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

工程師血栓竄全身 腿脹1.5倍險死

工程師血栓竄全身 腿脹1.5倍險死#血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0歲的電子工程師大維,2014年在北部工作時曾發生嚴重腰痛、下背痛,當時求診骨科服用止痛藥與肌肉鬆弛劑,但症狀未獲得緩解反而在三個月內惡化,痛到晚上睡不著、躺不住,經中醫針灸、放血後,疼痛雖有改善,但隔天卻在辦公室喘到暈厥,經送醫後X光檢查發現肺纖維化。以工作為重的他,甦醒後因症狀已獲緩解,因此沒有深究發病原因,後續又發生右腳腫脹問題,起初以為是腎功能障礙,服用利尿劑後,沒有改善,雙腿陸續從大腿根部腫脹到腳底,脹大1.5倍之多,甚至半夜痛到送急診。久坐或久臥不動、懷孕生產都可能引發血栓經過一系列檢查後,發現大維全身多處血栓,包括雙下肢深部靜脈血栓、肺栓塞及下腔靜脈血栓等多重靜脈血栓栓塞症,如不治療可能危及生命,當時以抗凝血藥物治療、併血管內導管導引下溶栓治療等,使血栓症獲得控制,相關症狀也得到緩解。但大維治療後便未再持續追蹤,直到2016年返鄉回彰化工作,因腹痛就醫,經電腦斷層檢查證實是下腔靜脈的側肢再次血栓,目前治療以抗凝血藥物為主。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沈銘鏡表示,血栓即是血管(包括動脈或靜脈)阻塞不通。動脈血栓包括腦中風、心肌梗塞及末稍動脈阻塞等;靜脈血栓則包括深層靜脈栓塞、肺栓塞及門靜脈栓塞等。下肢深層靜脈栓塞臨床上很常見,其症狀包括下肢腫脹、疼痛及患處皮膚變褐色等。檢查時會出現大小腿壓痛、單側水腫、發熱、皮膚變褐色及表層靜脈擴張的現象。大腿近端的深層靜脈血栓常會脫落流入肺部,引起肺栓塞。嚴重時還會導致嚴重血液循環障礙、下肢壞死,如果發生大量肺栓塞常會導致休克而死亡。根據研究,我國靜脈血栓發生率,每千人每年發生率在0.5人以下;發生靜脈血栓的原因很多,包括受傷、開刀、懷孕生產、久坐或久臥不動、心臟衰竭、癌症、抗磷脂抗體症候群、骨髓增生等後天性原因或是先天性遺傳;台灣遺傳性靜脈血栓佔總發病人口約50%,其好發症的主要病因,是S或C蛋白缺乏和抗凝血酶缺乏。但也有患者完全找不出原因,像大維就是屬於抗磷脂抗體症候群。全球每16秒有1人罹血栓疾病 每37秒1人死亡目前血栓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服用抗凝固劑,可以有效控制血栓惡化,只要控制得宜,血栓症病友行動、生活與一般人無異。大維表示,過去在北部工作,每天坐辦公室工時超過12小時、壓力大,還要輪大小夜,不但有抽菸習慣而且沒時間運動,現在家人鼓勵下順利戒菸、維持運動習慣,也持續就醫追蹤,血栓的狀況控制得很好!台灣血栓醫學會秘書長林炫聿醫師提醒,血管壁損傷、血流速度異常、血液成份異常都是血栓形成的要素,雖然血栓症不易發現,卻會對民眾造成可能危及生命的影響。彰基副院長林慶雄表示,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16秒有1人罹患血栓疾病、每37秒有1人因血栓死亡,現代人久坐的生活型態,加上肥胖、抽菸、飲酒等,都可能造成血栓風險,民眾除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戒除不良生活習慣之外,更需對身體狀況有警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獲得妥善照護。

夏天穿不住彈性襪 靜脈曲張怎麼辦?

夏天穿不住彈性襪 靜脈曲張怎麼辦?#血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站一下,你就開始覺得小腿腫脹痠痛了嗎?腳上是否有扭曲糾結、好似蚯蚓般的突起呢?隨著年紀漸長,很多人會發現自己「浮腳筋」的狀況愈來愈嚴重,站一會兒就覺得腿部腫脹、不舒服,突起的靜脈愈來愈扭曲,有時皮膚還會出現色素沉澱,甚至是難以癒合的潰爛,這就是靜脈曲張。談到腿部靜脈曲張的成因,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張學倫表示:「因為人是兩隻腳站立的動物啊!」人體的血液循環很奧妙,心臟收縮將血液送入動脈,讓血液送往各個器官,然後血液再循著靜脈流回心臟。然而,送往我們雙腳的血液若要流回心臟,得經過一條相當遙遠的路途,需要靠著靜脈周遭腿部肌肉的擠壓,推動血液往心臟的方向前進。為了抵抗地心引力,靜脈血管裡具有「靜脈瓣膜」,當血液因為重力往下掉時,靜脈瓣膜會關閉,讓血液只能循著單方向由下往上流。但是從下肢靜脈到心臟的距離較遠,如果平時活動量比較少,或常常久坐、久站,都會讓血液鬱積於下肢靜脈裡,持續承受壓力的瓣膜可能損壞、閉鎖不全。你是靜脈曲張的好發族群嗎?會產生靜脈曲張的族群可分成兩部分,第一種是先天性,與年紀、遺傳有關。靜脈曲張比較容易出現在銀髮族身上,畢竟當年齡增長,血管漸漸失去彈性,瓣膜功能也變得較不健全,導致靜脈血液容易鬱積在腿部。「臨床上會見到有些患者很年輕,20、30歲就有很嚴重的靜脈曲張,」張學倫醫師表示,這些人幾乎都有家族史,也就是體質較容易發生靜脈曲張。另一部分是後天引起,工作需要久坐或久站,像是上班族、老師、護理師、空服員等,都是容易讓血液滯留於下肢靜脈的高危險群。另外,體重過重、懷孕也是靜脈曲張的高風險因子。少數患者則是因為腿部曾經受傷過,經歷車禍、骨折等嚴重撞擊,腿部靜脈瓣膜遭到破壞,而引發靜脈曲張。腿部靜脈曲張不只是美觀問題談到靜脈曲張,大家的第一個反應可能是「腿部靜脈扭曲,不太好看。」當腿部表面爬滿了糾結的血管,確實會破壞美觀;然而因為靜脈曲張就診時,醫師關心的可不只是外觀。醫師通常會用超音波評估,確定靜脈曲張的原因是否有大隱靜脈、小隱靜脈、或穿透枝的受損。若確認是因為主幹靜脈功能異常而造成的靜脈曲張,屬於嚴重型,需要審慎評估治療的必要。若無則稱為外觀型。靜脈曲張發生時,代表靜脈血液長期鬱積於腿部。「其實就像水溝的水,如果積在那裡流不出去,就會臭掉、爛掉。」張學倫醫師提醒,「積在腿部靜脈的血液,也會產生慢性發炎反應,讓皮膚出現色素沉澱,再久一點,就形成潰瘍;此外,鬱積的血液還會形成血栓,增加肺栓塞的風險。」腿部靜脈曲張可以分成幾個階段,當血液循環不良,患者會出現痠、痛、麻、癢、抽筋、腫脹等不適,靜脈血管會愈來愈明顯、愈來愈扭曲變形。皮膚漸漸出現色素沉著、發炎、甚至難以癒合的潰瘍。長期鬱積的血液會在血管內形成血塊,這就是所謂的靜脈栓塞,將進一步阻礙血液的流動。萬一靜脈血塊脫落流回心臟的話,可能塞住肺動脈,引發嚴重的肺栓塞,讓患者突然喘不過氣,更危及性命。張學倫醫師研究,以台灣20多萬名患者做統計分析,發現靜脈曲張患者出現血栓的機率比一般人多五倍,出現肺栓塞機率會多兩倍。所以千萬不要輕忽靜脈曲張。如何治療腿部靜脈曲張?目前並沒有用來直接治療靜脈曲張的口服藥,僅能改善腫脹、痠麻等不適。想治療腿部靜脈曲張,得要考慮微創治療。外觀型的靜脈曲張可以用表皮雷射或硬化劑來改善外觀,若屬於主幹靜脈受損的嚴重型,就要考慮處理掉已經病變的靜脈。張學倫醫師解釋,「處理掉受損的靜脈,才能讓血液往功能正常的靜脈回流。」處理病變靜脈大概有幾種作法,一種是「傳統靜脈剝除手術」,在全身麻醉狀態下剝除受損的血管,費用較低,但是傷口較大,術後併發症較多,患者恢復期也比較長。一種是「血管內燒灼術」,患者接受局部麻醉後,醫師將導管放入病變的血管裡,用雷射或射頻燒灼血管。治療時間較短,也能很快恢復,術後患者需要穿著一到三周的彈性襪。因為是使用熱能燒灼,少數病患可能出現組織灼傷,附近的皮膚也可能會受到刺激,而產生黑色素沉澱。還有一種作法是「靜脈膠水閉合術」,患者接受局部麻醉後,醫師將導管放入病變的靜脈裡,接著開始注入膠水,讓血管閉合、黏起來、失去作用。「聽到膠水,大家可能有點訝異,」張學倫醫師說:「七十多年前就有人利用組織膠水來黏合傷口,某些腦部血管病變也可以使用組織膠水來處理。」由於靜脈膠水閉合術並非透過熱能燒灼,較不會疼痛,沒有組織灼傷或神經損傷的風險,外觀上不會有色素沉澱的問題。加上術後不需要穿著彈性襪,非常適合那些無法穿著彈性襪的患者,像是工作環境不適宜、容易濕疹、有特定衣著需求、或手部較無力不方便穿彈性襪的老年人。腿部靜脈曲張日常保養重點接受治療後,日常保養很重要,因為腿部的其他靜脈還是可能出現新的靜脈曲張,所以要避免血液鬱積於腿部,減少靜脈曲張的危險因子。患者如果有體重過重的問題,建議要減重。生活中盡量避免久坐、久站,若是工作需要維持固定站姿,可以穿上彈性襪。另外,還要避免肚子經常用力,例如搬重物、重量訓練、或仰臥起坐這類核心訓練,皆可能增加腹部壓力讓靜脈曲張惡化。張學倫醫師回憶,「我有個患者是廚師,靜脈曲張愈來愈嚴重,卻因為種種考量而遲遲不處理。由於工作環境太熱,也沒辦法穿彈性襪,有一天他突然腳很腫,便請假回家休息,過沒多久幾乎喘不過氣,送到急診檢查發現是靜脈血栓和肺栓塞,在加護病房住了好一陣子,幾乎是到鬼門關前走了一遭。」因此,千萬不要輕忽腿部靜脈曲張,以為靜脈曲張只是美觀問題,其實腿部靜脈受損、病變後,會導致血栓、肺栓塞,皆是棘手又致命的疾病。(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喉嚨卡卡就醫 竟驗出心臟長腫瘤

喉嚨卡卡就醫 竟驗出心臟長腫瘤#血栓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名60歲陳姓婦人因感覺喉嚨有異物、吞嚥困難與胸悶等症狀至胃腸肝膽科就醫,醫師診斷除發現有胃食道逆流狀況外,亦留意到陳婦的心跳伴隨明顯心雜音。轉介至心臟血管內科進行檢查時,果然在心臟發現腫瘤,及時由心臟血管外科醫師為陳婦安排微創手術、摘除腫瘤。 阻礙血液循環 潛藏致死危機羅東博愛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賴韋良表示,陳婦的心臟腫瘤屬於黏液瘤,位於左心房,大小約為5×4公分,是良性腫瘤。但因位於心房中,加上質地脆弱,因此腫瘤越大,對全身性血液循環造成阻礙的影響也越大;或是若瘤體碎片造成血栓引起體外循環的栓塞,都有可能導致病人暴露在中風、器官缺血或休克致死的風險中。 心臟黏液瘤必須透過心臟超音波才能發現,症狀包含胸口悶痛、頭暈、喘不過氣等,目前發生的原因不明,多好發於30至60歲的中年族群。手術摘除是主要的治療方式,且預後佳,手術後症狀多能解除。此次治療,醫師以微創手術,透過體外循環系統輔助,自右邊胸側第四肋間切開傷口,打開心包膜,成功為陳婦摘除左心房的黏液瘤。而微創傷口僅7公分,出血少、感染風險下降,也讓陳婦術後恢復時間縮短,並在短時間內重拾原本生活。微創手術傷口小 復原期縮短傳統心臟手術需從患者胸前的正中間,切開胸骨約20公分傷口,術後疼痛感大,進行心肺復健也較費力。若再加上患者年紀大、體力不佳,更經常讓患者與家屬在治療前卻步,甚至可能因此錯過黃金治療期。隨著醫療技術進步,越來越多的心臟疾病可透過微創手術完成,若有心臟問題,應與主治醫師充分討論,找到屬於自己最合適的治療方式。

心房顫動無症狀 23萬人陷中風危機

心房顫動無症狀 23萬人陷中風危機#血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56歲女性近年頻頻感到心悸、喘不過氣,原本以為是老化的自然現象,直到某日因為暈眩送往急診才確診為心房顫動,檢查發現她因為長期心律不整導致心臟衰竭,負責打出血液的左心房擴大無力,左心室射出分率僅有21%,遠低於正常水平,情況相當危急。所幸她經藥物與手術治療3個月後,心律恢復正常,一改先前胸悶、動輒就喘的狀況,讓她終於不用再提心吊膽。血淤積在心房形成血栓 流到腎臟則造成器官損傷收治上述患者的台大醫院內科部劉言彬副教授表示,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整疾病,依持續時間長短分為陣發性、持續性與永久性心房顫動,以盛行率推算,國內有超過23萬名患者。心房顫動的危險在於患者有高風險出現致命併發症,其中最要注意的就是中風。當心房顫動發作時,心房會快速跳動,收縮困難,血液淤積在心房內形成血栓,若血栓順著血流堵塞腦部,就會導致中風;流到腎臟、下肢等部位,則會造成器官損傷。值得注意的是,中風風險並不會因為沒有症狀而降低,不論是陣發性或是持續性心房顫動都存在相同的中風風險,應正視心房顫動治療的重要性,及早發現與治療。台大醫院內科部賀立婷醫師進一步說明,由於心房顫動是中風的高風險因素,醫師首先會綜合患者年紀、是否合併慢性病等各項指標做全方面的中風風險評估,給予抗凝血藥物避免血栓形成。心房顫動本身的治療可分為心律控制與心室速率控制兩部分,心室速率控制是透過藥物降低心跳速率以緩解症狀,若患者心房顫動的症狀很明顯,造成身體不適,醫師會以抗心律不整藥物矯正心律,對生活品質和心臟功能都有很大改善。若是患者對藥物治療沒有反應,醫療團隊也會評估患者狀況給予侵入性治療,包括心導管電燒、冷凍球囊消融手術等。現階段心房顫動的治療相當多元,醫療團隊會依據患者狀況給予適切的治療選擇。危險因子控管成治療趨勢 推動心房顫動照護計畫劉言彬副教授指出,心房顫動治療如同蓋房子,過往都是依靠中風防治、心律控制及心室速率控制這三個柱子來支撐,但隨著對心房顫動有深入的研究,發現患者需更加積極控管危險因子,以肥胖為例,過多的脂肪細胞會產生發炎反應,誘發電生理反應異常,而且肥胖者容易合併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與心房顫動有共同危險因子,加劇心房顫動的發生風險。研究指出,每增加一單位BMI(身體質量指數)就會增加4~5%心房顫動發生風險,而本身有心房顫動的患者,每下降一單位BMI,就會減少7%心房顫動再發生風險。建議心房顫動治療應加上危險因子控制做為第四根柱子,才是治標又治本的治療策略。賀立婷醫師也分享診間一名55歲男性個案,他的BMI高達33,屬於肥胖患者,他在一次健康檢查中發現有心房顫動問題,起初就診時表示身體沒有任何異常,但醫師檢查出有心臟衰竭的跡象,建議使用藥物矯正心律,配合運動減重,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後,順利矯正心律,才讓他體會正常心臟跳動的感覺。台大醫院於今年開始推動心房顫動照護計畫,由個管師協助醫師與患者制定更貼近臨床需求的治療策略,並與心肺復健團隊合作,依據患者的運動耐受性提供計劃性的運動處方,期盼能給予患者更完善的醫療照護。(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婦術後不下床走動 肺栓塞險送命

婦術後不下床走動 肺栓塞險送命#血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50歲婦女開刀切除子宮肌瘤,出院後在家休養一星期幾乎未下床走動,因虛弱無力到醫院急診,檢查發現竟是急性肺栓塞,一度失去呼吸心跳,急救四次才恢復生命,但大腦受損導致講話困難、無法走路,所幸復健及早介入,最後康復出院。醫師強調,患者因手術後不走動引發下肢深層靜脈栓塞,進而造成肺栓塞,差點喪命! 家屬表示,婦人開刀住院幾天後回家休養,但覺得虛弱不想下床,連吃飯、大小解都在床上,一星期後覺得喘、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於是緊急送急診。彰化醫院急診室醫師黃鎧翊指出,患者有10多年憂鬱症病史,由於其身體相當虛弱,也擔心其之前的手術是否造成後遺症狀,先收住院觀察,不料,翌日患者心肺功能突然停止,沒呼吸心跳。失去呼吸心跳 急救四次才救回 彰化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林澤宏表示,醫護人員立即進行CPR並插管急救,但患者心跳恢復後不久又停止,來回急救後才較穩定,轉送加護病房心跳又一度停止,醫護人員接連急救四次,歷經兩個多小時才救回,經電腦斷層確診為急性肺栓塞。 彰化醫院加護病房主任林文培表示,由於患者甫動完手術,不能用血栓溶解劑,於是施打抗凝血劑除去肺栓塞,患者昏迷一星期才醒來,也由於曾多次心肺功能停止,其大腦缺氧受損,語言及手腳功能都出現缺損,講話困難、難以行走,因此知會復健科治療。不活動易引發下肢深層靜脈栓塞林文培主任說,檢驗發現患者體內的蛋白S及蛋白C缺乏,這是一種罕見自體顯性遺傳,先天性血栓易形成體質,也就是說,造成血栓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再加上她臥床一星期不動,血栓機率更高。 黃鎧翊醫師強調,民眾對於長期臥床要有風險意識,若醫師允許,術後最好要下床走動,不然容易引發下肢深層靜脈栓塞,若其血栓往上流,肺動脈突然被血塊塞住,造成肺栓塞就非常危險。 復健一個月 走路及語言功能恢復彰化醫院復健科主任廖宜新指出,患者在加護病房昏迷一星期後醒來,經治療轉入復健科病房,給予物理治療,以球、拉力機等各種器具訓練肌耐力、協調和平衡;也進行細部動作的職能治療及加強吞嚥訓練的語言治療。因患者很配合治療,不到一個月已經能慢慢行走,原本吞嚥不良及講不出話的情況也都改善。 

這3類食物吃多了 小心血管易黏成粥

這3類食物吃多了 小心血管易黏成粥#血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病從口入」雖然是句老生常談的話,對於心血管疾病而言,卻存在一定的道理。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心肌梗塞等,這類疾病好發於中高齡族群,處於中高齡本身血管就已經逐漸老化、彈性降低,如果再加上飲食的雙重影響,更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長期攝取以下三類食物 恐罹心血管疾病營養師表示,心血管疾病出現的根本因素為動脈粥樣硬化、血栓,而心血管疾病往往又和飲食習慣密不可分,如果長期攝取以下三類食物,那疾病就可能找上你:1.高鹽分食物許多中高齡族群對高鹽分食物比較青睞,這和味覺減弱、常年飲食習慣等有關。雖說「鹽」是百味之首,但如果攝取過多,會對血管造成傷害。因為鹽的主要成分為鈉離子,大量鈉離子進入人體後,超過腎臟的代謝負擔,就會引發水鈉滯留、血液滲透壓增加、血容量增加,從而引發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問題。2.高糖分食物攝取大量含糖量高的食物,會導致人體內血糖及甘油三酯異常升高,同時還會降低脂蛋白水平,增加血液黏稠度。特別是糖尿病患者若不忌口,更會對血管長期造成破壞,導致動脈粥樣硬化、血栓等問題出現,引發各類心腦血管疾病。3.富含反式脂肪酸食物蛋黃派、奶油蛋糕、油炸、燒烤類食物都有反式脂肪酸的存在。反式脂肪酸主要產生於植物油的氫化過程中,它能升高體內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同時還會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導致血壓升高、動脈粥樣硬化等問題出現。

大腿腫脹、走不遠 積極手術取血栓

大腿腫脹、走不遠 積極手術取血栓#血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血液循環不佳造成的血栓,若是處理不善,血塊流至肺部造成肺栓塞恐有致命風險。62歲的沈姓男子去年起便開始右大腿脹痛,起初不以為意,直到3月初患部開始腫脹,走幾步路就須停頓休息,影響日常生活。就醫照射超音波後,發現是右足大腿至膝蓋間大範圍深部靜脈血栓。服藥3週都未見改善 積極治療取血栓化解血栓傳統且保守的方式為服藥物溶血和施打溶血針,但羅東博愛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蕭如豐發現,沈男的血栓服藥後3周都未見改善,擔心血塊硬化,且血塊流至肺部造成肺栓塞更可能危及生命。因此決定採取更積極的做法,緊急引進器械取栓設備,以器械深入體內抽取血栓。醫療團隊先進行靜脈攝影,確定血栓位置後,羅東博愛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徐仁德在沈男膝蓋後方打入導絲直達血栓處,並將導管沿著導絲置入,特製的導管能夠將血栓軟化,再從同一管路抽取出大部分靜脈血管血塊,術後數小時沈男腿部消腫,腫痛感不再,復原狀況良好,成功進行深部靜脈血栓器械取栓術。器械取栓術傷口小、復發率較低 為下肢深層靜脈栓塞新治療方式器械取栓術傷口僅原子筆筆芯大小,復原快速,後續復發可能性低,血塊根除更大大減低後遺症;醫療團隊取栓時,同時發現沈男有靜脈狹窄徵兆,提醒他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徐仁德醫師表示,傳統服藥溶血方式,輕則血栓清不乾淨,重則恐導致胃腸道甚至顱內出血,有一定風險,血栓形成早期取出,預後佳。羅東博愛醫院心臟血管中心主任許育誠解釋,目前針對下肢深層靜脈栓塞,器械取栓是一種新的治療方式,特別對傳統治療效果不彰的病患有一定的治療效果。現代人隨飲食、生活習慣的改變,血液裡增加許多膽固醇和脂肪,可能加速血栓形成、導致血管堵塞,三高一族、中老年人等都是血栓高危險群,血栓會造成患部腫脹,嚴重則可能致命。飲食控制、養成運動習慣,能夠預防血栓的生成。

下肢疼痛別輕忽 就醫評估心血管問題

下肢疼痛別輕忽 就醫評估心血管問題#血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90歲阿嬤8年曾前置放腹主動脈支架,最近因噁心、嘔吐、頭暈而求診。澄清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南玉芸表示,電腦斷層發現病患支架嚴重阻塞及發現超大血管瘤,導致左腹及大腿疼痛、下肢缺血。以微創導管清除血栓手術,成功打通動脈血管,延伸加長支架預防血管瘤破裂。呼籲有下肢疼痛的民眾,及早尋求心臟血管外科評估心血管系統。支架處嚴重阻塞併巨大血管瘤 導致下肢缺血疼痛這位高齡患者,因吃不下、噁心、嘔吐、頭暈等症狀入院接受檢查及治療,經檢查發現腎衰竭並接受血液透析,住院期間一直表達左腹及大腿疼痛,顯然有下肢缺血情況。南玉芸醫師表示,經進一步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患者8年前放置的腹主動脈支架,因未定期追蹤,左骨髂動脈支架嚴重阻塞,而右骨髂動脈支架末端有8公分大的血管瘤,隨時有破裂危險,因考慮患者已90歲高齡,以最安全及減少手術風險為治療原則。微創手術清除血栓 保持血流暢通經與病人家屬解釋及溝通多種手術方式,以微創導管清除血栓手術,將左骨髂動脈支架內的血栓清除乾淨,保持血流暢通;而右骨髂動脈支架末端的8公分大血管瘤,則以延伸加長支架隔開血管瘤,預防血管瘤破裂及猝死的危險。南玉芸醫師指出,微創導管清除血栓手術,以特殊的除栓導管裝置配合使用溶栓藥物分解血栓,再將分解後的血栓吸出。此手術適合動靜脈間血管通路血栓的疾病。這位高齡患者,微創治療血栓手術成功,順利轉出加護病房且出院。南玉芸醫師呼籲,民眾如有不明原因的下肢疼痛,絕對不能疏忽,因為血管相關疾病千變萬化,有症狀必須由心臟血管外科評估心血管系統。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