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正子電腦斷層在癌症防治的角色

正子電腦斷層在癌症防治的角色#疾病‧預防

從預防醫學的理論來說,癌症之預防策略分為三段五級:第一段預防:預防疾病產生第一級:健康促進(營養飲食、良好生活習慣)第二級:特殊保護(注射疫苗、免暴露於危險因子)第二段第三級預防:以篩檢方法,早期發現及治療第三段預防:殘障期第四級:限制殘障(物理復健治療)第五級:永久殘障復健或避免死亡正子影像檢查是全身性的掃描,可以一次檢查出全身的病灶,主要被應用於肺癌、食道癌、淋巴癌、頭頸部癌及其他腫瘤的診療上。臨床上除了用來診斷惡性腫瘤,還可用來追蹤腫瘤的復發與轉移,在癌症之預防策略扮演重要角色:一. 第二段第三級預防:以篩檢方法,早期發現及治療癌症。台北新光醫院發表了一份報告,從2001年2月到2003年4月,一共運用正子影像檢查進行腫瘤篩檢3631例,47例(1.29%)經進一步檢查被確定為罹患癌症,其中有38例(80.9%)正子影像檢查陽性。日本全國性的調查,2005年日本38個正子中心,一共健檢43996例,有500例(1.14%)經進一步檢查被確定為罹患癌症,其中79%正子影像檢查陽性。二. 第三段預防:協助腫瘤科醫師對癌症患者的診治。腫瘤科醫師常會運用各種化學藥物治療癌症患者,由於這些化學藥物價格非常昂貴,或多或少會有副作用,腫瘤科醫師在使用化學治療之後,非常希望能夠及早知道這種藥物對此患者是否有效,根據文獻報告FDG PET檢查可以在實施化學治療開始後的1~3星期即可判定治療效果,據此腫瘤科醫師可以修正癌症患者的治療計畫。根據台灣及日本的經驗,使用正子全身掃描作腫瘤篩檢之敏感度大約為80%左右,對癌症的偵測雖然靈敏,亦有其檢查的極限。第一、並非所有的癌症都能藉由PET發現,例如胃癌、肝癌及泌尿道癌症等較不攝取FDG的腫瘤,就不適合用PET篩檢。第二、太小的腫瘤,例如0.5公分以下,也不容易發現。第三、PET檢查的異常發現也未必全然是癌症,有時器官的發炎病變亦可能增加FDG的攝取,或是FDG蓄積在胃腸道或是泌尿道皆會影響判讀。目前各醫院正子全身檢查收費不低,似乎不太合乎成本效益,但是在考慮正子影像檢查可以偵測出早期癌症,以及近幾年來各種醫療科技(尤其影像技術)的進步,腫瘤科醫師可以十分精確的掌握腫瘤患者的狀況,進而為癌症患者量身訂製打造一套專屬個人的醫療計畫,使癌症患者可以接受最有效的治療。因此對於有家族病史或高危險群的民眾,正子影像全身檢查仍不失為一個可以考慮的腫瘤篩檢工具。

均衡健康飲食、積極爭取用藥 是打敗腸癌病魔的最佳策略!

均衡健康飲食、積極爭取用藥 是打敗腸癌病魔的最佳策略!#疾病‧預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腸直腸癌是近年發生率快速上升的惡性腫瘤。其確切發生原因不明,但大多數人認為與飲食西化有關。文獻顯示,喜愛吃燒烤肉類與高脂食物者,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會較高,因此國人應注意飲食要均衡,才能避免大腸癌威脅。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林育麟表示,雖然西方高脂肪及精緻化的飲食習慣與罹患大腸癌有關,但並不表示已罹患大腸癌的患者對於肉類或乳製品都不能食用。有些國人因為宗教信仰或受到一些非專業性的訊息影響,以為吃全素或生機飲食,才能對疾病有幫忙,而肉類的攝取會造成癌症惡化。這樣的觀念其實是不正確的。癌症病人不吃肉只吃素的結果常造成病人營養不均衡,進而影響到治療。例如,大腸癌在開刀過後,傷口的癒合過程若營養不均衡,缺乏肉類中的蛋白質時,會造成傷口癒合不良。另外,在化療階段,若缺乏肉類中的蛋白質時,會造成病人白血球不易上升至可化療的數量及抵抗力下降,這樣反而會使病人無法準時接受化學治療而影響到病情。 除了均衡的飲食讓病人有好的身體狀況接受治療外,另一方面,癌症治療最主要的項目當然是針對癌症本身的治療。以轉移性大腸癌為例,林醫師指出,目前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是主要治療,目的在延長病人生命。化學治療藥物常見為「抗癌妥」(irinotecan),「歐力普」(oxaliplatin)及5FU這三種,通常醫師會選擇以「抗癌妥」加上5FU或「歐力普」加上5FU合併使用。這兩種合併藥物的治療效果相當。通常抗癌妥主要副作用是急性拉肚子,但通常可以用藥物控制,並且在停藥後就會改善,副作用並不難處理。歐力普主要副作用是慢性神經毒性,病人通常在使用歐力普兩、三個月後,手腳開始有麻木,感覺遲鈍,刺痛之感。這種副作用通常藥物停止後還會經過一段時間,甚至長達半年以上,副作用才會減緩。在西元2011年六月一日前,通常醫師在處方化學治療前,會綜合病人的各項條件,來選擇使用哪一種組合的化學治療藥物。例如,鋼琴老師或從事精細工作者,就不建議先使用歐力普,因為歐力普會造成手腳神經感覺異常,造成鋼琴老師或精細工作者工作上的不便。而抗癌妥容易造成患者出現腹瀉的症狀,所以若病患是老人家,通常一開始醫師也會較不建議先使用抗癌妥加上5FU的組合,因為老人家若腹瀉嚴重,有時容易造成敗血症或急性腎衰竭等較嚴重的併發症。但畢竟化療藥物種類有限,雖然醫師會考量何者先用較好,若病人想要有最穩定長久的治療,通常每一種藥物都要使用到才有可能達成,而使用藥物的先後順序與時機,這就需要仰賴腫瘤科醫師的專業考量。這些藥物先後使用順序的考慮,在西元2011年六月一日健保局通過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在第一線可健保給付標靶藥物「癌思停」後已有些改變。健保規定「癌思停」若要健保給付,就必須與抗癌妥加上5FU或是與5FU合併使用。這規定主要是根據西元2004年新英格蘭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研究的結果而制定。該研究發現,抗癌妥加上5FU合併癌思停使用,比上只使用抗癌妥加上5FU之第四期大腸癌病患,其無病存活期(10.6個月比上 6.2個月)與整體存活(20.3個月比上 15.6個月)均呈現有意義的延長。因此目前大部分第四期大腸癌病人第一線的治療應該都會是「癌思停」加上「抗癌妥」加上5FU。林醫師提醒,任何治療都可能產生副作用,若治療期間如出現噁心、嘔吐、發燒等症狀請盡速就醫。林育麟醫師最後強調,目前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都很進步,副作用愈來愈小,因此病人應要積極與您的腫瘤科醫師討論治療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患者家屬應關心病人是否有獲得充足且均衡的營養,並且充分休息以增強身體的免疫力。林醫師叮嚀,「均衡健康飲食觀念,積極爭取用藥機會,是打敗腸癌病魔的最佳策略!」

錯待胃腸道基質瘤 標靶治療新藥助擺脫惡名

錯待胃腸道基質瘤 標靶治療新藥助擺脫惡名#疾病‧預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您可曾聽過「胃腸道基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簡稱GISTs)這個名詞?早年診斷醫學不夠發達,多數罹患胃腸道基質瘤患者,被當成平滑肌肉瘤診治,但卻因為平滑肌肉瘤的治療藥物對於胃腸道基質瘤的治療效果有限,使得該疾病非常難以治療,甚至棘手到連醫師都束手無策。台北馬偕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林建鴻醫師表示,過去尚未出現胃腸道基質瘤這個名稱時,此疾病是被歸類在平滑肌惡性肉瘤中。因為胃腸道基質瘤主要的組織形態是紡錘狀細胞,在顯微鏡下的病理切片不容易與平滑肌肉瘤區分,所以早期都歸在同一類的胃腸道軟組織肉瘤。90年代末期,日本學者發現它與平滑肌肉瘤有很大的差異,胃腸道基質瘤主要是因為正常細胞裏面的KIT或PDGFR-α基因突變所造成。此後才慢慢開始瞭解胃腸道基質瘤,但也發現傳統化療藥物對胃腸道基質瘤幾乎沒有效果,所以早期除了靠手術切除外,病人只能聽天由命。直到2000初期,發現一種用在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標靶藥物-基利克(Glivec)其治療的成效很好。基利克除了作用在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BCR-ABL上,還可以作用在KIT上面。因此國外開始嘗試將它使用在胃腸道基質瘤的治療上,也證實了它對胃腸道基質瘤的療效很好,結果使它成為轉移性胃腸道基質瘤的第一線使用藥物。在經過多年的藥物發展,胃腸道基質瘤近年出現新一代的標靶藥物-紓癌特(Sutent),不僅可以作用在KIT上面,並可針對具PDGFR-α基因突變的酪氨酸激酶接受體,抑制癌細胞增殖與成長,並且抑制血管的形成,使得癌細胞難以存活,目前屬於健保給付第二線藥物。當第一線藥物使用後腫瘤復發,代表腫瘤細胞出現抗藥性,可考慮轉換使用紓癌特。臨床研究發現,在這些第一線使用失敗的病患中,65%的病患在轉換使用紓癌特後仍能產生臨床效益。林建鴻醫師說,標靶藥物應用在胃腸道基質瘤治療後,確實提高三倍以上的存活率,如以轉移後的胃腸道癌症來看,胃腸道基質瘤的治療效果比治療效果仍不錯的大腸癌更好,即使是轉移的胃腸道基質瘤也有57個月的中位存活期。根據台灣癌症登記資料庫顯示,胃腸道基質瘤每年約新增300多例,常發生在50歲以上的人,且男女罹病比例相等。林醫師強調,胃腸道基質瘤顧名思義較常發生在胃及小腸,其次是大腸及後腹腔等部位。而診斷上,醫師可從腫瘤發現的部位、影像變化以及腫瘤的生長特性來推斷是胃癌還是胃腸道基質瘤。胃腸道基質瘤與一般的胃癌及大腸癌等上皮癌症不太一樣,在生長特性中,胃腸道基質瘤會在局部長成很大的腫瘤,也很少有淋巴轉移;此外,如透過顯微鏡觀察腫瘤組織,胃腸道基質瘤以紡錘狀細胞為主,亦可進一步用免疫染色的方法來輔助判斷。胃腸道出血及腹痛是胃腸道基質瘤最常見的症狀,但由於不一定會造成出血症狀,且藏在胃腸道黏膜下方,如腫瘤不大,不太會造成不適的症狀被民眾自覺,以至於有些患者是因接受內視鏡檢查或開刀時才意外發現。醫師補充,若接受過胃腸道基質瘤治療的病友,治療過程中不要擅自停藥,並需定期藉由各種影像醫學,如電腦斷層、超音波、正子攝影等檢查追蹤。醫師提醒,病患在服用藥物時勿食葡萄柚汁,也不建議病患吃素,應以完整均衡的飲食較佳,肉類及蔬菜水果皆攝取,病患才能有好體力去對抗腫瘤。

肥胖、胸大、副乳易得乳癌是謠言?!早期發現治療才是關鍵

肥胖、胸大、副乳易得乳癌是謠言?!早期發現治療才是關鍵#疾病‧預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身為女性的妳,可能曾擔心自己是否會罹患女性最常發生的癌症「乳癌」,甚至聽過許多與乳癌相關的說法,但您可知道,多數女性對於乳癌還是存著一知半解的誤會,甚至可能因而延誤就醫而使得病情更嚴重。根據網路調查,女性經常以為「胸部大、有副乳、肥胖的女性」比較容易得乳癌,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 謝佩穎醫師表示,這樣的說法其實並不正確,胸圍較豐滿的女性不一定容易得乳癌,但有可能因為乳房體積較大,觸診或乳房攝影及超音波儀器忽略到可能有腫瘤的位置。此外,有副乳的女性表示腋下也有乳腺分佈,但不表示罹患乳癌的風險會較一般人高。至於肥胖者,目前僅有部分研究指出,停經後肥胖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較高。此外,根據謝醫師的經驗,實際上最常碰到的狀況就是患者和家屬,以坊間宣稱可以使癌細胞自殺的營養食品來詢問醫師的意見。但其實說穿了,這些東西充其量只是食品,假如真的有效,早就被醫院拿來當作治療藥物使用了。因此謝醫師表示,與其道聽塗說,還不如對於乳癌的正規治療建立清楚的認識,才不會花了冤枉錢而延誤治療。乳癌的正規治療包含,「手術治療」、「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荷爾蒙治療」及「標靶藥物治療」等。在手術治療的部分,目前主要以「保留胸大肌的乳房根除術」及「乳房保留術搭配放射線治療」兩種為主流,至於選擇哪一種,完全得視腫瘤大小及位置而異。而放射線治療主要的目的是要破壞及停止癌細胞生長,因此除了施行乳房保留術的患者外,如果已經是第3期以上的乳癌患者,醫師就會建議手術後必須施行放射線治療以降低復發。而化學治療如用在手術前,主要以縮小腫瘤體積以提高手術的切除率降低局部再發;如使用在手術之後,一般稱之為術後輔助性化療,主要針對腫瘤大於一公分、開刀後發現有淋巴轉移、患者年齡小於35歲、腫瘤細胞分化不良…多項評估標準,才需使用化學藥物來降低復發機率。至於「荷爾蒙治療」與「標靶藥物治療」則需視患者本身腫瘤的特性;如腫瘤具有雌激素受體(簡稱ER)陽性表現,則表示荷爾蒙藥物對腫瘤具有治療效果;而腫瘤如具有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簡稱HER-2),則可以使用相關的標靶藥物治療。謝醫師表示,除HER-2陽性的患者可由健保給付於術後施打一年的標靶藥物外,其他多數具有ER陽性表現的患者則以抗動情激素,如泰莫西芬單獨使用或於2至3年後轉換搭配使用新芳香環轉化酶抑制劑(簡稱AI類藥物),如諾曼癌素接續治療至5年期滿。但AI類藥物無法使用在尚未停經的婦女,可是其治療效果經證實的確優於泰莫西芬,因此除患者是自然停經外,如經醫師評估可使用諾曼癌素或其他AI類藥物治療,醫師可能會採取人工停經方式來幫助病人獲得更好的藥物治療效果,但健保給付範圍嚴格,申請不易,很有可能需自費。乳癌不是絕症,如能在第0至2期時發現與接受治療,5年存活率高達85%以上;因此提醒女性朋友,如您符合下列敘述,別忘了養成定期健康檢查及自我檢查的良好習慣喔!乳癌的危險因子:家中母親或姊妹曾罹患乳癌初經年齡小於12歲超過55歲才停經從未生育,或超過30歲才生育曾有一側乳房罹患乳癌者胸部曾接受放射線治療未曾哺乳飲食偏向高脂肪食物或酗酒者

腎細胞癌標靶治療新方式 回頭使用可延長存活期

腎細胞癌標靶治療新方式 回頭使用可延長存活期#疾病‧預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最新2008年台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該年新增近九百位腎細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縮寫為RCC)患者,較前幾年增加一百多位,雖腎細胞癌在台灣癌症發生率並非前十名,但腎細胞癌因復發機率大且過去缺乏有效藥物的情況下,晚期腎細胞癌患者的存活時間非常有限。不過,現在此癌的標靶藥物可回頭使用,當第一線與第二線標靶藥物陸續使用失敗後,若轉回使用第一線標靶藥物,仍可有效延長病患的存活期。腎細胞癌分期與治療方式台中榮民總醫院泌尿外科李建儀醫師說,腎臟是人體排尿及代謝毒素很重要的器官,而腎細胞癌就發生在負責將人體毒素滲透出來的腎小管位置,腎細胞癌主要的治療方式為開刀手術,在民國90年代早期,醫師尚只能靠手術切除,以及使用干擾素或介白素來企圖抑制腫瘤擴散,但實際上腫瘤細胞對這些藥物只有百分之十幾的反應率,失敗率相當高,而一旦腎細胞癌患者出現轉移的現象,大抵患者不超過2年的存活時間;因此這是一個相當棘手難治的惡性腫瘤,對於放射性及化學治療幾乎沒有效果。李醫師表示,腎細胞癌可透過斷層掃描與超音波檢查發現,主要可分為以下四期:第一期:腫瘤小於7公分第二期:腫瘤大於7公分,且尚未侵犯超過腎臟的外胞膜第三期:腫瘤持續擴大且出現侵犯腎上線、腎臟靜脈或下腔靜脈第四期:腫瘤已侵犯周邊器官或發生遠端轉移,例如轉移肺部而且腎細胞腫瘤十分聰明,感覺就像有生命一樣,它們會找尋合適的生長空間群聚下來,並且特別需要新生血管來供應養分,因此科學家就可藉由這些特性,研究抑制血管的內皮細胞增生,進而阻斷血管供應腫瘤細胞養分,使其缺乏營養而壞死。標靶藥物治療新方式,有效提高病患存活時間近兩年由於分子醫學的進步,科學家找出在腫瘤周遭新生血管上有多種酪胺酸激酶接受體(RTK),其中如PDGFRβ、VEGFR2、KIT等RTK與腫瘤生長關係密切,針對亮細胞腎癌(clear renal cell carcinoma,占腎細胞癌的75%)有新型的標靶藥物如Sunitinib malate(Sutent/紓癌特),可透過直接抑制RTK的磷酸化,使得能直接阻斷血管生成進而抑制腫瘤生長,甚至造成腫瘤萎縮或抑制轉移的效果,反應率達將近百分之五十,亦可明顯延長患者疾病無惡化存活期。目前已通過健保給付使用在晚期腎細胞癌第一線口服藥物,此外當腫瘤復發後亦可使用在第二線的標靶藥物治療。腎細胞癌於治療藥物的選擇與種類少,無法像一些常見癌症一樣,在藥物使用失敗後可以一直換藥。所幸,2010美國癌症協會最新研究顯示,當患者接受第一線紓癌特治療後失敗,轉換第二線藥物治療又復發,可再轉換回使用紓癌特治療,同樣具有治療效果。李建儀醫師解釋,因為使用第一線紓癌特失敗復發的癌細胞,在使用不同作用機轉的第二線藥物後會被殺死,或是對第二線產生抗藥性的癌細胞,會有類似失憶的狀況,只記得對第二線藥物產生抗藥性忘記第一次使用的紓癌特,因此當第二線藥物使用失敗後,再回頭使用紓癌特仍具有治療效果。所以患者可藉由多重藥物治療延長存活時間達二十六個月以上。甚至自己曾診治過一位罹患腎細胞癌的婦人,透過多重藥物交替治療,成功爭取將近四年的存活時間,滿足了她期望陪同孩子長大的願望。晚期轉移腎細胞癌的高危險群可用細胞蛋白質抑制劑(mTOR)若為晚期轉移腎細胞癌的高危險群,則可以使用mTOR抑制劑(Torisel/特癌適),目前用於第一線治療的Torisel/特癌適已經健保給付使用,此藥物除與上述標靶藥物一樣具血管生長抑制外,也可直接抑制癌細胞的增生與生長,更能延長病患的存活時間,對於預後不佳的高危險群,或其它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的病患而言,是另一種治療選擇。此藥目前衛生署核准用於高危險群的晚期轉移腎細胞癌,包含亮細胞腎癌及非亮細胞腎癌的病患。藥物普遍都具有副作用,舉紓癌特為例,最明顯的副作用就是「手足症狀」,出現水泡甚至整個皮膚脫落,對於病人的生活及行動會造成困擾,因此在考量患者對藥物副作用忍受度,目前醫師亦會搭配一些降低副作用的藥物,例如使用含肝素成分的藥膏來減少皮膚發炎的狀況,來幫助患者度過不舒服的治療期間。另外亦會出現高血壓的副作用,因此在治療前醫師會詳盡了解患者健康狀況來確認採用甚麼藥物治療。依據美國2011年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病患若出現高血壓與手足症候群的副作用時,往往可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因此只要配合醫師謹慎處理副作用,病人的生活品質皆可獲得改善。而紓癌特的治療週期為連續口服藥物四週,休息兩週;患者因而亦可透過休息的時間,來緩和藥物的副作用。醫師提醒,腎細胞癌雖然發生比例不高,但近年來仍有持續上升的趨勢,且患者的年齡層在下降,因此民眾應有定期健檢的習慣,可幫助早期檢查出腎細胞癌。

癌續生命 大腸癌可化療與標靶藥物併用

癌續生命 大腸癌可化療與標靶藥物併用#疾病‧預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腸癌第四期的病患有福了!隨著技術進步,許多新的治療方式問世,加上過去運用在大腸癌第四期的化療合併標靶治療,健保給付只有在第三線,但今年六月一日起,健保局開始給付化療藥物「抗癌妥(Campto)」合併標靶藥物「癌思婷(Avastin)」治療運用在第一線患者,大大減輕病患的經濟壓力,並提升大腸癌治療的存活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柯道維醫師表示,依據國民健康局的統計,在十大癌症中,大腸癌的總罹患人數已連續三年超過肝癌占居第一名,過去只要聽到大腸癌第四期就似乎是宣判死刑,最多存活三至六個月。近幾年在臨床上,他看到許多大腸癌友樂觀抗癌延續生命的例子,即使是大腸癌第四期的病患,經化療合併標靶藥物治療後,如果腫瘤明顯縮小,仍可接受手術將原發及轉移病灶完整地切除,並且追蹤超過三年多沒有再復發。柯醫師解釋,第四期大腸癌若已轉移至其他器官,開刀手術治療並不是唯一選擇,通常建議使用化療或化療合併標靶治療將腫瘤縮小再開刀手術治療。但過去沒有健保給付,若要化療合併標靶治療每月至少花費20到30萬的醫療費用,讓許多病人從有錢看到沒錢,也有不少較弱勢的族群只能放棄治療。所幸,健保自今年6月1日起已針對大腸癌第四期轉移的病患給付化學藥物「抗癌妥(Campto)」合併標靶藥「癌思停(Avastin)」作為第一線治療,讓癌友可免於憂心經濟問題,可專心抗癌讓生命得以延續。此外,柯道維醫師說明,手術技術進步也是提高病人存活率的原因,其中,微創腹腔鏡手術讓手術技術向前邁進一大步。使用微創手術除傷口小與復原快之外,因過程中透過內視鏡,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血管、神經、淋巴結、周邊組織與腫瘤的分布情況,在開刀時,可避免傷及周邊重要組織器官並可將惡性腫瘤完整切除乾淨,大幅降低未來復發的機會。手術切除是第一期至第三期大腸癌的主要治療方式,不過,第二期高危險群及第三期的病患,醫師在手術後會進行輔助性治療。若以第三期的病患來說,輔助性化療約可降低40%的復發及轉移機率。輔助性治療以化學治療為主,過去以5-FU+Leucovorin這類傳統的化療藥物做為選擇;但隨著藥物的進步,使用傳統化療藥物合併歐力普(FOLFOX)在第三期輔助性化學治療,更能有效降低腫瘤的復發率。柯醫師目前治療的病患中有一名70幾歲的大腸癌第四期男病患,被診斷出大腸癌時已合併肝臟轉移,經積極化療與標靶藥物治療至今已經五年多,其中歷經四次肝臟轉移復發並接受四次開刀手術治療,目前病情穩定無復發,並仍持續追蹤治療中。柯道維醫師表示,這位先生從發現罹癌便積極面對,努力配合醫師治療,雖然期間不斷復發,也沒有因此被擊倒,是個非常值得用來鼓勵其他癌友的案例。柯醫師提醒,大腸癌雖然發生率高,但臨床上已有許多第四期轉移被治療控制穩定的案例,目前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癌團隊治療的成果統計,一至四期的大腸癌患者平均存活率超過65%。一旦發現罹患大腸癌,可多詢問其他醫師徵詢第二意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積極配合醫師,保持正面的態度,即使是大腸癌第四期轉移的患者,戰勝癌症絕不是天方夜譚。醫師叮嚀,由於飲食西化及精緻飲食的普遍,民眾吃入過多的高脂肪、高熱量食物,都可能導致大腸癌的發生。目前政府針對50歲以上到70歲的民眾,每兩年提供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其中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的民眾,經大腸鏡檢查後大約有30到40%會發現有大腸瘜肉問題,有4-5%為大腸直腸癌,其中如果瘜肉大於兩公分,更有接近50%的機率在未來可能產生癌化現象,要定期積極追蹤檢查。除此之外,家中一至二等親中曾有人罹患大腸癌或家中曾有人罹患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的民眾,皆屬高危險群須多加留意,並應提早至40歲開始接受篩檢。

基金會成立「臻姐妹」 幫助婦癌病友

基金會成立「臻姐妹」 幫助婦癌病友#疾病‧預防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97年最新癌登數據顯示,台灣該年約有12,566人罹患婦癌,換言之,每天就有34位婦女遭受婦癌威脅!面對癌症,許多女性病友不僅必須經歷治療所帶來身體的痛苦外,女性特徵喪失的憂慮及失去外貌吸引力的威脅,也同時增加女性癌友在治療前後的壓力,面對這些身心重大的改變,若沒有適時與適切的資源與支持,就有可能令癌友缺乏自信,產生負面情緒,造成社交隔離,有的癌友甚至因無法適應,而萌生放棄治療的意念。為了幫助更多人順利走過抗癌路,癌症希望基金會除了提供癌友身心社的照護外,針對婦癌病友,更於今年協助成立「臻姐妹」婦癌病友會,希望秉持「女人幫助女人」的初衷,透過病友的分享與交流,陪伴更多婦癌病友走過抗癌路,能更美麗與自信的面對癌症!昨日(3日)活動現場邀請來六位「臻姐妹」的婦癌病友上場走秀,用行動表現她們樂觀對抗癌症,更充滿自信展現最美的一面。其中玉桂除了是癌症希望基金會的志工,同時也是「臻姐妹」婦癌病友會的發起人,因為在45歲時,發現罹患卵巢癌,讓她開始否定自己,討厭自己,更一度罹患憂鬱症;但當看到高齡70多歲的媽媽,遠從雲林花4小時車程到台北照顧她,還得彎著腰為她倒尿盆時,她暗自告訴自己「一定要勇敢站起來,絕對不能被癌症打倒!」。另一位「臻姐妹」成員,總是帶著爽朗笑聲的綵瑄,則是在去年生產時,因血流不止,意外發現卵巢癌,她在手術台上迎接新生命的同時也失去了卵巢與子宮,得知後,她除了樂觀接受,看著懷中小女兒,讓她堅強面對抗癌之路。今天這幾位「臻姐妹」亮麗現身,除了分享她們抗癌心得呼籲更多女性癌友愛自己,更在母親節前夕將她們偉大的母愛故事送給全天下母親。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林志炫表示:「面對癌症,罹癌病友除了需要承受疾病及治療副作用所造成的身體不適外,其內心的恐懼與害怕,往往也會使病友萌生放棄治療的意念,尤其是女性病友,影響更大;因此,為了讓癌症病友都能積極治療,邁向康復,癌症希望基金會在今年協助成立「臻姊妹」婦癌病友會,除了藉此提供正確的醫療觀念,並透過病友彼此抗癌經驗的分享與情感交流,建立更有力的支持外,我們也希望透過臻姐妹病友會正向、樂觀的罹癌病友現身分享下,呼籲更多女性病友們,不要因為癌症,剝奪原本的美麗與自信。另外在母親節前夕,癌症希望基金會與知名鞋品牌合辦一場走秀活動,邀請到6位罹癌媽媽,現場有彩妝師、服裝師,更為6位媽媽提供美麗並兼具時尚的新鞋款,林志炫董事長也表示,現場6位罹癌媽媽,登台走起秀來,自信地展現她們的美麗與丰采,比起名模們絲毫不遜色!此外也藉機會,鼓勵更多女性癌友,勇敢走出來,活出自信,展現亮麗風采,不要因為外觀的改變而放棄或中斷治療,也歡迎乳癌及婦科癌症病友加入癌症希望基金會「臻姊妹」婦癌病友會,讓癌症希望基金會陪伴您走過抗癌路。

享受「戒菸菜單」手冊 一千份接受民眾索取

享受「戒菸菜單」手冊 一千份接受民眾索取#疾病‧預防

兩年一次的「戒菸就贏比賽」舉辦,董氏基金會一下湧入許多主動詢問戒菸的電話,尤其是關於「戒菸會發胖」的問題特別多,而根據董氏基金會及臨床醫師的經驗,3成的癮君子會以「戒菸發胖」為由拒絕戒菸或放棄戒菸。「戒菸就贏比賽」即將進入5月2日起一口菸都不抽的期間,為此,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的專業營養師及顧問醫師群設計,由林依晨及許豪恩錄製「享受『戒菸菜單』」短片,搭配手冊製作及「華文戒菸網」的網路專區,讓想戒菸的癮君子DIY、做出專屬自己的對抗菸癮、維持體重的「戒菸菜單」http://www.e-quit.org/CustomPage/HtmlEditorPage.aspx?MId=572&ML=2。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組主任林清麗表示,截至4月25日清晨止,報名「2012戒菸就贏比賽」人數已經破1萬組,較上屆同時期的7千組,整整多出3千組,熱烈參與之程度,是歷年之最!基金會更接獲許多詢問戒菸的電話,詢問最多的分別是「身邊還有人在吸菸怎麼辦?」、「戒菸發胖怎麼辦?」,因此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及菸害防制組特地與專業營養師及醫師共同研究,設計「享受『戒菸菜單』」,幫助癮君子有效解決菸癮困擾、讓癮君子戒菸一路通暢!林清麗進一步指出,無論是否使用藥物幫助戒菸,都需要對抗菸癮、維持體重的「戒菸菜單」,還有由林依晨及許豪恩合作示範的「戒菸四招」,在菸癮來的時候,深呼吸15次,連續15次將氣深深吸入再慢慢吐出;或是喝大杯開水,滋潤一下喉嚨,又可以有效抑制吸菸的慾望;再來用力伸懶腰,連續做擴胸運動、伸展四肢或原地跳躍也可以;最後來個刷牙或洗臉,可讓自己神清氣爽,精神馬上來!台灣醫界菸害防制聯盟秘書長賴志冠醫師表示,很多戒菸的人會向我反映:「怎麼停止吸菸會一直想吃東西」、「戒菸後衣服都要重新買」、「是不是戒了菸但得花錢去減肥」事實上,菸品中的有害物質會令慢性吸菸者病態性消瘦,加上吸菸產生的一氧化碳會使營養運用率變差,所以戒菸成功後體重自然會回復至原本水準,一般來說,戒菸後體重增加2~3公斤是合理的,但很少超過5公斤。因為停止吸菸後,嗅覺與味覺的改善讓食物變得更加美味,少數戒菸者若不節制飲食,體重就可能成為困擾。只要掌握「少量多餐」、「多喝水」、「細嚼慢嚥」、「睡前不食」等飲食原則,並善用任何人都適用的戒菸四招,就可以有效控制體重!營養師謝宜芳表示,「戒菸菜單」以四週為期,依據不同戒菸階段,規畫出早餐、早點、午餐、午點及晚餐五個餐別的健康組合,增加餐間點心的次數,主要有高纖、高蔬及抗氧化物質的特色,可以讓女性變美魔女、男性變帥哥。戒菸第一週「斷癮症狀」最嚴重,可以多補充「維生素A、B、C」,讓焦躁的情緒獲得緩和;第二週「心裡依賴」最明顯,可以咀嚼低熱量的蔬果條(小黃瓜、芹菜、紅蘿蔔等)或無糖口香糖來取代吸菸養成的口慾手慾;第三週「持之以恆」最重要,多吃蔬果少吃肉,可讓戒菸一路通暢到底;第四週「戰勝菸魔」大自由,進餐順序先喝500c.c.水或1碗清湯、再吃2碗青菜、最後再吃半碗肉及半碗飯,細嚼慢嚥、體重控制更easy!此外,董氏基金會近日接連接到多位民眾表示,有人電話通知他報名「戒菸就贏比賽」要繳交200元報名費,顧問律師李鳳翱特別提醒過去都是謊稱民眾中獎要求繳交稅金,這次要求民眾交報名費,是詐騙新手法,董氏基金會已向警察局報案,並謹此澄清說明如下:一、「2012戒菸就贏比賽」是5月1日前完成報名,5月2日至5月29日一口菸都不抽,才有機會獲得獎金,且報名參加活動完全免費。二、工作人員核對報名資料時,會主動說出報名填寫的個人資料,不會要求民眾告知。三、使用電腦報名者,報名時只能看到自己的資料,無法獲取別人的資料。四、所有報名者的資料,在電腦後端管理上,有隱藏、加密及鎖定IP的管理,報名資料僅供此活動使用。五、未來徹底戒菸且抽中大獎的民眾,會先由地方衛生單位專程訪視,爾後需進一步在醫師及律師的見證下,通過本會的公開檢測,才可確認得獎資格,並舉行的頒獎典禮,同時頒發獎金支票(支票面額依法將先扣除稅金,參賽者與見證人各一張支票)。六、本會絕不會索取民眾個人帳戶資料及要求匯款。終身義工陳淑麗補充,董氏基金會準備一千本「享受『戒菸菜單』」,歡迎報名戒菸就贏比賽或是想戒菸的個人,附10元郵票來信董氏基金會(北市復興北路57號12樓之3)索取「享受戒菸菜單」手冊。 享受戒菸菜單短片http://www.e-quit.org/video/video_list_inner.aspx?FId=130戒菸四招短片http://www.e-quit.org/video/video_list_inner.aspx?FId=131享受戒菸菜單網路專區http://www.e-quit.org/CustomPage/HtmlEditorPage.aspx?MId=572&ML=2

Menu