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

講座/認識抗血栓藥物

講座/認識抗血栓藥物#血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時常會遇到病人詢問各式各樣的抗血栓藥物問題,「吃抗凝血藥品是否不能食補」「拔牙、開刀,抗凝血藥品該停嗎」、「聽說阿斯匹靈傷胃,一定要吃嗎」?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11月14日(三)舉辦藥學講座,由楊惠穎藥師主講「認識抗血栓藥物」,課程中藥師會用情境方式一一破解大家的迷思,有使用抗血栓藥物的您,一定別錯過!相關訊息可電洽亞東醫院藥學部 (02)89667000轉分機2123。(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認識抗血栓藥物時間:107年11月14日(三)下午13:00-14: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2123

心悸當習慣 血栓成中風不定時炸彈

心悸當習慣 血栓成中風不定時炸彈#血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76歲的李爺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平時經常出現心悸的症狀,但由於早已習慣而延誤就醫,直到近期回診時再次心悸發作,醫師立刻為他安排24小時的心電圖,結果發現,一天當中居然有高達七成的時間,心跳都是不規律的,透過心臟超音波更顯示,左心耳內已出現血栓;所幸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一個月後,左心耳內已無血栓現象,目前仍持續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預防血栓與中風的發生。心房顫動患者75%沒症狀!恐因習慣成自然收治該名病例的汐止國泰醫院心臟內科葉勳龍醫師提醒,心房顫動患者常見的症狀包含心悸、暈眩、胸悶,但卻有高達75%的心房顫動患者是完全沒有症狀的;然而,嚴格來說,並非無症狀表現,而是患者已習慣因心房顫動所引起的不適,因此忽略治療的重要性。忽略心房顫動 腦中風發生率高5倍!葉勳龍醫師說明,心臟跳動需仰賴體內電氣傳導,但若心房內電氣傳導不規則,使心跳紊亂,便是心房顫動。當心房顫動引發亂流,可能會形成血栓,若血栓順著血液流向左心室通往大腦時,就可能會引發腦中風,也因此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發生率高出常人5倍;因此,可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減少血栓形成來預防中風。心房顫動患者的專一守備之力 反轉劑可恢復凝血功能新型口服抗凝血劑顧名思義就是對抗血液凝結,當血液不易凝結,便不易產生血栓,藉此預防中風發生;但患者面臨意外時,卻可能因抗凝血功能導致血流不止而失去寶貴性命!所幸,目前已有健保給付通過的專一反轉劑,能短時間內與抗凝血劑中和,即刻恢復凝血功能,讓患者能在與時間賽跑的狀況下,以最快的速度接續下一步緊急治療,成為危及時刻的最佳守備之力。預防心房顫動 每天測量脈搏與血壓最後,葉勳龍醫師提醒,預防心房顫動可透過定期量血壓及心跳,並觀察每一次的心跳是否規律,同時控制三高、戒菸、少喝酒、維持正常作息等,冬天則要注意保暖,上班族則要避免過勞,因為腎上腺素分泌也可能促使心房顫動發生,預防心房顫動與中風從日常做起,但倘若出現不適症狀時,務必要前往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夏天注意心臟熱過頭!血液濃稠易血栓

夏天注意心臟熱過頭!血液濃稠易血栓#血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暑、熱傷害是每到夏天就會出現在各大媒體版面的字眼,而多數人總認為心血管疾病只會在冬天發生,其實並不然!你知道天熱也會引起心臟病發嗎?夏季天熱、脫水 易誘發心臟疾病馬偕紀念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表示,不止夏天,太熱或太冷的天氣都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因夏天氣溫較熱,不僅人體體溫會跟著升高,心跳也相對較快,若長時間處於高溫,大量流汗,加上水分攝取不足,血液就會因脫水變得濃稠,增加心臟負擔,甚至引發血栓的產生,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水分補充過多會對健康造成影響嗎?葉宏一副院長解釋,對心臟功能正常者,影響不大,頂多會使排尿變多,但若是心臟衰竭的病人,因心臟推動的力量有限,當補充水分太多,水分進入血管內,將使血液更不易推動,進而使水分累積在下肢和肺部,造成腳水腫、喘等症狀,引發心臟衰竭。葉宏一副院長強調,若原本就有心血管疾病者,在補充水分時,千萬別一口氣喝下大量的水分,應將其平均分配在一天的每個時段;若一下喝進太多水,恐使心臟一時難以負擔。心肌梗塞與中暑難辨? 醫:兩種症狀可分辨在炎炎夏日中,心肌梗塞與中暑的症狀會不會難以辨別?葉宏一副院長說,這兩種疾病的症狀相當不一樣,心肌梗塞其典型的症狀,如出現明顯胸悶、胸痛、冒冷汗、噁心等,而平常大家所講的中暑包括熱衰竭和中暑,則是全身的症狀,輕者會感到頭暈、頭痛、全身無力、肌肉抽筋…,重者甚至意識模糊,熱衰竭和中暑發生之前先有一段時間曝露在高溫的情況,所以一般並不難區分;但中暑又併發心肌梗塞是有可能的,只是較不常見。預防夏日心血管疾病 補充水分+適時休息是不二法門天氣溫度越來越高,體内的水分很容易就隨著汗水流失,葉宏一副院長提醒,不論是健康、或有心血管疾病病人和戶外工作者,都應適時的補充水分,另外至遮蔽陽光的陰涼處休息,亦是避免高溫對心臟血管造成損傷的方法之一;一旦出現不適症狀,就應盡速就醫,以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威脅。(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久坐腳水腫 當心深層靜脈血栓奪命

久坐腳水腫 當心深層靜脈血栓奪命#血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1歲的黃先生去年夏天因左腿單側水腫入院,經診斷為左下肢深層靜脈栓塞合併下肢水腫。血栓將左下肢靜脈回流完全堵塞,並且延伸到下腔靜脈,若近端的大血栓漂開至肺動脈將造成肺栓塞,嚴重恐怕危及生命。深層靜脈血栓 造成單側下肢水腫黃先生左下肢靜脈經放置溶栓導管,2天後追蹤,血栓已消大半,靜脈回流打開,改善腳水腫狀況,但仍有殘存血栓。經新型口服抗凝血劑治療3個月,電腦斷層檢查已無血栓。但左側髂靜脈被左髂動脈壓迫,經置放支架將靜脈狹窄的地方撐開,改善靜脈回流,黃先生未再發生深層靜脈栓塞。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劉力瑋表示,凝血功能異常、靜脈回流不好造成局部血液循環滯留、自體免疫疾病、或腫瘤體質,都是靜脈血栓的危險因子。而深層靜脈血栓可能造成單側下肢水腫,導致疼痛、麻木等症狀,甚至可能會惡化導致組織壞死、或皮膚潰瘍難以復原,若血栓流至肺動脈則會造成肺栓塞。久坐、臥床、肥胖 都可能深層靜脈血栓髂靜脈壓迫症候群是因為人體的構造上髂靜脈與髂動脈重疊,造成自身靜脈被動脈壓迫,血液回流不良,容易產生血栓。久坐久站、長期臥床、肥胖、懷孕生產、癌症患者、血液黏稠度高,都可能併發深層靜脈血栓。和一般靜脈曲張不同,深層靜脈血栓主要的症狀為腳水腫,但不一定會有「腿冒青筋」的狀況。預防腿部靜脈栓塞,應避免長時間久坐久站,最好每隔1小時休息5至10分鐘,劉力瑋醫師提醒,農曆春節假期出遊難免遇到塞車,需注意血液循環。由於身體缺乏活動,加上水份攝取不足,血液濃度提升、濃稠,造成下肢易水腫或深層靜脈血栓。長途開車若短暫停車,可活動雙腳,轉動腳掌或腳板運動,讓血液循環加快,避免血栓,如有下肢水症狀務必就醫檢查。

連水杯都拿不起 竟是腦中風害的

連水杯都拿不起 竟是腦中風害的#血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宋媽媽原本個性開朗,喜愛參加社區活動,後來因為身體病痛變得不愛出門。宋先生發現媽媽越來越不愛喝水,原因是左手無力,連舉起水杯都做不到,驚覺不對勁馬上送就醫診治,確診為腦中風。血管阻塞、狹窄 容易造成腦中風羅東博愛醫院放射診斷科醫師薛懷正說明,中風可分出血型、缺血型兩種,出血性腦中風是因為腦血管破裂,在腦內形成血塊,缺血性腦中風是因血管內阻塞,導致腦部供血區域缺氧壞死。缺血時間越久,腦細胞壞死率越高,大範圍中風除影響病人生活,也會拖累家人。血管狹窄會中風是因為膽固醇塞在血管週邊,久了堆積越多,血管慢慢變狹窄,但腦部依然需要足量血液。血管越來越狹窄,又需維持一定血流通過,壓力大到血管內壁摩擦出血,形成血栓。若血液流動時把血塊沖到其他地方,會造成阻塞性中風。當血塊太大,也會造成血液阻塞而中風。改善頸動脈狹窄 可開刀或置入支架薛懷正醫師說明,若血塊流至較末端的血管,可使用動脈取栓術。動脈吸栓術分為抽吸型跟支架型,利用導管將抽吸管或支架至阻塞處將血栓取出,相較傳統的注射血栓溶解劑,更有效取出血栓,改善腦部循環。想要改善頸動脈狹窄,有開刀及支架置放兩種方式。開刀是頸動脈內膜切除手術,將血管切開前使用止血夾固定血管並快速將斑塊剝除,缺點是傷口復原需要一段時間。頸動脈支架置放術裝設頸動脈支架,將支架放入並撐開血管,不用把頸動脈剖開。

腳腫脹、痠麻竟是血栓!未就醫恐致命

腳腫脹、痠麻竟是血栓!未就醫恐致命#血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0幾歲的周林阿嬤膝蓋退化疼痛、不喜歡走動,長時間坐輪椅,這1、2個月常躺在床上不想下來。有天家人發現阿嬤的右腿從小腿至大腿腫漲、一摸就痛,趕緊將她送醫。所幸發現得早,經過診斷及用藥治療,腫脹很快消掉,配合復健與膝關節手術,周林阿嬤逐漸恢復原本生活。單側肢體腫脹痠麻 應是血栓症狀台灣每年約3、4千人發生深層靜脈栓塞,常見單側肢體逐漸腫脹、酸麻、觸痛、疼痛等。主要致病原因是形成血栓,堵住靜脈回流,滯留在肢體導致腫脹。常見的危險因子包含年齡、開刀或創傷、活動性癌症、缺乏足夠的身體活動、或易生成血栓的個人特殊體質。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睦翔表示,若發生卻沒及時治療,血栓越生越多,跑到肺部就有可能演變成致命性的肺動脈栓塞症。即使撐過危險期,若未能好好治療,也可能出現長期栓塞症候群併發症,不可不慎。並非只有長者會發生 應保持身體活動近年來醫藥進步,越來越多新型抗凝血藥物能夠取代傳統的血栓抑制藥物華法林,克服了傳統藥物許多使用上的不便與限制。若靜脈栓塞發生部位是身體較高的位置,且時間未超過3個禮拜,或藥物治療的效果不彰時,就應該考慮導管輔助溶栓治療,減少衍生嚴重併發症。黃睦翔醫師表示,國人平均壽命逐漸延長,隨著年紀增長,下肢深層靜脈栓塞的機會逐年升高,但並不是只有老人家會發生這樣的疾病。只要有危險因子存在,不管什麼年齡都有可能會發生深層靜脈阻塞。平時應多留意腫脹、酸麻等症狀,也要保持足夠的身體活動,遠離血栓危險。

避免產後心臟衰竭 5要點防血栓塞!

避免產後心臟衰竭 5要點防血栓塞!#血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陳小姐自懷胎6月起,因子宮收縮,臥床安胎直到生產,產後隔天呼吸跟心跳加速,血氧濃度下降。緊急將陳小姐轉診,經診斷為肺栓塞。會診心臟內科、心臟外科醫師並手術後,終於解除陳小姐的危機。初期症狀喘 久引發心臟衰竭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社區及家庭醫學部社區醫學科主任張炳勛表示,肺栓塞指由心臟通往肺部的肺動脈突然被血塊塞住,肺部血液供應不足,病人會喘,而心臟的血打不出去,會產生心臟衰竭,死亡率非常高。醫師掌握懷孕過程中的病史非常重要,若是不知陳小姐長期臥床安胎病史,醫師可能就無法快速診斷,建議孕婦最好找固定的醫師產檢、生產,才能第一時間掌握各種病情變化。保持身體活動、補充水分 預防肺栓塞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婦產部醫師鄭進和提醒,懷孕時容易血液循環不良,安胎久躺不動更容易發生血管栓塞。若是單腳腫脹、痠痛、變色、發熱,走路後更痛,按摩抬腿後仍無法改善,可能代表腿部靜脈栓塞。若是呼吸困難、心跳加速、胸痛,就可能是肺栓塞的症狀,產後更要特別小心,應盡速就醫。遵循以下5要點,預防孕期血管栓塞:1) 避免久站久坐不動2) 控制體重3) 穿彈性襪4) 喝充足水5) 必要時由醫師處方抗凝劑

8旬婦腳痛臥床一年 竟是血栓惹禍

8旬婦腳痛臥床一年 竟是血栓惹禍#血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台中83歲的張老太太,因左腳疼痛無法站立,一年多來只能臥床,日前疼痛加劇腿部發紫,到醫院檢查,發現股動脈以下血管栓塞嚴重,所幸經手術,清除了左下肢動脈超過30公分長的血栓,才讓血流恢復順暢。血路打通之後,老太太的疼痛也跟著消除了,住院時已經開始復健,拿著助行器練習下床走路,一個星期出院返家休養。血栓別輕忽 嚴重壞死恐須截肢豐原醫院心臟外科林雍凱醫師表示,追溯病因,個案有心房顫動問題,這種狀況容易產生血栓,而血栓隨著動脈流動可能造成不同部位的栓塞,像是老太太的血栓跑到左下肢,造成缺血性疼痛,才會痛到連站起來都不行,急診時發現左下肢動脈已經完全阻塞,不但疼痛難熬,再遲就可能造成肢體缺血壞死要截肢。此外,心房顫動容易形成血栓,相對的腦中風機率也會增加,治療的方式除了規律服藥,藉由抗凝血劑降低形成血栓的機會,也可以透過心導管燒灼術或外科迷宮手術,改善心房顫動狀況甚至回復為正常的竇性心律。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