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內障

白內障盡早就醫 享受「睛」采人生

白內障盡早就醫 享受「睛」采人生#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高齡化社會中,眼睛老化是一項老化警訊,根據眼科醫學會資料顯示,推估台灣約有6成高齡者罹患白內障,就醫比例卻僅有2成,55%高齡者甚至會等到眼睛出狀況後才就醫,是歐洲國家的3倍!醫師提醒,白內障會導致視力越來越差、容易跌倒,增加外傷的機會,也會因為活動範圍越變越小、足不出戶引發老人失智等其他疾病。不愛檢查原因可能是擔心療法無效、影響生活隨台灣老化速度加快,白內障患者預計未來將再創新高!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暨白內障手術委員會召集人潘志勤醫師指出,國人固定檢查習慣偏低不只在眼科發生,歸咎原因可能在擔心新療法成效不佳、不願面對眼疾真相、擔心術後引發併發症等。隨著醫療進展,台灣白內障手術日趨精進與世界同步,國人也應隨時接受新資訊,才不致讓視力問題因害怕不敢手術而影響老年生活。白內障患者可能引發骨鬆、關節退化問題潘志勤醫師指出,「還有更多疾病躲在白內障後面」,白內障患者不僅要面對生活上的不便,還可能因為減少活動引發骨質疏鬆、關節退化等問題。另外也會因此負擔龐大的醫療費用,因此治療白內障僅是邁向良好老年生活的第一步。視力差不僅會影響活動範圍,越來越模糊的世界也會讓老年人,在生活上面對重重關卡以致拋棄戶外生活。其實只要積極尋求治療方法、與專科醫師討論,有機會一次解決白內障、遠視、近視及散光等問題。高危險群1~2個月就要檢查一次應定期及規律檢查白內障全台患者更已於103年突破百萬大關潘志勤醫師提醒,現代醫學進步,65歲以上一般高齡者,應以半年至一年檢查一次,但有高危險因子的人如糖尿病、青光眼及其他慢性病患者,檢查頻率約1~2個月一次。出現眼部不良反應時應盡速就醫並與專業醫師討論解決方法,才能在退休後持續擁有「睛」采人生。

新型白內障手術 傷口可縮小5/6

新型白內障手術 傷口可縮小5/6#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白內障主要是因為水晶體混濁導致,除了高齡化社會來臨,致使罹患白內障的比例越來越高之外,糖尿病、外傷及遺傳等因素,也會出現白內障。傳統白內障手術,傷口大、復原時間長、術後易產生併發症;目前對於白內障治療,已有超音波晶體乳化術,由於手術切口小、無縫線,術後復原也很快速,這對於白內障病人而言,是很好的選擇。傷口只有2.2mm 僅傳統手術1/6大眼科醫師王孟祺表示,超音波晶體乳化術引進台灣已有20年,優點是取出水晶體的傷口很小,只有2.2mm,對眼球結構傷害小,傷口只是原來傳統手術方式的1/6,且手術不用縫線、拆線,也不用打針劑麻醉藥,只需在眼球表面點眼液麻醉藥,而且可以隨時補充,因為不用打針,產生併發症的機率較低。飛秒雷射輔助 手術穩定性高又安全超音波晶體乳化術治療白內障的傷口小,使得感染發生率較低,恢復較快。因為眼睛是球形,傷口小對於眼睛的改變就小,所以術後因為傷口造成的散光也大幅減少,並且可以預測術後度數。王孟祺醫師已有10年都用超音波晶體乳化術進行白內障手術;此外,他並指出,因為醫療科技越來越進步,新的醫療儀器也越來越多,目前還有飛秒雷射來輔助進行白內障手術,由於穩定性更高,可以更安全且快速的進行手術。傳統白內障手術傷口大、可能傷害其他結構不過,仍有很多人仍停留在要等白內障成熟後才手術的觀念;王孟祺醫師說,傳統白內障手術要等白內障成熟才取出置換人工水晶體,但是傷口就有1.2公分,而眼球直徑只有2.4公分,所以對眼球而言,破壞很大,而且還要縫線、要住院,以及要拆線,手術還要打針劑麻醉藥,就有可能傷害到眼窩其他結構,並且恢復也較慢。男子懼怕手術 導致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王孟祺醫師進一步指出,其實有很多人懼怕手術,並且擔心術後照顧麻煩或是覺得會很疼痛,而不敢做手術。就有一名60多歲男子,在10年前已經有白內障,當時就必須要做手術,但他卻因為害怕手術,結果竟造成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發作,視神經受損,手術後視野也受到影響,非

逾半數熟齡族 眼睛岀狀況才就醫!

逾半數熟齡族 眼睛岀狀況才就醫!#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白內障不只是眼睛疾病,其所可能導致的照護問題,更將耗費不容小覷的社會成本與家庭負荷!隨著老化指數越來越高,台灣將迎來第一個老年人口超過幼年人口的父親節,與老化關聯緊密的白內障全台患者更已於103年突破百萬大關。台灣人白內障就醫比例僅2成一份橫跨歐亞18國、調查人數逾8,000人的「歐亞熟齡白內障認知大調查」顯示,55%台灣熟齡族從眼睛出狀況仍沒有在第一時間就醫,是亞太其他國家平均2倍,更是歐洲平均3倍,堪稱歐亞最ㄍㄧㄥ熟齡族。檢視台灣健保資料可以推估,全台65歲以上白內障盛行率達60%,但白內障就醫的比例僅有2成,顯示高達4成65歲以上白內障患者未就醫。新技術可以一起解決近視、散光問題隨台灣老化速度加快,白內障患者預計未來將再創新高,調查顯示,高達94%的台灣熟齡害怕罹患白內障將阻礙自己追尋人生未完成的夢,93%擔心無法到異地旅行,89%覺得會影響社交等生活娛樂!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暨白內障手術委員會召集人潘志勤醫師指出,白內障手術治療日趨成熟,選擇新科技治療方案對罹患白內障的熟齡來說,除了滿足看得見的基礎需求外,並有機會同時一併解決近視、散光、老花 等相關問題,而能看得更清楚。「視」在必行 人生更「睛」采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呼籲,白內障是不可避免的老化眼疾!鼓勵民眾多關心家人並協助定期就醫檢查,若有症狀出現,建議尋求專業醫師協助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及早恢復視力,讓下半場人生更「睛」彩。

新型人工水晶體 散光逾百度不適用

新型人工水晶體 散光逾百度不適用#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向堅強樂觀、喜歡戶外活動的老爸,最近突然很少外出,臉上總是掛著憂愁的呆坐在家裡,原來他竟然是因眼睛看不清楚;家人帶其就醫,醫師告知他有白內障,需要進行人工水晶體置換。聽到開刀二個字,讓這位老爸裹足不前,原來他本身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害怕手術是否能夠成功。3大原因白內障病患不願手術新光醫院視網膜中心主任鄭成國指出,國內大部分的白內障患者年齡超過60歲,而患有高度近視、糖尿病者可能提早發生。臨床觀察發現,白內障患者不願意接受手術有3大原因,包括擔心手術失敗、人工水晶體費用昂貴,以及認為病情沒有急迫性;事實上,目前人工水晶體置換術安全性、成功率大幅提升,健保也有給付基本型人工水晶體,而白內障拖太久,可能併發青光眼而失明,不可不留意。40歲後水晶體老化 出現視力模糊、畏光40歲後,水晶體開始彈性變差、變硬,從清澈的透明色變成混濁的白色、黃色。鄭成國主任表示,白內障可分為3大類型,包括核性白內障、皮質性白內障,以及囊膜下白內障,患者主訴的症狀通常是視力模糊、畏光、光線越亮越看不清楚,或是看物感覺色彩鮮豔度變差。新型人工水晶體 夜間開車不成問題隨著多功能性人工水晶體的發明,使得白內障病患受惠良多。鄭成國主任舉例,一名老年男性,兩眼都有老花、白內障,嚴重視力模糊,經評估接受人工水晶體置換術治療,並建議選擇新型區域折射多焦點人工水晶體;術後完全不需要戴老花眼鏡,無論是看遠、看近都非常清晰,就連夜間開車也都不成問題。散光超過100度不適合使用鄭成國主任強調,新型區域折射多焦點人工水晶體為上下設計,如同將多焦點眼鏡植入眼睛內,改善傳統多焦點人工水晶體環狀繞射設計的缺點,術後患者比較不會發生眩光、複視,以及減損光線的問題,且接受度較高;若病患兩眼都使用新型多焦點人工水晶體,視覺改善效果更佳。不過,他提醒,若有水晶體異位或脫位,或散光超過100度的白內障患者,就比較不適合使用多焦點人工水晶體。(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讓EYE亮起來 白內障老人重見光明

讓EYE亮起來 白內障老人重見光明#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今年71歲,長期在連江縣醫院擔任志工的陳爺爺,102年於北市聯醫「讓EYE亮起來」活動中右眼接受白內障手術後,發現眼睛真的看得比較清楚,日後持續在眼科門診追蹤。104年聽說北市聯醫白內障義診的消息,馬上報名接受左眼白內障手術,術後終於能清楚看到,再也不是模模糊糊。避免離島交通不便 提供與本島同等醫療照護白內障是老年人很普遍的疾病,拜醫療儀器不斷更新,微創手術日益精進之賜,白內障成為失明諸多原因之中最容易治療,且效果最好的眼睛疾病。為了避免離島民眾往返舟車勞頓就醫,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遠赴連江縣提供專業白內障手術治療,提供當地與台灣本島同等級的醫療照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指出,醫療設備資源不足,白內障仍是老人視力不良的首要原因。北市聯醫自民國89年起定期支援連江縣立醫院及四鄉五島衛生所眼科門診,每二週一次,派出眼科團隊進行為期一週的眼科巡迴醫療,為連江縣鄉親服務,迄今已提供看診服務三萬人次以上。術前詳細評估、術後完整追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翁林仲副總院長表示,離島長者不用往返台灣本島,也能享受到與臺灣同等級的專業眼科醫療服務。「從EYE到愛,讓EYE亮起來」服務派出眼科專業團隊,為10-15位患者進行微創白內障超音波晶體乳化與人工水晶體植入術。醫療儀器皆在手術一星期前船運送往連江縣,設備完全與本島醫院相同水準。術前會有詳細評估以及說明,術後病人也將進行完整追蹤,定期的醫療門診,確切掌握病人恢復狀況。

瓦斯火光傷眼?眼睛記得要防曬!

瓦斯火光傷眼?眼睛記得要防曬!#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少媽媽整天忙著做菜、奔波,張羅家中大小事,常忽略生活中許多潛藏因子會誘發白內障。眼科醫師表示,戶外陽光紫外線、煮菜時瓦斯爐冒出的火光等,都可能傷害媽媽的眼睛,增加白內障風險,因此建議出門時最好戴茶色太陽眼鏡、避免注視火光,才是眼睛保健之道。依據不同需求 慎選人工水晶體眼科醫師林宏洲指出,若沒有刻意閃避上述風險因子,長時間下來,水晶體就會變混濁,形成白內障,而治療白內障多以「超音波晶體乳化術合併人工水晶體植入」手術為主,目前人工水晶體選擇也越來越多樣化。舉例來說,媽媽若喜歡四處遊玩、到戶外走走,或需要四處奔波,眼睛很容易接觸紫外線,此時較適合「全視線原理的非球面變色人工水晶體」,若同時有近視、遠視,則可以考慮選用多焦點人工水晶體。人工水晶體會變色 有效阻隔紫外線和藍光傷害林宏洲醫師分析,戶外陽光紫外線不只讓白內障惡化,也可能傷害黃斑部,全視線原理的非球面變色人工水晶體會隨外在光線變化而改變顏色。在戶外,人工水晶體變成黃色,可過濾多數紫外線和藍光,當民眾進入室內,人工水晶體變透明,看東西更清楚,且夜間視力較不受影響,媽媽即使晚上出門買東西,眼睛還是「亮晶晶」。白內障拖太久 手術難度會上升目前白內障手術多為微創手術,傷口很小。林宏洲醫師提醒,當白內障已影響視力、生活,就要考慮接受治療、置換人工水晶體,拖越久、白內障越熟,水晶體會變硬,且也會膨脹,導致眼睛的排水管容易受擠壓,引起眼壓高或青光眼,手術風險也會大為增加。即使動白內障手術 眼睛還是要記得防曬!另外,患者接受白內障手術後,一星期內建議戴護目鏡,防止外傷或風沙傷害眼睛。一星期後,平常出門在外,還是要記得戴太陽眼鏡,為眼睛防曬,避免紫外線傷害眼睛其他部位。患者手術前若能接受角膜弧度儀、超音波生物測量儀等專業評估,治療會更精準,手術風險也會明顯降低。(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瞳孔有白點 小兒也有白內障

瞳孔有白點 小兒也有白內障#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張小妹2歲半時看東西總是無法正視物品,媽媽也發現他走路姿勢怪異,到醫院就診後發現醫師發現,張小妹雙眼皆水晶體混濁,確診為雙眼先天性白內障。快3歲時張小妹右眼視力僅存0.2、左眼幾乎看不見,3歲半時左眼置換人工水晶體。4歲2個月時進行右眼手術。透過配戴眼鏡及定期追蹤,目前張小妹配戴眼鏡後的矯正視力右眼達0.9、左眼為0.8。1/3患者與母親懷孕時不良習慣有關台北慈濟醫院醫師鄭涵之指出,白內障通常被認為是年長者才會罹患的眼疾,據流行病學的統計,先天性白內障發生機率約0.05%,其中1/3至1/2的患者與遺傳有關。父母親在幼年時有過先天性白內障,孩子就有可能罹患這種疾病。此外,有1/3成因與母親在懷孕時感染到麻疹、德國麻疹,或有抽煙、喝酒、吸毒、藥物的不良使用有關。其餘1/3則為眼睛曾受外力撞擊、遭受外傷時也有可能發生。嚴重程度高的患者有明顯眼球震顫情形一般嬰幼兒的視力,通常出生3個月時能發展出固視,3歲時會發展到0.5、0.6,4歲時發展到0.7、0.8,5、6歲時視力能達到1.0。鄭涵之醫師表示,先天性白內障會因為水晶體混濁的大小或位置不同,影響發現時間。越早發現的患者通常嚴重度越高,用肉眼就可以看到瞳孔中間的白色部分,也會有明顯的眼球震顫情形;但若是父母太晚發現異常而延後就醫,恐會造成光線無法進入刺激眼球導致弱視。看東西歪斜、不自然擺動 父母要警覺嬰幼兒無法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情況,因此父母若觀察到小朋友看東西有歪斜、眼球震顫、眼球不自然擺動或行動上有不敢爬、不敢走的情況、甚至是瞳孔上有明顯白點,就必須要有警覺心帶孩子就醫做進一步檢查,找尋是否在肌肉發展或視力發展上有問題。此外,鄭涵之醫師也呼籲若有懷孕準備的夫妻,可以注意家族史或做懷孕前的基因檢測,避免不當用藥及感染,以確保胎兒的健康。

眼前一片黑 老菸槍小心這病

眼前一片黑 老菸槍小心這病#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66歲的王先生有菸癮,卻時常誇口自己百病不侵,從來不做身體健康檢查。一天突然右眼眼前發黑,視野整個暗下來,約經過10分鐘視線才慢慢恢復清楚。經眼科詳細詢問以及檢查後,發現王先生除了有高血壓、高血脂、以及頸動脈硬化狹窄,眼底視網膜的動脈也有硬化現象,還伴隨有「暫時性黑矇症」。是身體的問題反映到眼睛臺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主治醫師郭巾慈指出,典型的暫時性黑矇症來的快去的快,很多患者都在日常忙碌或是不想面對之下而疏忽,然而,這種症狀的產生是因為身體已經累積很多問題才反映在眼睛的表現。此症極有可能造成暫時性視力下降情況,眼睛出現乾眼症、角膜病變、間歇性青光眼、玻璃體混濁、黃斑部病變、視神經病變等。而身體方面主要是發生在血管問題,例如血管狹窄、血栓、低血壓、高血壓、血管痙攣、血液凝血異常等,而這些血管問題也是造成中風的元凶之一。輕忽暫時性黑矇 導致眼中風郭巾慈醫師提醒,民眾不能輕忽暫時性黑矇症,雖然它發生的時間很短,但是忽略這樣的問題可能導致眼中風或腦中風。當然,和血管疾病息息相關的抽菸,也是一併要戒除的,而定期健康檢查是預防暫時性黑矇症的最佳方法,好好控制血壓、血脂肪或其他的系統性疾病,才是上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