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

喉嚨卡卡就醫 竟驗出心臟長腫瘤

喉嚨卡卡就醫 竟驗出心臟長腫瘤#血栓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名60歲陳姓婦人因感覺喉嚨有異物、吞嚥困難與胸悶等症狀至胃腸肝膽科就醫,醫師診斷除發現有胃食道逆流狀況外,亦留意到陳婦的心跳伴隨明顯心雜音。轉介至心臟血管內科進行檢查時,果然在心臟發現腫瘤,及時由心臟血管外科醫師為陳婦安排微創手術、摘除腫瘤。 阻礙血液循環 潛藏致死危機羅東博愛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賴韋良表示,陳婦的心臟腫瘤屬於黏液瘤,位於左心房,大小約為5×4公分,是良性腫瘤。但因位於心房中,加上質地脆弱,因此腫瘤越大,對全身性血液循環造成阻礙的影響也越大;或是若瘤體碎片造成血栓引起體外循環的栓塞,都有可能導致病人暴露在中風、器官缺血或休克致死的風險中。 心臟黏液瘤必須透過心臟超音波才能發現,症狀包含胸口悶痛、頭暈、喘不過氣等,目前發生的原因不明,多好發於30至60歲的中年族群。手術摘除是主要的治療方式,且預後佳,手術後症狀多能解除。此次治療,醫師以微創手術,透過體外循環系統輔助,自右邊胸側第四肋間切開傷口,打開心包膜,成功為陳婦摘除左心房的黏液瘤。而微創傷口僅7公分,出血少、感染風險下降,也讓陳婦術後恢復時間縮短,並在短時間內重拾原本生活。微創手術傷口小 復原期縮短傳統心臟手術需從患者胸前的正中間,切開胸骨約20公分傷口,術後疼痛感大,進行心肺復健也較費力。若再加上患者年紀大、體力不佳,更經常讓患者與家屬在治療前卻步,甚至可能因此錯過黃金治療期。隨著醫療技術進步,越來越多的心臟疾病可透過微創手術完成,若有心臟問題,應與主治醫師充分討論,找到屬於自己最合適的治療方式。

心房顫動無症狀 23萬人陷中風危機

心房顫動無症狀 23萬人陷中風危機#血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56歲女性近年頻頻感到心悸、喘不過氣,原本以為是老化的自然現象,直到某日因為暈眩送往急診才確診為心房顫動,檢查發現她因為長期心律不整導致心臟衰竭,負責打出血液的左心房擴大無力,左心室射出分率僅有21%,遠低於正常水平,情況相當危急。所幸她經藥物與手術治療3個月後,心律恢復正常,一改先前胸悶、動輒就喘的狀況,讓她終於不用再提心吊膽。血淤積在心房形成血栓 流到腎臟則造成器官損傷收治上述患者的台大醫院內科部劉言彬副教授表示,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整疾病,依持續時間長短分為陣發性、持續性與永久性心房顫動,以盛行率推算,國內有超過23萬名患者。心房顫動的危險在於患者有高風險出現致命併發症,其中最要注意的就是中風。當心房顫動發作時,心房會快速跳動,收縮困難,血液淤積在心房內形成血栓,若血栓順著血流堵塞腦部,就會導致中風;流到腎臟、下肢等部位,則會造成器官損傷。值得注意的是,中風風險並不會因為沒有症狀而降低,不論是陣發性或是持續性心房顫動都存在相同的中風風險,應正視心房顫動治療的重要性,及早發現與治療。台大醫院內科部賀立婷醫師進一步說明,由於心房顫動是中風的高風險因素,醫師首先會綜合患者年紀、是否合併慢性病等各項指標做全方面的中風風險評估,給予抗凝血藥物避免血栓形成。心房顫動本身的治療可分為心律控制與心室速率控制兩部分,心室速率控制是透過藥物降低心跳速率以緩解症狀,若患者心房顫動的症狀很明顯,造成身體不適,醫師會以抗心律不整藥物矯正心律,對生活品質和心臟功能都有很大改善。若是患者對藥物治療沒有反應,醫療團隊也會評估患者狀況給予侵入性治療,包括心導管電燒、冷凍球囊消融手術等。現階段心房顫動的治療相當多元,醫療團隊會依據患者狀況給予適切的治療選擇。危險因子控管成治療趨勢 推動心房顫動照護計畫劉言彬副教授指出,心房顫動治療如同蓋房子,過往都是依靠中風防治、心律控制及心室速率控制這三個柱子來支撐,但隨著對心房顫動有深入的研究,發現患者需更加積極控管危險因子,以肥胖為例,過多的脂肪細胞會產生發炎反應,誘發電生理反應異常,而且肥胖者容易合併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與心房顫動有共同危險因子,加劇心房顫動的發生風險。研究指出,每增加一單位BMI(身體質量指數)就會增加4~5%心房顫動發生風險,而本身有心房顫動的患者,每下降一單位BMI,就會減少7%心房顫動再發生風險。建議心房顫動治療應加上危險因子控制做為第四根柱子,才是治標又治本的治療策略。賀立婷醫師也分享診間一名55歲男性個案,他的BMI高達33,屬於肥胖患者,他在一次健康檢查中發現有心房顫動問題,起初就診時表示身體沒有任何異常,但醫師檢查出有心臟衰竭的跡象,建議使用藥物矯正心律,配合運動減重,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後,順利矯正心律,才讓他體會正常心臟跳動的感覺。台大醫院於今年開始推動心房顫動照護計畫,由個管師協助醫師與患者制定更貼近臨床需求的治療策略,並與心肺復健團隊合作,依據患者的運動耐受性提供計劃性的運動處方,期盼能給予患者更完善的醫療照護。(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婦術後不下床走動 肺栓塞險送命

婦術後不下床走動 肺栓塞險送命#血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50歲婦女開刀切除子宮肌瘤,出院後在家休養一星期幾乎未下床走動,因虛弱無力到醫院急診,檢查發現竟是急性肺栓塞,一度失去呼吸心跳,急救四次才恢復生命,但大腦受損導致講話困難、無法走路,所幸復健及早介入,最後康復出院。醫師強調,患者因手術後不走動引發下肢深層靜脈栓塞,進而造成肺栓塞,差點喪命! 家屬表示,婦人開刀住院幾天後回家休養,但覺得虛弱不想下床,連吃飯、大小解都在床上,一星期後覺得喘、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於是緊急送急診。彰化醫院急診室醫師黃鎧翊指出,患者有10多年憂鬱症病史,由於其身體相當虛弱,也擔心其之前的手術是否造成後遺症狀,先收住院觀察,不料,翌日患者心肺功能突然停止,沒呼吸心跳。失去呼吸心跳 急救四次才救回 彰化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林澤宏表示,醫護人員立即進行CPR並插管急救,但患者心跳恢復後不久又停止,來回急救後才較穩定,轉送加護病房心跳又一度停止,醫護人員接連急救四次,歷經兩個多小時才救回,經電腦斷層確診為急性肺栓塞。 彰化醫院加護病房主任林文培表示,由於患者甫動完手術,不能用血栓溶解劑,於是施打抗凝血劑除去肺栓塞,患者昏迷一星期才醒來,也由於曾多次心肺功能停止,其大腦缺氧受損,語言及手腳功能都出現缺損,講話困難、難以行走,因此知會復健科治療。不活動易引發下肢深層靜脈栓塞林文培主任說,檢驗發現患者體內的蛋白S及蛋白C缺乏,這是一種罕見自體顯性遺傳,先天性血栓易形成體質,也就是說,造成血栓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再加上她臥床一星期不動,血栓機率更高。 黃鎧翊醫師強調,民眾對於長期臥床要有風險意識,若醫師允許,術後最好要下床走動,不然容易引發下肢深層靜脈栓塞,若其血栓往上流,肺動脈突然被血塊塞住,造成肺栓塞就非常危險。 復健一個月 走路及語言功能恢復彰化醫院復健科主任廖宜新指出,患者在加護病房昏迷一星期後醒來,經治療轉入復健科病房,給予物理治療,以球、拉力機等各種器具訓練肌耐力、協調和平衡;也進行細部動作的職能治療及加強吞嚥訓練的語言治療。因患者很配合治療,不到一個月已經能慢慢行走,原本吞嚥不良及講不出話的情況也都改善。 

這3類食物吃多了 小心血管易黏成粥

這3類食物吃多了 小心血管易黏成粥#血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病從口入」雖然是句老生常談的話,對於心血管疾病而言,卻存在一定的道理。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心肌梗塞等,這類疾病好發於中高齡族群,處於中高齡本身血管就已經逐漸老化、彈性降低,如果再加上飲食的雙重影響,更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長期攝取以下三類食物 恐罹心血管疾病營養師表示,心血管疾病出現的根本因素為動脈粥樣硬化、血栓,而心血管疾病往往又和飲食習慣密不可分,如果長期攝取以下三類食物,那疾病就可能找上你:1.高鹽分食物許多中高齡族群對高鹽分食物比較青睞,這和味覺減弱、常年飲食習慣等有關。雖說「鹽」是百味之首,但如果攝取過多,會對血管造成傷害。因為鹽的主要成分為鈉離子,大量鈉離子進入人體後,超過腎臟的代謝負擔,就會引發水鈉滯留、血液滲透壓增加、血容量增加,從而引發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問題。2.高糖分食物攝取大量含糖量高的食物,會導致人體內血糖及甘油三酯異常升高,同時還會降低脂蛋白水平,增加血液黏稠度。特別是糖尿病患者若不忌口,更會對血管長期造成破壞,導致動脈粥樣硬化、血栓等問題出現,引發各類心腦血管疾病。3.富含反式脂肪酸食物蛋黃派、奶油蛋糕、油炸、燒烤類食物都有反式脂肪酸的存在。反式脂肪酸主要產生於植物油的氫化過程中,它能升高體內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同時還會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導致血壓升高、動脈粥樣硬化等問題出現。

大腿腫脹、走不遠 積極手術取血栓

大腿腫脹、走不遠 積極手術取血栓#血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血液循環不佳造成的血栓,若是處理不善,血塊流至肺部造成肺栓塞恐有致命風險。62歲的沈姓男子去年起便開始右大腿脹痛,起初不以為意,直到3月初患部開始腫脹,走幾步路就須停頓休息,影響日常生活。就醫照射超音波後,發現是右足大腿至膝蓋間大範圍深部靜脈血栓。服藥3週都未見改善 積極治療取血栓化解血栓傳統且保守的方式為服藥物溶血和施打溶血針,但羅東博愛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蕭如豐發現,沈男的血栓服藥後3周都未見改善,擔心血塊硬化,且血塊流至肺部造成肺栓塞更可能危及生命。因此決定採取更積極的做法,緊急引進器械取栓設備,以器械深入體內抽取血栓。醫療團隊先進行靜脈攝影,確定血栓位置後,羅東博愛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徐仁德在沈男膝蓋後方打入導絲直達血栓處,並將導管沿著導絲置入,特製的導管能夠將血栓軟化,再從同一管路抽取出大部分靜脈血管血塊,術後數小時沈男腿部消腫,腫痛感不再,復原狀況良好,成功進行深部靜脈血栓器械取栓術。器械取栓術傷口小、復發率較低 為下肢深層靜脈栓塞新治療方式器械取栓術傷口僅原子筆筆芯大小,復原快速,後續復發可能性低,血塊根除更大大減低後遺症;醫療團隊取栓時,同時發現沈男有靜脈狹窄徵兆,提醒他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徐仁德醫師表示,傳統服藥溶血方式,輕則血栓清不乾淨,重則恐導致胃腸道甚至顱內出血,有一定風險,血栓形成早期取出,預後佳。羅東博愛醫院心臟血管中心主任許育誠解釋,目前針對下肢深層靜脈栓塞,器械取栓是一種新的治療方式,特別對傳統治療效果不彰的病患有一定的治療效果。現代人隨飲食、生活習慣的改變,血液裡增加許多膽固醇和脂肪,可能加速血栓形成、導致血管堵塞,三高一族、中老年人等都是血栓高危險群,血栓會造成患部腫脹,嚴重則可能致命。飲食控制、養成運動習慣,能夠預防血栓的生成。

下肢疼痛別輕忽 就醫評估心血管問題

下肢疼痛別輕忽 就醫評估心血管問題#血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90歲阿嬤8年曾前置放腹主動脈支架,最近因噁心、嘔吐、頭暈而求診。澄清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南玉芸表示,電腦斷層發現病患支架嚴重阻塞及發現超大血管瘤,導致左腹及大腿疼痛、下肢缺血。以微創導管清除血栓手術,成功打通動脈血管,延伸加長支架預防血管瘤破裂。呼籲有下肢疼痛的民眾,及早尋求心臟血管外科評估心血管系統。支架處嚴重阻塞併巨大血管瘤 導致下肢缺血疼痛這位高齡患者,因吃不下、噁心、嘔吐、頭暈等症狀入院接受檢查及治療,經檢查發現腎衰竭並接受血液透析,住院期間一直表達左腹及大腿疼痛,顯然有下肢缺血情況。南玉芸醫師表示,經進一步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患者8年前放置的腹主動脈支架,因未定期追蹤,左骨髂動脈支架嚴重阻塞,而右骨髂動脈支架末端有8公分大的血管瘤,隨時有破裂危險,因考慮患者已90歲高齡,以最安全及減少手術風險為治療原則。微創手術清除血栓 保持血流暢通經與病人家屬解釋及溝通多種手術方式,以微創導管清除血栓手術,將左骨髂動脈支架內的血栓清除乾淨,保持血流暢通;而右骨髂動脈支架末端的8公分大血管瘤,則以延伸加長支架隔開血管瘤,預防血管瘤破裂及猝死的危險。南玉芸醫師指出,微創導管清除血栓手術,以特殊的除栓導管裝置配合使用溶栓藥物分解血栓,再將分解後的血栓吸出。此手術適合動靜脈間血管通路血栓的疾病。這位高齡患者,微創治療血栓手術成功,順利轉出加護病房且出院。南玉芸醫師呼籲,民眾如有不明原因的下肢疼痛,絕對不能疏忽,因為血管相關疾病千變萬化,有症狀必須由心臟血管外科評估心血管系統。

腳麻只能跛行 腿部中風拖久恐截肢

腳麻只能跛行 腿部中風拖久恐截肢#血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俗稱「中風」意即急性動脈阻塞或破裂造成無血流供應組織的疾病,大部分用來意指腦部血管的病變,但其實四肢動脈亦可能發生。中風絕大部分是由於血栓栓塞導致,其中又以動脈硬化引致血管狹窄進而形成血栓最為常見,然而還有一部分的血栓栓塞是因為來自心臟內形成的血塊導致的。腿部動脈血管阻塞 造成痠、麻、痛、無力而跛行奇美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柏森表示,腿部動脈血管阻塞其實是個廣泛且常見的疾病,只是鮮少被注意到。如同知名的廣告的台詞「腳麻是要怎麼走」描述的就是動脈阻塞後跛行的症狀,而跛行的意思就是行走一段距離後腳便會痠、麻、痛、無力、痙攣,這只是腿部或骨盆部動脈阻塞的早期症狀。到更嚴重便會足部皮膚蒼白發紫同時合併持續性疼痛,尤其是氣溫越低症狀越嚴重,然而最嚴重的症狀是慢性傷口潰瘍、嚴重細菌感染及腳趾發黑壞死,一旦到發黑壞死或感染造成敗血症,往往需要截肢才能保住性命。雖然截肢是為了保命,但有研究統計截肢住院期間68天內有18%死亡率,成功出院的一年內也有34%的死亡率,說明下肢的血管阻塞不僅可能造成高死亡率,這樣的疾病也是身體健康的指標,換言之,有這樣的疾病表示其慢性疾病可能控制很差且嚴重影響身體機能。三高、抽菸、年紀、早發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為風險因子什麼樣的慢性病可能造成腿部動脈血管阻塞?其實就如同其他心血管疾病,典型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抽煙、年紀、早發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另外研究發現,心血管疾病中,腿部血管阻塞和慢性腎臟病相關性最高,特別是到洗腎程度的病人又會合併血管嚴重的鈣化。腿部血管阻塞也是一個身體健康的指標,很大的原因是因為腿部血管阻塞是全身性血管病變的一個分類,一旦腿部血管阻塞,其他部分的血管也很可能有阻塞。例如心臟冠狀動脈阻塞進一步造成心肌梗塞及腦部血管阻塞造成腦中風,都可能造成死亡或是嚴重失能的情形。腿部血管的阻塞也可能不是慢性病造成的,像是車禍外傷、下肢或骨盆處的手術或是自體免疫引起的血管炎、抽煙的化學物質阻塞,還有來自他處漂來的血栓所引起的血管栓塞,大部分是因為「心房顫動」的心律不整造成左心房有血栓然後引起急性的血管阻塞,而少部分是因為血液本身凝血的問題造成的血栓。一旦有大量急性的血栓栓塞,即使經過緊急去除血栓治療,仍有10至15%機率截肢,30天內死亡或截肢機率也高達15至25%,實在不可輕忽。微創、局部麻醉技術 也被應用於處理腿部血管阻塞隨著醫療進步,微創或局部麻醉的手術方式越來越盛行也越來越進步,利用X光血管攝影及導管方式治療已成為目前處理腿部血管阻塞主要的手術方式,使用局部麻醉且僅有3mm傷口就完成診斷及治療,且大部分的病人在手術隔天即可出院,傷口也僅需換藥3天,相較於開刀手術,對病人、家屬及社會照護等的負擔都少了許多。有優點當然也有缺點,黃柏森醫師表示,目前研究顯示用導管治療慢性周邊血管狹窄的再阻塞率相較開刀接血管高,開刀短期暢通成功率接近100%而導管治療平均約8到9成。由於目前從事導管治療腿部血管阻塞的醫師不多,這樣的疾病也不是廣為了解,病人往往都到最嚴重的程度如慢性傷口、壞死或嚴重感染等,才尋求診斷及導管的治療。這種情況下的血管往往都是完全阻塞甚至鈣化嚴重,這對導管治療來說極其困難,所以成功率下降且手術時間會延長許多,即使如此,導管治療腿部血管阻塞還是必須的,因為這往往是挽救病人免於大範圍截肢.保存其行走能力的希望。

久坐隱形殺手上門!肺栓塞致死率3成

久坐隱形殺手上門!肺栓塞致死率3成#血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無特殊病史的28歲年輕男性,某日早上上班途中突然感覺身體不適、盜汗,靠意志力撐到公司門口就全身癱軟倒地。同事緊急聯絡救護車送急診,檢查診斷出病因是有隱形殺手之稱的「肺栓塞」。緊急處置後轉加護護病房治療,1週後康復出院。肺栓塞症狀不明顯 但死亡率高達30%以上苗栗醫院急診室主任蔡昌宏表示,患者到院時雖然意識請楚,但是臉色蒼白、說話氣音、全身無力、血壓低,說不出哪裡不舒服。緊急安排檢查,發現動脈血液呈現缺氧現象,當下立即給予高濃度氧氣、大量水分和升壓劑等緊急處置及會診心臟內科,迅速診斷出「肺栓塞」可能性,並經電腦斷層檢查確診為「肺栓塞」。什麼是肺栓塞呢?蔡昌宏主任說明,肺栓塞臨床症狀不明顯,一開始難以發現,卻有高度致命性,死亡率高達30%以上,可謂「隱形殺手」。肺栓塞主因是心臟通往肺動脈的血管突然被血塊、脂肪、空氣、組織碎片等形成的栓子阻塞,導致肺臟組織血液灌流不足,造成血中含氧量降低,出現低血氧症狀。肺栓塞臨床徵狀包括呼吸困難、呼吸急促、肋膜性胸痛、咳嗽、腿部水腫、腿部疼痛、發汗、咳血、心悸、昏厥等。症狀的嚴重程度,依阻塞部位與血管大小而不同,且隨著病患本身心、肺功能缺損程度有所差異。維持同一姿勢過久 靜脈血栓回流造成肺栓塞苗栗醫院心導管中心主任蔡貴嶔表示,造成肺阻塞的血塊大多來自於下肢深層靜脈栓塞,發現不易,當患者長時間維持一定姿勢不動,血液滯留在下肢靜脈,引起靜脈血栓形成,若血栓順著血流回流到肺部血管阻塞後,將造成肺栓塞。常見栓塞成因包括腦中風、心肌梗塞、長期臥床、最近接受過手術、靜脈曲張、惡性腫瘤、口服避孕藥、吸煙、粗暴按摩、慢性病史、家族史、肥胖、高齡、長時間坐辦公室或長途旅行者等。例如上述個案,據患者表示平日下班返家後,偏好長時間久坐在電腦桌前上網,鮮少活動,可能因此產生血栓栓子導致肺栓塞。別過度用力按摩!預防肺栓塞9要點蔡貴嶔主任提醒民眾,預防肺栓塞需注意:1) 正常生活作息及良好生活習慣,如戒菸、適當運動、控制體重。2) 均衡飲食、減少膽固醇攝入,多補充水分。3) 勿過度用力按摩,防止栓塞掉落。4) 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若長途搭車或旅行,要注意定時活動下肢,建議穿寬鬆衣褲,促進下肢血液流動。5) 長時間站立工作者,建議穿彈性襪,每天下班後抬高雙腿高於心臟,促進靜脈血液回流。6) 下肢外傷或骨折手術後患者,若突然有胸悶、胸痛、喘等症狀,需儘速就醫。7) 手術後的病人要及早下床活動,促進血液循環。8) 發生肢體靜脈血栓,要及時溶栓、取栓。9) 曾有深層靜脈血栓栓塞史者,定期到心臟科門診追蹤。某些患者本身凝血功能異常易形成血栓,需要長期服用抗凝劑防止栓塞形成,以日常生活上應避免外傷、拔牙等容易出血的情形,若有醫療需求也應告知醫師目前有服用抗凝血藥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