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將至,家家戶戶都會粽子來吃,然而,傳統粽子的主食材多為糯米,除了黏膩不易消化外,更含高鹽且過於油膩,若是嘴饞不小心吃多了,容易出現腹脹、腹痛、噁心,或是胃口不佳等症狀。中醫師表示,若吃完粽子感覺胃脹不舒服,可透過按摩穴道,幫忙腸胃蠕動消化。
端午節將至,家家戶戶都會粽子來吃,然而,傳統粽子的主食材多為糯米,除了黏膩不易消化外,更含高鹽且過於油膩,若是嘴饞不小心吃多了,容易出現腹脹、腹痛、噁心,或是胃口不佳等症狀。中醫師表示,若吃完粽子感覺胃脹不舒服,可透過按摩穴道,幫忙腸胃蠕動消化。
睡到一半,突然小腿抽筋該怎麼辦?小腿抽筋又該怎麼舒緩?大部分小腿抽筋的原因,常見因為水分補充不足而身體脫水,或是體內電解質不平衡所導致。若半夜不想再被小腿抽筋痛醒,也可以預先透過瑜伽動作舒緩過緊的小腿肌肉,《優活健康網》特地選摘此文,快來看看有哪些能避免小腿抽筋的瑜伽動作吧。
根據統計,10個女生有7個都有經痛的困擾,雖然我們真的不想要經痛,不過自己的身體卻沒得選擇,那我們能做些什麼,好讓自己舒服一點?奧地利芳療學術與芳香照護學會理事英格麗.克蘭迪恩—用(Ingrid Kleindienst-John)於《奧地利奶奶給妳的居家芳療小藥鋪》一書中,分享植物藥草與芳療知識,教導讀者透過芳療舒緩身體不適。以下為原書摘文:
52歲張小姐在去年診斷為「子宮內膜惡性腫瘤」,經過西醫手術後,出現胃口不佳,腹部脹氣,體重下降15公斤,手術部位緊繃抽痛不適感整日,且有疲倦伴隨說話無力,因此前來中醫門診求助。經診斷後開立服用調理脾胃氣虛中藥,以及針灸腹部穴道,來改善術後疼痛以及調理胃腸蠕動,患者於1周後回診,各項症狀得到改善。
現代人常因低頭滑手機、長時間使用電腦而導致眼睛疲勞,甚至頸椎痠痛難耐,此時除了休息放鬆外,也可以配合「頭薦骨療法」來舒緩身體不適。日本專業頭薦骨治療師吉田篤司於《頭薦骨按摩自療法》一書中,教你歐美新興能量療法「頭薦骨療法」(Craniosacral therapy),調整全身筋膜路徑,讓身體活絡。以下為原書摘文:
穴道是人體經絡氣血輸注的特殊點位,每個穴位都有各自的功效,通過按摩刺激穴道既能促進血液循環,達到保養身體、預防及緩解疾病的效果。究竟大家最關注的穴道有哪些?按摩這些穴道又有什麼功效呢?以下公布網友熱議「人體10大穴位」排行,保健功效一次看!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隨著時代進步,人們的生活步調愈來愈快,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睡不著、睡不好、睡眠易中斷等情況,漸漸變成許多人的家常便飯。根據台灣睡眠醫學會調查,台灣慢性失眠盛行率高達11.3%,顯示每10個人中,就有1人飽受失眠之苦。 衛福部苗栗醫院中醫科醫師楊哲彥表示,在中醫典籍《内經》及其後各時期文獻中,對睡眠障礙的論述以「不得卧、不得眠、夜不瞑、不得寐、嗜卧、多卧、好寐」等不易入睡、嗜睡的睡眠困擾情形。 延伸閱讀: 失眠睡不好?就吃水果吧!營養師教你吃「3大助眠水果」一覺到天亮 中醫治失眠3大原則 楊哲彥說明,中醫治失眠,先從心下手。中醫論失眠離不開「心」,然而中醫的心和西醫心臟的概念有所不同。中醫說「心為君主之官」,主導人體五臟六腑的運作與功能,且心藏神,也管理人體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正常人在白天處於陽氣升發的狀態,因此能夠有精神地執行各種活動,到了夜晚陽氣入陰,如同太陽下山一樣,才再進入休息睡眠的狀態。 心氣虛衰、心陰不足或心火過旺,都會因心失所養或心神不安而失眠。胃功能不佳,消化不好或睡前吃太飽或太餓,也會因胃不和擾心而臥不安;常處壓力環境或有不愉快卻無處發洩,或易怒、過食上火食物等,也會使肝膽之氣疏泄不利而擾心。過度勞累、年齡增長、或長期慢性病耗損,也會導致腎陰消耗則心陽上亢、心神不安。 楊哲彥指出,失眠因素複雜,中醫的治療原則為: 1. 「養心安神」為主,常用的藥方如天王補心丹、酸棗仁湯、清心蓮子飲、養心湯、茯神、夜交藤等。 2. 「疏肝理氣」,藥方如柴胡疏肝散、龍膽瀉肝湯、加味逍遙散等。 3. 「胃腸失和」,藥方如香砂六君子湯、平胃散、保和丸、霍香正氣散、山楂、砂仁、神麴等。 延伸閱讀: 長者睡覺老是抽筋?5方法可預防 按摩5穴位可安神助眠 想有助安神、助眠,楊哲彥也建議指壓按摩常用5穴位: 內關穴:從手腕橫紋正中往手肘方向2吋、約3橫指距離處。握拳時,兩筋之間凹陷明顯,按壓凹陷處會出現酸脹麻痛感。 神門穴:位於腕部的腕掌橫紋上,小指一側的按壓凹陷處。 百會穴:可敲擊位於頭頂正中央的百會穴,位置係從兩耳到頭頂畫一條線,再從兩眉中央往頭頂畫一條線,在兩條線的交接點。 太陽穴:位於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在兩眉梢後凹陷處。 風池穴:位於後頭部,微低頭在枕骨下方,兩條大筋之間的明顯凹陷處。 楊哲彥提醒,失眠除了妨礙一般日常睡眠,使身體容易覺得虛弱或噁心,也影響隔日白天活動力、專注力和社交能力等,且患者易怒、急躁、衝動的表現會提升,工作時出錯或意外發生比例也隨之增加。因此解決失眠有其必要和急切性,適時尋求醫師協助,才不會夜夜難入眠。 (楊哲彥表示,輕敲、按摩或由醫師針灸百會穴,有助養心安神。圖片提供:衛福部苗栗醫院中醫科)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近日全台遇強烈寒流侵襲,夜晚低溫下探不到10度,連白天都要包緊緊、戴暖暖包才能出門上班,但有許多民眾平常在辦公室裡久坐,遇到天冷降溫更不想動,腳怕冷連穿襪子也暖不起來,怎麼做才能讓身體暖呼呼呢?按摩足部3穴位,中醫:可搭配熱敷、泡腳中醫師王心眉在臉書專頁表示,若是腳底容易怕冷,簡單3招「足穴道按摩法」可幫助促進體內氣血循環,讓你輕鬆從腳底暖到心頭。1. 足三里穴位置:膝蓋外側下方的凹陷處,稱為膝眼,穴道位於此點下4指隆起處。為足陽明胃經,是改善腸胃健康的重要穴道,能改善身體的陽氣,使身體的循環順暢,自然能改善手腳冰冷的情況。2. 湧泉穴位置:第2、3趾沿線,腳底板前1/3 凹陷處。足少陰腎經中的「井穴」,為匯聚身體氣血,反應內分泌、生殖系統健康狀況之穴位。 腳底正好就是血液堆積的地方,透過按摩,可以幫助推動淤積的血液、讓血流回心臟,自然就恢復腳底溫熱。3. 三陰交穴位置:內側腳踝骨尖最高點往上4指,脛骨後緣凹陷處。肝脾腎三經交會之處,有健脾利濕、補肝益腎、調和營血,調治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帶下、月經不調、經痛不孕、下肢冰冷無力。以上穴位也可用按摩搭配熱敷或泡腳的方式進行,可改善血液循環,同時紓解壓力及放鬆肌肉。此外,王心眉更提醒手腳經常冰涼的民眾,飲食上應盡量避免寒涼食性食物,建議可適度的吃些溫性、熱性食材,例如薑、蒜、熱湯、羊肉、肉桂、栗子等,生活上也要避免過勞及睡眠不足,才能讓身體維持良好的保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