 小兒眼科與近視控制
一名50幾歲企業家,平時除了忙於公事,假日也會與球友一起打高爾夫,前陣子發現視力漸漸有退化的情形,以為是近視加深,頻頻換了很多副眼鏡都沒有得到改善,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是白內障。經過醫師諮詢,個案表示希望遠、中、近都能看清楚,後來換上三焦點人工水晶體之後,不但大幅改善視力品質,也不用再戴眼鏡,開車看儀表板等日常生活狀態都便利很多。 白內障大部分是老年性的疾病,但是双眼明眼科診所院長何一滔醫師表示,近年來卻發現有明顯年輕化趨勢,甚至不乏30、40歲族群,特別是高度近視、糖尿病患者、長時間使用3C產品以及紫外線都是風險因子;門診就曾有30幾歲的年輕族群竟然看手機追劇導致近視度數已經飆到2、3千度一直換眼鏡都沒有改善,一檢查才發現是白內障。 老花眼突然變好也可能是白內障警訊 以往迷思認為白內障要熟了才開,何一滔醫師說明,這已是40年前的觀念,當時手術並不進步,傷口很大,因此需等成熟一些手術較妥當。現在是微創手術透過飛秒雷射輔助及超音波乳化術進行,傷口都相當小,水晶體太熟再開反而提高風險及手術難度,因此建議在視力上若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或工作,就可以考慮手術處理。 白內障的症狀相當多元,除了看東西變霧、雙影、暗影、近視度數增加、畏光等,何一滔醫師提醒,如果是老花眼突然變輕也是一個警訊,這是一種老年核性白內障因光學折射產生的影響,千萬不要以爲是視力好轉了。 隨著白內障手術進步,能選擇的人工水晶體也更多元,何一滔醫師說明,1949年Ridley醫師首先植入人工水晶體,因當時人工水晶體厚重,併發症當然非常多。後來也發展了前房人工水晶體,也因為當時對內皮細胞的不夠瞭解,引起角膜的併發症;最後才發展了後房人工水晶體。現在植入後房就是用比較進步的超音波乳化術,隨著技術進步,人工水晶體的材質已改用壓克力,穩定性高及細胞相容性高,可折疊或用注射器植入,而且透過手術的技巧很快就能置換,手術時間也縮短許多。特別是近15年發展非常快速,人工水晶體從球面、非球面、單焦點、延焦段及三焦點(光動低眩)的需求都能滿足,甚至也可矯正散光、增加景深等。 現代人中距離使用情境多,三焦點改善視力品質 現代人對於視力品質要求較高,當溝通置換人工水晶體時不乏希望遠、中、近距離視力都能獲得改善,或者不用再戴眼鏡,希望可以“返老還童”。何一滔醫師表示,目前三焦點人工水晶體較能滿足這樣的需求,不過以往三焦點較有夜間眩光及光暈的情況,現在改良後的光動低眩新型三焦點人工水晶體,除了改善這一點之外,也針對現代人常使用的中距離情境,如用電腦、煮飯、開車看儀表板與導航等做了優化,讓民眾生活能更便利。此外,可以選擇單眼視力的方式,不但可以減少眩光及光暈的不適,同時也有遠、中、近的功能。 双眼明眼科診所院長何一滔醫師說明,以往三焦點較有夜間眩光情況,現在新型光動低眩新型三焦點人工水晶體已改善許多,優化了遠、中距離的視覺品質。 何一滔醫師強調,不要懼怕白內障手術,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人工水晶體的需求都能夠根據個人生活型態、工作模式等來做客製化的選擇,一旦視力有問題,都應儘早檢查確認病因,才能找回最好的視力品質。 醫師小檔案: 双眼明眼科診所院長 何一滔醫師 專長: 白內障、老花、屈光 三合一手術 (超微創白內障三合一乳化手術) 飛秒雷射老花白內障小切口超音波晶體乳化手術 飛秒準分子近視雷射屈光手術 高度近視專用微型鏡片植入手術 視網膜雷射治療
現代長輩由於熱愛使用3C產品,近來發現眼科門診不少年長者開始有老花情況,加上白內障發生,變成看近跟看遠都不清楚。一名68歲婦人不僅有遠視又有散光加上白內障,裸視力只有0.05,頻繁更換厚重眼鏡讓她相當困擾。後來諮詢醫師選擇三焦點人工水晶體,今年4月先開了一眼白內障發現效果不錯,不到1個月又開了另一眼,5月時視力已改善至1.0,遠近都能看清楚,也不再需要戴眼鏡,非常開心。 水晶體是一種蛋白質,隨著年紀增長會有熟化現象,水晶體在變異後便會形成白內障,林宏洲眼科診所院長林宏洲醫師表示,白內障相當複雜,不同類型像是核性白內障、皮質性白內障、後囊下白內障,或是更難纏的後極性白內障等,透過影像檢查都會看到不同樣貌的病變,有時候是球狀、條狀甚至也有片狀,發生位置也不同,這些都會導致視力受影響,看東西變白、變黃,甚至出現條狀的扭曲狀態。白內障帶來的不只是看不清楚,在色彩、亮度上都會有影響。 手術技術進步,白內障不應過熟再開 白內障除非是虹彩炎或外傷、高度近視等因素,通常都是漸進式的病變,因此當病患意識到視力受影響,其實都已有一定的嚴重度,因此定期檢查視力相當重要。林宏洲醫師提到,現在不少40、50歲的族群有提早發生白內障的趨勢,與高度近視、用眼頻率、藍光刺激、飲食等因素都有關聯。 不少年長者有白內障熟了再開的迷思,林宏洲醫師說明,這是因為早期開刀方式是先在水晶體上劃一大刀,將變熟變硬的水晶體擠出,如果不夠熟不夠硬反而不利手術,其傷口也較大;現在白內障技術已相當進步,透過乳化技術傷口小也不需縫合,水晶體在沒有過熟的狀態下,手術時間僅需20分鐘左右,能改善視力品質。林宏洲醫師解釋,由於白內障是一種蛋白質熟化的狀態,一般眼藥水無法改善病變,以現代新技術來看,越早做白內障手術對視力恢復越有利。 「三焦點較接近自然水晶體使用狀態」 要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人工水晶體?林宏洲醫師表示,現代人用眼需求多元,從手機、電視、電腦都會用到,因此普遍會需要多焦點(三焦點)的水晶體,其實三焦點人工水晶體行之有年,只是以往有夜間眩光的缺點,而隨著材質優化,目前新的光動低眩新型三焦點人工水晶體不僅能減少眩光增加,也提高視覺上的清晰度。 針對現代人較常使用的像是看導航、看書、做菜等日常,新的三焦點水晶體也優化中距離視力,林宏洲醫師說明,三焦點其實是較接近自然水晶體的使用狀態,加上現代的人工水晶體功能更多,也讓散光、近視、老花能一併改善。 林宏洲醫師說明,光動低眩新型三焦點人工水晶體不僅能減少眩光增加,也提高視覺上的清晰度,幫助患者的散光、近視、老花一併改善。 林宏洲醫師強調,現在的技術對於置換人工水晶體從檢查、手術、產品選擇都相當進步,也不斷在優化,但即便做了白內障手術仍要有正確觀念,不是更換人工水晶體就是重現年輕時的視力,並非能清楚看到很精細的小字,應根據個人需求能維持良好的視力品質就是好的選擇。 醫師小檔案: 林宏洲眼科診所院長 林宏洲醫師 專長: 飛秒雷射穩定眼壓微創白內障手術 近視雷射手術、老花近視雷射手術 視網膜孔裂、剝離、出血、積水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青光眼、飛蚊症
視力模糊、晚上看不清楚⋯小心白內障找上你!白內障是常見的眼部疾病之一,隨著人口高齡化及現代人過度使用3C產品,白內障的發病率逐年增加,到底要如何降低罹患白內障的風險?以下由國泰綜合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郭又瑋分享白內障的成因、症狀、診斷、治療以及日常保健,幫助你守護靈魂之窗。
白內障是許多人有的眼部疾病,白內障主要症狀為視力模糊,不僅因為常用電子產品,長時間在陽光下紫外線強烈照射,也會加速白內障進展。《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眼科醫師提醒,5大高危險族群應慎防白內障發生,可透過1表檢視護眼4措施,了解延緩白內障的方法。
現代人的平均餘命增加,退休後更是第二人生的開始,以往年長者在白內障置換人工水晶點的需求多認為使用單焦點即可,但有一名退休70幾歲的老師不僅學二胡,平時也要用電腦看股票,她希望自己依然要維持良好的視力品質享受生活,在與醫師溝通需求後,選擇最新三焦點人工水晶體,術後幾乎回到年輕狀態的活動力。 上明眼科仁武院區院長何采璇醫師表示,這名退休老師以前的視力都很好,但隨著年紀增長開始覺得視力變得模糊,本以為是老花眼,檢查才發現是白內障問題。 白內障是由於自然老化、用眼過度或者是外傷等因素,讓清澈的水晶體變得混濁,因為光線無法穿透,所以看出去的視線都會變得模糊;因此不少人也會以為自己只是近視度數增加,往往檢查之後才發現是白內障問題。 視線模糊、畏光,有高度近視者更要留意 白內障的警訊不只是視線模糊,有些人會有畏光的表現,或者是近視度數暴增,臨床上就發現40幾歲的高度近視者突然度數暴增,檢查發現其實是白內障導致。白內障無法用點眼藥水延緩症狀,何采璇醫師舉例,就像水晶體變成了一層霧玻璃,怎樣清潔都無法除去模糊感,只有透過置換水晶體,才能重新找回清晰的視力。 有些年長者有錯誤迷思,認為白內障要「熟一點」再開,何采璇醫師都會用打果汁的概念跟病患解釋,當水果太硬來打,不僅較難處理,也會讓機器過熱甚至產生危險;白內障太熟不僅加深手術併發症風險,也會讓術後角膜水腫機率變高,甚至較可能引起青光眼或者是虹彩炎的發生。 越晚開白內障受術風險更大 何采璇醫師說明,現在的白內障手術只需透過點藥水方式的局部麻醉進行,手術時間約15~20分鐘,傷口小、術後也不需住院,回門診檢查即可,如果放太熟,反而需用打針的方式麻醉,傷口也更大,也造成病人更大壓力。 隨著現代人生活模式的多元發展,目前人工水晶體的選擇也相當多元,如果有散光或老花問題也可以一併解決。何采璇醫師指出,目前的人工水晶體不論是單焦點、多焦點(三焦點)、繞射型延伸焦距,以及非繞射型延伸焦距人工水晶體都能加入散光片,而各種人工水晶體皆有不同的優點。以三焦點來說,由於能滿足遠、中、近的需求,較適合現代人的多元生活模式,但由於過去的三焦點水晶體繞射環的設計,會讓夜間的眩光、光暈較明顯,比較不適合夜間開車的族群,而目前新的光動低眩新型三焦點人工水晶體,透過新材質的更新,除了提高透明度,也降低光線折射後分光的狀況,改善了眩光問題,水晶體含水量的優化,也減少視野周圍的扭曲情形。現代人常使用電腦、看文件、煮菜、吃飯、看導航等需求,多屬60公分的中距離,最新的三焦點人工水晶體也改善了中距離的使用品質,讓眼睛適應更好。 上明眼科仁武院區院長何采璇醫師說明,光動低眩新型三焦點人工水晶體優化了60公分中距離的視覺品質,降低夜間眩光情況。 常使用中距離,適合三焦點人工水晶體 何采璇醫師的門診除了先前提到的退休老師案例,也有一名50幾歲的水電工師傅,好幾個月前發現近視從4、500度跳到破千度,眼鏡換很多都沒有解決,後來到門診檢查才發現是白內障問題。由於在修繕時常需用到中距離,經過評估選擇了最新的三焦點人工水晶體,不僅術後馬上能回到工作崗位,回饋也相當滿意。 何采璇醫師表示,現在的白內障手術都已相當進步,回家只要點眼藥水即可,隔天幾乎就能恢復到7、8成視力,1~2週就能有正常的視力狀態,很多病患都反應,開完刀覺得世界都亮了起來,改善很大的生活品質。術後如果沒有眼睛變紅、分泌物變多情形,多數都能自己恢復。何采璇醫師也提醒,紫外線是白內障的風險因素之一,平時要多注意眼睛防曬問題,出外有太陽盡量配戴太陽眼鏡,以減少白內障的提早發生。 上明眼科仁武院區院長 何采璇醫師 專長: 白內障超音波微創手術 眼整型 不明原因溢淚 一般眼科
一名80歲行動不便的阿嬤近來被家人發現不吃飯菜,也常一個人關在房間裡,家人很擔心是憂鬱症,就診發現竟是因為白內障讓視力變差使阿嬤心情很差;經過白內障手術後,阿嬤不僅恢復食慾變好,更常叫外傭推她出去走走,家人感到相當開心。 臺大醫院眼科部屈調眼科侯鈞賀主治醫師表示,根據2002年刊登在BMJ期刊的瑞典研究顯示視力不良是自殺的三大原因之一,而改善白內障手術與憂鬱症狀更是息息相關;根據臨床數據顯示,第二眼白內障如果也需要手術,則越早手術,對改善情緒憂鬱有正面效益,可見視力品質對生活品質有相當大的影響。 近視者每增加一百度會增加2成白內障的風險 白內障是眼睛的水晶體混濁造成,隨年紀增長、紫外線、人體細胞自然代謝、過氧化等傷害,都會影響水晶體的清澈度。侯鈞賀醫師說明,人從出生後水晶體細胞便不斷增生造成蛋白質的堆積,若加上眼睛有外傷、發炎,或像是糖尿病、類固醇藥物攝取過多、紫外線曝曬等其他因素,都可能讓白內障提早發生;特別是現代人使用3C產品頻率高也是可能的風險因子之一,另外研究也發現近視者每增加一百度會增加2成白內障的風險。 侯鈞賀醫師表示,只要年紀漸長都會遇到白內障問題,但透過手術就能獲得改善。白內障初期症狀有像是視力降低、畏光、視覺品質下降情形,如果拖太久水晶體過熟,還可能造成青光眼、發炎等併發症而提高手術的困難度;目前白內障手術主要是搭配水晶體超音波乳化術也可以使用飛秒雷射輔助處理,如果太熟水晶體變硬時,就必須增加超音波的能量,也較容易傷害角膜細胞,因此若有白內障,千萬不要拖太久。 目前白內障手術相當成熟,侯鈞賀醫師解釋,一般的手術過程約可以在20分鐘左右完成,麻醉幾乎用點眼藥水即可進行,傷口也多可以控制在0.25cm以下,手術過程大部分不會痛,有時可能會有痠、脹或些微刺的感覺,都是在可接受範圍,只要術後注意清潔避免感染,不論是慢性疾病甚至是癌症患者都能進行。 臺大醫院眼科部屈調眼科侯鈞賀主治醫師表示,白內障會讓視力變差,研究顯示視力不良是自殺的三大原因之一,而白內障手術與改善憂鬱症狀更是息息相關 該如何選擇人工水晶體?侯鈞賀醫師說明,目前水晶體健保與自費都有,健保的水晶體材質也是相當好,同樣也能改善白內障,主要差異是球面像差較高可能影響較亮或較暗環境下的視覺品質,不過還是能一併改善近視及遠視的問題;若對視覺品質要求較高,或者是希望能一併調整散光,則可選擇自費人工水晶體。 現代人多元生活情境的遠、中、近視力需求 侯鈞賀醫師門診就有一名56歲的女性上班族,近一年發現視力下降就診檢查,才發現已經有白內障。個案由於近視多年又有老花,平時要打電腦及看紙本報表,必須帶遠中近三副眼鏡,但頻繁更換眼鏡讓她覺得相當不便;這次透過醫師諮詢與評估選擇置換三焦點人工水晶體,不僅讓她視力能恢復正常,也不用戴眼鏡,現在還希望可以盡快開第二眼讓生活品質更好。 目前自費的人工水晶體有分單焦點、雙焦點、多(三)焦點、延伸焦段的訴求。如果是希望術後不戴老花眼鏡也可以遠、中、近視力都能改善,或者常使用中距離像是看電腦、導航、打牌等情境,三焦點較能滿足不戴老花眼鏡的視力需求。侯鈞賀醫師也提醒,不管選擇哪一種水晶體都有其優缺點,仍會有視力上的落差,不是全焦段都能看得清楚,也不是做完手術就回復到年輕狀態的視力。只要不是單焦點的水晶體,由於進入的光線較為分散,因此隨著各種不同的設計,會有多多少少的夜間眩光,還是需要和醫師諮詢討論適合的水晶體。 儘管白內障是不可逆,侯鈞賀醫師也提醒一些生活注意事項來預防提早發生,如在戶外太陽較大養成戴帽子或太陽眼鏡習慣避免光線照射,若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要做好疾病控制,另外白內障是一個氧化過程,因此平時在營養攝取上也可多吃堅果類、深色蔬果,都有比較好的幫助,50歲以上也建議定期做眼睛檢查,有高度近視者更建議提早檢查以降低眼睛病變風險。 臺大醫院眼科部屈調眼科主治醫師 侯鈞賀醫師 專長:白內障手術、雷射屈光手術、低視能診療、特殊需求視覺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