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

久坐1小時 血栓風險增10%

久坐1小時 血栓風險增10%#血栓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10月13日是世界血栓日,發生血栓可不是長者的專利,國際血栓與止血學會的資料顯示,每坐一個小時,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會增加10%,坐超過90分鐘,便會使膝關節血液循環降低50%,靜脈血栓栓塞症患者的發生率逐年上升。嚴重恐引發肺栓塞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理事長沈銘鏡曾表示,血栓分成動脈與靜脈,動脈血栓包含心肌梗塞、腦中風等;靜脈血栓則包含肺栓塞,與常見的下肢深層靜脈栓塞,症狀為腫脹、皮膚發熱、疼痛,和患處皮膚變褐色,而大腿近端的深層血栓常會脫落流入肺部,造成肺栓塞,一旦發生,臨床醫生幾乎沒有時間去搶救患者,嚴重者可在1-2個小時內死亡,且經過危險期過後的患者中依然存在致死性肺栓塞的復發風險。養成運動、飲食清淡 避免血栓形成若是長時間處於靜止的狀態,比如駕車或乘飛機進行長途旅行,甚至是在辦公桌前久坐,尤其是彎著膝關節,花一點時間站起來,伸展腿部,並且在附近走動一下,這對健康的血液循環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民眾平常務必養成運動、飲食清淡與生活作息正常來避免血栓形成,可以有效地減少靜脈栓塞和肺栓塞的發生。

全身多處阻塞!男子3度血栓險喪命

全身多處阻塞!男子3度血栓險喪命#血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凝血功能對正常人來說,一般輕傷不會引發問題,但凝血功能異常的人身體無法適當調控凝血功能,若發生在心臟或腦部,恐會危及生命。一名32歲的顧先生,在他17歲的時候就因為腰痛就醫,當時發現腎臟栓塞,但是2年後又因為咳血求治,當時診斷為肺栓塞,23歲時又發生上腸系膜靜脈栓塞、門靜脈栓塞及脾靜脈栓塞,險些奪命,所幸切除1公尺多的小腸才保命,數月前再檢查出大腦靜脈竇栓塞,由於反覆發生血栓,進一步檢查診斷為抗凝血酶缺乏,給予抗凝血藥物治療,目前終於恢復正常。 產前抽血檢驗   降低生產風險彰基血友病醫療暨血栓中心沈銘鏡醫師說,靜脈血栓發生的原因包括受傷、開刀、懷孕生產、久坐或久臥不動、心臟衰竭、癌症等後天性原因或是先天性遺傳,但另外也有病友是找不出原因。 因為抗凝血酶缺乏大多是遺傳性疾病,進一步請家屬來檢查,發現病人的父親,妹妹以及叔叔等都有抗凝血酶缺乏的問題,病人的妹妹在懷孕生產時,預防性的使用抗凝血劑,降低血栓風險,產後狀況良好順利出院。沈醫師同時也建議,孕婦可以先抽血檢驗是否有血栓因子以降低生產風險。 

運動後未舒緩 男大生腿部血栓40公分長

運動後未舒緩 男大生腿部血栓40公分長#血栓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劇烈運動後,可別馬上休息,當心靜脈血栓找上門!一名23歲男大生,每天保持運動的習慣,沒想到一周前右腿突然腫大、呈現紫紅色,連走路都有困難,送醫發現在他小腿靜脈有一條長達40公分的血栓,原因是運動後沒有「好好放鬆」就立刻停止,引起發炎形成血栓。經檢查發現,該名男大生的小腿靜脈有一條長達40公分的血栓,醫師說若不及時取出,血栓通過靜脈回流肺臟可能造成肺栓塞,危及生命;所幸手術後病情得以控制,已無大礙。代謝產物不易消退 運動員血栓機率高 一般常見的原因為久坐久站造成,怎麼會規律運動也有風險?醫師提醒,其實不是運動造成,而是運動過後直接停止,使肌肉的代謝產物未能及時消退,引起發炎形成血栓;事實上,劇烈運動後一定要逐步放鬆,讓脈搏減慢、回到正常狀態,升高的血壓也逐漸回歸,主要是讓人可以從開始到結束有緩衝、休息,減少發炎反應,防止形成靜脈血栓。3大高危險群:運動員、久站久坐、孕婦而除了運動員外,靜脈曲張、高血糖、高血壓者及長期久站久坐、孕婦等,都是靜脈血栓的高危險群。主要原因為:血流緩慢、血液高凝狀態、靜脈壁損傷。對此醫師建議,最好的預防方法就是,避免長時間久站久坐,應讓腿部肌肉收縮和放鬆,促進血液循環;躺或坐下時,也可把腳抬高使靜脈回流。

血栓引起肺栓塞 嚴重恐致死

血栓引起肺栓塞 嚴重恐致死#血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別小覷血栓問題!血栓嚴重時可能會引發嚴重感染、下肢壞死,大量肺栓塞常會導致休克而死亡,因此,國際血栓及止血學會於今年起將10月13日訂為世界血栓日,以提高社會大眾對於血栓的認識與重視,並且關注血栓疾病。而所謂的血栓係指血管阻塞不通,如:動脈血栓(腦中風、心肌梗塞)、靜脈血栓(肺栓塞及門靜脈栓塞),其中下肢深層靜脈栓塞在臨床上常見,主要症狀為下肢腫脹、疼痛以及患處皮膚變褐色等。好發靜脈血栓 主要與缺乏蛋白、抗凝血酶有關靜脈血栓發生的原因包括受傷、開刀、懷孕生產、久坐或久臥不動、心臟衰竭、癌症、抗凝脂抗體症候群、骨髓增生等後天性原因或是先天性遺傳,但也有的是完全找不出原因,在臺灣,好發遺傳性靜脈血栓的主要病因為缺乏S或C蛋白、抗凝血酶。血栓雖無法治癒 但仍過正常生活根據臺灣血栓暨止血學會沈銘鏡醫師的研究指出,不明原因靜脈血栓症約有50%是先天性遺傳,另外一半則不知道原因。不過我國發生率較低,大人1,000人中年發生率可能在0.5人以下。目前血栓的治療方法是服用抗凝固劑,可有效控制血栓惡化,雖然無法治癒,但經過積極的治療,除了每天服用藥物外,行動、生活還是與一般人無異。

她蹲下穿鞋出現頭暈 竟是腦栓塞惹禍

她蹲下穿鞋出現頭暈 竟是腦栓塞惹禍#血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有位75歲的李女士,在3年前被診斷出有心房顫動問題,也曾因為血管阻塞進行過導管手術,心臟一直不太好的她,去年曾有一度感到心悸、心跳加速、喘不過氣,感覺像是快斷氣一樣,當時以為只要休息一下就沒事,因此就沒有多想。一直到今年4月時,李女士到同學家聊天,離開前蹲下穿鞋,一起身便感到頭暈,腳也不太能行動,後來更是感到嘴巴、眼睛怪怪的,想說話也說不出來,因此,趕緊送醫檢查,結果發現是腦栓塞,開始住院治療。血栓是危害健康的殺手 恐造成中風、死亡血栓是危害現代人健康的重要殺手之一,在國外估計每37秒就有1人因血栓而死亡,而在國內則是與十大死密不可分,像是排名二、三名的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也與它有關。血栓主要是凝血系統失衡所形成的血塊,可以造成靜脈或動脈血流的阻斷,並可能從血管壁脫落,隨著血流卡在肺臟或其他重要的器官的動脈中,引起靜脈血栓栓塞、深層靜脈栓塞、肺栓塞、心房顫動,導致腦中風,甚至是急性冠心症等,造成致命的危機。心房顫動引動脈血栓 中風機率高5倍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孫穆乾醫師表示,以心房顫動引發腦中風為例,心房顫動是臨床上常見的心律不整,也是造成中風的危險因子之一,當患者心臟不正常跳動,血液就容易在心房內留滯形成血栓。一旦血栓剝落跟著血液流到腦部及其他部位,就可能引發腦中風甚至致命,在台灣約有23萬人左右心房顫動患者,若無法早期確診,提早治療,中風機率將超過一般人的5倍以上,死亡率多2倍、心臟衰竭多3倍。傳統抗凝藥物 易與食物、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在治療方面,心房顫動需透過抗血栓藥物治療,降低血栓形成以預防中風,對此,孫穆乾醫師表示,過去抗血栓治療只有抗凝血劑可邁汀,但它卻容易與其他食物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例如:止痛藥、人蔘、葡萄糖胺、銀杏、魚油、花椰菜、大蒜等,都可能會影響藥效增強或減弱,造成出血或是產生血栓之風險。而目前已有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健保亦有給付,可有效降低33%顱內出血及50%致命性出血風險,也不會與藥物、食物交互作用,是患者在使用藥物上的另一種選擇。

長途旅行久坐不動 血栓上身恐致命

長途旅行久坐不動 血栓上身恐致命#血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天氣回暖代表出遊的季節來臨,許多人喜歡利用連續假期安排長途旅行。但是對於一些民眾,長期蜷縮在狹窄空間沒有活動,尤其是車程在4小時以上,會有下肢深層靜脈栓塞的風險;當血栓流到肺部時,還會併發急性肺栓塞,威脅到生命。肥胖、孕婦是高危險群因此,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提醒,不論搭飛機、自己開車還是坐火車,旅途中別忘記動一動伸展雙腳,促進血液流動;高危險群如服用抗凝血劑者、有血栓病史者、肥胖、孕婦、剛生產完6週內之婦女、剛開完刀的人,更要特別小心。家醫部解釋,旅程越長、危險因子越多,深層靜脈栓塞的機率就越高。栓塞的常見症狀包括腿部腫脹、難以形容的疼痛感、皮膚紅腫發熱;如果同時出現呼吸困難、隨著咳嗽深呼吸加劇的胸痛、咳血、心律不整的症狀,則可能是出現肺栓塞,要立即就醫。施行腿部運動 促進血液循環因此,家醫部建議,旅途中坐著時要常常動一動雙腳;可以先打直雙腳,然後將腳趾頭指往自己,適時站起來伸展一下腿部。搭飛機不方便起來走動時,也可以做點腿部運動;方法是先屈膝,然後用雙手環繞小腿往胸口方向推,維持這個姿勢15秒,連續做10次,以上方式都可以促進腿部血液循環。屬於高危險群的民眾,建議在出發前至旅遊門診諮詢,才能確保旅遊盡興又健康。

日3女疑吃經痛藥「悅姿錠」 引發血栓亡

日3女疑吃經痛藥「悅姿錠」 引發血栓亡#血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28天就痛一次,好折磨!女性常有經痛困擾,不少人會服用止痛藥緩解,但小心吃出問題來!日本3名女性疑似服用拜耳藥廠生產的經痛藥「悅姿錠(YAZ)」, 引發血栓致死。而這款藥物臺灣也有販賣,民眾需小心。日本厚生勞動省表示,3名死者年齡介於10多歲至40多歲間,她們皆因生理痛等原因,服用日本拜耳藥廠生產的悅姿錠,結果陸續出現血栓症狀,一年內已有3人死亡,不排除是服藥後的副作用。可怕藥物副作用 恐致死!日本厚生勞動省已發布用藥安全警告,提醒服用悅姿錠的女性,若出現腿部疼痛、手腳麻痺、呼吸困難、胸痛等不適情形,請立即停止服用,並前往醫療院所就診,以策安全。

心房顫動者秋冬易中風 密碼1234警訊報你知

心房顫動者秋冬易中風 密碼1234警訊報你知#血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國外最新研究顯示,心房顫動患者在秋冬及低溫時發生急性缺血性中風的機率較高(患者逾2成、比夏天多近1成),因此心房顫動者要預防中風,除了注意飲食外,入秋之際更要注重保暖。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中風中心主任尹居浩醫師表示,今年6月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中,腦血管疾病(中風)位居第3位,且國人最常見的就是缺血性中風,占中風比例的7成。腦中風患者大約每6人中,就有1人是因心房顫動所引起,約每5小時就有1人因為心房顫動而引發中風。尹居浩醫師說明,正常人每分鐘心跳大約在60-110下左右,而心房顫動患者的心跳數較正常者高出許多,導致心房無法正常收縮,血液在心房內流速減緩或滯留就容易形成血栓,當血栓剝落後順著血流達到腦部,造成阻塞即引發所謂的缺血性腦中風,心房顫動患者比其他型態中風者,住院時間長、失能狀況更嚴重、死亡率也更高。尹居浩醫師進一步指出,心房顫動患者可服用抗凝血藥物、減少血栓形成機會,以預防缺血性中風。然而,並非所有心房顫動患者皆必須服用抗凝血藥物,應進一步評估中風風險,中、高危險群的患者才有長期服藥的必要。根據最新的GARFIELD報告指出,心房顫動中風風險評估指標,有將近3成的中度中風風險病患,風險值被低估,且全球有4成的心房顫動患者未開立處方服用抗凝血藥物,大幅增加中風風險。為此,醫師提醒在秋冬的中風高危險季節,民眾需得牢記中風密碼1234的警訊。1.冬天而心房顫動導致缺血性中風者,比夏天多近1成。2.秋冬之際、心房顫動導致缺血性中風者逾2成3.有近3成心顫患者被低估中風風險4.約4成心顫患者未被處方抗凝血藥物、應注重自身保健。多管齊下防中風 保暖、服藥、飲食皆要留意尹居浩醫師呼籲,有心房顫動、中風等病史的民眾,應多瞭解自身中風風險評估指標、做好秋冬保暖,以免低溫時引發中風,而心顫患者也可詢問醫生是否適合使用新型抗凝血藥物來降低中風發生率,多管齊下預防中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