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

周五又變天 今年中風比例多了五成

周五又變天 今年中風比例多了五成#心血管

今年冬天的氣溫真是難以捉摸,一會兒溫暖得不像冬天,一會兒又冷氣團來襲讓人「凍未條」。醫師要提醒民眾,氣候溫差大的季節正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時候、入冬迄今醫院中風患者就比以往增加了五成,連年輕人都難以倖免。日前院方就接獲一名大一男生在洗澡時突然昏倒,家長緊急送醫檢查發現竟然是腦中風,所幸光田綜合醫院腦中風中心醫療團隊搶在黃金救命的3小時內給予積極治療,注射血栓溶解劑,讓這位大男孩及時撿回一命,7天內就健康出院,沒留下明顯後遺症。  主治的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林毓慧醫師表示,這位19歲的男同學每天會花上4、5個小時坐在電腦前上網,因為在速食店打工,所以常吃速食當正餐,生活習慣不是很健康。上週晚間他進入浴室洗澡時,家長突然聽到「碰」的一聲巨響,立即進入查看,只見兒子已昏趴在浴室地上不省人事。因此緊急送到光田綜合醫院急救。院方初步檢查發現男同學有左臉歪斜、左側偏癱等症狀,懷疑與腦中風相關,立即啟動醫院的腦中風醫療機制,透過電腦斷層檢查確定排除顱內出血,根據其臨床症狀確認為右腦中大腦的大血管梗塞性中風,若不及時治療恐怕導致永久性的失能。院方腦中風醫療小組馬上安排許同學至加護病房密切治療,並及時在病發黃金三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rtPA),消除腦血管梗塞危機、降低腦神經的損傷。施打後一小時,男同學就有明顯的改善,隔天偏癱的情況就完全消失,轉到普通病房後還和來探病的同學們聊天打起撲克牌,出院後沒有留下明顯後遺症。林毓慧醫師解釋,冬季溫差大,尤其寒流來襲、氣溫突然驟冷的時候會使人體血管收縮,最容易引發腦中風。許多年紀大或原本就有三高、代謝問題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更是需要提高警覺。而年輕力壯的民眾也千萬別輕忽,像這位同學平時常常久坐不動,飲食習慣也不健康,在氣溫驟降的時候就可能有中風的危機。林醫師強調,梗塞性腦中風的患者於發病三小時內經評估後施打血栓溶解劑,將可提高三成以上的治癒率,甚至有機會像男同學這樣不留明顯後遺症。因此民眾若發現自己或家人有突然發生肢體麻木、暈眩、側邊臉部歪斜或是口齒不清等類似中風的症狀時,一定要馬上到醫院檢查,才不會錯過治療黃金期。醫師也提醒民眾冬天要注意身體保暖,飲食應秉持低油、低鹽、低糖的三低標準,另外也提醒民眾別因天氣冷不想跑廁所就減少水分攝取,因為水分不足會造成血液循環不好,可能也會增加中風的發生率。

地中海飲食 可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地中海飲食 可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心血管

人類的腦力常隨著年紀增長,出現相對性的減退。運用健腦食材特性,從日常料理中儲存腦本,將可以降低日後失智症的發生。根據研究指出,地中海型飲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同時可有效降低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生及降低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變成失智症的風險,是值得推薦的飲食型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張惠萍營養師表示,地中海飲食型態為一種金字塔結構的飲食方式,塔的底層說明除了飲食之外,保持足夠的身體活動,和愉快的用餐氣氛和吃什麼東西一樣重要。金字塔的第一階,也就是每天應該吃最多的食物,包括:水果、蔬菜、全穀、橄欖油、豆類、核果、種子、香草植物;金字塔的第二階,也就是可以常吃的,例如一星期兩次以上、但是不必天天吃的,包括魚類和海產;金字塔的第三階,是家禽、蛋類(一個星期 1~3 次,每次適量)和乳製品(每星期 1 次~每天 1 次,要適量);金字塔的最頂端,也就是只能偶一為之的,如:紅肉 (豬肉、牛肉)和甜點;金字塔的左邊說明了要多喝水,然後每天或偶而喝適量的紅酒。詳細的地中海式飲食內容包括:多攝取蔬果(維生素C、E)、豆類、未精製穀類(B群):蔬果中富含維生素C、E,這些抗氧化物質(維生素C、E)可以減少失智症的發生;另外,維生素B群及葉酸的缺乏與腦部血循環有關,這是失智症發生的原因之ㄧ,因此多從食物中攝取維生素B群將有助於預防失智症的發生。但台灣失智症協會表示,目前不建議長時間、高劑量從飲食以外的來源進行補充維生素或深海魚油,以免過量而造成副作用。使用橄欖油等未飽和油脂來烹調或調拌沙拉,並且少食用飽和性脂肪:許多研究顯示,攝取飽和性脂肪將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未飽和脂肪酸的食材將有助於血管的暢通,進而減少失智症的發生,也對老年人健康有助益。未飽和脂肪酸除了橄欖油之外,也包含瓜子、堅果及松子仁等食材。多攝取深海魚類(omega-3脂肪酸):omega-3脂肪酸是一種聚不飽和脂肪(polyunstatrated fat, PUFAs),研究指出,低程度的omega-3脂肪酸與增加失智症風險有關。在深海魚中富含omega-3脂肪酸,若多食用深海魚類(如鮪魚、鱈魚等),將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可維持飲用適量葡萄酒的習慣,但無此習慣者則不建議喝酒:不少研究指出,65歲以上老人每日飲3小杯紅酒(約140C.C.)將可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但飲用過量,反而會造成智力退化且有成癮等副作用。因此,平日若有飲酒習慣者,建議以紅酒為主且減為少量,而無飲酒習慣者,還是不宜嘗試。從精選食物開始調整生活型態,是預防失智症的第一步。進而可以多多增加人際網絡、增加社會參與、多多動手動腦,也都是可以預防失智的小撇步。將健康飲食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多關心自己與身邊的家人是否有失智的徵兆,一起動手預防失智症的發生,臺北市衛生局期待市民朋友與我們共同打造一個沒有失智的未來。延伸閱讀「地中海式飲食金字塔」圖示: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9218

辦公室壓力大悶鍋 心臟病風險增2.2倍

辦公室壓力大悶鍋 心臟病風險增2.2倍#心血管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和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將於下週99年9月26日(星期日)上午假國父紀念館東側廣場共同舉辦「世界心臟日」衛教園遊會活動,現場提供「心臟風險評估」讓民眾認識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並以「護心10步驟」健康生活型態攤位的有趣闖關體驗,增進健康生活型態有益心血管健康的觀念,歡迎市民踴躍參加!今年世界心臟日主題「Wellness in the Workplace」,強調以「職場健康,用”心”工作」。近年來,隨著經濟快速成長,醫療科技發達使臺北市民平均餘命延長,臺北市97年底已達81.87歲,男性平均為79.66歲,女性則為84.11歲。但國人飲食及生活型態改變,吃多、動少,加上生活緊張等因素,致罹患心血管疾病情形有日益增加與年輕化的趨勢。根據98年臺北市死因統計年報資料顯示,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與高血壓性疾病,分別為十大死因第2、3、9位,其死亡百分比各佔11.9%、7.6%、2.6%,合計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百分比為22.1%,亦即北市將近每4至5名死亡個案中,有1名死於心血管疾病。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程俊傑醫師表示:「除了年齡、家族史、性別、抽菸、三高疾病等已知危險因子,研究顯示 ,工作壓力亦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高壓工作者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風險,是低壓工作者的2.2倍!」。2010世界心臟日特別針對職場健康提出「護心10步驟」,除呼籲民眾養成良好運動及健康飲食習慣外,也要增加減壓時刻提醒,積極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其步驟如下:健康飲食:天天五蔬果,少吃飽和脂肪,少吃再製品,少吃鹽。規律運動:要有足夠的運動,養成每天運動三十分鐘的習慣。拒菸和戒菸:只要戒菸滿一年,心臟病危險性就大幅降低。保持適當體重:維持理想體重(BMI 18至24)應從小時候開始,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及有恆的運動是最佳的途徑。記住你的健康密碼:包括血壓,體重,BMI,腰臀比,血糖值,血脂值。少喝酒:男生一天兩杯,女生一天一杯。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支持環境戒菸:真正做到時時刻刻無菸害環境。把運動習慣帶進辦公室:早晚走兩站去辦公室,多走樓梯,工作中間起身活動,自己作也鼓勵你的同事這麼作。主張並要求健康的食物:推薦給你的同事到辦公室附近提供健康食物的餐廳用餐。短暫的舒壓時刻:走出去吃午餐,工作中間出去走走,做5分鐘伸展操,一天6次累積運動30分鐘,也可達運動效果。

飯後趴著睡 小心導致腦缺氧

飯後趴著睡 小心導致腦缺氧#心血管

文/養生保健學會理事長楊思標、秘書長李春興從小學起,各級學校就有強制午睡制度,要求學生午餐後趴桌小睡半小時或一小時;長大後進入職場,許多上班族仍習慣午餐後趴在辦公桌上午睡片刻。短暫午睡固然能有效補償體力及腦力消耗,但長期趴桌午睡卻易因不當睡姿,在不知不覺中壓迫耳朵、眼晴、臉部、頸動脈、頸椎、肺部、心臟、胃腸等部位,影響血液循環和神經傳導,輕則使身體不適,嚴重的可能導致其病變。這幾年趴桌午睡的安全性屢受醫界質疑,前一陣了也傳出有中年上班族因趴桌午睡而致頸動脈剝離中風的不幸。國內知名中醫師、養生專家莊淑旂,很早就開始呼籲學童午休趴睡影響健康問題,常在各種演講場合提醒學校老師:千萬不要硬性規定學生飯後趴著午休。為什麼醫學專家不主張趴桌睡即伏案睡?這是由於長時間嚴重彎曲頭頸部及胸部,身體曲度增加,會壓迫到耳朵、眼晴、臉部、頸動脈、頸椎、心、肺、胃腸等器官,此不良睡姿對身體健造成的威脅,分析如下:心、腦血管慢性疾病:中午是人體全身血液循環最快時刻,趴桌午睡因嚴重彎曲頭頸部及胸部,會壓迫頸動脈、心、肺、胃腸等器官,增加心、肺負擔,加上午餐後,體內需較多血液流向胃腸來幫忙消化吸收,導致頭部血液供應不足,氧氣供應不足,引起呼吸不順,醒後會出現頭昏、眼花、耳鳴等大腦缺血缺氧症狀;加上午睡時心率逐漸減慢,流入腦部的血液減少,又加重腦部缺血,會造成植物神經系統功能出現暫時性紊亂,導致頭暈、耳嗚、腿軟、腳麻;故對心、腦血管系統係一長期傷害,將來亦可能誘發這些心、腦血管慢性疾病的形成。呼吸道疾病:趴桌午睡使身體彎曲度增加,會壓迫肺部,增加肺部負擔,又因血液、氧氣供應不足,肺部不能好好舒展,導致呼吸不順,會影響呼吸功能,尤其在女性更會因壓迫胸部,還會誘發將來心臟或乳房等之疾病。消化道疾病:午餐後體內需較多血液流向胃腸道,來幫忙消化吸收,至少需一小時才能把胃部食物排空;若餐後隨即桌上趴睡,因身體彎曲度增加,胃腸會受到壓迫,增加蠕動負擔,又體內需較多血液流向胃腸道來幫忙消化吸收,易因心臟供血不足,不利於腸胃正常蠕動,降低消化能力,易造成胃腸氣脹,引發慢性胃炎,這可能就是東方人消化道疾病較多主因。眼睛疾病:趴睡時壓迫的眼球,使眼球漲大、眼軸增長,很容易損傷眼角膜和視網膜,引起角膜變形、弧度改變,還可能導致眼壓升高,誘發青光眼。除了會影響視力,形成高度近視,增加青光眼發病率,很可能加速散光。這可能是台灣學生普遍近視原因之一。脊椎肌肉神經疾病:長時間歪扭頸部及壓迫上半身,會使頸部、肩、腰部肌肉處於緊張狀態,形成肩頸部肌肉痠痛,造成頸椎及胸椎輕微變形。一個人長期保持低頭狀態,頸部的生理彎曲呈開口向後的「C」形狀,趴桌睡時,脖子前彎,違反了頸部生理,所以睡後常感脖子酸痛,手腳麻痹。又趴桌睡時,頭部扭向一邊,造成兩邊肌肉不平衡,一邊收縮,一邊拉伸,頸部的韌帶和肌肉加倍緊張,令頸部後面肌肉疲勞過度,將重力全部集中在頸椎的骨頭上,時間一久將造成頸椎骨椎盤突出,引發頸椎病。又因長時間壓迫上半身,會引發脊柱彎曲,出現腰肌勞損等症狀。手肘尺神經疾病:趴桌睡或手托下巴睡時,手肘需向外側彎,角度較大或倚靠桌面,而尺神經在肘部內側神經處非常表淺,僅介於皮膚與硬骨間,最容易因長時間壓迫而受傷,形成尺神經病變,或神經粘連,致使無名指與小指酸痛麻,即所謂「肘隧道症候群」,嚴重時會出現「爪狀手」。手臂橈神經疾病:趴在桌上,以手臂當枕睡,會因壓迫手臂橈神經,造成手臂神經麻痹,影響正常血液循環及神經傳導,致使大姆指與食指酸痛麻,無法拿筷、筆,並導致肩痛、手臂酸痛等局部性神經麻痺。此外,趴桌午睡時,臉的顏面神經受壓迫、損傷,引發神經麻痺或臉部變形,單側頸動脈的血流量因趴睡姿勢而變小,易引發宿疾。伏案趴桌睡雖有上述七大缺點,但由於方便,在尚無有效改善方法前,至今仍為多數人採用。養生保健協會秘書長李春興博士表示,傳統趴桌午睡因其睡姿不良,可能危害人體健康,長期以往,不止個人需付出健康代價,也將增加政府及人民龐大財政支出;因而在此呼籲:國人及當局應正視這個小問題的大影響,倡導國人正確午睡習慣,睡出健康來。

台灣「奧少年」38歲年紀 63歲體力!

台灣「奧少年」38歲年紀 63歲體力!#心血管

許多青壯年人平時感覺身體無恙,就誤認自己健康狀況良好,但其實,不佳的生活習慣早已為他們埋下疾病的危險因子,成為健康未爆彈!根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分析98年7月至99年6月男性受檢者的運動心電圖METs數值發現,49歲以下的青壯年男性,平均年齡不到40歲,體能年齡卻高達63歲;且其中METs表現較差、有著奧少年體能的人數比例,竟然高達5成。聯安呼籲青壯年別自恃年輕,而輕忽心血管疾病的問題,若METs數繼續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及死亡率將會上升。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心臟科主任蔡忠文醫師表示,根據國外最新研究文獻指出,運動心電圖的METs在未來五至十年將是評估心血管問題的重要檢項,聯安率先採用美國史丹佛大學F.Froelicher教授的評分系統,將運動心電圖的METs數值運用於預防醫學的評估,該數值可精確預估三高、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與總體死亡率。蔡忠文醫師說明,根據近1年進行運動心電圖檢測的599位男性數據進行分析,發現49歲以下的青壯年,雖然年紀輕輕,平均年齡只有38.5歲,但體能年齡卻高達63.8歲,整整超出25.3歲,且這群青壯年的METs數值建議標準值應達到9,但是METs9以下的不合格率卻高達51%,顯示台灣青壯年每2人之中就有1人是「奧少年」,雖然正值年輕力壯的年紀,體力卻大幅下滑,整體狀況不如高齡者。數據分析也顯示,METs數愈差,三酸甘油脂、飯前血糖、腰圍、血壓、高密度膽固醇等與「代謝症候群」相關數值的平均值也較高。METs數較差的奧少年,不僅平均數值差,且「三酸甘油脂、飯前血糖、腰圍」等三項指數皆超過警戒線,三酸甘油脂的平均數值高達158.5mg/dl、飯前血糖平均數達104.7mg/dl、平均腰圍也達93.1公分。此外,這群奧少年在代謝症候群五項指數的異常人數比例上,亦呈現較高的情況。若受檢者的METs數表現不佳也不須擔心,因為心血管疾病的養成期達20~30年,既然METs是協助評估健康狀況之先行指標,意味著只要受檢者即刻改善生活習慣,METs表現就可逆轉,便可達到預防疾病之目的。要改善自己的METs數值表現,蔡忠文醫師建議應從完整的心血管檢查與生活習慣改善著手。若屬平時生活作息、飲食不正常者,要瞭解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之狀況,蔡忠文醫師建議可作基礎版的心血管健檢,除了腰圍、體重、血壓、心血管病變危險因子血液檢查等三高指數檢查外,再加上心電圖、動脈硬化儀、運動心電圖等,才是完整的心血管檢查。若有心臟病家族史或是疑似胸悶痛等症狀出現時,建議進行進階版心血管檢查,包括心臟超音波、頸動脈超音波、運動心電圖、24小時連續心電圖、64切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腦神經血管磁振造影MRI、心血管鈣化分析等,打造心血管疾病預防的完整防護網。除了完備的心血管檢查外,飲食方面建議多攝取植物油、低GI食物、蔬果、深海魚及白肉,另外還得戒除抽煙、空腹喝酒、睡前三小時進食等壞習慣。運動習慣方面,建議每日運動至少半小時,若無規律運動者,建議初始以緩和運動為主,例如每日走一萬步,而若有心血管疾病之民眾,建議可至專業健檢機構評量個人心肺負荷量,再由專業醫師建議選擇適當之運動,以避免錯誤的運動方式,導致健身不成反引發心血管疾病發作。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954

心血管疾病患者注意!天氣溫差大,小心血管疾病發作

心血管疾病患者注意!天氣溫差大,小心血管疾病發作#心血管

文/臺北縣立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 黃兆康在一波波溼冷的寒流假期中,免不了大魚大肉、喝酒助興,作息不正常在所難免,但這些卻又都是影響心血管的不良因子。臺北縣立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兆康建議民眾,該好好檢視及照顧自己的身體,以防止心血管疾病發作。首先從飲食方面著手。黃兆康醫師表示,最好食用低脂奶類,每日限飲二杯。新鮮的肉、魚與蛋類、豆類及其製品如豆腐、豆漿、豆干等,也可增加五穀根莖類及新鮮蔬菜類的攝取,但芹菜、胡蘿蔔等含鈉量較高的蔬菜宜少食用。黃兆康醫師指出,對心血管患者而言,按時吃藥仍是最重要的,是防止突然發作的關鍵。不仿利用年後作息回歸正常,好好回診,調整使用的藥物。值得注意的是,冬季入春時氣候變化較大,早晨最好等太陽升起溫度升高再出門及需注意出入溫差太大的環境。出門時要注意衣物的保暖,最好吃些點心,喝點溫水並隨身攜帶如硝化甘油類急救藥品,防止冠狀動脈痙攣及心肌缺血。適量的運動可以消耗多餘的能量及精神上的壓力,可以增加心搏輸出,降低血中膽固醇的含量,可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老年人可以選擇打太極拳、慢走等非劇烈運動。生活型態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起居有規律,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同時保持快樂的心情,加上正確的飲食、按時服藥及適度的運動,就可以遠離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如何吃得有風味又安全?飲食宜避免過量或過多油膩及醃製、滷製、燻製等含鈉成分較高的食物。烹煮食材時宜用植物油為主如大豆油及玉米油。調味料可選用白糖、白醋、五香料、杏仁露但避免辣椒、胡椒、咖哩粉等刺激品。醋、檸檬、蘋果、鳳梨、蕃茄等,可增加風味。香菜、草菇、海帶可增添食物的甘美味。用烤、蒸、燉等烹調方式,保持食物的原有鮮味,以減少鹽及味精的用量。使用人參、當歸、枸杞、川芎、紅棗、黑棗等中藥材及香辛料,可以減少鹽量的添加。可多用酒、蒜、薑、胡椒、八角、花椒及香草片等低鹽佐料,或味道強烈的蔬菜,如洋蔥,利用其特殊香味,達到變化食物風味的目的。

氣溫過度變化 起床後小心腦中風

氣溫過度變化 起床後小心腦中風#心血管

溫差變化大容易引起心血管不適而導致中風,臺北縣立醫院日前就有2個案例,都是在早上起床後不幸中風。縣醫神經內科蔡東融醫師呼籲民眾要做好預防措施,如醒來後宜先動動手腳再掀開棉被,以避免環境溫度的過度變化;高血壓患者更應按時服藥,可降低腦中風的風險。蔡東融醫師表示,案例一的52歲女性患者,平日無任何不適。她是在早晨起床進食後突然右側肢體無力並且言語困難,家人緊急送醫,確定是心律不整引起腦中風。案例二的60歲男性患者有高血壓,但不規則服藥,也是在早晨起床時左側手腳麻木就醫,經檢查後確定為腦缺血性中風。腦中風是因為急性腦血管阻塞或破裂出血,因傷害腦神經而導致肢體無力、麻木、說話不清、甚至陷入昏迷或死亡。其中,腦血管阻塞約佔70~80%,又可分為血栓性及栓塞性腦中風,致病因子包括心臟病、心律不整、心肌梗塞、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中風雖然可怕,但卻是可以預防的,包括避免環境溫度的過度變化,如泡溫泉或寒流低溫時切記保暖、避免過度勞累、脫水、便秘及情緒激動等,更應該要注意心臟病、血壓、血糖、血脂及飲食控制與規則運動等。另一項預防中風的有效利器則是健康檢查,經由精密的檢驗儀器,不僅可以快速篩檢出有無腦中風的危險因子並加以控制,也可以讓其他潛伏的病兆無所遁形,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的。

天冷泡湯熱 醫師提醒心血管病患多注意 以免丟了健康

天冷泡湯熱 醫師提醒心血管病患多注意 以免丟了健康#心血管

最近台灣全省各地受到寒流侵襲,又濕又冷的天氣讓泡湯熱潮湧現。能在寒冷的冬天中泡泡熱呼呼的溫泉,頓時讓寒意與疲勞全消,怪不得有如此多人為它著迷。泡湯固然舒服,但醫師提醒上了年紀、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如果不遵守正確的泡湯規則,可能導致身體不適,甚至丟了性命,那可就划不來了!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羅明原醫師表示,一到冬天,許多民眾喜歡三不五時泡個湯、做做水療、SPA以放鬆自我身心,常常一泡就是幾個小時,但如果本身罹患有高血壓的患者泡上如此長的時間,可是很危險的行為。醫師指出,由於泡湯具有促進血液循環的功能,其熱度能使皮膚表面血管擴張並溫熱,將熱能運送至身體內部,因此全身溫度都會隨之上升,並促進血液流通。但是時間一長,高溫使得血壓急速上升,有些人便會出現呼吸不順、胸悶、心跳加速等情形,表示身體可能無法負荷,應該趕緊離開水面才是。醫師進一步指出,有心臟血管方面疾病、腦中風等患者並不適宜全身泡湯、做水療或SPA,因為水溫及室溫差異過大,易造成刺激血管收縮、血壓高低起伏過大、胸悶等不適情況出現。因此建議此類患者應儘量避免從事全身泡湯、三溫暖等活動,如果仍想享受泡湯樂趣,建議以足浴、半身浴為主。另外入池前應先熱身,並從腳、腰、肩部再至全身緩緩進入水中,逐漸讓身體適應水溫;並控制水溫在舒適的範圍內不宜太高,隨時注意自己心跳及血壓的變化。只要一有心悸、頭暈、胸悶等不適現象,應該緩緩起身離開浴池,在陰涼處休息片刻。如果不適情形仍沒有改善,就要馬上就醫以策安全。羅明原醫師提醒民眾,凡事都應適量而止,泡湯也不例外。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如真要泡湯,事前便需熱身、多注意水溫及自己的身體狀況;如果是上了年紀的銀髮泡湯族,應避免獨自一人去泡湯,最好結伴去洗溫泉,如有突發狀況發生,才有人可以馬上幫忙做處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