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內障

眼睛不防曬 竟致白內障!

眼睛不防曬 竟致白內障!#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眼睛也要防曬!根據中央氣象局統計,今年6到8月紫外線幾乎天天過量,全視線亞太地區民眾護眼習慣調查指出,台灣人紫外線危機意識雖然很高,但採取護眼行動的民眾卻不到5成,恐陷眼病變危機,民眾外出時應養成穿戴遮陽帽、變色鏡片等護眼配件的習慣,才能降低紫外線影響,擁有健康好眼力。護眼的人僅45% 5%完全沒保養全視線民眾護眼習慣調查發現,94%台灣人了解紫外線會對眼睛造成傷害,與馬來西亞、泰國並列第1,領先中國、香港、印尼、菲律賓等地,但50%會避開眼睛危害來源或使用護眼產品,會採取直接護眼措施的人卻僅佔45%,5%完全沒有保養眼睛,顯示國人眼部防曬觀念仍待加強。「未感受到眼睛異樣」排名第1在國人不護眼理由中「未感受到眼睛異樣」排名第1,占38%,價格考量占23%,不知道有護眼產品占20%,不在乎眼睛保護則占14%,然而根據調查,推估超過600萬人,平日習慣在中午紫外線最強的時段外出用餐,因此除了作好身體、臉部防曬,眼睛防護亦不可少。眼部防曬 醫:護眼配件是關鍵萬芳醫院眼科醫師林珂如表示,白內障等眼部疾病的成因主要來自眼部防曬不確實,紫外線會對眼睛造成持續性、累積性的傷害,並非沒有感受到異狀就不需做眼部防曬,建議民眾平常外出時就要養成穿戴護眼配件的習慣,尤其是與眼睛接觸最直接的眼鏡,應以抗紫外線功能為優先考量,來幫助阻絕有害和過量的光線。

日曬15分 不護眼恐失明

日曬15分 不護眼恐失明#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年約40歲、本身有高度近視的上班族,平常面對刺眼陽光,雖瞭解紫外線危害,但因自認僅通勤、午休或洽公才會外出,無需做任何眼睛防曬,近來發現視線朦朧,原以為是本身近視度數加深不以為意,直到發現在陽光下眼前視野霧茫茫,才驚覺視力惡化,緊急就醫後確診為白內障。過度紫外線曝曬 水晶體氧化變性紫外線就像細小利刃不斷衝擊眼球水晶體,過度紫外線曝曬,會使水晶體氧化變性、混濁,導致光線無法順利聚焦在視網膜上,進而影響視力,據氣象局紫外線資料顯示,入夏以來全台平均近8成以上的天數,都達紅色過量甚至紫色危險等級,只要在陽光下15到20分就會曬傷,相較其他國家,台灣人普遍較不重視眼部防曬。白內障、光害性角膜炎、失明萬芳醫院眼科醫師林珂如表示,根據調查比例推估超過600萬人,平日習慣在中午紫外線最強的時段外出用餐,若因為外出時間短就疏於防曬,將使雙眼直接暴露於高強度紫外線中,長期下來不但會加速眼部細胞老化,更可能導致白內障、光害性角膜炎等眼部病變甚至失明,除紫外線外,陽光直射或反射產生的眩光也會刺激引發不適。搭配陽傘、遮陽帽 效果更完整在陽光強烈環境中,應隨時配戴抗紫外線配件以加強眼部防護,若民眾認為隨身攜帶一副墨鏡穿脫替換太麻煩,可考慮選配一副能隨紫外線強度變化,自動調整鏡片色調深淺的變色鏡片,林柯如醫師補充,若想增加光線遮蔽效果,也可搭配使用折疊陽傘、遮陽帽讓護眼效果更完整。

睡不著 藍光搞的鬼!

睡不著 藍光搞的鬼!#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光不但能我們看見東西,它還可以活化荷爾蒙,打造睡眠與清醒的規律,對人類來說,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相對於人類而言,有毒性,一般認為,它的毒性在最容易被人吸收的藍光範圍會變得比較強。 白內障手術後 黃斑部病變増加藍光開始受到關注,始於有報告指出,白內障手術後,黃斑部病變的眼部疾病有増加的趨勢,這是1980年代後半的事情,光線穿過一種名為水晶體的鏡片,進到眼睛裡,由位在眼睛裡面的網膜,感應光線的照射,當我們年輕的時候,水晶體幾乎全透明,但是隨著年齡的増長,水晶體發生混濁現象,視野即變得模糊而看不清楚,這就是白內障。水晶體帶有黃色 能阻擋更多藍光白內障手術殖入人工水晶體,初期的人工水晶體像是透明的玻璃,具有所有光線穿透的特性,但是人類的水晶體並不是透明的玻璃,它有吸收藍光,使藍光稍微難以穿透的作用,隨著年齡的增加,水晶體帶有黃色,反而變得能阻擋更多藍光,因此,接受白內障手術之後,眼睛對於藍光即變成沒有防備的狀態,即使視野變清晰,接下來反而要擔心藍光引發視網膜病變的可能性。老化而發炎、細胞死亡 功能下降黃斑部病變是主要產生視網膜視力的黃斑部,隨著老化而出現發炎現象、細胞死亡,造成其功能下降的一種疾病,黃斑部病變會造成視力減退,同時也可能導致失明,因此當時就認為,手術後的藍光傷害是導致黃斑部病變的原因之一,數項報告指出,白內障手術後,黃斑部病變的發生率多了數倍。降低眼睛調節、影響睡眠規律然而在之後的研究上,卻沒有報告能證明,遮斷藍光的水晶體比較能得到預防黃斑部病變,因此,藍光是否真的是導致黃斑部病變的原因,這個問題迄今仍未解決,藍光對於眼睛的不良影響,除了黃斑部之外,另外還有降低眼睛的調節功能,影響睡眠的規律,造成失眠等睡眠障礙。(本文摘自/讓人生病的醫學lie知識/上奇時代)

血糖濃度高 視網膜病變更糟

血糖濃度高 視網膜病變更糟#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53歲男性由母親攙扶走入診間,近來視力模糊,視網膜已因嚴重白內障無法檢查,需進一步安排眼超音波檢查及抽血檢驗徹底檢查,顯示血糖與糖化血色素皆異常的高,血糖為320,糖化血色素為9.6,男子已有嚴重糖尿病卻不知。嚴重白內障 增手術風險控制不良的糖尿病,白內障會惡化得特別快速,男子已幾乎伸手不見五指,新竹台大醫院眼科醫師何奕瑢表示,嚴重白內障才手術,會增加手術風險,另外在血糖尚未得到控制前開刀更具極大的風險,加速視網膜病變急速惡化,得不償失。血糖穩定才能手術即使生活不便,醫師也會堅持積極控制好血糖,待血糖穩定後才能手術,手術後才能進一步檢查並治療視網膜病變,男子雙眼順利接收手術後重見光明,生活起居可以自理,而眼科醫師而言,糖尿病造成眼病變的檢查與治療才正要開始。新生血管因子 易致眼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為25~60歲中失明最常見之原因,患病10年以上者,有1/3視網膜病變,糖尿病患者因長期血糖濃度高,微血管內造成變化,缺氧而新生血管因子,導致青光眼、白內障、視神經病變,到「嚴重非增生性視網膜病變」即建議接受全視網膜雷射,預防病變惡化。控制飲食 定期散瞳追蹤糖尿病患者合併有黃斑部水腫者,符合健保條件即可給付「抗血管新生因子」以有效改善視力,嚴重出血、視網膜剝離者則需要接受手術治療,根據國外大型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有效預防視網膜病變,改善生活作息、控制飲食,定期散瞳追蹤視網膜,更可保持視力健康。

瘋抓寶 玩出惡「視」力

瘋抓寶 玩出惡「視」力#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瘋玩寶可夢,全台颳起「抓寶」風潮,夜晚時常看見行人低頭玩手機,一名20歲男大生忙「抓寶」,每天直視手機超過14小時,視力從0.9驟降至0.2,求助眼科之外,也到中醫診治,透過中西醫合併治療搶救「惡視力」,瘋玩寶可夢,眼睛長期暴露在藍光下,造成眼睛水晶體和黃斑部受傷,易引發白內障。看物模糊、視野扭曲、有黑影這名20歲男大生,不分日夜玩「精靈寶可夢」遊戲,晚上還特地跑到公園、文化中心、高速公路休息站抓「寶貝」,就診時,視力僅剩0.2,黃斑部出血,看物模糊不清,視野扭曲,影像出現黑影。睫狀肌鬆弛、水晶體受傷另一名30歲的電腦工程師是高度近視者,每天盯電腦超過10小時,晚上又和女友相約抓「寶貝」,除了發現眼睛內部的睫狀肌,發生鬆弛的老花現象,且水晶體也受傷,未來易引起白內障及黃斑部病變。藍光直射視網膜 度數增加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郭祐睿表示,現代人的工作都離不開電腦,白天上班眼睛已經盯住電腦螢幕至少8小時,下班還到漆黑的公園抓「寶貝」,目不轉睛盯著過亮的手機螢幕,藍光直射黃斑部及視網膜,如果在發育期就養成這樣的習慣,很容易讓近視度數增加,引發高度近視。高度近視本與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與黃斑病變有很大相關,千萬不要掉以輕心,這2位患者都是屬於長期使用藍光產品,影響黃斑部及水晶體,在中醫治療上,首先要辨證,並加入有明目活血功能的決明子、川芎,具有抗血管新生、溫裡散寒的薑黃,同時配合針灸刺激眼周的內睛明、球後等穴位,趕緊保住視力。3C控多吃抗氧化葡萄、玉米郭祐睿醫師提醒,瘋玩寶可夢,千萬不要玩掉自己的視力,3C控平時要多吃具有抗氧化力的食物,例如:綠花椰菜、南瓜葡萄、玉米、木瓜、藍莓等,並配合有氧運動,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不要於暗處使用手機,才是護眼之道。 

眼茫茫年輕化!台灣50歲以上6成有白內障

眼茫茫年輕化!台灣50歲以上6成有白內障#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白內障已不再是專屬老年人的疾病,年輕型早發型白內障的案例,發生率有增加的情形!據統計,台灣50歲以上的人60%患有白內障,到了70歲以上更是高達90%。而白內障發生的主要原因是「老化」,眼睛內的水晶體,因為可溶性蛋白變性轉變成不可溶性蛋白而形成混濁,導致視力模糊。高度近視者當心  度數突增恐是徵兆因此,平日應要避免會造成白內障的因子,如:紫外線、注意工作環境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因子或減少長時間不正確的使用3C。而研究指出,多吃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葉黃素、礦物質鋅等的食物,可降低白內障發生或惡化的風險目前為止,對於已造成視力障礙的白內障,較有效的治癒方法就是接受「白內障手術」。而除了手術,人工水晶體的選擇,亦是相當重要的環節。因為人工水晶體一旦植入之後,若想要再更換就比較困難,而且在更換時,發生併發症的機會亦會增加。所以手術前最好多跟眼科醫師討論,選擇最適合自己功能需求的人工水晶體。柳醫師也提醒,只要眼睛有發生異狀時,如:視力模糊、複視、眼睛不適等症狀時,需找眼科醫師作進一步檢查,以確定是否發生白內障或是其他的眼睛病變,避免延誤治療的寶貴時機。

白內障點藥水就好?醫:拖延手術當心青光眼上身

白內障點藥水就好?醫:拖延手術當心青光眼上身#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白內障技術大突破!新型白內障老花人工晶體及智能導航無刀飛秒雷射,將傳統白內障手術,提昇到整合屈光矯正的高端技術,可同時改善白內障、老花、散光、近視或遠視等問題,又因其光保留率高達93%,可提高在光線昏暗不足處的明亮度,此一全方位解決視力問題的人工晶體,讓老花白內障治療進入另一新的里程碑。手術無痛、快速 視線明亮更方便眼科醫師林丕容表示,此新款老花白內障人工晶體已經過歐盟及台灣FDA核准使用,以無菌捲疊方式,置入眼睛後會自動展開、也無須縫線,屬於門診手術,無需住院,當天可回家。而白內障手術技術也有大進化,目前站在全球浪頭上的是「智能導航無刀飛秒雷射」的新科技,取代傳統的手術刀,進入更精準、更安全、更快速復原的雷射智能時代。林丕容醫師的父親也受惠於老花白內障手術、無刀飛秒雷射技術,他表示,手術比想像中快速、沒有痛的感覺,術後隔天竟發現藥袋上的小字看得一清二楚,視線更清晰明亮,用眼時間更長,連手機上的股票指數都很清楚,生活更便利。由於父親今年已82歲高齡,在手術過程中,精準、快速、無痛這三個環節相對重要,而在人工水晶體的選擇,他也特別為有遠視及老花的父親選擇了適合他生活型態的人工晶體,因此在手術後不久,已經可以不用再掛眼鏡,閱讀速度也加快,感覺回到年輕時的視力,林伯伯說,身為眼科醫師的父親,第一次感受到眼科技術的進步及神奇。黃斑部及視網膜病變者不適合同樣為自己岳父岳母執刀的王甯加醫師則說,長輩最擔心的就是開白內障會不會很痛?效果好不好?甚至認為點眼藥水就好,能不開就不開。他表示,現在的白內障手術都使用雷射及超音波乳化術,手術時間短,術後恢復佳,跟傳統手術已經完全不同。他強調,白內障若不即時開刀處理,拖延過久,增厚的水晶體可能導致繼發性青光眼,屆時手術難度提高,也可能會產生不可逆的視力損害。醫師提醒,若家中長者突然感覺視力持續模糊,或原本愛好戶外運動者,卻窩居在家,或半年內度數快速增加,都可能是白內障警訊,最好盡快就醫檢查、治療,同時建議每半年至一年為家人進行定期眼睛檢查。另外,並不是所有人均適合此手術,必須經醫師精密檢查後才能決定,此手術只能解決部份視力問題,對於已有黃斑部或視網膜病變者,不會因此手術而改善。

用眼過度白內障年輕化 未滿30歲工程師也中鏢

用眼過度白內障年輕化 未滿30歲工程師也中鏢#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82歲的林伯伯喜愛閱讀接收新資訊,平時就因為散光、近視及老花,備有多副眼鏡,更曾多次把放在沙發上的眼鏡坐歪,直到7~8年前突感視力模糊,寫字會重疊、看書報時間愈來愈短,怎麼換眼鏡都不見改善,才驚覺是白內障找上門。幸好兒子就是眼科醫師,經過新型白內障手術後,連藥袋上的小字都能看的一清二楚!視力模糊、疊影是警訊 5成民眾誤當老花眼科醫師林丕容說明,白內障的初期會有視力模糊、看色彩色調改變、單眼看東西有疊影、有畏光現象、閱讀吃力及常更換眼鏡等現象。根據門診觀察,約有近5成民眾在白內障發生時,會誤以為是近視度數加深或老花導致視線模糊,直到就醫才發現原來是罹患了白內障。林丕容醫師表示,40歲上下的壯年人,是老花眼開始好發的年齡,平均每5年會增加75度,而60歲則是白內障最容易發生的年紀。然而近年來,因為高度近視,再加上過度用眼、使用3C產品情形大增,使得白內障有年輕化的趨勢,3、40歲罹患白內障者已不在少數,甚至也曾遇過20多歲的工程師,因長時間盯著電腦螢幕,導致白內障上身。新型白內障手術 改善光流失率過度用眼導致白內障年輕化,傳統治療方式是以手術刀切口並以手工製作囊袋,而新技術「白內障Femtosecond Laser前置手術」(俗稱白內障無刀飛秒雷射)也漸受重視,適合置換老花白內障人工晶體,加上3D影像定位與光學斷層掃描,和「智能導航無刀飛秒雷射」,可達到更精準、更安全、復原更快的術後視力品質。以往人工晶體,均以繞射原理設計,產生平均高達18%的光流失率,可能造成光暈、光眩、中距離視力不佳等現象,新型全功能人工晶體,採用折射原理設計,光流失率只有7%,可提昇對比敏感度,有助中距離和夜間視力,除可解決白內障及老花、散光、近視或遠視等問題外,對於曾做過近視或老花近視雷射的民眾更適合選用,讓安全性及便利性大為強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