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歲張小姐在去年診斷為「子宮內膜惡性腫瘤」,經過西醫手術後,出現胃口不佳,腹部脹氣,體重下降15公斤,手術部位緊繃抽痛不適感整日,且有疲倦伴隨說話無力,因此前來中醫門診求助。經診斷後開立服用調理脾胃氣虛中藥,以及針灸腹部穴道,來改善術後疼痛以及調理胃腸蠕動,患者於1周後回診,各項症狀得到改善。
52歲張小姐在去年診斷為「子宮內膜惡性腫瘤」,經過西醫手術後,出現胃口不佳,腹部脹氣,體重下降15公斤,手術部位緊繃抽痛不適感整日,且有疲倦伴隨說話無力,因此前來中醫門診求助。經診斷後開立服用調理脾胃氣虛中藥,以及針灸腹部穴道,來改善術後疼痛以及調理胃腸蠕動,患者於1周後回診,各項症狀得到改善。
現代人常因低頭滑手機、長時間使用電腦而導致眼睛疲勞,甚至頸椎痠痛難耐,此時除了休息放鬆外,也可以配合「頭薦骨療法」來舒緩身體不適。日本專業頭薦骨治療師吉田篤司於《頭薦骨按摩自療法》一書中,教你歐美新興能量療法「頭薦骨療法」(Craniosacral therapy),調整全身筋膜路徑,讓身體活絡。以下為原書摘文:
穴道是人體經絡氣血輸注的特殊點位,每個穴位都有各自的功效,通過按摩刺激穴道既能促進血液循環,達到保養身體、預防及緩解疾病的效果。究竟大家最關注的穴道有哪些?按摩這些穴道又有什麼功效呢?以下公布網友熱議「人體10大穴位」排行,保健功效一次看!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隨著時代進步,人們的生活步調愈來愈快,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睡不著、睡不好、睡眠易中斷等情況,漸漸變成許多人的家常便飯。根據台灣睡眠醫學會調查,台灣慢性失眠盛行率高達11.3%,顯示每10個人中,就有1人飽受失眠之苦。 衛福部苗栗醫院中醫科醫師楊哲彥表示,在中醫典籍《内經》及其後各時期文獻中,對睡眠障礙的論述以「不得卧、不得眠、夜不瞑、不得寐、嗜卧、多卧、好寐」等不易入睡、嗜睡的睡眠困擾情形。 延伸閱讀: 失眠睡不好?就吃水果吧!營養師教你吃「3大助眠水果」一覺到天亮 中醫治失眠3大原則 楊哲彥說明,中醫治失眠,先從心下手。中醫論失眠離不開「心」,然而中醫的心和西醫心臟的概念有所不同。中醫說「心為君主之官」,主導人體五臟六腑的運作與功能,且心藏神,也管理人體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正常人在白天處於陽氣升發的狀態,因此能夠有精神地執行各種活動,到了夜晚陽氣入陰,如同太陽下山一樣,才再進入休息睡眠的狀態。 心氣虛衰、心陰不足或心火過旺,都會因心失所養或心神不安而失眠。胃功能不佳,消化不好或睡前吃太飽或太餓,也會因胃不和擾心而臥不安;常處壓力環境或有不愉快卻無處發洩,或易怒、過食上火食物等,也會使肝膽之氣疏泄不利而擾心。過度勞累、年齡增長、或長期慢性病耗損,也會導致腎陰消耗則心陽上亢、心神不安。 楊哲彥指出,失眠因素複雜,中醫的治療原則為: 1. 「養心安神」為主,常用的藥方如天王補心丹、酸棗仁湯、清心蓮子飲、養心湯、茯神、夜交藤等。 2. 「疏肝理氣」,藥方如柴胡疏肝散、龍膽瀉肝湯、加味逍遙散等。 3. 「胃腸失和」,藥方如香砂六君子湯、平胃散、保和丸、霍香正氣散、山楂、砂仁、神麴等。 延伸閱讀: 長者睡覺老是抽筋?5方法可預防 按摩5穴位可安神助眠 想有助安神、助眠,楊哲彥也建議指壓按摩常用5穴位: 內關穴:從手腕橫紋正中往手肘方向2吋、約3橫指距離處。握拳時,兩筋之間凹陷明顯,按壓凹陷處會出現酸脹麻痛感。 神門穴:位於腕部的腕掌橫紋上,小指一側的按壓凹陷處。 百會穴:可敲擊位於頭頂正中央的百會穴,位置係從兩耳到頭頂畫一條線,再從兩眉中央往頭頂畫一條線,在兩條線的交接點。 太陽穴:位於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在兩眉梢後凹陷處。 風池穴:位於後頭部,微低頭在枕骨下方,兩條大筋之間的明顯凹陷處。 楊哲彥提醒,失眠除了妨礙一般日常睡眠,使身體容易覺得虛弱或噁心,也影響隔日白天活動力、專注力和社交能力等,且患者易怒、急躁、衝動的表現會提升,工作時出錯或意外發生比例也隨之增加。因此解決失眠有其必要和急切性,適時尋求醫師協助,才不會夜夜難入眠。 (楊哲彥表示,輕敲、按摩或由醫師針灸百會穴,有助養心安神。圖片提供:衛福部苗栗醫院中醫科)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近日全台遇強烈寒流侵襲,夜晚低溫下探不到10度,連白天都要包緊緊、戴暖暖包才能出門上班,但有許多民眾平常在辦公室裡久坐,遇到天冷降溫更不想動,腳怕冷連穿襪子也暖不起來,怎麼做才能讓身體暖呼呼呢?按摩足部3穴位,中醫:可搭配熱敷、泡腳中醫師王心眉在臉書專頁表示,若是腳底容易怕冷,簡單3招「足穴道按摩法」可幫助促進體內氣血循環,讓你輕鬆從腳底暖到心頭。1. 足三里穴位置:膝蓋外側下方的凹陷處,稱為膝眼,穴道位於此點下4指隆起處。為足陽明胃經,是改善腸胃健康的重要穴道,能改善身體的陽氣,使身體的循環順暢,自然能改善手腳冰冷的情況。2. 湧泉穴位置:第2、3趾沿線,腳底板前1/3 凹陷處。足少陰腎經中的「井穴」,為匯聚身體氣血,反應內分泌、生殖系統健康狀況之穴位。 腳底正好就是血液堆積的地方,透過按摩,可以幫助推動淤積的血液、讓血流回心臟,自然就恢復腳底溫熱。3. 三陰交穴位置:內側腳踝骨尖最高點往上4指,脛骨後緣凹陷處。肝脾腎三經交會之處,有健脾利濕、補肝益腎、調和營血,調治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帶下、月經不調、經痛不孕、下肢冰冷無力。以上穴位也可用按摩搭配熱敷或泡腳的方式進行,可改善血液循環,同時紓解壓力及放鬆肌肉。此外,王心眉更提醒手腳經常冰涼的民眾,飲食上應盡量避免寒涼食性食物,建議可適度的吃些溫性、熱性食材,例如薑、蒜、熱湯、羊肉、肉桂、栗子等,生活上也要避免過勞及睡眠不足,才能讓身體維持良好的保溫功能。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因為醫療需求,有時必須動手術,而不論手術的複雜程度是什麼,透過藥物或技術來進行麻醉,已是醫學界的常態;只是疼痛既會造成身體負擔,同時也會使人產生負面情緒,如何有效減輕手術後的疼痛,是醫病雙方應該共同面對的問題。麻醉恢復的後遺症麻醉恢復的後遺症會依「全身麻醉」與「半身麻醉」而有所不同。而全身麻醉的後遺症又可再細分「身體」與「精神」2大方面。1. 全身麻醉的「身體」後遺症有時病患在術後會可能出現噁心、嘔吐(容易發生者為女性、使用鴉片類止痛藥、有嘔吐病史,還有施行腹部手術時最容易發生。一般只要使用止吐藥物,就可達到預防或緩解的效果)、頭暈、嗜睡、無力(原因可能來自於神經肌肉阻斷劑的使用)、聲音沙啞(可能是因為氣管內插管的關係)、排尿困難、身體部位局部壓瘡(特別是長時間手術所造成)。但是,上述手術麻醉後的不適狀態,大多都是短暫性的,隨著麻醉藥效逐漸褪去,病人的不適感就會漸漸消失。至於「術後頭暈」,又可分為以下2種:(1)一般急性頭暈少數病人會出現頭重腳輕、昏昏的感覺,並且走路不穩,一副就像剛睡醒的模樣。一般這種急性頭暈,只要休息一下就可恢復。當然,如果合併有貧血、降血壓藥物引起的血壓下降,或是因自律神經失調等原因,就要找出原因後再給予治療。(2)眩暈及暈眩,術後噁心及嘔吐(PONV)至於有些病人會覺得天旋地轉,還有「眼震動(眼球不自主運動)」的現象發生。病人之所以發生此一現象,可能是由於老化、罹患糖尿病、本身就有血管硬化的病史、前庭系統失調(大腦「前庭」就好像人體的指南針,它負責調節人體的方向感),或因梅尼爾氏症(Meniere's Disease)合併有頭暈、冒汗、天旋地轉及嘔吐的暈眩。這種頭暈是陣發性且沒有預警,每次持續20~30分鐘或1~2小時。梅尼爾氏症被認為與內耳淋巴水腫有關,有時會發生偏頭痛的現象。急性頭暈或眩暈發作時,處置的方法與PONV治療一樣,可使用抗暈藥及鎮靜劑、抗組織胺劑等治療。此外,按摩太陽穴及內關穴,也有助於症狀舒解。如有梅尼爾氏症,可先請耳鼻喉科醫師協助,畢竟噁心及嘔吐是一種令人難以忘懷的另類痛苦,會增加病人術後不適的感覺,嚴重時,還會造成病患脫水、電解質不平衡,甚至產生吸入性肺炎、無法進食,進而影響手術後的體力恢復。2. 全身麻醉的「精神」後遺症此外,除了身體方面,還有精神方面的全身麻醉後遺症需要注意,病患通常可能會出現以下3種現象。(1)手術後認知功能障礙現象(POCD)這種現象比較容易發生在接受重大手術,或術前似有失智現象的高齡病患身上。1955年,Bedford的第一份報告便指出:「會在手術麻醉後發生POCD的對象,除了自身因素,多半是由於麻醉或手術『壓力』所導致」。所以Bedford建議,不妨透過術後止痛來減少病患的壓力(由此可見術後止痛的重要性)。此外,安靜的手術後環境以及家屬的陪伴,都能幫助患者儘早下床活動,必要時若有精神或心理醫師介入協助,都將有助於避免POCD的發生。(2)短暫的手術後譫妄症(Delirium)短暫手術後出現譫妄症,多半是因為病人在甦醒時,大腦意識狀態會急速改變,進而產生語無倫次、胡言亂語的現象。這種情形最容易發生在失智或躁鬱症患者身上,主要的誘因在於對住院或加護中心、周遭環境及醫護人員感到陌生、心生恐懼。譫妄不是精神疾病,而是對疼痛或手術時,心理或生理的壓力所造成。嚴重時,甚至還會發生攻擊護理人員的事件。手術後的譫妄特別容易在手術的高齡病患身上發生,所以,細心及有經驗的麻醉醫師,通常會特別仔細評估病患在麻醉後,發生譫妄的可能性,一方面可以及早剔除可能發生的原因,另一方面,也不妨適時給予鎮靜劑來解決問題。(3)加護病房症候群這是因為病患術後住在加護病房內,不但日夜感覺失調,也會受到環境密閉的影響而產生恐慌,造成病人精神錯亂。以上3種症候群,都會導致高齡患者產生沮喪(Depression),甚至降低求生慾,進而導致病患的死亡率增加。所以,手術前病患的精神狀況評估,還有術前、術後心理狀態的支持,提供現實導向的認知活動(包括家人照片的呈現、親人的陪伴及慰問等),都可以減少以上3種症候群的發生率。當然,病人術後營養、電解質、水份的補充,以及血糖的維持,也是有效的預防方法。尤其對於高危險群的病人,更要適度地給予特別照護與防範,病人家屬的陪伴也絕不可少。(本文摘自/麻醉真相:手術前的病人筆記,你一定要知道的麻醉計畫、用藥風險、術後照護……/時報出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秋冬之際,不少節氣病症逐漸浮現,門診增加了許多咳嗽及皮膚症狀的患者,醫師表示,除了門診的中醫調理,民眾在家也可以利用食療、穴道按摩及生活調整,進一步改善入秋轉冬出現的身體不適。喉嚨乾燥易咳嗽 蒸梨子可改善「咳!咳!醫生我最近很容易咳嗽,喉嚨都乾乾的沒有痰。」亞東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林巧梅醫師指出,乾咳是秋冬常出現的症狀,坊間常說的「蒸梨子」食療,就有助於改善乾咳,若是痰多的咳嗽就不適合;此外,白木耳百合南杏湯也能潤肺,緩解乾咳症狀。晚上睡覺和早上起床容易咳嗽的人,主要是免疫調節較弱,溫差變化易引起上呼吸道過敏反應,須注意脖子的保暖,例如圍著絲巾睡覺,早起運動穿戴圍脖。而老一輩常說要吃的「西洋參川貝粉」,可以補肺氣並化痰止咳,適合呼吸道容易過敏的患者;但如果已經感冒、發燒、感染或懷孕及服用其他西藥者,食療之前仍需請醫師評估。另外,穴道按摩可以選擇按壓合谷穴、尺澤穴來固肺提升免疫力。皮膚乾癢脫皮 宜早睡忌重口味「醫生我臉上皮膚都脫皮了,而且身體有點乾癢。」針對秋冬乾燥脫皮的現象,林巧梅醫師指出,肺主皮毛,所以秋燥也會影響到皮膚,洗澡溫度不要過熱,並選用較滋潤的沐浴乳,有些肥皂較不適合;另外,飲食上避免重口味及菸酒、烤、炸、辣等食物,盡量在晚上11點前就寢,因為太晚睡會耗傷體內陰分,讓症狀加重;此外,也可以煮白木耳百合紅棗湯來養血潤肺,穴道按摩可按壓曲池穴、三陰交穴緩解皮膚症狀。林巧梅提醒,天氣冷人體血液循環會變差,經常手腳冰冷、小腿容易水腫的人,可以自己在家泡腳,生薑不削皮切幾片放入水中,水滾後先煮15分鐘,再加入泡腳桶的溫水裡,泡約20至30分鐘,可改善循環與消水腫,另搭配按摩陰陵泉穴效果更佳;四肢冰冷情況較為嚴重的人,建議加一些老薑及艾葉。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醫生,我的肩背最近很不舒服,就算去推拿也只是好一下,過了不久又開始了。」臨床上求助的病人,大多是肌肉慢性疲勞的問題或是運動傷害。之後章節會提到某些職業類別,經常會有一些習慣性動作,可能造成肌群間的肌力失衡,從而導致勞損症狀發生。也就是說,如果能夠檢視自己的習慣性動作,分析之後,經由反向伸展達到兩群肌肉的平衡,就可以達成自我療癒的效果。我的背好痛!理學檢查找出關鍵基本上,能夠調整的只有肌肉,沒有辦法動到骨頭,因為骨頭間已經被韌帶限制住了。但是,人體有幾塊骨頭被肌肉肌腱懸吊在其他骨頭之外,所以位置是可以被改變的,我們稱之為「種子骨」,例如肩胛骨,被許多肌群懸吊貼在肋骨上面,所以當肌力不平衡時,就會造成肩胛骨的偏移。不過,這也分成「生理性偏移」及「病理性偏移」兩種。「生理性偏移」指的是,當我們在做某些動作時,肩胛骨必須偏移才能完成動作,比如阿兵哥抬頭挺胸,站得直挺挺的,肩胛骨就會往內縮(retraction),這是生理性偏移;或是張開手環抱樹幹時,肩胛骨呈現外擴(protraction),它會遠離脊椎中線;又或是把手舉起來,肩胛骨會往上,把手放下來時,肩胛骨便會往下,這些都是屬於「生理性偏移」的範疇,肩胛骨會因為使用不同的肌群,而做出不同的動作。插畫提供:林國詰「病理性偏移」則是過度使用單一肌群,使肌肉變得攣縮僵硬,而導致肩胛骨的不正常偏移。當病患來到門診時,骨科醫生進行理學檢查就可以知道情況了。所謂的「理學檢查」指的是醫師用手,或使用儀器執行身體檢查,其實也跟傳統醫學強調的「望聞問切」一樣,利用視診、聽診、詢問病史、觸診,完整評估病人肩膀的位置、肌肉的鬆緊,還有一些特殊的檢查試驗等。如果還有疑慮時,才會再另外安排超音波、磁振造影的檢查,但理學檢查是最基本且重要的檢查項目。按摩上癮?小心變成慢性病變「這就是氣結,要把它推開才有效!」當肩頸僵硬或痠痛不適,經常聽到師傅說這句話。當一個人長期處在相同動作,造成某一個肌群過於緊繃或攣縮,這就是中醫說的「氣結」或「筋結」,師傅就會慢慢地把它揉散,病人頓時覺得舒服多了,這就是為什麼整骨推拿會盛行於民間,可見有其道理。不過,為什麼病人會按上癮而常常去推拿呢?這是因為當病人回到家後,又維持同一個動作,當肌肉再次攣縮時,病人就會再次感到不舒服。當其中一個環節沒有改變,這只會成為惡性循環。在不斷地放鬆又攣縮的過程中,肌肉就會慢慢變成疤痕組織,最後演變成慢性病變,因此,當病人有肩背痠痛問題時,建議先接受檢查,找出造成痠痛的原因,再教他做反向的肌力伸展,提供並落實正確的衛教知識,才能終結惡性循環。記住,唯有自己才能夠及時、不間斷地放鬆緊繃的肌肉。如果只是給推拿師按摩三十分鐘,或者到復健科診所做半小時的復健,時間都很短暫,無法在當下解決痠痛問題。當你今天做了什麼長時間的動作,就要立即放鬆肌肉,唯有如此,才不會把今天的疲勞留給明天解決,這樣就能避免許多的文明病。每天伸展八次,擺脫虎背熊腰「醫生,什麼是緊繃啊?我沒感覺到緊緊的啊!」「那你摸摸看我的肌肉。」「哎呀,石醫師,你的肌肉好鬆軟。」病人發出驚呼。身為一名醫師,工作時間長且非常緊湊,我從早診看到晚診,一週看診六天,這些年來很少間斷。每當看完幾個病人後,就會趁中間的空檔,使用反向的伸展法去拮抗緊繃肌肉,只要覺得哪裡有點緊繃,就會想辦法拉回來,所以直到現在,我的肌肉群非常有彈性。上班族使用電腦一整天,頭部都會往前傾,伸展時就要往後拉;打字手掌朝下,就要手掌朝上伸展;肩膀會內縮,伸展時就將肩膀外擴,常常做這三個動作,讓肩頸肌肉放鬆,一天至少做個七、八次,才有辦法讓肌肉及時放鬆。大家都知道心臟肥厚是不好的事情,因為肥厚的心臟需要花更大的力氣讓它跳動,當有一天它沒有力氣導致罷工,就會造成心臟衰竭。同樣地,肌肉肥厚可能會造成落枕,因為肩膀的肌肉已經變得沒有彈性,所以只要一個動作不對,肌纖維就會拉傷而斷裂。當肌肉沒有放鬆,又要不斷地克服壓力,就會慢慢增厚。臨床上,我經常遇到四、五十歲的女性,將她們的肌肉切開之後,便會發現細胞沒有變多,只是體積腫大起來。醫學上有「肌少症」,但沒有肌多症,因為這類患者的肌細胞並沒有變多,只是肌肉細胞體積變大而已,所以他們並不是真正的強壯,典型的中看不中用。平日自己若有些輕微的不適症狀,透過正確的衛教知識,的確可以達到減緩、自我療癒的效果。不過,當肩膀疼痛的症狀持續存在時,請各位讀者還是要儘早尋求專科醫師的協助,以避免情況持續惡化。(本文摘自/超前部署!遠離「肩」苦人生,骨科醫師的肌肉反向拮抗術/博思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